以作品存在为核心的美学——加达默尔艺术理论的基本框架
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研究

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研究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研究伽达默尔是20世纪欧洲哲学家、形而上学家和美学家。
他在美学领域的贡献非常重要,他提出了主观存在的思想,以及认为艺术品本质上是面向对象的。
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的研究,对我们对于美的理解、对于艺术品的价值判断等等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伽达默尔认为,当我们欣赏艺术品时,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艺术品的特性或内涵上,而不是艺术品的形式或技巧上。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品具有面向对象的性质,这意味着艺术品的意义取决于它所揭示的主题或象征意义。
艺术家通过展现艺术品的面向对象的性质,让我们看到了世界更深入的层面。
下面举出五个例子,证明伽达默尔美学思想的重要性。
1. 弗朗西斯·培根的《教皇依翁·巴洛克像》《教皇依翁·巴洛克像》是弗兰西斯·培根的一件著名的肖像画作。
这幅画作从形式上来看,并没有按照传统肖像画的要求进行。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品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它们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所传达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在这幅画中,弗朗西斯·培根展现了教皇依翁的面向对象的特性,具体表现为这幅画所代表的教皇的权威与权力。
2. 马蒂斯的《舞蹈2》马蒂斯的《舞蹈2》是一件著名的油画作品,它由四个身体裸露的女人手牵手而成,贡献了一幅色彩鲜艳、轻快的景象。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品的意义取决于它所揭示的主题或象征意义。
在马蒂斯的这幅油画中,艺术家通过展现它所代表的面向对象的特性,呈现了四个舞者间夸张的线条和色彩组合所形成迷人的景象。
3. 弗恩克的《冬天》弗恩克的《冬天》是一幅十六世纪荷兰的油画作品,描述了一个被大雪覆盖的幽静冬日的画面。
在这幅画中,弗恩克通过他所代表的面向对象的特性,将自然界的力量和完成度展现出来。
伽达默尔认为,这件作品是通过描绘自然中存在的对象,在我们的想象中再生。
4. 马格里特的《晨光》马格里特的《晨光》是一幅著名的油画作品,描述了一片早晨阳光下的是景象。
伽达默尔艺术本体论的建立——《真理与方法》第一部分解读

释学 , 而成 为具有 本 体论 特 征 的哲学 解释 学。它 提供 判断力、 味。伽达默尔非 常重视对 概念史 的研究 。 趣 在
的也不仅是一 种 纯粹 的思 辨哲 学 , 是 与生存 息 息相 他看 来 , 更 真正 的哲学研究 就是对概念史 的研究 , 概念 自
[ 收稿 1 ]0 1—1 3 3期 2 1 0— 0 [ 作者简 介 ] 陈炜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 士生, 男, 中共江 西省委 党校哲 学部讲师。
纯手段 , 而是人 在道 德 和精 神 上 自我 提升 的 目的。德 人在 自然界 中的 自我发现 。伽达 默尔否认 了艺术 不能 国人文 主义传 统揭示 了教化 异化 与 返 回的辩 证结 构 , 向我们传达 人类 在无 目的 的实在 中的这 种 自我 发现 ,
伽达默尔也把 教化 看作 是一 个不 断 发展 的过 程 , 完 意识到 自我 的道 德、 而 存在规定 , 他认为 : 艺术 的语 言乃 “
美 学 主 体化 倾 向之 批 判
在进入直接对美 学 主体 化倾 向的批判 之前 , 伽达
体论式 的理解 。这种 理解 方式使得伽 达默尔 的解 释学 默尔考察了人文 主义传 统对 于精 神科 学 的意义 , 中 其 理论超越 了如施 莱尔 ・ 赫的传统方 法论意义上 的解 着重梳理了人文 主义 的几个 主 导概 念 : 化 、 同感 、 马 教 类 思维 的进程 , 一个 新 的哲学 诗歌 、 型艺术等艺术 门类 在康德看来 只属于依 存美 , 造 体系离不开对 先前哲 学史 中相关 概念 的概 念 史分 析。 这种美 因其 内容和 目的而不纯粹 。尽 管伽 达默尔 不赞
的确 , 真理与方法 》 《 堪称 这 种概 念史 分析 的典范 。伽 成康德将 自然 美凌 驾于艺 术美 之上 的 观点 , 是伽 达 ‘ 但
真理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思想研究

真理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思想研究曹培;邵小如【摘要】伽达默尔的哲学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哲学体系,他的《真理与方法》一书,虽然名为真理和方法,但更多谈到的却是艺术,即“艺术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1].这一原理在伽达默尔的哲学思想中得到彻底的体现.伽达默尔将美学看作哲学解释学的一部分,认为艺术揭示了我们的存在,艺术和美是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艺术经验超越了自然科学方法,又接近于哲学经验和历史经验,因而成为解释学的出发点.伽达默尔将审美经验抬高到了哲学的高度,美学成为解释学的一个有机部分.艺术显现了真理,同时我们也要从真理出发来探讨艺术.因此,真理就成了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核心概念.本文就是通过结合真理问题去研究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的.【期刊名称】《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4页(P138-141)【关键词】伽达默尔;解释学;美学;真理【作者】曹培;邵小如【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601;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6“现象学追问”与“解释学逻辑”,已然成为21世纪人文科学的根本方法和文艺理论与批评的重要原则。
以伽达默尔解释学为代表的现代哲学,不同于传统哲学的重要特征在于:它放弃了追求绝对的终极原因、道德价值、目的等传统课题,而是申张个性的独立批判精神,标示主体性,注重多元的思维倾向。
在探索发掘艺术美学价值和意义的思维方向上,不再执著于传统与现代、偏见与理性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是注重从人生意义上发现传统与现代的内在精神联系,以多向度、多层次的理解,使传统向新的生活经验开放,不断寻求生命的新意义。
理解的相对性和多元化观念,逐渐铸成了现代人的生活观念,并表现出对生活目的与意义的多元理解。
这在哲学上表现为:当哲学由古典推进到现代之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一批现代哲学家已不满足于以“主体-客体”关系为前提的追问方式,特别是不满足于概念哲学追求形而上的本体世界(尽管有学者指出海德格尔也有形而上学倾向),追求抽象的、永恒的本质,而要求回到具体的、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生活世界)。
美术概论知识要点框架概览图

美术概论知识要点框架概览图美术概论知识要点框架概览图章节目要点体会补充笔记23美术本质1、历史上关于美术本质的解释从创作主体角度解释情感说:美术是情感的传达。
代表人物: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表现说:艺术的本质就是自我表现。
代表人物:克罗齐(意大利)、科林伍德(英国)、柏格森(法国)无意识说:美术是人本能欲望即“无意识”的表现。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奥地利)、荣格(瑞士)游戏说:又称“席勒-斯宾塞理论”,认为艺术活动是无功利无目的自由的游戏活动,艺术就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或冲动。
代表人物:席勒(德国)、斯宾塞(英国)45媒介说:艺术是作品的物质媒介。
代表人物:格林伯格(美国) 情感符号说:艺术是符号形式。
代表人物:卡西尔(德国)、苏珊·朗格(美国) 异质同构说: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一致时激起审美的形式。
代表人物:阿恩海姆(美国) 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艺术是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生产形态,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能动的、审美的反映的产物,艺术以它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章 节 目 要点体会 补充笔记 美术本质 2、 美术本质上在社会中的位置 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美术与经济;与政治;与道德;与宗教;与哲学等的关系——相互的)与社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如何理解)是社会的会生活与社会生产美术是一种生产实践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
(如何理解)美术创造不仅关系到如何表现和如何传达,更主要的是关系到表现什么和传达什么,要重视思想性和情感性的表现与传达,即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3、美术本质上是一种认识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美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是人对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认识的表现;美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以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美术是视觉形象的美术具有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性,视觉形象性是美术的基本特征。
试析伽达默尔的文艺思想

试析伽达默尔的文艺思想伽达默尔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现代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他将美学看作哲学解释学的一部分,认为艺术揭示我们的存在,艺术和美是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艺术经验超越自然科学方法,又接近于哲学经验和历史经验,因而成为解释学的出发点,同时,每一件艺术品都应被理解,理解是全部世界的本体论存在;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理解特征,表明了某种解释学现象。
伽达默尔把审美经验抬高到了哲学的高度,美学成为解释学的一个有机部分。
他的美学思想,直接启迪了接受美学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文艺理论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审美无区分理论“审美无区分”是伽达默尔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主要是在其代表作《真理与方法》的第一部中提出来的,从属于伽达默尔对审美意识的批判,以及对整个西方现代主观主义的美学和哲学的批判。
“审美无区分”构成了《真理与方法》的第一部分中很重要的内容,该部分不少地方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这个问题,这个概念与这一部分的主题即艺术经验的真理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审美无区分”是针对“审美区分”提出来的,后者是他对康德以来西方占主导地位的、以审美意识为核心的美学特点的一种概括。
应该说,西方现代主义美学的彻底主观化的倾向是由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开始的,也就是说,是它确立了以审美意识为核心的主观论美学的基本走向。
而伽达默尔应用类似一种解构主义的策略,通过一种去边缘化的方式,将在康德那里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东西加以强调和突出,从而颠覆了康德的美学,并使被分离的东西达到了统一,这充分体现于他的“审美无区分”的思想中。
在伽达默尔看来,“游戏就是构成物”,其意思是说,尽管游戏离不开被游戏即被展现的过程,“但它是一个意义的整体,游戏作为这种意义的整体能够反复地被表现,并能够反复地在其意义中被理解”。
反过来讲同样成立:“构成物也就是游戏”,其意思是说,尽管构成物有其思想上的统一,但它“只在每次被展现的过程中才达到其充分的存在”,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即作品意义的整体和作品的表现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历史的、时间性的,它体现为一种审美的无区分,伽达默尔强调要用这种审美的无区分来反对审美的区分,反对审美意识的抽象,并明确地指出,艺术是具有认识意义的摹仿,“在模仿中被模仿的东西,被创作者所塑造的东西,被表演者所表现的东西,被观赏者所认识的东西,显然就是被意指的东西――表现的意义就包含于这种被意指的东西中”。
伽达默尔艺术观

伽达默尔的艺术观
答:伽达默尔的艺术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艺术经验作为通向事物本身意义和事实性真理的一种特殊经验方式,是伽达默尔创建哲学解释学的思想切入点,并由此引向精神科学真理问题。
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哲学真理观,使长期被哲学所贬低和歧视的艺术真正走进了哲学,而哲学也以改变自身的方式重新焕发出生命力,返回到了人的存在的具体的生命经验之中。
2. 伽达默尔认为,虽然艺术经验本质上是解释学问题,但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反映和体现出它的特殊性。
他赞赏康德将美学与共通感、判断力与趣味联系起来所具有的人文性意义,这使得艺术与哲学相结合,也构成了艺术走进哲学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3.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经验的亲近性、直接性和不受时间限制的当下性,保证了人与存在、真理之间不再具有遥不可及的距离,真理就在人们的艺术经验、历史经验中向人们发生和显露,世界本身就是在相互交往中被经验并且作为一种无限开放的任务不断地交付给我们。
4. 伽达默尔认为,艺术不再是哲学骄傲自负的敌手,哲学—艺术一体化,既改变了艺术,也改变了哲学,并构成人类未来哲学重要思想方向和呈现方式。
总的来说,伽达默尔的艺术观强调了艺术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以及艺术与哲学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
论伽达默尔对艺术作品的存在论分析

献 ,不过他 认为 :在 康德 那里 , 自然 的合 目的性作 为审美 判 断的先验 条件 ,既非 自然概 念 ,亦 非
收稿 日期:2 0 一10 0 9I-5 作者简介:张晓剑 (9 7 ) 17 一 ,男 ,浙江永嘉人,讲师 ,研究方 向:西方艺术哲学和视觉文化
张晓剑 :论伽 达 默 尔对 艺术作 品 的存 在论 分析
按 照通俗 的理解 ,科 学就表 现为对 确 定性和 客观性 的追求 ,美 学则 明显地 导 向了主体 化 。
伽达 默尔把 近代 美学 的主体化 追 究到康 德那里 。康 德 的 《 判断力 批判 》所 展现 的 内容实 际上
要 比伽达 默尔 的解 读 更复杂 一些 ,更 多理论 上 的 曲折 。伽达 默尔承 认康 德对 于现代美 学 的 巨大 贡
时间作为伟大的主角可以当然伽达默尔其实也综合了黑格尔的理论比如对客观精神实体的化用对在先给定的东西的重因此他强调传统前见乃至权威在理解中的地位强调效果历史和效果历史意识把这些视为我们理解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第2 3卷第 4期
、 l 3 No4 , . o2
温 州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D :1 . 7  ̄i n17 —5 52 1 . . 9 OI 03 5 .s. 435 . 00 0 8 s 6 0 4 0
与海 德格 尔类似 ,伽达 默尔 也把 反思 艺术 问题 作为 其思想 的主要 资源 之一 。伽达 默尔认 为 ,
意 义难 以穷尽 的艺 术作 品 “ 是 对我 们理 解 的一 种挑 战 ”。这 构成 了他 的 “ 释 学理 论 的 出发 乃 解
、
对近代美学 的批判:主体 化 的困境
海 德格 尔对近 代哲 学有一 个总体 判断 :近代 哲学乃 是 “ 体 性形而上 学 ”。海 德格 尔认为 , 主 只 是到 了笛 卡尔 ,人才成 了具 有优先 地位 、基础 性 的 “ 一般 主体 ” ( ujc m) S be t ,从而 成为存 在 u 者 的尺度 。世界 由此成 了图像 ,这 意味着 : “ 唯就 存在 者被包 含和 吸纳入 这种 生命之 中而 言 ,亦
伽达默尔论艺术作品的存在与诠释学的真理_赵东明

97伽达默尔论艺术作品的存在与诠释学的真理赵东明*(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摘要 伽达默尔拒绝从审美体验开始他的艺术诠释学考察,而把焦点方放在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上,以此他希望恢复艺术经验的真理要求。
在他看来,艺术作品像游戏一样,以实际发生在那里的方式存在;在作品中真理作为无蔽而发生并敞开存在的意义。
此外,艺术游戏的重复发生形成可重复的结构,它对参与者发挥着主宰作用;在另一方面,可重复的结构只存在于具体发生之中,它把其中新的因素融会进自身之中,从而得到充实;这种充实是通过理解的有限视域的融合而实现的,因而结构是可变的,并且并不趋向最终目的。
这种既敞开又充实的真理在艺术作品中的发生有赖于摹仿。
在这一背景下,文章集中讨论伽达默尔的摹仿概念。
文章指出,伽达默尔强调摹仿不是盲目的复制,而是借再现来实现的创造活动,它把关于现实的本真理解呈现在那里。
这正是诠释学真理的发生,借此过去和未来得到中介。
作者着重阐明伽达默尔的如下意图,即突显摹仿抵制抽象的力量 摹仿通过创制新的存在而使先前的东西来到自己被呈现的存在,并借此被提升到自身更丰富更真实的存在,而如此被创造的存在整体拒绝任何方法论的简化和区分。
关键词 存在;理解;诠释学的真理;艺术作品;游戏;摹仿Abstract:G ada m er s her m eneutics o f art takes as its starti n g point the be i n g o f the w ork rather t h an the easthetic E rlebniss,and a i m s at restori n g the truth c lai m of the artistic experience.A ccor d-i n g to Gada m er,a wo r k of art happens there as an event o f tr uth wh ich opens up ne w horizons of un-derstand i n g;The artistic experience is both active and passi v e(pa t h os).This i s akin to H e i d egger sconception of truth as aletheia.H o w ever,i n Gada m er,the happeni n g of trut h in the w ork o f art doesnot bri n g forth anyth i n g co m pletely alien;it creats i n order to expand.I n t h is sense,the tr uth of Be-i n g gro w s li k e t h e H egelian G eis,t except that i n the for m er case t h e gro w th is caused by t h e weav i n gtogether of the fi n ite events of understand i n g,w hile in the latter,the re flecti o ns of se lf-consc i o us-ness.A w ork of art is like a play i n tha,t though play f u,l as it happens and repeats itsel,f it m akest h e partic i p ants experience so m ething serious.Th is a ll o w s Gada m er to see artistic activities as repet-iti v e partic i p ations in its repeatab le struct u re(Gebilde).Th is repeatab le structure ow es its autono m yto the ne w wo rld for m ed by t h e play,and ye,t it is not fi x ed.Due to its dependence on the happen-i n g,the structure can change over the open-ended process.The her m eneutic tr uth acco r d i n g ly*作者简介:赵东明(1962 ),男,天津人,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候选人,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伽达默尔现代解释学的艺术真理观

游戏本体、观者参与和存在扩充——伽达默尔现代解释学的艺术真理观【内容提要】伽达默尔的艺术真理观,在海德格尔的“此在”真理论上,作出了现代解释学的补充和创建。
他通过对“共时性”的体验美学的批判,而导向“同时性”的审美理解活动,从而拓展真理到艺术领域。
进而,提出游戏本体及“意义的连续性”、观者参与及“对意义的期待”、绘画表现及“对存在的扩充”的命题,在本体、接受和存在三个维度,积极建构了解释学的艺术真理观。
然而,他的解释学美学仍未能根本解决两大悖论,即艺术自律和他律的悖论、非确定论和本质论的悖论。
【关键词】艺术真理共时性同时性游戏本体观者参与存在扩充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有两条线索——“截然不同于旧解释学和传统美学”——就是“真理”和“时间”。
在海德格尔“此在”真理论上,伽达默尔给予了艺术真理观以现代解释学的补充和创建。
(一)艺术真理观的历史溯源:从柏拉图到海德格尔。
当古希腊哲学从原始宗教的遮蔽中日渐彰显之时,包孕在历史整体内的艺术仍承袭着真与美、艺与技的浑然同一。
自柏拉图伊始,真理被超拔为超感性的理式,艺术因与原型的隔离而遭致贬抑。
这艺与真的隔阂,随着鲍姆加通逻辑与审美之真的分殊,在康德批判哲学的界定中得以最终确立。
界定即否定,康德断然阻绝了审美活动与逻辑思维、实践欲念的本然联系,美的艺术由此被彻底拒斥于真理界域之外。
与这种隔阂论平行,亚里斯多德奠基的艺与真统一论,中经法国古典主义和德国浪漫主义的发展,在谢林的艺真绝对同一观那里达及顶峰,并在黑格尔那里获得保守的发展。
海德格尔既立足于古希腊艺与真浑整状态观,又站在“艺术—真理”隔阂论和统一论的历史交汇点上。
他首倡“此在”真理并将之自行置入艺术,实现了艺术真理观的根本转向。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处,正是海德格尔艺术沉思的起点。
艺与真的亲合性虽为后者所继承,但认识与对象相符合的真理论却被他所抛弃。
同时,海德格尔建构的基本存在论的本体论,力图将康德由传统存在论的“知识论转向”重新颠倒过来,使源自康德的主观美学彻底丧失了存在的根基。
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新释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新释何成秀 鲁东大学摘 要:伽达默尔在哲学解释学的框架下提出的理论术语基本可以归为两个维度:效果历史、偏见、前理解与视界融合的理论都是在历史性对存在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游戏、模仿和美与审美等理论,则是从理解艺术的角度,从艺术的起源与价值的角度提出来的。
把伽达默尔的主要理论术语归为两类,从而更清晰地看出各个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伽达默尔对文艺的观念。
关键词: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两个维度作者简介:何成秀(1992-),女,山东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94-02解释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18世纪古典解释学,解释学是为古典文献和《圣经》求得正确理解的一种方法和技巧,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19世纪近代解释学,强调忠实地把握文本和作者的原意。
三、20世纪哲学解释学,海德格尔提出本体化的解释学。
德国施莱尔马赫提出哲学解释学这一概念。
他认为,理解的循环运动沿着文本来回循环,在文本被完满理解时才消失。
海德格尔指出,对未知文本的理解,永远由被理解的前结构所决定,完美的理解不是整体与部分之间循环的消除,而是这种循环得到最充分实现。
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的观点,认为理解就是不断地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过程。
一、历史性带来了什么——解释学循环伽达默尔用这种解释学的循环去说明传统与理解之间的循环关系。
传统就是历史性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理解事物时一定会受传统的影响去认识事物。
但伽达默尔认为,这不是件坏事,而是人的认识所必须的经历的过程。
传统是人类知识的—部分,它必然要在理解中起作用,解释学的理解历史性思想就说明这种循环是知识的历史性的表现。
为阐释这种解释学循环理论,伽达默尔环环相扣地提出了效果历史、偏见、前理解与视界融合的理论。
(一)前理解奥古斯特•勃艾克把理解称为“已知的知”。
艺术与伽达默尔诠释学

艺术与伽达默尔诠释学 Art and Gadamer’s Hermeneutics章启群 内容提要: 伽达默尔在艺术作品中关注的主要是人类的整体的世界经验,而不只是一种审美的快感和体验。
这正是哲学诠释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
他把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与游戏同论,指出作品的意义是由作品中介化而达到的一种读者和作品融合的新的统一体。
因此,同时性构成了艺术认同的永恒的本质。
艺术作品中显现出来的我们对于真理的经验,揭示了真理的普遍的性质。
因此,艺术作品的理解即意义问题,在这里第一次成为真正的哲学问题。
同时,哲学问题在这里不仅与艺术问题相沟通,而且融为一体。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认为,真正的理解是文本和读者之间的“视域融合”(the fusion of horizons),产生一种历史的真实和历史理解的真实,达到理解中的历史有效性,即“效果历史”(effective-history)的程度。
而在所有的文本中,艺术的文本最具有这种“效果历史”体验的直接性。
因此,伽达默尔说: 如果我想创立一种哲学的诠释学,那么它的史前史已经表明,有关“理解“的科学构成它的起点。
除了这些理解的科学外,还要补充一种迄今为止尚未引起注意的东西,即艺术的经历。
艺术和诸历史的科学一样,都是一种经历的方式,我们就是通过这些经历方式而直接参与对自己的具体存在的理解。
因此,艺术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
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把艺术的真理问题,作为他全部理论展开的起点。
伽达默尔说:对于精神科学以及整个理解现象来说,“探讨艺术真理的问题,尤其有助于准备这个广泛开展的问题,因为艺术作品的经验包含着理解,因此本身表现了某种诠释学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确实不是在某种科学方法论意义上的现象。
” 那么,艺术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艺术在哲学诠释学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1.艺术经验与哲学诠释学的真理传统的诠释学主要是关于《圣经》神学与法律文书解释的方法论和技巧理论,艺术的文本——艺术作品不在它的视野之内。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填空题与选择题复习资料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填空题与选择题复习资料文艺批评理论家的所属流派1、象征主义与意向派诗论:瓦莱里、叶芝与庞德、休姆2、表现主义克罗齐、科林伍德、3、俄国形式主义:什克洛夫斯基、雅格布森、艾亨鲍姆4、精神分析批评:弗洛伊德、霍兰德、拉康5、直觉主义与意识流柏格森、詹姆斯6、语义学和新批评派(英美新批评)瑞恰兹、艾略特、兰色姆、布鲁克斯、燕卜逊、维姆萨特、韦勒克7、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荒诞派英伽登、海德格尔、萨特、尤奈斯库8、原型批评:弗雷泽、荣格、弗莱9、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卢卡契、葛兰西、马舍雷、戈德曼、伊格尔顿、布洛赫、布莱希特、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10、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巴尔特、托多洛夫、巴赫金11、解释学与接受理论:加达默尔、姚斯、伊瑟尔12、解构主义:德里达、艾伯拉姆斯、福科13、女权主义批评沃尔夫、德?波娃14、后现代主义贝尔、哈贝马斯、利奥塔德、杰姆逊、哈桑、斯潘诺斯、布希亚德15、新历史主义格林布拉特、怀特16、后殖民主义赛义德、斯皮瓦克17、空间理论福科、列斐伏尔、索雅(内容一)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2、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的两次转移:从作家到作品、从作品到读者: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最重要的两个转向是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4、语言论转向主要是针对科学主义文论而言,非理性转向主要是针对人本主义文论而言。
5、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三大特点:流派繁多、更迭迅速、冲突与融合6、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以“音乐化”为核心。
《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7、亚瑟·西蒙斯是法国象征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传播者,其《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一书是英国第一部较全面介绍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论著。
8、叶芝把象征分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两大类。
《诗歌的象征主义》《论文与序言》《探索集》《评论选》9、意象主义诗论于20世纪初叶提出,标志是庞德提出“意象主义宣言”的诗歌创作三原则。
加达默尔的现代艺术论

加达默尔的现代艺术论
在过去的科技发展中,艺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机器人到3D打印,科技已经成为
艺术的重要工具。
现代艺术通过使用数字媒体和计算机软件,将艺术作品从二维向三维
进行拓展,创造出新的视觉和感官体验,例如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
在我的研究中,我探究了几种现代艺术形式,比如“数字艺术(digital art)”和“交互式艺术(interactive art)”,这些艺术形式将观众与艺术作品创造者之间建立
起了一种联系,让观众成为了展览的一部分。
借助科技的支持,艺术家可以使用高科技
手段,例如激光、LED灯等方式,实现完美的视觉效果。
如今,这些新兴的艺术形式正在逐渐地脱颖而出,成为了艺术家和观众们探索艺术的新渠道。
同时,科技也带来了挑战,例如知识产权、道德问题以及技术困难等等。
对于知识
产权,呼吁加密和安全技术,保护数字艺术作品的版权和财产权;对于道德问题,需要
强调艺术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信任关系,让观众知晓艺术家的真实意图,避免伤害或误解。
最后,对于技术困难,我们需要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学习和尝试,努力创造有创意、可持
续的数字艺术作品。
加达默尔的现代艺术论,正是基于上述理念而提出的。
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机
器人、虚拟现实等科技的不断革新,更多的艺术机遇也将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加达默尔
也鼓励艺术家、设计师和科技人员的合作,以更为深入的方式发掘和追求艺术和科技的共
同价值。
加达默尔论审美意识及其意义121

加达默尔论审美意识及其意义摘要】审美区分并不是一种因趣味而来的选择和拒斥。
因为趣味还遵循一种内容上的标准。
在某个社会里有效的东西,在某个社会里主宰着的趣味,便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共同性。
在趣味里,艺术家所创造的东西和社会所推崇的东西,都是与生活方式和趣味理想的统一联系在一起的。
【关键词】审美趣味;审美意识;审美区分【中图分类号】G719.2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2-0004-02当前,我们对于审美意识的普遍认识是: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
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
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
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
在当代,审美意识和环境意识的相互渗透作用更加强化。
审美意识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种情感动力,促进了环境意识的发展,并部分地渗入到环境意识中成为一方面的重要内容。
人对环境的审美经验、情趣、理想、观点等多种形式的审美意识,是环境意识必然包含的内容。
本来,在古希腊,艺术理论的中心是“模仿说”,这种理论——按照加达默尔的理解——规定了艺术和自然的所谓积极的互补关系。
即艺术的规定性就是在“由自然所给予和提供的空间内去实现其补充和充实的活动,尽管这种规定性也包含着一切有意识地把自然改造成人为需要的活动。
甚至‘美的艺术’,只要在这个视界中去看它,也是实在的某种完善化,而不是对实在的外在的修饰、遮掩或美化”。
也就是说,此时的艺术是因着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而被理解的。
但这种情形,加达默尔认为,随着康德的美学理论特别是席勒在其名著《审美教育书简》中的一些“杰出”观点而发生了改变。
因为席勒把一种通过艺术的教育变成了通向艺术的教育。
论伽达默尔对艺术主体的解构与重构

论伽达默尔对艺术主体的解构与重构马圆圆【摘要】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伽达默尔所提出的审美主客体相互交融的理解活动才是艺术经验的真理问题这一美学结论,《真理与方法》一书不仅介绍了人文主义,追溯了康德美学,新探艺术中游戏的本体论地位并阐释了观者参与游戏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伽达默尔不仅解构了自康德以来带有过度主体化倾向的美学主体,并且重构了艺术经验中的主体,使其成为具有本体化特征的主体,并摆脱了以往在艺术经验中的绝对地位,转为占据必要地位.【期刊名称】《安徽工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3)006【总页数】5页(P64-68)【关键词】《真理与方法》;主体;解构;重构【作者】马圆圆【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9.4以往学者对于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的探究多是从其游戏说及游戏本体论入手理解伽达默尔的艺术经验问题,如史凤华[1]提出了伽达默尔的游戏说强调了艺术作品自我表现的本质,发现了艺术作品的真理参与特性,对于方法的探讨具有启发意义;亦或只就主体的解构加以阐释,如李茂增[2]认为伽达默尔的主体论哲学为理解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提供了一条通道。
但伽达默尔对于艺术经验中主体的探讨,不仅解构了自康德以来过度主体化倾向的美学主体,并且通过介绍游戏本体论和观者在游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两个方面重构了艺术经验中的主体。
文章将从解构与重构两方面重新探讨伽达默尔所提出的艺术经验中的主体特征,对以往片面解读伽达默尔的艺术经验中的主体加以补充。
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一书从美学、历史、语言三大部分阐释了自己的解释学观点,是现代解释学的奠基性著作。
受现象学的影响,伽达默尔不仅继承了狄尔泰对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明确区分,还受到海德格尔批判技术理性的影响。
他强调的真理有别于归属自然科学的真理,而“这种不同于自然科学而又具有自然科学的普遍性的真理,就是解释学的真理”[3]。
艺术_审美经验_还是存在经验_伽达默尔视域中的艺术经验

2004年9月 河北学刊 Sep.,2004第24卷 第5期 Hebei Academic Journal Vol.24 No.5艺术:审美经验,还是存在经验?———伽达默尔视域中的艺术经验张汝伦(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33)[摘 要]在伽达默尔看来,释义学基本上不是一个认为科学方法论的问题,不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主观意识活动,而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活动。
这就等于说,我们的存在是释义学的。
要证明这一点,首先必须证明科学之外种种经验方式的合理性和真理性。
这就是伽达默尔艺术经验理论的实际目的。
伽达默尔通过对近代主观主义美学的批判,证明艺术不仅仅是艺术,艺术经验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艺术真理的问题。
艺术经验实际上是我们的世界经验。
[关键词]伽达默尔;释义学;审美经验批判;游戏;世界经验[作者简介]张汝伦(1953—),男,上海市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哲学与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4)05-0071-05 [收稿日期]2004-04-26一在伽达默尔看来,释义学基本上不是一个人文科学方法论的问题,不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主观意识活动,而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活动,所以,“文本的理解与解释不仅是科学深为关切的事情,而且也显然属于人类的整个世界经验”[1](S.1)。
这就等于说,我们的存在是释义学的。
如果这样的话,释义学所涉及的就不是特殊的方法论问题,甚至也不是一般的哲学问题,而是涉及我们生活经验的普遍问题。
这个问题在于,现代科学使得真理与存在、知识与生命产生了严重的疏离,也就是说,在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方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是真理;另一方面,真理没有生命的意义,与生命无关。
换言之,我们存在的基本状况不属于真理,反之亦然。
例如,古希腊美的宗教在从人与上帝关系中创造的具体艺术品中体验神性。
但在近代科学和哲学看来,艺术品不包含真理的内容,它只能是非功利的审美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作品存在为核心的美学——加达默尔艺术理
论的基本框架
1
正如加达默尔的美学思想在当代西方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以美与真的独特合流而独树一帜,加达默尔的艺术理论也以其富有个性的艺术观念和理论框架在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思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学界关于西方自18世纪末的浪漫主义时代至20世纪末的所谓“后现代”文艺思潮的核心变迁基本达成一致,即18世纪末的浪漫主义至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时代的文艺理论是以作者为核心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现代派艺术时期,以作品的形式研究为核心的文艺理论占据了主要地位;而20世纪中叶至今的后现代主义艺术时期,读者接受理论上升为主导思潮。
事实上,从作者中心到作品中心再到读者中心,这样一种文艺研究的范式转换,可以鲜明地用解释学本身理论观念的演进来标示清楚,即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方法论解释学的意义核心是作者,而以加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的意义核心是作品,此后以接受美学为代表的解释理论的意义核心则是读者。
与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等作品中心的研究范式不同,加达默尔以作品的存在为研究中心,作品的存在
不是作品形式的固定存在,而是作品的内容、意义、效果的存在。
加达默尔的艺术理论决不是以读者为中心的,“不论是创造性的艺术家的个人存在——例如他的传记,还是表现一部作品的表演者的个人存在,以及观看游戏的观赏者的个人存在,相对于艺术作品的存在来说,都不具有一种自身的合法证明”[1]。
但是把存在论引入艺术研究,加达默尔必然要重视两个因素,一是时间,二是读者,这样加达默尔就把读者的作用导入文艺研究的视野,为文艺研究范式的转换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于是,在加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与尧斯、伊泽尔等人的接受美学之间就表现出一种较为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尽管加达默尔本人并不是个读者中心论者,但他的理论已经由于重视读者的作用而实际上包含了读者理论的萌芽,这个萌芽在康斯坦茨学派的土壤上生长成接受理论;另一方面,加达默尔从自己的核心艺术观念出发,是不承认尧斯等人的理论建构的,而是明确指出尧斯等人已陷入德里达解构理论的边缘,他说,“我认为把无尽的多样性变成对作品的不可动摇的同一性的否定这种企图是一个错误,与汉斯——罗伯特·尧斯的接受美学以及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两者都非常接近于这样做)相反,这对我来说似乎意味着:坚持一个文本的意义同一性既不是退回到古典美学的被征服的柏拉图主义,也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陷阱。
我们阅读的作品、文本,并不是我们捏造的一些东西”[2]。
由此可知,加达默尔是否定德里达的解构主
义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把接受理论认作解构性的。
这是符合理论实际的,因为解构理论基本上也是以读者为中心的。
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加达默尔艺术理论的地位及其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的浪漫主义解释学和生命哲学的关系,以及加达默尔与接受美学和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内在分歧,我们有必要进一步阐发一下加达默尔艺术理论的基本框架。
2
任何一种理论建构都要围绕着一个核心,这个核心能把各部分观念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
加达默尔以艺术作品的存在为核心来进行理论建构,从而在流派纷呈的西方文艺理论史上具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首先,以作品之在为核心便与一切作者中心论区分开来,一切作者中心论都把作者当作艺术活动的中心,作品是作者的产物,用狄尔泰的话来说,作品就是作者的生命表现,就是作者的生命表达式,这样,作者对作品的意义表现就具有了至高无上的决定地位,而这种对作者的神化恰恰是加达默尔通过对近代天才观美学的批判所要反对的。
其次,以作品之在为核心还与一切读者中心论区分开来,读者中心论强调读者是艺术活动的中心,没有读者的参与,艺术的意义是无法实现的,读者的解读是艺术作品的决定性因素,加达默尔同样坚决反对这种艺术观念,并且认为这是一种作者中心论的简单反转,是把作者的创造天才向读者的创造天才的简单移
置,同样是无法成立的,不符合我们实际的艺术经验。
加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借助对法国诗人保罗·瓦雷里的艺术观念的批判,激烈地将此学说指斥为“站不住脚的解释学虚无主义”。
最后,以作品之在为核心还与一切形式主义的作品中心论区分了开来,从索绪尔共时语言学发端的艺术形式主义研究潮流,从俄国形式主义到英美新批评、再到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以及叙事学,连绵不绝,蔚为壮观,它们具有一个总体特征,即仅从作品的形式特性出发,认为形式决定包括作品的意义内容在内的整个艺术活动,希望在形式中发现决定作品意义的自在结构,这种观念同样被加达默尔强烈反对,加达默尔认为一切形式主义的研究都人为地抽象了被理解者,贬抑了被理解者的存在,掩盖了被理解者真理的显现,加达默尔本人正是以艺术作品存在论来纠正这种文艺研究范式的缺陷的。
对于作者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加达默尔与近代天才观美学相比是持截然相反的态度的,他并不认为作者在艺术活动中是决定一切的力量,尤其是对于作品的意义而言,作者更是无能为力。
他认为艺术家并不能如鸟如鱼一般的自由,并不能超越他身处其中的社会的价值观念,而是利用了这种深层一致的观念、按照预期能够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写作。
另外,“天才用以进行创造的梦游般的无意识的想像——至少通过歌德对其诗兴创作方式的自我描述而能合法存在的一种想像——今天在我们看来,只是一种虚幻的浪漫情调”,“在观赏者寻求灵感、神秘物和深邃意义
的地方,创造者所看到的乃是制作和能力的可能性和‘技巧’的问题”[1]。
在破除了对艺术家艺术才华的神秘感之后,加达默尔进一步指出,艺术家是无法决定自己所创造的艺术品的意义的,在作品完成之后,艺术家就成了自己作品的读者,“创作了一件艺术品的人就跟其他任何人一样以同样的方式站立于他的创造物之前”[3]。
加达默尔又发挥了施莱尔马赫的一句名言——“比作者理解他自己更好地理解作者”,颠覆了作者的意义权威,他说:“艺术家作为解释者,并不比普通的接受者有更大的权威性。
就他反思他自己的作品而言,他就是他自己的读者。
他作为反思者所具有的看法并不具有权威性。
解释的唯一标准就是他的作品的意蕴(Sinngehalt),即作品所‘意指’的东西。
所以,天才创造学说在这里完成了一项重要的理论成就,因为它取消了解释者和原作者之间的差别。
它使这两者都处于同一层次,因为应当被理解的东西并不是原作者反思性的自我解释,而是原作者的无意识的意见。
这就是施莱尔马赫以他那句背理的名言所想表示的意思”[1]。
对于读者的重视,加达默尔并不是第一人,事实上,对艺术的教化作用不加忽视的艺术理论流派都很重视读者。
加达默尔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改变了读者在整个艺术活动中的地位,即作品的意义实现没有读者的主动参与是不可能的,所以意义就不单纯地在于作品,而是作品与读者的融合。
加达默尔之前的读者理论大多是被动接受的读者论,意义已被作者嵌入作品之中,读者只是
通过努力把作品的愿意实现出来。
加达默尔的读者则是一种拥有“前见”的读者,这种读者可以扩大、更改自己的前见,但却不能没有前见。
前见是一切理解的基础,是读者在理解之前向作品开放的倾向性,这样,读者通过解读所得到的就不是作品的原意,而是视域融合的结果。
因此,这样的读者就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参与到作品的存在中的。
在加达默尔哲学解释学视野之中,一切都以存在为根基,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