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评课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评课稿: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一、引入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支长尺或者一个厘米尺,让学生猜测尺的长度并讨论。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个尺的名称叫做“厘米尺”,并解释一下“厘米”的概念。

引入课题《认识厘米》。

二、导入老师可以利用活动游戏来导入厘米的概念。

比如,让学生伸出手掌,用手指头指着一个物体,然后要求学生估算这个物体的长度,并在黑板上画出学生估算的长度。

最后,教师用厘米尺测量该物体的长度,并与学生估算的长度进行对比。

三、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或者实物教具来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并用厘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长度之间的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学生可以初步理解什么是厘米,以及厘米尺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四、练习1. 练习预估与测量在黑板上出两个物体的图片,并要求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并在相应的位置画出一个标尺,并写上估计的数字。

然后,让学生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并在标尺上写上测量的数字。

最后,让学生比较估计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并讨论造成差异的原因。

2. 比较长度给学生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并让他们两两比较,判断哪个物体更长或者更短。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巩固对于厘米的理解,以及比较大小的能力。

五、拓展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到教室里不同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尺测量它们的实际长度。

学生可搭配使用手机,用相机拍摄相关物体,为课程增加一些实践性的内容。

六、总结在总结环节,老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帮助学生总结出厘米的概念和厘米尺的使用方法。

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回顾和评价。

以上是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的评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第一篇:《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恒涛双语实验学校宋美丽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具准备:直尺、软尺、卷尺,小棒、长短纸条。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同位讨论,相互交流,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板书:厘米(cm)(点评: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的特点,从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入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主动参与地欲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自主探究,认识厘米1、认识刻度尺,理解1厘米的实际意义。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互相说一说有关尺子的知识。

(点评: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有关尺子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展开的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找出刻度尺上的1厘米,体验1厘米的长度。

并从刻度尺上找到还有哪一段也是1厘米,感悟1厘米的长度,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在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学生用手指比划、体验、感知1厘米的长度。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先在小组中交流,再汇报。

(3)感知几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从刻度尺上找到几厘米的长度,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点评: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比划比划,找一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进一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过程,初步建立起长度单位的概念。

)2、巩固练习:小黑板出示:看图,说出所量物体长度。

(1)钉子的长度(2)从断尺上找出4厘米、7厘米的长度。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及评析(精品课)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及评析(精品课)

《认识厘米》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厘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爱听故事吗?生:爱!师:那今天梁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师:新学期到了,在蚂蚁王国里有一所蚂蚁学堂,它马上要开学了。

看!这就是蚂蚁学堂,漂亮吗?小蚂蚁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

一天,一阵狂风吹过,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好呀?小蚂蚁们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长呢?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生:有!【设计意图:利用《蚂蚁王国》的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让学生帮小蚂蚁解决问题这一情节吸引学生对新知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一)观察尺1、师:请拿出你们的尺子,认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2、引导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1)认识数字生1:我的尺子上有0~20的数字。

师:同学们,你们的尺子上也有数字吗?生:有。

师:我们从左往右把尺子上的数字读一读。

生:0、1、2、3、4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尺子上的数字多一些的呢?生:因为有的同学的尺子长一些。

小学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认识厘米》评课稿本次教研周有幸听到何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一课,这堂课老师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

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 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节课中,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从一个古代量体裁衣的故事开始,引入新课的学习,,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尺寸相同,而衣服做小”的矛盾冲突下使学生认识到要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使学生对本节课新知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何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老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紧接着,何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方块,告诉学生,这个小方块的边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方块,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

接着何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方块,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

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方块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厘米的认识等评课

厘米的认识等评课

《厘米的认识》优点:1.马老师的课自然流畅,从学生实际出发,一步步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开始,通过比、找、量等活动,让孩子非常明确的找到了心中的“小尺子”“标准”1厘米,活动深入,效果明显。

2.在教学测量时,马老师更没教给学生怎么量,而是让学生去量,用自己心中的“小尺子”去量,这样既加深了对厘米的认识,也让学生対原有的认知经验进行了升华,使接下来的测量水到渠成。

3.特别是马老师让孩子想办法怎样用1厘米长的学具去量橡皮和书签时,放手让学生想办法。

从量时遇到的困难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解决困难,也就是慢慢让学生体会尺子的制作过程,为接下来认识尺子、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建议:1.个人感觉,在引导学生测量物体时,应该多让学生展示,并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特别是在测量线段的长度时,教师处理的较仓促,如果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效果会更好些。

2.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个人心中的小尺子”和直尺上的刻度充分结合,让学生通过量“个人心中的小尺子”,不断巩固自己的标准,这样对厘米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组合》优点:1.张老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和学生交流简洁明确,语言干净利落,虽然年龄有些偏大,但是上课的激情值得我学习。

2.在探究问题时,张老师能够从现实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想办法,用字的方式去探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方法,逐步使学生领会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建议:1.在引导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表示组合方案时,特别是用画图法来表示时,教师在展示前就暗示学生用线段的方式表示,这样就限制学生的思维,以至于一说画图学生就只想到这一种方法,以至于在以后环节中教师展示其他画图法时,还需要从头再解释。

2.孩子在自主探究后,展示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学生的想法非常好,而教师显得有点着急,没有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去表达。

个人觉得,让孩子展示交流自己的方法应该更充分,只有让孩子在充分的展示交流中,才能水到渠成的完成思想方法的渗透。

认识厘米评课稿

认识厘米评课稿

认识厘米评课稿认识厘米评课稿引言厘米评课稿是一种教育教学评估工具,旨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厘米评课稿的概念、特点、应用、编写方法等方面,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一工具。

一、概念厘米评课稿是指通过对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量化分析和综合评价,从而得出一个能够反映教学质量的数值化结果的评估工具。

该工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目标设定、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效果检测。

通过对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可以客观地反映出教师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

二、特点1.客观性强。

厘米评课稿采用量化分析方法,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打分,从而得出一个客观的数值化结果。

2.全面性强。

厘米评课稿包括目标设定、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和效果检测四个方面,能够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

3.可操作性强。

厘米评课稿中的评价指标具有实际操作性,能够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

三、应用1.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厘米评课稿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推动教育改革。

厘米评课稿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评估工具,可以为推动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四、编写方法1.确定评价指标。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

2.制定评分标准。

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和实际操作难度,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

3.进行打分。

在授课过程中,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指标和标准进行打分,并记录下来。

4.综合评估。

在授课结束后,将各个环节的评分进行综合,得出一个总体评价结果。

结论厘米评课稿是一种全面、客观、实用的教育评估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编写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指标和标准,并进行综合评估。

认识厘米评课稿

认识厘米评课稿

又不盲从课本,制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肯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 不会出现纠缠不清的。
活学生的思维,到达培育创新意识的目标。一开始的学习,老师启发说:
【认识厘米评课稿】
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方法量一量吗?这样的一个导入就是
一个开放式的设计,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答案不唯一,培育学生
思维的敏捷性。认识 1 厘米时,老师先讲解 0 到 1 是 1 厘米,1 到 2 也是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认识厘米评课稿
认识厘米评课稿 今日《认识厘米》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气 氛,主动调动学生参加,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加本节课活动,把所学 学问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进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 学任务。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学问阅历和生活背景出发,在 讨论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进展思维能力。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拙劣的艺者,常带着别人的眼镜。〞有 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 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施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 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索、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量桌 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识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受 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加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依 据已有的生活阅历探究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 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
这节课一开始认识 1 厘米的时候,老师介绍 0→1 是 1 厘米,这里学
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好玩,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生的学习很顺利,进而转入 1→2 是几厘米的学习,这时学生的认识还停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这节课主要有四大方面的特点:一、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

汤老师的这节课,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一开始,老师通过摸一摸桌子的长度来感知长度的观念,接着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办法量一量吗?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如果他们都用同一支铅笔来量,结果会怎样?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如:纸条、练习本、手掌宽、一拃长等等)所度量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这节课从现实生活量桌子的长度,结果不同→就产生要学习长度单位→到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概括测量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另外,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一年级学生,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老师应当依据同学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同学熟识的状况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适当调整,开展教学活动。

所以在教学一开始,我并没有根据教材中所编排的那样让同学判断两个钉子的长短引出课题,而是通过创设故事情景,并依据同学熟识的状况和已有的知识来引出课题的。

在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出动画片:大头儿子参与生日宴会,发觉自己的衣服都变小了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的衣服都变小了呢,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同学依据已有的生活阅历判断出原来是大头儿子长高了,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和去年相比也长高了几厘米。

接着老师提问:那你们有谁知道厘米是什么啊?以此来了解同学对厘米已有知识的掌控,并依据回答自然而然引出课题。

这样不仅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而且让他们感到其实今日要学习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使同学主动参加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

2、直观入手、动手操作、大量感知、猎取新知。

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育同学实践操作技能,低班级教学更应如此。

而且同学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阅历,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

我在设计用厘米量这一环节时,先让同学用直尺试着量一量蜡笔的长度,接着让同学量自己用过的一支铅笔的长度,最末量自己最喜爱的一件物体的长度,从试着量到学会量最末达到娴熟量,每一层都放手让同学主动探究,使其进行有序的观测、操作,定向的思索,逐步猎取知识。

3、以同学为主体,采用各种学习方式,使同学积极主动的参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在认识1厘米这一环节我的设想是: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用手势表示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形成空间观念--查找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

每一个环节都是同学自己动手、动脑、积极探究,表述想法,构件自己的认知体系。

教学中个人独立思索与同桌协作操作相互交替,多层次信息反馈,全班的教学活动与个体差异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同学始终处于积极思索状态。

《认识厘米》评课稿8篇

《认识厘米》评课稿8篇

《认识厘米》评课稿《认识厘米》评课稿8篇《认识厘米》评课稿1纵观薛老师今天展示的这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整堂课条理清晰,结构清楚。

尺上的数字叫刻度一条一条的线是刻度线,从0刻度到1刻度的距离叫“1厘米”,教师娓娓道来,细致的引领学生掌握知识。

接着通过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睁眼验证一下、找生活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这些活动都使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接着再学习几厘米,最后学习测量厘米的方法并让学生量一量。

本节课共设计了3个练习,都是紧扣课堂内容而设置,且都非常好有一定思考的价值。

可以说,整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应该说教师的素质很好。

《认识厘米》评课稿2一磨:听了刘老师的课,感觉刘老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和语言,和孩子的距离很近,课堂气氛很融洽,整堂课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孩子掌握知识牢固,下面谈谈自己听课之后对于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1)我们教授任何知识,都是由于所求,并不是单纯的讲解、传授。

就像这节课的知识,孩子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两个表示长度的单位,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毫米、分米乃至千米这样的单位,是因为生活中有的物体的一些量的表示需要用到这样的计量单位,所以我们才需要学习。

所以,在这节课上,刘老师没有中这样的知识冲突,也就是使得学生没有这样的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欲望,这点需要考虑。

(2)记得以前在看一位老师授课《米和厘米的认识》时,把这个感知的过程和身体联系起来,知道米是同学伸开胳膊时两臂的长度,但是厘米就是食指的一个小骨节,那么在这一节课中对于分米的感知,就是食指和拇指张开的开度,而毫米的感知更是要通过厘米以及不足一厘米的感知。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与评析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与评析

1 导学生 经历 用不 同方 法测 l 引 巾到底 有多 长吗 ?( 能 ) 不
师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接近 1
田字 格一 条 边 的长 度大 约 l 米 。 厘
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 体会建立长度 l
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 生 在 观 察 、 . 操作 等 活动 l
师 : 呀 ! 了方便 大家 交流 , 厘米 长 的物 体 呢。( 用媒体 呈现 ) 对 为 利
听 一听 。
l , 便 一般 也 都是 从 刻度 0开 始量 起 I
评 析 : 生 通 过 量 一 量 、 一 学 画
学 生 汇报 后 一起 总结 : 邻两 相
米。
I。 的


画 、 一估 等 活 动加 深 对 几厘 米 的 估
条长刻度线 之间的长度都是 1 I 厘
J 师: 在直 尺 上从 刻度 0 刻度 到
到 刻度 2 的长 度 呢?( 也是 1 米 )l 厘
同学们 能说 出喜羊羊 量 的这 1 指 的长度 吗 ?( 约 7厘米 。 ) 食 大
③ 测量 食指 长 度 。
1 的长 度就 是 1 米 。那 从 刻 度 1I 厘 些物体长几厘米吗?( 学生回答) I
米有 f 多长 。

无 掌握 1 厘米的实际长度, 学会 I 个 , 在 手 里 , 细 看 一 看 1厘 说 , 形之 中降低 了举 例的难 度 。 拿 仔
3 识学 生尺 。 . 认
师: 现在 我 们用 两 根手 指 来 给
师 : 可 是 同学6 . 学习用尺子量物体长度。 I 识 , 高 学 生 的 估 算 能 力 , 富 ① 动手 量一 量小 刀 的长 度 , l 再 学生 的体 验 。教 学 中, 师 有 意识 教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一、引言《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本重要教材,本文将对其中的一堂课《认识厘米》进行评课。

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评述。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够认识厘米的概念,了解厘米的用途和实际应用场景。

2.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量具进行厘米的测量。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厘米的概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学生了解厘米的定义和使用场景。

2.掌握厘米的测量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使用尺子等工具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

3.实际应用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老师提出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1.演示法:教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厘米的概念。

2.实践操作:学生亲自操作尺子等工具,进行厘米的测量,巩固理论的学习。

3.问题解决:教师提出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长度的基本单位和表达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环节:认识厘米1.教师通过展示实际物体,介绍厘米的概念,如长笔、教室桌子等。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亲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学生将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分享,教师纠正和引导。

第三环节:厘米的测量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尺子,并演示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亲自操作尺子进行长度的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3.学生进行互相比较和检验,教师进行指导和纠错。

第四环节:实际应用问题解决1.教师提出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例如:教室的黑板有多长?桌子的高度是多少厘米?等等。

《厘米的认识》评课

《厘米的认识》评课

教学目的的确定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 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 教材的组织、处理精心
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
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一开始的学习, 从做衣服导入,老师启发说:怎样量才能合适?这样的一个 导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认识1厘米时,老师问: 5到数字几是1厘米?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 1 厘米的? 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 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3)教学信息多项交流,反馈及时 (4)从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教学民主 师生平等 课堂气氛融洽和谐 培养创造新能力 重学生动机、兴趣、习惯、信心等非智
力因素培养。
(1)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好 (2)学生会学,学习生动,课堂气氛活
跃 (3)信息量适度,学生负担合理,短时
整个教学过程,由老师敢于“放”,把
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 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 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从这节课的教学给我 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 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 者、探索者、创造者。
欢迎大家指正
谢谢!
《厘米的认识》 评课
评课的目的: 一 是要体会授课教师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二 是学习授课者处理教材的方法 三 是学习授课者如何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
四 是学习授课者提高课堂实效的方法 。
评教学思想

评教材处理
课 的
评教法选择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 教案及评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 教案及评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教案及评析一. 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长度概念,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厘米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单位换算等方面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长度单位换算、测量方法及厘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厘米的作用,建立长度观念。

2.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实物等直观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掌握测量方法。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厘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每人一把厘米尺,若干个测量对象。

3.课件:多媒体课件,包括动画、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场景,如购物时测量商品长度、制作蛋糕时测量食材等。

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厘米的认识》评课

《厘米的认识》评课
在测量过程中培养估测意识。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及时评价。
存在
不足
对于小组评价,教师的评价语言缺乏指导性,没有激情,应向全体课题
厘米的认识
主要
优点
能熟练的运用我校的几何与图形的教学模式。
创设有趣的动画片来导入新课,即吸引了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积极思考与交流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为什么用同样的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同一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借助1厘米的小棒感知1厘米,是学生真正感知1厘米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厘米评课稿范文

认识厘米评课稿范文

认识厘米评课稿
认识厘米评课稿范文
纵观薛老师今天展示的这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整堂课条理清晰,结构清楚。

尺上的数字叫刻度一条一条的线是刻度线,从0刻度到1刻度的距离叫“1厘米”,教师娓娓道来,细致的引领学生掌握知识。

接着通过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睁眼验证一下、找生活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这些活动都使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接着再学习几厘米,最后学习测量厘米的方法并让学生量一量。

本节课共设计了3个练习,都是紧扣课堂内容而设置,且都非常好有一定思考的价值。

可以说,整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应该说教师的素质很好。

一年级数学《厘米的认识》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厘米的认识》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厘米的认识》评课稿今天有幸听了3节县优质课,题目都是《厘米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节是黄山实验小学的张**老师执教。

张老师导入得十分自然,从猜谜语入手,然后导入故事。

整节课前半部分十分流畅,各个环节衔接得也很好。

教师教态自然,亲切,能很好地调动整个课堂气氛。

从认识几厘米开始,课堂秩序稍微有点混乱,在认识几厘米时,可以用课件展示一下尺子,让学生在上面找出不同的几厘米。

在自主练习环节,测量练习本的长和宽时,师应稍微点一下课本的长和宽,这样孩子们就不容易混淆了。

一堂课总结完后,时间已到,然后再出示拓展练习,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第二节是明集小学的左**老师执教。

左老师的导入别出心裁,直接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入新课。

中间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尺子在讲台上展示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个地方次序有点混乱。

最后展示各种各样的尺子,可把此环节放到认识尺子这个地方。

一堂课下来,几乎没看见教室的笑脸。

我觉得,亲切自然的教态对孩子们的互动也起着很好的作用。

第三节课是开发区三小的刘**老师执教。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刘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老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紧接着,刘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个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次教研周有幸听到张老师执教的《认识厘米》一课,这堂课老师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初步学会用工具量物体的长度。

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在本节课中,张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从“给光头强图像做画框”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相框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

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所度量的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

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课本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这节课教师注重锻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

最后,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设计了开放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真实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能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学会了数学地思考,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并学会了如何根据直尺的特点选择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张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的机会,始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探究和讨论,使学生经历了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值得我去学习和反思。

总之,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

新课改教师要先行。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