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生物:病毒 教案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病毒》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病毒》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4c21b7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4.png)
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病毒》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病毒》一章的内容。
本章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内容旨在是学生了解微生物世界、认识生命现象多样性的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对病毒这一特殊的生命形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理解病毒的结构、繁殖方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为后续学习传染病、免疫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说出病毒的种类。
3.列举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认识病毒与宿主的关系以及病毒对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注健康的态度。
3.增强学生对传染病预防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病毒的结构特点和繁殖方式。
2.病毒与宿主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病毒的非细胞结构和寄生性。
2.掌握病毒生命周期的复杂性及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微生物的概念,对细菌、真菌等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病毒这一特殊微生物的了解可能较少,需要从基本概念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传授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探究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病毒的结构和生命周期。
3. 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病毒的繁殖过程。
【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病毒的微观结构和生命周期动画,增强直观性。
2. 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病毒引起的疾病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物病毒示范课教案
![初中生物病毒示范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e98b4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7.png)
初中生物病毒示范课教案
目标:
1. 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知道病毒如何传播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 学习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病毒传播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病毒是什么,病毒如何传播以及对健康的影响。
二、介绍病毒的特征和结构(10分钟)
1. 讲解病毒的基本特征,例如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依靠寄生在细胞内进行繁殖。
2. 展示病毒的结构,包括蛋白质壳和遗传物质,在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的形态。
三、讨论病毒的传播途径(10分钟)
1. 分析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如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
2. 强调保持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如经常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四、探讨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0分钟)
1. 分析不同类型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感冒病毒、流感病毒等。
2. 强调及时就医、避免传播等预防措施。
五、总结和评价(5分钟)
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来复习今天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病毒的理解程度。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如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或者查找与病毒相关的新闻报道等。
教学反思:
1. 此课程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图片观察、讨论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病毒的概念。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和总结,以提高课堂效果。
病毒教案6篇
![病毒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2714225e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0f.png)
病毒教案6篇一份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式,只有认真对待每次写教案的机会,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和方法,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病毒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病毒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能够归纳出病毒的五种特性和病毒的种类。
2.通过分析实例、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归纳总结、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
3.在分析、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到病毒带来的危害,提高防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计算机病毒的特性及种类。
难点】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cih病毒爆发的案例,让学生观察案例中病毒的攻击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能够答出交通系统失灵、单位混乱、工厂停工。
教师进行解释说明:全世界至少有6#万台计算机同时遭受到cih病毒的侵害,它能够破坏硬盘数据,引起系统崩溃。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呢?计算机病毒又有什么特性呢?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1.计算机病毒的特性教师激发学生思考: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病毒”一词,计算机病毒和生活中的病毒是不是同一种含义呢?若不是,那计算机病毒到底是什么呢?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完成后提问一名学生回答。
【不是同一种含义,生活中的病毒能够让人或者动物生病,计算机病毒则是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能够破坏计算机中的数据,并能够进行自我复制】教师表扬学生归纳能力强后总结:病毒是生物学领域的术语,因为计算机病毒与病理学上的病毒具有相类似的特性,因此称之为计算机病毒。
教师再次提问学生:生物上的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上,那么计算机病毒能够独立存在吗?【计算机病毒不能独立存在,也需要寄生,可以是文件,也可以是程序】教师评价学生思维活跃并总结:计算机病毒不能以一个单独程序出现在计算机系统中,需要依附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可执行文件或数据文件中,这就是计算机病毒的特性之一——寄生性。
教师布置任务:计算机病毒还具有哪些特性?组织学生以信息技术兴趣小组为单位,从网上查找典型的计算机病毒,分析、讨论它们具有的特性。
初中生物病毒示范课教案
![初中生物病毒示范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08219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7.png)
初中生物病毒示范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掌握病毒的繁殖方式。
(2)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病毒的发现史。
(2)利用图片资料,分析病毒发现史中的重要实验。
(3)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病毒的结构特点。
(2)病毒的繁殖方式。
(3)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病毒的结构特点及其繁殖方式。
(2)病毒发现史中的重要实验分析。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利用谜语引发学生对病毒的好奇心:“无脚也能走,有嘴不能言,吃遍天下无敌手,只因身小又灵活。
”(2)简要介绍病毒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病毒的结构特点(1)播放病毒结构动画,让学生直观了解病毒的结构。
(2)引导学生观察病毒结构图,分析病毒的特点。
(3)学生分享观察心得,总结病毒的结构特点。
3. 病毒的繁殖方式(1)教师讲解病毒的繁殖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病毒繁殖的基本原理。
(2)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病毒繁殖的过程。
(3)小组讨论:病毒为什么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4. 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观看病毒与人类生活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
(2)分析病毒发现史中的重要实验,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态度。
(3)小组探讨:病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其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6. 作业布置(1)绘制病毒结构图。
(2)撰写关于病毒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小论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繁殖方式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病毒》优秀教学案例
![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病毒》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d80ca7e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a.png)
3.提醒学生关注自身健康,了解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以人性化的语言和关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同时,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调控教学进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2.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果,提出改进意见。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病毒的结构、分类、繁殖过程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关键知识点。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巩固病毒相关知识,如绘制病毒结构示意图、撰写病毒研究报告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病毒进行研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共同完成对病毒的了解。
2.设计实验环节,如观察病毒粒子、分析病毒繁殖过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制定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结合了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生命观念为主旨,力求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五、案例亮点
1.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在情景创设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病毒感染细胞的动画,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对新知识的学习。这种创新性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生物第五章病毒教案
![初中生物第五章病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d43c4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ba.png)
初中生物第五章病毒教案教学内容:什么是病毒?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和危害教学目标:1. 了解病毒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病毒的结构和生命周期;3. 了解病毒对生物体造成危害的方式。
教学重点:1. 病毒的结构;2. 病毒的生命周期;3. 病毒对生物体造成危害的方式。
教学难点:1. 病毒的复制机制;2. 病毒在生物体内的危害过程。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病毒的相关图片资料;3. 实验室器材和实验操作指导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些富有争议性的问题或图片,引起学生对病毒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病毒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什么是病毒?病毒是一种侵入细胞内寄生和复制的微生物,具有传染性。
2. 病毒与细菌的区别:病毒不具备生物特征,只有在感染细胞后才表现出生物特性。
三、讲解病毒的结构和生命周期(15分钟)1. 病毒的结构:核酸(RNA或DNA)和包膜(有的有,有的没有)。
2. 病毒的生命周期:a. 吸附:病毒与宿主细胞膜结合;b. 渗透:病毒入侵细胞内;c. 复制:病毒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d. 组装:病毒组装成新病毒颗粒;e. 裂解:新生病毒颗粒破坏细胞膜释放到外部传播。
四、实验操作(20分钟)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和破坏过程,增强对病毒生命周期的理解。
五、讨论(10分钟)讨论病毒对生物体造成危害的方式及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澄清学生的疑惑,强调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病毒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和危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增强了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病毒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病毒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b34db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f.png)
病毒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病毒【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病毒,说出病毒的大小、常见形态、种类。
(2)描述病毒的结构特征和生命活动特点(生活方式)(3)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收集分析文字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培养创新思维。
(3)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2)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珍爱生命!【教学重点】1.病毒的结构特征、生命活动特点。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病毒的结构特征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自制的病毒模型。
2.收集各种病毒的图片及宣传画,与病毒生活有关的录相。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创设情境:展示图片,联系现实社会生:置疑:这些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为什么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如此大的危害?课前预习情况反馈-师生评价教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对话氛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关于病毒性疾病的信息,参与到课堂中。
从生活实际入手,提出问题,创设学生探求新知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收集资料、分析、归纳能力。
教师评价,保护学习积极性。
二、探求新知病毒的发现过程师:播放病毒的发现过程录相生:分析实验过程师生:病毒发现过程的启发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能说出病毒的发现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分不开。
培养学生有效阅读培养科学探究分析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合作探究—病毒大小、形态生:病毒有多大、形态?1.病毒十分微小,只有10-300纳米2.病毒的常见形态:鼓励学生语言表达,略讲,重评价,体验快乐学习。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描述能力。
思维创新--病毒的结构师:病毒如此微小,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呢?结构上与动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特点?生: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是一种非细胞生物。
七年级生物教案 病毒-------9篇
![七年级生物教案 病毒-------9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55eb1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f.png)
七年级生物教案病毒-------9篇病毒------- 1第四节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重点难点: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难点:病毒的结构。
课前准备学生: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举手,产生好奇心,集中精神思考,通过自己的体验自由发表看法。
能说出:预防“小儿麻痹”。
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吃“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病。
疑问,关注本课内容,进入学习主题分组资料分析,讨论创设课堂气氛:小时候吃过“糖丸”的请举手。
提出疑问,了解学生认知:吃“糖丸”有什么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吃“糖丸”为预防疾病,为后面学习“糖丸”是“减毒病毒”作铺垫。
)设疑,引入新课: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
艾滋病:症状、特征、传染途径艾滋病的预防每组出代表,谈对病毒的认识,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听老师讲解,同时观察图片,对“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收集来的资料。
让每组出代表,班上交流谈对病毒的认识,并引导,从中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将学生疑问总结性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提出疑问:艾滋病由什么引起的举手回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出示图片:“艾滋病”病人,“艾滋病”预防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
(在让学生谈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中,不论涉及没涉及到“艾滋病”,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谈到这一话题,并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对“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及其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鼓励其他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同时大屏幕再次快速闪过图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3.4《病毒》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3.4《病毒》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9fa8bad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ff.png)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3.4《病毒》教学设计课题:《病毒》科目:初中生物学年级:七年级上册版本:人教版(2024)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生活方式、繁殖过程)、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
包括病毒的发现历程、病毒的大小和形态、病毒的结构组成、病毒的分类以及病毒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对病毒这一特殊的微生物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描述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说出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
了解病毒的分类依据和常见类型。
列举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括有益和有害方面。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病毒的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借助资料分析和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尝试运用病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热情。
让学生认识到病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树立辩证看待事物的观点。
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公共卫生和健康问题。
三、设计理念1. 基于问题导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病毒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注重直观教学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过程,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强调实践与应用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方式。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却能进行生命活动。
初中生物《病毒》教案
![初中生物《病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cb574f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6.png)
初中生物《病毒》教案教学内容:病毒的基本特征、结构、传播途径、危害以及预防方法等。
教学目标:1. 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掌握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对人体的危害。
3. 理解病毒的预防方法及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病毒的结构和传播途径。
2. 病毒对人体的危害。
3. 病毒的预防方法。
教学难点:1. 病毒的结构和特征。
2. 病毒与细菌的区别。
3. 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实验室设备,用于展示病毒的结构和特征。
3. 病毒预防宣传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节: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结构1. 使用课件介绍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展示病毒的电子显微镜图像,让学生观察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第二节:掌握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危害1. 介绍病毒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
2. 分析病毒对人体的危害,引导学生认识病毒感染的严重性。
第三节:理解病毒的预防方法及重要性1. 讨论病毒感染的预防方法,如勤洗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2. 强调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积极保护自己免受病毒侵害。
教学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病毒的基本特征、结构、传播途径以及危害,并掌握了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方法。
教学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总结病毒的特征和传播途径,并提出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
扩展阅读:1. 了解不同种类的病毒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2. 探索病毒疫苗的研究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引导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知识为主线,通过形象生动的实例和案例,激发学生对病毒的兴趣,增进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时刻保持警惕,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病毒感染的发生。
初中生物《病毒》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病毒》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b3ef7a27f1922791688e8a4.png)
教学设计一、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病毒以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前一章学习的两大微生物,然后引入还有一大微生物病毒。
提问大家对于病毒的了解有哪些?学生回答很多的病毒,例如艾滋病毒,复习艾滋病毒它的危害性。
展示艾滋病的图片初步总结病毒个体的大小。
然后在展示一张有细胞和病毒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病毒它比细胞小。
进一步提问它个体那么小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危害呢?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让学生齐读教学目标。
并分配这节课我们分成四个任务来完成对于病毒的认识。
(三)首先来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任务一: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的资料分析,并在课本上勾画出病毒发现的相关人物和过程。
采取先自读再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精讲点拨病毒发现过程是先提出问题在推测然后再证明。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希望学生要善于发现。
还有细胞它非常小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来观察。
相关练习(四)任务二了解了病毒的大小那么我们怎样对它们进行分类呢依据什么样的特点来分类呢?通过展示图片,给大家提示可以从形状以及寄主的不同进行分类。
教师精讲点拨:病毒根据性状分类为球状杆状和蝌蚪状。
根据寄主的不同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相应练习(五)任务三课件展示三种不同形态的病毒指导学生总结病毒的结构。
然后指导学生与动植物细胞结构进行对比总结病毒她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
引导学生思考: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为什么属于生物?展示课件:噬菌体侵入细菌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的过程。
提问:说出病毒的繁殖过程。
评价学生的回答,介绍病毒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遗传物质,遗传物质复制,组装,释放。
强调遗传物质是DNA 不是蛋白质。
相应练习:导学案最后一题(六)任务四出示课件: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让学生总结病毒对我们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然后进相应的情感教育。
(七)相应导学案练习最后让学生谈谈收获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病毒教案
![初中生物病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7d3e3b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4.png)
初中生物病毒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病毒的结构和特点。
2. 掌握病毒的传播途径。
3. 知晓一些常见的病毒疾病。
4. 学会预防病毒感染。
教学重点:1. 病毒的构造和生命周期。
2. 病毒传播途径。
3. 常见病毒疾病及其预防方法。
教学难点:1. 病毒的生命周期理解。
2. 病毒疾病的预防方法掌握。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教学课件。
2. 模型或图片展示病毒结构。
3. 活动板书或课时安排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利用图片展示病毒结构,让学生观察并谈谈病毒的外观特点,引出病毒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1. 病毒的结构和特点:介绍病毒的构造、大小、形状等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病毒的基本情况。
2. 病毒的生命周期:讲解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的繁殖过程,阐述病毒如何感染细胞并复制自身。
3. 病毒传播途径:介绍病毒通过空气传播、食物、水、接触等途径传播的方式,提醒学生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4. 常见病毒疾病及其预防方法:对常见的病毒感染疾病如流感、艾滋病等进行介绍,并讲解预防方法。
三、讨论通过讨论病毒会给人类造成哪些危害,怎样做好个人防护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练习教师提供病毒相关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病毒的生命周期和传播途径,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预防病毒感染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找一种病毒感染疾病的相关资料,并写一份小结。
教学反思:病毒是一种微小但危害巨大的病原体,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特点,并学会预防病毒感染。
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病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疾病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初中生物病毒专题教育教案
![初中生物病毒专题教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a5c1d5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6e.png)
初中生物病毒专题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结构;2. 掌握病毒的繁殖过程和感染方式;3. 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和防治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结构、病毒的感染方式和防治方法。
难点:病毒的繁殖过程。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病毒?2. 病毒的结构和特点;3. 病毒的繁殖过程;4. 病毒的感染方式;5. 病毒对人类的影响;6. 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讨论、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病毒照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病毒是什么。
2.学习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结构(15分钟)讲解病毒的定义、特征和结构,并进行实验演示观察病毒的结构。
3.学习病毒的繁殖过程(20分钟)讲解病毒的繁殖过程,并进行实验演示模拟病毒的复制过程。
4.理解病毒的感染方式(10分钟)讲解病毒的感染方式和传播途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病毒感染。
5.了解病毒对人类的影响(10分钟)探讨一些常见病毒感染对人类的危害,让学生意识到病毒的严重性。
6.掌握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10分钟)讲解预防病毒感染的常见方法,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7.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作业,鼓励学生积极预防病毒感染。
六、板书设计:1. 什么是病毒?2. 病毒的结构和特点;3. 病毒的繁殖过程;4. 病毒的感染方式;5. 病毒对人类的影响;6. 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
七、作业布置:1. 着重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写一份关于病毒的小结;2. 收集关于病毒感染的案例,并进行分析。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病毒的结构、繁殖方式和感染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
初中生物病毒教案教学设计与课件
![初中生物病毒教案教学设计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ea4f54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8.png)
初中生物病毒教案教学设计与课件教学目标:1. 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2. 掌握病毒的感染方式和传播途径。
3. 了解病毒对人类和生物体的危害。
4. 知晓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 病毒的基本概念2. 病毒的结构和分类3. 病毒的感染方式和传播途径4. 病毒对人类和生物体的危害5. 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请学生观看一个关于病毒的视频,引发学生对病毒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解病毒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介绍病毒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病毒的结构和分类。
三、讲解病毒的感染方式和传播途径(15分钟)1. 讲解病毒是如何感染宿主细胞的。
2. 介绍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等。
四、讲解病毒对人类和生物体的危害(15分钟)1. 讲解不同种类病毒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病毒危害的严重性。
五、讲解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10分钟)1. 讲解预防病毒感染的常见方法,如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等。
2. 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重要性。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预防病毒感染,以及病毒对人类和生物体的影响。
课件范本:Slide 1: Introduction to Viruses-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irusesSlide 2: 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Viruses- Structure of viruses- Classification of virusesSlide 3: Infection Modes and Transmission Pathways of Viruses- How viruses infect host cells- Transmission pathways of viruses (airborne transmission, droplet transmission, bloodborne transmission, etc.)Slide 4: Harm of Viruses to Humans and Organisms- Impa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viruses on humans and animals- Discuss the seriousness of virus hazardsSlide 5: Prevention Methods for Virus Infection- Common methods for preventing virus infection (hand hygiene, personal hygiene, etc.) -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prevention over treatmentSlide 6: Summary and Reflection- Summary of the content of the lesson- Encourag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how to prevent virus infection and the impact of viruses on humans and organisms.通过以上教案教学设计和课件范本,能够让初中生系统地学习病毒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方法,增强他们对病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初中生物有关病毒的教案
![初中生物有关病毒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2f5750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f.png)
初中生物有关病毒的教案
学科:生物
年级:初中
教学目标:
1. 了解病毒的组成和特点。
2. 掌握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3. 了解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病毒的组成和特点。
2. 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3. 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病毒的复制过程。
2. 病毒感染的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
1. 教学用具:投影仪、电脑、PPT。
2. 教学资源:学科教材、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病毒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病毒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病毒吗?它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病毒的定义、特点和结构。
2. 分析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包括引起传染病、免疫系统受损等。
三、讨论(15分钟)
1. 以小组形式讨论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 学生展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互动讨论。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病毒的组成、特点和危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强化了对
病毒相关知识的学习。
在后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病毒的复制过程和防治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生活习惯。
七年级生物下册《病毒》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病毒》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50a308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7.png)
-解答:“病毒的特点是微小、无细胞结构,繁殖过程包括吸附、侵入、复制、组装和释放等步骤。”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病毒的概念、特点、形态结构、繁殖过程和病毒与宿主关系等。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病毒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用近年来流行的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新冠病毒等,让学生了解病毒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利用多媒体展示病毒的结构模型,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病毒的形态结构。
2.互动教学: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病毒相关知识。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病毒的繁殖过程和侵染机制。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病毒与宿主之间的关系,以及病毒感染的预防措施。
-要求:报告要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分析新冠病毒的特点、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5.请学生观看与病毒相关的科普视频或阅读相关书籍,了解病毒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撰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提示:可以从病毒防治、疫苗研发、病毒与人类关系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体现对病毒知识的深入理解。
2.详细讲解病毒的形态结构、繁殖过程和侵染机制,结合多媒体展示病毒的结构模型和繁殖动画。
-讲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包括核酸、外壳蛋白等,它们通过侵入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进行繁殖。”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病毒与宿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提问:“病毒是如何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它们对宿主有哪些影响?”
-提示:可以从病毒的生活周期、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深入浅出,使读者了解病毒的基本知识。
病毒的教案
![病毒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ed368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d.png)
微生物中病毒教学目标:1. 理解病毒的形态和种类,掌握病毒的结构特点。
2. 了解病毒的致病性和对病毒的预防措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病毒的结构特点和致病性。
教学难点:病毒的分类和致病机制的探究。
教学准备:显微镜、病毒样本、PPT 课件、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形态和特点。
2. 提出问题:微生物中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微生物?它们的特点和结构是怎样的?引出本堂课的主题——病毒。
二、讲授新课1. 病毒的形态和种类:通过PPT 课件展示病毒的形态和种类,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基本形态和分类。
引导学生思考病毒与细菌、真菌等其他微生物的区别。
2. 病毒的结构特点:通过实验展示病毒的结构,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病毒的基本组成。
引导学生思考病毒的结构特点与其生存和繁殖方式的关系。
3. 病毒的致病性:介绍病毒的致病机制,包括病毒感染人体后如何引起疾病,以及病毒如何进行复制和传播。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病毒感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 对病毒的预防措施:介绍常见的病毒感染及其预防方法,如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预防病毒感染。
三、探究活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病毒样本在显微镜下的形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病毒的形态特点,并记录观察结果。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强调病毒的结构特点、致病性和预防措施。
2. 布置作业:收集有关病毒的资料,了解目前病毒感染的流行趋势和防治方法,撰写一篇短文介绍病毒的相关知识。
初中生物教案病毒
![初中生物教案病毒](https://img.taocdn.com/s3/m/6775960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c.png)
初中生物教案病毒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组成结构;
2. 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对人类的危害;
3. 掌握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组成结构;
难点: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对人类的危害。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1. 病毒的基本特征和组成结构
- 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展示病毒的形态和结构,让学生了解病毒的微小和简单的结构;- 讲解病毒的生物特征,包括核酸、蛋白质等组成成分。
2. 病毒的传播途径和对人类的危害
- 分析病毒传播的途径,如呼吸道、消化道等;
- 讲解不同病毒对人类的危害和可能引发的疾病,如流感、艾滋病等。
3. 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
- 探讨预防病毒感染的方法,如勤洗手、避免接触患病人群等;
- 强调保持个人卫生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四、教学辅助手段:
图片、视频、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工具。
五、教学反馈与评价:
1. 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病毒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听取学生对预防病毒感染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延伸:
可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或实地参观相关医疗机构,加深学生对病毒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七、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病毒的基本特征、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希望能够保持卫生习惯,避免病毒感染,保护好自己和周围的人的健康。
初中生物病毒的教案
![初中生物病毒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befe0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87.png)
初中生物病毒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
2. 掌握病毒的分类。
3. 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
2. 病毒的分类。
教学难点:1. 病毒的生命活动。
2. 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1. 病毒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新冠病毒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病毒的特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学生分享对病毒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病毒的相关特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
2. 学生结合教材图片,观察病毒的形态结构,并总结不同类型的病毒。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如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等。
2. 教师讲解病毒的生活特点,如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无法独立生活等。
3. 教师讲解病毒的分类,如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等。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收集有关病毒的最新研究动态,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新冠病毒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图片,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特点。
在课堂讲解环节,教师详细讲解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活特点和分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病毒。
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关注病毒的最新研究动态。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紧凑,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可以增加一些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实际案例,更加生动地阐述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此外,课后作业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病毒。
2.3.4 病毒 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3.4 病毒 教案-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9239106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5.png)
课题名称 2.3.4 病毒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是人教(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四节《病毒》。
这节主要介绍了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
通过学习这一节内容,学生将对病毒这一特殊的生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2、教学分析本节课内容来自人教(2024)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
教材首先以生动的实例引入病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着详细阐述了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针对微观内容,需要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病毒的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
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病毒有一定的耳闻,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但对病毒的具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了解较少。
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除病毒外,生物由细胞构成”、“细菌和真菌”的内容,这是学习“病毒”的基础,但对病毒与其他由细胞构成的生物的区别并不清楚,并没有真正地认识病毒、了解病毒。
从常见病毒入手,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目标生命观念:通过观察病毒的结构示意图,分析它们的生理活动,形成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病毒与动植物细胞及细菌和真菌细胞的结构异同,归纳病毒的形态特点,发展演绎与推理、归纳与总结等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通过观看图片、视频,认识病毒的结构特点及其与细菌真菌的区别,培养识别、类比、归纳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探究病毒的结构特点,形成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和探索精神。
学习评价自我评价表项目评价内容掌握情况很好一般不好科学知识1 了解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 掌握病毒的生命活动方式。
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病毒的生命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小组评价表评价内容得分标准成员一成员二成员三团队精神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实施能力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病毒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Virus lesson plans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病毒教案第一节病毒教学分析《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是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和《生物圈中的动物》之后安排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对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的完整认识,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生物进化和生物技术的基础。
病毒是微生物中形态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一类生物。
本节课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是探究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本节课在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的,但是往往局限于其影响人类健康以及给农业、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方面,缺乏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全面、客观的认识。
由于病毒的形态十分微小,所以学生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缺乏了解,有一定学习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增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客观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了解病毒的生命活动和传播方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列举几种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病毒。
3、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4、培养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问题的科学观点。
5、通过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1、病毒的基本形态和结构。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1、病毒结构的独特性。
2、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艾滋病、流行性感冒、乙肝、天花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收集有关病毒发现历史的资料。
3、收集有关病毒危害人类生活和有利于人类生活的资料。
4、制作病毒侵染细胞的多媒体动画及有关病毒形态和危害其他生物的图片。
5、学生按每四人一小组划分学习小组,每小组一名发言代表。
教学程序一、新课导入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由学生发言,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与病毒有关的人类疾病名称,并大致说出与什么病毒有关(如传染性非典型型肺炎、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
学生在举例过程中,可能会列举出某些病例(如肺炎、痢疾等疾病)与细菌有关而非病毒,据此设置疑问:病毒与细菌是一类生物吗?对此问题,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收集的资料:①病毒是如何发现的?②病毒的名称是怎样来的?教师总结说明,病毒与细菌是不同的生命类型,导出本课课题。
二、新课学习1、病毒的形态设置疑问:当时的科学家为什么用显微镜可以看见细菌而看不到病毒呢?由学习小组代表根据所收集的有关病毒形态大小资料发言,教师总结得出病毒的形态极其微小,往往以纳米为单位,形态比细菌小得多,举例:葡萄球菌在细菌中算小的,可流感病毒的大小只有它的五十分之一;10万个病毒排列起来才能够用眼睛看到,所以病毒通常只能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进一步引发学生推测,如果把病毒比喻为篮球,那用什么比喻细胞合适呢?在学生大胆推测、踊跃发言的基础上,用课件展示病毒是篮球而细胞是摩天大厦的图片,使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得出病毒的形态微小程度,增强感性认识。
利用课件展示多种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由学生观察得出病毒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球形(教师说明只是近似球形)、杆形和蝌蚪形等。
此外病毒还有其他形态,如砖状、丝形、冠状等。
2、病毒的结构病毒形态的微小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了解其内部构造,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病毒结构示意图,并设置疑问:病毒的结构与我们所学的植物、动物细胞结构一样吗?由学生讨论得出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其基本结构很简单,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此处,教师应强调指出,结构简单并不能说明病毒是最原始的生物。
3、病毒的生命活动设置疑问: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怎样生活、繁殖呢?由问题的探究导入对病毒生命活动的学习。
教师用课件出示阅读资料: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第一次将病毒提纯出来,得到了一些结晶体。
后来,许多科学家将各种各样的病毒提纯出来,均为结晶体。
这些结晶体表现不出任何的生命特征,但是将这些结晶体移入生物体内,病毒就会大量繁殖,并使生物体致病。
至今美国加州大学原斯坦利实验室里保存的他当时提纯的病毒结晶仍然具有致病力。
由这些资料可知,病毒是一种特殊生物,只有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
离开活细胞后,病毒无法进行任何生命活动。
这点也可以用在普通培养基上无法培养病毒来解释。
设置疑问:病毒体内有叶绿体和叶绿素吗?能进行光合作用吗?指导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中的《相关链接》,了解寄生的概念。
设置疑问:既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那它会像植物细胞、动物细胞那样用分裂的方式来增加数量吗?病毒如何繁殖呢?教师用课件来动画演示经过放射性物质标记的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的过程:噬菌体附着绿脓杆菌→穿入→注入遗传物质→利用细菌内物质制造多个新噬菌体→细菌破裂,释放出新噬菌体(用这个例子可以为学习病毒对人类有益方面的知识作铺垫)。
在学生观看动画的基础上设置疑问:新产生的噬菌体都有放射性物质吗?为什么?用这个问题深入说明,病毒的繁殖方式是自我复制,病毒是利用细胞中的物质作为原料,在自己的遗传物质的“指挥”下制造新病毒的。
这个动画演示中用的词语是“噬菌体”而不是病毒,用此疑问可以引导学习病毒的分类。
这类病毒专门侵染、破坏细菌,所以叫做细菌病毒,也叫做噬菌体。
利用课件展示多种图片,由学生观察、归纳得出除了细菌病毒以外,有些病毒还专门侵染植物和动物,分别叫做植物病毒和动物病毒。
此处需说明,一种病毒通常只侵染某种特定的细胞,如绿脓杆菌噬菌体只侵染绿脓杆菌,鸡瘟也不会传染给人类。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教师首先介绍资料:1 8xx年,拿破仑派遣了2.5万名士兵进军西印度洋的卡伊德岛准备镇压当地黑人。
由于军队染上了"黄热病",结果病死2.2 万多人,只好不战自败。
直到19xx年才查明:引起"黄热病"的元凶是黄热病毒。
然后请学生观察病毒给动物和人类造成危害的图片(如鸡瘟、口蹄疫、艾滋病患者等),说明约有60%的动物和人类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引发学生讨论,据你所知人类有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等,对这些常见的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由学习小组代表宣读所收集的资料,教师从致病原因、症状、危害等方面用图片和语言进行总结。
为了实施教育部关于“在学校中开展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的要求和配合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无论学生是否提到艾滋病,教师都应该向这方面引导,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充分利用所收集的图片和数据资料宣传艾滋病的危害和预防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艾滋病病人。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它是怎样传播的呢?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如:流行性感冒发生时,你的同学生病的多吗?你是怎样患流行性感冒的?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教师综合归纳,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和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流行性感冒。
对于病毒给农业生产和养殖业所造成的危害,可以用中世纪发生在爱尔兰的土豆减产造成150万人因饥饿而死和鸡瘟给养殖业造成的巨大损失等实例结合图片资料来说明。
经过以上讨论交流后,学生很容易形成病毒都是对人类生活有害的观点。
所以,教师要继续引导讨论病毒有没有对人类生活有益的方面。
可以由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破坏绿脓杆菌的例子引发讨论,由学习小组代表发言。
继而由学习小组代表交流所收集的病毒对人类有利的实例资料,如利用植物病毒使郁金香的花瓣出现花纹、用天花病毒制成疫苗抵御天花、用乙肝病毒制成疫苗预防乙肝、口服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用噬菌体进行疾病治疗、用病毒进行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用病毒进行转基因研究等等。
最后,教师总结:病毒对人类的生活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指导学生形成辩证的科学观点。
教学设计说明: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最易模糊的问题切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这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这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还是由细菌引起的并不是十分清楚。
所以,从这方面切入课程,可以轻松地激发学习兴趣。
从发现病毒的小故事中,学生不仅可以形象地理解病毒的形态大小,而且也与他们已有的“病毒都是致病的”观点相吻合,可以减轻学习压力。
同时,通过这个小故事可以见证科学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运用课件展示多种病毒的图片,能够很直观地说明病毒的形态多样,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中的“一般”、“基本”等模糊用语的含义,在比较中更准确地掌握科学知识。
在教学设计中大量运用学生和教师收集的文字、图片资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科学地、直观地展现知识,增强趣味性,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
利用病毒的发现过程,以及对病毒基本结构的图片观察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可以轻松理解“病毒是一类结构简单的特殊生物”这一科学事实,同时也为学习病毒的生命活动做好铺垫。
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是具有一定学习难度的问题。
在教学设计中,利用病毒侵染活细胞的动画,可以直观地展示病毒繁殖方式,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加深对病毒独特繁殖方式的理解。
在病毒种类的学习中,用绿脓杆菌噬菌体侵染绿脓杆菌的例子导入,既可以开展病毒种类的学习,又可以为后面全面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对人类有益方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学生对于病毒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其致病性上,即危害人类生活的方面。
教学设计中就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入手,首先了解病毒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养殖业的巨大危害。
继而在学生充分了解病毒危害的基础上,利用前摄知识及收集的大量资料来论证人类合理利用病毒,也会为人类生活造福。
引导学生认识病毒对人类生活有利的方面,使学生全面地、客观地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指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相应的科学素养。
这种渐进式的设计,可以使知识分层次展开,便于学生接受。
根据课程设置的进度,病毒的学习一般是在每年的12月前后,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结合“教育部要求于xx 年起在地方课时中要安排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的决定,在教学设计中结合病毒的学习安排了对预防艾滋病的讨论。
本着“学以致用,贴近生活”的教学原则,在病毒危害人类健康的学习中,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预防病毒类疾病的发生。
由于病毒的各方面特点决定了其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大量采用图片和文字资料来使课程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降低学习难度。
同时,大量采用学生收集资料、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习过程掌握在学生手中,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辩析、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其收集分析资料、合作学习、表达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