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

2015年9月发生的“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迅速成为舆论热点事件。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新闻媒体如何能去除“标签”,客观报道此类事件,如何能在事件舆论走向中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才是研究此事件的真正意义所在。本文将探讨在此类报道中新闻媒体应如何客观报道并起到积极引导舆论的作用。

标签:“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媒体报道;舆论

1.“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过程回顾

2015年9月8日晚上9点06分,新浪微博用户“袁大宸”发布微博称其搀扶一摔倒的老太太后被讹,由于事出监控死角,袁宸在网上寻找现场目击者。由此,媒体介入报道,拉开了“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的序幕。

2.“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舆论表现

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淮南师范学院袁大宸”发出两个投票调查。截至10月7日晚,“学生与摔倒老人你相信谁”的投票共14106人次参与,“相信学生”的投票者共有11571人,占总选择人数的82%;而选择“相信老人”的仅有317人,仅占2.2%;另“相信法律”的2225人,占比15.8%。可以看出,大多数网民支持“女大学生”。事件在发生巨大反转后,并没有按照之前的“成都女司机”那样的情况发展,公众并没有随着事件的转折而纷纷偏向“老人”。

3.从框架理论解析媒体报道“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

针对本次“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笔者在百度新闻搜索引擎中输入“淮南大学生扶老人”关键词,共找到相关新闻565篇。在对标题进行筛选后共得出71篇有效新闻,其中评论占9篇(如表所示)。

笔者将新闻标题框架共分为五类,其中事实陈述框架占到83%,共59篇。事实陈述框架是媒体按照事件本身逻辑来诠释事件。此次事件至今进行事实陈述框架的比例最高,这与事件尚未有所定论有很大关系。在事实未清的情况下,追寻真相是媒体和公众最为关注的问题。

从“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新闻标题可看出,媒介审判的意味仍很强烈。“撞”和“被赖”都表现出媒介审判的意味,“撞”字表现出女生为肇事者,“被赖”一词表现出老太太有意诬赖女大学生。“撞”与“被赖”之类带有媒介审判意味词语容易影响公众的态度,使公众在潜意识状态下接受这些信息,并将其认定正确。在事件舆论的发展进程中,公众态度又会影响事件走向,影响事件发展。

4.去除“扶不扶”报道中负面影响的途径

(1)恪守新闻客观、真实报道准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事实尚未有结论时,不应听信单方面的说辞,应对涉事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在报道中不应加入对事件的过度解读,避免歪曲报道的导向。在报道中因给予涉事双方相等的报道篇幅,不应在内容上有偏向。

(2)传统新闻媒体应发挥自身公信力优势,积极引导舆论。在互联网时代,网上信息虽传播速度快,但存在真伪难辨的问题。作为传统新闻媒体在信息源的选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对“扶不扶”等易引起公众关注的问题要发挥自身优势,恪守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尊重事实,客观报道,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3)加强相关事件的深度报道,避免标签化片面报道。过往的“扶不扶”报道已在公众心中形成了一定的不良印象。因此在以后的相关报道中应避免为吸引受众眼球从而将报道片面化。媒体从业者因从深层入手,写出深度、客观的报道,避免将相关报道标签化,避免事件报道因过度、简单而错误引导舆论。

“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是继“南京彭宇案”事件后又一引起公众舆论巨大反响的事件。新闻媒体应反思过往的失误,坚守真实、客观、平衡、全面的原则,要挖掘看似简单的纠纷背后复杂而深层的原因。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尊重公众知情权,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参考文献:

[1]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贾国飚.论新闻的框架研究[J].新闻爱好者(月刊),2006,(2):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