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1谭晶华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学翻译PPT课件

合集下载

莫言及其作品 ppt课件

莫言及其作品 ppt课件
• 内容:
• 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 故事。在十八里坡的高粱地,不情愿出嫁的 我奶奶在三朝回门的时候跟轿夫余占鳌野合, 从此怀了“我爹”。后来,我奶奶撑起了李 家的烧酒作坊。9年后,我爹九岁时,日军 强迫村人砍倒高粱修建公路,并将罗汉大爷 剥皮示众。余占鳌带领乡人报复日军,乡人 们壮烈牺牲、我奶奶也死去了。
• 意义
• 歌颂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通人 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 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 命的自由,舒展。 对完美自由的自然 生命的渴望与赞美 。
•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 的一部长篇力作。在这部神品妙 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 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 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 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 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 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 活龙活现的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 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 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 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丽;他身上有压抑不住的狂欢精神,也有进入本土生
活的坚定决心。这些品质都见证了他的复杂和广阔。
从几年前的重要作品《檀香刑》到二○○三年度出版
的《四十一炮》和《丰乳肥臀》(增补本),莫言依
旧在寻求变化,依旧在创造独立而辉煌的生存景象,
他的努力,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

——华语传媒大奖授奖辞
• 一、感官彻底解放
“红高粱”意象分析
• 一方面,无边无际的红高粱是作为凸显人 物性格的特殊氛围,另一方面又是意象象 征。
• 作为红色意象,“红高粱” 是生命之火生 命之欲的象征,整体而言,是生命强力的 象征,是诗一般沉醉、升腾、勃发的生命 意志的象征。是先辈们雄强生命的象征, 还象征着英雄主义,伟大民族的血脉、灵 魂和精神。

莫言及其作品ppt课件

莫言及其作品ppt课件

创作特色
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 雄气。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 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 邪劲。——莫言
谢谢
从整体来看,《蛙》共分五部,分别以剧作 家蝌蚪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的五封信引出,从 不少地方可以推断,《蛙》中五封信的接收者“ 杉谷义人”应是当代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 此外,《蛙》的第五部是一部戏剧,写作剧本的 参照对象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萨特。这种信 件、小说及戏剧熔于一炉、天马行空般的讲述方 式在当代中国小说中比较罕见。
1997年 以长篇小说 《丰乳肥臀》夺得中 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 “大家文学奖”,获 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 的奖金。
《丰乳肥臀》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性”大书,是莫言进行民间史诗性 书写的成功试验。作家倾情把母亲描绘成一位承载苦难的民间女神,或者就是 圣母玛利亚的化身。但命运多舛,她生养的众多女儿构成的庞大家族与20世纪 中国的各种社会政治势力和民间组织以及癫狂岁月下的官方权力话语发生了枝 枝蔓蔓、藕断丝连的联系,并不可抗拒的被裹挟卷入20世纪中国的政治历史舞 台,而这些形态各异的力量之间的角逐、争夺和厮杀是在自己的家庭展开的, 造成了母亲独自承受和消解苦难的现实:兵匪、战乱、流离颠簸、亲人死亡以 及对单传的废人式儿子的担心、焦虑,而她在癫狂年代用胃袋偷磨坊食物的行 为更是鸟儿吐哺的深情……
小说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建国以来 中国农民饱经患难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 生命。故事情节极端、怪异、变形、荒诞,但是与寄 寓其中的哲理浑然天成。全书从内涵到外延充满了作 家的探索精神,充满了艺术灵气。究其所达到的艺术 境界而言,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作品,是中国文 学终于跳出图解概念沼泽最辉煌的标志性著作。
9.【古典】 莫言的魔幻不仅来自西方现代 主义,也来自中国古典文学。莫言曾经自称为 “妖精现实主义”。《生死疲劳》、《酒国》 里的妖魔鬼怪,与《西游记》、《聊斋志异》 的古典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部编版语文八上PPT课件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部编版语文八上PPT课件

电头 地点:斯德哥尔摩。时间:1901年12月10日。发稿方式。
位置:第1段。第一句,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发 导语 机构;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分类及获奖条件

第2段,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 主体 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第3段,明确了颁奖机构、
颁奖时间和地点。
小结:评价各位科学家的成就时,遣词造句客观,准确严谨;对于 颁奖时间和地点的介(1)绍德国,的括伦号琴(内物理语学言奖),以他发及现文了X章射线最。后一段作者巧妙地运 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这些都体现了消息语言客 观准确的特点。另外,作品大部分是短句子,显得非常简练;多用陈述 句,显得朴实而又客观。以上这些都显示出消息语言的特点。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 出的观点。(重点)
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 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难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重点)
一、导入新课
2012年莫言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2015年屠呦呦获得 诺贝尔医学奖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 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融合在一起”而获得2012年诺贝 尔文学奖。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有关疟疾新疗法的 发现”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莫言和屠呦 呦因获诺贝尔奖而家喻户晓,那么诺贝尔奖是一种怎样的
三、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
消息的基本表达方式是记叙,特征是客观、准确、简练、 朴实和通俗。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
(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
奖),他发现了X射线。
“发现”是指经过研究、探 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 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 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它是本 来就存在的,所以此处用“ 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 准确性。

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学翻译 PPT

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学翻译 PPT
村上受《雨月物语》的影响。
日本的《雨月物语》又受《聊斋志异》的影 响,是日本版的《聊斋志异》。
◇ 两人不少作品的主人公都自由穿越了 阴阳两界或此岸与彼岸的世界之间,都具 有对现实的超越性,从而为探索通往灵魂 彼岸的多种可能性开拓广阔的空间。
三、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学翻译问题
◇ 翻译问题讨论的视角,已不再局限 于是“意译”还是“直译”等语言文字转 换的层面,而是进入了广阔的跨文化交际 的局面。
◇ 严复:信达雅 罗新璋、高慧勤:离形得似
◇ 中国传统译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 核心:诚于译事、修辞立成、案本求信、以象达 意、以译致用、文章正轨、以文行远。
翻译与创作、翻译观、文学观的有机结合。
◇ 葛浩文不是逐字逐段地译,而是“连 改带译”,甚至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把 结尾改成了相反的结局。
◇ 莫言作品受卡夫卡影响更大,他放任想象 力,又时刻不忘伟大的中国传统叙事文学。
◇ 《酒国》中主人公丁钩儿的非常独白与 乔伊斯作品的某些段落如出一辙。
《生死疲劳》中,其幽默与想象所具有的 讽刺力量达到很高水平,并形成自己独特的 风格。
◇ 莫言如饥似渴地阅读福克纳、马尔克 斯和俄国国家的翻译作品,吸收西方传统 小说、中国民间故事、脍炙人口的戏剧和 歌剧……
福克纳
马尔克斯
◇ 但他没有模仿,其创作具有强大的感 染力,其文风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
◇ 颁奖词: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 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叶戈罗夫:
“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交织,使作家有 可能潜入到主人公的性格深层,由此得出 社会上正在发生什么事的结论……”

二、莫言与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在中国走红的原因: 1.以洗练、幽默、隽永和节奏控制为主要特色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优秀PPT课件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优秀PPT课件

合作探究
为什么要把和平奖的获得者单独列出 来?
把和平奖的获得者单独列出来,体 现了诺贝尔奖对和平事业的重视。
合作探究
简要说说背景部分的内容有哪些。
第4段是消息的背景部分。 背景 部分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 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合作探究
背景部分进一步了介绍颁奖资金的来 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 分离,是否有必要?为什么?
写作特色
(2)语言客观、准确、简练、平实。 从语言特点来看,本文的语言客观、
准确、简练、平实,是比较标准的消息语 言。特别是在可能涉及主观评价的地方, 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严谨。例如,介绍伦 琴和范托夫的科学成就,都用“发现”一 词,突出了这两位科学家在发现新事物、 新定律方面的贡献;介绍文学奖得主普吕 多姆,对其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评价是“颇 有建树”,用词很有分寸。
课堂小结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翔实 地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 获得者、背景,并补充交代了奖金管理权 和评奖权的分离,表现了诺贝尔奖颁发的 严肃性和公正性。希望我们学习前人献身 科学,造福人类的精神,将来做一个高尚 的人。
板书设计
首 届
导语:颁奖概况
诺 贝
主体 介绍获奖人员

明确颁奖程序
字音字形
遗嘱(zhǔ) 仲裁(zhòng) 颁发(bān)
渗透(shèn) 拨款(bō) 卓有成效(zhuó)
词语释义
(1)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 面形式嘱咐身后事应如何处理。 (2)颁发: 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 勋章、奖状等。 (3)颇有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或表 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4)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5)逝世:去世(含庄重意)。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共2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共2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考导语交代了哪些内容
颁奖的时间
颁发者
颁奖机构
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
1
2
3
4
2.速读主体部分,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资金管理权和评议权是分离的
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
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
03
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
2.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
文学常识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
简介
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被誉为“炸药大王”。
诺贝尔奖和诺贝尔
新课导入
诺贝尔奖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挑战性,最具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奖项。它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向,有理想,愿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工作者们向着人类陌生的领域大胆探索研究,开拓创新。
详写Leabharlann 奖机构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而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略写
时间和地点
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这一段是消息的背景与结语部分。 交代新闻背景——诺贝尔奖设置的缘由及颁奖奖金的来源,有利于了解新闻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深化新闻的主题,结束全文。并有介绍知识、丰富内容的作用。
局部探究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中,最后一段具有怎样的作用?
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议权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莫言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中英文对照版

莫言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中英文对照版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文学委员会主席帕瓦斯特伯格介绍了莫言的作品,阐述了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瓦斯特伯格的颁奖辞全文如下:Mo Yan is a poet who tears down stereotypical propaganda posters, elevating the individual from an anonymous human mass. Using ridicule and sarcasm Mo Yan attacks history and its falsifications as well as deprivation and political hypocrisy. Playfully and with ill-disguised delight, he reveals the murkiest aspects of human existence, almost inadvertently finding images of strong symbolic weight.莫言是一个撕下程序化宣传海报,将凡夫俗子一个个推上台面的诗人。

他以冷嘲热讽的笔致抨击历史及其作伪,以及剥夺的行为和政治伪装。

他戏谑地揭示了人生境遇中最阴暗的方面,漫不经心地摸索出极富象征力的形象。

North-eastern Gaomi county embodies China’s folk tales and history. Few real journeys can surpass these to a realm where the clamour of donkeys and pigs drowns out the voices of the people’s commissars and where both love and evil assume supernatural proportions.高密县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不通过此类故事,你几乎很难脚踏实地地进入一个驴吼猪叫淹没了声音的国度,在那里,爱和恶的呈现已达到超自然的程度。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共22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共22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有人说,本文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典型范文,请你做简要分析。 概念释义:“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即 按先重要后次要的顺序来写。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 闻。
本文主要目的既然是报道诺贝尔奖首次颁发,那么获奖者信息自然是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导语 简介颁发地点、时间后,获奖者信息应该放在主体部分最优先的位置。说完谁获奖,按照读者关注的,自 然是再写颁奖机构、何时何地颁奖,这些内容不太重要,但是又不可舍去,所以放在主体次要部分。最后 再交代新闻背景。这则新闻俨然按照重要到次要的顺序依次排列,是一篇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范文。
2 首届诺贝尔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
的能力。

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
信息的能力。
(1)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
3.“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4.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语段中一一列举了此次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 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2)最“省事儿”的诺奖得主 1901年, X射线发明人德国科学家伦琴收到一封来信,信中邀请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物
理学奖。而这位教授随即回复了一封出人意料的回信,信上说: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需向校长 请假才行,麻烦得很,将奖牌与奖金寄过来行不行?瑞典的答复是:奖牌不能寄,还是跑一趟吧。 伦琴无奈地来到了斯德哥尔摩,但他领到奖金与奖牌后就即刻打道回府,连获奖后例行的讲座也 取消了。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课件 (共33张PPT)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课件 (共33张PPT)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
(1)导语。概括消息的主要容——首 次颁发诺贝尔奖,交代颁奖机构、时 间、办法及颁发对象等。
第二部分
(2-3)主体。介绍获奖者的情况、颁 发机构、奖金来源及颁奖时间与地点。
第三部分
(4)背景。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 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分离的制度。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1.初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标题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
形近字
量体裁衣,适时栽木。
裁( cái )仲裁 栽( zāi )栽树
【形旁辨字法】用口( )留遗嘱( zhǔ), 目( )光集中为瞩( zhǔ)目。
词语集注
颁发:对象多是勋章、奖状、证书或命令、指示、政策等。
颁布:对象多是法令、条例等。
颁发
建立的功绩。
仲裁
数量很大的(钱财)。
如国际仲裁、争劳动执仲双裁方。同意的第三者对争执事项
品味第三部分 理解下面的句子。 1.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 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
介绍诺贝尔的国籍、身份与发明成果。 “巨额” 突出了他发明炸药后的收入之多。
2.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 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 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
②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地点; ③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 评奖权的分离。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品味第一部分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 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新闻 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 间。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2.赏析下面的句子。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 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 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共22页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共22页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共22页(共22张PPT)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① 2023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你知道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和贡献吗?②2023年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获奖理由:发现了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

一分钟了解“诺贝尔”什么是“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以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命名的奖项。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以“诺贝尔奖基金会”每年的利息或出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六个领域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人。

截止至2023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919位个人和24个团体,这其中4位个人以及1个团体(联合国难民署)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1个团体(红十字会)曾三次获得诺贝尔奖,故总计923次授予个人、27次授予团体。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1.把握新闻的基本结构、特点及相关知识。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品析语言。

3.了解诺贝尔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评价,感触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激发自信心。

学习目标挪威()遗嘱( )渗透( )卓有成就( )仲裁( ) 拨款( )逝世( ) 颁发( )1.读准字音nuóyíshènzhuózhòngbōshìbān一、夯实基础遗嘱:颁发:建树:卓有成就:2.理解词语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概括消息 的主要内容。

➢ 体会诺贝尔奖在促进科学发展中

的巨大作用,培养科学精神。

➢ 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
生活和时代变迁。
必备知识 知识链接
诺贝尔
诺贝尔(1833—1896),1866 年 发
明安全炸药。他先后在瑞典、德国、法
国、英国和意大利从事爆炸技术和合成
物质研究,一生共获得350多项发明专利,
入预定轨道,太阳帆板正常展开,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 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一号飞船入轨后,2天内完成与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 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将开展一系列的太空实验及科兽活动,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 (1)请你为这则新闻加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 (2)从这则新闻中,你读出了哪几条重要信息?请画出其“倒金字塔结构”图。
分享一则你在当地知名报刊上读到的你 认为写得最好的新闻(消息),并说说你是怎 么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则消息的。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习题。 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成功。飞行
乘组由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组成,两名航天员将在太空飞行33天。 根据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报告,火箭飞行正常。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准确进
C 2.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必须要冷静下来,从容不迫 地去面对它。 B.昨日江夏一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喜冲冲跑去银行汇 钱,看见银行前一道防诈骗横幅后如梦初醒。 C. 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攻下临安、余杭等地。 D.向导是有些乏了,呆呆地望着山坡下的白水,屏息 敛声地寂坐着,仿佛是将入定的老僧。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ppt

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ppt

主要作品 《檀香刑》 《生死疲劳》 《丰乳肥臀》 《红高粱家族》 《透明的红萝卜》 《丰乳肥臀-增补版》
《藏宝图》 《四十一炮》 《天堂蒜薹之歌》 《拇指铐》 《白狗秋千架》 《莫言精选集》 《莫言作品精选》 《酒国》
《 食草家族》 《白棉花》 《红树林》 《月光斩》 《老枪· 宝刀》 《会唱歌的墙》 《司令的女人》 《良心作证》 《锁孔里的房间》
中国作家协会对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贺辞 欣闻莫言先生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我们 表示热烈祝贺! 在几十年文学创作道路上,莫言对祖国怀有 真挚情感,与人民大众保持紧密联系,潜心于艺 术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莫言一直身处中国文学探索和创造的前沿,作品 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 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以 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 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莫言的作品深 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马克思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孟德斯鸠 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 ---霍伯斯[英国作家] 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克尼雅日宁[俄国剧作家・诗人] 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 ---法奇(法国科学家) 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 ---麦考利[英国作家] 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 ---伯克[美国想思家] 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 ---华盛顿(美国政治家) 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 ---彼特拉克[意大利诗人]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高尔基 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雪莱(英国诗人) 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 ---富兰克林 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伏尔泰(法国哲学家、文学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_ppt课件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_ppt课件
19
马尔克斯及《百年孤独》(3)
受奖辞:
正是拉美非同寻常的现实,而不仅仅是它的文学所表 达的东西博得了瑞典文学院的重视。
幻想交织着对现实的描绘,而现实本身甚至更令人惊 奇。
恳请人们保持理智、宽容,认识到除了任凭世界两大 主宰者控制外(还有可能找到)另外一条生路,认识 到拉美国家能够也必然会以完全独立的姿态出现在世 界上。
5
6
“物哀”、 “风雅”、 “幽玄”的文化 蕴涵
“物哀”与 “风雅”的关系:哀愁的咏叹中体验 美,形成优美风雅的情致,风雅中蕴藏着哀叹。 “物哀”与 “风雅”的结合融化为日本式的安慰 和解救。
“幽玄”:禅宗意味,虚、静、无,神秘和冷艳 的境界。
“物哀”、 “风雅”、 “幽玄”塑造出来的民族 性格:静思、体验,耐心和耐力化为韧性。虚无 中的有,否定中的肯定,无中充满“心”,以心 传心,追求至高无上的精神美。
将《伊》的特色升华,具有更浓厚的日本色彩。 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融合;传统自然描写与
现代心理刻画融合;传统结构的精巧工整与意识 流的飞跃性融合,沟通了东西方的艺术境界。
13
14
魔幻现实主义(1)
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小说界中涌现出 的一个流派。它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至60年代后成为拉美小说的主流。魔幻 现实主义小说在艺术手法上借鉴欧美现代 主义文学,但又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古老的印第安神话传说,丰富的民间文 学创作,原始奇特的宗教观念和习俗,神 秘、壮丽的自然景观,以及动荡多变的社 会生活给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爱情的魅力:琐屑与高尚、变幻与永恒、平淡与 传奇、肉欲与灵欲、理智与激情的矛盾统一。
爱情的最高境界:神性、永恒性、形而上性。
当“新忠诚号”在热带河流上昂然而行时,两位老人 如患上“霍乱”一般迷醉。这简直就是爱情挑战死亡、 青春活力冲击生命极限的神话。爱情的最高境界正在 于其形而上的永恒品格。我们被这个“永恒”所眩惑, 恰如被小说结尾阿里萨说出的那句话所震动一样:船 长迷惑地问他来来回回航行要到几时才停,他用“在 五十三年零十一个日日夜夜前就准备好的答案”来回 答船长,这个答案便是——“永生永世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要用漂亮的日语表达出来,让 日本读者看,这是另外一个事情。”
(《一个日本翻译家眼里的中国当代文
学》2013.2.20《中华读书报》)
31
◇ 3.译本由谁出版?
莫言作品的外译本都由国外著名出版社 出版,如法译本由瑟伊(Seuil)出版,它 是法国最重要的出版社之一,很快进入该 国的发行渠道。
32
29
◇ 2. 作者对译者的态度
莫言对外译者大度、宽容,充分理解与 尊重。
一个民族接受外来文化、文学的规律: 中国花一百多年阅读西方,西方是在最 近几十年刚开始阅读中国文学与文化。
30
◇ 饭冢容:
“翻译外国文学的时候,最重要的是 母语的能力。翻译中国小说,当然中文能力 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最重要的还是母语
◇ 莫言的幻想源自充满画面感和象征意 义的中西传统文学的融合。
4
◇ 莫言作品受卡夫卡影响更大,他放任想象 力,又时刻不忘伟大的中国传统叙事文学。
5
◇ 《酒国》中主人公丁钩儿的非常独白 与乔伊斯作品的某些段落如出一辙。
《生死疲劳》中,其幽默与想象所具有 的讽刺力量达到很高水平,并形成自己独 特的风格。
的影响,是日本版的《聊斋志异》。
13
◇ 两人不少作品的主人公都自由穿越了 阴阳两界或此岸与彼岸的世界之间,都具 有对现实的超越性,从而为探索通往灵魂 彼岸的多种可能性开拓广阔的空间。
14
三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学翻译问题
◇ 翻译问题讨论的视角,已不再局限于 是“意译”还是“直译”等语言文字转换 的层面,而是进入了广阔的跨文化交际的 局面。
◇ 出版十卷本(苏童、王小波、王安忆、 迟子建、李锐、韩东、阿来等——都市化与 贫困、少数民族、文革、家庭羁绊、传统文 化的毁灭等)。
27
日本译现代中国文学十卷本
28
◇ 共识:翻得不好,就是抹杀作品。
虽然有外语水平好的中国译者,但是 细微的用语习惯、文字偏好、审美品位方 面国外译者又有难以企及的优势。如马悦 用方言翻“洒家”。
11
◇ 2003年莫言与王尧的对话中说,翻译有 三种可能:
1. 二流作品被一流译者译成一流作品; 2. 一流作品被蹩脚的译者译成二三流作 品; 3. 一流小说遇到一流翻译家乃天作之合。
“越是对本民族语言产生巨大影响的, 越是有个性的作品,大概越难翻好,除非碰 上天才的翻译家。”
12
◇ 莫言受《聊斋志异》的影响; 村上受《雨月物语》的影响。 日本的《雨月物语》又受《聊斋志异》
6
◇ 莫言如饥似渴地阅读福克纳、马尔克 斯和俄国国家的翻译作品,吸收西方传统 小说、中国民间故事、脍炙人口的戏剧和 歌剧……
福克纳
马尔克斯
◇ 但他没有模仿,其创作具有强大的感 染力,其文风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
7
◇ 颁奖词: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 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8
◇叶戈罗夫:
对暴力的追问; 4.客观的历史认识。
10
◇ 村上文学被译成三四十种语言,其语 言特色并未引起明显关注,中译本除外。
◇ 文学翻译要译出字面背后的东西,译 出文字中潜伏的原作者的喘息、心跳、体 温、气味、节奏和音乐感。 ◇ 翻译既可以成全一个作家,又可矮化 甚至窒息一个作家。 ◇ 从这个意义上说,诺奖的评审不是原 作的PK,而是译作的比拼。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34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18
葛浩文(英文译者)与莫言
19
杜特莱夫妇(下图左一、左二两位)(法文译者)
20
尚德兰(法文译者)
21
◇ 陈安娜(Anna Gustafsson Chen)(瑞典)
◇ 马悦然(Goran Malmqvist)(瑞典)
◇ 吉田富夫(Yoshida Tomio)
(日本佛教大学名誉教授,译《丰乳肥臀》《檀 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译为“转身梦 现”])
15
◇ 葛浩文不是逐字逐段地译,而是“连 改带译”,甚至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把 结尾改成了相反的结局。
葛浩文
16
◇ 莫言获奖背后的翻译问题:
1. 谁来译? 2. 作者对译者的态度 3. 译本由谁出版? 4. 作品的可译性问题
17
◇ 1.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译?
葛浩文(Howard,Goldblatt)(英译) 杜特莱夫妇(Noel Dutrait)(法译) 尚德兰(Chantal Chen-Andro)(法译)
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看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学翻译
1
一、世界如何看待莫言? ◇莫言作品的译本:
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瑞典文、 日文等
2
3
◇ 莫言的幽默感和幻想具有想象力,他 的沉稳、不妥协的幽默感令人捧腹。
◇ 他对哥伦比亚作家加里亚・马尔克斯 的作品的高度评价一点不奇怪,虽然两位 笔下的奇妙现实世界并无多大关联。
◇ 藤井省三(Fujii shozo)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译《酒国》《蛙》)
22
陈 安 娜 ( 瑞 典 文 译 者 )
23
马 悦 然 ( 瑞 典 文 译 者 )
24
下图右一为吉田富夫(日文译者)
25
藤 井 省 三
( 日 文 译
者 26
◇ 2012年在庆应大学与坂上弘、关根谦、 竹内良雄、吉川龙生(庆应大学)、饭冢容、 渡边新一(中央大学)、佐藤洋一郎(作 家)交流翻译。
“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交织,使作家有 可能潜入到主人公的性格深层,由此得出 社会上正在发生什么事的结论……”
9
二、莫言与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在中国走红的原因: 1.以洗练、幽默、隽永和节奏控制为主
要特色的语言风格; 2.通过传达都市人的失落感、孤独感对
人性领域的诗意开拓; 3.对自由、爱等人类正面价值的张扬和
◇ 4. 作品的可译性问题
可译性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翻译难易, 而是指翻译中的原有风格,“滋味”的可 传达性,能否通过翻译被译入语的读者理 解与接受,如莫言的土得掉渣的语言为中 国读者印象深刻并欣赏,但翻译后若“土 味”荡然无存就不易获得中文语境中的接 收效果。
33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