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
教育应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新)
——《有机合成》的教学设计与案例
李 惠 娟 邹正
(南京市金陵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05)
现代著名的英 国 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Whitehead)曾说:“教育是既见树 木又见森林的过程”。怀特海是过程哲学的创始人,他主张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 心智。他说教育是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的耐心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 在一条灿烂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顶端的捷径,教育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图5
讲述: 昨日(2009.图116.29)CCTV 等众多媒体报道甲型 H1N1 流 感第二波即将来袭,严控甲流感疫情蔓延、暴发成为目前各国工作 的重中之重。接种疫苗是预防甲流感的有效措施之一。而达菲 (Tamiflu)(瑞士罗氏公司)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抗甲型 H1N1 病毒极 有效的一种药物。展示图片 7。
【学生】提问:我有点纳闷,咱们平时感冒用的抗病毒药物很多,
为什么达菲才有特效呢?
【教师】肯定同学提问的价值,展示甲型 H1N1 流感病毒示
意图(见图 8),简介其特点:经科学研究发现该病毒中的 神经氨酸酶对病毒的传播、繁殖起了决定性作用。神经氨酸 酶属于蛋白质,它有一定的活性,如果能抑制它的活性,从 而就能抑制流感病毒的繁殖、传播。而达菲是一种超强效、 高选择性的流感病毒抑制剂。由此可见,现在已发展到分子
绍一位享誉全球的有机合成大师。你们想知道吗?
【学生】想啊!(充满期待)
【教师】展示图片 1,简要介绍:他是一位美国有机化学家,
图1
名叫 Robert Burus Woodwrd(伍德沃德),他被誉为
“现代有机合成之父”,1965 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那
么,他在有机化学领域作出怎样杰出成就而享此殊荣呢?
细读文本教师先行
细读文本教师先行细读文本教师先行作者/ 韩云特级教师沈大安提出:“正确深入地细读文本,潜心揣摩教材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
”课堂上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
教师细读文本有多深,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
教师要以细读先行,以自身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自身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
一、“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多斟酌字词是能够表达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沉入文中字词,就是把文本读到了最小,细读的功夫就是沉人字词的功夫。
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这堂课,并没有过多地去渲染“爱”,而是引领学生从文本的字词中去感受、去领悟。
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下面同学们打开课文,细心地读。
一边读一边关注那些最能流露真情、真爱的细节,感受那些带有温度的字、词,可以把它圈下来,画下来,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
生:我从第七自然段的“直奔”这个词体会到爸爸很关心妈妈,一听到妈妈生病了,马上去医院看望妈妈。
师:好,你抓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直奔医院(板书),这个细节有谁关注到了?生:“直奔”是直接往医院跑,读ben,是动词。
师:你说对了,这个ben呢,他是直接往医院去,有目标的跑叫奔。
所以有一句话嫦娥——生:奔ben月。
师:对。
“直奔”这个词,谁还有什么体会吗?生:看出爸爸急切想看到妈妈的急切心情。
师:这是爸爸对妈妈的爱,如果不爱,不会这么急切,这么焦急。
轻轻一个动作,直奔医院。
真的爱是没有痕迹的。
(板:真爱无痕)读!(指板书)薛老师抓住了一个“奔”字,充分挖掘文本蕴藏的茉莉般的爱,让语言展示魅力,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是有温度的。
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善发现文本也由细节组成。
要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去文本里发现一个个“可疑”的地方,一个个隐秘的“角落”,甚至一个小小标点,有时候都值得我们用上放大镜去探究、去查询、去感悟。
这就需要教师在细读时有一双慧眼,及时、准确、独到地发现那一抹稍纵即逝的精彩。
见树又见林
见树又见林石家庄外国语小学姬路娟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见树又见林》有一首诗写到:每做一件事情,给他一个快乐的思想,就是点亮一盏盏灯。
我也以此作为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芬兰前总理阿赫说过----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最好的人生。
我想,教育孩子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
一再强调孩子要赢在起跑线,却没有适当地去发掘每个孩子的差异、天分与资质,那就是让每个人用冲刺的方法去长跑!赢了起点,却会在中途把气力和耐力用尽。
因此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最适当的位置,拥有完整丰富的人生,注重培养怎样的社会人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的快乐更多自于课堂,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会给我带来惊喜,带来快乐,我希望我的课堂变成孩子成长的舞台,我也为之而一直努力着。
感触之一:坚持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是我愿意去等待那个“漫长”的过程,我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做事,坚持下去,只要我们相信孩子们的能力,我想一定有花开的那一天。
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我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倾听、小组合作、发言的有序性、学会质疑等。
每一个学期我都有一个长期目标,并按照这个目标分阶段制定每一个月的实施细节培养学生的倾听。
教师要首先做到是个耐心的倾听者。
当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决不在学生发言时做其他事,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
告诉学生方法:当一个学生发言的时候,其他的学生要有任务,那就是对这个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及时表述自己对该生的意见是否赞成,不赞成的要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一,老师说话时,大家听,若发现有同学违反规则,没有听清老师的意思,任何同学不要提醒。
第二,同学发言时不插话,要等发言结束时再举手提出不同意见,也可以补充说明。
注意有序性,学会谦让。
第三,同学发言时,老师也要认真听,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学生可以反驳老师的意见。
第四,老师和学生在发言时,都要考虑能不能吸引别人。
《第五项修炼》读书笔记及心得
《第五项修炼》读书笔记及心得序言应对各种挑战,我们必须超越反应式解决问题的模式。
我们需要一个创新的全新的系统来处理问题。
但是,只有通过领导力开发,才能创立新的管理体系。
学习系统思考、实践对心智模式的反思,进行自我超越的修炼,都需要终生努力。
真正的共同思考和共同行动,必须在工作团队中培育。
书中序言提出了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管理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作者认为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发展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是典型的组织学习的挑战。
学习型组织的工作就是关于我们每个人的,自我超越是核心。
它没有终极目标,只有终生学习实践的过程—PXXIV第一部分我们的行为如何创造现实。
我们如何才能改变现实第一章确实,改变是最难的,改变需要勇气,需要方法,需要技巧,而本书,教会我们些什么,我们能吸收到什么,其实全我们自身。
学习型组织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是学习者。
只是我们的学习能力被物质世界的很多欲望给蒙蔽了。
学习型组织与传统靠权威专制的“控制型组织”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对某几项训练功夫的掌握,即学习型组织是一个共同修炼的过程,共同成长的过程。
(一)学习型组织的各项修炼五项修炼中的每一项都将成为其他各项成功运用的关键,即它们是一个系统的整体,需要整体运用。
自我超越是不断澄清和加深个人意愿的修炼。
是持续集中能量,增加毅力,客观地观察现实的修炼。
-----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基石和精神基础。
一个组织在学习方面的信念和能力,不会超过组织成员的信念和能力。
所以个人学习和个人信念的重要性。
心智模式的修炼要从省视自己开始,学习如何把内心的,有关世界的图像披露出来,并严格地加以审查。
深度汇谈是其提高的有效的方法。
深度汇谈的根本原理就是要开放性讨论性地地思考问题,并加以提炼提高的过程。
共同愿景:领导力理念,几千年来一直给予组织以激励和启迪,那就是要有能力不断分享我们所追求的未来图景。
组织必须要有全体成员深度分享的共同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
团队学习,这使我想起我们的俗语,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作者:***来源:《江西教育B》2020年第06期高小娣,高級教师,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副校长,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教师博览》签约作者。
先后在全国及省、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在《江西教育》等省级以上期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获评部级“优课”。
先后应邀到河南、浙江、甘肃等地上示范课或做讲座。
导读:数学是一门“结构的科学”。
整体性、结构性是数学学科的本质特性。
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去结构化”现象,探索指向整体建构的教学实践,很有必要且很重要。
本文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结构化教学的存在意义和实施策略。
数学常常被称为“结构的科学”。
结构是什么?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1968年出版的《结构主义》中写道:“所谓结构,也叫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一个集合,是一个心理系统或整体。
”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
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研制专家组在解读课程标准时指出的:“我们的课程应当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整体性’——数学是统一的,许多不同内容之间存在着实质上的联系,包括内涵和方法。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指向整体建构的教学实践,既是教学现实的积极回应,也是数学教育的本质回归,更是育人价值的全面凸显。
一、为什么——“去结构化”的现象扫描(一)知识点状化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通常以散点形态分布在各册教材各个单元中。
许多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被隐蔽、被搁置,导致学生的整体认知被肢解、思维方式被固化、创新精神被弱化等现象仍然存在。
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元、角、分”时,“元”“角”“分”都是人民币单位,它们之间的关联就是元与角、角与分、元与分之间的进率。
通常教师在课堂板书时,把元、角、分三者之间的进率写成3行,分别是“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这样的板书设计,虽然把元、角、分的进率表达清楚了,但知识点之间关联性不强,呈现一种“散点”状态,没有将3个人民币单位连成一个整体。
如何看待艺术创作——读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
如何看待艺术创作——读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陈金新【摘要】艾布拉姆斯作为欧美现当代文学理论大师,出版了不少专业著作.其中作于1953年的代表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虽然着重讨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但对西方文学理论作了一个全面的回顾和总结,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提出了文学批评四大要素的理论.通过细读这部理论著作,本文就\"如何看待艺术创作\"提炼出四个要点.【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9【总页数】3页(P33-35)【关键词】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文学批评;四大要素;艺术创作【作者】陈金新【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2M.H.艾布拉姆斯(1912-2015)是欧美现当代文学理论家中的大师级人物,20世纪30年代就读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长期在康奈尔大学任教,成为该校“英语文学1916级终身教授”。
他的文字被认为是“批评权威的标准”。
他编著的《文学术语汇编》不断再版,是主修文学专业的英美文学学生必备的案头书。
另外,艾布拉姆斯还著有《自然的超自然主义:浪漫派文学的传统与革命》(1971)、《相对的和风:英国浪漫主义论集》(1984)。
《镜与灯》这部著作既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国内学者对艾布拉姆斯的研究不在少数,大多数学者都集中研究他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的理论,即“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这四个要素,它为分析艺术创作指明了道路。
还有学者针对艾氏文学四要素对中国文学文论以及小说叙事学研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指出艾氏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值得商榷的地方。
有个别学者看到了艾布拉姆斯理论中的人文倾向。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既见树⽊⼜见森林既见“树⽊”⼜见“森林”新课标指出:“语⽂教学要逐步培养学⽣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
提倡多⾓度,有创意的阅读,利⽤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
提⾼阅读质量”。
这就告诉我们在实际的语⽂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本为媒介,引导学⽣⾛出课堂⾛进社会,构建向“⽣活学习语⽂”的⼤语⽂教学观。
拓展学⽣学习语⽂的空间,使学⽣既见“树⽊”,⼜见“森林”。
要实现这⼀⽬标,语⽂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点:⼀、加强朗读,教会学⽣与⽂本对话⽂本是⽤以发展学⽣搜集处理信息,认识⽣活,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载体,所以语⽂教学应返璞归真,让学⽣多朗读课⽂,⼀篇课⽂,全⾝⼼投⼊地朗读成诵,不成⾄少也要读它⼗遍⼋遍。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体会到引导学⽣,注重与⽂本对话,是语⽂教学的根本所在,这正如宋代哲学家朱熹曾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然上⼝,久远不忘。
在诵读课⽂的基础上。
理解思路,理解⽂章的主旨,从⽽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然、社会、⼈⽣的有益启⽰。
语⽂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进⾏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阅读,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我体验,启发学⽣积极参与。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反复阅读⽂本,认真品味语⾔,不断地揣摩,使学⽣从中感悟,为知识的拓展延伸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的⼈⽂精神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素养,然⽽由于受应试思想,唯学历思想的影响,以⾄于语⽂教育为眼前利益所驱动,染上了极强的短、平、快功利⾊彩,中学语⽂教学与传统⽂化、⽣活实践,学⽣情感体验割裂,⽂化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精神被淡化甚⾄忽视,知识与能⼒、过程与⽅法、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维度,偏重于知识与能⼒,过程与⽅法教学。
⼀味的或过分的强调了语⽂教育的科学性,⼯具性。
为使语⽂教育摆脱枯燥乏味,缺少⽣⽓和活⼒的处境,语⽂课程应重视提⾼学⽣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格,语⽂课程丰富的⼈⽂内涵对学⽣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的。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题2020年(116)_真题-无答案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题2020年(116)(总分120,考试时间120分钟)单项选择题1. 1.科学的教育起源说是( )A. 神话起源说B. 劳动起源说C. 心理起源说D. 生物起源说2. 2.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在18~19世纪上半叶,突出人的本性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 )的认识。
A. 精神本位B. 社会本位论C. 神学本位D. 个人本位论3. 3.古代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 )A. 班级授课制B. 个别教学C. 分组教学D. 混合教学4. 4.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校外活动更有利于( )A. 发展学生个性B. 促进“温故知新”C. 加强“教学相长”D. 坚持“循序渐进”5. 5.张明打了通宵的游戏,以致第二天上课时无精打采。
这属于( )A. 扩散B. 集中C. 负诱导D. 正诱导6. 6.狗听到主人唤它的名字就跑过去是( )A. 无条件反射B. 本能的行为C. 第一信号的条件反射D. 第二信号的条件反射7. 7.认为人的经验是由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构成的心理学理论学派是( )A. 机能主义心理学B. 构造主义心理学C. 格式塔心理学D. 认知心理学8. 8.“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是指观察的( )A. 目的性B. 创新性C. 直接性D. 全面性9. 9.教师钻研教材要努力做到懂、透、( )A. 化B. 通C. 明D. 理10. 10.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A. 保罗·朗格朗B. 罗杰斯C. 索尔蒂斯D. 布鲁纳11. 11.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奠基阶段是( )A. 自我教育B. 在职培训C. 入职培训D. 师范教育12. 12.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说明学生认识的对象是( )A. 直接的B. 间接的C. 模糊的D. 具体的13. 13.自然实验的缺点是( )A. 减少了人为的影响,结果的真实性提高B. 实验情境不易控制,难以得到精密的实验结果C. 得到的结果有时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D. 被调查者记忆不够准确,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影响14. 14.教师在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关注的是( )A. 减少课堂混乱B. 照顾优秀学生C. 照顾后进生D.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5. 15.吃糖之后再吃药,就觉得药特别苦,而吃完药再吃糖,就会觉得糖特别甜。
比较阅读的内容
第四节比较阅读的内容目前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理解教材、课堂教学实施这两方面。
一、理解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而且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精彩的“例子”。
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另一方面,教师只有对教材理解得准确、深刻、全面,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可能超越“这一篇”的局限,把课内、课外相关的内容(或字词或句段或篇章)组织起来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
具体而言,教师备课时,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比较阅读。
1.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比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作。
教师不一定读过名家大部头的代表作,但通过比较阅读教材中该作家的不同作品,教师可以异中求同、管中窥豹,了解一些该作家的创作风格、思想特点,感受他们的高尚情操、审美情趣,从而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教材。
例如,在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教师本来安排了对石钟乳的想象及描写环节,因为文中写石钟乳很笼统:“大都是根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或宫室、器用。
”比较阅读了叶圣陶先生的《瀑布》《爬山虎的脚》《小小的船》及本文创作背景后,教师认识到:导游虽然对石钟乳介绍得很详细,但叶老记不住且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孔隙,对空隙的具体描写正体现了他“朴素凝练、一语传神”的语言风格。
于是,我们放弃了想象环节,设计了如下一处语言的比较:①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原文)②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两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压过来。
(改后)课堂上,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到叶老仅用简单的六个字——左右、上方、挤压,就把身处孔隙的狭窄、低矮的特点准确传神地勾勒了出来。
有学生说:“原来我挺羡慕别人作文写得特别具体,现在我觉得,‘简单’也挺好的。
”这种“简单”,语多则拉杂,话少则失神,其实是根据文章的表达需要,抓住事物主要特点的凝练的艺术表现。
又如,在《蝉》的备课中我们有一些疑惑:本课中的观察、推想、实验是说明方法吗?常见的说明方法中似乎没提到过。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作业答案三一、填空题1.管理层次就是组织的纵向等级数,它是一种垂直方向的分工形式。
2.我们可以将一个上级直接有效地管理下级的人数,称为管理的跨度(幅度)。
3.关于学校组织系统,可分为学校行政系统、学校教学系统和学校后勤保障系统三部分。
4.圣吉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提出了以下五项修炼:锻炼系统思考能力、追求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远景目标和开展团队学习。
5.学校组织文化是由学校精神文化、学校规范文化和学校物质文化综合而成的。
6.学校组织冲突具有两重性:,即:破坏性和建设性。
7.勒温提出的组织变革的三个阶段是:解冻、改变、冻结。
8.组织变革可分为以人员为中心的变革、以任务和技术为中心的变革、以组织结构为核心的变革和以适应组织环境为中心的变革。
9.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将知识分为四大类,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
10.我们将“知道是什么”“知道为什么”的知识称为显形知识;将“知道怎样做”“知道是谁”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
1、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2.当有他人在场或与其他人共同工作时,工作效率有明显的提高,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助长作用。
3.群体规范的功能有群体支柱功能、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评价准则的功能、行为矫正功能。
4、当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群体压力,这时人们往往会放弃原有的意见和行为,而采取与群体多数人意见一致的意见和行为。
这种行为称作从众或顺从。
5. 人际交往的原则有平等原则、互利原则、信用原则、相容原则。
6.罗杰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三个条件是真诚、理解、接受。
7、一般来说,领导过程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所处环境三个因素组成。
8、四分图领导行为的四种类型有高组织低关心人、高组织高关心人、低组织低关心人、低组织高关心9、在费德勒的权变模式中LPC问卷得分低是以任务为动因的人。
第一单元名著自主阅读推荐《泰戈尔诗选》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任务二:美文共赏,各抒己见——品味意象哲思
海 边(节选)
同 情(节选)
他们拿沙来建筑房屋
如果我只是一只小狗,而不是你的小孩,
拿空贝壳来做游戏
亲爱的妈妈,当我想吃你盘里的东西时,
他们把落叶编成了船
你要向我说“不”么?你要赶开我,对我说道 ,
笑嘻嘻地把它们放到大海上
“滚开,你这淘气的小狗”么?
孩子们在世界的海边
仙乡里的梦婆飞过朦胧的天空, 向你飞来。
任务二:美文共赏,各抒己见——品味意象哲思
金色花(节选)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 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 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任务二:美文共赏,各抒己见——品味意象哲思
任务二:美文共赏,各抒己见——品味意象哲思
(3) 不要问我带些什么到那边去。我只带着空空的手和企望的心。
我要戴上我婚礼的花冠。我穿的不是红褐色 的行装,虽然间关险阻,我心里也没有惧怕。
(《吉檀迦利》第 94 首)
(4) 现在我渴望死于不死之中。 我要拿起我的生命的弦琴,进入无底深渊旁 边,那座涌出无调的乐音的广厅。 我要调拨我的琴弦,和永恒的乐音合拍,当 它呜咽出最后的声音时,就把我静默的琴儿放在静默的脚边。 (《吉檀迦利》第 100 首)
任务五:名著导读之“整本阅读规划”自评
请同学们根据 导 学 案 中 的 自评表进行阅读方法的自我革新,自评 既是为阅读的情况打分,也是一次阅读策略和方向的指导。
谢谢观看
(1) 当死神来叩你门的时候,你将以什么贡献他呢?
呵,我要在我客人面前,摆上我的满斟的生 命之杯——我决不让他空手回去。 (《吉檀迦利》第 90 首)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认知过程)模拟试卷7(题后含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认知过程)模拟试卷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5. 填空题 6. 判断题7. 简答题单项选择题1.“月明星稀”是感觉的( )现象。
A.适应B.对比C.后象D.视觉障碍正确答案:B解析:题干所述的是感觉对比现象。
知识模块:认知过程2.在人的各种感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嗅觉B.味觉C.听觉D.视觉正确答案:D解析:视觉在人的各种感觉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人的整个一生所接受的知识信息总量中,大约有90%左右是由视觉提供的;80%以上的操作活动是在视觉的控制下完成的。
知识模块:认知过程3.感知、记忆、思维是信息加工过程,也是我们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基本过程,它们属于( )A.认知过程B.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C.人格心理D.动机系统正确答案:A解析: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
知识模块:认知过程4.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 )A.感觉对比B.感觉后象C.感觉适应D.联觉正确答案:D解析:联觉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
不同的颜色使人产生颜色之外其他的感觉属于联觉,故选D。
知识模块:认知过程5.下列关于错觉的表述正确的是( )A.错觉是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的幻觉B.错觉是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改变引起的C.错觉是对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知觉D.错觉对于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只有消极作用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认知过程6.我们熟悉的某位身材高大的人,不会因为他站的远,看上去矮小,就把他知觉为一位身材矮小的人。
这是知觉的( )A.整体性B.意义性C.恒常性D.选择性正确答案:C解析: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颜色恒常等。
题干描述的是典型的大小恒常。
知识模块:认知过程7.“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指的是( )A.观察的目的性B.观察的全面性C.观察的准确性D.观察的创新性正确答案:B解析: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指的是观察的全面性。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85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1、简答题师生关系参考答案:【答案】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
2、填空题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这是遗忘理论的____。
参考答案: 压抑(动机)说本题解释:参考解析:压抑 (动机) 说3、单选题“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指的是_____。
A : 观察的目的性B : 观察的全面性C : 观察的准确性D : 观察的创新性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既见森林又见树木” ,指的是观察的全面性。
4、简答题教师王某是某市重点学校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王某很精通教学业务,且乐于钻研,因此,几年时间下来,研制和解决了很多学科领域的科研问题。
此后,王某就无心教学,一心想着自己的研究,备课的时间明显减少,上课随意,常常讲一些和书本内容不同的事情。
有时为了参加学术性的研讨会或与有关企业进行业务往来而旷课。
久而久之,他所带的班级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不断下滑,校领导找到王某,希望他能严肃自己的工作态度,处理好研究与教学的关系。
可他依旧不以为然,认为教师就应当拥有学术研究活动权。
结果,当年他所带的毕业班数学平均成绩比其他班级低了近 10 分。
老师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参考答案:参考解析:无可否认,学术研究权是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所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学校和社会各界都应当尊重教师的这项权利。
但是,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应当是不冲突的。
本案中教师王某的行为明显忽视了自己身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责任,仅仅认为自己拥有学术研究权,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如果教师因参与学术科研活动而荒废了教育教学工作,那么,就有悖于教师学术研究权的本质和初衷。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作者:钱惠峰来源:《初中生世界·九年级》2015年第04期“统计和概率的简单应用”是苏科版初中数学的收官之作,它对整个初中阶段的统计和概率知识起着统领的作用. 我们知道:概率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统计则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它们都可以为人们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而其中蕴含的统计思想和概率观点更是其灵魂. 在本章,我们学习了以下6小节内容: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货比三家、统计分析帮你做预测、抽签方法合理吗、概率帮你做估计、收取多少保险费才合理. 不过,在学习时应认识到:掌握了简单应用,只是见到了树木;体悟其中的思想与方法,才是真正地见到森林.下面让我们一起对本章的核心概念作一些解读.一、统计的简单应用统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通过部分的数据来推出全体数据的性质,所以利用抽样思想方法,通过样本观测总体是统计应用的核心内容.1. 用样本估计总体(1)样本的代表性抽样调查是根据随机的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实际数据进行调查,根据样本数据推算总体相应的数量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抽样调查时要用合适的抽样方法获取可靠、有效的统计数据,这样才能使估计、推断更加准确,所以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 在抽取样本时,选择的个体要有典型性、普遍性,大体上能够代表整体,并且样本容量适当. 有代表性的样本能最大程度地估计出总体的相应特性.例1 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小明、小华、小李三个同学分别设计了三个方案.①小明:检查全班每个同学的视力,以此推算出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②小华:在校医室找到去年全校的体检表,由此了解全校学生视力情况.③小李:抽取全校学号为5的倍数的同学,检查视力,从而估计全校学生视力情况.以上的调查方案最合适的是______.(填写序号)【分析】小明以自己班同学的视力推算全校学生的视力,具有片面性;小华的调查是全面调查,并且已经失去了时效性;小李抽取的个体具有普遍性,并且容量恰当,因而抽取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故填③.(2)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 一般地,从一个含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n的样本(n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除了简单随机抽样,抽样调查的其他方法还有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而简单随机抽样是其他抽样方法的基础.例2 为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采用了下列调查方法,其中为简单随机抽样的是().A. 从九年级每个班级中任意抽取10人作调查B. 查阅全校所有学生的体检表C. 对每个班学号为1,11,21,31,41的学生作调查D. 从每个班中任意抽取5人作调查【分析】A. 忽略了七年级、八年级的存在;B. 是全面调查;C. 是分层抽样;D. 每个人都有被抽到的可能性,是简单随机抽样,故选D.(3)用样本估计总体从实际问题的需求出发,在科学、合理地获取样本后,其落点是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明晰样本和总体之间的关系,理解抽样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有两个特征:一方面,样本的抽取具有随机性,样本所提供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总体的有关特征,但与总体可能有一定偏差;另一方面,如果抽样的方法比较合理,样本的信息可以比较好地反映总体的信息,从而为人们合理地决策提供依据.例3 九(1)班同学为了解某小区家庭月均用水情况,随机调查了该小区部分家庭,并将调查数据整理如下表:若该小区有800户家庭,据此估计该小区月均用水量不超过10 m3的家庭约有______户.【分析】先看样本的特性:月均用水量不超过10 m3的家庭的百分比为=70%,利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估计该小区月均用水量不超过10 m3的家庭约有70%×800=560(户).2. 科学、全面分析数据从生活中收集、描述、分析数据后,我们要学会利用数据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决策. “货比三家”其实就是要求我们科学、全面分析数据,或者说,正确的统计推断,要通过全面分析数据,才能从中提炼出准确、有价值的信息.例4 小张根据某媒体上报道的一张条形统计图(如图),在随笔中写道:“……今年在我市的中学生艺术节上,参加合唱比赛的人数比去年激增……”小张说的对不对?为什么?请你用一句话对小张的说法作一个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小张由这张不规范的条形统计图得出了错误的信息,实际上,我们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图形,不能只看图像的高低,要比较两年参加比赛人数的多少,还要看纵坐标的差距大不大. 因此小张说得不对,一句话评价是:光看图像得出了错误的信息,事实上,两年参加比赛人数的差距不是很大.例5 现代树苗培育示范园要对A、B、C、D四个品种共800株松树幼苗进行成活实验,从中选出成活率高的品种进行推广,通过实验得知,B种松树幼苗成活率为90%,将实验数据绘制成两幅统计图,如图1与图2所示(部分信息未给出).(1)实验所用的C种松树幼苗的数量为______;(2)试求出B种松树的成活数,并把图2的统计图补充完整;(3)你认为应选哪一种品种进行推广?并请说明理由.【分析】(1) 800×(1-25%-35%-20%)=160(株);(2) B种松树幼苗数量为800×20%=160株,B种松树的成活数160×90%=144(株),补全统计图如图3所示;(3) A种松树幼苗的成活率为×100%=85%,B种松树幼苗的成活率为90%,C种松树幼苗的成活率为×100%=92.5%,D种松树幼苗的成活率为×100%=95%,所以应选择D种松树品种进行推广.在上面的问题中,选择哪一种品种进行推广不能仅看各品种的成活株数,而应结合各种幼苗的数量,计算出相应的成活率,由此得到选择哪一种品种进行推广.3. 统计分析做预测统计强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以及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判断、预测和决策等活动,针对具体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从数据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逐步培养对数据的直观感觉,形成科学的数据分析观念和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例6 “五一”劳动节,某超市开展“有奖促销”活动,凡购物不少于30元的顾客均有一次转动转盘的机会,如图4,转盘被分为8个全等的小扇形,指针指向8就中一等奖,指向2或5就中二等奖,指向其余数字不中奖. 经统计,当天发放一、二等奖奖品共300份,那么据此估计参与此次活动的顾客为______人次.【分析】易知转盘被分为8个全等的小扇形,故带有数字8、2、5的扇形占总面积的.∵当天发放一、二等奖的奖品共300份,∴参与此活动的顾客为300÷=800人.二、概率的简单应用1. 抽签不分先后人们常常要采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某种方案. 例如,乒乓球比赛以掷硬币来决定哪个运动员先发球;若干人进行的比赛,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比赛的先后次序等. 那么,先抽后抽的中签机会是不是相等呢?我们可以从概率分析入手,得出“抽签不分先后”的基本特征.例7 小明与甲、乙两人一起玩“手心手背”的游戏. 他们约定:如果三人中仅有一人出“手心”或“手背”,则这个人获胜;如果三人都出“手心”或“手背”,则不分胜负.(1)在第一个回合中,如果小明预先想好出“手心”,则他获胜的概率是多少?(2)在第二个回合中,如果小明预先想好出“手背”,则他获胜的概率是多少?(3)在第三个回合中,如果小明没有预先想好出什么,只是随机出“手心”或“手背”,则他获胜的概率是多少?【分析】(1)画树状图得:∵共有4种等可能的结果,在一个回合中,如果小明出“手心”,则他获胜有1种情况,∴他获胜的概率是.(2)画树状图同(1),∵共有4种等可能的结果,在一个回合中,如果小明出“手背”,则他获胜有1种情况,∴他获胜的概率是.(3)画树状图得:∵共有8种等可能的结果,在一个回合中,如果小明随机出“手心”或“手背”,则他获胜有2种情况,∴他获胜的概率是=.由上面的问题可见,小明获胜的概率与是否预先想好“手心”或“手背”无关,这其实与“抽签不分先后”的本质是一样的.2. 频率估计概率随机现象表面看无规律可循,出现哪一个结果事先无法预料,但当我们大量重复实验时,实验的结果都会呈现出其频率的稳定性. 用频率估计概率是用样本估计总体的一个重要方面.例8 为了研究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科学家在该地区做了如下实验,在该地区第一次捕捉了100只雀鸟,然后作上记号放回该地区,经过一段时间后,再从该地区捕捉了同样的雀鸟100只,发现其中带有标记的雀鸟有10只,根据实验数据可估计该地区这种雀鸟的数量有______.【分析】设估计该地区这种雀鸟的数量有n只. 在抽取的样本中,带有标记的雀鸟所占的百分比为,而在总体中,共有100只雀鸟作了标记,于是=,得n=1 000.3. 概率估计作决策随机思想是概率思想的核心. 随机事件的发生虽然是不确定的,但发生的次数与其发生的概率是有联系的.一般地,如果随机事件A发生的概率是P(A),那么在相同条件下重复n次试验,事件A发生的次数的平均值为n×P(A).比如,交通部门可以运用统计方法估计出一辆汽车在一年内出交通事故的概率,而保险公司则通过对出险概率、赔付金额等因素的分析,来推算出收取多少保险费.例9 假设一个小城镇过去10年中,发生火灾情况如表所示.试问:(1)估计平均每年在1 000家中被烧几家?(2)如果保户投保30万元的火灾保险,最低限度要交多少保险费,保险公司才不亏本?【分析】(1)被烧家数为1+0+1+2+0+2+1+2+0+2=11(家),总家数为365+371+385+395+412+418+430+435+440+445=4 096(家).≈0.002 7,1 000×0.002 7=2.7(家).答:(1)每年在1 000家中,大约被烧2.7家.(2)设每户交x元保险费给保险公司,则n家保户共收取保险费nx元,保险公司平均赔偿300 000×0.002 7n元.则nx≥300 000×0.002 7n,解得x≥810(元).答:保户投保30万元的保险,至少需交810元的保险费.例10 某商场为了吸引顾客,设立了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如图5,转盘被均匀分为20份),并规定:顾客每购买200元的商品,就能获得一次转动转盘的机会. 如果转盘停止后,指针正好对准红色、黄色、绿色区域,那么顾客就可以分别获得200元、100元、50元的购物券,凭购物券可以在该商场继续购物. 如果顾客不愿意转转盘,那么可以直接获得购物券30元.(1)求转动一次转盘获得购物券的概率;(2)转转盘和直接获得购物券,你认为哪种方式对顾客更合算?【分析】(1)∵转盘被均匀分为20份,转动一次转盘获得购物券的有10种情况,∴P(转动一次转盘获得购物券)==.(2)∵P(红色)=,P(黄色)=,P(绿色)==,∴转动一次转盘平均获得购物券的金额为200×+100×+50×=40(元).∵40元>30元,∴选择转转盘对顾客更合算.上面的问题中,若选择转转盘,由于随机性,每次试验的结果都是不确定的,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但还有可能得到200元、100元或50元购物券. 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平均收益将稳定于40元. 换句话说,如果有大量人来选择,选择转转盘的人的平均收益要比直接获得30元购物券的人的平均收益高. 因此,我们选择转转盘的决策是有意义的.(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荡口中学)。
既见树木_又见森林——刍议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
2023年第24期教育教学SCIENCE FANS 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刍议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章源妩(福建省厦门市仙岳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摘 要】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将零碎的知识内容按照类别整理归类,确保数学知识的完整性,使学生基于整体框架和脉络层次进行学习,进而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完成学习目标,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3)24-0188-03新课标指出,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强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学会运用知识,从而实现综合能力提升。
所谓单元整体教学,是以数学教材为基础,从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出发,打破以往知识点单独讲解的局限性,基于学生学习的整体性,实现教学资源重组,更好地优化教学内容和课堂结构,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游刃有余地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升能力、形成综合素养的目的[1]。
因此,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需求,满足其对数学学习的期待,以提升其数学综合能力。
1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必要性1.1 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新课标倡导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强化知识间的有效衔接,实现课程整合,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效益。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注重整体性,同时也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教师通过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发展的限制,转变教学理念,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1.2 知识联系的必然选择在单元教学理念与整合教学理念下,知识间的联系不可分割,这对学生的学习十分有益。
小学数学课程主要包括四个领域,且不同领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2]。
如“数与代数”之间呈递进的关系,且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一定的关联性。
再如对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的学习,学生会由图形入手,然后学习关于测量、计算等方面的内容,进而接触图形的各种组合形式。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一课的设计与思考
问题6:接下来,我们还需要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哪 些问题?根据你的经验提出猜想.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由性质定理得到逆命题,猜
想判定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命题. 【设计意图】 分类是为了理顺后续研究的逻辑顺序.
二、教学思考
1. 用数学整体观整合教材 数学是一个整体,思维是一个系统,课堂教学应 注重整体性设计,提升学生的系统思维水平. 系统思 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 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 查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可以使人具有整体观、 全局观,是逻辑抽象能力强的集中表现. 基于这种理 念,有很多教师开始着力整合教学内容,开展单元教 学. 根据知识发生的规律、内在的联系、学生学习的 基础、可以达到的高度将教材进行有机整合,编制成 一个个学习单元. 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基于数学整体观 理念,打破通常一节课讲性质、一节课讲判定的习惯 定势,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融合在同一个课时 中进行整体设计,展现了等腰三角形在三角形知识体 系中的内在联系,凸显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路径,使 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然生长,使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 推理等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2. 知识没有巩固好,行吗? 数学教材是按知识块螺旋上升的模式编排教学内 容的,教学又把每个知识块切分成若干个知识点安排 在每一个课时中,其学习路径可以用如图6所示的模型 呈现.
关键词:单元教学;等腰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整体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指出: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 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 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 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 解. 日常教学中,一个个地教概念,一个个地学定 理,容易迷失在局部,见木不见林. 长此以往就会出 现坐井观天、思路狭窄、思维呆板的现象,局限于一 招一式的雕虫小技而不能自拔. 怎样在教学中把握好 知识的整体性,引导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呢?笔者结合人教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八年 级上册“13.3.1 等腰三角形”的内容,阐述整体构建 本节内容的教学立意,并给出教学建议与思考.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章头课教学——以《章头课》为例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章头课教学——以《 <一元二次方程 >章头课》为例摘要:章头课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充分挖掘和利用章头图中蕴含的知识、方法和资源上好章头课,可以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对本章知识内容和研究套路有整体上的感知,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在课堂中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本文结合作者听过的一节《<一元二次方程>章头课》来阐述自己对章头课的认识。
关键词:章头课;知识框架;深备;方程“章头课”,顾名思义,是学习新一章知识的起始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本章的知识内容有整体感知和思考,进而把握全章的知识主线和研究方法。
正如外出旅游一样,导游在一开始就向游客介绍本次旅游的基本行程,要游览哪些景点,耗时多长等,让游客心中有数。
因此,上好“章头课”,可以让学生提前知道本章学习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学习本章内容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要实现“使学生学会思考,成为善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人才”的教育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而章头课是落实这一目标的很好契机。
以下结合作者听过的一节《<一元二次方程>章头课》的教学流程谈谈自己的认识。
1.深备教材,刻画知识发展的整体性(展示章头图:无公害蔬菜产量年平均增长率问题及柱状图)请同学们自己看第17章的章头图问题1:你从中可以看出哪些内容?(这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也会很丰富:方程,图表,应用题,代数式等等,就着学生的回答,老师继续追问)问题2:我们学过哪些方程呢?我们是如何研究这类方程的?(这样的一问一答,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形成板书"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实际问题——抽象共性得到概念——解法——回归应用"。
)问题3:本章我们将开启新方程的学习,你能设想一下本章将要学习的新方程的研究思路吗?(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思路,说出新方程的研究思路:“实际问题——抽象共性得到概念——解法——回归应用”。
见树又见林读后感2000字
《见树又见林》:从生态视角洞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见树又见林》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艾伦·G·约翰逊先生用文字描绘出的一个生态哲学世界,是对自然、生态和人类与自然互动关系的深刻洞察和反思。
它像是一个指南,引导我们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看待这个世界。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非常明确: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自然,而应该将其视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这种价值和意义并非只存在于它能为人类带来的利益,更在于它在维持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中所起的作用。
这种观点与我们长期以来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我们对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书中,作者通过许多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案例,向我们展示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等理念的实践意义。
他提醒我们,真正的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更是为了保护和传承自然和文化资源。
可持续发展也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要求我们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未来的世代。
而绿色生活方式,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期许,它鼓励我们以更环保、更健康的方式生活。
书中的各种生态系统和动植物案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重要性。
例如,作者提到非法移民与企业裁员的例子,这两者之间看似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却因为共同的环境因素而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
这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与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见树又见林》所传达的价值观是明确的: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倡导可持续发展。
这些理念不仅应该被我们铭记在心,更应该被我们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些理念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我意识到,我对环境的态度、对消费的观念、对生活的追求,都与这个宏大的生态系统息息相关。
我也需要改变一些陋习,比如过度消费、随意丢弃垃圾等行为,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
这就告诉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本为媒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
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要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朗读,教会学生与文本对话
文本是用以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生活,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载体,所以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让学生多朗读课文,一篇课文,全身心投入地朗读成诵,不成至少也要读它十遍八遍。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体会到引导学生,注重与文本对话,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这正如宋代哲学家朱熹曾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解思路,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阅读,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认真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使学生从中感悟,为知识的拓展延伸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然而由于受应试思想,唯学历思想的影响,以至于语文教育为眼前利益所驱动,染上了极强的短、平、快功利色彩,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生活实践,学生情感体验割裂,文化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精神被淡化甚至忽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维度,偏重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教学。
一味的或过分的强调了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工具性。
为使语文教育摆脱枯燥乏味,缺少生气
和活力的处境,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
因此,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和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吧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情感不够稳定,情绪极易冲动,操守尚未形成或尚不坚强,要使他们坚贞、刚直、唯美、向上、爱国、爱民等,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培养他们高尚的美好情操,使他们求真、向善、唯美。
人文精神的培养,关键是要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生动的语言感人,用鲜活的形象感人,以真挚的情感动人。
当然,客观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真、实、新,即所谓的“奇而不失真,玩华而坠其实”,“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振”。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主要的特征描绘了大地回春,草木争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赋予了春以感情与什么、生命,文章文质兼美,在整体感知,品味积累语言的基础上作为教师应注重引导向上对人生进行思考,用珍惜青春理想的启迪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
三、重视体验与反思,点燃学生思想之火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学生的大脑就像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火山”,如果我们将学习的方法传递给他们,那么燃起的将是熊熊烈火。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所需要做的工作不是给予,而是激发,不是将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走向课本,不是将知识硬灌输给学生,而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学一言堂,不管学生是否认同,只要被动接受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智慧。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给学生以自由自主的参与意识,重视学生的体验与反思,把目光始终投向学生个体的发展上,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思想
之火。
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我采用“导、学、练”三个板块的教学模式,在精心导入中,张默然和杏林子的遭遇令人震撼,再通过整体感悟将学生带入对生命的理解,研读赏析中的局部揣摩,又使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加明确,最后通过体验与反思,在教师的疏导下,提出了对生命的三点思考,得出珍爱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情感体验。
四、注重拓展延伸,引领学生走向生活
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的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换句话说激发了学生探究精神的语文课堂,学生才能真正地由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体。
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努力寻求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空间。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语文教学决不能就课论课,而应该注重延伸,在语文课文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我注重将学生从课文引向名著三国演义,再从名著引向现实生活,启发学生思考,历史上的杨修死于什么?生活中有没有杨修之人?从他的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什么,借鉴什么?这样通过知识的延伸使学生对杨修之死有了深刻的认识。
既了解历史,拓宽了视野,又学会了如何做人。
语文教学中做到了以上四点,学生的目光不再局限于书本,心中不再是一树一木,而是一课本为媒介,走进了语文知识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