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解读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解读一、适用范围: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适用于中医药临床实践领域中对疾病使用中药制剂的情况。
它是在中医药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制定的。
二、指导理念: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指导理念是"适当、合理、安全、有效"。
即在使用中成药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中药制剂,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确保使用过程的安全性和疗效。
三、基本原则: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提出了四个基本原则,即个体化原则、病证结合原则、辨证辨病原则、标本并治原则。
1.个体化原则:中成药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个体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为每个患者的体质、基础状况和病变程度都有所不同,同一中成药对不同患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疗效。
2.病证结合原则:中成药治疗应根据不同疾病的不同病证来选择适当的中药制剂。
因为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和适应症,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病证选择相应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3.辨证辨病原则:中成药治疗应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来进行,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辨证施治,从而选择相应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4.标本并治原则:中成药治疗应注重既治标又治本,即在治疗患者的症状的同时,也要治疗其病因和病机,以达到治疗的彻底和持久效果。
四、注意事项: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还提出了一些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例如,需要了解中成药的基本知识和特点,掌握中成药的用法、用量和禁忌症等;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以确定准确的病因和病机;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中成药和治疗方案,且必须严格按照医学伦理和法律法规进行操作。
五、临床应用: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不同分类的中成药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解释,包括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剂、中药片剂等不同的中成药制剂的使用。
并根据不同疾病的病名、病证、病因、发病机制等对特定中成药的应用进行了指导。
总之,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指导医生在中医药临床实践中正确、合理使用中药制剂的一项重要指南。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指使用中草药为原料经加工和提取制成的药物,具有中草药的药性和药效。
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指在医疗实践中,根据中成药的特点和适应症,制定合理的临床应用规范,以确保中成药的安全有效性。
1.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中成药:不同的疾病需要选用不同的中成药进行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临床表现,选择适合的中成药。
2.临床应用应遵循证候论治原则:中医药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表现特点选择合适的中成药治疗。
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年龄等因素进行辩证施治。
3.对于多种病情可用多种中成药联合应用:一些疾病的治疗可能需要同时使用多种中成药,以增强疗效,但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4.临床应用中成药应注意剂量的选择: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以及具体药物而定,过低的剂量可能无法达到疗效,过高的剂量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5.严格掌握用药禁忌和注意事项:一些中成药在一些特定的病情下是禁忌使用的,如孕妇、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此外,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和禁忌症要有足够的了解,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危害。
6.长期用药应定期监测:长期用药的患者应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测,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7.科学评估和记录治疗效果:对临床应用的中成药治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记录,以便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总之,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综合性的临床应用规范,以达到安全、有效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还应与西医药进行合理有效的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应注意生理特殊性,根 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 理特点选择恰当的药物 和用药方法,达到预期 治疗目的。
用药剂量必须兼顾有效 性和安全性,儿童专用 中成药一般情况下说明 书都列有儿童年龄与体 重相应的对照量表,应 根据对照量表选择相应 药量。
直接选用儿童专用药最好, 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 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 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据 儿童年龄与体重选择相应 药量。
THANK YOU
03 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妊娠期妇女必须用药时, 应选择对胎儿无损害的 中成药。
尽量采取口服途径给药,应慎重使用 中药注射剂;根据中成药治疗效果, 应尽量缩短妊娠期妇女用药疗程,及 时减量或停止使用中成药。
2023/11/2
03 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含有可以导致妊娠期妇女流产或有对胎儿致畸 作用成分的中成药,应视为妊娠禁忌使用的药 物。
中西药注射剂联用原则
遵循谨慎联合用药的原则。如果中西注射 剂确需联合用药,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 自的用药原则选药,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 相互作用,尽可能减少联用药物的种数和 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
中西注射剂联用,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 途径(如穴位注射、静脉注射)。必须同 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谨 慎考虑两种注射剂的使用间隔时间以及药 物相互作用。
辨病用药
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 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中成药。
01 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将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 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
选择合适的剂型
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 的特点,加以区别,选择使用。
中成药剂量确定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正式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目录前言 (2)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 (3)一、中成药的剂型 (3)二、中成药分类 (5)三、中成药安全性 (5)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 (7)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7)二、联合用药原则 (7)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8)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8)第三部分各论 (9)一、解表剂 (9)二、泻下剂 (9)三、和解剂 (9)四、清热剂 (10)五、祛暑剂 (11)六、温里剂 (11)七、表里双解剂 (11)八、补益剂 (12)九、安神剂 (12)十、开窍剂 (13)十一、固涩剂 (13)十二、理气剂 (13)十三、理血剂 (14)十四、治风剂 (14)十五、治燥剂 (15)十六、祛湿剂 (15)十七、祛痰剂 (16)十八、止咳平喘剂 (16)十九、消导化积剂 (16)二十、杀虫剂 (17)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8)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18)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 (18)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 (19)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指由多种药材混合制成的一种药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十分广泛,但是其应用指导原则也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中成药应用指导的原则,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一、个体化应用原则中成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应用。
不同的人群对同一种药物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剂量和用药方式。
二、对症治疗原则中成药的应用应以病因病机为依据,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和临床表现来进行对症治疗。
比如,对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等症状,可以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对于消化系统问题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以选用健胃消食的中药。
根据不同的症状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能够更好地治疗疾病。
三、合理用药原则中成药的应用需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
具体来说,要遵循适量用药的原则,不可过量使用中成药,以免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同时,还需要遵循合适的用药时间和疗程,不能过长或过短。
另外,应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之间产生不良反应。
四、重视安全性原则中成药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在中成药应用中,安全性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过敏史、药物过敏风险等情况,在选择用药时要量力而行,确保药物的安全性。
同时,要引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遵循医嘱,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随意更换药品。
五、定期复查原则中成药的应用需要与医生的指导和监测相结合。
在用药的过程中,医生需要定期与患者进行复查,了解患者的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比如,一些中成药应用时间较长的情况,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无异常。
六、科学信用原则中成药的应用要具备科学的依据和信用,不应过度推销和滥用。
在选择中成药时,需要参考药品的质量标准、临床研究数据和文献证据,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应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充分了解药物的用途和不良反应,提供科学的解释和建议。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是我国传统草药制品的一种,具有药效稳定、用法简便和副作用较小等特点。
在临床应用中,中成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杂症。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中成药,需要遵循以下应用指导原则:1.病因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选择相应的药物。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足或瘀滞等有关。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明确疾病的病因,然后根据病因选择适合的中成药。
2.证候辨证用药原则:中成药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论治,以选择适合的药物。
中医理论中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证候”,再根据不同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的中成药治疗。
3.个体化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用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不同的患者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不同的用药方案。
4.限定适应症用药原则:中成药应仅限于适应症使用,避免滥用和误用。
中成药是经过长期使用验证的传统草药制品,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临床疗效。
然而,中成药并不是万能药,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和症状,中成药可能无效甚至有害。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应根据药品说明书和相关临床指南,严格限定适应症范围,避免滥用和误用。
5.调配合理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组方应合理调配,遵循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药物组方注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补充,以达到综合疗效的目的。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理学互补关系,合理调配组方。
6.定期评估疗效用药原则:中成药的疗效应定期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成药具有一定的药理学作用和疗效,但并不是立竿见影的,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剂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一)固体制剂1.散剂2.颗粒剂3.胶囊剂4.丸剂5.滴丸剂6.片剂7.胶剂8.栓剂9.丹剂10.贴膏剂11.涂膜剂(二)半固体剂型1.煎膏剂2.软膏剂3.凝胶剂(三)液体制剂1.合剂2.口服液3.酒剂4.酊剂5.糖浆剂6.注射剂系指药材经提取、纯化后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
药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症、重症、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统障碍患者使用。
(四)气体剂型气雾剂二、中成药分类中成药分类的方法较多,按中成药的功效可分为以下20类:1.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2.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3.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
4.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退虚热、气血两清。
5.祛暑剂祛暑清热、祛暑解表、祛暑利湿、清暑益气。
6.温里剂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7.表里双解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
8.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9.安神剂重镇安神、滋养安神。
10.开窍剂凉开、温开。
11.固涩剂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脱、涩精止遗、敛肺止血、固崩止带。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建议建议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建议建议原则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原材料,通过一定的制备工艺加工而成的药物。
它们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建议是指在临床应用中针对中成药的使用进行的指导原则和建议。
以下是针对中成药临床应用的一些建议原则:1.个体化治疗原则: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应用需要根据不同病情和个体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医生在开方选择中成药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病情、症状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选择合适的中成药:中成药品种繁多,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医生应了解中成药的功效、适应症、禁忌症等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药。
3.使药到病处原则:中成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其药物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密切相关。
在用药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使药物能够迅速到达病灶处,提高药物的疗效。
比如可采用适量加热、酸碱调节等方法。
4.适当加减原则:中成药方剂具有一定的比例和配伍关系,医生在应用中成药时,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适当加减。
加减要有科学依据,不能随意增减药物。
5.耐受性监测原则: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注重监测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
医生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了解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疗效,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6.预防并发症原则: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医生应充分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在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
7.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常常与抗生素联合使用。
医生在开方时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滥用抗生素。
8.定期复查疗效原则:中成药在临床上常用于慢性病治疗,治疗周期较长。
医生应定期复查患者的疗效,根据疗效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建议的原则包括个体化治疗、合理选药、使药到病处、适当加减、耐受性监测、预防并发症、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定期复查疗效等。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逐水剂
• 症见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 实有力等。
• 常用中成药—舟车丸
三、和解剂
• 和解剂是以柴胡、黄芩、青蒿、白芍、半夏等 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 和肠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胃肠 不和、肝脾不和等证的中成药。
• 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 类。
• 常用中成药—牛黄解毒片、一清胶囊、季 德胜蛇药片、珍黄丸、连花清瘟胶囊、清 开灵片、蓝芩口服液、
清虚热剂
• 症见夜热早凉、舌红少苔,或骨蒸潮热, 或久热不退之虚热证 。
• 常用中成药—知柏地黄丸
气血两清剂
• 症见大热烦渴、吐衄、发斑、神昏谵语 等。
• 常用中成药—清瘟解毒丸
五、祛暑剂
• 祛暑剂是以藿香、佩兰、香薷、鲜银花、鲜 扁豆花、鲜荷叶、西瓜翠衣等药物为主组成, 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中成 药。
补气剂
• 症见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 则气促、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 弱或虚大,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 等。
• 常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补脾益肠丸、百令 胶囊、参苓白术胶囊、人参健脾片、参芪扶正 注射液
补血剂
• 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 唇甲色淡、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脉 细数或细涩、舌质淡红、苔滑少津等 。
• 3.中药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 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 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使用中药注射剂注意点
• 4.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谨 慎联合用药。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 一定的时间间隔。
• 5.加强用药监护 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 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 治措施;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 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 使用,加强监测。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解读及临床现状分析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解读及临床现状分析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解读及临床现状分析中成药是指由中药提取原料经加工、制备而成,以治疗人体疾病为目的的药物。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中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在临床应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出台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本文将对该指导原则进行解读,并对中成药在临床中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解读《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国家药监局颁布的指导性文件,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中成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症和禁忌症:指导原则明确了中成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医生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其是否符合适应症,同时要注意禁忌症的存在,以避免不良反应或加重病情。
2. 用药剂量和疗程:指导原则明确了中成药的用药剂量和疗程。
医生在应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合理确定用药剂量,并掌握疗程,以达到治疗效果。
3. 质量控制和药物监测:指导原则强调了对中成药质量的控制和药物的监测。
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涉及药物的生产、储存和运输等环节,而药物监测则是对临床应用中成药的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现状分析虽然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 临床应用指导的局限性:《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规范,但由于中成药种类繁多、药效复杂,指导原则无法面面俱到,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中成药应用仍存在局限性。
2. 药物质量不稳定:中成药的药物质量受到生产工艺、药材品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药物质量不稳定。
这给临床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需要加强对中成药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3. 缺乏标准化研究:中成药的临床应用缺乏大规模、多中心、多阶段的标准化研究,导致临床应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不足。
标准化研究可以为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0.06.11•【文号】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施行日期】2010.06.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3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提高中成药的临床疗效,规范中成药使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组织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现予印发,供各级医疗机构在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参考。
各地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请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联系。
附件: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二○一○年六月十一日附件: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0年6月目录前言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一、中成药的剂型二、中成药分类三、中成药安全性第二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原则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二、联合用药原则三、孕妇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四、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第三部分各论一、解表剂二、泻下剂三、和解剂四、清热剂五、祛暑剂六、温里剂七、表里双解剂八、补益剂九、安神剂十、开窍剂十一、固涩剂十二、理气剂十三、理血剂十四、治风剂十五、治燥剂十六、祛湿剂十七、祛痰剂十八、止咳平喘剂十九、消导化积剂二十、杀虫剂第四部分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一、含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二、中成药不良反应的监测三、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监测、建立中成药应用点评制度前言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中成药临床用药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加强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指导原则》是为适应中成药临床应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临床应用中成药的基本原则。
每种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具体要求,还应以药品说明书、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为准。
在医疗工作中,临床医师应遵循中医基础理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药物,辨证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论中为更好地说明各类中成药的特点,列举了部分中成药,列举的药物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未包括但又属临床常用的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及使用管理,《指导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还应遵照《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71号)执行。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中成药剂型种类繁多,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几十年,中成药剂型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剂型,进一步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
中成药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使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使用指导原则是医疗行业制定的一套指导,旨在规范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这些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1. 适应症:中成药应用于确诊的疾病,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证据支持的疗效。
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2. 用药原则:根据药物的性质、药理特点和患者的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剂型、剂量和用药途径。
同时,还需遵守药物的给药间隔、疗程和使用注意事项等。
3. 安全性:中成药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在使用过程中,医生需要了解并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疗效评估:中成药的临床使用需依据患者的疗效评估结果,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医生还需及时记录患者的临床反应、不良事件和药物的疗效,以提高临床用药的指导性和科学性。
5. 药物相互作用:许多中成药含有多种草药和药物成分,与其他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医生在处方时需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并根据可能的相互作用来调整用药方案。
总之,中成药临床使用指导原则的目的是确保中成药的合理应
用和安全有效性,并提供给医生参考,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使用这些药物。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痛、降气。
•
13.理血剂 活血(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温经活血、
养血活血、凉血散瘀、化瘀消癥、散瘀止痛、活血通络、
接筋续骨)、止血(凉血止血、收涩止血、化瘀止血、温
经止血)。
•
14.治风剂 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
15.治燥剂 清宣润燥、滋阴润燥。
•
16.祛湿剂 燥湿和中、清热祛湿、利水渗湿、
温化水湿、祛风胜湿。
证结合选药。
•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
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
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
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
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 (一)固体剂型
• 固体剂型是中成药的常用剂型,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用 方便。
•
1.散剂 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
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散剂粉末颗
粒的粒径小,容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
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散剂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
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但也应注意散剂由于分散度大
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必要时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尤
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
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
• 二、联合用药原则
•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 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 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 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引言中成药作为中医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成药是根据中医理论,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和实践总结,由多种中草药组合而成的制剂,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为了更好地利用中成药进行临床治疗,制定合理的应用指导原则十分重要。
指导原则1.符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中医辨证辩证施治。
中医辨证是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的病理变化进行分类和分析,而中成药的应用也是根据辨证施治原则来进行的。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之前,医生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病情,以便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2.注重剂量合理调节:中成药的剂量是使用中成药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剂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导致疗效不佳或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成药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节中成药的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注意禁忌症和不良反应:每种中成药都有其禁忌症和不良反应,医生在应用中成药的时候需要格外留意。
禁忌症是指患者在某种情况下禁止使用特定的中成药,如孕妇禁用某些中成药等。
而不良反应则是指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消化不良等。
医生在应用中成药之前需要了解患者的禁忌症和过敏史,并在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中成药在临床治疗中通常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使用,如针灸、推拿、气功等。
这些治疗手段的结合可以增强中成药的疗效,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因此,在应用中成药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其他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5.临床监测与评估:使用中成药进行临床治疗时,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临床监测与评估。
通过观察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达到。
此外,医生还需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中成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
总 论—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一)
(一)辨证合理用药 1.辨证论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 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论治又称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 疗方法。 做到“法随证立,方从法出” 。
2.辨病辨证相结合 中成药在主治病证的西医病名基础上增加了中医证候属性,对此类药物可采用 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合理使用。如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范畴,主要病 机是心脉痹阻,常分为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寒凝心脉、心气不足、气阴两虚等 证候类型,因此临床应用时需在明确冠心病心绞痛诊断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各证 候表现不同对证选药。
大粒一次2粒,一日2~3次;软胶囊剂:口服。一次4粒,一日2~3次;片剂:口服。小片一次3片,大片一次 2片,一日2~3次。
牛黄上清丸(胶囊、片)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散风止痛。用于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水丸一次3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胶囊剂:口服。一次3粒,一日 2次;片剂: 口服。一次4片,一日 2次。
使用。
• 温中健脾
附子理中丸(片)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用法用量】丸剂:大蜜丸,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水蜜丸,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浓缩丸:口 服。一次8~12丸,一日3次;片剂:口服。一次6~8片,一日1~3次。
香砂养胃丸(颗粒、片)
【功能主治】温中和胃。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脘闷不舒、胃痛隐隐、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 四肢倦怠。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成药概述;第二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第三部分为各类中成药的特点、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四部分为中成药临床应用的管理。
第一部分中成药概述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中成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应用广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中成药具有特定的名称和剂型,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注明了批准文号、品名、规格、处方成分、功效和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项、生产批号、有效期等内容。
相对于中药汤剂来说,中成药无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症患者的治疗及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使用,且体积小,有特定的包装,存贮、携带方便。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中成药剂型种类繁多,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近几十年,中成药剂型的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开发了大量新剂型,进一步扩大了中成药的使用范围。
中成药的剂型不同,使用后产生的疗效、持续的时间、作用的特点会有所不同。
因此,正确选用中成药应首先了解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一)固体制剂固体剂型是中成药的常用剂型,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用方便。
1.散剂系指药材或药材提取物经粉碎、均匀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
散剂粉末颗粒的粒径小,容易分散,起效快。
外用散剂的覆盖面积大,可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作用。
散剂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幼儿服用。
但也应注意散剂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的吸湿性、化学活性、气味、刺激性等方面的影响。
2.颗粒剂系指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颗粒状剂型。
颗粒剂既保持了汤剂作用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临用时煎煮不便的缺点,且口味较好、体积小,但易吸潮。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z]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概述中成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临床验证,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指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适应症、禁忌症、用药剂量、不良反应等内容,旨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二、适应症中成药的适应症是指该药物适合用于治疗的疾病或症状。
在使用中成药时,首先需要明确药物的适应症,避免滥用或误用。
不同的中成药适用于不同的疾病,比如板蓝根颗粒适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参苓白术散适用于治疗湿热病等。
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疾病症状和药物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
三、禁忌症中成药的禁忌症是指对该药物存在禁忌的情况,即患有某些疾病或症状的患者不宜使用该药物。
比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在怀孕或哺乳期间不宜使用某些中成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某些具有肾毒性的中成药等。
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对患者的病史和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避免因禁忌症造成不良反应或加重疾病。
四、用药剂量中成药的用药剂量是指使用该药物时需要遵循的剂量范围和用法用量。
用药剂量的合理性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芳龄、病情、病史等因素确定合适的用药剂量,避免用药不足或过量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良反应。
五、不良反应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该药物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临床上,一些中成药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或停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六、个人观点作为文章写手,我认为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于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在使用中成药时,严格遵循适应症、禁忌症、用药剂量和不良反应等原则,是确保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
我也认为中成药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和管理,提高用药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总结回顾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临床用药的基本环节,包括适应症、禁忌症、用药剂量和不良反应等内容。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PPT课件
案例二:消化系统疾病的中成药治疗
总结词
个体化治疗、联合用药
详细描述
消化系统疾病的中成药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 体差异,采用个体化治疗和联合用药的方法。针对不同 类型的消化系统疾病,可选用相应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可选用香砂养胃丸、健胃消 食片等具有健脾和胃作用的中成药;对于便秘患者,可 选用麻仁润肠丸、苁蓉通便口服液等具有润肠通便作用 的中成药。在联合用药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中成药在常见病治疗中的应用
01 感冒
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颗粒等具有清热解毒、解 表散寒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头 痛、咳嗽等症状。
02 咳嗽
止咳橘红丸、蛇胆川贝液等具有止咳化痰、润肺 清热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
03 消化系统疾病
香砂养胃丸、保和丸等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等 疾病。
案例四:儿科疾病的中成药治疗
• 总结词:安全有效、慎重选用 • 详细描述:儿科疾病的中成药治疗需遵循安全有效、慎重选用的原则。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用药习惯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中成药时 应特别慎重。在选择儿科中成药时,应优先考虑国家批准的儿童专用药 物,并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用法用量使用。同时,应注意观察患儿 的反应情况,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例如,对于小儿感冒患者,可选用小 儿感冒颗粒、小儿清肺化痰颗粒等适合儿童服用的中成药;对于小儿腹 泻患者,可选用小儿肠胃康颗粒、小儿泻速停颗粒等具有止泻作用的中 成药。
感谢观看
中成药的分类与剂型
总结词
介绍中成药的分类原则和常见剂型
详细描述
中成药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进行划分,如按功能主治、药材来源、剂型等。常见剂型包括丸剂、 散剂、膏剂、胶囊剂、片剂等。不同剂型的中成药在制备工艺、使用方法和疗效上存在差异,应根据 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中成药剂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成药概述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一、中成药的常用剂型(一)固体制剂,常用的有: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滴丸剂等。
其制剂稳定,携带和使用方便。
(二)半固体剂型,包括:煎膏剂、软膏剂、凝胶剂等(三)液体制剂,常用的有:口服液、酒剂、酊剂、糖浆剂、注射剂(四)气体剂型气雾剂:可用于呼吸道吸入、皮肤、粘膜或腔道给药。
二、中成药分类中成药分类的方法较多,临床常用的有:解表剂、泻下剂、清热剂、祛暑剂、温里剂、补益剂、安神剂、开窍剂、理气剂、理血剂、祛痰剂、止咳平喘剂、消导化积剂、杀虫剂等。
(一)解表剂解表剂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辛温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口不渴、无汗或汗出而仍发热恶风寒、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
例如感冒清热颗粒、九味羌活丸。
2.辛凉解表剂适用于外感风热证。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兼微黄、脉浮数等。
例如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柴胡注射液。
3.扶正解表剂适用于正气虚弱复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可根据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有所区别。
气虚感冒者症见反复感冒、低热汗出、倦怠、舌质淡有齿痕、苔薄、脉弱等。
例如玉屏风颗粒、参苏丸。
注意事项:(1)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2)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最佳。
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多,则耗伤气津,重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3)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4)服用解表剂时忌生冷、油腻之品,多饮水,注意休息;(5)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二)泻下剂泻下剂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牵牛子、甘遂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中成药。
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
临床以大便秘结不通、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门梗阻、胸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
1.寒下剂适用于里热与积滞互结之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或满或胀或痛,甚或潮热、苔黄、脉实等。
例如三黄片、当归龙荟丸、复方芦荟胶囊。
2.温下剂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喜温、手足不温,甚或厥冷、脉沉紧等。
例如苁蓉通便口服液。
3.润下剂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
症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滑实等。
例如麻仁润肠丸、麻仁滋脾丸。
4.逐水剂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
症见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实有力等。
例如舟车丸。
5.攻补兼施剂适用于里实正虚而大便秘结证。
症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兼气血阴津不足表现。
例如便通胶囊。
注意事项:(1)泻下剂作用峻猛,大都易于耗损胃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2)老年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伤,以及亡血家等,应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三)清热剂清热剂是以银花、连翘、板兰根、大青叶、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丹皮、桑白皮、紫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滋阴透热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中成药。
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等六类。
临床以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与非感染炎症性疾病如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牙龈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各类肺炎、肝炎、胃肠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见上述症状者。
1.清气分热(清热泻火)剂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盛津伤之证。
症见身热不恶寒、反恶热、大汗、口渴饮冷、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例如牛黄上清丸、黄连上清丸。
2.清营凉血剂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
症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发斑、出血、昏狂、舌绛、脉数等。
例如石龙清血颗粒、五福化毒丸、新雪丸。
3.清热解毒剂适用于火热毒邪引起的各类病证。
症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便秘溲赤或大热渴饮、谵语神昏、吐衄发斑、舌绛唇焦;或头面红肿焮痛、痈疡疔疮、舌苔黄燥及外科的热毒痈疡等。
例如西黄丸、双黄连合剂、银黄颗粒、板蓝根颗粒、季德胜蛇药片、连翘败毒丸、如意金黄散。
4.清脏腑热剂适用于火热邪毒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心经热盛症见心烦、口舌生疮或小便涩痛、舌红脉数;肝胆火旺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肺热症见咳嗽气喘、发热、舌红苔黄、脉细数;热蕴脾胃症见牙龈肿痛、溃烂、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湿热蕴结肠腑可见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弦数。
例如牛黄清心丸、龙胆泻肝丸、护肝片、茵栀黄颗粒、复方黄连素片。
5.清虚热剂适用于阴虚内热之证。
症见夜热早凉、舌红少苔,或骨蒸潮热,或久热不退之虚热证。
例如知柏地黄丸。
6.气血两清剂适用于疫毒或热毒所致的气血两燔证。
症见大热烦渴、吐衄、发斑、神昏谵语等。
例如清瘟解毒丸(片)。
注意事项:(1)中病即止,不宜久服;(2)注意辨别热证的部位;(3)辨别热证真假、虚实;(4)对于平素阳气不足,脾胃虚弱之体,可配伍醒脾和胃之品;(5)如服药呕吐者,可采用凉药热服法。
(四)祛暑剂祛暑剂是以藿香、佩兰、香薷、鲜银花、鲜扁豆花、鲜荷叶、西瓜翠衣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中成药。
祛暑剂分为祛暑解表、祛暑清热、祛暑利湿和清暑益气四类。
临床以身热、面赤、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脉数或洪大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小儿腹泻等见上述症状者。
1.祛暑清热剂适用于夏月感受暑热之证。
症见身热心烦、汗多口渴等。
例如甘露消毒丸。
2.祛暑解表剂适用于暑气内伏,兼外感风寒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心烦口渴等。
例如藿香正气水、保济丸。
3.祛暑利湿剂适用于感冒挟湿证。
症见身热烦渴、胸脘痞闷、小便不利等。
例如十滴水。
4.清暑益气剂适用于暑热伤气,津液受灼证。
症见身热烦渴、倦怠少气、汗多脉虚等。
例如清暑益气丸。
注意事项:(1)暑多挟湿,祛暑剂中多配伍祛湿之品,但不能过于温燥,以免耗伤气津;(2)忌生冷、油腻饮食。
(五)温里剂温里剂是以制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中成药。
温里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大类。
临床以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痉挛、末梢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1.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症见脘腹疼痛、呕恶下利、不思饮食、肢体倦怠、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等。
例如附子理中丸、黄芪建中丸。
2.回阳救逆剂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至阴盛格阳或戴阳的危重病证。
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腹痛、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沉细或沉微等。
例如参附注射液。
3.温经散寒剂适用于寒凝经脉证。
症见手足厥寒,或肢体疼痛,或发阴疽等。
例如小金丸、代温灸膏。
注意事项:(1)凡实热证、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不宜用;(2)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六)补益剂补益剂是以人参、黄芪、黄精、玉竹、当归、熟地、女贞子、鹿茸、肉苁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中成药。
补益剂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六种,临床以气、血、阴、阳虚损不足诸症表现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贫血、休克、衰老、退行性病变、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出现气血阴阳虚损表现者。
1.补气剂适用于脾肺气虚证。
症见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动则气促、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弱或虚大,甚或虚热自汗,或脱肛、子宫脱垂等。
例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
2.补血剂适用于血虚病证。
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唇甲色淡、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脉细数或细涩、舌质淡红、苔滑少津等。
例如归脾丸、当归补血丸。
3.气血双补剂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症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肢体倦怠、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等。
例如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人参养荣丸。
4.补阴剂适用于阴虚证。
症见肢体嬴瘦、头晕耳鸣、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眠、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甚则骨蒸盗汗、呛咳无痰、梦遗滑精、腰酸背痛、脉沉细数、舌红少苔、少津等。
例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生脉饮、百合固金丸。
5.补阳剂适用于阳虚证。
症见腰膝酸痛、四肢不温、酸软无力、少腹拘急冷痛、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阳痿早泄、肢体赢瘦、消渴、脉沉细或尺脉沉伏等。
例如金匮肾气丸(片)、四神丸(片)。
6.阴阳双补适用于阴阳两虚证。
症见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畏寒肢冷、午后潮热等。
例如补肾益脑片。
注意事项:(1)辨治虚证,辨别真假;(2)体质强壮者不宜补,邪气盛者慎用;(3)脾胃素虚宜先调理脾胃,或在补益方中佐以健脾和胃、理气消导的中成药;(4)服药时间以空腹或饭前为佳。
(七)安神剂安神剂是以磁石、龙齿、珍珠母、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安定神志作用,用以治疗各种神志不安疾患的中成药。
安神剂分为重镇安神和滋养安神两类。
临床以失眠、心悸、烦躁、惊狂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睡眠异常(失眠)、神经官能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出现上述症状者。
1.重镇安神剂适用于心阳偏亢之证。
症见烦乱、失眠、惊悸、怔忡等。
例如磁朱丸、朱砂安神丸。
2.滋养安神剂适用于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证。
症见虚烦少寐、心悸盗汗、梦遗健忘、舌红苔少等。
例如天王补心丸、养血安神丸、柏子养心丸。
注意事项:(1)重镇安神类多由金石药物组成,不宜久服,以免有碍脾胃运化,影响消化功能;(2)素体脾胃不健,服用安神剂时可配合补脾和胃的中成药。
(八)开窍剂开窍剂是以麝香、冰片、石菖蒲等芳香开窍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等作用,用以治疗神昏窍闭(神志障碍)、心痛彻背诸证的中成药。
开窍剂分为凉开(清热开窍)和温开(芳香开窍)两类。
临床以神志障碍、情志异常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尿毒症、肝昏迷,癫痫、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见上述症状者。
1.凉开(清热开窍)剂适用于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
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甚或痉厥等。
例如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胶囊、片、颗粒)、安脑丸、局方至宝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