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一轮复习 综合认识我国古代的改革

合集下载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要解决我国法律服务市场监管不力..的问题,就必须完善相关立法,改革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管体制和工作机制。

B.如此重大的事情,厂长况且..不能个人做决定,他一个科长,竟然违反规定擅自做主,这小伙子也太不知深浅了。

C.陶渊明厌弃了黑暗的官场,毅然归隐后过着瓜田李下....、悠闲自得的生活。

D.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就住房、医疗和反腐败等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广开言路....,充分体现了委员日益增强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强烈的主人公责任感。

2.(2014荆州调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双边关系的不断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B.站在青海与白海间的山脊上,一眼望去,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青山绿水秀色可...餐.。

C.我们也曾拜倒在英国国王的宝座下,恳请他出面干涉..,制裁国会和内阁中的残暴者。

D.这份规定明确指出,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最可怕的是,书生突然热衷于江湖;最可敬的是,江湖侠客幡然..看破了世事,避居山野,捧起了圣贤书。

B.尽管..与苹果公司之间的法律纠纷一直在持续,韩国三星集团继承人李在镕还是出席了乔布斯的私人追悼会。

C.世代习武,代代相传,家家户户都是一个小型练武场,人人都是“武林中人”。

小云飞颖悟非凡,师父一点,他灵光一闪,便昭然若揭....了。

D.部分网民不屑于正儿八经....地说话,一边用轻松、谐谑的语言调侃这生活百态,一边也不遗余力地“调戏”庄重的语言系统本身,在对内容和形式的玩弄戏耍中获得双重的快感。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相信,《论语》是孔门众多弟子编纂而成,那么..我们应该看到其中高超的编辑智慧,应该高度赞扬这样的集体智慧。

B.“通天塔”的典故出自《圣经》,是说洪荒之后的人类不再相信上帝的承诺,妄想铸.造.一座通天塔,以传扬人类美名。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随堂复习题66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随堂复习题66

第十三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课时跟踪检测(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盐城模拟)《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解析:选C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宝”“犹用药也”“竭时而止”等,分析可知,四则材料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

2.(2014·德州联考)《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①私田开始出现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D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推动农业的发展。

“公元前6世纪”是春秋时期,这时井田制存在,在井田制下,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所以①私田开始出现是错误的。

3.广东佛山澜石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陶制水田模型中,“第五方地上有表示秧苗的篦点纹和一个直腰休息的插秧俑”,这直接可以佐证()A.东汉岭南地区水稻一年两熟B.当时已经有育秧田,并采用育秧移栽技术C.东汉时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和向南转移D.岭南当地水稻田已经普遍施用基肥解析:选B材料“表示秧苗的篦点纹”“直腰休息的插秧俑”,说明当时已经使用育秧、插秧技术种植水稻,故选项B符合题意。

A、C、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

4.(2014·浙江五校联考)观察右图汉代画砖《犁耕图》。

2015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人民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5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人民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商鞅变法1.(2015 •山东文综• 47)(10分)【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分)【考点】商鞅变法【解析】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中“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可以看出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即可,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2 分)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8 分)吴起变法1. (2015 •重庆文综• 1)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

此主张旨在()A.废除世卿世禄制B.整顿官场风气C.削弱王室的特权D.废除分封制度考点】吴起变法【解析】明确主张废除废除世卿世禄制是在商鞅变法时期,故A 项错误;材料“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吴起强调官员们不要因私而损害公家利益,统治者不要因馋言而使得忠心的人而受到伤害,官员们在言语与行为上不苟同他人,故B项正确;削弱王室的特权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吴起强调官员的言行要符合社会道德约束,而非地方政治制度的变革,故D 项错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评估质量检测(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评估质量检测(1)

单元评估质量检测(1)(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说:“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这里的“封建”和“选举”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民主选举制度B.封建制度和民主选举制度C.封建土地制度和官员选拔制度D.分封制和官员选拔制度【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关键信息是“《读通鉴论·秦始皇》”,说明王夫之评价的是秦朝的制度。

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度,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是世袭,这就是材料中所说的“选举”。

2.(2011·马鞍山模拟)据《春秋》记载,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官职)“授土”,司徒(官职)“授民”。

对这一史实最恰当的解释是( )A.周天子用最高礼节接待鲁国国君B.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C.鲁国国君的地位与周天子相似D.周天子重视礼仪制度建设【解析】选B。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礼记·祭统》云:“凡统之人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

”这两段材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 )A.道德规范B.宗法关系C.战争祭祀D.儒学思想【解析】选B。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材料分别强调了“莫重于祭”和“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即都强调了血缘宗法关系。

4.(2011·临沂模拟)右图是秦朝琅琊石刻拓本,记录了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上了琅琊山(今胶南市)。

内容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表明秦始皇登山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加强对地方控制B.炫耀文治武功C.宣示皇权至上D.祈求国泰民安【解析】选C。

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项排查练一(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5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项排查练一(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专项排查练(一)易错排查矫正练——纠正不良思维习惯【易错排查】1.夏朝出现“家天下”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2.分封制的目的是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维护天子的权威。

( √) 3.大宗和小宗是绝对的。

( ×) 点拨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4.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 √) 5.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统一国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

( √) 6.唐朝藩镇割据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日益突出。

( √)7.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是决策权与司法权相分离。

( ×) 点拨三省六部制的重大突破是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

8.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除了更有利于“唯才是举”外,对当时的社会意义还在于有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 √)9.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共同职能是参与机要事务,都拥有决策权。

( ×) 点拨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的共同职能是参与机要事务,但都没有决策权。

10.中国古代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是起用身边亲信近臣和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

( √)【常考易错针对练】常考易错点误认为“封建”就是封建制度、对宗法制与分封制区分不清、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变化认识不到位、不能准确掌握古代选官制度、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内阁制的差异等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段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的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政权和族权相结合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错因分析本题易错选C项,易错的原因在于不能正确理解“封建”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封建”阶段是指封邦建国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建立到清朝灭亡,“民治”阶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体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故A项正确;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为专制王权披上了神权的外衣,故排除B;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不正确;“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故D项错误。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

【高效提能】2015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管理地方政务,均由皇帝 地方 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任免,实现了对______
3.影响: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
政治制度 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沿用并发展完 ____________ 善。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解读】 解读项目 史料来源信息 问题限定信息 考查主题信息 解读结论 当代史学家整理的二手史料 据材料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由材料一可以得出“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由材料二可以得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 史料有效信息 权力的高度集中” 由材料三可以得出“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 相结合”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最新考纲 商周时期的政 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 度的形成
课程标准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 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 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的形成及其影响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知识系统整合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朝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
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 方封侯和伯,成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综合检测: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综合检测: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限时综合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一、(2014·河南省三市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萌芽阶段,甲骨文将“图符”改造整合而成最早的文字系统,随后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这些古文字,其构形基本上是“图绘式”的,大部分构形能与单字(词)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而构形所用的“线”,是为“图绘”而设的,故而粗细均匀。

由图绘意识而形成的文字审美标准,亦以整齐、均衡、图案化为旨趣。

到了秦汉之际,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由“线条”走向“笔划”,由象形性转向符号性,“图绘意识”逐渐转变为“书写意识”。

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人们不再在意“图绘”的完美,而留意于“笔划”带来的点、线、面的变化,体验着“书写”带来的轻重疾徐的节奏动感之美。

当然,构形之美仍然是被关注的重要成分,只是从具象转向了抽象。

汉字的抽象化第一次让书写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可以摆脱文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抒情、审美的功能。

笔划、笔顺带来的是与书法息息相关的笔法、笔势,这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基础。

由篆到隶的古、今文字转变时期,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孕育期。

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化、解散和“放纵”,篆书相对于隶书乃有构形的严谨和图案化。

汉字发展到汉末魏晋,各种字体都已形成,加上大量的书写实践,汉字能够提供给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了,动、静各体均有。

然而,将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一步的,是出于两个因素。

一是纸的大量应用。

原来书写之材料,以竹、木、帛为主,帛物希价昂不易普及,竹木虽取之便宜,但因要成“册”(策),故必须成狭长之“简”,在简策上书字,必受形制局限而笔划不得伸展,帛受之影响也常常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可为证。

此时,隶、章草之“笔划”已形成,在少数面积较大的“牍”上已可见放逸之笔,但终不自由。

东汉至魏晋,制纸技术渐趋进步,当时一般官吏和民间已大量使用。

没有纸,书写时“纵横驰骋”是不可想象的。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1

2015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1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纲下载]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易误指正]“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如地方沿袭秦朝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

①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推动了从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调整地方机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方式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进程。

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辨析比较]唐代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元代的中书省则为最高行政机构。

[轻巧识记]三省六部制[辨析比较]“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

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①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

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轻巧识记]古代官吏制度概况①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四课导学案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四课导学案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再认传统文化的含义;解释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2、举例说明传统文化的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推论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5、回忆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解释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6、推论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二、重点与难点:1、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三、知识清单1、传统文化的含义?2、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哪些方面?3、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4、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5、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6、说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7、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传统文化就是本土文化。

( )说明:2、传统建筑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 )说明:3、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 )说明:4、对待传统文化,首先是继承,其次是发展。

( )说明:5、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 )说明:五、巩固练习1、(2013广东汕尾一模)30.近10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辛亥革命作为一次革命运动和重大政治事件,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大解放。

这表明() A.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实践发展和民族文化繁荣B.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发展C.社会制度的变革能够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和前进动力2、(2013·山东卷)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

这说明()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2013·北京卷·25题)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

2015年高考第一轮复习---病句4

2015年高考第一轮复习---病句4

2015年高考第一轮复习---病句4高三2015-08-31 09:472015年高考第一轮复习---病句4高考语文病句真题类型归纳指代不明(句中出现指示代词时,要结合语境详细辨析所指对象,看是否有指代错误或歧义等病句)收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在这方面。

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青岛和征服了无数热爱它的人民,它的传播对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正反两方面是否呼应(句中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词语,如成败、升降、好坏、优劣、能否、是否、有没有等,要考虑句子前后是否呼应,有没有存在一面对两面或两面对一面的情况。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取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的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多义短语(多义词或短语只有在孤立的情况下才具有多义性,一旦进入句子,通常只能表示一种意义,如果在具体的语境中仍可表示多种意义,那么久犯了歧义的错误)1、2009年4月底,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相继爆发了甲型H1N1流感,世界卫生组织对此高度重视,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其他:教室没锁,今天那个修鞋的没来,做手术的是他父亲,关心你的同学等)主客体是否倒置(当介词“对”表示对象时要看清是谁对谁,看主客体位置是否颠倒了)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和千辛万苦对一位出生入死的长征老干部是非常熟悉的。

看否定词是否滥用(有多重否定或还有反问的句子,要将否定换成肯定来理解,双重否定等于肯定,三重否定表否定)这次他认为一时的冲动而付出大代价无须多说,没有谁不会知道。

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床处不可当风。

关联词使用是否不当农民一方面向化肥厂提出合理的要求和建议,另一方面化肥厂积极提高技术,改进质量,保证化肥的供应。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中国古代改革 教案.doc

[备考资料]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 中国古代改革 教案.doc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改革[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一、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1.政治格局:宗法制瓦解、战国七雄形成。

2.经济: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3.阶级关系⎩⎨⎧(1)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社会变革。

(2)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4.思想文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二、商鞅变法的准备与成功条件1.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从政愿望强烈。

2.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魏国。

3.商鞅离魏奔秦:秦孝公求贤若渴,招揽人才。

4.商鞅到秦后:晋见秦孝公,提出自己的主张,建议变法改革,富国强兵,主持变法。

5.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6.商鞅在秦变法:以法家理论为指导,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全面推行变法。

三、商鞅变法的措施(强国之术)1.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3)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了标准的度量衡器。

2.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3.政治⎩⎪⎨⎪⎧(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2)废除世卿世禄制。

(3)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4.社会习俗:“塞私门之请”;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分异”令。

四、商鞅变法的影响:秦国崛起 1.政治上⎩⎪⎨⎪⎧ (1)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级爵制, 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新兴的军功 地主成为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

(2)秦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 基础。

[深化拓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合乎秦国国情;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坚定支持;商鞅确立了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而且取信于民;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考点清单]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一、商鞅变法 (一)时代背景 1.时代特征(1)春秋时期⎩⎪⎨⎪⎧①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 的政策。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

(2)战国时期⎩⎪⎨⎪⎧①李悝在魏国变法: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②吴起在楚国变法:限制贵族权力,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奖励军功,整顿吏治。

史论要旨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推行改革的总体特征是顺应时代潮流,打击奴隶主 旧贵族,促进封建因素的增长,在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这与提倡顺应形势进 行改革,主张依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政体,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法家 思想不谋而合。

(二)措施1.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3统一度量衡。

误区提醒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但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政治⎩⎪⎨⎪⎧1废除“世卿世禄制”。

2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3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4.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1)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

(2)推行秦律。

5.社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评价1. 积极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 力,为秦国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3.影响 (1)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 (2)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 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名师指津]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 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 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 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考点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的 状态。 (2)孝文帝时北魏出现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 治阶级内部矛盾非常尖锐。 (3)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做了准备。
2.措施 (1)推行均田制:公元 485 年实行,规定 15 岁以上男子和妇 女可以领种土地,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赋役杂税。 (2)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实行俸禄制。 (3)迁都洛阳:公元 493 年开始迁都,历时两年完成。 (4)革除旧俗——实行“汉化”政策:让鲜卑人改穿汉服,改 用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通婚。
史料主旨
解读信息
①“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奖励
军功、废除贵族特权
史料一、 ②“全国划为41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 二、三: 任免”→实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商鞅变法 ③“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
的措施 除本身的徭役”→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等措施,
促进了国力提高
史料主旨
——《史记》 史料二 ……全国划为 41 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 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迁。
史料三 ……凡是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 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而因 懒惰破产者,全家投入官府为奴。 史料四 商鞅变法规定,“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一伍,两 伍为一什。又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 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他认为“行 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即对轻罪严厉 处罚可以杜绝犯重罪。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民版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民版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民版专题线索横向链接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例1 古代农业——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他的田庄( )A .主要从事商品生产B .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C .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 .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答案 C解析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说明耕作、种桑是用来满足生活的需要,因此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例2 古代手工业——手工业在古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其价如金”。

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

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B .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C .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D .“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答案 D解析 A 项所述“利润小”与材料中的蜀锦“其价如金”相矛盾,予以排除;我国南方适合种桑养蚕,丝原料丰富,故B 项所述不符合实际情况;C 项所述并不是该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的原因;D 项所述的“工官”制度,即官营手工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制作工艺技术由官府掌握,其传承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在民间得不到推广,故容易失传。

由此可知D 项正确。

例3古代经济政策——海禁政策下的对外贸易“私通外夷,已有禁例。

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斡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缘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赀之半。

”(《明宣宗实录》)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明朝前期私人海外贸易已有一定规模B.海禁政策根源于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C.明朝对私人海外贸易告发者予以重赏D.海外贸易的丰厚回报使官民铤而走险答案 B解析由题干材料“官员军民”“假朝廷斡办为名”“擅自下番”可知A项所述正确;由材料体现的如有人违禁出海,告发得实者可获得“犯人家赀之半”可知C项正确;由“私通外夷,已有禁例”和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可推断出D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叙述错误,故应选B项。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4.38 古代中国的重大改革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4.38 古代中国的重大改革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 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之长江以北,
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
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探析: 获取和 开阡陌 耕战之赏 倾邻国而雄诸侯 洛阳的风貌 解读信息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调动和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件帝改革 运用知识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对秦国的影响。 描述和 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洛阳等北方地 阐释事物 区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 论证和 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 探讨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 改革的作用和实质是什么
3.历史影响: (1)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
(2)恢复了北方经济,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作出了贡献。
一、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1.变法的特点: (1)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 (2)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 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3)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 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4)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
(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是影响
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原因: ①是否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
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 心。 ④民族融合的适宜环境。 3.改革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一框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一框

第一课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记忆国家的本质和根本属性;记忆我国的国家性质。

2、解释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3、举例说明人民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含义和表现。

总结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说明民主和专政的关系。

4、总结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记忆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要求。

5、记忆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2、人民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

三、知识清单,找出/写出准确答案并记忆。

1、国家的本质是什么?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什么?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2、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本质是什么?3、人民民主的特点有哪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解释民主和专政的关系。

5、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6、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有哪些观点?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社会主义国家是全民的国家。

( )说明:2、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广泛性和真实性。

( )说明:3、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专政职能,履行专政职能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 )说明:4、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程度高于资本主义民主。

( )说明:5、享有民主权利就是享有民主。

( )说明:五、巩固练习1、[2013上海]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A.各政党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B.各国家机关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D.各社会组织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2012年8月20日,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薄谷开来、张晓军故意杀人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薄谷开来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张晓军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九年。

据此回答2~3题。

2、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依法打击犯罪分子的破坏活动。

从国家性质上看,这表明( )A、国家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B、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C、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D、我国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3、对犯罪分子予以严厉打击,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体现了( )①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具有专政职能②人民民主专政包括对人民民主和对敌对分子专政两个方面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④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②④4、我国的全国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和妇女、归国华侨等都有适当的比例,人口再少的民族也至少有一名代表。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提能训练:第33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提能训练:第33讲《上重大改革回眸》

3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北京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

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

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

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1)材料一对商鞅变法持何种态度?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3)说明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次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

答案:(1)否定态度。

依据:“王制遂灭,僭差亡度”;贫富差距加大;弱肉强食。

(2)均田制。

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都获得了成功;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

2.“缓和矛盾,力求公平”是古今中外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

”……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材料二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宋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已知道可以用信贷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材料一中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是什么?结合材料二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信贷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

(2)上述两次改革对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这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答案:(1)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范仲淹改革(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
(1)改革的原因: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②为了达到某一政治目的,实 现富国强兵;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 趋势;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为吸收汉 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的封建化进 程;⑤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 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综合认识我国古代的改革
——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
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指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 经济比较繁荣,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族 团结的封建统治时期。 内涵: 所谓治世或盛世,是相对来说的。这些 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农 民西汉文景之治、东汉光武中兴、唐代贞观 之治、开元盛世及清代康乾盛世 类型:①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 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 者顺应这一形势,采取加强中央集权和恢复社 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盛世景象,如文景 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等;②在长期休养 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 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③在社会出 现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出现了 所谓的“中兴”,但“中兴”并未解决社会的 根本矛盾,所谓“中兴”也只能是暂时的。
(4)封建改革的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 的统治;建立封建的统治基础;克服封建统治危机; 实现富国强兵。 (5)改革的结果和作用:有的改革成功了,如管仲改 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这些改革增强了 本国的经济、军事力量,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 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奠定了基础。试图挽救封建统治危 机的改革尽管一度取得成效,但最终结果还是失败了, 如王安石变法等。 (6)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四看):①是否顺应历史 发展的潮流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要求。②是否有强大的政治力量作后盾,得到统 治者或民众的支持,是否有支持改革的阶级基础和经 济基础。③是否采取了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措施。④ 改革者的政治素质和意志是否坚强。
古代中国出现兴、治局面的原因,大至有: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后继 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使封建生产关系适 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是根本原因。③统治 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大略等, 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 革新制度,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④广大劳动 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才是盛世局面的直接 创造者⑤科技新成果的应用等。
(8)对改革的认识: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改革实际上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 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践活动),改 革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②适应生产 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 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③改革必然触 及某些人或集团的特权和私利而遭其反对,因此改革 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不可能一帆风顺。④改革措施 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 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意志。⑤改革成败关键是看其积极 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 移。⑥在认识改革时一定要注意其主观目的和客观效 果的不同。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改革,可能会使百姓得 到一些实惠。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2)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调整生产关系,改革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② 采取措施恢复发展经济;③整顿政治,惩处贪官污吏; ④改革军制,严肃军纪;⑤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 ⑥吸收先进民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 (3)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古代改革可分为四类: ①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②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地主阶 级的封建化政治改革),如商鞅变法; ③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④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具有 封建化性质),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7)一般说来,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中 后期的改革大多数失败。这是因为:①新的封建王朝大 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建立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碎 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陈章旧制受到猛烈冲击,旧秩序 土崩瓦解,为新王朝改革破除了阻力。而王朝中后期, 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 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②王朝 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大力调整政治政策。 这种政策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 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根本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 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会遭到旧 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许多改革家因顽固派的扼杀 而抱恨终身。③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 而中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这种权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