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唐宋时期主户和客户的含义有何变化?
2.科举制度的意义?
答:(1)科举制的创立冲破了士族门阀垄断国家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出身的士人开辟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而且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有力的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3)有利于边远地区的社会进步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权和任用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地主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揭开了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5)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3.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和精华有哪些?
答:(1)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哲学命题,认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是有心派生出来的
(2)提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命题,反对朱熹的知先行后的说法
(3)提出致良知的说教,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
(4)在治学方面强调独立思考,自求自得,反对盲从权威。
(5)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目的是消除人们的反抗动机
4.南方经济的发展纲目(十三章第三节)
答: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唐朝后期,安史之乱使北方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恢复和发展比较缓慢(2)北方长期战乱,迫使北方人口不断南迁,不仅为北方增加了众多劳动力,而且为南方带去大量技术和经济开发资金(3)江南从六朝以来就有了发展,社会安定,为发展经济提过有利条件。
二.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水利事业发展,耕地面积扩大
(2)农业工具改进如曲辕犁的发明
(3)农业生产超过北方,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
(二)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的发展,质量和产量超过北方
(2)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经》的出现
(3)南方成为主要的造船业基地
(三)南方商业的发展
(1)出现众多商业城市,而且城市经济繁荣
(2)对外贸易获得很大发展
(3)城市和乡村中各种形式的定期集市出现
(4)许多城市出现夜市
(6)货币信用机构“柜坊”和货币兑换业务“飞钱”的出现
5.摊丁入亩和一条鞭法
答:摊丁入亩:又称摊丁入地,即将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是雍正实行的赋税改革,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是谓"摊丁入亩",历代均以人丁、地亩作为双重征税标准,此举取消了自秦汉以来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简化了收税程序,削弱了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松弛了对人民的封建束缚,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有利于人口的增长和统治,不必为逃避逃亡,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作用。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实行的新税法,1581年,为了增加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朝大学士张居正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因为实施这一改革的前提是清查土地,所以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因遭大地主的阻挠而停止了。然而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1)简化了赋税征收手续,客观上起到了均平赋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作用。它不但限制官吏巧立名目,加征赋役,而且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其生产积极性。(2)它实行赋役折银征收的办法,适应和促进了明朝中期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交纳银两,农民、手工业者必然把大量产品投入市场,促进商业繁荣。徭役折银,农民可自由离开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创造条件。(3)它推动了中国封建赋役制度的进步,使两税法以来由人头税向土地税转化进程前进了一大步,为清初“摊丁入亩”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6.明清历史比较(略)
7.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政府开支浩大,财政十分困难;同时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为了摆脱面临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新法推行几十年,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变法最后遭到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8.宋朝中央集权的变化
9.隋朝在社会发展史中的地位
答:(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589年,隋灭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魏晋以来的分裂局面,促进了民族融合,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2)从隋朝的工程建设来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有利于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而且至今也发挥着重大作用,是我国现在南水北调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隋朝的制度创新来分析: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唐朝则继续沿用并加以改进,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官吏的选拔方面,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度,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进一步完善,对封建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4)在赋税制度上,隋朝推行“民年五十,免役收庸”制度,唐朝不仅沿用,而且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实行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5)从隋朝灭亡的角度分析:隋亡的历史教训,使唐初的统治者引以为戒,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10.一条鞭法是否有利于推进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1.东林党
东林党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万历三十二年(1604),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在常州知府欧阳东凤的资助下,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人,讲学其中,“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这种政治性讲学活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三吴士绅”、在朝在野的各种政治代表人物、东南城市势力、某些地方实力派等,一时都聚集在以东林书院为中心的东林派周围。时人称之为东林党。他们还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及各种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东林党人往往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他们企图以儒家正统思想挽救国家,但在强大的统治集团剿杀下,遭到重大打击。直到崇祯即位处死魏忠贤才有所抬头。后来,东林党的残余势力一直与权臣斗争,一直持续到南明的灭亡,前后达40多年。
12.均田制,租庸调制
均田制:唐朝沿用北魏的一种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均田制规定,十八岁以上的男子授田一百亩。其中二十亩叫做“永业田”,八十亩叫作“口分田”。这些制度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地主的田地保留不动,贵族和官僚可以按照等级占有永业田。他们都不纳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