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乡土中国》之《男女有别》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乡土中国》之《男女有别》有感

姓名:周峰丽学号:20135011248

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读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我深刻了解了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会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支配作用及其具体表现,其中对《男女有别》这篇文章独有感触和个人所想,费孝通先生在《男女有别》里主要阐述的是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这在《家族》篇也有少些涉及,首先指出感情定向让我们不仅了解了感情和文化的具体内涵,而且了解到感情与文化的规定影响关系。他还将两种文化模式,即开普罗式和浮士德式做了详细的内涵解释,也分别用了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作为例证来说明这两种文化模式,他指出“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的差别,永远划分着人们生活差别的是男女两性。”由此以来,他提出了这篇文章男女有别的话题及其对乡土社会的影响,也分别论述了浮士德式的感情和开普罗式的感情,他认可普罗式感情在乡土社会中的稳定作用,他认为“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向发展”,同时也引发了变态的同性恋和自我恋的社会问题并举出案例得以证明其观点。这些是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主要思想表达。其中我对原文中“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段非常认可,并有个人的看法和理解。

首先结合文章本身我们知道,浮士德式的文化是指在现代,“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那么浮士德式的恋爱是指什么呢?在这里应该看原文中提出“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的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是把感情的激动不断的变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由此而言,那么浮士德式的现代社会中两性恋爱是一种结合于异,在相异中相互了解创造统一破除过程中各种障碍的过程,那么这确实与生育关系表面看来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所以费孝

通在文中明确指出“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但在个人看来,在乡土社会开普罗式恋爱中,恋爱与生育是密切相关的,特别在以前的乡土社会,男女两性恋爱更重视的结果,而并非这种浮士德式恋爱中两性的互相了解和破除障碍的过程。两者侧重不同,也可能导致结果不同,过程进行的方式也不同,文中的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

其次对于作者对于恋爱的含义及恋爱与友谊的区别的分析——“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探索。这和我可以赞同作者对恋爱的观点及其认为恋爱与友谊的区分,但我并不认可作者所言“友谊只可以停在某程度上的了解”。恋爱确实是一项对未知东西的探险或探索,当两人从一无所知到相知相伴,这整个过程短则几天几个月长则几年甚至一生相伴直到相濡至白发苍苍,恋爱中再大的默契与投合都逃避不了未知的存在,旧的未知消除,新的未知出现,纵然两个人同看日升相陪日落,依然会有某个时刻因为不了解不理解对方而争吵红脖,然而这不仅是浮士德恋爱中的阻碍,同时这也是一种感情的激动和推动,像原文中阐述“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的克服阻碍。”同时作者也指出这种现代化中男女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指出了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个社会上的事业,这更明确指出,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的企图不是以实用。“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事业。”虽然文章指出这种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在现代社会的普遍存在,但这种浮士德式的这种精神在乡土社会是不存在的。在亚普罗式的乡土社会恋爱关系中,他主张和渴求一种稳定,在这稳定的恋爱关系中,生成的是稳定的社会关系,其实这种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有所决定,毕竟乡土社会它追求的是一种稳定而非浮士德恋爱中的不断变化。反而在乡土社会中,它排斥和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文中指出“男女间的关系必然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这确实指出乡土社会中男女之间的隔离和克制,有时往往表现为羞涩与矜持,这在以前甚至有“男女授受不亲”的说法这种说法或者说男女间在生活上的隔离,作者指出非但有形,而且它还具有无形性,即在男女双方的心理上,也是这样驻扎内心的人,即文章中作者表达为“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这就明显与浮士德式的恋爱区分开来,浮士德式恋爱倡导克服障碍寻求统一和享受过

程,排斥经济和生育。

乡土社会中的这种亚普罗式的文化及其产生出的恋爱及其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也随之产生重大的影响,其本身有着鲜明的特点。文章分别指出了“在社会结构上,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结合。”以及“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于同性方向去发展。”文中作者指出了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的交替性,同性组合原则当然存在于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中,而家庭组合原则在中国乡土社会的家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但是在家族出现后,代替了家庭,因为作者很清楚地指出“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以我看来,正是由于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原则导致男女之间的隔离和异性原则的越来越突出,最终社会结构反而转向同性间的结合。同时另一方面也就是文中所说“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这种同性感情的越来越流行这样看来也是很自然很合理的了。作者在文章表达了变态的同性恋和自我恋普遍的程度并不浅,也举出极端势力,华南的姊妹组织和女性文学里的冯小青式的自恋声调。作者可能更看重其消极影响,所以浅含批评的意味,然而我对这亚普罗文化下的这种同性感情持理解尊重甚至有时有支持之意。虽然我并未对同性恋和自我恋有过多了解,或过深研究,但是作者使用变态二字,我觉得是不恰当的,作者本意的“变态”可能仅仅指的是“非常态“的中肯之意,但变态也有人会理解为不正常有病之意,这就包含了一种歧视或厌恶之感。其实同性恋它是一种新生形式的社会关系表现,这不仅仅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的原因所致,这同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息息相关,正常的同性恋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支持。同时,自我恋也并非不是一件好事,自我恋反应的一个对其本身的自我清楚认知和自我优越感信任。自信对一个人的生活意义非凡,自我对自我本身的崇拜和信任,也属于一种同性情感的具体表现。因此,同性恋和自我恋虽是同性间的组合和同性情感定向,对于社会结构来说并不像异性情感下的安稳,但为社会增添了新特征。

此外作者阐述的恋爱和友谊的区别的观点,他认为“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一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在前文中已经谈到我对“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的理解认识。可是我觉得“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是不妥的,任何一件事情或一种感情的终止投入,便会降低其产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