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痴如何读书 大文豪苏轼读书喜欢原文抄写

合集下载

爱读书的名人故事五则

爱读书的名人故事五则

爱读书的名人故事五则爱读书的名人故事五则1、苏东坡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

他以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需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到达事事通晓。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厚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会儿悉数吸收,只能会集留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比方想探求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视点去读;要探求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视点,再读一遍。

这个办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检测。

2、车胤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勉吃苦。

他白日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宅院里静静回想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遽然发现宅院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飘动。

他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集合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能够读书吗?所以,他开端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3、爱因斯坦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吃苦自学的习气是分不开的。

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浅显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端产生爱好。

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许。

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比较,他特别注重哲学的阅览,13岁时就开端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依据自身的特色、志趣和爱好,把精力会集在物理学的学习上。

成果他在物理学方面公然取得了严重的成果。

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常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评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趣味。

4、鲁迅十分考究读书办法。

他发起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许看一遍序目,或许读几页内容。

”有拓展思路,增加常识等优点。

关于较难明的必读书,他的观点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停止。

他还发起在“泛览”的基础上,挑选自己喜欢的书深入研讨。

在研讨中,他建议要独立思考,留意调查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人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2018-2019-名人苏东坡读书的故事-范文word版 (3页)

2018-2019-名人苏东坡读书的故事-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名人苏东坡读书的故事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苏东坡读书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名人苏东坡读书的故事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

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社会,文化。

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

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

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

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

只能算是半个海豹。

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

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

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

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

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

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

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来而叹,乃作是诗,自憨其勤。

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

苏轼的读书故事

苏轼的读书故事

苏轼的读书故事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读书故事许多人都耳熟能详。

以下是苏轼的读书故事:
1.少时独醉读书
苏轼自幼聪明,好读书,常独自在山水之间,静心读书,不饮不食,直到天黑方归。

有一次,苏轼望着星空,心中感慨:“人生苦短,何必忙忙,不如静静地读书,享受读书的乐趣。

”从此,他就更加勤奋地读书,并发扬光大了“少年读书,长剑走天涯”的文化传统。

2.夜读书捉虫
苏轼晚年因犯错被贬为岭南,贬谪之地蚊虫等害虫猖獗,夜晚寝食难安。

苏轼便在夜间用烛光读书,顺便捉虫。

他说:“夜读书有余舒,捉蚊独立寒.”这个故事让人看到苏轼并没有因贬谪而沮丧,而是通过读书与捉虫,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3.把戏理论的由来
苏轼任过太学博士,他小时候就非常喜爱戏曲,学了许多戏曲音韵,懂得戏曲表演技巧。

根据“字画必须在独处时取得心满意足的效果”的观念,苏轼开始在家中摆弄布幕、搭建舞台,然后唱台词,在自己房间里表演京剧、昆曲等戏曲作品,做一些小把戏,从中发掘、思考和消化表演和作品的技巧和艺术骨干,这就是把戏理论的由来。

古代文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古代文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古代文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古代文人为了求学,常
常不辞辛劳,勤奋读书。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书写了一段段
感人的求学故事。

有一位叫做苏轼的文人,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等多面手。

苏轼从小就酷爱读书,他常常熬夜读书,有
时候甚至读到天亮。

有一次,他因为读书太晚,竟然睡过了头,误
了考试时间。

但是苏轼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更加努力地读书,最终
考取了功名。

苏轼的勤奋读书,为他的一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苏轼,还有一位叫做朱熹的文人,他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朱熹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读书。

他每
天早早起床,背诵经书,认真学习。

朱熹的勤奋读书,使他成为了
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儒,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还有一位叫做欧阳修的文人,他是北宋文学家、文学评
论家。

欧阳修年轻的时候,就立下誓言要成为一位大文学家。

为了
实现这个梦想,他放弃了游戏和娱乐,每天都埋头苦读,不断充实
自己。

最终,欧阳修的勤奋读书,使他成为了一位文学巨匠,留下
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

这些古代文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勤奋读书是成功的关键。

他们用自己的勤奋和毅力,书写了一段段感人的求学故事,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向古代文人学习,勤奋读书,不断充实自己,追求更高的知识境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让我们向这些古代文人致敬,学习他们的勤奋和毅力,书写属于自己的求学故事。

苏东坡学无止境的故事

苏东坡学无止境的故事

苏东坡学无止境的故事
导读:本文苏东坡学无止境的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东坡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过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经过几年苦读,他已是饱学之士。

一天,他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

上面写到:“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


过了几天,苏东坡正在家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

他出来一看,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老太太指着门上的对联,问他:“你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吗?”
苏东坡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吗?”
老太太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本书,请帮我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东坡接过书,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

他不禁羞愧万分,觉得自己说的大话太丢脸,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慢!我可以把这副对联改一下。

”于是在每句前面各添两个字,改成:“发愤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并谆谆告诫:“年轻人,学无止境啊!”
【小故事大道理】:
我们暂时拥有了人身,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在求学的过程中,也要记住“学无止境”这句话,万万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

苏轼的读书之法

苏轼的读书之法

苏轼的读书之法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

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就这个话题,郑板桥后来做过进一步阐发,说“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

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耳”苏轼在《稼说送张琥》里说的那样:“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教会王庠这个拉史书的办法后,唯恐他有误会,特意劝告了一句,这里引用一下,与诸位共勉:“甚非速化之术。

可笑可笑。

”再好的办法,也得持之以恒,读书绝不能指望速成,该下的苦功夫不能少。

苏轼被贬黄冈之后,朱载上有一次去拜访他,苏轼半天没出来。

朱载上问他干嘛去了,苏轼说我做功课呢,每天得抄几段汉书。

朱载上说:“别逗了,你一个学霸,还用得着这么干?” 苏轼特别严肃地回答:“可不能这么说,汉书我都抄了三遍了。

最初每一段事,我得写三个字为标题索引,以后只要两个字,现在就只要一个字就够了。

”朱载上拿过抄写本,但看不太明白。

苏轼说你随便挑个字吧,朱从标题里选了个字,苏轼咣咣咣咣,顺着这个字一口气往下背了几百字。

朱载上回来跟自己儿子感叹说:“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归根到底,天才都这么努力,我辈再不加油,就更没后路了。

苏轼如果能见到朱载上的儿子,也许会问上一句:“你见过凌晨三点的黄冈吗?”。

古代文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古代文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古代文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古代文人勤奋读书的故事数不胜数,他们用勤奋和毅力书写了
一段段传世佳话,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有许多故事至今
仍然激励着后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在古代,读书是文人必不可少的修养之道。

有一位叫做苏轼的
文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小时候就喜欢
读书,他勤奋好学,每天都能抽出很多时间来读书。

在家里,他的
书房里摆满了各种书籍,他常常整夜不眠,埋头苦读。

有一次,苏
轼因为读书太晚,竟然睡过了头,结果迟到了。

他很后悔,于是在
书桌上写下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字样,时刻
提醒自己不要因为小事而荒废学业。

除了苏轼,还有一位名叫朱熹的文人,他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朱熹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勤奋好学,他有一个习惯,每天早
上都会起得很早,先读一会书,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工作。

有一次,
朱熹在读书的时候,发现书中有一个问题他无法解答,于是他就一
直思考,直到深夜。

最终,他终于找到了答案。

从那以后,朱熹更
加坚定了自己的学习信念,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古代文人勤奋读书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后人证明了勤奋读书的重要性。

他们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不断追求知识,不断超越自我。

让我们向这些古代文人学习,用勤奋和毅力书写自己的人生传奇。

因为苏轼我爱上读书的作文

因为苏轼我爱上读书的作文

因为苏轼我爱上读书的作文
苏轼与我的读书小日常。

哎呀,晚上就是适合读书嘛!随便翻开一本苏轼的词集,哇塞,立马就沉浸进去了。

这大诗人可真是有才啊,每一句词都好像有个
小故事藏在里头。

因为苏轼,我现在可是爱上了读书呢!这种和历
史对话、和文人心灵相通的感觉,简直不要太赞!
月光洒进来,照在书页上,就好像苏轼本人站在我面前似的。

他那词里描述的景象,我都能想象得到。

比如那句“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起来就感觉自己站在江边,看着波涛汹涌,心里也跟着激动不已。

苏轼的诗词真是绝了,有时候读着读着,我就感觉自己穿越到
了那个时代,和他一起游历山水,品尝美食。

他那对生活的热爱,
对人性的洞察,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读他的诗,就像是在和
他聊天,听他讲那些有趣的故事。

说实话,苏轼这个人真是太有魅力了。

他不仅诗文写得好,还
有那种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的精神。

每次读他的诗词,我都能
感受到那种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这种正义感和责任感,真是让人佩服得不得了。

所以啊,因为苏轼,我爱上了读书。

读书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感受到了更深刻的人生。

有时候工作学习累了,翻开一本书,立马就能放松下来。

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苏轼的诗词就像是我的精神食粮,给我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苏东坡好学的例子 好学的例子

苏东坡好学的例子 好学的例子

苏东坡好学的例子好学的例子苏东坡好学的例子(一)苏东坡勤奋好学的故事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

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

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

过往行人看了,有的夸这家出了能人,也有的摇摇头,觉得海口夸得太大了。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

”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

出于尊敬,他为老者让了座,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列就读不下去了。

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

越往下看,生字越多。

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的。

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

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后来,他果然成了中国的大文豪。

苏东坡好学的例子(二)【转】苏东坡居士故事趣闻【一】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与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东坡自觉修持有得,便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看过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

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二字,不禁无名火起,立即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着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我骂你什么啊?”苏东坡于是将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道:“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苏东坡听罢,惭愧不已。

苏轼读书的故事

苏轼读书的故事

苏轼读书的故事苏轼读书的故事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

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

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

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

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

对着老人满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通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应该。

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

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

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

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母亲微笑着点点头。

苏轼从小就是这样,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一定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

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拓展阅读:1.王安石出题三难苏东坡王安石出题三难苏东坡,在文坛传为佳话。

其第三难是出句成对,共有三句。

第一句云: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因为那年恰好闰八月,而且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确是“两度春秋”。

读书类作文我眼中的苏轼

读书类作文我眼中的苏轼

读书类作文我眼中的苏轼说起苏轼,那可真是一个让人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的人物。

我第一次真正“认识”苏轼,是在课本里读到他的那首。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当时就觉得,这个人怎么能把对着月亮的感慨写得这么美,这么让人浮想联翩。

后来啊,读的他的诗词文章越来越多,对他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就越发觉得他有趣、有才、有魅力。

苏轼的一生,那叫一个坎坷。

不是被贬官,就是在被贬官的路上。

可人家愣是没被这一连串的打击给压垮,反而活得有滋有味。

就说他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吧,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清苦。

换做别人,可能早就哭天抢地,怨天尤人了。

但苏轼呢?他倒好,自己在城东弄了块坡地,乐呵呵地当起了农夫,还自称“东坡居士”。

他在那里种地、酿酒、做菜,一点都不含糊。

有一次,他自己琢磨着做猪肉。

嘿,您别说,还真让他给做出了名堂。

他写了一篇,“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瞧瞧,这写得多详细,多生动!从怎么洗锅,放多少水,怎么控制火候,到这猪肉有多便宜,最后还说自己早上能吃上两大碗,那满足的劲儿都快从字里行间溢出来了。

我每次读到这儿,都能想象出他在厨房里忙前忙后的样子,脸上说不定还沾着面粉呢,一边做一边念叨着:“嗯,再等一会儿,这肉就香啦!”还有啊,苏轼在黄州的时候,经常和朋友一起出去玩。

有一次,大半夜的,他和朋友张怀民两个人在承天寺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就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他就把这一幕写成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您听听,多有闲情逸致!别人看到这景儿可能就看过去了,他倒好,不仅看得仔细,还能写得这么妙,关键是还能从这平常的景色中品出人生的滋味来。

他说自己和张怀民是“闲人”,可这“闲”里,透着的是一种豁达,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三苏读书的故事

三苏读书的故事

三苏读书的故事
您可知道那大名鼎鼎的“三苏”啊?苏洵、苏轼和苏辙这父子三人,读书那可都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呢。

先说苏洵吧,这苏洵年轻的时候啊,那可有点调皮,就像现在不爱学习、整天到处晃悠的小年轻似的。

但是呢,人到了一定岁数啊,突然就开窍了。

他觉得自己以前浪费了太多时间,就开始发愤读书。

他读书的时候可认真啦,就像着了魔一样。

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天对着书本,就想着把以前落下的知识都给补回来。

有时候家里人叫他吃饭,他都跟没听见似的,还在那摇头晃脑地读着书,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再说说苏轼,这苏轼啊,那可是个读书的小天才。

他小时候读书就特别有自己的一套。

他看书那速度,就像饿狼扑食一样快,但又能把书里的内容记得牢牢的。

有一次,他为了能够专心读书,跑到一个偏僻的寺庙里去了。

在寺庙里啊,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读书。

他读书还特别爱思考,看到书里有意思的地方,就会自己在那琢磨半天,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又笑出声来。

他读书就像是跟古人在聊天一样,读到好的文章,就恨不得自己也写一篇更好的。

还有苏辙,苏辙读书呢,那叫一个扎实。

他读书就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地积累知识。

他会把一本书翻来覆去地读很多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他不像有些人读书走马观花,他是真正地把书读到心里去了。

而且他读书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向别人请教,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会去找他老爸苏洵或者哥哥苏轼,缠着他们问个明白。

这三父子啊,在读书的道路上各有各的方法,但都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对读书的热爱,成为了文学史上了不起的人物。

【读书故事】苏轼以一意求之

【读书故事】苏轼以一意求之

【读书故事】苏轼以一意求之
苏轼以一意求之
【原文】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单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1),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虽迂钝(2),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3)。

——选自苏轼《又答王庠书》
【注释】
(1)别作:另外。

(3)迂钝:迂阔蠢笨。

(3)涉猎:指泛泛而读不深入钻研。

【译文】
书的内容丰富就像大海一样,里面什么都有。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求得自己想得到的部分。

所以,希望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集中注意一个专题。

比如,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专题,不要再想别的什么问题了。

到另一次读书时,你想了解史实典故和典章制度和文物等,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办理。

其他方面以此类推。

用这种“一意求之”法读书,看起来似乎迂钝了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能够八面受敌,应付各种学问上的质难,那些博览群书却不作深入研究的人是无法与你相比的。

【附录】
王庠,四川荣州(今四川荣县)人,苏辙的女婿。

王庠生于神宗熙宁七年(1074),比苏轼整整小28岁。

苏轼此信,写于晚年被贬
“海嵎”之际,即60岁以后,当时王庠正值壮年,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本篇是苏轼晚年回答王庠问学的一封书札,以循循善诱的态度,告诉王庠求学无捷径可走,必须勤奋学习,讲求方法,抓住重点,深入把握。

三苏读书正业小故事

三苏读书正业小故事

三苏读书正业小故事咱中国人都知道三苏吧,那可是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呀!苏轼、苏辙还有他们的老爹苏洵,这一家子可真是读书人的典范呢!苏洵年轻的时候啊,可没那么爱读书,整天就知道游山玩水的。

你说这像不像咱身边有些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小伙伴呀!但后来他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啦,于是就开始发奋读书。

据说他读书那叫一个刻苦,常常挑灯夜战,那劲头,真是让人佩服!这就好比咱要是决定做一件事,就得全力以赴,对吧!苏轼呢,那更是个奇才!他读书不仅勤奋,还特别有自己的想法。

他呀,就像一块海绵,不停地吸收知识。

不管是诗词歌赋,还是经史子集,他都能读得津津有味。

你想想看,要是咱读书也能有他那股子痴迷劲儿,那还不得学富五车呀!苏轼还特别喜欢和朋友们一起探讨学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知识就在这交流中变得更加深刻了。

这就好像咱和朋友们一起讨论问题,是不是有时候会突然有新的灵感和启发呢!苏辙呢,也是个学霸呀!他和苏轼兄弟俩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他们一起读书、一起成长,这感情得多深厚呀!就像咱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或者好朋友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努力,那种感觉多棒啊!苏辙读书的时候特别沉稳,一步一个脚印的,这种踏实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呢!你说,这三苏读书的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呀!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一件多么重要又多么有趣的事情。

不管我们是刚开始读书,还是已经读了很多书,都要保持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热情。

就像三苏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读书,不放弃追求真理。

我们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一起交流。

这样不仅能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让我们的读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呢!不要觉得读书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能发现其中的乐趣和奥秘。

咱中国人不是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嘛,这三苏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嘛!他们通过读书,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大文学家。

我们虽然不一定能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大文豪,但我们可以通过读书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加有内涵呀!所以呀,让我们以三苏为榜样,好好读书吧!让知识充实我们的头脑,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简短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简短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简短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简短古人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的精神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文化宝藏。

在古代,读书、修身、齐家、治国是人们必修的几门课程。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和勤奋的精神。

第一位是苏东坡。

苏东坡在他的《兰亭序》中写道:“临深履薄之盈虚,而觉机关之巨微,--以有清士之节,隐隐于山表.”苏东坡不仅在草书上有独特的风格,而且在楷书上也有独特的风格,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学习之道是非常刻苦的,他做作业文案、掌握新名词和辞汇时,经常要花费数百个认学,甚至上千个认学才能掌握。

可见,他对学习的热爱和学习能力的毅力是非常惊人的。

第二位是欧阳修。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家、哲学家,国学大师,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学习方法非常好,他的学习基础非常好,它用透彻的、深入的、精确的语言来写文章。

他学习和写作时并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具有深入思考和严谨态度。

他倡导“文以载道,道以立文”,强调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性,重视对于文学的传承与发展。

第三位是何去非。

何琳儿,号上冲,字去非,明代妇女学者,以诗文出众着称,为“南徐二笔”之一。

何去非常喜欢读书,丰富的读书经历丰富了她的思想和文学造诣。

在她十九岁时,她得去到南京岁币,听三年的教育课程,学习古文和经义,她兢兢业业地努力学习,集中精力,终得第一名,赢得老师和同学的称赞和尊重。

后来,她回家后,面对家族压力下,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成为一个有智慧、有内涵的女子。

第四位是杨时中。

杨时中是元朝一个著名的学者。

他的学习方法非常严谨,他对知识的渴求非常强烈,他的文化基础非常扎实,他的思想、哲学和文艺都得到了发展。

他热爱学习,曾经在崆峒山隐居读书,他曾经说过:“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沉着,探究使人准确,摆脱使人淡雅,诚信使人广博。

”第五位是孙思邈。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所写的《千金方》是中医史上重要的医书之一。

孙思邈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渊博的,他不仅懂医学和卜筮,还懂兵法和数学。

因为苏轼我爱上读书的作文

因为苏轼我爱上读书的作文

因为苏轼我爱上读书的作文
苏轼啊苏轼,这位大文豪可真是让我对读书上了迷!从小我就是个顽皮捣蛋的小屁孩,对于读书这种"无聊"的事,我向来是无缘无份。

可就在有一次,我偶然翻开了爷爷收藏的苏轼诗文集,那才让我大开了眼界啊!苏轼的文字,活泼有趣,丝毫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枯燥乏味。

他描写大自然,就仿佛把群山峻岭、溪流潺潺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

他写人生理想,又如朗朗书声,滔滔不绝地在心头响起。

妙笔生花,挥洒自如,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从那以后,我就爱上了读书。

苏轼的才华大大鼓舞了我,让我意识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我开始努力学习,模仿大师的作品。

起初笨拙生涩,可渐渐也有了些小小造诣。

读书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如今每当我打开书本,总会想起那个改变我人生的契机。

是啊,正是因为苏轼,我才爱上了读书这门艺术。

他用文字的力量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领略到了语言之美。

读书不单单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人生体验,一种审美体验。

有了它,我的生活才变得更加多彩多姿。

所以,我由衷感谢您,大文豪苏轼先生!。

苏轼和孔子的读书成才方法

苏轼和孔子的读书成才方法

苏轼和孔子的读书成才方法1887年,27岁的印祖于三月初到五台山朝台,住山四十余日,四月返回北京红螺山资福寺后,三年里除担任执事、日常修行外,开始阅读大藏研习经典。

印祖《文钞》中,也多次以自己的实际经验为人介绍读书成才的好方法。

读书,首先要静下心来不能急躁,“看书,非凝神静虑,不得其义意。

” 然后要反复多看,即使熟悉到能背诵。

“看经论,及各典章,不可急躁,须多看,急躁不能凝静,必难得其旨趣。

后生稍聪明,得一部经书,废寝忘餐的看。

一遍看过,第二遍便无兴看,即看,亦若丧气失魂之相。

此种人,均无成就,当力戒之。

”“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孔子乃生知之圣,读易尚至韦编三绝。

以孔子之资格,当过目成诵,何必又要看文而读。

故知看文,有大好处。

背诵,多滑口诵过。

看文,则一字一句,悉知旨趣。

吾人当取以为法,切不可显自己聪明,专尚背诵也。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语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印祖解释说:“孔子读文王,周公之易,竟至将编书之熟皮绳,磨断过三次,可以知读之遍数不可计也。

”温故而知新,这是孔子的读书感悟。

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 写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是对一个二十八岁的乡试落榜生安惇的劝慰和鼓励。

苏轼并不是对人唱高调,他曾经在书房写过一副对联:遍识人间字,读尽天下书。

为了好好读书,他借用《孙子兵法》以众击寡、逐个击破的智慧,发明了一个“八面受敌”的读书方法。

一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读一遍是不能够全部吸收的,把内容分为多个主题,每次读书集中精力研读其中一个主题,学懂弄通之后再换另一个,通过一次一次的分割包围,达到各个击破的效果。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三苏读书的古文

三苏读书的古文

苏洵、苏轼和苏辙三人在读书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方法。

苏洵在《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话:“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奋,读书籍。

” 说的正是他早年四处游历,27岁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苏洵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他决定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每当苏轼和苏辙兄弟俩玩耍时,苏洵就有意躲到角落里去看书,两个孩子一靠近,他便故意把书藏起来,勾起兄弟俩好奇心。

兄弟俩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慢慢地,苏轼和苏辙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逐渐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苏读书的故事可以体现他们在读书方面的努力和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在读书方法上的独到见解。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文化价值,也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成长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古代书痴如何读书大文豪苏轼读书喜欢原文抄写
钱思公(钱惟演)虽生长富贵,则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背后的故事:
这世界上,有些人痴迷于麻将,喜欢一整夜一整夜地玩,丝毫不见疲态;有些人喜欢在KTV唱歌,嘶声力竭,喝酒喝到烂醉如泥,不省人事;有些人喜欢打篮球踢足球,
即使烈日暴晒也不停止在球场上奔跑。

有些人则喜欢读书,并不是普通的喜欢,不是用读书来打发时间,乃是从深入骨髓的一种痴迷,如痴如醉。

书痴读书,自然与其他人不同。

关键在于一个痴字。

虽颠沛流离而书不离手,虽困穷潦倒却仍然不忘读书,虽大火烧身却仍旧沉迷于书籍的世界。

宋代的钱惟演是个书痴。

他是吴越王钱俶之子,从小生长于富贵之家,后来官至翰林学士、枢密使。

通常富家子弟都有些顽劣气质,但是没有。

生活中他没有什么嗜好,惟好读书。

他对书籍的喜欢已经到了痴迷的状态,一刻也离不开书籍。

闲坐时读经史,躺着的时候读小说,即使上厕所时也要手捏一册小辞。

和钱惟演一样,宋绶也喜欢读书,一刻也离不开书籍。

每次上厕所必定“挟书以往”。

且在蹲坑的时候高声朗诵,“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可真可谓是一朵奇葩。

大文豪苏轼也是个书痴,但是他读书的方式和钱惟演、宋绶都不同,比较独特。

据《耆旧续闻》记载,朱载上去拜会苏轼,见苏轼在抄书。

朱载上问他抄什么书。

苏轼答《汉书》。

朱载上说:“以先生的才华,记忆力之强,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汉书》早就烂熟于心,怎么还需要抄写?”苏东坡微微一笑,说:“你有所不知。

《汉书》我已
经抄完两遍了,这是第三遍。

第一遍抄写,抄三字为题,第二遍则两字,现在只抄一字。

”朱载上非常不解,凑过去一看苏轼的抄写本,根本看不懂。

苏轼说:“你随便指个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