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读后感 读书感想 读蒹葭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
经英Q1243钱媛媛蒹葭,即芦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池沼、河岸、河溪边多水地区,常形成苇塘。广泛分于全国温带地区。每年清明一过芦苇便在水面上一夜间齐刷刷窜出嫩黄仙林的嫩芽,一簇簇、一片片、密密麻麻。他们在和曦的春光中迅速地茁壮成长,到端午节前后,便亭亭玉立然后人们便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抽出银灰色的花穗,倾向在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慢慢地,随着时光的流逝,花穗由灰变白,渐渐蓬松,轻飘飘。毛茸茸,青风一吹编入六月飞雪。待到秋霜降落,百花凋谢,草木枯萎,芦花越显出超凡脱俗的圣洁。这种在平凡不过的植物,依水而生,沐光生长,柔软而坚韧的躯体蕴含着坚韧不移的刚强的品格。他是刚与柔的结合。他有着至尊,自爱,正直不阿,一尘不染的品节,他淡泊名利,胸怀天地,他活得洒脱,坚毅,豁达而昂扬向上。
若即若离的朦胧之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一首好诗,他铭记在心,念念不忘。
一个飘雪的夜晚,在暖融融的小咖啡屋,他对心仪的女孩表白了,开口后竟是一阵尴尬的沉默,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他念起了这首诗。
温暖的小屋,跳动的烛光,富有音韵美的诗句,浑厚而充满深情的噪音……
女孩纯美的心终被打动,她把手伸给了他……
蒹葭一诗,以河边茂密的芦苇成拉开序幕将我们打入一个纯美的境界。
此诗通过描写露水由霜而成水滴、有水滴而蒸发的过程,向我们暗示了詩所描绘的场景是在天刚拂晓的时候。
这个时辰,太阳已经微微在天边露了头,黑暗的罩纱慢慢被揭开,但还没有达到足够的光明,所以会有一种朦胧的视觉效果。
此时若他透过芦苇丛去看对面的景象会有一种如烟如雾的感觉。因此远处的女子没能清楚的映入我的眼帘,只留给我一个窈窕佳人的印象。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美,更加激发了我去追求佳人的兴致。
溯流而上,道阻且长、曲折又悠远;顺流而下那佳人仿佛伫立在河中的小舟上,求索的心境胜于求索的过程。
全诗充满一种朦胧的意境美,营造的视觉感如烟如雾,你佳人也飘飘渺渺,若即若离。
非但如此,诗句很有韵律美,尤其是第一段,读来如闻古琴雅音,感觉一阵清香扑面而来。
读蒹葭,让我感受最深得不是那在水一方伸手难及的美人,实在是这首诗给了我们一个看世界唯美的角度。这种清透如纱、闻淡香、听古琴,朦胧看江山如画、佳人如斯的独特审美视角,真让人从心底滋生出一点淡淡的幽怨,同时又有说不尽的清爽和神怡,内心纯然景美。在今天的喧嚣里,佳人并不少有,少有的却是我们看美的纯然心境!
蒹葭:男女情或君臣义?均是深刻哲理的蕴含深秋季节,晓风残月的早晨,一个人面对无边的苇丛而寄托满腔的情愫。此情此景,足见爱之深,情之切。
詩人临水而居,内心的惆怅在这样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空间里悠悠张开。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最能引发情思的形象出现了:伊人。伊人是谁?是男是女?引得后世众说纷纭,有必要分清是男是女吗?其实在世人心中,伊人就是“那一个”,谁也无法替代的“那一个”。
仿佛伊人也应该是临水而居。但从诗人对其不懈的追求来看,美好的伊人却居处不定,时而宛在水中央,时而宛在水中沚。无论在哪,都与诗歌主人公保持一定的距离,犹如雾中看花,水中望月,美丽却飘渺。任凭诗人上下求索,伊人始终在水的另一边。
伊人,无疑是美好的。
怀着对伊人的向往、相思,诗歌的主人公苦苦追寻。心中留存的是伊人美好,但伊人美的状态究竟怎样?其美的程度是什么?仅仅伊人一语,就引发了古今多少人对他的无限遐思,或为女子或为男子,或为恋人,或为贤士······不一而足。
如果伊人是女性,那么水的灵秀与女子的柔婉相映成趣。她是梨花带雨的清丽,还是深谷幽兰的高洁?正是这种种猜测,赋予了诗歌形象更多的意义与内涵,
在传诵的过程中诗歌形象愈加丰富和饱满。
如果伊人是男性,那么灵动的水中倒影与女诗人的内心构建起一种反衬。
所以不论伊人处于哪种形态,总是至善至美的。这种至善至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于是伊人成了所有人心目中求的目标,是所有人向往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精神追求的美好家园。
越是这种不确定的形象,越能吸引上千年来的男男女女,各人把伊看做自己追求的美丽,也越能代表一种人类谱泛的情结。
这样一首诗,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成一首哲理诗。能够跨越时空,跨越时代的詩,必然是超越诗意之外的人生之詩。即便蒹葭是一首爱的吟唱,同样也透视出人生的永恒哲理,道出了生命的普遍困惑。
诗中那充满了梦境般的朦胧的描写,诗人那种苦苦求索的精神,在屈原的笔下可以重现。正如《离骚》中的上下求索一样全詩着力展示的是那种既想承认又想掩盖把握不准的一种复杂情态。在这种不定的语气中揭示出诗人寂寞惆怅对“伊人”,把握不定而又内心向往的复杂情怀。
蒹葭的哲理内涵就在于道出了人生的主观追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具有一定的悲剧意境。诗人的主观追求如此强烈执着,而现实却又如此求之不得。正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可以想见诗人的失望痛苦彷徨惆怅有多深。在深秋,在清晨,在水边,在芦苇,天地悠悠,岁月长长,诗人相思痛苦遥遥无期,悠悠不尽。
纯粹的爱情,只注重过程
蒹葭最独特的美在于它的含蓄与朦。原本秋景寂寂,秋水漫漫,什么也没有,可由于牵肠挂肚的思念,诗人似乎遥遥望见意中人就在水的另一方,于是想去追寻她,一起欢聚。但不论主人公怎么努力,总到不了她的身边,他仿佛就在水中央又若即若离。主人公眼中那个迷离的人影,亦真亦幻,这幅朦胧的意境,描写的是一种痴迷的心境,从而揭示出了爱的美丽。
爱情尤其是单相思的爱带给人的常常是迷惘与感伤。爱情在萌动的时候总是朦胧的,藏在真与幻,虚与实之间。就像一场绮丽的春梦,诱人而又渺茫。对于单相思的人来说,爱是孤独的,因为你的爱无法表达,你不被所爱的人爱单恋的痛苦刻骨铭心,使你就像一颗卑微的小草永远无法和身边的参天大树平起平坐,
你只能仰视它的挺拔身姿,只能谦逊的沉默而任凭一颗心被爱的熊熊火焰烧的千疮百孔。
然而单恋者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偷偷的喜欢一个人,开心着她的开心,悲伤着她的悲伤,他的所有遭遇自己都感同身受,不管她对此知不知道,这并不重要。这样的感觉很奇妙,有甜蜜,也有微微的辛酸虽然没有说出口,却同样背负着爱情的沉重。这种爱情是真正纯粹的爱情,为爱而爱。爱注重的是过程,而不一定是结果。就如金岳霖对林徽因一样。
1931年,林徽因很沮丧的告诉丈夫梁思成:“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后来又将这些话转述给了金岳霖,金岳霖回答,“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于是从此三人终身为友。
金岳霖爱了她一生,,为了林的幸福,他静静的守着自己的爱,远远的看着她。在林徽因去世后的多年,有一天金岳霖突然把当年的老友聚在一块,人聚齐后,他说了一句“今天是徽因的生日”,让人唏嘘不已。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他一辈子都站在离林徽因不远的地方,默默关注她的尘世沧桑,苦苦相随她的生命悲喜。
越是追求不到的,越是觉得它的珍贵,爱情尤其如此。得不到回报的爱情,带给人的也许是愁肠寸断,无限怅惘;也许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滋味,但无论如何,在单恋者的心目中,伊人都将愈发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二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实际上,人生有很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领域中有,事业领域中有,仕途生活中有,理想憧憬中更常常遇到。但为什么我们总在追求,而对身边的景致熟视无睹。因为我们就在其中,没有距离,体会不出距离带给人的美感,那么再好的风景也会变得平淡无奇。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一种折磨,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但有时,我们也会觉得我们跟所爱、所亲的人有距离,是一种幸福。因为距离,我们不会轻易让对方看见我们脸上的泪水。因为距离,我们不会让对方为我们的哀伤而难过;只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