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蒹葭读后感 精品
诗经蒹葭读后感400字
诗经蒹葭读后感400字诗经蒹葭读后感400字(精选篇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 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
秦风。
蒹葭》。
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
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
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
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 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
蒹葭的读后感
蒹葭的读后感《蒹葭》读后感。
《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完《蒹葭》后,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蒹葭》通过描绘蒹葭这种生命顽强的植物,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蒹葭虽然生长在荒凉的沼泽地,却能顽强地生长,不畏艰难,不畏挫折。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让人感到敬畏,也让人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像蒹葭一样坚韧不拔,就一定能克服一切困难,迎接生活的挑战。
除了对生命的赞美,《蒹葭》还通过描述蒹葭的生长环境和生命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蒹葭虽然生长在荒凉的沼泽地,却依然能够顽强地生长,这让我想到了人生的成长和奋斗。
人生就像蒹葭一样,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能够在逆境中茁壮成长,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通过《蒹葭》这篇文章,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和不畏艰难的勇气,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迎接生活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要像蒹葭一样,保持一颗顽强的心,不断地奋斗和成长,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保持一颗顽强的心,不断地奋斗和成长,迎接生活的挑战。
同时,我也会珍惜生活中的一切,感恩生活给予我的一切,用心去体会生活的美好,用心去感悟生活的意义。
我相信,在坚韧不拔的努力下,我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迎接生活的挑战,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通过阅读《蒹葭》,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保持一颗顽强的心,不断地奋斗和成长,迎接生活的挑战。
同时,我也会珍惜生活中的一切,感恩生活给予我的一切,用心去体会生活的美好,用心去感悟生活的意义。
我相信,在坚韧不拔的努力下,我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迎接生活的挑战,绽放出自己的光芒。
《蒹葭》读后感作文
《蒹葭》读后感作文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读后感小学生读后感初中生读后感高中生读后感观后感读完《蒹葭》,心中感触颇多,不仅为诗中重重迭迭的美感所陶醉,更为诗人为追寻美丽的坚持与执着感动。
作文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蒹葭》读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
《蒹葭》读后感作文一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而西北地区,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狂风吹,尘石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美丽的女人像是静立在水面上,而离她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渐渐弥漫,似雾非雾,牵起缕缕遐想。
又有谁能想到如此缠绵的诗句,竟是出自《诗经·秦风》,所以,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惊讶到像强迫症一样反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看错。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种隔离似远似近,若隐若现,笼罩着一切,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
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
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
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这种美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
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这是粗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怅。
它被那些粗犷严峻的男子轻轻的唱出来,如岩石下无人见过的涓涓细流,清凉而温柔地抚摸过戈壁日晒风吹的破裂。
《蒹葭》读后感_1
《蒹葭》读后感《蒹葭》读后感1初次接触到顾先生是在中学时候,当时还没有注意到顾先生在古史方面的研究,只是知道点他的皮毛而已,这些日子一直在读顾先生的这篇自序,收获颇多,对于古史辩方面慢慢有了点了解。
首先要从顾先生的给我的印象上谈起。
顾先生有很广博的兴趣爱好,少年读书时就坚持宁可不精,不可不博,买书时祖母也说他好象瞎猫拖死鸡一般的不拣择,在学问上野心拉不住,恨不得把什么学问都装进肚子里,有时候想想自己也是的,但多数情况下只有一时的热情,比如老师上课列出十几本重要的书,看到那些自己都不曾读过的书目,又心想这些书还都是那么的有用,当时就像跑到书店把书抱回来,赶紧啃完。
可是每次一回到宿舍,就把那些豪言忘记到九霄云外了。
依旧大把大把的挥霍自己的青春。
有时候感到自己的学习充斥着无聊和空虚,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里,感到自己在学问上的收获和自己所想的差距太大,可能有点眼高手低的毛病,觉得离自己的要求差得很远,想去拓宽知识面,又怕会影响到专业学习,在矛盾中挣扎的结果是出现最坏的可能,于是又陷入另一种空虚中去,感到自己很堕落,更痛苦的是还留有一丝的清醒。
善于营造意象。
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
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想起顾先生__中写道:学问是必须一天一天地实做的,空虚和荒谬乃是免不了的一个阶段,惟其肯在空虚和荒谬之后继续不断的努力,方有充实的希望。
我知道学问是一点一滴地积起来的,一步不走便一步不到,绝没有顿悟的奇迹,所以肯用我的全力在细磨的功夫之上,毫不存侥幸取巧之心。
《蒹葭》读后感2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蒹葭中水雾朦胧,氤氲开来,秋风瑟瑟,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的心弦。
那美好的伊人,究竟在哪里?该走向何处去追随她呢?望着水面伊人若有若无的影子,只能“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就像是心中苦苦追寻的理想,难以捉摸,空灵飘渺于远方水面。
2020最新关于蒹葭的读后感范文三篇
2020最新关于蒹葭的读后感范文三篇2020最新关于蒹葭的读后感范文三篇导语:《蒹葭》的采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下面了2020最新关于蒹葭的范文三篇,欢迎参考借鉴!《蒹葭》是《诗经》中三百篇中的名篇。
在秦风中与《无衣》《小戎》这样表现同仇敌忾、英御外辱、斗志昂扬、情绪乐观的战争诗相对,风格显得别树一格。
其传唱的广泛性几乎不亚于《诗经》开篇《关雎》。
诗全文如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此诗意境极美。
细品诗中文字,金秋时季,天色将明之时,蒹葭苍苍,白露成霜,瑟瑟秋风的吹皱茫茫的秋水使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远方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旁有位佳人在此处伫立。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不顾多阻难又漫长的路途,苦苦追寻那位佳人。
但盈盈一水间隔,河道阻碍,“伊人”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的不可言状。
正当追求者伤心欲绝时,伊人的身影又在眼前不时闪现晃动,时远时近,时隐时现,使这位追求者欲找无方。
所谓相思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
于是幽幽情思满溢于文字之间。
此诗读来令人觉着情调凄婉,意蕴无穷。
这个故事出自《诗经·秦风》一提到秦,一般人的印象都是“粗犷”吧?地处西北,极具侵略性,崇尚武力,士兵男子近乎凶狠,而《蒹葭》怎么听都应该是在江南水泽的呢喃而不是西北风沙中的叹唱……不过,若真若真如此,那可就大不一样了:一个是白面书生手中相携的温香;一个是粗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怅。
《蒹葭》真的很美,它被那些粗犷严峻的男子轻轻的唱出来,如岩石下无人见过的涓涓细流,清凉而温柔地抚摸过戈壁日晒风吹的破裂。
血红色的白绸,在你手中,轻拂袖,却徒留残泪,水中。
《蒹葭》读后感150
《蒹葭》读后感150
《蒹葭》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被称为“诗经之冠”。
它是一首叙事性很强的诗,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
诗中
描绘的画面和情感,让人们感到十分清新、优美、深情,引人回味。
通过阅读《蒹葭》,让我深刻认识到诗歌的魅力所在。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推理方式。
它不仅给予读者思考和感受的空间,更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在作者精湛的描写下,我仿佛看到了那苍翠欲滴的蒲岸、卧床弄袂沙“洒尽胸前碧”的
闺女,以及那令人心醉神迷的爱情故事。
如今距离《蒹葭》传世已经有几千年的时间了,但是它所表达的爱情情感却历久弥新,令人感到万分惊讶。
《蒹葭》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的重要性,在以现代文化为主流的今天更加突出。
它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方式的独特魅力,对于人们的心灵修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也让我们看到文化在发展中的传承和演变,感受到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
在阅读《蒹葭》的过程中,我发现创新和思考也是很重要的。
虽然《蒹葭》已经是古代经典之作,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发掘出更多的信息和知识。
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以创新的思维去阅读和理解它,以期更好地把握它的意义和它传递的价值。
总之,《蒹葭》作为一首经典古诗,它所表达的情感、阅读的效果以及文化传承的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
在今天这个智慧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发掘、去理解、去欣赏它,以期更好地感悟和体味它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也让它传承下去,绽放出更加灿烂的文化光芒。
蒹葭读后感500字【三篇】
【导语】书是⼈类获取知识的源泉,提⾼⼈们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的摇篮。
读书的妙处可谓⽆穷,书⾹更是浸⼈⼼脾,引⼈⼊境不能⾃拔。
以下“蒹葭读后感500字【三篇】”由整理发布,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篇⼀】 【篇⼀】 我⼜梦回了三千年前那潺潺的溪⽔旁。
那时东⽅刚刚破晓,清晨的雾⽓呵,把那⼀丛丛的芦苇笼罩在了⼀⽚诗情画意之中。
夜游的蛐蛐还未离去,歌着那似乎永远也唱不完的曲⼉。
偶尔飞过⼀两只鸟⼉,那明朗的叫声,让我的⼼,也随着溪⽔荡漾了起来。
三千年的时光荏苒,竟如⽩驹过隙⼀般短暂,三千年的红尘翻滚,三千年的世事⽆常,⽽这⾥的景致,竟丝毫未改。
我带着三千年前你赠予我的折扇,漫步在⽔之湄,看着这风光旖旎,看着这岚烟缥缈。
我低声讴吟,回味那“蒹葭苍苍,⽩露为霜”的凄美。
远处那连绵的青⼭,犹如羲之那刚劲有⼒的波磔⼀般,伫⽴在这雾⽓霏微的天空下。
⽔、雾、⼭、岸,何处才有你的影⼦呢? 三千年前的你,盛装綝縭,袅袅婷婷地朝我⾛来。
在清晨的雾霭中婆娑起舞,曼声歌唱。
嫳屑随着微风轻轻飘动,你就那样翩然⽽⾄了。
我深情款款地瞩望,看你开花的裙裾在风⾥轻飘,⼼情,仿佛你腰间的琅玕⼀般清澈、⽆羁。
可你,却始终不肯让我⾛近。
当天⾊晗晗,雾⽓将散之时,你却蓦然⼀笑,随着雾⽓,消失在了我的事业当中。
如流星,似浮沤…… 三千年了,我苦苦寻觅。
你发际间的芳泽还萦绕在我的⿐尖,你眼神⾥暌离的伤感依旧在我眼前浮现。
不相信你我就这样失之眉睫,跨越了三千年的历史长河,我前来寻你;漫步了三千年的悠长岁⽉,我前来寻你;飞过了三千年的浩瀚星河,我前来寻你。
如今,场景依旧却不见当⽇姽婳的你。
少了你,天空,也显得岑寂……【篇⼆】 【篇⼆】 晚秋的早晨,⽩雾飘渺,笼罩着⼤地,放眼望去天地相接与⼀起,河边芦苇上的露⽔像美⼈的眼泪⼀样晶莹。
诗⼈站在河边,看着远⽅河⾯上升起的⽩雾,以及那隐隐约约可见的⽔鸟,想起了⾃⼰⼼中的“伊⼈”他的伊⼈,他如此想念,以⾄于让⾃⼰产⽣幻觉,认为她就在那⽔的⼀⽅。
诗经蒹葭读后感800字参考
诗经蒹葭读后感800字参考诗经蒹葭读后感800字参考(精选5篇)诗经蒹葭读后感800字参考(精选篇1)《诗经》像一盏清茶、一杯淡酒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当你彷徨的时候,请你读一读《诗经》;当你无助的时候,也请你读一读《诗经》;当你无法找到自己人生坐标的时候,《诗经》可以让你安静下来,慢慢思考自己、生活、周围的一切。
她就像一位老者,无所不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诗经》,她是一本让人受益终身的良书,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寂寞和不舍之情,人世间的背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们懂得了真谛,学会了怎样去面对,叩问自己的“心”,人来世间为了什么,一个人的命运如何,是由自己良心所控制的。
诗经她能让人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真心希望我们中国人都能读诗经、传颂诗经,学习诗经这本代表了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她可以充实我们的内心,我们才不会丢失自己的民族魂。
我们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继往开来展望明天,这一代、下一代、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才会有希望,我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此纯真干净的《诗经》怎叫人不爱,她宛如是未经雕琢的璞玉,是生长在野外的山花,是初长成的少女,那么的自然。
留下永恒的芬芳。
诗经蒹葭读后感800字参考(精选篇2)《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年间的作品,共305篇。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对我国两三千年以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也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
《关雎》是《诗经》全书的第一篇,选自《诗经?周南》。
它是描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姑娘的一往情深的追求,并运用了比喻,起兴的修辞手法和重章复唱的结构形式,成功的表达了朴实的情感,并对这种朴实的情感展开了大胆的表露,将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炽烈专一表现的淋淋尽致,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我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能身有体会到其中,咀嚼着诗歌每一个字,都能深深的感受到男子追求姑娘的美好。
蒹葭读后感
蒹葭读后感《蒹葭》是一篇触动人心的散文,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这篇散文以蒹葭为主题,通过描述蒹葭的生长环境、生命力和感受,表达了生命的坚韧和奋斗精神。
散文开篇即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深切的悲伤和无助,文字中描绘出了一片荒凉的景象,描述了蒹葭在寒风中摇摆的姿态。
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蒹葭的坚毅和无助,感受到了它们生命的脆弱。
然而,正是因为蒹葭的脆弱,才让它们更加珍贵和有价值。
散文中揭示了蒹葭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也能坚持生存下来。
蒹葭用自己脆弱的身躯抵挡风霜雪雨,用顽强的生命力生长茁壮。
这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令我深感敬佩和感动。
作者通过对蒹葭的描写,寄托了对生命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散文中的蒹葭是一个象征,代表了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价值。
蒹葭并不是一种特别高贵或壮丽的植物,但它通过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展示了生命的美丽和伟大。
蒹葭虽然生在偏僻的角落,但它们仍然有着与其他美丽花卉相媲美的价值和意义。
散文中的蒹葭还给了我一种对生活的启示和思考。
生命是脆弱而短暂的,但正是因为它的脆弱,才显得尤其宝贵和珍惜。
每一个蒹葭都在为生命而奋斗,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每一个人也应该像蒹葭一样,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虽然生命可能会遭遇挫折和困难,但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在风雨中绽放自己的光芒。
读完《蒹葭》,我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不可替代。
蒹葭用它们微不足道的存在,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和独特之美。
蒹葭的坚韧精神让我无比敬佩和感动,也让我明白了生命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长久而是在于是否有过拼搏和奋斗。
总之,《蒹葭》这篇散文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和启示。
蒹葭的生命力和坚韧精神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深度思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通过观察和思考蒹葭,我更加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也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生命是宝贵的,只有在坚持奋斗的过程中,才能展示出生命的魅力和价值。
《蒹葭》读后感_1
《蒹葭》读后感《蒹葭》读后感1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
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
根者,情也。
相思莫不如是。
露之为物,瞬息消亡。
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
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
一理也。
霜者,露所凝也。
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
故曰“未晞”,“未已”。
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
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情所系着,所谓伊人。
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
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
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
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
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
“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
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
‘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蒹葭的读后感(精选3篇)
蒹葭的读后感(精选3篇)蒹葭的篇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吟哦着远古的歌谣,轻轻踱向芦苇丛深处。
蒹葭是我极爱的植物。
且不说文人墨客对它有多么青睐,只看那一束荻花立于水畔,就觉得无比的美。
在我看来,芦荡是最好的景致,是令我神往的地方,而芦荡水乡酝酿的红色往事,更为这翩然诗意平添几分豪情。
进园,拉上同学直奔“芦苇迷宫”,一路风光恰好。
青石板路,亭台水榭;路边风情茶肆,炉水交响;过往旧寺厅堂、楼台古碑,皆非雄壮,与吴依软语呼着、应着,与江南小镇拼连着、模糊着,与老镇的记忆一起蒙着轻尘,和着清风。
栈桥亭中有人吃茶说话。
扯几处闲景,平淡里过。
到了“芦苇迷宫”,却是游人稀少,放眼茫茫芦荡,心中说不出的喜欢,它们不知在沙家浜的清波里依偎了多久,好似紧挨着不肯分开。
芦花尚青嫩活跃,邻家女孩一般的模样,清纯青涩。
河畔的芦苇却有些泛黄,将长成我心中理想的“蒹葭美人”。
一簇一簇,将水面细细隔开,密不透风,水汽便在小空间流转,如朦胧神秘、氤氲未知的梦境。
就深里步行,路过一座“蒹葭桥”,走上最高点,便可胸怀些许诗情,稍稍俯视芦荡,水路狭窄曲折,实实在在的清澈盈动;芦苇旁泊着渔家小船,船桨横卧,颇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味道。
偶能听见摇橹声,却想起阿庆嫂们自然也是江南女人,也有芦苇一样的气质,芦苇般温婉的美,也会在斜风丽日里浣着纱,在低矮的屋里燃起炊烟,经营安逸悠长的水乡生活。
但她们也选择了像芦秆般坚韧,一身青花粗布,一顶芦编斗笠,一叶小木船,驾驭一方天赐芦荡,水里来,水里去,一颗炽热的心。
提起擦得晶亮的茶壶,顺便搁下女性的柔弱,谱就美谈。
江南平实安宁的历史也有了些波澜,多了种新的恪守,展示它“宁静无为”的对立面。
往回走,割舍淡淡的留恋。
踏过一座栈桥,耳畔隐约有唱戏声,极投入,向游人诉说当年的故事,与春来茶馆的清茶一起淌进人们的心田。
提醒着不忘。
别了,蒹葭丛;别了,摇橹声;别了,芦荡火种。
无论时光沧桑了多少年,沙家浜的那些蒹葭,依旧。
诗经蒹葭读后感精选_诗经蒹葭读后感
《诗经蒹葭读后感精选_诗经蒹葭读后感》摘要:诗经蒹葭读后感精选一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
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
根者,情也。
相思莫不如是。
露之为物,瞬息消亡。
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
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
一理也。
霜者,露所凝也。
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
故曰“未晞”,“未已”。
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
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情所系着,所谓伊人。
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
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
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
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
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
“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
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蒹葭》读后感
《蒹葭》读后感《蒹葭》读后感1《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周代秦国的一首民间诗歌。
初读这首诗,便被诗中那种淡淡的清新的惆怅所打动了。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说“《诗经蒹葭》最得风人深致。
”这句应算是对《蒹葭》的最高评价了。
这首诗历来被人们当作爱情诗来解读,但我以为,它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
从思想内容看,这首诗确实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现了追寻者急切、焦盼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失望心情。
从中我们的确可以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但诗中的“伊人”仔细品来,又不仅仅指心上人,它若隐若现,它影影绰绰,它可望而不可及,似乎更像极了我们心中一种唯美的向往。
这种向往虽然看起来渺远迷茫,但却充满着强烈的诱惑和激励,它引领着我们每一个人为之“上下求索”,即便求索的过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但我们宁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如此往复,历尽磨折与艰辛却不改初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为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首诗中第一小节里,一开始就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画面:深秋的早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重重霜露,烘托了气氛,也在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一种凄清苍凉的基调,同时,它又是主人公凄切悲凉心境的自然流露。
后面小节中的前两句写景作用相同,但在景物的描写上更细腻,并与第一小节的两句形成了时间上的有序推移,也逐层强化了主人公失落惆怅的`情绪以及不懈追求的执着与坚定。
每次吟诵“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时,总有一种凄然心动的感觉,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心投入到那样凄清而唯美的情境中去。
难怪古人王恺运评说《蒹葭》时总说:“写情入物,而苍凉凄动,如洞庭秋风之句。
(指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当称千古伤心之祖。
”也难怪很多文人诗客后来写就凄清之景时总喜从这两句中生发,现在想来,后代诗人有许多经典诗句皆缘于此处,原来并非没有道理。
蒹葭读后感二百字左右
蒹葭读后感二百字左右
《蒹葭》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篇,据传说是他在长安城外看到蒹葭草时所作。
《蒹葭》一词多用来形容一些离人伤感的情感和思绪,也成为了一种文学符号的代表。
在阅读《蒹葭》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王之涣在诗中所表现出的深情凄怆。
他用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一种对离别之情的感悟,使我们更能深入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
诗歌中的“止戈”、“远方”和“昔日”等描写,都表达着古人对乱
世动荡的忧虑和对友谊深厚的珍视。
通过阅读《蒹葭》,我深深体会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能够让我们思考人生,感悟情感。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离别场景,这些情绪会使我们变得更加感性,而文学作品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这些情感。
《蒹葭》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符号,也是一种人类文化共识。
在今天,我们同样需要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以充实自己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阅读《蒹葭》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也能够拓宽自己的思想视野。
在创新的思考方面,我认为我们需要尊重文学传统,但也应该去打破陈规,创新发展。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加积极的心态,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才能够呈现出更加生动、多样化的文化精神产品。
总之,通过阅读《蒹葭》,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也对现代生活的思考和创新提供了一些启示。
希望大家可以通过阅读不断拓展自己的思想深度,更加热爱生活,在时代变迁中保持一种既古典又创新的文化精神。
《蒹葭》读后感
《蒹葭》读后感《蒹葭》读后感(13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蒹葭》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蒹葭》读后感1《蒹葭》的采用了起兴的写作手法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对诗中所抒写的执着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这种手法使此诗具有了十分突显的意境美和朦胧美。
意境美在于诗人营造了多重的意境,这几重意境相互交织,重叠,构成了绚烂无比的世界。
第一重,诗人为追求伊人的如痴如醉,与苍苍的蒹葭,烟雾迷离的景色交融为一体。
仿佛这迷茫的烟水晨雾就是此时诗人的梦幻化而成,情景交融,难分难解。
第二重,诗人追求伊人的绵绵情意与伊人仿佛还在,但寻觅是却之无踪影,这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境界浑然为一。
如果不是仿佛还在,则诗人不会不断追求,也正因为若隐若现,总有一个模糊的影子在眼前闪烁,才不断牵引着诗人热烈的情思,不肯作罢。
第三重,诗人左右求索的迫切焦急心情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浑然为一。
“溯洄”、“溯游”二词的连续出现,表现了追求者心情的焦急。
而此种焦急之情与可望而不可即,可见而不可求的境况相辅相成。
朦胧美是可意会但难以言传的朦胧含蓄的美,在此诗中诗人未平铺直叙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景物中苍苍的蒹葭、茫茫的秋水来烘托寂寥、感伤的气氛,借此抒发自己失望惆怅的心情。
诗中也从未写自己的信念,却从“道阻且长”还要“溯游从之”看出了诗人苦苦追求的决心。
诗中许多意象都具有朦胧美。
首先,“秋水”这一在诗中出现的重要的意象其本身就是朦胧凄迷的。
再者,“伊人”也是一个朦胧不清的意象,其高洁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在诗文中并没有描写,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出来的。
读完《蒹葭》,心中感触颇多,不仅为诗中重重叠叠的美感所陶醉更为诗人为追寻美丽的坚持与执着感动。
于是将心中所想与所得叙述出来,日后便会时时刻刻将坚持二字铭记在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读后感
篇一蒹葭读后感
江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而西北地区,在我的印象里,就是狂风吹,尘石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美丽的女人像是静立在水面上,而离她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渐渐弥漫,似雾非雾,牵起缕缕遐想。
又有谁能想到如此缠绵的诗句,竟是出自《诗经·秦风》,所以,当我发现这一点时,惊讶到像强迫症一样反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看错。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种隔离似远似近,若隐若现,笼罩着一切,意境空灵而幽渺,一派秋的景象。
这里的秋不是满田的金黄与枯黄的落叶,而是水波渺渺,天地空旷。
这种天地的空旷是适合相思的,相思就如天地一样的旷、远,而又有水,那是相思的稠,与纯净……
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
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这种美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
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彩画。
这是粗犷武夫心底掩埋最深的惆怅。
它被那些粗犷严峻的男子轻轻的唱出来,如岩石下无人见过的涓涓细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