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病变的影像诊断与分析思路

合集下载

腮腺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腮腺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属腮腺区少见疾病,好发于年轻女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多为无意中发现,表现为耳屏前、耳垂下及其周围缓慢生长 的无痛性或有轻度疼痛的结节,单个或多个。
结节较小时多表面光滑,质地中等,可活动,肿块增大时质 地可较硬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小,部分多发肿块会融 合形成串珠样改变。
➢ 患者常无肺结核和其他肺外结核史,亦无明确结核密切接 触史
2. 化脓性腮腺炎
结石、瘢痕挛缩是导致导管狭窄最常见原因,进而导致腮腺 逆行性感染。病程长,反复发作
CT、MRI可见腮腺肿胀,腮腺筋膜增厚、皮下脂肪密度增 高
女,41,左颈部肿大1天
腮腺常见疾病
(二)腮腺囊肿
✓ 腮腺囊肿分潴留性和先天性两大类 ✓ 先天性囊肿分皮样囊肿和鳃裂囊肿两类 ✓ 腮裂囊肿:胚胎发育过程中,鳃弓和鳃裂未能正常融合或
腮腺导管通畅,挤压腮腺区有清亮液体流出,口内检查余 未见明显异常
遂于2011-12-5局麻下行右腮腺部分浅叶及包块切除术。
➢ 术中所见:肿块呈多发结节状,质中偏软,包膜 完整。
➢ 病理结果:腮腺淋巴结结核
F/29
• 发现左耳前无痛性包块1年。1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左耳 屏前有一包块,生长缓慢
左侧第二鳃裂囊肿。T1、T2加 权,增强后T1加权:囊肿位于 颈动脉间隙大血管浅面,囊壁 薄。
增强后无强化
腮腺的表皮样、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胚胎期神经管闭合时混入了外胚层成分, 逐渐生长所导致肿瘤形成。即残留了皮肤表皮细胞层, 上皮组织不断更新脱落角化的细胞,使得囊肿内容物逐 渐增多,形成肿瘤






面神经的颞面支





面神经的颈面支

腮腺解剖及病变影像学表现

腮腺解剖及病变影像学表现

信号
T1WI大多数呈低或等信号。仅脂肪瘤呈高信
号,囊性淋巴管瘤和腺泡细胞癌的囊变部分 亦呈高信号。 T2WI:相当部分T2呈低、等信号 文献报道:分化较低的恶性肿瘤由于上皮细 胞多,水分少 T2低信号;良性肿瘤为高信号。 (鉴别重要征象)
均质性
囊变、坏死:长T1长T2 出血:短T1长T2 不均匀既可是肿块坏死、囊变,也可由组成细胞的 多样性所引起。 实质细胞含水量少→信号低; 腺腔分泌物、黏液、退变组织及水肿含水量高→信 号高。 鉴别:坏死囊变的高信号区常范围较大,而由组成 细胞的多样化所致高信号区较小呈砂砾状。
粘液表皮样癌
MR:不规则、边界欠清、信号不均的软组织
病变,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其内出现坏死 液化,肿瘤可侵及周围结构,颈部出现肿大 淋巴结。 与良性肿瘤合并感染难以鉴别。
(右侧腮 腺)高分 化粘液表 皮样癌, 侵犯周围 涎腺组织 伴神经束 累及。 男,56y

(右腮腺)低度恶性表皮样癌,侵出包膜伴包膜外瘤结节形成并累及周围 神经。男,55y
绕正常腮腺组织,无脂肪界面分隔。 腮腺外肿瘤:中心位于腮腺外,腮腺受压失 衡,与腮腺间可见移位的脂肪带。
大小与形态
一般约2-4cm,恶性肿瘤大小相对较大。
(病变大小不是良恶性肿瘤鉴别依据) 良性形态多规则,恶性不规则。
肿瘤边界
良性:清楚(符合率85%),周围有线状低
信号包膜,以多形性腺瘤多见。 如果包膜局部模糊,常提示病变生长活跃或 恶变。 恶性:大部分欠清,常无包膜或有假包膜, 呈浸润生长,可突破包膜及间隙。 但部分良性肿瘤伴感染也可表现边界不清。
腮腺咬肌筋膜
腮腺咬肌筋膜来自颈深筋膜的浅层,在腮腺的后缘 分成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 在腮腺前缘浅、深两层筋膜又合为一层,覆于咬肌 的表面,叫做咬肌筋膜。 腮腺鞘的浅层特别致密,并发出许多小隔将腮腺分 为许多小叶,因而腮腺发炎化脓时,表面不易摸出 搏动;深层较为薄弱,因而脓液易向深部扩散,形 成咽旁脓肿。

腮腺疾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疾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疾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解剖:腮腺位于下颌后窝咀嚼肌后部,上抵颧弓,下达颌骨下缘,形态类似三角形,长6cm,宽3~4cm,最厚处约1.0cm。

腮腺导管始于腺泡腔,经润管→纹管(小叶内)→排泄管,总导管开口于口腔内,全长3~6cm,外径2~4mm。

血供为颈外A分出的颞浅A和颌内A分支。

静脉最后汇入面总、面后和颈外V,穿行腮腺内的有面N、颈外A。

腮腺的筋膜:颈深筋膜的浅层在腮腺下极分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筋膜,并分成很多分隔伸到腮腺实质内,将腺体分成很多小叶,也发出索状纤维束,伸入外耳道裂隙,因此腮腺内外感染容易向外耳道蔓延。

腮腺的淋巴结:腮腺内淋巴结分为浅组及深组,绝大部分为浅组。

腮腺浅组淋巴结多位于腮腺浅叶的后下极且散在分布;其分布特点可以较好的解释腮腺浅叶后下极为腺淋巴瘤的常见发病部位,且具有多发性的特点。

浅深叶划分:以下颌后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内侧的连线(或面神经)为界分为深叶和浅叶,以耳垂为界分为上下极,在矢状位上以下颌后静脉为界将浅叶再分为前上、下极和后上、下极。

涎 腺 疾 病 WHO 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恶性上皮性肿瘤(1)腺泡细胞癌 2)粘液表皮样癌 3)腺样囊性癌(4)多形性低度恶性涎癌 5)上皮-肌上皮癌(6)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 7)基底细胞涎癌(8)皮脂腺癌 9)皮脂淋巴腺癌 10)囊腺癌(11)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 12)黏液腺癌 13)嗜酸性腺癌(14)涎腺导管癌 15)非特异性涎癌 16)肌上皮癌(17)多形性腺瘤癌变 18)癌肉瘤 19)转移性多形性腺瘤(20)鳞状细胞癌 21)小细胞癌 22)大细胞癌(23)淋巴上皮癌 24)成涎细胞瘤2.良性上皮性肿瘤(1)多形性腺瘤(2)肌上皮瘤(3)基底细胞腺瘤(4)Warthin瘤(5)嗜酸性腺瘤(6)小管状腺瘤(7)皮脂腺腺瘤(8)淋巴腺瘤—皮脂腺型—非皮脂腺型(9)导管乳头状瘤—内翻性导管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状涎腺瘤(10)囊腺瘤3.软组织肿瘤(1)血管瘤4.淋巴造血系统肿瘤(1)霍奇金淋巴瘤(2)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5.继发性肿瘤•腮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复杂, 其中绝大多数是上皮性肿瘤, 约占95%, 非上皮来源的肿瘤较少见, 约占5% ,•腮腺肿瘤中80% 为良性, 20%为恶性,因此,上皮性良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类型.•腮腺肿瘤占涎腺肿瘤80%以上,其次是颌下腺5-10%,舌下腺约1%。

腮腺病变影像

腮腺病变影像

增强
慢性腮腺炎、 慢性淋巴结炎
腮腺结核
•少见
•临床特点:女性,单侧缓慢生长无痛肿块,发展快可有红肿热痛。 其他部位结核病史。
•实验室检查:PPD:强阳性。
•主要累及腮腺淋巴结,少数发生在腮腺实质。
•影像征象: ①单侧浅叶多发结节,1-2.5cm ,双侧少见。 ②强化方式:均匀实性强化、实性强化结节偏心小囊、环形强化。 (病理过程:渗出、增殖、干酪样坏死) ③邻近筋膜增厚,皮下脂肪间隙模糊。 ④常伴有同侧颈部淋巴不均匀。
0-II级 早期轻度强化,延迟(120s)强化较明显
腮腺炎性病变
可有局部红肿热痛。
•炎症: ①急性:腮腺增大,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未见肿物轮廓。 邻近筋膜增厚(主要为颈深筋膜浅层)。 ②慢性:腮腺密度增高,体积缩小,散在钙化。 MRI示导管扩张。
•脓肿形成:与腮腺分界欠清,内见低密度坏死囊变区, 增强扫描明显环形强化。
腮腺区占位性病变的定位
1.增强扫描能比较准确显示腮腺与周围组织及血管的关系。
2.病灶体积较小,且病灶与腮腺组织无脂肪间隙存在时,多位于腮腺内。 若病灶位于腮腺外,会推挤周围组织,与腮腺间形成脂肪间隙。
3.腮腺外的占位病变体积较大时,与腮腺间也可无明显脂肪间隙。
4.病灶最大中心或径面位于腮腺内者,多位于腮腺内。
原发灶多来源于头颈部,亦可来自肺、乳腺。
T1WI
T2压脂
增强
小结
诊断要点:
年龄 性别 病程 部位 数目 形态 密度/信号 强化方式
多发病灶鉴别:
①腺淋巴瘤 感染性:非特异性、特异性、全身感染
②淋巴结肿大
肿瘤性:淋巴瘤 变态反应性
其它:结节病
③恶性肿瘤:转移瘤
谢谢

腮腺肿瘤影像学诊断

腮腺肿瘤影像学诊断
影像表现:呈实性或囊实性肿块, 缺乏特异。增强检 查有两种强化方式 : ①动脉期显著边缘强化或边缘结节 状强化, 静脉期可见对比剂向中心填充,病灶逐渐均匀 强化 . 静脉期增强幅度略低于动脉期 , 以涎腺病例居多 ; ②动脉期 、静脉期均逐渐强化 ,对比剂亦逐渐向中心 填充 ,静脉期增强幅度高于动脉期 ,以腭部病例居多。
核素检查表现为“ 热结节”。
腺淋巴瘤-1、2
……
腺淋巴瘤-3
……
腺淋巴瘤-4
腺淋巴瘤-5
……
腺淋巴瘤-6
……
腺淋巴瘤-7
3、 基底细胞腺瘤
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肿瘤。由单一的基底 样细胞构成,又称为单形性腺瘤。常见于老年 (50~60岁)女性(男:女≈1:2)。
影像表现:好发于腮腺浅叶,尤其是包膜 下;一般 较小(多小于3cm);多为类圆形 无 或浅分叶状;边界清楚;有稍低密度(或低信号) 包膜;囊变发生率高 。肿瘤的实性部分为T2WI 多为低信号。肿瘤持续性显著强化(动、静脉 期强化程度基本一致)。,囊壁易见到明显强 化的壁结节。
有研究者指出T1及T2加权图像上均表 现为低信号强度的病变应怀疑可能是高度 恶性的肿瘤 。
腮腺恶性肿瘤均是富血供,因此表现动 静脉期持续显著强化 (密度明显高于颈部 肌肉,大于50Hu提示恶性肿瘤)。
粘液表皮样癌
……
粘液表皮样癌
粘液表皮样癌
……
粘液表皮样癌
腺样囊性癌Βιβλιοθήκη 腺样囊性癌腺样囊性癌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10 11
10
二、恶性肿瘤
(一)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腮腺上皮性恶性肿瘤相对少见,但种类多, 其中以粘液表皮样癌样癌最多见,此外相对较多 见的还有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腺癌、鳞癌 及恶性混合瘤等等。它们的临床特征为生长快, 结节坚硬、固定,常无明确的边界,易侵及神经 ,甚至累及皮肤或粘膜出现溃疡、疼痛等。周围 可见转移性肿大淋巴结 。

腮腺增大ct诊断标准

腮腺增大ct诊断标准

腮腺增大通常是由于感染、结石、肿瘤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用于评估腮腺的结构、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腮腺增大的CT诊断标准可能根据病因和临床情况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以下是一些可能用于诊断腮腺增大的CT特征:
1. 腺体积增大:CT图像显示的腮腺体积相对于正常范围的增大,通常通过测量腮腺的横截面积或体积来评估。

2. 腺体密度改变:异常的密度特征,如增强或低密度区域,可能与感染、结石或肿瘤等腮腺疾病相关。

3. 边缘模糊度:腮腺边缘的模糊度或不规则性可能是一些病变的指示,如肿瘤。

4. 邻近结构受压:腮腺增大可能导致周围组织的受压,如颌下淋巴结、口腔内结构等。

5. 病变的位置:病变的位置(腮腺的上、中、下部)以及是否呈现为单侧或双侧增大,有助于确定可能的病因。

6. 强化特征:对于CT增强扫描,增强剂的分布情况和速度可以提供关于病变性质的信息,如肿瘤。

7. 结石:腮腺结石在CT图像上呈高密度,可以清晰地显示。

需要强调的是,CT仅为腮腺增大的影像学诊断手段之一,最终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如果存在腮腺增大的症状,建议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评估和诊断。

腮腺区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腮腺区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谢谢
建)冠状面及矢状面重建。
常见病变
良性肿瘤 • 多形性腺瘤。 • Warthin 瘤。 恶性肿瘤 • 粘液表皮样癌。 • 腺样囊性癌。 • 腺泡细胞癌。 • 转移瘤。
• 腮腺炎症。 • 腮裂囊肿。
多形性腺瘤
概述 • 最常见的唾液腺良性肿瘤。 • 腮腺是最好发部位,其次是下颌下腺。 • 常见于30-50岁青壮年,性别无差异。 • 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软组织肿块。
它腮腺区良性肿瘤区别。 • 多形性腺瘤 依据患者的年龄、性
别、肿瘤内部坏死囊变及肿瘤在腮 腺区位置。
粘液表皮样癌
概述 • 腮腺内最常见的原发恶性占位性病变,
可分为高、中、低分化三型。 • 30-50岁居多,无性别差异。 • 临床症状主要为无痛性肿块,低分化者
触诊多表现质地偏硬,活动度不良的不 规则肿块,部分可在颈部触及肿大的淋 巴结。
腮裂囊肿
• 临床上,以第二腮裂囊肿多见,其次是 第一腮裂囊肿。
• 常见于20-50岁,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 块,质地软,大小固定。
腮裂囊肿
• CT表现 • 囊肿多为均匀低密度肿块,囊壁薄
而清晰;合并感染时,其内部密度 可以增高,囊壁增厚,增强CT上 出现强化表现。
男,41Y,第二腮裂囊肿。
腮腺区占位性病变的CT定位
,则首先考虑腺样囊性癌可能。
腺泡细胞癌
概述 • 好发于腮腺,可于两侧腮腺发生(
3%)。 • 可见于任何年龄,多见于50-60岁
女性。 • 临床表现和多形性腺瘤相似。
腺泡细胞癌
CT表现 • 大多数病变的CT表现和多形性腺瘤相
似,具有良性肿瘤特点,鉴别诊断较为 困难。 • 可伴有颈深上淋巴结转移。
腺泡细胞癌
混合瘤-术前诊断神经鞘瘤

腮腺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腮腺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见低信号包膜,T2WI高信号内可见条状低信号纤 维分隔; ➢ 小者密度和信号多均匀,大者常可见出血、坏死、 囊变偶见钙化。 ➢ 弥散多不受限,ADC值高于恶性肿瘤和腺淋巴瘤 ➢ 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延迟强化,表现为“慢进慢出”
WHO (2017)头颈部肿瘤分类
良性肿瘤 多形性腺瘤 肌上皮瘤 基底细胞腺瘤 Warthin 瘤(沃辛瘤) 嗜酸细胞瘤 淋巴腺瘤 囊腺瘤 乳头状诞腺瘤 导管乳头状瘤 皮脂腺瘤 管状腺瘤及其他导管腺瘤
非肿瘤性上皮病变 硬化性多囊性腺病 结节性嗜酸细胞增生 淋巴上皮样涎腺炎 闰管增生
软组织良性病变 血管瘤 脂肪瘤/涎腺脂肪瘤 结节性筋膜炎
定位腮腺
➢ 咽旁前间隙的肿瘤常致咽旁脂肪带外移,在肿瘤和腮腺深 叶间有脂肪间隔
➢ 咽旁后间隙肿瘤致二腹肌后腹前移
➢ 影像上难分辨面神经,所以以以下两种划线划分深 浅叶
➢ U线法: 以下颌后静脉最背侧和同侧椎体最背侧的连线
估计面神经的位置而进行深浅叶的划分(橙色虚线):
➢ 以下颌支内侧缘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连线进行划分 (绿色实线)
肿瘤侵犯的范围,与面神经的关系
组织来源
定位——是否腮腺来源
➢ 腮腺肿瘤外缘与腮腺之间有无脂肪层存在 ➢ 咽旁间隙内脂肪向内移位,呈“C”形、裂隙状或消失
➢ 茎突与下颌骨间隙增宽
定位——腮腺分区
➢ 腮腺深叶肿瘤多呈哑铃状
当肿瘤突破包膜侵犯咽旁间隙 ➢ 茎突向内前移位,致茎突和下颌支距离增宽 ➢ 二腹肌后移、咽旁间隙变窄
影像学表现 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CT: ➢ 平扫呈等低密度、肌肉密度密度,较均匀,较大者可
有出血、、均匀或环状轻度强化,渐进性、
延迟强化。
影像学表现 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及相关临床知识~~~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及相关临床知识~~~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及相关临床知识~~~
腮腺多形性腺瘤
【影像学诊断要点】
①CT腮腺内腺瘤,好发于浅叶,深叶者常累及咽旁间隙,可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呈等或稍高密度,较大者密度不均匀,可见点状钙化。

②增强扫描较小者可无强化,较大者不均匀强化(图1A)。

③MRI 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较大者为混杂信号(图1B~D)。

④如肿物边界不清,有多发结节并不均匀强化者应考虑有恶变倾向(图2)。

⑤恶变者颈部可见肿大淋巴结。

【相关临床】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女性多见,肿瘤无痛,生长缓慢,表面光滑,可有包膜,可有钙化或骨化,亦可有出血、坏死等。

恶变时可迅速增大,有疼痛、固定、皮肤破溃等,未完整切除者术后可多次或延迟复发。

图1多形性腺瘤
女,45岁,发现左腮腺区肿物4年
A(CT增强扫描横断面):左侧腮腺浅叶肿物,边缘清楚,不均匀强化,内可见低密度区,边缘及分隔可见强化
B(MRI T2WI脂肪抑制横断面):左侧腮腺浅叶肿物,内信号不
均匀,T2WI脂肪抑制呈混杂高信号
C、D(MRI增强扫描横断面、冠状面):肿物实性部分及分隔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图2多形性腺瘤恶变
男,24岁,发现左腮腺区肿物2年
A~D(CT增强扫描横断面及冠状面重建图像):左侧腮腺肿物,分叶状,边缘欠清楚,主要为实性成分,不均匀强化,前缘可见明显强化结节。

腮腺解剖及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腮腺解剖及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腮腺解剖及常见疾病的 影像学诊断
2017.11.1科内学习-刘斌
一 腮腺解剖
耳屏、下颌角、 颧弓组成的三 角形区域内
腮腺(parotid gland)
(一)形态与分部
腮腺呈不规则的楔形,底朝向外侧,尖伸向内侧,突
入咽旁,左右基本对称 以下颌支后缘或腮腺内的面神经丛平面为界,分为浅 、深两部 浅部:多呈三角形或不规则的卵圆形,向前延伸,覆 盖于下颌支和咬肌后份的浅面 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深面,向内侧可延伸 至咽侧壁旁
病变多位于腮腺区浅表部位 圆形、类圆形病变 CT表现为单发/多发单囊性均匀的水样密度
,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后囊壁可强化 MRI表现T1WI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
病例: 右侧腮腺 表皮样囊肿
2.腮腺炎
(inflammatory)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症(inflammatory)
U线:通过下颌 后静脉最背侧点
与同侧颈椎骨最 背侧点的连线 以U线代替面神 经来划分,便于 确定位置 以下颌后静脉的 移位方向划分
3.MRI:
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和软组织显示清晰等优点 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其对肿瘤 与周围正常组织的显示优于CT; 对确定恶性肿瘤的侵及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的定位具有较大的价值,此外对范围较大的肿瘤
临床表现:红、肿、热、痛; 实验室检查:WBC计数升高↑
CT表现:
①腮腺体积弥漫性肿大; ②腮腺正常腺体脂肪性低密度消失,被炎性 增生结节代替;叶间间隔及包膜增厚; ③周围渗出;皮肤增厚。
(一)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多发生于儿童,男性多见,期间可多次反复发作 ,至青春期多可自愈。 病因不明,可能与涎腺导管逆行性感染、儿童免 疫功能低下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临床表现腮腺反复肿胀,进食后尤为明显,成年 后一般不再发作。 检查:涎腺X线造影是诊断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主

腮腺病变影像

腮腺病变影像
•女 • 37Y • 自诉6年前双侧腮腺区肿痛,进食时明显。
肿大时伴耳前瘙痒。
精选PPT
31
T2压脂
精选PPT
增3强2
T2压脂
精选PPT
增强
慢性腮腺炎、 慢性淋巴结炎
33
腮腺结核
•少见
•临床特点:女性,单侧缓慢生长无痛肿块,发展快可有红肿热痛。 其他部位结核病史。
•实验室检查:PPD:强阳性。
超声
CT
MRI
回声/密度/信号
均匀,较大时囊变、坏死。T2WI:低信号纤维间隔, 极低信号钙化
CDFI/增强
血流信号
均匀强化,囊变时不均匀。
0-II级 早期轻度精选强PP化T ,延迟(120s)强化较明2显8
腮腺炎性病变
可有局部红肿热痛。
•炎症: ①急性:腮腺增大,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未见肿物轮廓。 邻近筋膜增厚(主要为颈深筋膜浅层)。 ②慢性:腮腺密度增高,体积缩小,散在钙化。 MRI示导管扩张。
• “多形性”:表现在组织学上(肿瘤上皮组 织、软骨样组织、黏液样组织、角化物)
• 高复发性(术后复发多发常见)、 10%恶变 (手术方式)
精选PPT
27
临床特点:
• 女性稍多于男性 • 青壮年 30-50Y
影像表现:
• 数目:单发多见,多发者常为术后复发。 • 部位:浅叶稍多见。 • 形态:圆形或椭圆形,2-5cm,包膜较完整,边界清楚。
腮腺病变影像学诊断
陈小云
精选PPT
1
上极 下极
耳垂精选PPT
上界:颧弓 下界:下颌角
副腮腺:35% 腺导管:腮腺
浅部前缘发出, 开口于同侧第2磨 牙颊粘膜上段腮 腺管乳头。

腮腺疾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疾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内外肿块的定位:
• 腮腺深叶肿瘤与咽旁间隙肿瘤鉴别: • 腮腺深叶肿瘤多呈哑铃状,病变常致茎突和
下颌支之间的距离增宽,咽旁间隙脂肪带常 内移;二腹肌后腹后移。
• 咽旁前间隙的肿瘤常致咽旁脂肪带外移,在 肿瘤和腮腺深叶间有脂肪间隔,病变致其茎 突下颌沟增宽少见。
• 咽旁后间隙肿瘤致二腹肌后腹前移。
部分腮腺肿瘤的特点:
• 囊肿、脂肪瘤:低密度 • 海绵状血管瘤:强化显著 • 混合瘤:钙化、囊变 • 腺淋巴瘤:M>F,浅叶后下极,双侧多中心 • 腺样囊性癌:嗜神经生长(面瘫)。
结论:
• CT对发现腮腺区肿瘤和肿瘤的定位较为可 靠。
• 对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较高价值 • 对肿瘤组织学诊断价值不大。
• 其分布特点可以较好的解释腮腺浅叶后下 极为腺淋巴瘤的常见发病部位,且具有多 发性的特点。
浅深叶划分:
• 以下颌后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内侧的连线 (或面神经)为界分为深叶和浅叶,以耳 垂为界分为上下极,在矢状位上以下颌后 静脉为界将浅叶再分为前上、下极和后上、 下极。
涎 腺 疾 病 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
腮腺良恶性肿瘤治疗:
• 良性肿瘤一般采用肿瘤组织及周围腺体的区域切除 或腺叶切除,少部分需全腮腺切除,一般可解剖并 保留面神经,术后无需特殊治疗;
• 而恶性肿瘤多数需要扩大切除范围,切除受累面神 经并进行同期修复术,如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还需作 淋巴结清扫术,对病理分化差或局部复发率高的鳞 癌或腺样囊性癌术后还需进行放疗或化疗。
• Kassel 将腮腺肿瘤的CT 表现分为三类:
• Ⅰ类圆形、边缘清楚、包以被膜的肿瘤、 提示良性;
• Ⅱ类分叶状或不规则、界限清楚、提示肿 瘤具有轻度侵袭性、易于复发;

腮腺疾病的影像诊断

腮腺疾病的影像诊断
但个别有恶变倾向。原发于腮腺者极为少见。 病因尚不清楚,据文献报道仅占腮腺良性肿瘤的
5.9%。 好发于青壮年。本病病程长,病变发展缓慢 一般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当肿瘤长大时。可出现
局部肿大,疼痛,面部麻木等。
腮腺区神经鞘瘤
[病史摘要] 女性,38岁。主因发现左颊部肿物来 医院就诊。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左面颊部较 右侧肿大,并可触及一黄豆大小的肿物,但无 任何不适感,近一月来肿物明显肿大,并有压 痛。查体:左腮腺区可触及肿物,较固定,表 面皮肤正常,颌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B超示 左腮腺肿物,直径2.5cm。
MRI表现
混合瘤较小时,信号均匀 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高或高信号 边缘可见低信号包膜 发生坏死、囊变时信号不均,长T1长T2 T2WI瘤体内低信号瘤体内纤维间隔 极低信号为钙化
CASE--1
[病史摘要] 男性,53岁。主因发现双侧上颈部包 块来医院就诊,查体双侧腮腺区均可扪及包块, 界清,有轻度压痛。
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影,信号均匀一 致,边缘清晰
腮裂囊肿CT
腮裂囊肿MRI
腮腺恶性肿瘤
常见恶性混合瘤、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等。 好发年龄较大的人群 腮腺区粘连固定的肿块,触之较硬,边缘不清 疼痛、面神经麻痹、张口困难,多年生长缓慢、
近期迅速增长 病理:浸润生长、包膜多不完整,常累及周围组
人胚第4周初出腮弓,左右对称,第4周末可见第 1~4对腮弓出现,第5、 6对腮弓在人几乎形 不成。相邻腮弓之间有腮沟,共5对。第1对腮
弓不久发育成上颌隆起和下颌隆起,参与颜面 的形成。第2对腮弓参与舌骨及颈部的形成, 第2腮弓向尾侧增长迅速,逐渐覆盖3、4腮弓, 第2对腮弓与下方其他腮弓之间的腔隙,称为
织或皮肤

腮腺病变影像学诊断

腮腺病变影像学诊断
第41页,共42页。
腮腺嗜酸细胞腺瘤 少见,50-80岁,完全由嗜酸细胞构成的肿瘤,可恶变,常发于腮腺,
生长缓慢,以无痛肿块就诊 临床特征与多形性腺瘤相似
第42页,共42页。
鉴别诊断,发生在腮腺含有明显嗜酸细胞成分的肿瘤尚有Warthin瘤、嗜酸细胞腺瘤、多灶 性嗜酸细胞腺瘤样增生、嗜酸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等,多灶性嗜酸细胞腺瘤样增生的病例,
常保留原有的腺体小叶结构,其灶性结节无包膜,多散在分布腺体组织中,无神经血管浸 润的病理表现。良性嗜酸细胞腺瘤瘤细胞形态规则,圆形或多边形,无异型,分裂相 少见,无远处转移。另外,免疫组化KI-67的表达对于鉴别腮腺的良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 意义,良性肿瘤表达率3.3%,而恶性肿瘤的表达率6.5%。
第10页,共42页。
• 主要与多形性腺瘤相鉴别:是腮腺最常见的 良性肿瘤,有多种成分,密度多不均匀,发 病年龄较腺淋巴瘤轻,且女性多于男性,肿 块直径3~5cm,增强扫描逐步延迟强化, 呈慢进慢出特点,一般呈中等度强化。
第11页,共42页。
• 女,49岁,发现耳垂下肿物半年,肿物逐渐 肿大,无压痛
第27页,共42页。
• 男,67岁,左侧腮腺区肿物渐增大十年余, 查体见左侧耳前7.0cmX6.0cmX6.0cm大小 肿物,质地中等,界限清,不能移动,局部 无压痛
第28页,共42页。
第29页,共42页。
第30页,共42页。
第31页,共42页。
第32页,共42页。
诊断??
• 混合瘤 • 混合瘤癌变
第12页,共42页。
第13页,共42页。
• 多形性腺瘤约占腮腺良性肿瘤,多见于年轻 女性,可见囊变、坏死及钙化,好发于腮腺 浅叶圆形或椭圆形,编辑清楚,多形性腺瘤 增强后密度不均,有模糊片状或多发小圆形 低密度区(囊变坏死区),大的肿瘤更为明 显。在增强早期,肿物的边缘可清楚或不清 楚,晚期可有廓清迟缓延迟强化,使轮廓更 为清晰.

腮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影像学特征分析

腮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影像学特征分析

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enignlymphoepitheliallesion,BLEL)又名Mikulicz病、淋巴上皮唾液腺炎、淋巴上皮病变、肌上皮唾液腺炎和Sjögren's型唾液腺炎,被认为是唾液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2]。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若对BLEL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认识不充分,临床及影像上极易与腮腺常见疾病相混淆,尤其是腮腺混合瘤及腮腺炎。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经临床及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腮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对其临床表现及CT、MRI表现进一步分析及概括,旨在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及诊断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9年3月至2018年6月病理证实为腮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的10例患者,男5例,女5例,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接受CT扫描,其中2例为CT增强扫描。

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57.3岁。

临床以无痛性耳后包块为主,病程2天~5年,1例合并口干症状。

实验室检查:HIV均为(-),2例合并补体降低,4例合并球蛋白增高,2例血脂异常。

1.2仪器与方法MRI检查:采用SIEMENSMAGNETOMAera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头颈联合线圈。

MRI平扫包括横轴位T2WIFatsatutationTSE(TR3000ms、TE35ms)、横轴位T1WITSE(TR500ms、TE10ms)、冠状位T2WITSE(TR3800ms、TE36ms)。

层厚5mm,层间距0.5mm。

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0.2mL/Kg后行T1WITSE横轴面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和T1dxion(TR530ms、TE11ms)冠状面扫描。

CT检查:采用GE公司Lightspeed64层螺旋CT扫描仪。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参考电流300mA,层厚3mm,层距3mm。

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眉弓至胸廓入口。

增强扫描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浓度350mg(I)/mL],流率3.5mL/s,注射剂量1.5~2mL/kg体重,注射对比剂后动脉期约25s扫描,静脉期约50s扫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