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第五部分 第十四单元 第2讲 课后作业 含解析人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月考)1918年9月2日,苏维埃中央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呼吁,宣布在战争形势下全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军营,全体居民都必须无条件履行保卫祖国的义务,国内所有的资源都必须服务于战争的需要。这一信息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应国内战争需要而产生
B.开始实施就是错误的
C.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
D.无法真正建成社会主义
答案 A
解析1918年夏,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从而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为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实施这一政策是必要的,排除;在当时,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是全国人民最大的利益,排除C项;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2018·天津部分地区一模)1919年2月1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条例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宣称:“所有私人使用土地的形式都应看作是过渡的和陈旧的形式”,并要求将“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
A.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
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
C.积极实施新经济政策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表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1919年2月14日”“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可知,当时的苏俄企图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始于1921年,故C项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3.(2018·江西赣州模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苏俄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这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农民不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对农民的剥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选D项。材料强调农民暴动,而不是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A项错误;不是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B项错误;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才发生农民暴动,C项错误。
4.(2018·天津河东区一模)1921年,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作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当时“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A.放弃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政策
B.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经济
C.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向社会主义过渡
D.工业国有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列宁主张用市场经济手段发展国民经济,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故C项正确。A项不能体现“进”,故排除;1921年还未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实行工业国有化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
5.(2019·山东青岛调研)1921年,苏俄政府规定: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到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据此可知苏俄()
A.改变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C.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大力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这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B项正确。十月革命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并非改变奋斗目标,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推行的,故排除
C项;材料是指实施新经济政策,故排除D项。
6.(2019·湖南长郡中学调研)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中,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这同样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特别是通过国家政治力量干预商品交换,为商品交换规定固定的场所。该做法的意图是() A.向社会主义过渡B.为斯大林模式奠定基础
C.限制资本主义发展D.与资本主义国家争市场
答案 A
解析根据“在鼓励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又限制市场作用”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发展商品经济,同时又通过国家力量有计划地引导市场,反映出向社会主义过渡,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经济政策为斯大林模式奠定基础,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出国家干预商业活动,不能反映出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当时苏联经济落后,不具备争夺市场的需求。
7.(2019·甘肃兰州一中月考)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了农业的发展
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D.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存在分歧
答案 D
解析根据“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布哈林认为……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可知,两人对于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的原因存在分歧,实质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存在分歧,故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A项不符合史实;1928年苏联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
8.(2018·北京东城区二模)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28年至1952年间增加了3.5倍,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他任何国家。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