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人际交往利与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中国传统文化深受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重视。
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人际关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资本,能够帮助个人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亲戚关系:中国人崇尚家族观念,亲戚关系被认为是一种血脉相连的关系,亲戚之间享有特殊的情谊。
中国人常常将自己的亲戚称为“家人”,并把亲戚间的交往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2. 社区关系:中国传统社会中,社区是人们相互帮助和支持的重要场所。
在社区中,人们可以相互借用工具、互相照顾孩子、分享资源等。
社区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对于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师徒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师徒制度,师徒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
师徒之间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还有互相尊敬、关心、帮助的情感联系。
以上这些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形式,更是互相帮助和支持的一种方式。
这些关系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运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尊卑有序: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明确的等级观念,人们对待不同关系的人时会有所区别。
例如,对长辈和上级,人们会表现出尊敬和谦逊;对晚辈和下级,人们会给予照顾和关爱。
2. 互惠互利:中国人注重互相帮助和回报。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经常通过互相提供帮助来保持和深化彼此之间的关系。
这种互惠互利的原则被认为是维持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3. 社交面子: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社会交往中面子的问题常常成为一种重要考量因素。
人们常常通过将自己的面子挂在嘴边或者通过送礼来维持和巩固人际关系。
以上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也为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准则和指引。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价值观念,对现代社会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现代人际交往
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现代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一直都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互动和交往方式。
传统文化对于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现代人际交往的不同之处,并就此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在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通常是以家庭和社会为主要背景展开的。
家庭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单位,其内部的人际关系被认为是最为紧密和重要的。
在传统文化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友情和婚姻关系被视为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纽带。
孝道、亲情、忠诚和尊重等价值观成为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基石。
此外,在社会层面上,传统文化强调的尊老爱幼、宗族关系和师徒传承等也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方面。
二、现代人际交往的特点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方便地与他人进行跨时空的交流。
这种便利性使得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并产生了新的交往模式。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平台结识新朋友,通过网络聊天和视频通话来保持联系,并分享和获取各种信息。
这种无限制的交际方式为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然而,与传统文化相比,现代人际交往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让人们更加注重自我,个人主义的倾向也逐渐加强。
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自身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与他人的深入互动。
另外,由于信息的爆炸和沉浸式技术的普及,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使用文字、表情符号和表情来表达情感,而不是面对面的沟通。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人际交往的比较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注重亲情、友情和师徒关系等,强调的是情感交流和传统价值观的继承。
而现代人际交往则更多地强调个人的需求和利益,追求更多的自由和独立。
这两种模式之间的差异导致了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
另外,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是以面对面的互动为核心,注重交流过程中的非语言表达和情感交流。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社交行为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社交行为的影响引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历史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交行为。
它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影响着他们在社交场合中的言行举止。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社交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表现。
第一节:重视人际关系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等。
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更注重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以避免破坏亲情关系或友情的担忧。
这种价值观指导着中国人在社交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比如他们经常在重大节日和生日送礼物,以表达对亲友的关爱和尊重。
此外,中国人通常在社交场合中注重尊重对方的面子,尽量避免让人感到尴尬或失面子,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尊重长辈和权威传统文化对中国人产生了对长辈和权威的尊敬态度。
中国人将尊重长辈视为一种美德,并认为尊敬长辈是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方式。
在社交场合中,中国人通常会主动寻找机会向长辈问候、请教并表达尊重之情。
此外,中国人在处理与权威人物的社交关系时也会表现出恭敬的姿态,他们会遵循传统的礼节规范,比如行跪拜礼或行揖等,以示对权威的尊重。
第三节:注重礼仪与细节传统文化赋予中国人优秀的礼仪传统,并将其视为衡量一个人素质和教养的重要标准。
中国人在社交场合中通常会注重礼仪,比如在进餐时要注意用筷子的正确姿势,不发出吵闹的声音,不说粗俗的话语等。
他们会用一种温和而客观的语气与他人进行交流,并约束自己的言行以避免冒犯他人。
这种注重礼仪与细节的行为表现,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遵循。
第四节:面子与谦逊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社交行为产生了面子文化和谦逊态度的影响。
中国人普遍注重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尽可能避免自己或他人在社交场合中丢面子。
他们通常会避免公开批评或指责他人,而是通过含蓄的方式传达意见。
此外,中国人也普遍持谦逊的态度,不喜欢过于自夸或自我吹嘘。
他们更倾向于谦虚地表达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以免给他人留下浮夸和自负的印象。
浅谈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交礼仪中的传承和发展
浅谈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交礼仪中的传承和发展社交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是社会人际关系中用于溝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心意、促进了解的一种形式,它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礼仪的特征包括社会性、规范性、多样差异性和传承发展性。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从礼仪的多样性和传承性入手,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和透彻地理解礼仪的起源和发展,实际操作起来,也会愈发得心应手。
我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如果能够将现代社交礼仪中蕴含的传统文化重新解读,结合现代国际通行的准则,以全新的视角呈现在学生眼前,定能带给学生既熟悉又新鲜的学习感受,效果事半功倍。
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用礼仪教程》为例,礼仪概说、仪容礼仪、服饰礼仪、称谓礼仪、握手礼仪、宴饮礼仪等多个课题的内容均与我国传统文化有承袭的关系。
本文将分别阐述在社交礼仪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把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礼仪规程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为自身的言行举止打上礼仪的烙印,将中国礼仪文化发扬光大。
一、礼仪概说礼仪的本质是通过某些规范化的行为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尊重、友好、体谅等,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但这样的解释并不足以让我们窥见礼仪的本源,只能粗浅地解释它的本义。
因此我们可以另辟蹊径,从字形本身出发,讲解礼仪起源。
从礼的甲骨文、金文以及篆书的字形和繁体字禮的字形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时礼的含义,是跟祭祀、祈福相关。
《说文解字》中有禮,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豊亦聲。
古文禮,靈啓切。
对礼的两部分字形示和豊分别释义,就会发现礼的本质就是将心底对神灵或者祖先的尊敬以美食、美酒或者歌舞等拜祭的形式呈现出来,展示给对方看,延续了几千年至今,就演变成对他人的敬意,因此,无论社交礼仪怎样变化,有各种各样的差异性,究其根本,都是表示出尊敬和友善。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也发现,从这个角度切入,学生都很感兴趣,在对字形拆分和释义的过程中,稍微为学生引申一点训诂学的内容,借助汉字强大的表意功能,学生理解起来不会过于困难,相反很容易就领会了礼仪的本质和传承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
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争议。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并分析其在当今社会的影响。
从利与弊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诸多优点。
首先,传统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尊老爱幼、孝顺亲人等传统价值观念,使人们更加关注家庭关系、社会责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其次,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和仪式。
尊重长辈、重视礼仪、遵守规矩等传统行为规范,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礼貌和谦逊,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道德和信仰。
儒家思想、道家精神、佛教信仰等传统文化元素,传承了千百年来的智慧和哲理,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和行为指南。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传统文化有时候过于封建保守。
尊重权威、依从规矩、忍辱负重等传统思维方式,可能会使人们变得顺从和消极,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
其次,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歧视和偏见。
性别歧视、地域偏见、族群歧视等社会问题,部分源自传统文化中的观念和观点,需要引起重视和反思。
另外,传统文化的僵化和守旧也容易导致社会发展的滞后和固步自封。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正视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创新和改革。
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需要我们去解决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和缺陷,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只有在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又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陷,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目标。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愿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的分析,希望能为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 传统价值观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传统价值观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传统价值观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人际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人传统上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尊重长辈和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一、封建思想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封建思想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极为严苛,子女则要顺从并尊重父母的决策。
社会上的人际交往也以尊重长辈和上级为基础,围绕着等级和权威建立。
二、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和普及改变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模式。
共产主义的理念强调平等、互助和团结,这种价值观渗透到人际关系中,尤其在工作和社区环境中更为明显。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平等对待他人,关心弱势群体并相互扶持。
三、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中国人际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工作生活节奏快,人们的人际交往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随着城市化的加剧,人们的社交圈子扩大,社交媒体也成为人际互动的重要平台之一。
这些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
四、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人际关系模式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人际关系的模式渐渐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
尊重长辈和重视家庭的观念仍然存在,但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等级和权威。
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和自主,同时也更加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权利。
在工作环境中,团队合作变得更加重要,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和相互尊重。
五、传统价值观对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中国传统价值观在人际交往中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尊重长辈和传统道德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稳定。
在家庭中,尊重父母和长辈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这种尊敬和传统道德的积淀有助于培养孝顺和友善的品德。
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
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是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交往方式和社会规范。
在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被赋予了很高的重要性,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依托。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强调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家庭成员之间强调互助、关怀和尊重,形成了稳固而和谐的亲情关系。
在友情方面,传统文化强调朋友之间要互相扶持、互相包容,形成真挚的友谊。
此外,邻里关系也被看作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人们在邻里之间注重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形成了和谐的邻里关系网。
其次,在传统文化中,社交礼仪被视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和规范。
社交礼仪包括言语礼貌、行为得体以及仪态端庄等方面。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注重对长辈和尊贵的人表示恭敬和尊重,在言谈举止中时刻保持谦逊和有礼貌的态度。
同时,人们还注重自律和自控,避免过于张扬和冲撞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些社交礼仪的遵守,不仅能够表明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还能够帮助人们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这些传统文化中培养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和社交礼仪准则,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一个多样化、复杂化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但是如果能够以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为基础,以传统的人际关系价值观为指导,并遵循传统的社交礼仪,就能够有效地缓解矛盾、减少冲突,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也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遵循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和社交礼仪,不仅能够培养个人优秀的品德和品质,还能够提高个人的沟通和交往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果能够根据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准则和社交礼仪,与人亲切和善、言语得体、行为得当,就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交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交往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文化传统中,人际关系和社交交往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尊重、和谐和互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的特点。
一、以家庭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人际关系的起点和核心。
中国人重视家庭的和睦和亲情,承担着维系家族传承的责任。
在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存在着尊重和孝道的关系。
家族中的人们互相扶持、互相照顾,在困难时期会相互支持和帮助。
这种家庭观念和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并影响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态度和行为。
二、尊重和礼仪的重要性中国文化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在人际交往中,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矩是十分重要的。
人们注重言行举止的得体和谦虚有礼的态度。
例如,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会主动向对方鞠躬,尊称对方的姓名,并且避免使用直呼其名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对他人的尊重。
这种尊重和礼仪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影响了人们的社交行为。
三、重视人情关系和面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关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资本。
中国人注重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和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
在人际交往中,互相帮助、互相倾听和支持是非常普遍的。
此外,维护个人和家庭的面子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责任。
中国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通常会尽量避免给人带来尴尬或丢面子的情况。
因此,他们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四、合作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
在中国社交交往中,人们注重合作和互助,强调集体价值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这种合作与团队精神贯穿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家庭、工作和社区等方面。
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个体的利益通常被放在团队或群体的利益之上。
五、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中国传统文化鼓励人们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在人际关系和交往中表现出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传统价值观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传统价值观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社会的基石,对于人际关系的传统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传统价值观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本文将从尊重、关怀、忠诚和感恩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
首先,尊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注重尊重他人的身份、地位和意见。
这种尊重可以体现在言行举止之间,例如,在交谈时不打断对方发言,听取对方的观点并予以认真思考。
尊重他人不仅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为人际交往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其次,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观。
中国人注重关心他人,体现在对亲人、朋友和社会群体的关怀之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怀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例如,送礼物、祝福、探望病患等。
这种关怀不仅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能够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信任度。
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道德观念之一,也是人际交往中的核心因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体现在对家庭、友谊和国家的忠诚上。
忠诚意味着无论处于何种情况,都支持和维护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国家。
忠诚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言语、行动和信仰来实现。
忠诚是人际关系中的基石,能够建立起共同的信任和认同,使人际交往更加稳定和持久。
最后,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感恩意味着对于得到的帮助和恩惠表示感激和回报。
在人际关系中,感恩的表达可以通过口头感谢、小礼物或者回报服务来实现。
感恩的态度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加强合作和互助的意愿,进而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总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中的尊重、关怀、忠诚和感恩等传统价值观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价值观的遵循能够帮助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际关系传统价值观,以更好地发展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素质。
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
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我们都知道事物总是有利弊之分的,那么传统文化也比例外。
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分别是什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
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并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以前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但是,这种反思,一直是在十分艰难的过程中前进。
有前进,有障碍,有时甚至还会倒退。
于是鸦片战争结束已有一百六十年,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这种情况,在世界各国中,可谓绝无仅有,也使许多人感到大奇不解。
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如此困难,有政治环境恶劣的原因。
中国的政治家,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其思想文化观点相对保守,对专制主义的思想文化很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一旦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有了一定前进、突破,总会有一些从特权政治获得甜头的政治家,从幕后跳出来,用政治权力加以打击。
近代不是有一些军阀,在国内大肆鼓吹尊孔吗?不懂思想文化,又要对思想文化横加干预,是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复杂,也是一个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有数千年历史。
时间长,在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因此内容十分丰富,构成成份极其复杂。
有许多东西是好的。
有许多东西是糟粕。
而精华与糟粕又往往混在一块。
这使后人感到困惑:想说爱你,又不容易。
因为分明有着太多的腐朽成份。
想恨你吧,又恨不起来。
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许多至可宝贵的东西。
不能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复杂的这个特点,令后人感到十分尴尬。
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难以前进的一个原因。
笔者此文主要谈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及今后发展方向的一些观点。
在写作过程中,努力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这样或许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优劣,必须把握人类前进的方向。
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前进的,这种前进,在政治上,表现为以民为本,直至后来的由民作主;在经济上,表现在重农重商,直至后来的市场经济;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直至后来的思想自由;在对待人上,关心人,爱护人,直至后来的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
中国传统文化摘要
【摘要】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的反映,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命脉。
在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丰富多彩。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伦理道德,重视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而这些文化对当今的人际交往具有双重的作用与影响,而对其分析与研究无疑对当今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人际交往利与弊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际关系。
在我国的人际交往中,这种影响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的“亚圣”孟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使用了“交际”一词,当有人向他请教待人处事的准则、态度时,他认为“应当恭敬谦虚一点”。
这种伦理思想,至今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仍有很强的规范性。
然而传统文化中的旧观念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人为的压抑,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压迫,使人际关系受到相当的扭曲。
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我国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公众的联系被限制在最低的程度。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
于是,人们被禁锢在非常狭小的圈子里,助长了保守、自足的封闭意识,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压抑和限制,一直在人们的观念里延续至今,对当今的人际交往也同样产生了许多方面的不良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人际交往中所蕴含的精华首先,中国传统的人际道德重视家庭关系,讲究以恩报德。
家庭关系是以血缘亲情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最自然、最直接的人我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父子关系、兄弟长幼关系和夫妻关系。
中国的传统道德认为,人之初,都为人子,我为人子,受父母的生养之恩。
因此,对父母尽孝道,既是子女应尽的角色义务,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
兄弟关系则要求为人之兄,行友之义,为人之弟,行悌之义,从而达到兄弟长幼的相和。
夫妇关系被看作人伦的肇始,夫妻之间要有温亲之情而不失伦理正义。
论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影响与启示
论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影响与启示一、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似乎更加注重现代化及先进性,而对于传统文化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忽视和甚至是贬低的态度。
但实质上,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也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1. 价值观方面传统文化往往强调个人素质培养,例如中华文化中的“四德”、“六艺”等,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传承,让人们了解到各种不同的优秀思想和文化,并且逐渐塑造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不仅对于现代社会有一定启示作用,还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品质,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 艺术方面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如中国画、诗歌、音乐、戏曲等,代表着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些艺术的历史悠久、气韵高雅、情感深刻,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过去时期的文艺之美,而且还可以作为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在现代,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传统艺术,致力于推广和发扬。
很多先进的技术也可以运用到传统文化艺术中,从而使得其更加适应现代人的需求。
3. 文化交流方面传统文化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过去的历史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之间已经产生了许多交流与融合。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使得人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而且还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各种交流方式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触也更加广泛和深入。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启示除了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之外,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1. 民主和平等传统文化中对于“仁爱”、“和谐”、“正义”的强调,为现代社会的“民主”与“平等”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应该秉持着“协调发展”、“谦让和顺”、“和而不同”的原则,让全社会的力量相互协调,共同为文明社会建设作出贡献2. 经济发展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与策略似乎可以为现代的企业家提供重要的启示。
例如,在《论语》中曾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等思想,这就要求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要注重“诚信”、“品质”,提高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文化对于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推动与影响的影响与启示
传统文化对于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推动与影响的影响与启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对话变得日益频繁。
传统文化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与影响作用,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能够吸引外界的兴趣,推动国内外文化交流。
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历史、人文、哲学思想等元素,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诗词、书画、戏曲等艺术形式,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文化爱好者的关注和学习。
而国外的文化也同样能够吸引国内人士的关注,推动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这种互相吸引的力量促进了文化对话的展开。
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基础,能够影响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对话的过程。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根基,包含着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
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传统文化能够发挥着调和和谐的作用。
通过传统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不同文化之间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促进文化的融合与共享。
三、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承,为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对话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资源能够为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对话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内容。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同时,国外的传统文化也为中国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促进了文化的多元交流与对话。
传统文化对于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推动与影响,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一、坚持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实现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基础。
只有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够将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来推动文化交流与对话。
二、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对话中要注重平等对待和尊重差异。
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和包容对方的文化差异,共同探索、借鉴和融合。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引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观念及其背景中国是一个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人们认为人际关系对个人的发展和幸福至关重要。
这种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亲情关系:家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亲情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在中国,人们注重维护家庭和睦、尊重长辈,并将家人的意见和需求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2. 社会等级观念:中国传统社会存在明显的社会等级观念,人们在与他人建立关系时会考虑对方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虽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影响着他们与他人的交往方式和态度。
3. 人情关怀:中国文化强调人情关怀,倡导互帮互助、关心他人的精神。
这种关怀表现在人们对朋友、邻里间的互助和支持上,同时也会对陌生人表现出一定的友好与尊重。
第二节: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面子文化:在中国,面子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人们追求面子,注重保持面子、给予面子和尊重他人的面子。
这种文化观念使得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注重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避免尴尬和冲突。
2. 礼尚往来:中国人重视礼仪,注重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礼节。
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注重恭敬、客套和礼貌,遵循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3. 关系网络:中国人非常重视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网络。
中国人通过建立广泛的人脉和社交圈子来获取资源和机会,同时也会积极维护已有的关系,以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第三节: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挑战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中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一直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注重家庭、友谊和社会层面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联系,更是整个社会的基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强调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个人的根基,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关系网络之一。
在传统中国社会,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场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和谐。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被视为尊重和孝顺的象征,子女应该尽力照顾和孝敬父母。
夫妻之间的关系也被认为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关系,夫妻应该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
这种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传承,并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重要影响。
其次,友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友谊被视为一种宝贵的财富,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友谊被强调为真诚、信任和忠诚的关系。
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帮助、支持和理解,共同度过人生的喜怒哀乐。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以诗词、书信等方式表达情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即使在现代社会,友谊在中国文化中仍然被重视,人们会互相照顾、关心和支持朋友,这种关系也常常被看作是一种人生的寄托。
除了家庭和友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交往也非常重要。
社会交往被视为一种互惠和互助的关系,人们通过社会交往来建立联系、寻求帮助和分享资源。
在中国社会中,人们注重维护面子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因此,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常会注重维持和谐的关系,避免冲突和争吵。
同时,人们也会注重礼仪和尊重他人的身份地位,这种尊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美德。
社会交往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交流,更是整个社会的纽带,通过社会交往,人们可以建立起广泛的人际关系网,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是中国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庭、友谊和社会交往被视为人生中重要的关系网络,人们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强调友谊的真诚和忠诚,同时在社会交往中注重维护和谐的关系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
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塑造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行为准则。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并分析其现实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尊重长辈的价值。
在中国,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被认为是个人情感和人际关系的核心。
传统文化注重尊重家族的传承和家庭的利益,因此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考虑到家庭的影响和长辈的意见。
对于长辈的尊敬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也影响着中国人与他人的相处方式。
中国人愿意倾听长辈的建议和意见,重视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传统文化倡导亲密、稳定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注重建立亲密的人际网络,特别是与亲戚、友人和同事之间的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人际关系应该是持久而稳定的,这也符合中国“以情感为基础”的交往方式。
中国人注重发展长久的友谊和信任,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维系人际关系。
在中国人的社交圈中,建立牢固的关系网络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能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遇。
第三,传统文化强调共同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体责任与集体利益的平衡。
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往往把个人需求置于整体和集体的利益之上,关注团队的成功与和谐。
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尽力避免冲突和对立,更愿意通过协商和谈判来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精神使中国人在团队合作、家庭关系和社会互助中表现出较高的凝聚力和团结性。
最后,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来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的商业和社会环境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过传统文化对人际交往方式的塑造,中国人形成了注重信任、友谊和稳定的优势。
在商业谈判中,亲密的人脉关系可以带来更多的商机和资源。
此外,传统文化强调家族的传承和家庭的地位,也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更加注重家庭和个人生活的平衡,倡导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节与人际交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节与人际交往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礼节和注重人际交往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这些特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加强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节和人际交往,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中的礼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节被视为重要的行为规范。
礼节不仅仅是简单的行为方式,而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表达,是对他人尊重和关爱的体现。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节强调尊重长辈和尊重他人。
在社会交往中,年长者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他们享有特殊的权威和地位。
年轻人在与长辈交流时,必须表现出适当的恭敬和尊重,例如行鞠躬礼或者使用敬语。
这种尊重的态度也延伸到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使得中国的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节注重维护社会秩序和尊严。
在中国,人们常常遵守一些行为准则,如排队、禁止吸烟、尊重他人隐私等。
这些规范旨在使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并保护个体的尊严和权益。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节强调互助和关爱。
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人们认为通过互助和关爱他人可以增加自身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因此,中国人普遍注重帮助他人,无论是在家庭、社区还是社会上。
二、传统文化中的人际交往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人际交往方式而著称。
这种方式强调以和谐互惠的原则来建立关系,并注重人际关系的长期维护。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交往强调“以和为贵”。
中国人认为只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和谐的社会发展。
因此,中国人倾向于寻求共识和妥协,以避免冲突和矛盾的产生。
其次,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注重维护“面子”和尊重他人的情感。
中国人往往通过赞美、鼓励和关心他人来表达尊重和友好。
此外,他们也会尽量避免批评和负面的评价,以避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
最后,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注重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
中国人倾向于慎重选择朋友和伴侣,并在关系中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他们相信通过建立牢固的人际关系可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并在困难时得到关爱和慰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与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与人际关系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而其中的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对于人际关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态度。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与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强调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的感受。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们被教导要尊重长辈、敬重师长,并对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保持关注。
这种关心他人的态度在人际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人能够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时,他们往往能够建立起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家庭、朋友还是工作场所,这种尊重和关心他人的态度都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强调谦逊和谦和的品质。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们被教导要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自大、不傲慢。
这种谦逊和谦和的品质在人际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人能够保持谦逊的态度时,他们往往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并建立起平等和互信的关系。
谦逊和谦和的品质能够让人们更加容易接受和欣赏他人的优点,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强调尊重和遵守社会规范。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们被教导要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利益。
这种尊重和遵守社会规范的态度在人际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人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并尊重他人的权益时,他们往往能够建立起更加稳固和可靠的人际关系。
遵守社会规范能够让人们相互之间建立起信任和尊重,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之道强调感恩和回报的精神。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们被教导要感恩他人的帮助,并在有能力的时候回报他人。
这种感恩和回报的精神在人际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人能够感恩他人的帮助并回报他人时,他们往往能够建立起更加紧密和持久的人际关系。
感恩和回报的精神能够让人们之间建立起真挚的情感和互助的关系,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谐”了。
我这样说,只是为阐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强大与进步,提高人的教养与素质之重要。为此,应该承认,人是推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的最主要的动力,也是最靠得住的力量,关键是如何来提高现有中国人的素能。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注重朋友情谊。
在儒家伦理所揭示的五伦
关系中,朋友关系是亲情关系、宗法关系之外的、唯一的以人的内在精神需要为依据的关系。因此,这种关系尤其强调朋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关怀。这种关系尚义不尚利,鄙视以名利为目的的交结,故有“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之说;这种关系强调荣辱与共,患难相扶,鄙视那种“忘恩负义”,“落井投石”的人情叛逆者。《白虎通义?谏净》总结朋友之道有四:“近则正之,远则称之,乐则思之,患则死之。”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注重高网络沟通。
中国传统社会以他人取向为导,因为人际互动的目的不在于如何迅速达成结果,而是在享受沟通过程中的满足。满足是体现在“试探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给予他人留情面(或面子)、注意沟通过程中关系的和谐”,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便告诉我们“话不说三分满”、“要给别人留余地”,这便是提醒我们沟通时不需要在言谈中完整且明显的将直接目的说出来,为了维护每一个人的面子,就让听者自己慢慢去体会吧。这种话不说满的沟通特质,便是高网络特征了。所谓高网络特征,是指信息不被强加于信息中,听者必须从外在情境和内在经验去思考对方言谈的意义,投射出中国人“玄”的精神。
所以,对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我们这个封建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度里,发展人际关系更应当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扬弃的态度。从而结合实际,切实的采取合理的交往方式与手段,实现科学、有效地人际交往与沟通。
在法治社会中学点国学的精华是利多于弊的
没有相对明确的社会公正观念,那么社会就会出现系统性的无序状态。
其二,片面强调“私德”而“公德”不彰。
显然传统的人际交往道德最集中地体现在君臣、父子、长幼、夫妇、朋友五伦的关系上,而这些关系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它们都局限于个人生活、个人交往的私德的范围,局限在氏族宗法关系中。因此这种人际道德的“人情性”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对于亲人、熟人讲“人情”,对于非亲非故者则不讲“人情”,以至连起码的道德约束都没有,这种片面性确实与我国农业自然经济从奴隶社会到近代始终占统治地位的历史状况具有深厚的联系。由于生产方式的简单化,生活方式的稳定与单调,人们的交往往往是以家族为核心的一对一的关系,对父母要孝,对国君要忠,夫妇要相敬,对朋友要守信。那么对父母、国君、夫妇、朋友、亲人、熟人关系以外的人应该怎样呢?因此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深刻地指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什么标准来。
我以为,看世上的事物都应“一分为二”,国学固然有其封建落后的糟粕,但也不能否认在延续几千年的实践中,也有它闪光的精华部分。如博爱、诚信、忠恕、仁厚、孝义、友情、勤俭、自律、修身、等等。这些不也是我们当前在建设法治社会中人们所很需要的吗?所以说,根据各人的自身条件,学一些国学中的精华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应该想信现代人在学习国学过程中有辨别糟粕和精华的能力,所以大可不必去为之担心和菲薄。
庆幸的是我们终于看到了中国如今社会也跨入了法治时代,所以人们对这来之不易的社会制度感到特别的珍重。故而在讨论如何进一步来巩固和完全这一制度时,热情都特别的高。
最近在网上看了新华网评论员那篇《法治即和谐》的文章,颇有感慨。此文虽然标题武断了些,但内容说得到还在理。特别是提到:当前的法治尚不完全,权势仍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现象仍然存在,推进法治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这些话是较中肯与实在的。在读这篇文章后,让我首先联想到的是,改革开放后所以能在中国这样快建设起法治社会,归根到底还是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可以想象,如果我们中国人中,没有那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有仁义道德之心的人,能这么快就建设起法治社会吗?所以说,我们中国要推进和完全法制建设,靠的也只能是有良好道德教养的中国人。因此,我不能认同“‘人’是靠不住的,”那种说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人际交往中所蕴含的精华
首先,中国传统的人际道德重视家庭关系,讲究以恩报德。
家庭关系是以血缘亲情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最自然、最直接的人我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是父子关系、兄弟长幼关系和夫妻关系。中国的传统道德认为,人之初,都为人子,我为人子,受父母的生养之恩。因此,对父母尽孝道,既是子女应尽的角色义务,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兄弟关系则要求为人之兄,行友之义,为人之弟,行悌之义,从而达到兄弟长幼的相和。夫妇关系被看作人伦的肇始,夫妻之间要有温亲之情而不失伦理正义。讲求夫妻之间恩爱温情、主次有错、从一而终,使得家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见所有家庭关系的联结都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人情”维系,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其和谐性、稳定性确实奠定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悦 野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大半辈子“以权代法”的年代,“无法之苦”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感受特别深刻。
在无法可依的岁月中,有多少人为之付出的不仅是前途和青春,甚至还有不少人遭到了家破人亡丢失了生命的厄运。象遇罗克、张志新这些人,他们如果是生活在今天那样的法制社会里,他们能遭到如此悲惨的结局吗?当时,张志新是一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遇罗克还只是一个19岁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促使我国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传统人际道德人情性的狭隘、偏私性遇到了时代的挑战,个人与社会整体、与陌生社会大众的关系即公德问题成为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予以正确回答的基本问题。传统人际道德的人情性必须要以社会公正为前提,私德的张扬必须要依附在公德的基础上,只有把对亲人、熟人的“人情性”扩展到整个社会和所有的人,才能创造一个真正的“人情”的社会,否则狭隘、偏私的“人情”只会给更多的人带来最没“人情”的结果。
我以为当前最迫切的是应该要吸取古今中外一切有利于我们的精华,要古为今用,洋为我用。把古今中外最优秀的精华汇集起来,作为我们推进社会进步,和“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借鉴。在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方面,不妨也可学习一点国学中那些已被历史证实、也被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在吸纳、传承和学习运用的精华。我们国学的精华外国人也都在学习和运用,为什么我们有的国人却非要将它全都当作垃圾,如此绝对地一概进行排斥和否认呢?
如果能做到以法治国,以德育人,这不是能更好吗?因为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要人去做的。人的品德修养不好,再好的方法到了这些没有道德和情操的人手里,也是会变质和变味的。中国历史上不泛也有过法治的朝代,结果怎么样?不也都是毁在有些人的身上吗?当前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累禁不绝,不能说我们惩治腐败不力,我以为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某些官员自身道德素养的缺失上,缺少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素养。所以,我认为在以法治国中,不妨也学一点国学中的精华,来提高一点人的道德素养,这也许是很有好处的。
的青年。他们犯了什么罪?只不过是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一些做法,说了几句正义的话,写了几篇抒发自己观点的诗文而已,就这样被当时的掌权者判处了极刑。正如黄文锡先生1979年发表在《人民文学》第八期上那篇《血的漫笔》上写的那样:“张志新原不该死啊!这不是旧中国!刑车所过之处,满目红旗、绿荫――这是她生死热恋着的社会主义祖国!每寸土地,浸透着她挚爱的深情;她热爱人民热爱党;她把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忠诚的公民,被制定为‘反革命’;这样一个纯正的共产党员,被号称“共产党人”的枪弹,射杀在新中国母亲的怀抱。这是怎样的人间惨剧,怎样的千古奇冤!”。这就是新中国历史上“以权代法”人们所记取的惨痛教训。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际交往的弊端
从总的方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情性在我国古往今来的人际关系和交往中,确实具有给人以亲切、关怀的感受的优点,尤其在不发达的农业社会中,对形成一种古朴的民风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人情性同时也蕴涵着不可回避的缺点:
首先,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是指在平等的基础上,对人的权利与义务、作用与地位、行为和报应等关系作出合乎规律性的评价。实际上对公正的理解有着具体的历史性,受到支配它的人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性质的局限,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它能够突破这些领域,引导社会的有序发展和良性循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如果群众的道德意识宣布某一经济事实是不公正的,这就证明这一经济事实本身已经过时。”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交往具有极为复杂的背景、条件和目的等,人在感情上的深浅亲疏既是自然的,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果人际交往缺乏基本的社会公正作为前提,依赖于“人情”的维系,以其主观的好恶倾向、私人交情深浅作为判断的标准,就可能发生特权强暴、金钱强暴的结果。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每个单位、部门、每个人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作用与地位、行为与报应没有明确的认识,即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人际交往 利与弊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际关系。在我国的人际交往中,这种影响同样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亚圣”孟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使用了“交际”一词,当有人向他请教待人处事的准则、态度时,他认为“应当恭敬谦虚一点”。这种伦理思想,至今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仍有很强的规范性。然而传统文化中的旧观念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人为的压抑,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压迫,使人际关系受到相当的扭曲。加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我国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公众的联系被限制在最低的程度。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于是,人们被禁锢在非常狭小的圈子里,助长了保守、自足的封闭意识,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压抑和限制,一直在人们的观念里延续至今,对当今的人际交往也同样产生了许多方面的不良的影响。
我认为,要学到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全我国的民主法治制度,把社会推向进步与和谐,这一切,都是需要靠我们中国人自己去实施的。所以我们中国人的自强精神和良好素质是决定任何一件事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实现民主与法治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