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征与里证的鉴别与关系
生物知识的表征形式及其建构的路径
生物知识的表征形式及其建构的路径一、生物知识的表征形式生物知识的表征形式有两种:外部表征和内部表征。
外部表征是指生物知识通过使用文字、图形、模型等表示的一种外部形式,其中同一生物知识能够用不同的外部形式来表征。
例如,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能够画分子结构示意图表征,也能够建构模型来表征:将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比喻成人——左手代表氨基,右手代表羧基,两条腿代表氢,躯干代表碳,头代表R基(氨基酸不同是因为R基不同,就如同人长得帅气与否首要看的依旧我们的脸蛋);此外还能够用语义表征:极少有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此外该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R基团。
内部表征能够指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过程中在工作经历平台上信息分析、关系提炼的认知活动,也能够指信息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和记载的方式。
工作经历又叫短时经历是指信息加工的操作平台,其容量只有5~9个组块。
组块是信息量的一个单位,指测量人短时经历量的最小单位。
外部信息进入工作经历后一样以命题和表象两种方式表征。
(1)命题表征:命题是词语表达意义的最小单元,由关系和一组命题两个成分构成,例如,“叶子是绿色的”表达了一个意思,是一个命题。
在那个命题中,论题是“叶子”和“绿色的”,“是”表示关系,对命题起限制作用。
在大多数情形下,一个句子表达的多不止一个意思。
如“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表达4个意思,是4个命题。
即分裂发生的范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分裂发生的时刻和行为: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分裂的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分裂的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2)表象表征:是指事物及其相关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贮存。
在生物学习中实验现象、生物图形、细胞模型和生物用语均是以表象方式表征的。
表证里证的鉴别要点
表证里证的鉴别要点1. 什么是表证和里证在中医理论中,表证和里证是指疾病的两个不同阶段或病程中的两种不同类型。
表证主要表现为外感邪气侵袭体表,引起的症状较为明显,如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里证主要指内脏功能紊乱或脏腑组织损伤所致的症状,如胸闷、腹胀、便秘等。
2.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2.1 病因鉴别•表证多由外感邪气引起,如风寒、风热等。
•里证多由内因引起,如情志不畅、饮食失节等。
2.2 病程鉴别•表证多为急性发作,持续时间较短。
•里证多为慢性发展,持续时间较长。
2.3 症候鉴别表证的特点:•发热:体温升高,可伴有恶寒。
•头身疼痛:头痛、身痛等症状较为明显。
•发斑:皮肤上出现红斑、麻疹等。
•咳嗽、咳痰:可伴有喉咙痛、声音嘶哑等。
•流涕、鼻塞:常伴有打喷嚏等。
里证的特点:•胸闷、腹胀:内脏功能紊乱引起的不适感。
•大便异常:如便秘、腹泻等。
•尿频、尿急:与泌尿系统功能紊乱有关。
•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易怒等情绪波动。
2.4 舌诊和脉诊鉴别表证的舌诊和脉诊特点:•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象浮数。
里证的舌诊和脉诊特点:•舌苔厚重,舌质暗红,脉象沉细。
3. 表证和里证的治疗原则3.1 表证的治疗原则•驱邪解表:通过发散风寒、清热解毒等方法,使邪气从体表排出。
•发汗解表: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促使身体出汗,加速邪气的排出。
3.2 里证的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通过舒缓胃肠道,调整脏腑功能。
•补益脏腑:通过补充营养、调整生活习惯等方法,增强机体抵抗力。
4. 实例分析4.1 表证实例小明感冒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明显。
舌苔薄白,脉象浮数。
根据以上症状和舌脉特点,可以判断小明属于表证类型。
针对小明的表证,可以采取驱邪解表的治疗原则。
可以使用发散风寒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并辅以适当的中药颗粒或颗粒剂。
4.2 里证实例小红平时情绪不稳定,经常胸闷、腹胀,并伴有便秘等不适感。
舌苔厚重,舌质暗红,脉象沉细。
根据以上症状和舌脉特点,可以判断小红属于里证类型。
中医学笔记
《中医学》第一章导论1.《新修本草》它是唐代我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第一本唐代政府编修的方书《太平圣惠方》《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最有影响力的东方巨著,全书52卷,药物分为16纲62类,中国古代百科全书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特点:【填】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3、整体观念: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联系性的认识。
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
整体观念的内容: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是中医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核心4、证的概念: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概念: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3、熟悉阴阳的属性特点:普遍性、抽象性、相关性、相对性、4、阴阳的相互关系【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5、阴阳的偏盛、偏衰、互损、转化:阴阳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阳互损:阴阳偏胜伤及对方:阳损及阴、阴损及阳人体内正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阴阳俱损、阴阳两虚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6、以阴阳来确定治疗原则和药物性能:确定治疗原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归纳药物性能: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淡涩)7、五行的特性:木:“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火曰炎上”,温热、升腾、明亮、化物土:“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金曰从革”,收敛、肃杀、潜降水:“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静藏8、熟悉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订正:肺—忧图重要9、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五行的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问:肝和脾之间属于什么关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木克土)相生:指五行之间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相克:指五行之间相互克制和制约的关系。
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及其要点
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及其要点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理、法、方、药理论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的集中反映和具体实施,因此,掌握中医辩证论治的方法及要点,对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辩证论治的含义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病史资料、现有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归纳,判断为某种疾病性质“证侯”的过程。
中医“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指“症状”,是患者患病时的异常感觉或表现,它指的是疾病的单个症状或体征,如:头痛、咳嗽、呕吐等;而“证”(即证候),却是机体在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出现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病因、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虚实)等,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例如感冒,常见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映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候”。
其中,风寒感冒证反映的是由于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肺气不宣所导致的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咳嗽,痰清稀色白,时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等一类症候群。
其病因为外感风寒,病变部位为肺卫,病变性质为风寒表实证。
所以,中医认识并治疗疾病是以“证”为依据的,其辨证诊断具有整体性和相对的灵活性,因此,它既不同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治疗,但又区别于那种不分阶段、不分主次、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病方法。
所谓“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治疗原则和处方用药)。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治疗原则的选择是“论治”的关键,方药的组合是“论治”的具体措施,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中“法”、“方”、“药”三个部分的具体实施。
“辨证论治”是中医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它能从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出发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即同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而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以出现同一种“证”。
中医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中医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丰富而深刻。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其中表证和里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本文将就中医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进行阐述。
一、表证和里证的基本概念表证是指疾病表面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咳痰等。
表证是由外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表现为症状明显、较为轻微、病程短暂的特点。
里证是指疾病内部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血瘀等。
里证是由内部因素引起的,表现为症状较为隐匿、病程较长、症状复杂的特点。
二、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1、发病原因不同表证是由外邪入侵人体所致,如风寒、风热、暑湿、湿热等。
里证是由内部因素引起的,如气虚、阳虚、阴虚等。
2、临床表现不同表证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表面,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咳痰等。
里证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内部,如气短、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口渴、便秘等。
3、病程不同表证的病程较短,一般在几天到一周左右即可自愈。
里证的病程较长,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痊愈。
4、治疗方法不同表证的治疗方法以解表、散寒、清热为主要方法,如桂枝汤、麻黄汤、银翘散等。
里证的治疗方法以补益为主要方法,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人参黄芪汤等。
5、预后不同表证的预后较好,一般可以自愈或经过治疗后迅速康复。
里证的预后较差,需要长期治疗才能达到痊愈的效果。
三、结语中医表证和里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其鉴别要点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历,全面分析和辨识疾病的表里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也需要加强自我保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太阳病才有表证?错!六经皆有表证和里证!张胜兵伤寒论绝技分享!
太阳病才有表证?错!六经皆有表证和里证!张胜兵伤寒论绝技分享!“张胜兵中医”导语:很多初学伤寒论的人都错误的认为只有太阳经有表证,其实“表证非独太阳,六经皆有表证”。
那么什么是表证?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表证呢?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表证,尤其是伤寒表证,只有对表证深入理解了,对于后面的学习才能更加深入!对于表证的理解,很多人一直局限于教科书,但是在很多情况上,疑难病症的产生都是最初的表证不解,引起了坏证、辨证,因此表证的鉴别是临床必备的。
提起表证,学过中医,尤其是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是不是脑海里会习惯性的浮现出了怕冷、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无汗、脉浮等症状,或者将感冒与表证相对应。
现在教科书将表证解释为:“表”是指肌表,表证是指病变部位在体表,病情较浅。
表证的症状有。
一般说来,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
表寒证有怕冷、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鼻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表热证有发热、怕寒、有汗或无汗、口渴、咽红或咽喉肿痛、舌尖红等。
对于毕业于院校的我们,教科书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最熟悉的中医思维方式,但是表证的含义不仅仅是如此。
《伤寒论》中的六经表证太阳病表证《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阳主外”,[2]即太阳之气行于体表,具有卫外的功能,所以人体遭受外来之邪侵袭,太阳首当其冲,最易发生表证。
《伤寒论》中表证主要包括中风和伤寒。
太阳中风证以汗出、脉浮缓为特征,桂枝汤主之;太阳伤寒以疼痛、无汗、脉浮紧为特征,麻黄汤主之。
阳明病表证阳明亦有表证。
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35条“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此阳明之表证也。
二证全同太阳,而属之阳明者,不头项强痛故也。
要知二方专为表邪而设,不为太阳而设。
见麻黄证,即用麻黄汤;见桂枝证,即用桂枝汤,不必问其太阳阳明也。
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
”脉浮在这里主表,紧主里实。
表征的名词解释
表征的名词解释
表征是一个名词,可以指代两个不同的概念。
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解释:
表征(Representation):在认知科学和语言学中,表征指的是一种对事物、概念或信息的描述或呈现方式。
它是通过符号、语言、图像等形式来表示和传递信息的方式。
表征可以是内在的,存在于人的心智中,也可以是外在的,以物体、图像、文字等形式存在。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中,二进制数可以作为数字的表征方式。
在心理学中,符号和记忆可以被看作是对知觉和经验的表征。
表征(Characterization):在文学、戏剧和艺术等领域,表征指的是对人物、情节或主题的刻画和描绘。
它是通过人物的言行、外貌、性格特点等来展示人物个性和角色的关系或者通过情节的发展来表现故事的主题。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表征来传达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在艺术作品中,表征可以通过画面、音乐、舞蹈等形式来展现。
总之,表征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取决于上下文和所涉及的学科领域。
以上是对表征在认知科学和语言学中以及文学、戏剧和艺术中的两种解释。
八纲辨证,虚证、实证的鉴别及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八纲辨证,虚证、实证的鉴别及与表里寒热的关系虚实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
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
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
虚实辨证,可以掌握病者邪正盛衰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
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攻补适宜,免犯虚虚实实之误。
一、虚证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疾病耗损等多种原因。
由于虚证的临床表现相当复杂。
在此,仅介绍一些共同的、有规律性的表现。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很难全面概括,常见有的: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为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红数。
【征候分析】虚证病机主要表现在伤阴或伤阳二个方面。
若伤阳者,以阳气虚的表现为主。
由于阳失温运与固摄无权,所以见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大便滑脱,小便失禁等现象。
若伤阴者,以阴精亏损的表现为主。
由于阴不制阳,失去濡养、滋润的功能,故同凶手足心热,心烦心悸,面色萎黄或颧红,潮热盗汗现象。
阳虚则阴寒盛,故舌胖嫩,脉虚沉迟;阴虚则阳偏亢,故舌红干少苔,脉细数。
二、实证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堆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实证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邪侵入人体,一是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积于体内所致。
随着外邪性质的差异,致病之病理产物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症候表现。
由于实证的表现也是多处多样的,所以也只介绍一些共同的、带一般性的问题。
【临床表现】由于病因不同,实证的表现亦极不一致,而常见的表现为: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淋沥涩痛,脉实有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证候分析】邪气过盛,正气与之抗争,阳热亢盛,故发热,实邪扰心,或蒙蔽心神,故烦躁甚则神昏谵语;邪阻于肺,则宣降失常而胸闷,喘息气粗。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方法关系与区别
一、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过程中,往往要对未知物的结构加以测定,或要对所合成的目的物进行验证结构。
其经典的方法有降解法和综合法.降解法是在确定未知物的分子式以后,将待测物降解为分子较小的有机物,这些较小的有机物的结构式都是已知的.根据较小有机物的结构及其他有关知识可以判断被测物的结构式。
综合法是将已知结构的小分子有机物,通过合成途径预计某待测的有机物,将合成的有机物和被研究的有机物进行比较,可以确定其结构。
经典的化学方法是研究有机物结构的基础,今天在有机物研究中,仍占重要地位。
但是经典的研究方法花费时间长,消耗样品多,操作手续繁。
特别是一些复杂的天然有机物结构的研究,要花费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精力。
近代发展起来的测定有机物结构的物理方法,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用很少量的样品,经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获得满意的结果。
近代物理方法有多种,有机化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波谱方法是紫外和可见光谱,红外光谱,以及核磁共振谱(氢谱、碳谱),一般简称“四谱”。
二、经典化学方法1、特点:以化学反应为手段一种分析方法2、分析步骤(1)测定元素组成:将样品进行燃烧,观察燃烧时火焰颜色、有无黑烟、残余,再通过化学反应,检测C、H、O等元素含量,得到化学式(2)测定分子摩尔质量:熔点降低法、沸点升高法(3)溶解度实验:通过将样品加入不同试剂,观察溶解与否,来进行结构猜测(4)官能团实验:通过与不同特殊试剂反应,判断对应的官能团结构(例:D-A 反应形成具有固定熔点的晶体-—存在共轭双烯)(5)反应生成衍生物,并与已知结构的衍生物进行比较。
三、现代检测技术(一)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a,UV)(电子光谱)1、基本概念(1)定义:紫外光谱法是研究物质分子对紫外的吸收情况来进行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一种方法。
(2)特点:UV主要产生于分子价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并伴随着振动转动能级跃迁,是研究物质电子光谱的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1. 病程长短很重要呀!就好比感冒,刚开始可能就是表证,病程短嘛;要是一直拖着不好,病情加重了,说不定就变成里证啦!比如你一开始只是有点流鼻涕、打喷嚏,过几天却开始发烧、咳嗽严重,这可能就从表证变成里证啦!
2. 寒热症状不一样哦!表证一般发热恶寒并见,嘿,就像外面有敌人要抗争一样;里证呢,多是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这不就好像内部出问题啦!你想想看,要是发烧的同时又怕冷,那可能还是表证,要是只高烧不退或者一直觉得冷,那可能就是里证喽!
3. 症状部位有差异哟!表证的症状多在体表,像头疼啊、身体疼之类的,这就像是家门口在闹腾;里证的症状那就深入啦,像脏腑出问题啦。
好比你牙痛,可能是表证,但要是肠胃不舒服,那往往就是里证啦,这很好理解吧?
4. 舌象脉象也能看出来呢!表证舌苔薄白,脉象浮,就好像很浅层的波动;里证舌苔就厚啦,脉象也深沉一些。
你看那舌头颜色一变,脉象不一样了,是不是就能猜到可能从表证发展到里证啦?
5. 有没有汗也得注意呀!表证有时会出汗,有时候不会,像在犹豫一样;里证就不一定喽,可能汗出异常。
就像有人运动后出汗很正常,但要是无缘无故大汗淋漓或者不出汗,那不就怪啦,很可能是里证在捣乱呢!
6. 神志变化也关键呢!表证一般神志清醒,可要是里证严重了,可能就会神志不清啦。
就像人一开始还好好的,突然变得迷糊了,那很可能是身体里面出大问题啦,成里证了呢!
总之,掌握这些鉴别要点,就能更好地分清表证和里证啦!。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完结)演示教学
中医诊断学_八纲辨证(完结)第六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表里辨证: (一) 何谓表里:表一一皮毛、肌腠、经络》表里具有相对 里一一脏腑、骨髓、气血阴阳 表里具有相对(二) 何谓表里辨证:辨别病位内外深浅的一对纲领。
(三)表里辨证的意义:1.辨别病位 广表证——病较轻浅(四)表证: 1.定义:六淫| 皮毛 ■正气 L侵入机 疫毒了 等邪气口鼻侵入机(卫抗邪于肤表浅层所表现出表证证候的概括,主要见于外感病初期阶段。
2•临床表现:(1)主要表现:恶寒(恶风),发热(①体温升高,②体温虽无升高,但自 觉发热),八纲辨证: 运用八纲分析综合 四诊所获的病情 资料,以辨别「病位深浅一一表里 病理性质——寒热 邪正盛衰——虚实 病证类别一一阴阳各种辨证的总纲领, 最基本的辨证方法。
辨别归类 执简驭繁外内浅深 2.辨别病势的进退里证 ---- 病较深重病邪由表入里 病邪由里出表- -病渐深重,为势进; 病势减轻,为势退。
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
(2)伴有症状: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气喘。
3.病机要点:■卫气受遏,不得宣发一一恶寒卜卫气郁而化热外邪客于 *正气奋起抗邪发热皮毛肌騰J * 外邪束表,经气郁滞不畅,不用则痛一一头身疼痛\ *正邪相争于表,脉气鼓动于外一一脉浮> 卫气内通于肺一肺失宣发肺气失宣一咳嗽,气喘。
肺窍不利一鼻塞,喷嚏,咽痒痛。
病未入里——苔薄白,苔薄。
4.表证特点:(1)起病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2)症状共同特征为新起恶寒发热并见,内部脏腑病状不明显;(3)病位在表,主要侵及皮毛,肌腠、经络,但可累及相应脏腑;(4)病多属实,较易治愈。
如外邪不解,可内传而成半表半里证或里证;(5)表证是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故表证出现相对浅层的病理反应,不能理解为发生在皮毛的病变就是表证,如疔疮疖肿。
中医诊断学的八纲辨证详解
一、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1)表证分: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
(2)表证转归:表证→半表半里证或里证。
(3)里证成因分三类:①表证因外感邪气太盛或误治或失治,使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气血,邪正交争于里形成里证。
②外邪直接入里,侵犯脏腑等,“直中”为病。
③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痰饮、瘀血等因素。
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气机失调或气血津液等受病。
(4)表里证的鉴别要点:寒热、舌象、脉象。
三、虚实证(1)虚证病因:①先天禀赋不足。
②后天失养两个原因,以后天失养多见,其中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房室过度等致病因素最为常见。
(2)实证病因:①外感六淫、疫疠等邪气侵袭机体。
②因精神因素、劳逸、饮食不节等使脏腑机能失调,气机郁滞,产生火热、宿食、痰瘀、水湿等邪气停聚于体内。
(3)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寒之品使阳气逐渐耗伤。
+③年高体衰致阳气不足。
(2)阴虚证证候分析:阴虚证病因有四:①内伤杂病日久耗伤阴液。
+②实热证中热邪伤阴或气郁化火日久耗伤阴血。
+③房劳过度或过服温燥之品,耗伤阴液。
+④年高体衰而阴血亏虚。
(3)阳虚证的发展与演变:①阳虚证是气虚证演变发展来的,阳虚与气虚常常同时存在。
②阳虚证可以发展为亡阳证、阴阳两虚证(阴阳互根,阳虚损阴)。
③阳虚证还可以导致:气机郁滞、瘀血,水湿,痰饮停积而形成既有阳气亏虚,又有邪气盛实的证候。
(4)阴虚证的发展与演变:①阴虚可于气虚、阳虚同时存在而形成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等(阴阳互根,阴亏损阳)。
②阴虚进一步发展成亡阴证及动风证。
(5)阳虚证与阴虚证的鉴别:五、证候相兼错杂:是指疾病某一阶段的证候,不仅病变部位表现为有表又有里,而且寒热虚实相互交错,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一)表里同病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为表里同病。
表里同病的原因有二类:一是外感病。
由表证兼见里证,或外感病未愈,复伤于饮食劳倦等。
二是内伤病未愈而又感外邪。
表里同病时,往往出现虚实寒热等,它们之间排列组合而言,可见8种情况:①表里俱寒②表里俱热③表寒里热④表热里寒⑤表里俱实⑥表里俱虚⑦表(二)寒热错杂寒热错杂分为表里与上下两部分。
经方表证易也难,明辨取效须臾间
经方表证易也难,明辨取效须臾间经方表证易也难,明辨取效须臾间导读《伤寒论》书中大量笔墨论述表证、解表,我们所熟知的桂枝、麻黄、葛根类均为解表而设,然表证说易也难,临床变化万千,单纯属表证者居少数,如何准确识别表证,往往是临床取效的关键。
对于表证的理解,冯世纶教授于2012年国际经方学术会议中发表万字讲座《经方解表识未了》,从临床实例出发,讲述了自己对于表证的困惑和理解,句句真知灼见,可谓振聋发聩。
冯世纶教授讲稿作为《伤寒论》的学习者,我跟大家一样在不断地学习《伤寒论》。
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学习越多感到问题越多,学无止境,这也说明了我们医学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题目《经方解表识未了》的意思是对解表的认识不清楚,需要继续学习,共同讨论。
首先要讲的就是对表不认识,我在学习过程中对表开始并不是认识的。
1961年,我上大学三年级,那时候中医学院要求我们早临床,讲了课后要勤临床,安排我们到临床跟老师见习,那时候的老师会放手让我们看病,那时候的教学非常好!因为中医的特点就是要多临床、早临床。
当时我遇到这样一个病例:王某,男,27岁。
1961年12月14日初诊:自幼患咳喘病,15岁以后加重,经西医多方诊治无效。
来本院中医治疗亦已2个月,之前用宣肺、润肺、化痰方药,多治无效,用黑锡丹过两,亦不见效果。
刻下症:喘咳重,不能平卧,胸胀满闷,气短,痰不易咯出,吐白泡沫清痰,口感周身冷,小便频数,张口则口水流出,苔厚腻黄滑,脉沉细滑数,哮鸣音3个加号。
因患者满口涎水,故语言不清,却不时自语,服热药后若吐黄痰,则证可愈,若痰咯不出,将憋死矣!他精神消沉,痛苦万状。
当时我在学《伤寒论》,根据脏腑经络辨证认为他脾肾阳虚、痰饮内阻、肾不纳气、肺气失宣,用小青龙汤合适。
我开的药是:麻黄3钱去上沫,桂枝木3钱,五味子3钱,半夏4钱,细辛3钱,干姜3钱,白芍3钱,炙甘草3钱。
基本上就是《伤寒论》的剂量。
中医诊断如何识别病机的表里关系
中医诊断如何识别病机的表里关系中医诊断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判断疾病的本质和病机。
其中,识别病机的表里关系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关键意义。
表里是中医用来概括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一对纲领。
表证一般指病在肌肤、经络等较浅的部位,里证则多指病在脏腑、气血、骨髓等较深的部位。
理解表里关系,有助于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从症状表现来看,表证通常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
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比如,一个人突然受了风寒,出现了怕冷、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等表现,这就属于表证。
里证的症状则相对复杂多样,由于病位在里,涉及脏腑气血等,可能会有咳喘、心悸、腹痛、腹泻、呕吐、小便不利、神昏谵语等。
比如,长期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虚弱,出现胃脘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就属于里证。
脉象也是判断表里的重要依据之一。
表证的脉象多浮,这是因为邪气在表,正气抗邪于外,气血趋向于体表。
而里证的脉象多沉,反映了病邪在里,气血内郁。
比如,浮紧脉常见于风寒表实证,沉细数脉则多见于阴虚内热的里证。
舌象在辨别表里证时也能提供重要线索。
表证时,舌苔变化一般不明显。
而里证时,舌苔往往会有明显的变化,如黄苔多主里热,白厚苔多主里寒、里湿等。
中医诊断时,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发病诱因等因素。
比如,一个人素来体质虚弱,又外感风寒,虽然表现为发热、恶寒等表证,但由于正气不足,很容易迅速传里,出现里证。
在辨别表里关系时,要注意一些特殊情况。
有的疾病初起即有里证,如内伤病;有的表证未解,病邪已入里,形成表里同病;还有的里证出表,即里邪向外透达。
对于表里同病的情况,需要分清主次,权衡缓急。
如果表证重而里证轻,应当先解表,后治里,以防表邪内陷。
比如,既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的表证,又有胃脘胀满、不思饮食的里证,此时表证明显,应先解表。
【干货】表解里自和,里和表自解(肖春宏老师)
【干货】表解里自和,里和表自解(肖春宏老师)【干货】表解里自和,里和表自解,讲此问题之目的是学会治合病,少干合好几个方子之事,结束治病机枪扫射。
1,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此条文首先明确说太阴病,既然是太阴病,那么腹满,自利等太阴病的症状都应该有,否则不存在太阴病,是吧。
太阴病的主脉是脉弱,而此条文的脉是脉浮,是太阳病的主脉,并且用桂枝汤,这等于告诉我们还有出汗,恶风等太阳中风的症状,这些症状没写出来,不等于没告诉我们。
此条文是太阳太阴合病,只治太阳病,则里的太阴病自和,无需再合一个太阴方。
2,163条,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此条文是太阳太阴合病,只治里之太阴病,则表之太阳病自和。
桂枝人参汤,就是理中汤将炙甘草加量,再加个桂枝。
又穿个小马甲。
仲景师非常会写书,常常以一脉或一症代替一证,比如太阳中风证,只写脉浮来代表,其余症状都不写了。
我们读伤寒论时,要在脑海中设想出条文所讲的病人是什么样子的,都有什么症状。
比如276条,这个病人是出汗,怕冷,怕风,还腹胀,腹痛。
老师像您刚说的,怕冷怕风,腹痛腹胀用什么方剂治疗呢?用桂枝汤加人参吗?这两个条文都是太阳太阴合病,症状都会有汗出,怕风,腹满,腹痛等症状,一个用桂枝汤,一个用桂枝人汤。
怎么决定用哪个方?非常简单,看脉呗,脉浮者说明太阳病为主,用桂枝汤。
脉弱者说明太阴病为主,用桂枝人参汤。
想着感冒病人用人参会不会发烧加重呢,我是胡思乱想的想法[捂脸]?可以改用党参,灵活些。
@陈和平弱脉是沉脉类,在沉位,并且细而软如绵。
与浮脉天地之差,绝对不会鉴别不开。
外边太阳病自汗出,里边又腹痛自利,这人脉弱就对了。
[呲牙]桂枝人参汤,一用万事大吉了!(我遇到过一个病人不明原因发烧怕风出汗不止,就一个普通感冒,西医越治越糟糕,各种检查都没查出来原因,转院到北京也没找到原因,回来就没了,当时要是考虑用这个方剂治疗,估计也不会走,实属惋惜,病人当时我见过一次,舌头瘦小,中间发黑,一直在重症监护室待着,最终还是不明不白的没了)@陈和平您讲的这个西医没救过来的人,如果舌润而黑,应该用桂枝人参汤加附子。
表证与里证鉴别列表
表证与里证鉴别列表一、背景介绍在中医理论中,表证与里证是两种不同的疾病类型。
表证是指病邪表现在体表的症状和体征,里证是指病邪侵犯脏腑的症状和体征。
正确鉴别表证与里证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等方面,对表证与里证进行详细的鉴别和比较。
二、病因鉴别病因是指导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表证和里证的病因有所不同。
1. 表证的病因表证的病因多与外邪有关,如风寒、风热、湿邪等。
这些外邪容易侵袭人体表层,导致表证的发生。
2. 里证的病因里证的病因多与内因有关,如情志不畅、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
这些内因容易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里证的发生。
三、病机鉴别病机是指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演变规律。
表证和里证的病机也有所不同。
1. 表证的病机表证主要表现为外邪侵袭,病邪停留在体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
治疗表证的关键是疏风散寒、清热解毒、宣散透邪。
2. 里证的病机里证主要表现为内因郁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
治疗里证的关键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四、症状鉴别症状是疾病的主要表现,表证和里证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1. 表证的症状表证的症状主要表现在体表,如发热、恶寒、头痛、咳嗽、流涕等。
表证的症状较为明显,病情较轻。
2. 里证的症状里证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脏腑,如脘腹胀痛、纳呆、便溏、尿黄等。
里证的症状较为隐匿,病情较重。
五、治疗鉴别治疗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表证和里证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1. 表证的治疗表证的治疗主要以解表为主,可以选用辛散发汗的药物,如麻黄、羌活等。
同时,也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如连翘、金银花等。
2. 里证的治疗里证的治疗主要以调理脏腑为主,可以选用理气活血的药物,如柴胡、香附等。
同时,也可以采用温阳化瘀的药物,如川芎、桃仁等。
六、总结表证和里证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疾病类型,正确鉴别表证与里证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等方面的鉴别,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表证与里证的辨别
表证与里证的辨别表证篇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
凡风寒暑湿火燥,气有不正,皆是也。
经曰∶清风大来,燥之胜也。
风木受邪,肝病生焉。
热气大来,火之胜也。
金燥受邪,肺病生焉。
寒气大来,水之胜也。
火热受邪,心病生焉。
湿气大来,土之胜也。
寒水受邪,肾病生焉。
风气大来,木之胜也。
土湿受邪,脾病生焉。
又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秋必咳疟。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又曰∶风从其冲后来者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
凡此之类,皆言外来之邪。
但邪有阴阳之辩,而所伤亦自不同。
盖邪虽有六,化止阴阳。
阳邪化热,热则伤气;阴邪化寒,寒则伤形。
伤气者,气通于鼻,鼻通于脏。
故凡外受暑热而病有发于中者,以热邪伤气也。
伤形者,浅则皮毛,深则经络,故凡外受风寒而病为身热体痛者,以寒邪伤形也。
经曰∶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
此六气阴阳之辩也。
然而六邪之感于外者,又惟风寒为最。
盖风为百病之长,寒为杀厉之气。
人身内有脏腑,外有经络,凡邪气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乃入于孙络;留而不去,乃入于络脉;留而不去,乃入于经脉,然后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气自外而内之次也。
然邪气在表,必有表证,既见表证,则不可攻里。
若误攻之,非惟无涉,且恐里虚则邪气乘虚愈陷也。
表证既明,则里证可因而解矣。
故表证之辩,不可不为之先察。
人身脏腑在内,经络在外,故脏腑为里,经络为表。
在表者,手足各有六经,是为十二经脉。
以十二经脉分阴阳,则六阳属腑为表,六阴属脏为里。
以十二经脉分手足,则足经之脉长而且远,自上及下,遍络四体,故可按之以察周身之病。
手经之脉短而且近,皆出入于足经之间,故凡诊伤寒外感者,则但言足经不言手经也。
然而足之六经,又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
而三阳之经,则又以太阳为阳中之表,以其脉行于背,背为阳也。
阳明为阳中之里,以其脉行于腹,腹为阴也。
少阳为半表半里,以其脉行于侧,三阳传遍而渐入三阴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中西医结合医师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的属里证,表证舌苔不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脉浮主表证,脉沉主里证。
表证和里证的关系-中西医结合医师
表证和里证的关系是中西医结合医师考试需要了解的知识点,医学教育网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复习备考的考生有所帮助。
人体的肌肤与脏腑,是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而表里相通的。
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出现表里证错杂和相互转化,如表里同病,表邪入里,里邪出表等。
(一)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称表里同病。
这种情况的出现,除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外,多因表证未罢,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加标病,如本有内伤,又加外感,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之类。
表里同病的出现,往往与寒热、虚实互见。
常见的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详见寒热虚实辨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凡病表证,表邪不解,内传入里,称为表邪入里。
多因机体抗邪能力降低,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误治、失治等因素所致。
例如,凡病表证,本有恶寒发热,若恶寒自罢,不恶寒而反恶热,并见渴饮,舌红苔黄,尿赤等症,便是表邪入里的征候。
2.里邪出表:某些里征,病邪从里透达于外,称为里邪出表。
这是由于治疗与护理得当,机体抵抗力增强的结果。
例如;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而发热汗出,或斑疹白菩外透,这是病邪由里达表的征候。
表邪人里表示病势加重,里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势减轻,掌握表里出入的变化,对于推断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