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法简介----教改探讨(642)

程序教学法简介一、程序教学及其理论背景程序教学(Progromed instruction)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它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和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斯金纳(1938)通过大量的动物学习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理论。
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学习主要是操作性条反射的形成过程,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进行的学习称为操作学习式操作行为。
操作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则这个操作的强度(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就增加。
比如,儿童因说出礼貌用语而得到父母的表扬和巧克力(强化),那么,该儿童倾向于再次说出礼貌用语;一个学生因努力学习而得到好成绩和老师的表扬(强化),该学生倾向于继续付出努力去学习。
斯金纳认为,学习和行为的变化是强化的结果。
控制强化就能塑造行为。
教育就是塑造行为的过程,只要安排好强化程序就可以随意地塑造人的行为。
1954年,斯金纳在《学习科学与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根据他的强化理论,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批评,指出:(1)传统教学在控制学生行为的手段上是消极的,多为负强化(如发脾气、惩罚、训斥等);(2)行为和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太长;(3)缺乏连续的强化程序;(4)强化太少,传统教学的最主要缺点就是强化太少。
一个教师要对一班几十名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强化机会是做不到的。
由此,斯金纳竭力主张改变传统的班级教学,实行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
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把学习的内容编制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学生通过机器上的程序显示进行学习。
后来还发展了不用教学机器,只使用程序教材的程序学习。
程序学习的过程是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按一定顺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一一回答,然后学生可以得到反馈信息。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相当于“反应”,反馈信息相当于“强化”。
二、程序教学的编程原理程序学习的关键是编制出好的程序。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二)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
❖ 1、操作性条件反射
把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 (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二是 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 与任何已知刺激无关)。
——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 的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 的行为。
——在学习环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 表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强化理论
❖ 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 而强化物就是增强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
❖ 积极强化:是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 ❖ 消极强化:去掉可厌恶的刺激物,是由于
刺激的退出而加强了那个行为 ❖ 反应与强化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辨别刺激——行为或反应——强化刺激
(三)程序教学
所谓的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的知 识按其中的内在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 项目,然后让学生按照由知识面项目的顺 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及时给与反馈和 强化,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谢谢聆听!
谢谢观看! 2020
三、程序教学理论的评价
❖ 积极的评价: ❖ 1、斯金纳顺应时代潮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上的
应用开辟了道路 ❖ 2、程序教学问世以来对美国、西欧、日本有较大影响,
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数学、统计、地理、科学等学科的 教学中。 ❖ 消极的评价: ❖ 1、在策略上过于刻板,注重对教材的分析,把教材分解 的支离破碎,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 2、注重与知识的灌输,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间的讨 论,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只能做为教学的一 种辅助手段。
(五)程序教学原则
❖ 1、积极反应 ❖ 2、小的步子 ❖ 3、及时反馈 ❖ 4、自定步调 ❖ 5、最低的错误率
第三讲___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二、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一)产生背景(对课堂教学的批评) 1、主要借助于厌恶的刺激来控制学生的行为 2、对学生的行为没有给予及时强化 3、缺乏连续的强化方案 4、强化太少
(二)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
1、操作性条件反射
他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 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 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 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前
言
1953年的一天,斯金纳以家长的身份到小学听 课的时候,发现整个教学情景非常荒谬,效率低下。 他感叹道:“糟糕得很,他们正在毁灭心灵,而我 们 可以干得好得多。”从此,他开始致力于教育改革 并 提出了程序教学。他的程序教学理论能解决教学效 率低下的问题吗?
第三讲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一、斯金纳的生平 二、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三、程序教学理论的评价
三、程序教学理论的评价 (一)斯金纳顺应时代潮流,为计算机辅助 教学在教育上的运用开辟了道路; (二)程序教学问世以来对美国、西欧、日 本有较大影响,被广泛用于英语、数学、统 计、地理、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
(三)它在策略上过于刻板,注重对教材的 分析,把教材分解得支离破碎,破坏了知识 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四)程序教学着重于灌输知识,缺乏师生 间的交流和学生间的探讨,不利于创造思维 能力的培养。因此,程序教学只能作为教学 的一种辅助手段。
(四)程序教学 所谓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 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 目,然后让学生按照由知识面项目的顺序逐 个学习每一项知识,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 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预定 的教学目的。
程序教学几个本质特点
1、由学生按学习程序独立自主按部就班地个别学习 方式; 2、以问题法的形式向学生呈现问题; 3、程序教学是由问题显示,学生回答和判断回答 正误(反馈)三个部分组成的系统; 4、学生个别学习程序教材,师生间和学生与学生间 的关系已大为削弱; 5、程序教学的重点是掌握现成知识。
斯金纳与程序教学理论

斯金纳与程序教学理论斯金纳与程序教学理论1953年的一天,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以家长的身份到小女儿就读的小学四年级的一个班级听算术课的时候,发现许多孩子都很希望回答问题,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表现,而且即使回答,老师的反馈也不及时,整个教学情景非常荒谬,效率低下。
他感叹到:“糟糕得很,他们正在毁灭心灵,而我们可以干得好得多。
”从此,斯金纳开始致力于教育改革并提出的程序教学。
作为一名实验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源于动物实验。
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放着一只老鼠,有一根控制杆连着食物箱,老鼠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够得到一些食物,这样不断地压,用不了多久,老鼠学会了如何取食。
在斯金纳看来,这是对老鼠操作控制杆这一行为强化的结果。
由此,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因此,有可能设计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通过一系列层次性的手段,可以将行为引导到预期的最后效果。
他指出,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为了避免或者逃避来自家长、教师的惩罚,正确的学习行为并没有得到强化。
而且,在现在的教学编排中,老师往往在一个单元以后才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一次测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作业,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精确的、有计划的连续强化的方案,强化的次数远远不够。
正是这些,造成了教学的低效率。
在斯金纳看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在规定的时间里计划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强化物?(比如奖品甚至一句肯定的赞语)怎样有效地安排教学环节?也就是说,教师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把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逐渐精致地化为小的单位或者步骤,确保每个步骤的行为都得到及时的强化。
所以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要求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积极反应原则。
就是要及时强化巩固学生的学习反应,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只有学生积极地接受教材,才能推动他参与进一步的学习活动,真正地掌握知识。
第三讲___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主要著作有: 《有机体的行为:一种实验的分析》、《科学 与人类行为》、《言语行为》、《学习的科学和教 学的艺术》、《教学机器》等。这些著作全面阐述 了操作行为主义理论和这种理论在教学领域中的应 用。他还用操作行为主义理论阐述社会生活问题, 出版了小说《沃尔登第二》、《自由与人类的控制》 以及《超越自由与尊严》。
美国心理学家克劳德提出的分支式程序,也叫 内在程序。克劳德认为,根本不可能编制一种能完 全避免错误的程序。他把学习材料也分成小的单 元,但步子比直线式大,学生学习一个逻辑单元后 就进行多重选择测验,根据测验结果决定下一步的 学习。如选择正确,可引入下单元的学习;如选择 错误,则引入补充分支程序给予补充说明,纠正错 误。
斯金纳原来并未打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而是 专修英文,打算成为一名作家。在毕业后的两年 内,从事于写作,结果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于是 攻读生物学。在这个过程中,他读了华生和巴甫洛 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人类和动物的行为感兴趣, 就进了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1930年获心理学硕士 学位,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接着留校从事研究 工作。
斯金纳箱
动物的学习行为 是随着一个起强 化作用的刺激而 发生的。
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 的改变; 学习是反应的可能性或概率的变化; 教学就是安排发生强化的事件以促进学 习。
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 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 别人的反应。 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 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 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 成学习任务。
(五)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所关注的是可
以观察到的外在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他 把心理的内部过程看作是一个“黑箱”。 (六)缺少了学生与教师相互间直接对话和及时 交流的教学,已经完全丧失了教学的实质意义。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原则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原则摘要:一、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原则简介1.斯金纳的背景及贡献2.程序教学原则的核心理念二、斯金纳程序教学原则的具体内容1.积极反应原则2.及时强化原则3.反应概率调整原则4.积极反馈原则三、斯金纳程序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斯金纳程序教学原则的启示1.教师角色的转变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3.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正文: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原则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
这些原则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斯金纳的程序教学原则简介1.斯金纳的背景及贡献:B.F.斯金纳(1904-1990)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动物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为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程序教学原则的核心理念:程序教学原则主张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和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及时强化、反馈等手段,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斯金纳程序教学原则的具体内容1.积极反应原则: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有趣、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积极反应。
2.及时强化原则: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反馈,对学生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3.反应概率调整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更有可能产生正确反应。
4.积极反馈原则: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三、斯金纳程序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有趣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基本要素及评价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基本要素及评价(1〉〉程序教学法的要素:斯金纳一派学者在谈论程序教学的有利因素时,对比“班级教学”的缺点,认为被教学程序化组合在一起的能造成良好学习效果的要素有五项:1.学生作出的积极反应。
斯金纳等人认为在传统班级教学的课堂上,一个教师同时教许多学生。
教师讲授知识或者给出信息,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消极的听众,不易做到普遍地经常地在教学中做出积极的反应。
另外教科书的内容也不能保证学生对每一小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是程序教学法的每一项目之下,每位学生都可以作出积极反应。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做到积极反应,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2.小的步子。
由于严格控制了刺激,学生可以一步一步地掌握教材。
程序教材是一步一步呈现的,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任何两个步子之间所增加的困难一般都是很小的。
斯金纳曾用老鼠和鸽子做实验,引伸出小步子要素,他认为动物的复杂行为,可以用逐步接近的方法,掌握特点,步步强化,渐渐达到目的。
他把这种塑造动物复杂行为的方法试用在人类学习方面,因而主张程序教材的步子要小。
若干年来,关于教材的步子要小到什么程度最好,美国没有定论。
这种最适宜的步子,还不能用科学的方法确定。
程序教材步子大小在大多数情况下,还需依靠程序编写者的个人经验。
3.对每一反应的及时反馈。
斯金纳等人把每一反应的及时反馈作为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
认为动物行为的强化原则,可以应用于教育设计中。
他主张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就是精心安排强化。
当学生的每一个反应很快得到教师评价的时候,学习的成效就提高了。
学生在知道正确的答案可以得到表扬甚至得到奖赏,这对于增强学习信心和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大有帮助。
这个在程序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效果,心理学的术语叫做“强化”。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每个正确的反应必须立刻反馈。
他批评传统的班级教学,认为在一般学校的班级教学中,儿童的反应和教师的强化之间隔着的时间太长,从许多秒钟到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
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

六 程序教学模式的优点
• 1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 2采用低起点、小台阶的方式编排知识,促进理解的学习 • 3当时知道结果,促进高效率的学习 • 4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分类推进 • 5当堂消化、当堂完成
七 程序教学理论的评价
• 1斯金纳顺应时代潮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上的运用开辟了道 路 • 2程序教学问世以来对美国、西欧、日本有较大影响,被广泛用于英 语、数学、统计、地理、科学等学科的教学中 • 3他在策略上过于刻板,注重对教材的分析,把教材分解的支离破散 ,破坏力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 4程序教学着重由于灌输知识,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间的探讨, 不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程序教学只能作为教学的一种辅 助手段 • 5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所关注的是可以观察到外在的行为,而 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他把心理学的内部过程看作是一个“黑箱”
3 及时反馈
•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 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
• 立即做出反馈,对行 • 为的及时强化是控制 • 行为的最好的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 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 ,强化效果就越大
4 自定步调
•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 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 按统一的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 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 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 励学生按照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 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的诱因 。
1 积极原则
•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充当消 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的、经常的 做出积极的反应。程序教学以问题的形式 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做 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 小的步子
•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 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 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程序教 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 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 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子......如此 循环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
斯金纳程序教学设计理论

斯金纳程序教学设计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理论,也被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教学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F. 斯金纳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
他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操作条件反射的教学方法,认为通过适当的刺激和反馈,可以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理论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是在环境刺激下的反射行为。
他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来建立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刺激和给予及时的反馈,来引导学生正确的反应,并加强其对特定知识或技能的掌握。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理论强调以下几个关键要点:1. 设计适当的刺激: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适当的学习材料。
刺激需要足够清晰和明确,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反应。
2. 给予即时的反馈: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应尽快给予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加强正确的反应。
反馈可以是肯定的鼓励或具体的指导,以便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3. 分步引导学习:教师应将学习内容分解为一系列逐步难度递增的步骤,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或技能。
每个步骤都是前一步骤的基础,通过逐步演进,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复杂的知识结构。
4. 灵活运用技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差异,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不同的学生可能需要不同的刺激和反馈方式,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5. 引导自主学习: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应该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任务是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理论注重学生的行为和反应,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引导学生学习。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参与和自主性,注重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
同时,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供具体和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加强正确的行为,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但是,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三、程序教学理论的评价
❖ 积极的评价: ❖ 1、斯金纳顺应时代潮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上的
应用开辟了道路 ❖ 2、程序教学问世以来对美国、西欧、日本有较大影响,
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数学、统计、地理、科学等学科的 教学中。 ❖ 消极的评价: ❖ 1、在策略上过于刻板,注重对教材的分析,把教材分解 的支离破碎,破坏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 2、注重与知识的灌输,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间的讨 论,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只能做为教学的一 种辅助手段。
.
谢谢聆听!
.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 第一:代表人物 :斯金纳的生平 ❖ 第二: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 第三:程序教学理论的评价
.
斯金纳的生平: (1904——1990年)
是新行为主义心理 学的 创始人
.
斯金纳原本未打算成为一个心理学家, 而是专修英文,打算成为一名作家。 在毕业后的两年内,从事于写作,结 果感到没什么可写的,于是攻读生物 学。在这个过程中他多了毕生和巴甫 洛夫的著作,从而开始对人类和动物 的行为感兴趣,就进了哈弗大学攻读 心理学1903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 193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来留校从
事研究工作。 .
1958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授 予的杰出科学奖;
1968年: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 最高科学奖——国家科学奖; 1971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基金
会办法的金质奖章
.
二、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一)产生的背景
1、主要借助于厌恶刺激来控制学生的行为 2、对学生的行为没有给以及时强化 3、缺乏连续的强化方案 4、强化太少
.
程序教学理论的另一位代表: 克劳德
❖ 克劳德在程序教学模式上鱼斯金纳不同 ❖ 他提出分支式程序,也叫内在程序。他把
斯金纳程序教学流派

个人观点: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是我们从小就接触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小学开始,老师总喜欢用问题引出课题,在我们积极回答的过程中就提高了我们对这一课题的兴趣和让我们回忆了跟这一课题有关的基础。这是积极反应原则。
(4)自定步调原则
斯金纳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是各不相同的,因此,程序教学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速度和学习潜力进行学习,即所谓的自定步调。也就是要求程序教学以个体化的学习方式进行,不要求统一的进度。这样,就能够较好地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学习。
斯金纳
把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人类从事的绝大多数有意义的行为都是操作性的,斯金纳用条件作用的原理来解释学习,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人们通常都是以一种增加愉快、减少痛苦的方式来行事的
经典实验:
斯金纳箱实验
斯金纳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阴暗的隔音箱,箱子里有一个开关。早期斯金纳用老鼠做实验。老鼠或快或慢偶然的按下一个开关(杠杆),食物就掉进盘内,老鼠就得到了强化,老鼠的行为是通过操作环境(按压杠杆)而获得食物的,即强化物只有在条件反应出现后才会出现。
程序教学流派
原则:把要学习的知识按照其学科的内在逻辑分解为若干部分,使学习由浅入深,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的关键是程序的制定,
他提出了制定程序的五个原则:小步子,自定步调,积极反应,及时强化(反馈),低错误率
评价:第一,应以正强化方式为主。
斯金纳认为,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学习结果即个体行为变化的一种预期。根据行为主义原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在斯金纳看来,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在行为后呈现一种强化,此即所谓的强化原则;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作出系统的安排,以期达到最好的强化效果。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精选-PPT】

(2)在行为和强化之间时间隔得太久。 (3)缺乏一个连续强化的方案。 (4)强化次数太少。
第三节 斯金纳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
1、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认为,强化刺
激并不和反应同时发生或先于反应发生, 而是随着反应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有 机体必须首先做出所希望的反应,强化刺 激才会随之发生,使这个反应发生的强度 增加。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格致中学 张燕
第一节 斯金纳简介
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 1990)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是新行为 主义心理学和新行为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 代表人物。
斯金纳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程序 教学之父”。
第一节 斯金纳简介
1938 年,出版了《有机体的行为》 1954 年和1958年,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
→②→③→④→”。 直线式程序教学模式实质上是将学科知识
重新组织成一个按教学逻辑顺序的过程, 也是强调学生个体按问题进行个别化学习 的教学模式。
第四节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四、现实意义 斯金纳主张教学要适合个人的特点,发挥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习理论的科学 化,加速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机结合。
第五节 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在化学教
学中的应用
附件一:“苯酚”一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苯酚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掌握苯酚分子结构。 3、掌握苯酚化学性质:与钠反应,取代、加成反应,弱
酸性,显色反应等。 过程与方法 4、在学习研究苯酚性质的过程中,体验实验观察、结果
分析和类比推理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理解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微粒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决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正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教学策略或教学技艺。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也可以认为是把教学程序化,其主要的基本点是:要把教材分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要求学生做出积极的反应;对学生的反应及时的“反馈”及强化;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步调,学习进度不要求一致;使学生有可能每次都做出正确的反应,使错误率降低到最小限度。
他还认为要完善地实施程序教学,必须借助于教学机器的帮助。
于是就在普莱西教学机器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程序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直线式程序教学这种程序教学是将教材分成许多连续的步骤,制定合理的学习序列,每个学生按其程序进行严格学习。
学生阅读一个单元教材之后,立即进行直观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来决定是否进入新的单元学习。
2.分支式程序教学分支式程序教学是把教材一份一份地分开,即分成比直线式程序教学法有较大的步骤。
学生学习一个单元的教材后,教师用该单元的内容对他们进行测试。
该单元哪个步骤出现问题,就在出现问题的步骤进行分支或亚分支再重新学习,最后再回到主枝上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
3.混合式程序教学混合式程序教学法是将直线式程序教学和分支式程序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法。
斯金纳所强凋的程序教学模式也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程序教学采用逐步测量与评价方法,其“小步子”推进中的评价,具有一定的诊断性质。
尽管教学机器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妨碍,对学生学习动机考虑甚少,但程序教学过程中的耐心、促进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及时反馈的速度几乎是一般教师所不及的,从而导致了20世纪6o年代的程序教学运动。
思想基础:程序教学,的思想基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在新行为主义者中,斯金纳对教学思想的影响和贡献最大,强调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主张在观察不到任何外部刺激的环境下通过强化来控制有机体行为。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与我国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

实验设计
自学辅导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发挥 其主体作用,以达成教学目标。实验设计充分考虑到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的影响,旨在探究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际效果。
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实验准备阶段:选取适当的实验对象,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特点 进行分类。
谢谢观看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与我国的自 学辅导教学实验
目录
01 一、引言
三、程序教学理论在
03 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中 的应用
02
二、斯金纳的程序教 学理论
04
四、应用效果与优缺 点
目录
05 五、启示与展望
07 参考内容
06 六、总结
核心主题: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在我国自学辅导教学实验中的应用与启示
关键词: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 自学辅导,教学实验
本次演示旨在回顾三十三年来的自学辅导教学研究历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趋势。自学辅导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其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 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过去的三十三年中,自 学辅导教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次演示将分析这些优 缺点,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1、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自学辅导教学 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2、提高学习成绩。自学辅导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3、增强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自学辅导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3、学生自身也需要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自学辅导法的实施过 程中,学生应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不 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程序教学理论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程序教学理论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作者:程育艳王为杰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7年第09期摘要:程序教学理论是现代教育技术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本文在全面分析程序教学理论适合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理由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它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并分析了程序教学理论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程序教学理论信息技术教学一、程序教学理论简介程序教学理论的发端可追溯到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设计的自动教学机的问世,然而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则应归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斯金纳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量工作。
50年代,斯金纳根据他的“操作条件反应”和“积极强化”的学习理论,在普莱西教学机器的基础上,开始赋予程序教学新的含义,开创了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这一教育技术实践的新的研究侧面。
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小步子、积极反应、即时强化、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1]1.小步子原则:将学习内容按其内在联系和学习程序过程分成许多小的步子,每一个步子应该尽量小,这样能降低学习难度,学生在学习每一步时都能得到提出正确答案的最大可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积极反应原则:传统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多为“填鸭式教学”,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对教师的提问做出反应。
为克服这个弊病,就必须让学生对每一个问题有所反应,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消极接受学习变为积极反应学习,使学习的效率极大地提高。
3.即时强化原则:在每个学生做出反应后,教学程序必须使学生立即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即给学生“及时确认”或“及时强化”。
斯金纳认为,当一个操作反应为一个刺激紧随时,这个操作力量就会提高。
此外,强化必须及时。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进学习的效果,保持和巩固已有的知识。
4.自定步调原则: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是各不相同的,具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性。
程序教学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潜能和学习进程进行学习,即所谓的自定步调,不要求统一的进度。
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
来源于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斯金纳,提倡认知心理学的两大原理。
一、操作性条件反射。
二、强化理论。
教学流程:讲练测评一体化,四环节集中完成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做到当时讲,当时练,当时接收,当时理解,当时消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善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产生学习能力。
根据孩子的个体情况,单独备课,独立配题。
实施程序教学,完善知识结构,掌握学习方法,脱离课外辅导,产生学习能力。
五大原则
一、小步子:(低起点小步子阶梯化,让孩子易接受,
容易理解,容易消化。
)
二、积极反应:(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点做出积极的
反映。
产生正强化。
)
三、步调自定:(学生接受得快的我们就快讲,节省
时间,学生接受的慢的我们就慢点讲,让他明白。
)
四、及时反馈:(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
做到当场解决,当场消化,不留作业。
)
五、降低错误率:(错的立刻改成对的,给他一个正
确的观念,正解的原则,也就是因材施教,要么就做错题集,降低错误率。
)
优势:
一:针对性强
二:按知识点教学。
什么是程序教学法

什么是程序教学法什么是程序教学法程序教学是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中的重点知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往往以客观题的形式考察。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什么是程序教学法,希望有所帮助!一、理论依据程序教学是斯金纳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理论而设计的教学模式。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通过小白鼠的迷箱实验,强调学习是反应概率上的变化,强化影响了行为发生的概率。
由动物的学习而推断人的学习,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在促进学习者学习时,要不断地给予强化,促使学习者向着学习目标迈进。
二、基本做法(1)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2)按照这些小单元的逻辑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3)通过教学机器和程序教材及时呈现,要求学生做出应答反应(填空或写答案)或选择反应,学生回答问题后立即得到反馈。
三、基本原则1.积极反应原则是指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积极反应的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做出某个反应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生作出进一步的反应。
2.小步子原则是指教材内容被分解成很多小单元(也叫小步子),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
3.即时反馈原则即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立即给予反馈。
学生每完成一个小步子,便立即呈现学习结果,并马上进入第二个问题。
4.自定步调原则程序教学基本上是一种自学程序,允许学习者按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
5.低错误率原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学生出现原理简介程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斯金纳是当代新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著名代表。
他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行为可以运用逐步强化的方法,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
他把这种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引入人的学习行为,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认为学习过程是作用于学习者的刺激和学习者对它作出的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形成过程。
其基本图式是:刺激——反应——强化。
程序性教学大纲的理论基础

程序性教学大纲的理论基础程序性教学大纲的理论基础在现代社会中,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程序设计成为一项重要的技能。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技能,许多学校和机构开始实施程序性教学大纲。
这个教学大纲建立在一些理论基础之上,本文将探讨其中的一些关键理论。
首先,程序性教学大纲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构建知识。
在程序性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编写程序来解决问题,这要求他们不仅要理解编程语言的语法和规则,还要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其次,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也是程序性教学大纲的理论基础之一。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构建自己的理解。
在程序性教学中,学生通过编写程序来实践和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这有助于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的应用。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来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是问题解决学习理论。
问题解决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学生通过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学习和发展。
在程序性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编写程序来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他们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社会学习理论也对程序性教学大纲的理论基础产生了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实现的,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来学习和发展。
在程序性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同学合作来共同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和分享编程经验。
社会学习理论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总之,程序性教学大纲的理论基础包括认知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问题解决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普来西(S.L.Pressey)设计的第一架自动教学机。
由于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普来西的工作未受重视。
1954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斯金纳 (B.F.Skinner)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The Science of Learning and the Act of Teaching)一文,奠定了程序教学理论的基础。
教学机器首先在美国军队的军事教学中被采用。
1.程序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
程序教学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论,它把学习解释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而且以积极强化来鼓励加强这种联结形成的过程。
程序教学理论的另一个出发点认为人类的行为(包括学习)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因而可以把学习分成很多小步,进行合乎逻辑的、程序化的安排,用预先编制的程序(Program)指导或控制学习的全过程,进而可以通过机器来进行教学。
可以说,程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某些弱点而提出来的。
在传统的班级教学中,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与学生个别的差异的矛盾无法很好解决,学习不能及时强化,教师难以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造成相当程度的教学盲目性,等等。
因此,程序教学注重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心理特点,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巩固、复习、测验等环节都作了周密的安排,使教学能更灵活地适应不同的学生,使学生能更主动、灵活地学习。
2.程序教学的实现方法
设计教学程序时,必须先编制一个程序大纲和进度表,把有关的教材按教学规律分为几百个、几千个“学步”(Step),若干个学步组成一“组”(Set),若干个组组成一“段”(Stage),或一个“单元”(Unit)。
还必须考虑学习的起点和要求的预备知识,以确定学步的数量、内容及进度安排等。
按照程序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1)逐步前进(Step-by-Step Progression)
循序渐进。
在掌握已有知识或技能的基础上,每次跨出学生所能接受的最大的一步。
(2)经常反馈(Constant Feedback)
反馈即根据学生的反应,将获取的学生学习的信息告知学生,使他能得知计算机教师对他学习的评价。
并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学习的内容和进度。
传统的班级教学因为不容易获取学生学习状态的信息,很难做到经常反馈。
(3)及时强化(Immediate Reforcement)
强化也是一种反馈。
它可以是教师对学生正确回答的肯定、鼓励,也可以是来自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
学习者知道了学习的结果,知道自己有了进步,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本身就是一种鼓励和报酬。
强化能产生或加强学习的动机。
及时强化并不意味每次答对问题都要“强化”。
间断性强化效果更好。
但时间不能相隔太长,否则失去意义。
传统班级教学很难做到及时强化。
(4)个别对待(Individualized Approach)
因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一地进行教学,所以可以根据各个不同学生的情况区别对待。
区别对待体现在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两个方面。
对学习较好和较差的学生,提供的教
学材料的内容可以有所不同,教学步调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加以调整。
学得快的学生可以加快步调,学习拓展的内容,不会感到“吃不饱”。
学得慢的学生可以采取较慢的进度,侧重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会感到“跟不上”。
实现程序教学有线性模式和分支模式两大类。
在这两者之间又产生了无数变式。
所谓线性模式即将各学步按学习顺序线性排列,一步一步往前学。
如果在某一步上学生没学好,回答提问有错,就重复该步的教学内容及提问。
分支模式则考虑各种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
如提供详尽程度不同或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水平的测试等。
3.程序教学理论的长处和不足
程序教学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在程序统一安排之下,自定学习步调,实现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
另一个优点是便于在机器上实现。
现行很多课件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实现的。
对程序教学的批评意见主要有:
(1) 程序控制全过程,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处于从属地位。
(2) “刺激-反应-强化”的学习理论重视学习的外部反应,但忽视对反应的内部过程的研究,只能说明一些较低认知水平的学习过程,如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等,而难以阐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过程,如分析、创见、问题求解等。
因而,批评者认为程序教学较难解决培养能力等认知层次较高的学习任务。
(3) 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处于紧张的作业问答状态,令学生降低学习的兴趣。
(4) 缺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感情上的陶冶。
不管怎么说,程序教学如果精心安排,应用得当,确实也可以取得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由于可操作性较强,易于在计算机上实现,国内现有的CAI软件绝大多数是按照程序教学的思想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