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室内设计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建筑还有“大式”、“小式”的区分。大式建筑一般指有斗拱 的高级建筑,小式建筑指没有斗拱的一般建筑。
一 界面装饰
(一)顶棚 大式建筑的顶棚做法: 井口天花,即在方木条架成的方格中,设置天花板,在板上绘画、 雕刻或裱糊。除了大式建筑外,等级较高的小式建筑也用。
藻井。有斗四、斗八和圆形多 种,多用于宫殿、庙宇的御座 和佛坛上。明清藻井的技术和 艺术水平远高于以前的朝代, 紫禁城太和殿、天坛祁年殿的 藻井都是典型的佳作。
都城(紫禁城)
紫禁城前期部分由南向北, 形成7个庭院,主要建筑全部 位于轴线,次要建筑则配置于 两侧。体系重点是太和殿、中 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三大殿 东西约236m,南北长426m, 周围以廊庑、殿门及体仁、弘 义两阁等围成殿庭,三大殿依 次配置,其中的太和殿尺度最 大,用材最精。
故宫
故宫主要建筑全部位于轴线,次要建筑则配置于两侧。 作为整个体系重点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其中 以太和殿尺度最大,用材最精,凸现了尊贵的地位。它是统治者举行重大 仪式(如皇帝登基、诞辰、出兵征伐及春节庆典)的地方。 其规划: 一是,太和殿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5间的高体制。 二是,采用了3万多平米的、可容万人盛典的巨大殿庭。 三是,在殿与庭的处理上,太和殿殿身没有凸入殿庭,前檐几乎与殿 庭北 墙拉平,由此保持了殿庭的最大深度和规整形态。 四是,恰当的安排了殿庭的辅助建筑和陈列小品。
目前比较通行的方法,即把清代梁、枋彩画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 画和苏式彩画三大类。
和玺彩画 是等级最高的彩 画,用于宫殿和坛庙 的主要殿堂。常用图 案为龙、凤和吉样草, 后来加了西番莲、灵 芝等内容。常用颜色 为青、绿、红和紫, 主要线条和纹样采用 “沥粉贴金”等工艺, 以显示金碧辉煌、雍 容华贵的气派。和玺 彩画还可细分为金龙 和玺、龙凤和玺及龙 草和玺等三种,三种 的区别在于图案不同, 三者的等级依次下降。
明清斗拱
四 彩画
明清是展示建筑美的高峰时期,手段之一就是大量用彩画。
明代彩画特点:
(一)绘画部位不好以斗拱为重点,而是 以梁、檩、枋等柱头以上的部分为重点。 斗拱上的彩画,最多只作单色平涂或单 色退晕,以前那种满铺花斗已经很少见。 (二)梁、檩、枋的彩画已有定式,明显 的特征是中间一段不画图案,与 宋、 清做法均不相同。 (三)所用颜料均为矿物质颜料,如石青、 石绿、银朱等。 (四)不像清代苏式彩画那样大片用白地, 也很少用红色,尤其慎用金色, 是真正 的“点金”,而不像清式彩画那样“沥 粉贴金”、“大点金”、“混金”。 (五)此前的彩画色调偏暖,清代彩画色 调偏冷,但多用红色调剂。明代彩画以 纯净偏绿的调子为主,故有宁静、淡雅 的风格,
太和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规模 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明 代该殿面阔9间,进深5间宫 殿的长宽比例精心设计成9:5 代表“九五之尊”重修后的 太和殿殿面阔11间,63.93m, 进深5间,37.17m,高26.92m, 殿身有72根立柱。
顶部为精致的藻井,以蟠龙 作为装饰。位于轴线上的宝座和 后面的屏风金漆雕龙,置于高台 上象征皇帝至高无上。宝座周围 象征太平的“象驮宝瓶”,象征 皇帝贤明。象征延年益寿的“仙 鹤”以及焚香用的香炉等。太和 殿前幅设有前廊,进深一间,是 内外空间的过渡。前廊外有一个 平台,向南突出,丹陛之上陈列 着18座铜鼎和一对铜龟铜鹤。鼎 为国家重器,庄严而神圣。鼎为 18座,与柱数为72根一样,均合 崇“九”的寓意。
北京天坛是坛庙的代表作。始建于明永乐十八(1420年)是一个包 括圜丘、祈年殿、皇穹宇等在内的建筑群。
祈年殿内外圈用十二根金柱,与十二 根檐柱共同承托中、下檐。中心用四 根高19.2米的龙井住承托天花藻井和 上檐屋顶。以十二根金柱和檐柱象征 十二月和十二时辰。 皇穹宇殿内有八根内柱,上部挑出 镏金斗拱,承圆形天花。此殿内部 构架精巧,艺术水平较高。
(二) 墙面与柱面
内墙面可以是清水的,即表面不抹灰。但多是抹灰,并保持白 灰的白色。 内墙面可以裱糊,小式建筑常用大白纸,称“四白落地”;大 式建筑或比较讲究的小式建筑,可糊银花纸,有“满宅银花,四 壁生辉”的意义 有些等级较高的建筑,特别是高级住宅。可在内墙的下部做护 墙板。一般做法是在木板表面作木雕、刷油或裱锦缎。
一、都城与宫殿
明清的都城与宫殿,均极力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由于集中财力、 物力和优秀的工匠,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了北京城。明清北京城,以宫城(紫禁 城)为中心,向外为皇城,再向外为内城,为三重城垣的结构。宫城位 于都城中心,面积约72万余平米,是皇帝听政、主持庆典和帝后起居的 场所。皇城面积约为宫城的5倍,内有“左祖”(太庙)、“右社”(社 稷坛)、景山、南海、中海和北海,还有部分衙署、寺观和宅第。内城 面积约为皇城的4倍,城内有店铺、佛寺、道观、衙署、兵营和民居。 内城四外有坛庙,即南面的天坛、先农坛,北面的地坛,东面的日坛和 西面月坛。 北京的规划布局,以一条贯穿南北长达7.5km的中轴线为基准,构 思的核心是使宫殿、御花园居全城核心。 充分体现皇权至上,符合封建礼制的规范。
二、坛庙
“坛”,古指平地上以土堆起的高台,是神之场所。《礼记· 祭法》称“燔柴于 泰坛,祭天也”,筑台而祭是显示隆重和神圣。 “庙”是古代祭祀祖宗和土地的建筑。 北京天坛是坛庙的代表作。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一个包括圜丘、 祈年殿、皇穹宇等在内的建筑群。天坛的主题是“崇天”。建筑群面积比紫禁城大 几倍,密度却小很多,且大都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下。这无非是让进入坛区之人,感 到离尘世已远,距天神已近。祈年殿是天坛的重要建筑,平面呈圆形,寓有“天圆” 之意。它作为祈谷丰收的场所,多处使用与农业节历有关的数字,如用12根外檐柱, 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用12根内柱,象征一年12个月;用内外共24根柱子,象征一 年24个节气;用4根“龙金柱”代表一年四季。
五 明清时期室内分隔物
空间分隔物也属于内檐装修,但明清的室内空间分隔物种类繁多, 又极具特色,故专列节。介绍的重点是飞罩、落地罩、栏杆罩、几 腿罩、壁纱橱、挂落和帐幕。
(一) 飞罩
飞罩,是一种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分隔物。它上靠梁底,两侧不沿墙柱下 延,因此也称单边罩。多数飞罩为木雕件,轮廓自由,造型华丽。当房间 较高时,可在梁与飞罩之间加眉子。 (二) 落地罩 罩的上部靠梁底。两侧沿墙柱往下延,底部一般做成须弥座,须弥座落于地 面,故名落地罩。落地罩有多种形式,浮雕成花饰各称花罩;两侧做成隔扇者, 简称隔扇罩;落地罩四周面积较大,中间只留一个开口,其罩往往根据开口之 形而定名,称为叫圆光罩、八方罩、花瓶罩、蕉叶罩等。
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也是清代 官式彩画。官式彩画 中的苏式彩画,乃是 借鉴苏州吉样纹样发 展起来却又北方化了 的彩画。至于苏州的 地方彩画与官式的苏 式彩画是很不相同的。 苏式彩画以清新、 活泼、富有生气见长, 故多用于园林建筑和 住宅
苏式彩画构图特点是将檩子、垫板和额枋联合起来,一起构图,在中间绘一个 半圆形的“包袱”。外缘作退晕,内部画山水、花鸟、人物或建筑,包袱与箍 头之间画卡子及聚锦等纹饰。常见者如下。
清代彩画的特点: (一)色彩反差大,因而具有华美 艳丽的特点。清代彩画往住直接 用原色,故常常结人以大红大绿 的感觉。但总体并无不和谐之感, 主要是因为采取几个有效的办法: 一是退晕,使色阶变化有层次, 不突然;二是使用黑白色,因为 黑白色是中性色,能与任何颜色 协调共处;三是使用金色。金色 属光泽色,能反射周围的颜色。 (二)图案纹饰多样,善于在不同 的部位使用不同的图案,尤其喜 欢使用有寓意的吉样图案。 (三)形制严密,有明确的等级明 确的规定。不同等级彩画在内容、 格式、设色上有不同的要求。
海漫天花。海漫天花又称软 天花,其做法是在方木条架构 刚格构下面,满糊苎布、棉榜 纸或绢,再在其上绘制井口天 花的图案。
纸顶。简易的大式建筑,在方木条格 构的下面,直接裱糊呈文纸,作为底 层,再在其上裱糊大白纸或银花纸, 作为面层。纸顶更多的是用于一般住 宅,骨架往往不是方木的,而是用高 粱杆绑扎的。 在一些造型比较自由的廊轩中,有时 不做吊项,而是故意将椽、瓦等暴露 出。这种做法更显质朴,称为彻上露 明造。
圆明园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四、宗教建筑
明清时,汉、藏、回宗教建筑均有发展。 较大的佛教寺庙有明代的南京灵谷寺、山西太原的崇善寺以及北京的大正 觉寺。 喇嘛教建筑在清代发展较快。除北京外,西藏、甘肃、内蒙等蒙藏族聚居 之地喇嘛教建筑尤多。比较著名的有拉萨布达拉宫。建筑随山势布置,自下而 上错落进退。外墙全部用石砌造,大片红白石墙上,镶点着成行成列的梯形窗 套,突出浓厚的藏式风韵。墙体收分显著,石材与自然山石肌理相近,墙角与 山坡衔接自然,石墙犹如扎根山岩之中,与山丘浑然一体,。曲折回转的磴道, 形成错落有致的白色斜形磴台,拉长了登山路经的长度,烘托出整体建筑的分 外高耸。
二、wk.baidu.com清时期室内装饰
明清室内装饰装修规制区分严格。有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的区分。
官式建筑——以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华北地区的建筑。包括宫殿、坛 庙、园林和王府,甚至包括受其影响民居和店铺。 特点:承袭唐宋传统,形成相对稳定、水平极高的体系。
民间建筑——民间工匠建造、受传统做法影响少的建筑。包括民间的 祠堂、寺观、民居。 特点:样式丰富、构图自由、风格质朴。
三、园林
明清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两大类。园林建筑的 空间特点,按明计成所著《园冶》的说法是:“凡立园圃之基,定厅堂为主, 先乎取景,妙在朝南,……筑垣须广,空地多存”,“相间得益,错综为 妙”,意思就是追求良好的景观和朝向,讲究宽敞疏朗、曲折错落、虚实相 间、聚散有致的布局。 皇家园林,明朝主要有皇城西部的西苑。清代著名的则有圆明园、长春 园和颐和园,并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圆明园素有“万园之园”之称,可 惜被英法联军所焚灭。 承德避暑山庄占地面积560公顷,四周环以围墙,长达10公里。园内地 形变化复杂,可划分为四大景区,即宫廷区、湖沼区、平原区、山峦区,分 别表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
二 雕饰
雕饰用于外檐者多,用于内檐者较少。 在室内,砖雕、石雕主要用于神坛的须弥座和柱础。明清石雕柱 础式样丰富,远远超出宋《营造法式》的规定。 明清木雕题材多样,技法纯熟,在室内已经成为分隔空间、文化 环境不可缺少的要素。木雕技法与石雕相似,也有线刻、阳活(浮雕)、 大挖(透雕)等多种。 室内木雕主要用于隔扇、罩和梁柱上。隔扇的木雕多在裙板和绦 环板。隔心上的长、圆卡子花也属于木雕件。藻井是木雕与斗拱、木 作的结合,雕刻题材多为龙云等。
梁柱雕刻大都采用比较经济简便的手法,目的是”软化”结构,给本来只 有结构功能的构件赋予一种更加美观的形式。 明清建筑,匾额颇多。匾指横向者,额指长向者。匾额四周,也常用木雕 作装饰。
三 斗拱
斗拱的变化最能显现传统建筑发展变化的阶段性。与唐、宋、元代相比, 明清斗拱的变化主要有四点: 一、是尺度变小,高度降低,出挑减少,外观由硕大变纤细; 二、是补间科(宋称补间作)增多。唐代的一朵没有,到宋代的二三朵,此时 的最多11朵,檐下斗拱密密麻麻,无疏朗感; 三、是结构作用失去大半,本来的结构构件几乎成了纯装饰; 四、斗拱种类、用料和做法高度标准化,制作时省却很多繁杂的计算工作。
明 清 时 期
室 内 设 计 史
内容大纲
Table of Contents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他经历了一个由兴到衰的过程。 中国古建筑的现存实物绝大多数是明清遗留的。
01 02 03
建筑发展状况 建筑装饰 家具与陈设
一、建筑的发展状况
明清时期经济的繁荣促发了建筑艺术发展的高潮。从都城、宫殿、 陵墓到万里长城,都表现出了宏大的气魄,显现出来建筑环境设计水 平的高超。造园活动出现高涨气象,并更为普及和深入生活。在建筑 选址、园林艺术、室内陈设、机具等方面富有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