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室内设计史

合集下载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

中国室内设计 的风格演变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风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对称、和谐、天人合一等理念 现代风格:以西方现代设计思想为基础注重简洁、实用、功能性等理念 融合方式:传统与现代风格的融合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 融合特点:传统与现代风格的融合使得室内设计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更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
民国时期:中西合 璧室内设计开始融 入西方元素
当代中国:多元化 发展室内设计风格 多样注重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
中国室内设计 的发展历程
近代室内设计的兴起
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建筑和室内 设计
20世纪30年代中国室内设计开始注重功 能性和实用性
20世纪初中国室内设计开始受到西方影 响
20世纪40年代中国室内设计开始注重装 饰性和艺术性
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的体现
北方地区:以粗犷、豪放为主注重实用性 南方地区:以细腻、婉约为主注重装饰性 少数民族地区:以民族特色为主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 现代室内设计:融合中西方元素注重创新与个性化
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绿色生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不同流派的风格特点与影响
传统中式风格: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 注重对称、和谐、庄重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谐统一。
现代简约风格:以简洁、实用、舒适为 主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强调空间感和线 条感。
欧式风格:以欧洲古典建筑风格为基础 注重华丽、典雅、高贵强调细节和装饰。
美式风格:以美国文化为基础注重自由、 随意、舒适强调实用性和舒适性。
中国室内设计发 展史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史)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史)

拙政园
精选完整ppt课件
13
明清时期,城市数量迅速增加,都市结构也趋复杂, 全国各地均出现了因各种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
第五节
军事据点、交通枢纽,而兴起的各类市镇,如景德镇、
建筑装饰 扬州、威海卫、厦门等,此时大小城市均有建砖城、
护城河,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皆各有规则。现
存保存比较完好的是明西安城墙。它始建于明洪武三
北海西岸建筑物很少,东岸看到一些土山与树木, 北岸有几组宗教建筑,如西天、阚福寺等。而整个布 局中,重点是集中在琼华岛上,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中海是南海和北海联系过渡的狭长水面,两岸树木 茂密,园林建筑较少,仅在东岸露出万寿殿一角和水 中立一小亭,西岸也只露出紫光阁片段。南海水面比 较小而圆,水面却十分清幽,在碧波清清的湖水中, 构置岛屿,称为瀛台,岛上建筑物都比较低平,远远 看去,高出水面却十分协调。
切磋、啜茗弈棋、看书弹琴,因而,书架、八仙桌,太师椅,棋桌,古琴等必具, 还有体现“汉柏秦松骨气,商彝夏鼎精神”的“韵物”。 书房中间放一张大书桌
或画案,讲究宽大,桌案上置笔筒、书架、砚台、笔洗、镇纸等文房四宝文具。 桌子下面,椅子前常放置一脚踏,那种带有按摩滚轴的脚踏,可促进血液循环, 激发主人的创造力。 周围点缀博古柜格以及罗汉床等,附以其它小型家具、字画、 古玩等物,简洁典雅。箱子也是书房常见的家具,箱里装书、卷轴和书写用具。 靠墙放置一长案或几,上摆放文玩,案或几的上方墙上挂书法或绘画。 长椅或榻
1.北京故宫
2.天坛
紫禁城角楼
精太选完和整p殿pt课正件 面
天坛全景 4
第三节 宗教建筑
明清时期,各种宗教并存发展,宗
教教主兴盛,建造了许多大型庙宇和宗 族祠堂。还有各种形式的佛塔也值得一 提。造型上,塔的斗拱和塔房檐很纤细, 环绕塔身如同环带,轮廓线也与以前不 同。

明清时期的家具和室内设计ppt

明清时期的家具和室内设计ppt
02
在明清时期,家具不仅是实用的 生活用品,更是室内装饰和陈设 的艺术品,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和 审美观念。
家具与室内风格的统一
明清家具的设计和制作与室内风格相呼应,通过家具的造型、雕刻和彩绘等工艺 手段,与室内墙面、地面、天花板等元素相互衬托,共同营造出和谐统一的室内 氛围。
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家具风格与室内设计风格相互影响,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时 代特征的室内设计风格。
现代材料与技术
现代室内设计运用新材料、新技术, 如玻璃、金属、塑料等,与传统元素 相结合,形成古今融合的独特风格。
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功能性设计
明清家具在设计和制作上注重实用性,如明式家具的简约线 条和清式家具的华丽雕饰,都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结合。
现代舒适性
现代室内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加注重舒适性和人体工 程学,使家具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雕刻工艺
明清家具注重雕刻工艺, 常采用浮雕、镂雕、圆雕 等多种技法,使家具更具 艺术价值。
镶嵌工艺
明清家具常采用玉石、玛 瑙、贝壳等材料进行镶嵌, 增加家具的华丽感。
造型与装饰
简洁明快
明清家具造型简洁明快, 线条流畅,注重整体美感。
华丽繁复
明清家具在装饰上追求华 丽,常采用龙、凤、狮子 等吉祥图案,以及山水、 花鸟等自然元素。
这一时期的家具和室内设计不仅反映 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明清时期的家具和室内设计,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进 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研究明清时期的家具和室内设计,可以揭示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文化氛围和 社会风俗,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明清室内陈设

明清室内陈设
“斋中长桌一,古砚一,旧古铜水注一,旧窑笔格一,斑竹笔筒一,旧窑 笔洗一,糊斗一,水中丞一,铜石镇纸一。”
“左置榻床一,榻下滚脚凳一,床头小几一,上置古铜花尊,或哥窑定瓶 一,花时则插花盈瓶,以集香气,闲时置蒲石于上,收朝露以清目。或置鼎炉 一,用烧印篆清香。冬置暖砚炉一。壁间挂古琴一,中置几一,如吴中云林几 式最佳。壁间悬画一,书室中画惟二品,山水为上,花木次,鸟兽人物不与 也……斋中永日据席,长夜篝灯,无事扰心。”
ppt课件
15
火炉汤瓶香匙火筷于西阶上,别置桌子于西,设祝版于其上。设盥盆悦巾 各二于阼阶之东。又设陈馔大床于东。”于此,不难窥探明代祭祀之时对于陈 设的严格要求。而且,一旦形成规矩往往不容随意更改。
相较于祭祀,内室、书斋、轩、馆、亭、榭、卧室的陈设个性化更明显一 些,具体情况在《遵生八笺》和《长物志》中都有所记述。
上两处均出自《遵生八笺》。不难看出,此书室所置家具呈现简洁疏朗之 态,长桌、榻床、床头小几、六笋凳、禅椅、榻下滚脚凳,给人清雅脱俗之感。 笋凳即竹凳,禅椅是坐面宽阔有靠背可以趺坐养性的大型椅子。这类椅子形制 清矍,骨风雅然,一般不成对。滚脚凳是脚踏的一种,有养生之用,《遵生八 笺》有解:“今置木棍,长二尺,阔六寸,高如常,四枨镶成,中分一档二空, 中车圆木两根,两头留轴转动,凳中凿窍活装,以脚踹轴,滚动往来,脚底令 涌泉受擦,终日为之便甚”。
我国自古是一个重“礼”的国家,尤其在“上层社会”,礼的表现更为重要与直 观。《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可以看出,孔子将“礼”放到了“立人”的 高度上,而礼的又一重要性表现是:当礼崩乐坏,大到国家,小至家庭,就必然发生 坍塌。《红楼梦》里四大家族的没落,不断伴随着“礼崩”的情况发生,这可谓文学 体系内的一个参照。

室内设计发展史

室内设计发展史

A
23
室内设计风格
三、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作家德·奥尼斯 1934 年的 ( 西班牙与酉班牙 语类诗选 ) 一书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特别有一种对现代主 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即为后现代风格。
A
24
室内设计风格
四、自然风格 自然风格倡导“回归自然”,美学上推崇“自然美”,认为只有祟尚自然、结合自
A
5
斗拱
A
6
砖瓦
A
7
肋拱
钢筋上承式肋拱
简单的肋拱就可以营造庄严宁静
A
8
皇宫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明清两朝的皇宫。
日本皇宫
A
9
别墅山庄
避暑山庄是我国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
A
10
哥特式
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 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 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哥特风格的建筑的特征,是 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的尖塔、刻有想像的怪物,其局 部装饰均富有强大的表现力,这种形式在这一时代的教会建筑中 占有统治地位。哥特建筑的结构体系是把罗马教堂的十字交叉拱、 骨架券以及从7世纪阿拉伯人所用的尖顶券加以发展而来,并成熟 地应用了飞扶壁。它把罗马建筑中支承拱顶重量的坚实厚壁(罗 马时代都在60厘米以上)极巧妙地运用垂直于屋顶的构柱、飞扶 壁、尖券以及肋料拱共同承担,从而大大减小了墙垣的厚度,并 又赋予极精美的艺术处理。这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结构体系,它 把古罗马的结构体系中不够完善的地方,都改进了,罗马结构体 系中存在的难题,都解决了。
A
25
室内设计风格
五、混合型风格 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现多元化,兼容井蓄的状况。室内布置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室内装饰与装修
明清室内装饰装修规制区分严格。 有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的区分。
官式建筑
以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华北地区的建筑。包括宫殿、坛 庙、园林和王府,甚至包括受其影响民居和店铺。
特点:承袭唐宋传统,形成相对稳定、水平极高的体系。 民间建筑
民间工匠建造、受传统做法影响少的建筑。包括民间的 祠堂、寺观、民居。
北京的规划布局,以一条贯穿南北长达7.5km的中轴线为基 准,构思的核心是使宫殿、御花园居全城核心。
充分体现皇权至上,符合封建礼制的规范。
都城
紫禁城前期部分由南向北,形成7个庭院, 主要建筑全部位于轴线,次要建筑则配置于 两侧。
体系重点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 三大殿东西约236m,南北长426m,周围 以廊庑、殿门及体仁、弘义两阁等围成殿庭 三大殿依次配置,其中的太和殿尺度最大用 材最精。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
明清时期
01 建筑空间的发展状况 02 建筑装饰 03 家具与陈设
一 都城与宫殿
明清的都城与宫殿,均极力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由于集中 财力、物力和优秀的工匠,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了北京城。明清北京城,以宫城 (紫禁城)为中心,向外为皇城,再向外为内城,为三重城 垣的结构。
红色调剂。明代彩画以纯净偏绿的调子为主,故有 宁静、淡雅的风格,
清代彩画的特点:
色彩反差大,因而具有华美艳丽的特点。清代彩画往住直接 用原色,主要是因为采取几个有效的办法:一是退晕,使色 阶变化有层次,不突然;二是使用黑白色,因为黑白色是中 性色,能与任何颜色协调共处;三是使用金色。金色属光泽 色,能反射周围的颜色。

明清时期民居中的居室陈设及观念研究

明清时期民居中的居室陈设及观念研究

明清时期民居中的居室陈设及观念研究标签:明清时期;居室陈设;礼乐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成熟期,室内陈设方式及观念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至此居室室内形制和规划理念趋向稳定和完善,是我国古代传统民居室内陈设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而通常意义讲的中国传统陈设,主要指向就是明清时期的陈设风格,具有极强的代表意义。

居室作为人们生活起居中重要的、私密的空间形式,提供给居住者睡眠、休憩的的空间,是传统民居住宅中的核心空间。

一、陈设环境:居室在明清时期南北方民居建筑结构中的位置总体眭的建筑结构观念是居室陈列的重要根据。

它决定了室内的空间布局及功能区域的分隔,并影响了居室的装饰风格。

依照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点,民居住宅的平面设计大多选用四方匀称的形制,院落建造多为半封闭的三合院、四合院或外加跨院的形式。

大部分的民居居室选定在院落的次间或是在厢房耳房。

户主的地位或财富不同,其院落体量也有区别。

面积大一些的四合院落在正房后还建有后罩房式楼,专门供女子和女仆居住。

南方地区受日照时间长,不同于北方开阔的院落格局,南方更多采取相对窄小的院落,并且以增高墙体层高的方式来遮阴纳凉,整体的建筑形式是多以三合院为单位的院落群。

一般将主卧室安排在厅堂两侧的房间里,一明二暗,居室或与会客、文斋相通。

可用罩、格架、帷幕等做软性的空间分区。

苏州现存修建于清朝的十全街阔阶头巷的张宅,整体建筑布局按照轴线布置,依次为大门、轿厅、客厅和正房,家族的长辈居住在正房,两侧三间,女厅六间,穿过女厅的庭院为女子和女仆休息的房间,屋后又有一小庭院。

对男女长幼不同的居住位置的分配规则,无形中也强调了不同身份、尊卑等人群的活动范围。

二、各有所宜:陈设的组合与位置位置之法,简繁不同。

中国疆土辽阔,在室内陈设的方式上丰富多样。

不同的地域气候、经济条件、生活方式、个人审美喜好、士农工商等的社会身份都会造成室内陈设的千差万别。

陈设的内容和对象通常是游离于建筑架构和实体之外,往往具有移动性和变异性强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无一般性规律可循。

室内设计史——明清

室内设计史——明清
雕刻或裱糊。除了大式建筑外,等级较高的小式建筑也用。
37 of 93
藻井。有斗四、斗八和圆形多 种,多用于宫殿、庙宇的御座 和佛坛上。明清藻井的技术和 艺术水平远高于以前的朝代, 紫禁城太和殿、天坛祁年殿的 藻井都是典型的佳作。
38 of 93
北京天坛龙凤藻井
39 of 93
海漫天花。海漫天花又称软 天花,其做法是在方木条架构 刚格构下面,满糊苎布、棉榜 纸或绢,再在其上绘制井口天 花的图案。
124 of 693
2 南方院落式民居 与北方院落式民居相比,南方院落民居的特点是更灵活。其院有大有小, 云南、四川、浙江等地均有典型的实例。
25 of 93
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多处丘陵地带,平面及朝向 多自由。这些民居往往以院坝为中心 围成三合院。正中建堂室,供奉祖先 和待客,侧室供长辈居住,两厢住晚 辈或做厨房及仓库。 由于气候温湿,祛湿成了突出的问题, 四川更讲通透,除了天井通风采光外, 长在屋后与围墙之间,再留一个1m多 宽的抽风天井或通风口。也有居民不 做院墙,而是顺从地形,融于乡野, 因此,往往更清新与别致。
19 of 693
天坛祈年殿 祈年殿是皇帝每年正月上辛日举行 祈谷礼的地方。祈年殿,平面圆形 ,直径24.5米,周围十二柱,装隔 扇、槛窗、蓝琉璃砖槛墙,上覆三 重檐蓝色玻璃瓦攒尖顶,总高38米
10 of 693
祈年殿内外圈用十二根金柱,与十二 根檐柱共同承托中、下檐。中心用四 根高19.2米的龙井住承托天花藻井和 上檐屋顶。以十二根金柱和檐柱象征 十二月和十二时辰。
16 of 693
二 坛庙类
“坛”古指平地上以土堆起的高台,是神之场所。 “庙”是古代祭祀祖宗和土地的建筑。
17 of 693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
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史
中外对照简史
中国
云南元谋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文化 炎黄尧舜禹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
外国 史前时期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 古希腊 特洛伊
距今约四五千年前 约前21世纪-----前3世纪
前2世纪---罗马称霸地中海 (汉与罗马当时世界文明的两极)
罗马帝国分裂 三世纪-----六世纪 文明举世无双 七世纪----十三世纪 阿拉伯帝国的形成 (军事上阿拉伯可以与唐一争高下) 郑和七下西洋 康乾盛世
香妃墓
苏公塔礼拜寺
第二节 室内空间分类与分析 1. 宫殿类 明清盛行尚“大”之风。建于明初的北京故宫,是现存 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其群体布局具有强烈的王权意志 和政治伦理意义。尊卑有制、严格对称,主要建筑整齐的排 列在一条由南向北的城市中轴上。 故宫的前期部分由南向北,形成7个庭院,主要建筑全 部位于轴线,次要建筑则配置于两侧。体系重点是太和殿、 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三大殿东西约236m,南北长426m, 周围以廊庑、殿门及体仁、弘义两阁等围成殿庭,三大殿依 次配置,其中的太和殿尺度最大,用材最精。 故宫的“院落”布置,有特定的文化观念力依据,一是 “庭院深深”,可以增加皇宫的威严感:二是不同“庭院” 有不同功能,如三大殿前和它们之间的第五、第六、第七院, 是外朝部分。 由第八“庭院”往后,则为内廷部分。三是 “庭院”可以烘托气氛,使主要建筑显得更加高大;四是 ‘庭院” 作为殿堂的延伸,在这里可以进行多种重大活动。
5. 宗教建筑 明清时,汉、藏、回宗教建筑均有发展。 喇嘛教建筑在清代发展快:除北京外,西藏、甘肃、 内蒙等蒙藏族聚居的地区喇嘛教建筑尤多。此外。北京的 雍和宫、承德的外八庙等,也是成就很高的实例。 伊斯兰教建筑在明清已经发展得很具中国特色。基本 形式有2种:一种是内地回族礼拜寺;一种是维吾尔族的 礼拜寺。新疆香妃墓就是一个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群。吐 鲁番城东苏公塔礼拜寺可容千人做礼拜,并有风格独特的 砖塔苏公塔相配,无论是技术和艺术,都是值得称道的。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史)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史)

乾隆帝(清)
在北京的西北郊有西山、香山、玉泉山、 万寿山等。在这一带山陵的东南则是沃野 平畴,又有玉泉流经其间,风景佳丽,气 候宜人,为建筑苑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 件。所以清代帝王的苑囿多向这一带发展。 于是就有了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 的圆明三园。
圆明园遗址中的大水发遗址 圆明园上下天光图 为了满足帝王的游心赏思,寻幽探 胜的要求,圆明园收尽天下名胜。 还在雍正做皇太子的时候,康熙于 1709年把原来是明代的一个废墅赐 他建园。初建成后,康熙赐名叫圆 明园。从1709年开始兴建到1860华 焚毁为止,前后共经历161年。
明清时期,城市数量迅速增加,都市结构也趋复杂, 全国各地均出现了因各种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 军事据点、交通枢纽,而兴起的各类市镇,如景德镇、 扬州、威海卫、厦门等,此时大小城市均有建砖城、 护城河,省城、府城、州城、县城,皆各有规则。现 存保存比较完好的是明西安城墙。它始建于明洪武三 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 扩建而成的,明隆庆四年(1570年)又加砖包砌,留存 至今。明西安城的西、南两面城墙基本和唐长安皇城 的城垣相同,东、北两面墙向外扩移了约三分之一。 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呈长 方形,南垣长4255米,北垣长4262米,东垣长1886米, 西垣长270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四面各筑一门, 每座城门门楼三重:闸楼在外,箭楼居中,正楼最里, 为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与围墙连接形成瓮城。 在城墙四角各筑角楼一座。城墙上相间120米还有敌 台(马面、墩台)98个,台上筑有敌楼,供士兵避风雨 和储存物资用。城墙顶部外侧还修 有雉谍(垛墙)共 5984个,上有垛口和文口,供射箭和了望用,内侧修 有女墙无垛口,以防行人坠落,城外有护城河环绕。 整个城墙气势雄伟,构成一个科学严密的古城堡防御 体系。

3中国古代室内设计的发展

3中国古代室内设计的发展

隋唐时期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室内空间设计开始进入以家具为设计中心 的陈设装饰阶段,家具形式普遍采用垂足坐的习惯,室内家具设计极为多样化。建 筑结构和装饰结合完美,风格沉稳大方,色彩丰富,装修精美,体现出一种厚实的 艺术风格。
宋朝建筑与室内设计受唐朝影响很大,总体上却又比唐朝精致。宋朝已经完全改变了跪坐的习 俗,家具也因此有了很大发展,高型家具已经日渐普遍了。宋朝的装饰风格概括讲是简练、生 动、严谨、秀丽。 自此,我国传统建筑根本体系未发生大的改变,室内处理手法多数任然停留在对建筑构件或其 表面进行装饰,建筑内部空间的组织方式也常局限于家具的布置、古玩陈设的摆布、字画的挂 置等,室内设计并没有发展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设计门类。
封建社会初期,著名的阿房宫和未央宫,宏大壮丽、严谨规整。文献记载阿房宫“覆压
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lí )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 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段话的意思是:
(从渭南到咸阳)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它)从骊山向 北建构,再往西转,一直延伸到咸阳。渭水和樊水浩浩荡荡,水波荡漾地流入阿房 宫的围墙。每隔五步(有)一栋楼,每隔十步(有)一座阁。走廊宽而曲折,(突起
饰美化。
这些今天看来不起眼的“马架子窝棚”,却是六千年前先民的杰出创造,是中国土木合 构的古典建筑的发端。穴居日久,容易“下润湿伤民”,人们便就地取材,铺茅草、 皮毛甚至烘烤地面。方形屋内的火塘接近门口,并安排有进风的浅槽,以使进来的冷 空气得到加热;而圆。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进入最后的辉煌,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室内空间具
有明确的指向性,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等级差别。室内陈设更 加丰富和艺 术化,室内隔断形式在空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家具工艺也有了很大发展,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解析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解析
由于中国古代顽固的“土木”情结、五行意识和其它诸如地理、技术、社会、经济 等因素的影响,砖石结构一直未能在地面上普及运用。同时,由于它在营造连续空 间、材料、稳定性等方面的优越性,明代出现了地面建筑化的倾向,这一倾向下出 现了无梁殿,在室内均不见梁架。如显通寺无梁殿、永柞寺大殿及配殿均是室内空 间简化上的经典之作。
苏州拙政园三十六 鸳鸯馆(始建于明
朝正德年间。现有的 建筑,大多是清咸丰 九年1850年,拙政园 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 花园时重建,至清末 形成东、中、西三个 相对独立的小园。)
七、明清室内装饰
苏州狮子林水殿风来(初建于元代至正二年公元 1342年,最后重修于1917―1926年间 )
七、明清室内装饰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为砖砌而成的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的建筑,高20多米。
室内特点:室内空间分为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阔28,2米,进深16米。室内 为砖券结构。室内天棚由三个连续拱并列而成,为砖拱券。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 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
永柞寺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山西太原永柞寺俗称双塔寺,建于明万历年间。
二、明清时期的梁架结构
井干式:
以榫接的方式将圆木或半圆木组合成矩形木框,木框层层相 叠作为墙壁,这是一种以木作为承重结构墙的构造。
穿斗式:
落地柱与落地柱之间用仿相穿,通过挤压维系柱的稳定,并 且在仿上、两落地柱之间与落地柱平行立短柱,与落地柱共 同直接承檩。
抬梁式:
是在室内地平面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再立短柱、短柱上 再架梁,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立脊瓜柱以承托脊檩 。梁的两端承其它檩子。 整体说来,这三种结构形式所组成的室内空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那就是以柱梁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中国古典木架建筑室内平 面、空间和结构的基本单元——间,即由两榀柱梁组合的屋架 (含柱梁之间的联系性木构——枋檩)所组成的空间。这种以间为 单位的空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既能满足室内使用上的要求,又 能满足各类或简单或复杂的建筑造型上的要求。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解析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解析

教罗 堂马 的风 兴盛 起行
世哥 俗特 性式 建风 筑格
意 大 利 北 与 欧
法 国 与 西 班 牙
工新 新浪折工维 多 古漫衷业利艺 艺 典主主革亚美 术 主义义命风术 运运 义 格动动


1、地理因素 地形 地貌 水文 气候等
2、文化因素 政治 经济 技术 宗教 风俗等
原始时期

人类与其他生物非常不同,他们生活的大多数环境是在内部空间里。
后期(明清时期)
明清建筑,沿续古代建筑传统并继续发展,在定型化和世 俗化方面有新的突破,并达到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又一个高峰 。 1. 都城与宫殿 明清的都城与宫殿,极力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由于集中材 力、物力和优秀工匠。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重要位置,也为 世界所瞩目。 明永乐帝于1403年迁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扩 建了北京城。 明清北京城,以宫城(即紫禁城)为中心。向外为皇城,再 外为内城,形成三重城的结构。宫城位于都城中心,面积约72 万平方米,是皇帝听政、主持庆典和帝后起居的场所;
下层五间每间为一券实际为纵横三券并列而成的砖券项中间的三间是一个纵列的大券筒顶中轴线与殿表面平行表面的三券是与大券正角穿交的三个小券两梢间则是与大券成正角的小券洞由前至后上层的当心间的顶棚是正方形守窿两梢间则是两横券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解析
中外对照简史
中国
云南元谋人 山顶洞人 河姆渡文化 炎黄尧舜禹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
郑和七下西洋 康乾盛世
十四世纪—十七世纪中叶 十七世纪中叶----1840年 近现代(清后期----
文艺复兴运动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的演化
• • • • • • • • • • •
原始时期——朦胧的设计意识 商与西周时期——进入文明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转折 秦汉时期——迎来第一个高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一次重要的转折 {} 隋唐五代时期——在新高潮中走向成熟 宋、辽、西夏、金时期——在两个高峰间承上启下 元代——承袭传统,略有变异 明清时期——古典室内设计的完善与终结 民国时期——西风东渐,进入近代 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室内设计飞速发展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风格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风格

明清时期室内设计风格明清时期民居的室设计摘要:明清时期民居的室设计主要由室设和室空间形态两大部分构成。

本论文主要的以明清传统民居徽州民居为例,讲述明清时期的室设计风格,探讨室空间形态和室设两个不同体系对于民居的影响。

关键词:室设明清民居室设计一简述中国传统室设计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家具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家具的发展方向。

在远古时期,人们在满足了正常的吃穿外,家具也开始占据重要的地位。

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居住空间矮小,人们主要是席地而坐。

为了避免潮湿、寒冷,在地面上铺设兽皮,干草。

最早的家具——席就产生了。

夏商周时期是家具的萌芽时期。

在夏商周时期,人们最主要的方式是祭祀活动,通过祭祀活动来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所以部分礼器就起到了置物储存的作用。

青铜器达到鼎盛时期,并且出现了髹漆镶嵌家具。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社会呈现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家具一改商周时期的神秘庄重,春秋时期的家具精雕细琢,集绘画、雕刻于一身。

特别是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木材加工方面出现了鲁班这样高超的工匠,并且炼铁技术的发展也为家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家具的品种增多。

生为漆器所代替,漆髹饰的出现,一则是为了美观,显示身份,二则是为了对家具的保护。

室在中轴线上建有门堂两座主要建筑,没坐建筑的平面布置均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

两汉时期,仍然是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漆木家具占主导地位,汉时期,以床榻为中心,经济的发展使建筑技术日益精湛,出现砖木结构,居室才用了帷帐,出现了屏风。

民居建筑在结构类型、单体和组合等方面都达到相当成熟的状态。

中型以上的住宅都具有明显的中轴线,并以四合院组成的建筑群体为基本单位。

中型大住宅用回廊包围起来的封闭式四合院。

东汉时期,在技术上已经使用了砖墙,也出现了木构架的几种形式,包括抬梁、穿斗式、干阑、井干结构等形式。

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出现了新的起居习惯,为隋唐的垂足而坐奠定了基础,与席地而坐并存,席地而坐仍占主导地位。

明清室内陈设

明清室内陈设
此处描写的是王夫人的起居住所。作为贾府的实权人物,王夫人的卧房布 置还是非常奢华的,蟒纹彰显出她的身份地位,大炕两边一对儿梅花式洋漆小 几,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子并四副脚踏,椅的两边有一对儿高几。当然,《红 楼梦》作为文学作品,在描写中也会有一定的艺术处理成分。
如果笼统地概括清代起居处所的固定陈设,就是炕上左右置炕案,当中置 炕桌、炕屏,炕下一排椅或杌,近门的椅或凳,是晚辈在长辈面前的座位,很 明显地分出尊卑,顺墙一张大翘头案,案前一张方桌,左右两张椅或杌,这是 最普通的陈设格式。
礼,作用于室内陈设上的表现便是在椅凳装饰间建立起一种视觉上的秩序,对于 这一点的最佳诠释便是时祭仪节的陈设以及家宴的陈设。明《大明会典》有这样一段 记载:“设高祖考妣位于堂西北壁下南向,考西妣东各用一桌一椅而合之。曾祖考妣、 祖考妣、考妣以次而东,皆如高祖之位,世各为位不相连属。别设旁亲……袱食位于 东西壁下…… 设香案于堂中,置香炉香盒于其上……设酒案于东阶上,别置桌子于 东阶上,设酒注一,酹酒盏一盐碟醋瓶于其上。
而除此之外,还有不少非固定陈设。如果说明代的家具摆放,灵活性大, 移动频繁,到了清代则固定性的陈设多起来,但像吃饭这种日常活动,却仍有 很大的灵活性。清代没有指定的饭厅,往往是居住在某个院落的某一间房,就 习惯性地在某一间房的堂屋开饭。而堂屋有固定的陈设格式,不能随意改动, 所以必须临时安放吃饭的桌椅,饭毕再行撤去。赶上赏花、赏月,饭局就干脆 设在某个露天院落里,然后根据宴客的规模大小和性质不同来选择地点并调动 家具。根据尊卑有序的原则,何种家具何种人使用,都有既定规矩。奴仆身份 的人进入上房只有主人赏座的情况下才可落座,坐具也只是脚踏而已。比较开 明的主人,也有打破尊卑长幼秩序的,让奴仆随意入座,但这种情况为之甚少。
书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建筑还有“大式”、“小式”的区分。大式建筑一般指有斗拱 的高级建筑,小式建筑指没有斗拱的一般建筑。
一 界面装饰
(一)顶棚 大式建筑的顶棚做法: 井口天花,即在方木条架成的方格中,设置天花板,在板上绘画、 雕刻或裱糊。除了大式建筑外,等级较高的小式建筑也用。
藻井。有斗四、斗八和圆形多 种,多用于宫殿、庙宇的御座 和佛坛上。明清藻井的技术和 艺术水平远高于以前的朝代, 紫禁城太和殿、天坛祁年殿的 藻井都是典型的佳作。
北京天坛是坛庙的代表作。始建于明永乐十八(1420年)是一个包 括圜丘、祈年殿、皇穹宇等在内的建筑群。
祈年殿内外圈用十二根金柱,与十二 根檐柱共同承托中、下檐。中心用四 根高19.2米的龙井住承托天花藻井和 上檐屋顶。以十二根金柱和檐柱象征 十二月和十二时辰。 皇穹宇殿内有八根内柱,上部挑出 镏金斗拱,承圆形天花。此殿内部 构架精巧,艺术水平较高。
一、都城与宫殿
明清的都城与宫殿,均极力体现皇权至上的思想,由于集中财力、 物力和优秀的工匠,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了北京城。明清北京城,以宫城(紫禁 城)为中心,向外为皇城,再向外为内城,为三重城垣的结构。宫城位 于都城中心,面积约72万余平米,是皇帝听政、主持庆典和帝后起居的 场所。皇城面积约为宫城的5倍,内有“左祖”(太庙)、“右社”(社 稷坛)、景山、南海、中海和北海,还有部分衙署、寺观和宅第。内城 面积约为皇城的4倍,城内有店铺、佛寺、道观、衙署、兵营和民居。 内城四外有坛庙,即南面的天坛、先农坛,北面的地坛,东面的日坛和 西面月坛。 北京的规划布局,以一条贯穿南北长达7.5km的中轴线为基准,构 思的核心是使宫殿、御花园居全城核心。 充分体现皇权至上,符合封建礼制的规范。
清代彩画的特点: (一)色彩反差大,因而具有华美 艳丽的特点。清代彩画往住直接 用原色,故常常结人以大红大绿 的感觉。但总体并无不和谐之感, 主要是因为采取几个有效的办法: 一是退晕,使色阶变化有层次, 不突然;二是使用黑白色,因为 黑白色是中性色,能与任何颜色 协调共处;三是使用金色。金色 属光泽色,能反射周围的颜色。 (二)图案纹饰多样,善于在不同 的部位使用不同的图案,尤其喜 欢使用有寓意的吉样图案。 (三)形制严密,有明确的等级明 确的规定。不同等级彩画在内容、 格式、设色上有不同的要求。
目前比较通行的方法,即把清代梁、枋彩画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 画和苏式彩画三大类。
和玺彩画 是等级最高的彩 画,用于宫殿和坛庙 的主要殿堂。常用图 案为龙、凤和吉样草, 后来加了西番莲、灵 芝等内容。常用颜色 为青、绿、红和紫, 主要线条和纹样采用 “沥粉贴金”等工艺, 以显示金碧辉煌、雍 容华贵的气派。和玺 彩画还可细分为金龙 和玺、龙凤和玺及龙 草和玺等三种,三种 的区别在于图案不同, 三者的等级依次下降。
海漫天花。海漫天花又称软 天花,其做法是在方木条架构 刚格构下面,满糊苎布、棉榜 纸或绢,再在其上绘制井口天 花的图案。
纸顶。简易的大式建筑,在方木条格 构的下面,直接裱糊呈文纸,作为底 层,再在其上裱糊大白纸或银花纸, 作为面层。纸顶更多的是用于一般住 宅,骨架往往不是方木的,而是用高 粱杆绑扎的。 在一些造型比较自由的廊轩中,有时 不做吊项,而是故意将椽、瓦等暴露 出。这种做法更显质朴,称为彻上露 明造。
二、明清时期室内装饰
明清室内装饰装修规制区分严格。有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的区分。
官式建筑——以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华北地区的建筑。包括宫殿、坛 庙、园林和王府,甚至包括受其影响民居和店铺。 特点:承袭唐宋传统,形成相对稳定、水平极高的体系。
民间建筑——民间工匠建造、受传统做法影响少的建筑。包括民间的 祠堂、寺观、民居。 特点:样式丰富、构图自由、风格质朴。
二、坛庙
“坛”,古指平地上以土堆起的高台,是神之场所。《礼记· 祭法》称“燔柴于 泰坛,祭天也”,筑台而祭是显示隆重和神圣。 “庙”是古代祭祀祖宗和土地的建筑。 北京天坛是坛庙的代表作。它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一个包括圜丘、 祈年殿、皇穹宇等在内的建筑群。天坛的主题是“崇天”。建筑群面积比紫禁城大 几倍,密度却小很多,且大都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下。这无非是让进入坛区之人,感 到离尘世已远,距天神已近。祈年殿是天坛的重要建筑,平面呈圆形,寓有“天圆” 之意。它作为祈谷丰收的场所,多处使用与农业节历有关的数字,如用12根外檐柱, 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用12根内柱,象征一年12个月;用内外共24根柱子,象征一 年24个节气;用4根“龙金柱”代表一年四季。明 清 时 期室 内 设 计 史内容大纲
Table of Contents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他经历了一个由兴到衰的过程。 中国古建筑的现存实物绝大多数是明清遗留的。
01 02 03
建筑发展状况 建筑装饰 家具与陈设
一、建筑的发展状况
明清时期经济的繁荣促发了建筑艺术发展的高潮。从都城、宫殿、 陵墓到万里长城,都表现出了宏大的气魄,显现出来建筑环境设计水 平的高超。造园活动出现高涨气象,并更为普及和深入生活。在建筑 选址、园林艺术、室内陈设、机具等方面富有成就。
圆明园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建筑
二、建筑概况
四、宗教建筑
明清时,汉、藏、回宗教建筑均有发展。 较大的佛教寺庙有明代的南京灵谷寺、山西太原的崇善寺以及北京的大正 觉寺。 喇嘛教建筑在清代发展较快。除北京外,西藏、甘肃、内蒙等蒙藏族聚居 之地喇嘛教建筑尤多。比较著名的有拉萨布达拉宫。建筑随山势布置,自下而 上错落进退。外墙全部用石砌造,大片红白石墙上,镶点着成行成列的梯形窗 套,突出浓厚的藏式风韵。墙体收分显著,石材与自然山石肌理相近,墙角与 山坡衔接自然,石墙犹如扎根山岩之中,与山丘浑然一体,。曲折回转的磴道, 形成错落有致的白色斜形磴台,拉长了登山路经的长度,烘托出整体建筑的分 外高耸。
二 雕饰
雕饰用于外檐者多,用于内檐者较少。 在室内,砖雕、石雕主要用于神坛的须弥座和柱础。明清石雕柱 础式样丰富,远远超出宋《营造法式》的规定。 明清木雕题材多样,技法纯熟,在室内已经成为分隔空间、文化 环境不可缺少的要素。木雕技法与石雕相似,也有线刻、阳活(浮雕)、 大挖(透雕)等多种。 室内木雕主要用于隔扇、罩和梁柱上。隔扇的木雕多在裙板和绦 环板。隔心上的长、圆卡子花也属于木雕件。藻井是木雕与斗拱、木 作的结合,雕刻题材多为龙云等。
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也是清代 官式彩画。官式彩画 中的苏式彩画,乃是 借鉴苏州吉样纹样发 展起来却又北方化了 的彩画。至于苏州的 地方彩画与官式的苏 式彩画是很不相同的。 苏式彩画以清新、 活泼、富有生气见长, 故多用于园林建筑和 住宅
苏式彩画构图特点是将檩子、垫板和额枋联合起来,一起构图,在中间绘一个 半圆形的“包袱”。外缘作退晕,内部画山水、花鸟、人物或建筑,包袱与箍 头之间画卡子及聚锦等纹饰。常见者如下。
都城(紫禁城)
紫禁城前期部分由南向北, 形成7个庭院,主要建筑全部 位于轴线,次要建筑则配置于 两侧。体系重点是太和殿、中 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三大殿 东西约236m,南北长426m, 周围以廊庑、殿门及体仁、弘 义两阁等围成殿庭,三大殿依 次配置,其中的太和殿尺度最 大,用材最精。
故宫
故宫主要建筑全部位于轴线,次要建筑则配置于两侧。 作为整个体系重点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整个建筑群的高潮。其中 以太和殿尺度最大,用材最精,凸现了尊贵的地位。它是统治者举行重大 仪式(如皇帝登基、诞辰、出兵征伐及春节庆典)的地方。 其规划: 一是,太和殿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5间的高体制。 二是,采用了3万多平米的、可容万人盛典的巨大殿庭。 三是,在殿与庭的处理上,太和殿殿身没有凸入殿庭,前檐几乎与殿 庭北 墙拉平,由此保持了殿庭的最大深度和规整形态。 四是,恰当的安排了殿庭的辅助建筑和陈列小品。
三、园林
明清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南方私家园林”两大类。园林建筑的 空间特点,按明计成所著《园冶》的说法是:“凡立园圃之基,定厅堂为主, 先乎取景,妙在朝南,……筑垣须广,空地多存”,“相间得益,错综为 妙”,意思就是追求良好的景观和朝向,讲究宽敞疏朗、曲折错落、虚实相 间、聚散有致的布局。 皇家园林,明朝主要有皇城西部的西苑。清代著名的则有圆明园、长春 园和颐和园,并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圆明园素有“万园之园”之称,可 惜被英法联军所焚灭。 承德避暑山庄占地面积560公顷,四周环以围墙,长达10公里。园内地 形变化复杂,可划分为四大景区,即宫廷区、湖沼区、平原区、山峦区,分 别表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
(二) 墙面与柱面
内墙面可以是清水的,即表面不抹灰。但多是抹灰,并保持白 灰的白色。 内墙面可以裱糊,小式建筑常用大白纸,称“四白落地”;大 式建筑或比较讲究的小式建筑,可糊银花纸,有“满宅银花,四 壁生辉”的意义 有些等级较高的建筑,特别是高级住宅。可在内墙的下部做护 墙板。一般做法是在木板表面作木雕、刷油或裱锦缎。
明清斗拱
四 彩画
明清是展示建筑美的高峰时期,手段之一就是大量用彩画。
明代彩画特点:
(一)绘画部位不好以斗拱为重点,而是 以梁、檩、枋等柱头以上的部分为重点。 斗拱上的彩画,最多只作单色平涂或单 色退晕,以前那种满铺花斗已经很少见。 (二)梁、檩、枋的彩画已有定式,明显 的特征是中间一段不画图案,与 宋、 清做法均不相同。 (三)所用颜料均为矿物质颜料,如石青、 石绿、银朱等。 (四)不像清代苏式彩画那样大片用白地, 也很少用红色,尤其慎用金色, 是真正 的“点金”,而不像清式彩画那样“沥 粉贴金”、“大点金”、“混金”。 (五)此前的彩画色调偏暖,清代彩画色 调偏冷,但多用红色调剂。明代彩画以 纯净偏绿的调子为主,故有宁静、淡雅 的风格,
梁柱雕刻大都采用比较经济简便的手法,目的是”软化”结构,给本来只 有结构功能的构件赋予一种更加美观的形式。 明清建筑,匾额颇多。匾指横向者,额指长向者。匾额四周,也常用木雕 作装饰。
三 斗拱
斗拱的变化最能显现传统建筑发展变化的阶段性。与唐、宋、元代相比, 明清斗拱的变化主要有四点: 一、是尺度变小,高度降低,出挑减少,外观由硕大变纤细; 二、是补间科(宋称补间作)增多。唐代的一朵没有,到宋代的二三朵,此时 的最多11朵,檐下斗拱密密麻麻,无疏朗感; 三、是结构作用失去大半,本来的结构构件几乎成了纯装饰; 四、斗拱种类、用料和做法高度标准化,制作时省却很多繁杂的计算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