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第二章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二章 抗原
二、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 性免疫应答及其与免疫应答产物(即相应 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相互作用的高度专一 性。
某一特定抗原只引起某种特定的免疫应答, 即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或效应T细胞。
破伤风类毒素(Ag) 机体 破伤风抗毒素(Ab)
白喉类毒素(Ag) 机体 白喉抗毒素(Ab)
国际命名机构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鉴定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是一类主要由细菌外毒素和某些病毒蛋白产物组成的抗原性物质此类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抗原特异性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淋巴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性物质
第二章 抗原
重点提示
基本概念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的特异性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用右旋、左旋、消旋酒石酸三种异构体半抗原所做的实验证实,特殊 化学基团(表位)的立体构象出现微小差异也可使其免疫原性和抗原 性发生改变。
抗原表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 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是一段序列相连续 的氨基酸片段,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少 数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构象表位: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 由空间构象形成,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能够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 相应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 称免疫反应性。
抗原一般具备免疫原性与抗原性两种特性。免疫 原性指能刺激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抗 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 原性是一个化学概念,免疫原性是一个生物学概 念。
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免疫方法
抗原剂量:剂量应适中,过低和过高均易诱导机 体产生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研复习
《医学免疫学》期末考研复习五年制本科班《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思考题第一章免疫学概论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 名词解释:免疫(immunity);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或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或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初始淋巴细胞(naive lymphocyte);免疫细胞(immune cells or immunocytes);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2. 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基本功能以及免疫功能失调时的异常表现。
3. 简述免疫应答的类型(固有性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与主要特点。
4. 简述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生物学意义?5. 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第三章抗原1. 名词解释:抗原(antigen,Ag);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与抗原性(antigenicity);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与半抗原(hapten) 或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 ;抗原决定族(antigenic determinant)或表位(epitope);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自身抗原(autoantigen);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 );超抗原(superantigen,SAg);佐剂(adjuvant)。
医学免疫学-第二章免疫组织和器官
治疗手段
肿瘤免疫治疗旨在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 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细胞疗法等。
06
总结与展望
对免疫系统的理解与认识
01
02
03
04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防线, 具有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的 功能。
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多样,包括遗传缺 陷、感染、药物等因素。
针对不同类型和病因的免疫缺陷病采取相 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替代 疗法、基因治疗等。
肿瘤免疫
肿瘤免疫定义
肿瘤免疫是指机体对肿瘤的识别和清除过程,涉及多个免疫细胞和分 子的相互作用。
肿瘤免疫类型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肿瘤免疫逃避机制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过敏反应类型
速发型过敏反应和迟发型过敏 反应。
治疗手段
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 免疫疗法等。
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定义
常见类型
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 遭受损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导致机体 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和患肿瘤。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 征(艾滋病)等。
发病机制
治疗手段
常见类型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 肌炎等。
治疗手段
治疗自身免疫病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抑制 疗法、细胞疗法等,但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定义
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受某些外界物 质刺激后发生的过度免疫反应, 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常见过敏原
花粉、尘螨、动物皮毛、某些 食物等。
医学免疫学-第二章 免疫器官与组织 共59页
食道粘膜下层中散在的淋巴组织
结肠粘膜下层中的淋巴小结(淋巴滤泡)
1.肠相关淋巴组织
M细胞及其介导的粘膜免疫模式图
(1)派氏集合淋巴结—
小肠粘膜淋巴滤泡组织,发生 肠粘膜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
M细胞(microfold cell): 膜上皮细胞或 微皱褶细胞--- 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
M细胞及其介导的粘膜免疫模式图
一 淋巴结(lymph node) 广泛分布于全身非粘膜部位的淋巴通道汇集处。
局部淋巴结肿大提示局部组织和器官的炎症或其他病变
(一) 淋巴结的结构
皮质区:
浅皮质区: 淋巴滤泡
(非胸腺依赖区) (淋巴小结)
B细胞
初级淋巴滤泡:静止B细胞 次级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增殖分化B细胞
深皮质区:
(胸腺依赖区) 副皮质区
Morphology of the Spleen
(二)脾的功能
1.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B 60%,T 40%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血源性抗原) 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 3.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如补体,ck 等 4.过滤作用 90%循环血液
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 –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又称粘膜免疫系统
(mucosal immune system, MIS)
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等的非膜包化淋 巴组织
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扁桃体, 小肠的派氏淋巴结和阑尾。
人体粘膜面积400m2 ,50%的淋巴组织存在于粘 膜系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MALT的组成
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 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医学免疫学课件 -第二章01 PPT
三 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 lymphoid system,MIS)
又 称 黏 膜 相 关 淋 巴 组 织 (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 MALT),指无 被膜的淋巴组织,主要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 殖道粘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 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 扁 桃 体 、 小 肠 的 派 氏 集 合 淋 巴 结 ( Peyer’s patch)、阑尾等。
T cells mature in the thymus (T for thymus)
B cells mature in the bone marrow
骨髓
胸腺
(一)骨髓的结构与造血微环境
骨髓(bone marrow)为造血器官,可更新、发育、补充 血液的所有成分。
骨髓可分为红骨髓和白骨髓。红骨髓由结缔组织、血管、 神经和实质细胞组成,呈海绵样存在于骨松质的腔隙中, 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
淋巴细胞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
输出淋巴管
胸导管 上腔静脉
越HEV,返回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
血液循环,穿
参加再循环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70%-80%)和记
忆性B细胞,一个再循环周期约需24~48小时。
二、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eing) 淋巴细胞表面表达归巢受体(homing
receptor),高内皮细胞表达该受体的配体(如 地址素 addressin),二者均属粘附分子。淋 巴细胞运行至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中HEV部位, 通过归巢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促使淋巴细胞 粘附于高内皮细胞,迁移至血管外。由于淋巴 细胞在体内周而复始地再循环,使其有更多机 会与抗原和APC接触,引起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笔记汇总(1~15章)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 ):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①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能力过弱可发生免疫缺陷;过强可导致超敏反应 ②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监视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③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 ):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实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
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适应性免疫具有三大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免疫学发展时期可分为: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2.1 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bone marrow ){ 血窦造血组织{ 造血细胞 基质细胞:提供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由基质细胞产生的造血生长因子(GM-CSF, SCF, IL-3、4、6、7)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称为造血诱导微环境。
HSC {髓样SC →RBC 、PLT 、粒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样SC →B 细胞、T 细胞、NK 细胞人HSC 表面标志:CD34、CD117【骨髓的功能:】①产生各类免疫细胞和血细胞②B 细胞、NK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二、胸腺(thymus ){ 胸腺细胞: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T 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 ):TEC 、DC 、M∅皮质内多为胸腺细胞(85~90%);髓质内多为上皮细胞,常见胸腺小体。
胸腺微环境——决定T 细胞增殖、分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胸腺的功能:】①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③免疫调节作用(胸腺基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可调节外周免疫器官)2.2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一、淋巴结(lymph node ){ 浅皮质区(B 细胞区)副皮质区(T 细胞区)髓质:髓索+髓窦:有DC 、HEV淋巴结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75% B :25%)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接受抗原刺激、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部位之一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④过滤作用(滤淋巴液)二、脾(spleen ){ 白髓:中央动脉+(PALS 、脾小结、边缘区)红髓:脾索+脾血窦脾的功能:①T 、B 细胞的定居场所(T :40% B :60%)②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主要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应答③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和细胞因子等)④过滤作用(滤血)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主要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的主要部位。
医学免疫学-副本02抗原(传)
医学免疫学本科第 2 章抗原主要内容1.抗原的概念和特点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3、抗原的种类及其意义4、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目的要求:⏹1、掌握抗原、抗原决定基(表位)、半抗原、超抗原及抗原的两大特性、胸腺依赖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抗原的概念⏹2、熟悉B细胞决定基(表位),T细胞决定基(表位)的概念⏹3、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4、熟悉抗原分类的基本概念,如同种异型抗原,异嗜性抗原⏹5、了解人工结合抗原的反应原性以及天然蛋白质的反应原性⏹6、了解T、B细胞丝裂原的种类及功能⏹7、了解佐剂的种类及功能。
抗原的概念和特点抗原(antigen)可被T、B淋巴细胞识别,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性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刺激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抗原的性质——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免疫反应性)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carrier)与半抗原结合而赋予其免疫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与载体——抗原的特异性——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应答及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
抗原结合价(antigen valence):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表位数目epitopes valence = 1= 1抗原结合价(antigen valence):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表位数目epitopesvalence= 6= 4抗原决定基及抗原结合价载体效应只有当初次和再次免疫时,半抗原偶联在相同的载体上才能产生抗半抗原抗体的再次应答。
载体决定簇和半抗原决定簇载体效应抗原决定簇的类型(1)按AD结构分类* 线形决定簇(linear determinant)* 构象决定簇(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2)按决定基在抗原分子中的位置分类* 隐蔽性决定簇* 功能性决定簇(3)按识别决定簇的免疫细胞分类* TCR(识别)表位* BCR(识别)表位抗原的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抗原决定基的类型及性质构像表位和线性表位。
《医学免疫学》人卫第9版教材--高清彩色_1-40_21-30
《医学免疫学》⼈卫第9版教材--⾼清彩⾊_1-40_21-30第⼆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1第⼀节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或称初级淋巴器官(primary lymphoid organ),是免疫细胞发⽣、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髓和胸腺。
—、⾻髓⾻髓(bone marrow)是各类⾎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源地,也是⼈类和其他哺乳动物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髓的結构和细胞组成⾻髓位于⾻髓腔内,分为红⾻髓和黄⾻髓。
红⾻髓具有活跃的造⾎功能,由造⾎组织和⾎窦构成。
造⾎组织主要由造⾎细胞和基质细胞组成。
基质细胞包括⽹状细胞、成纤维细胞、⾎窦内⽪细胞、巨噬细胞等。
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造⾎⽣长因⼦(如IL-3、IL.4、IL-6、IL.7、SCF、GM.CSF 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细胞赖以⽣存、⽣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称为造⾎诱导微环境(hematopoietic inductive microenvironment, HIM )。
⾻髓中的造⾎⼲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是具有⾼度⾃我更新能⼒和多能分化潜能的造⾎前体细胞,体内⾎细胞均由其分化⽽来。
⾎细胞在⾻髓中⽣长、分裂及分化的过程称为造⾎(hematopoiesis) o⼈体内的造⾎功能⾸现于2 ~3周胚龄的卵黄囊,在胚胎早期(第2?3个⽉)HSC从卵黄囊迁移⾄胎肝,继⽽⼊脾,肝和脾成为胚胎第3?7个⽉的主要造⾎器官。
随后,HSC⼜迁⾄⾻髓,使⾻髓成为胚胎末期直到出⽣后的造⾎器官。
HSC在造⾎组织中所占⽐例极低,形态学上难以与其他单个核细胞相区别,⼈HSC的主要表⾯标志为CD34和CD117,不表达各种成熟⾎细胞谱系相关的表⾯标志。
(⼆)⾻髓的功能1.各类⾎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的场所在⾻髓造⾎诱导微环境中,HSC最初分化为定向⼲细胞,包括髓样⼲细胞(myeloid stem cell)和淋巴样⼲细胞(lymphoid stem cell) o髓样⼲细胞最终分化为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和⾎⼩板等。
南医大-医学免疫学-第2章抗原
抗原的剂量
抗原的剂量与免疫原性密切相 关,适量浓度的抗原能更好地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机体的内在因素
机体的生理状态、遗传背景、 免疫水平等因素也会影响对不
同抗原的免疫应答。
增强免疫原性的方法
改变抗原的化学性质
通过修饰和改变抗原的化学性质,可 以增强其免疫原性。
增强抗原的物理性状
通过改变抗原的物理状态,如增加颗 粒大小、提高溶解度等,可以增强其 免疫原性。
抗原特异性
MHC分子与抗原的结合具 有特异性,确保免疫应答 的准确性。
免疫记忆
MHC分子能够将抗原信息 传递给T细胞,形成免疫 记忆,提高二次免疫应答 的效率。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直接识别
T细胞通过TCR直接识别抗 原肽-MHC复合物。
间接识别
T细胞通过识别由抗原激活 的细胞表面表达的炎症因 子。
识别多样性
04 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
抗原抗体结合的特点
高度特异性
01
抗原抗体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结合,
这是免疫反应识别和清除外来物质的基础。
不可逆性
02
抗原抗体结合后通常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不易解离,这是免疫
应答过程中发挥持久作用的重要机制。
亲和力
03
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是指抗原和抗体结合的强度和速度,亲
产生免疫记忆
抗原抗体结合后,免疫系统能够记忆这种抗原,并在再次接触时 迅速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应答。
诊断疾病
通过检测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监测,例如 检测病毒或细菌感染的抗体。
05 抗原的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的概念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 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即抗原能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 的能力。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人卫版第七版重点
医学免疫学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亦称为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等。
Lymphocyte homing 2.Lymphocyte homing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
3.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
有利于传递免疫信息,动员各种免疫细胞迁移至病灶。
第三章~ 第八章1.Antigen 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一般具有免疫原形和抗原性两个重要特性。
2.Epitope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又称为抗原决定簇。
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可分为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
3.Cross-reaction 交叉反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
4.Superantigen(SAg) 超抗原某些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被称为~。
主要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化学性质主要为细菌外毒素、逆转录病毒蛋白等。
5.Adjuvant 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称为~。
如卡介苗。
6.Mitogen 丝裂原可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刺激静止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和有丝分裂,激活一类淋巴细胞全部克隆,被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
医学免疫学 第2章 抗原
3.根据来源的不同 a.天然抗原 细菌、病毒、粉尘、异种动物血清 等 b.人工抗原 人工制备疫苗,基因工程疫苗
4.根据抗原性质 a.完全抗原 b.半抗原
(二) 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1.抗原本身的理化性质 2.抗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免疫方式)
(1)异物性:
异种物质: 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药物 种系关系相差越远,免疫原性越强 同种异体: 血型抗原、血清蛋白 自身物质: 精子、晶状体蛋白等
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特异性抗体或淋巴细
胞结合并相互作用
结构基础:抗原决定簇
一、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又称 表位(epitope)。 1. 概念 (1)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存在的能 TCR/BCR或抗体Fab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特殊化学 基团,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抗原结合价: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是指能够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决定簇数目。
构象决定簇与线性决定簇
抗原的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
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决定簇数目。 半抗原:一价 天然抗原:多价抗原
二、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1.共同表位:共同表位(common epitope) 指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2.交叉反应: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指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 同抗原均具有的反应(交叉结合)。
T
T
致敏T细胞
Ag
B 浆细胞 抗体
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 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抗原性
T T 致敏T细胞
2.抗原性(antigenicity,又称免疫反应性)
医学免疫学 第二章?免疫系统的组成
Positive and negetive selectioon
Why? How does the selection do? What is the result?
趋利避害
自身免疫疾病 移植排斥 过敏症 感染性疾病 肿瘤
T细胞发育的阳性选择
双阳性CD4+CD8+(DP )细胞的TCRαβ 能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MHC-I和MHCII类分子高亲和力结合,被选择继续发育, 否则凋亡
T细胞的亚群及其功能
TCR表达 TCRαβT细胞和TCRγδT细胞 CD分子 CD4+T细胞和CD8+T细胞 功能 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 细胞 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s) 抑制性T细 胞(suppressor T cells) 接触抗原 初始T细胞 活化T细胞 记忆T细 胞
T细胞的表面标志
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是指存在于细 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是淋巴细胞 识别抗原、与其他免疫细胞相互作 用以及接受微环境刺激的分子基础, 也是鉴别和分离淋巴细胞的重要依 据。
T细胞表面标志
T Cell Receptor(TCR) 为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 原的受体。是T细胞识别抗原的主要单位。 TCR可分为TCRαβ和TCRγδ两种类型 CD3 由四条不同的肽链组成的异二聚体或同二 聚体,参与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 CD4和CD8 增强TCR对抗原的识别 CD28和CTLA-4 提供T细胞活化信号或抑制信 号 CD40L
干细胞的分类
胚胎干细胞 全能性 成体干细胞 多能性
二 免疫细胞 1 特异性免疫系统
T淋巴细胞
T细胞是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的简称 在骨髓中,多能造血干细胞转变为淋巴 样前体细胞,然后进入胸腺皮质向髓质 移动,最后到达髓质而成为成熟的T淋巴 细胞。
医学免疫学PPT第二章 免疫系统课件
ICAM-1等)的表达和参与有关
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
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
更好的促发免疫应答:识别抗原、定居分布
1.在淋巴结
血液←上腔静脉
HEV→淋巴结定居→ 输出淋巴管→ 胸导管
输入淋巴管←其他淋巴组织的淋巴细胞
输入淋巴管
上腔静脉
毛细血管 后微静脉
胸导管
寿命很短,在血循环中 的半衰期为6-12小时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正常人外周血中含量最少的白细胞,约占白细胞 总数的0.2%
可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与发展 参与机体抗寄生虫和抗肿瘤免疫应答
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细胞呈圆形或 卵圆形,细胞核小,呈圆 形或椭圆形,染色浅,位 于细胞中央。细胞常成堆 或单个分布于血管附近。 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 胞质中充满大小一致、染 成蓝紫色的颗粒,均匀分 布在核周围
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淋巴结
人体约有500-600个淋巴结,主要分布在全身 的淋巴通道上,是淋巴液的滤过器官。
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中T细胞约占75%,B细 胞约占25% ,此外还有大量巨噬细胞等非淋巴细 胞。
皮质
胸腺非依赖区 胸腺依赖区
髓质
髓索 髓窦(巨噬细胞)
淋巴结
淋巴结
正常情况下的淋巴结
鼻相关淋巴组织: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
感染
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主要分布于各肺叶的支气
管上皮下
扁桃体肿大
Company Logo
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MALT的功能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淋巴细胞归巢(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白髓 2.红髓
(二)脾的功能☆
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4.过滤作用(过滤血液)
21
22
中央动脉 动脉周围 淋巴鞘
淋巴小结 边缘区 静脉窦
被膜 边缘区
动脉周围 淋巴鞘
生发中心
脾索
23
24
三、粘膜相关的淋巴组织(MALT)
不发生 b 链基 因重排的细胞 凋亡
TCR a 链基 因重排
阳性和阴性选 择失败的细胞 凋亡
CD8+单阳细胞
10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淋巴结 -脾脏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扁桃体 -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11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
• 包括淋巴结、脾脏、粘膜相
关淋巴组织、扁桃体、皮肤相关 淋巴组织
,这些器官内富含能捕捉和处 理抗原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 细胞,以及能介导免疫反应 的T细胞和B细胞。
30
(二)归巢机制
• 淋巴细胞归巢受体 • 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配体
31
32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HEV) 及其生物学意义
(一)定义☆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 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33
淋巴细胞再循环与归巢 淋巴细胞在全身器官组织及体液中的循 环,可扩大与病原异物抗原接触的机遇,并将 被抗原激活的淋巴细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组织及 器官,在T细胞、B细胞、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间发挥协同的免疫应答,产 生的效应淋巴细胞定向地迁移于病原异物部位, 发挥免疫效应功能。
一、淋巴结
主要含有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是具有 免疫活性的T细胞、B细胞移居和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 答的重要场所。 主要功能: 1、T 细胞及 B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高内皮细胞 小静脉 (HEV)在淋巴细胞再循环中发挥作用。 4、过滤作用:杀伤、清除进入淋巴液中的病原微生物和 毒素,净化淋巴液,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的作用。
机体近50%的淋巴组织位于粘膜(呼吸道、消 化道、泌尿生殖道),目前被认为是执行局部 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
(一)组成
1.肠相关淋巴组织(GALT)◇
2.鼻相关淋巴组织
3.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二)GALT的功能及其特点☆
1.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
2.产生分泌型IgA
25
M细胞(Ag转运细胞)
26
19
输巴 胞细
淋髓质 巴窦
输出 淋巴管
淋巴液与淋巴细胞在淋 巴结中的运输途径
来自输入淋巴管和血液 的B细胞迁移至浅皮质区, 外来抗原被淋巴小结中 的FDC捕获,T细胞和树 突细胞进入副皮质区。 被活化的淋巴细胞经髓 质淋巴窦及输出淋巴管 进入淋巴循环。
20
二、脾 脏 (Spleen)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骨髓
(一)骨髓的结构与造血微环境 (二)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5
骨髓是造血器官,可生成多能造血干细胞,是 各种血细胞发源、分化、成熟场所。
二、胸腺
(一)胸腺的结构◇ (二)胸腺微环境
1.分泌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 2.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
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阻 止血液中大分子物质进入,此 为血-胸腺屏障。
• 皮质: • 髓质: • 年龄变化:
9
gd-TCR Pro-T
T
细胞发育
CD3 gd-T 细胞
Pro-Ta
双阴细胞 CD4-8-
Pre-TCR
双阳细胞 CD4+8+
双阳细胞 CD4+8+
abTCR
CD4+单阳细胞
TCR b 链基 因重排
一、淋巴结
右淋巴导管 流入右锁骨下静脉
腹股沟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 胸导管
流入右锁骨下静脉 腋窝淋巴结 胸导管 乳糜池
脊柱旁淋巴结
引流淋巴管
淋巴结分布处是易受微生 物或其他抗原侵入的部位
14
(一)淋巴结的结构◇
1.皮质区
2.髓质区
(二)淋巴结的功能☆
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经血液循环及 淋巴循环,进出于外周淋巴组织及 淋巴器官,形成机体免疫系统的免 疫网络
4.过滤作用
15
16
外来抗原的捕获与递呈
局部组织 淋巴结
树突细 胞 异物抗原
引流淋巴管 被膜
输入淋巴管 输出淋巴管
皮质
17
生发中心
FD
C
初级淋
B
巴小结
树突细胞
•生发中心
初级淋巴小结 次级淋巴小结= 生发中心
明区 暗区
早期生 发中心
B记忆 细胞
生 发 中 心 浆细胞
18
•HEV(高内皮毛细血管后小静脉)
免疫系统——机体的“安全部门” 免疫分子-免疫细胞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 免疫细胞-担负免疫功能的主体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成熟和工作的场所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2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 胸腺和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 淋巴结 脾脏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3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胸腺是免疫细胞 发生、分化、成熟的场 所,并对外周免疫器官 的发育起主导作用 。
1.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
35
淋巴细胞再循环与归巢
2.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1)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 理;
2)增加了与抗原和APC接触的机会; 3)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7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 化和成熟的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应答的场所
(三)胸腺的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
3.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7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其功能状态直接决定 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并间接影响体液免疫功能。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功能:可产生多种肽类激素,促进胸腺细胞的分
化成熟,调节外周成熟T细胞。 3、屏障作用:皮质内毛细血管及
肠
引流淋巴管
粘膜淋巴组织的结构
小肠绒毛细胞 M细胞
生发中心
粘液层
浆细胞
B细胞 T细胞
输出淋巴管
肌肉层
27
肠道 淋巴 系统 免疫 应答
上皮细胞
M细胞
巨噬细胞 Th
sIgA
IgA
B
浆细胞
28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29
一、淋巴细胞归巢◇
(一)定义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 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