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归纳
![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a510d8d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20.png)
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归纳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做出决策以满足无限的需求的科学。
在长期的研究中,经济学家们总结出了一些基本规律,用于解释和预测经济现象。
本文将对这些基本规律进行归纳,并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供需关系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规律之一。
简单地说,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价格将下降;当供应量小于需求量时,价格将上升。
这是因为当供应超过需求时,卖方会竞争降低价格以促进销售;当供应不足时,买方会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以获得商品或服务。
这一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稀缺资源往往价格昂贵,而丰富的资源价格相对较低。
同时,供需关系也对市场均衡起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效用递减规律效用是人们从某种商品或服务中获得满足感的程度。
效用递减规律指的是,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单位消费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简单来说,当我们消费某种商品时,初始的一些单位会带来较高的满足感。
然而,随着继续消费,满足感逐渐减弱,对于每个额外单位的消费,我们获得的额外满足感也越来越小。
这一规律对于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寻求多样化的消费和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有重要启示。
例如,一开始一个人渴望拥有一辆车,但随着车辆数量增长,每辆车对个人的满足感会递减,因此他可能会转向寻找其他的消费品或服务。
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选择所放弃的最佳可行替代品的价值。
它涉及到个体或机构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作出决策时所考虑的权衡。
例如,当一个企业决定投资于某个新项目时,除了考虑投资本身的成本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可行项目所能带来的收益。
如果其他项目的预期收益高于所选项目,则机会成本就是这个企业放弃选择其他项目所承担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对于个人和机构的决策非常重要,它帮助我们在不同的选择之间进行权衡,使我们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四、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
边际成本是指生产或消费一单位产品的额外成本,而边际收益指每单位产品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经济学的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806b8bc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7d.png)
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一、人类行为的快乐原则二、人的有限生命成本是实现快乐最大化的根本约束条件快乐是一种以广义物质存在与消费为基础又超然于物质之上的愉悦的精神感受,是人类欲望的本质规定和人类行为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西方经济学发生、发展的根本思想基础。
这个结论应当没有问题。
这里,之所以不用“效用”而是用“快乐”,有两个重要理由:一是因为效用本身的内涵就是指物品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的性质,效用只是一个“代表快乐或享受的指数”。
而更加重要的是,在后来的经济分析中,效用仅仅剩下了“以数字排列选择的定名。
不代表快乐,不代表享受,也不代表福利”。
②这样,效用事实上就成了一个没有内核的概念空壳。
二是新效用主义对效用的解释是:效用=偏好满足。
而由于信息不全、无理性、利他三个因素的存在,有可能使偏好满足偏离于人们的快乐,从而对人们的长期快乐产生不利影响(黄有光,2000)。
所以,快乐(happine,,hedonic)或者叫趋乐避苦较之效用(以ility)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和动机。
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人们为获取快乐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这种成本也就是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而这种成本或“资源”是“稀缺”的。
③这就形成了获取快乐的成本约束或者叫资源稀缺性约束,含义同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预算约束线。
在预算约束线条件下实现快乐最大化目标,便成了人类经济活动需要解决的全部问题的根本所在。
新古典经济学所指的稀缺资源既包括人力资源也包括其它存在稀缺性的经济资源,它们共同转化为人们获取快乐的资源(成本)约束。
现在,需要深人论证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资源稀缺性是否就构成为人类获取快乐最大化的根本约束条件由于稀缺性假设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重要约束条件,这一假设至今未见重新验证和突破。
然而,这却是一个努力不够彻底的假设。
事实上西方经济学中的资源稀缺性,是指以下三种情况或其一:即结构资源有限,总量资源有限(这两者指的是资源自身的稀缺性),以及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有限和相对稀缺。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454488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2.png)
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了人们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
在经济学中,存在着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它们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并指导着经济活动的发展。
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经济:经济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而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活动。
2. 资源:资源是指用于满足人们需求的一切材料、设备、劳动力和知识等。
3. 需求:需求是指人们需要并能够购买的物品和服务。
4. 供给:供给是指在不同价格下卖出的物品和服务的数量。
5. 价格:价格是市场上物品和服务的交换价值,通常以货币形式表示。
6. 成本:成本是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所需要消耗的资源的价值。
7. 效益:效益是指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满足感和利益。
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因此人们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中做出选择。
2. 机会成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指出,每个经济决策都存在着机会成本,即为了取得某种利益而放弃的最高替代利益。
3. 边际效应原理:边际效应原理指出,人们在做决策时通常会考虑到增加或减少的边际效应,即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果。
4. 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原理:需求与供给的相互作用原理指出,需求和供给是市场价格形成的基础,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物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5. 激励原理:激励原理指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激励和奖励的影响,经济政策应当根据激励原理来制定,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经济学的应用领域1.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规律,包括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失业率等。
2.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包括价格形成、消费行为、生产决策等。
3.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研究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关系,包括国际贸易、汇率、国际经济合作等。
4. 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研究落后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包括贫困、经济不平等、经济改革等。
经济学原理是什么
![经济学原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d3e36d0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50.png)
经济学原理是什么
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假设,用于解释和理解各种经济现象和行为规律。
它们是经济学家根据对市场经济体系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来的一套基本规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市场如何运行以及为什么会出现经济波动和不平等现象。
其中,供求关系是经济学原理中的基础概念之一。
供求关系表明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是由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的。
如果供应量大于需求量,价格就会下降,而如果需求量大于供应量,价格就会上升。
另一个经济学原理是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指的是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某种资源或投入所带来的额外收益(或成本)的变化。
根据边际效应原理,经济学家可以评估个体或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最佳选择。
另外,机会成本也是经济学原理的一个重要概念。
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获得某种资源或机会所必须放弃的下一个最有意义的选择的价值。
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应该考虑机会成本,因为资源是有限的,选择一种方案就意味着放弃其他选择。
此外,需求弹性、生产要素市场、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等原理也都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学原理的核心内容。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做出更明智的经济决策。
经济学常见定律与法则
![经济学常见定律与法则](https://img.taocdn.com/s3/m/6ef58028f7ec4afe04a1df93.png)
经济学常见定律与法则定律1:80/20法则80/20效率法则(the 80/20 Princip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
早在19世纪末,帕累托在研究英国人的收入分配问题时发现,大局部财富流向小局部人一边。
同时还发现某一局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与这一局部人所拥有的财富的份额,具有不确定的不平衡的数量关系。
并且,进一步研究证实,这种不平衡形式会反复呈现,具有可猜测性。
经济学家把这一发现称之为“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认为是“帕累托最引人注目的贡献之一。
”后来,经济学家从帕累托的研究中归结出一个简单的结果:假如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由此可以猜测10%的人所拥有得财富为65%,5%的人享有的财富为50%。
经济学家看中的是这一结果表现的思想,即不平衡的关系存在确实定性和可猜测性。
正如理查德·科克有一个出色的描述:“在因和果、努力和收获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典型的状况是: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带来20%的结果。
”总之,“80/20效率法则”传达通知人们一个道理,即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少的投入,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小的努力,可以取得大的效果;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组织的效率、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
定律2:途径依靠道格拉斯·诺思是第一个使“途径依靠“理论声名远播的人,由于用“途径依靠”理论成功地论述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思于1993年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以为,事务一旦进入某一途径,就可能对这一途径产生依靠。
这是由于,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
这种机制导致的结果是:人们一旦选择某一途径,就会在以后的开展中不时自我强化。
“途径依靠”理论被总结出来之后,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在一定水平上,人们的选择都会受到途径依靠的影响,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如今可能的选择,如今的选择决定了未来可能的选择。
解读经济学原理:帮你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
![解读经济学原理:帮你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f531621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c.png)
解读经济学原理:帮你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学科,关注的是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然而,经济现象常常是复杂而难以理解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
经济学的核心原理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包括供求关系、机会成本、边际效应和激励机制等。
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动因。
供求关系:市场的驱动力供求关系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当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下降;当需大于供时,商品价格上升。
这一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商品价格波动剧烈,以及市场调节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机会成本:一切行为的代价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通过选择来进行分配。
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机会成本的存在。
理解机会成本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的原理。
例如,企业选择投资某个项目时,需要考虑未投资项目的机会成本。
边际效应:额外收益与额外成本边际效应指的是一种经济行为对经济效益的额外贡献或额外代价。
在做出决策时,我们需要权衡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
只有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才会做出决策。
边际效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企业会决定生产的数量和价格。
当边际收益递减时,企业会减少产量或提高价格。
激励机制:人类行为的驱动力激励是推动人类行为的一种力量。
激励机制指的是通过设定合理的激励来引导人们做出某种决策或行为。
理解激励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进行经济活动,以及为什么政府会实施某些政策。
解读供求关系:市场的驱动力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供给是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在市场中,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经济学的原理和应用
![经济学的原理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647ba4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b.png)
经济学的原理和应用引言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有限资源下进行生产、分配和消费活动的学科。
它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并为经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经济学的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石,而应用则是将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的应用。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经济学分析的核心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需关系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节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
2.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是经济学分析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消费者通过对不同产品或服务的效用进行评估来做出购买决策,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生产者在生产决策中追求利润最大化。
3.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经济学中用于考察增量变化的重要方法。
•边际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果。
•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较可以帮助决策者做出最优选择。
经济学的应用1.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是在理解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和价格弹性,企业可以确定最优定价策略和产品组合。
2.生产者行为分析•生产者行为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决策。
•通过分析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企业可以确定最优生产规模和生产要素的使用方式。
3.市场结构分析•市场结构分析研究市场中不同参与者的数量和行为方式。
•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是常见的市场结构。
•不同市场结构对价格和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同,了解市场结构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市场战略。
4.经济政策制定•经济学的应用对于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分析供求关系、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等因素,政府可以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5.国际贸易分析•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等可以帮助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影响。
结论经济学的原理和应用对于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01bcc7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6.png)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社会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对于研究社会生产和分配以及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着一系列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是指导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本文将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探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观、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与特点,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一、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生产力的水平和生产要素的组合。
而生产关系则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的结构和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等。
但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
生产力的发展会趋向于超过生产关系的发展,这种矛盾将引发社会经济的变革和重构。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剩余价值,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基础的变动将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迁,进而影响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观深刻揭示了经济与其他社会领域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分析社会变革具有指导意义。
四、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理与特点。
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在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劳动者通过国家或集体组织共同占有和管理生产资料。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点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促进社会公平和全面发展。
经济学原理的经济规律
![经济学原理的经济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6d8d620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6f.png)
经济学原理的经济规律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它对于理解经济规律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济规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规律。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原理的经济规律,并分析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
一、供求关系的规律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
根据供求关系规律,当商品需求增加时,供应商愿意提供更多的商品,导致市场供应增加,价格下降;相反,当需求减少时,供应商减少供应,导致市场供应减少,价格上升。
供求关系的平衡是市场经济达到流动性、高效性的基础。
二、稀缺性规律稀缺性规律是指资源相对有限,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在有限的资源供给下,人们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资源利用效率做出选择。
稀缺性规律决定了人们的行为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产生竞争和选择,促使人们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三、机会成本规律机会成本规律是指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所放弃的最高效益的活动或选择。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需要考虑所选择行为的机会成本。
因此,在做出决策时,人们需要权衡不同选择的机会成本,选择能够获得最大收益的行为。
四、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增加单位投入会带来递减的增益。
当进行某一经济活动时,初始投入会带来较大的收益增加,但随着投入的增加,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少。
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当根据边际效益来做出决策,以最大化效益。
五、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指物品或服务的价值取决于其稀缺性和需求的大小。
根据价值规律,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价格,进一步影响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和供应。
通过价值规律,市场能够自然地调节价格和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六、效率规律效率规律是指市场经济能够通过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自由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效率规律促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取得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经济学原理的经济规律是对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规律的总结和表达。
五大基本定律
![五大基本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f969453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f.png)
五大基本定律五大基本定律是指经济学家欧根·冯·波兰多夫斯基在20世纪初提出的关于经济学的基本规律。
这些规律被认为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对于理解市场运作和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供求定律供求定律是指在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取决于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如果某种商品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价格就会下降,反之则会上涨。
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某些商品价格波动较大,以及为什么某些商品价格相对稳定。
二、边际效用递减定律边际效用递减定律是指当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时,其每次额外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也就是说,在满足了最紧急的需求后,人们对同一物品的需求会逐渐减少。
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不会无限制地购买同一种商品。
三、机会成本概念机会成本概念是指做出某种选择时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
也就是说,当人们做出某种决策时,他们必须考虑放弃其他可能的选择所带来的成本。
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进行取舍,并且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四、比较优势原则比较优势原则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不同国家应该专门生产他们擅长生产的商品,然后通过贸易交换这些商品,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国际贸易对于各国都有利。
五、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指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简单地说,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物价水平就会上涨;反之亦然。
这个定律可以用来解释通货膨胀和通缩等现象。
结论:五大基本定律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规律之一,它们对于理解市场运作和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并且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5f3f85be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b0.png)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决定分配以满足无限欲望的学科,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未来做出了诸多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1.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人类无限欲望和有限资源之间的关系是人们进行研究的经济学三大基本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将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领域进行研究。
2.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行为和市场交易。
其核心理论是供求理论,即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决定。
微观经济学研究如何最大化个人或企业的效益,通过研究产量、价格、收入和资源的分配等问题,评估市场失衡的根本原因。
3.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一般涉及整体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等。
它的核心理论是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经济刺激政策等,因为它们对经济增长、产业扩张和物价控制等有决定性的影响。
4.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微观经济学中有三个重要概念:生产要素、市场制度和效益最大化。
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创新和企业管理。
市场制度通常指自由市场,它是以供求关系分配资源的机制。
效益最大化是在满足资源利用和分配的条件下,如何最大化效益,是个人和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中有三个重要概念:失业率、通货膨胀和国内生产总值( GDP )。
失业率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中没有就业机会的人数,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货膨胀指物价持续上升,使得货币贬值的现象。
GDP是一个国家所有经济活动的总货值,包括家庭消费、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
5.价格理论价格是市场交易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反应了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
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一,普遍应用于降低交易成本、增加效率和提高市场经济体系的效率等方面。
6.货币理论货币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基本要素,它在宏观经济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8ac316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4.png)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经济学原理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基本规律和原则,通过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济学原理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是指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的经济现象。
由于资源有限,人们无法同时满足所有的需求,因此必须进行选择。
稀缺性原理强调了经济活动中的选择和机会成本的概念。
人们需要根据资源的有限性和其它条件进行有效的决策,以最大化资源的利用价值。
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人们因选择某种经济活动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品。
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是一种隐性成本,它并不会直接产生现金流,但却是决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人们需要权衡不同的选择,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经济活动,以最大化总体利益。
三、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每增加一单位的投入,所产生的额外产出或收益。
边际效应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它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在生产和消费中的决策。
通常情况下,在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下,继续增加投入可能会导致总体效益的减少。
四、需求与供给需求与供给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需求表示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供给表示生产者愿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决定了产品的价格和数量。
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上涨;当供给超过需求时,价格下跌。
市场均衡的条件是需求与供给相等,这时价格稳定。
五、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指参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
生产要素不同的组合和配置会影响到产出和效益。
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关键。
六、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时出现的偏差或失败。
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产品、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等。
市场失灵时,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和管理来修正市场情况,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
七、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和变化。
经济学基本规律
![经济学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f5198f0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12.png)
经济学基本规律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生产方式的学科,致力于研究经济现象背后存在的基本规律。
这些规律是对经济行为和现象的普遍性规律性概括,对于正确理解和分析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并对其进行简要解释和实例说明。
1.供求规律供求规律是经济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揭示了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形成的基本原理。
供求规律表明,当商品需求增加时,商品价格会上涨;相反,当商品供给超过需求时,商品价格会下降。
举个例子来说明供求规律。
假设某地区的苹果产量增加,导致市场上的苹果供应量超过消费者的需求量,供给过剩。
根据供求规律,此时苹果的价格将会下降,直到市场出清,即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
2.边际效应规律边际效应规律是指每次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或消费一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效益和成本递减的规律。
边际效应规律对于理解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一位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到每单位商品的效用和价格。
根据边际效应规律,消费者倾向于在满足最基本需求后,购买较低成本的商品或者能够提供更高效用的商品。
同样地,生产者在决定投入要素时,也会考虑到边际效应。
在短期内,生产者可能会优先增加某一要素来提高产量,但随着边际成本的上升,增加更多要素所能带来的边际产出递减,最终导致要素的边际产出成本大于收入。
3.比较优势规律比较优势规律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指出各国或地区应按照自身的相对优势资源条件,选择生产和贸易所擅长的商品和服务,以实现贸易的最大利益。
比较优势规律的核心思想是资源的差异化利用。
举个例子,假设国家A擅长生产棉花,国家B擅长生产机械设备。
根据比较优势规律,国家A应该专注于生产棉花,而国家B应该专注于生产机械设备,然后通过贸易来互补生产和实现经济发展。
比较优势规律对于国际贸易的理解和推动全球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比较优势的合理分工和资源配置,国际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提高全球经济效益。
新体制经济学四大规律十大定律
![新体制经济学四大规律十大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a01f0e15a21614791711282d.png)
新体制经济学四大规律十大定律四大规律:1. 资本投资与收益规律——“赌博率”投资资本具有“就低不就高”的趋利性、冒险性、伪善性和悖反性。
资本越投于低处,即投资成本、生产要素成本越低之处,其升值空间越大;投向越高处,即投资成本、信用成本和生产要素、市场要素成本越高之处,回报或收益就越低。
资本倾向于流入洼地,收益倾向于筑砌高地。
资本对于项目,风险越高,利益越大,越易受诱惑;反之,项目风险越低,回报越小,对资本的诱惑越小。
资本从来只锦上添花,而不雪中送炭。
资本货币化、证券化、虚拟化阶段,不顾投入生产或介入交换的产品或商品价值是否真实,而只赌博阶段性的价值预期。
2.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规律——“奇正律”实体经济在虚拟中得以高速成长,遵崇“馒头原理”,摆脱按部就班式的实物生产而进入资本体系进行虚拟生产并虚拟交换。
就像麦面不发酵就不好吃也不好卖,发酵蒸熟就进入了价值虚拟状态或者具有了虚拟成份,面粉本身并未增加物质量(数量与重量),但馒头的价值量得以放大。
实体经济虚拟化须有一定限度,超过临界点,即虚拟价格大于实体价值时,就成为虚假经济。
就像馒头的酵母加得太多,发得太泡,一触即散,经济泡沫过于放大而幻化成为泡沫经济,失去食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也失去了信用价值,成为一种变质的假象,就出现崩盘危机。
实体经济运用等价交换物,虚拟经济运用溢价交换物;实体经济投资大于投机,虚拟经济投机大于投资。
实体经济特点与功能是提供基本生产资料,提高人的生活水平,增强人的综合素质;虚拟经济功能与特点,是动员储蓄转向投资,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便利资本流动和产权复合,加速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传递投资信息以改进资源配置效率,调节国民经济活力,通过资金与资源优化组合而造就合理的产业结构、产权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培育和繁荣国家金融市场,利用国际游资抑制泡沫经济,加强GDP 规模扩张而增加就业机会,但同时虚拟经济过量膨胀,乐极生悲,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虚拟货币发行过量和银行呆坏帐增多,动摇实体经济正常运行和信用基础,扭曲资源配置方式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以阻碍实体经济的一、二次产业发展,破坏金融系统运作,降低银行抗风险能力,引发金融危机,扭曲消费行为,恶化国际收支状况,导致国家财政风险。
价值规律的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价值规律的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fe4782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98.png)
价值规律的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概述价值规律作为经济学中的基本规律之一,在经济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解释生产、交换和分配等经济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价值规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它揭示了商品交换中价值的产生和流动的规律性。
本文将对价值规律的定义、含义、起源、发展以及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等进行探讨。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商品经济成为了主导形式,价值规律也就成为经济活动的基本法则。
根据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这是它的基本属性。
在商品经济中,人们通过交换商品来满足各自的需求,而这种交换又遵循着价值规律的指导。
因此,了解价值规律的含义、起源和发展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价值规律的定义和含义入手,对其进行深入解释。
随后,我们将探讨价值规律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最后,我们将讨论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价值规律,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对价值规律的定义和含义进行详细解释,探究它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性和作用。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价值规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重要学派的观点以及对其的批评和发展。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分析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强调其在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同时,我们还将提出一些对于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以上的结构安排,本文将全面而系统地呈现出价值规律的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概念和内涵。
同时,通过对其起源和发展的探究,我们将揭示其在经济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并展示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最后,通过对价值规律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将提出一些关于未来研究的思考,以期对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30个经济学常识
![30个经济学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9d677347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1.png)
30个经济学常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它说明了商品的价格是由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决定的。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个规律说明了当消费一种商品的数量逐渐增加时,对每一个新增单位的边际效用会递减。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选择某种事物而放弃的另一种事物的价值。
4.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必须投入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
5.生产可能性边际:生产可能性边际是指生产某种商品时,同时放弃生产其他商品的最大数量。
6.边际生产率:边际生产率是指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出量。
7.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是指生产一个额外单位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
8.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的变化而改变的成本,变动成本是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9.弹性概念:弹性是指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10.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寡占市场等。
11.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指雇主与雇员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市场。
12.物价水平:物价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物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1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通货紧缩是指持续下降。
14.货币职能: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媒介、交换手段和价值储藏等职能。
15.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整个经济体系中流通的货币总量。
16.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出现了问题,导致资源分配不够有效。
17.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供给给一人即可供给所有人共同享用的物品。
18.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是指消费者在有限的预算下追求最大满足,利润最大化是指企业追求最大利润。
19.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是指政府为确保公民基本生活而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社会保险是指在意外事故或疾病等情况下提供经济帮助的制度。
20.贸易壁垒:贸易壁垒是指对外贸易实施的限制措施,包括关税、配额和非关税壁垒等。
八个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原理
![八个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d2cfd2b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e.png)
八个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是指描述现实经济行为的基本公理。
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社会运转规律,指导个人和企业的决策。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原理无处不在,下面介绍八个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原理。
1. 稀缺性原理稀缺性是指资源的供给有限,而需求却是无限的。
由于资源有限,每个人在求取资源时必须做出取舍。
这种必须做出取舍的现象,称为“机会成本”或“代价”。
人们在做出判断时,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并在现有的资源范围内进行取舍。
2. 边际效应原理边际效应原理是指,在每一个决策中,给定增加或减少的一单位某种货币或资源,所得到的效益。
当任何行动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就会有所减产,反之亦然。
这可以帮助人们在决策时更好地权衡利弊,作出明智的选择。
3. 供需关系原理主管价格的机制是供求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市场上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互动。
供需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通过改变供需关系来控制价格,使市场价格更接近均衡价格。
4. 波动原理波动原理是指市场经历的发生在市场中的不稳定性。
它可以产生很多难以预料的影响,包括物价和货币价值波动,经济萎缩和失业率上升等等。
了解这个原理可以帮助人们对市场做出更好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波动所带来的影响。
5. 激励原理激励原理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可能受到激励的影响。
这些激励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可以是内在的也可以是外在的。
了解激励原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利益交换之间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激励来达成目标。
6. 递降效用原理递降效用原理是指随着一个好处的增加,增加的效用递减。
这个原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在面对很多选择时,人们倾向于选择变化,以及对于不同样物品的需求是如何变化的。
7. 政府干预原理政府干预原理是指当市场出现了不同寻常或不公平的情况时,政府可能会采取措施干预来维护市场的稳定。
政府干预可以通过立法、监管和取消行政等方式对市场进行干预。
了解这个原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到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391057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7.png)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体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旨在揭示经济的总体态势和发展趋势。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被广泛接受和应用,本文将着重介绍这些基本原理。
1. 稀缺性原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稀缺性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资源是有限的,而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人们需要进行选择,以满足最重要和迫切的需求。
稀缺性原理也意味着资源的分配必然会面临各种取舍和机会成本。
2. 供求关系原理宏观经济学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供求关系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决定了价格和数量的均衡。
当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上涨,供给超过需求时,价格下跌。
供求关系原理还可以用来解释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现象。
3.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是宏观经济学的又一个重要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当人们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增加时,其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例如,当一个人已经吃饱了一碗面后,再继续吃第二碗面的边际效用就会明显下降。
这个原理也适用于其他领域,如劳动力市场和投资决策。
4. 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原理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根据这一原理,当不同个体或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时,只要其中一个个体或国家的机会成本比其他个体或国家更低,那么这个个体或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这种商品或服务。
通过比较优势的合理利用,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的高效配置。
5. 学科交叉原理宏观经济学的最后一个基本原理是学科交叉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宏观经济学与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需要考虑到各种社会、政治、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并与其他学科共同探索经济的全貌。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稀缺性原理、供求关系原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比较优势原理和学科交叉原理。
这些原理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的运行提供了基本框架。
通过运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稳定。
经济学原理的重要知识点
![经济学原理的重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9ff6b4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5.png)
经济学原理的重要知识点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学的基础,是理解经济运行规律和制定经济政策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原理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对经济学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求关系描述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情况。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在一定价格下出售的商品和服务数量,需求则是买方愿意在一定价格下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数量。
供求关系的平衡点就是市场均衡,价格和数量在这一点上达到最稳定。
2.边际效用原理边际效用原理是指人们对一件商品或服务的额外满足程度递减。
也就是说,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对每一单位的满意度会递减。
这个原理在消费者行为和生产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帮助人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倾向于在满足了基本需求后追求更多的高级需求。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做出某种决策所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在经济学中,人们面临有限的资源和多个选择,因此在做决策时必须权衡不同的选择和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资源配置和效率的原则。
4.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收益递减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增加一单位输入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逐渐减少的情况。
这个原理在生产决策和资源配置中有很大的应用。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种植者在每一块土地上增加的投入越多,边际收益逐渐减少。
5.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由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引起。
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影响有助于政府和其他类型的组织干预以改善资源配置。
6.货币与通货膨胀货币是一种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
货币在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交易和经济增长。
然而,货币供应过度增长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影响经济的稳定。
7.弹性弹性是描述商品或服务需求或供给对于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可以帮助解释市场的行为和预测市场的反应。
例如,对于价格不敏感的商品,需求弹性较低,而对于价格敏感的商品,需求弹性较高。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dff3fd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2.png)
经济学基础知识(精选)经济学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如何选择和配置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它关注个体、市场和国家的决策行为,以及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效率。
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稀缺性原理稀缺性原理指出,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由于资源稀缺,人们需要进行有选择性的资源配置,以满足各种需求。
稀缺性原理是经济学的基础,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人们为了获取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人们需要考虑放弃某种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以评估选择的效果和效益。
3.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消费或其他决策所带来的变化效果。
经济学研究边际效应以帮助人们做出决策,从而达到最大化效益。
4. 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资源的分配是否能够最大化社会福利。
经济学研究如何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效率提升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1. 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供给是指市场上售卖商品和服务的意愿和能力,需求是指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意愿和能力。
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
2.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通过供求关系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调节机制。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动来调整供求关系,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机制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市场均衡。
四、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一时期内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GDP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用于衡量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状况。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商品和服务价格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它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对消费、投资和债务等方面产生影响。
3. 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所占的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一、人类行为的快乐原则快乐最早属于哲学中的目的论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虽然人类行为的具体(中间)目的千差万别,但从终极意义上讲,所有人类行为的目的都是同一的。
即不管人们的行为如何错综复杂,行为的具体目的如何千变万化,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唯一确定的。
坚持快乐论的思想家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避免和对快乐的追求的欲望,趋乐避苦是人类所有欲望中最本质的规定和共同属性。
快乐主义思想家的这个认识,是从人人都在渴望快乐的这个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到的。
从心理机制上讲,人的各种欲望的形成都是以人们相应生物官能的存在为基础的。
当人的感受器官接受外物,外物信号由人的感受器官经信息转换后传导到中枢神经,脑中枢根据传人信号与自身各种官能需要的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产生响应或是排斥的决策与效应行为。
在正常的身心条件下,当人体受到不良物刺激时,一般会引起中枢神经的抑制过程,产生消退、逃避或排斥行为,即“避苦”。
当感受到良性物刺激时,一般则会引起脑中枢的兴奋过程,产生或加强对某事物的需要和响应,即“趋乐”。
因此,人的欲望满足与各种需要行为一般总与相应中枢神经的兴奋过程相一致。
欲望的初步实现又会增强或扩大兴奋过程,直至欲望满足,产生超限抑制为止。
精神快乐即是通过中枢兴奋的心理机制反映出来。
各种满足人类欲望的行动,实际上都是服从于相应中枢兴奋的需要而产生的,都是对以中枢兴奋为心理基础的快乐需要的追求。
这也就是人类行为的快乐原则发生的心理机制。
快乐主义者解释,人类之所以会产生趋乐避苦的欲望,只因为“快乐是带来利益的活动的表现,痛苦是带来伤害的活动的表现,这些活动的利害或是相对于个人或种的整个组织器官而言,或是相对于其中的某一部分而言。
”①因而,快乐与痛苦的状态又是与生命功能的加强或削弱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使快乐原则确立于坚实的人类生命存在的客观生理物质基础之上。
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其中丹尼尔•卡纳曼(DanielKahneman)就是研究快乐心理学(hedonicPsychology)并力图复活边沁快乐理论的经济心理学家。
从而使得关于快乐的老效用主义理论重新引起经济理论界的重视。
二、人的有限生命成本是实现快乐最大化的根本约束条件快乐是一种以广义物质存在与消费为基础又超然于物质之上的愉悦的精神感受,是人类欲望的本质规定和人类行为追求的最终目的,也是西方经济学发生、发展的根本思想基础。
这个结论应当没有问题。
这里,之所以不用“效用”而是用“快乐”,有两个重要理由:一是因为效用本身的内涵就是指物品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的性质,效用只是一个“代表快乐或享受的指数”。
而更加重要的是,在后来的经济分析中,效用仅仅剩下了“以数字排列选择的定名。
不代表快乐,不代表享受,也不代表福利”。
②这样,效用事实上就成了一个没有内核的概念空壳。
二是新效用主义对效用的解释是:效用=偏好满足。
而由于信息不全、无理性、利他三个因素的存在,有可能使偏好满足偏离于人们的快乐,从而对人们的长期快乐产生不利影响(黄有光,2000)。
所以,快乐(happines,,hedonic)或者叫趋乐避苦较之效用(以ility)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和动机。
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人们为获取快乐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这种成本也就是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而这种成本或“资源”是“稀缺”的。
③这就形成了获取快乐的成本约束或者叫资源稀缺性约束,含义同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预算约束线。
在预算约束线条件下实现快乐最大化目标,便成了人类经济活动需要解决的全部问题的根本所在。
新古典经济学所指的稀缺资源既包括人力资源也包括其它存在稀缺性的经济资源,它们共同转化为人们获取快乐的资源(成本)约束。
现在,需要深人论证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资源稀缺性是否就构成为人类获取快乐最大化的根本约束条件?由于稀缺性假设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重要约束条件,这一假设至今未见重新验证和突破。
然而,这却是一个努力不够彻底的假设。
事实上西方经济学中的资源稀缺性,是指以下三种情况或其一:即结构资源有限,总量资源有限(这两者指的是资源自身的稀缺性),以及资源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有限和相对稀缺。
事实上,自然资源具有无限性特征。
人类所伴随的是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开放的宇宙资源系统,地球资源的这种客体无限性,在人类这个发展主体面前潜在着可供无限发展的能量。
也就是说,从存在意义上讲,从客观存在世界与人类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性看,可供人类利用的资源是无限的。
资源的潜在性、潜在资源的无限性是人类所接受的地球与宇宙资源系统的根本特征。
这也是我们进行资源问题的经济学研究并把它和哲学、自然科学规律统一起来的一个应有的思维基础。
①西方经济学扩大了资源稀缺性的约束限度,忽略了开放系统中的资源还有更加重要的无限性的一面。
这是造成西方经济学从解决稀缺性矛盾开始到面临过剩经济矛盾结束等理论与逻辑矛盾的重要原因。
自人类社会诞生至今,从天然(采猎)经济到自然经济,从制造业经济到信息与知识经济,资源的链条在不断延伸。
人类可以面对的是具有无限潜力的自然资源。
这是从自然资源存在状况的绝对性上讲的。
从资源稀缺性的相对性讲,与人类无穷欲望相对应的恰是无穷的宇宙资源。
自然存在本身与自然界在人类面前都不存在一条稀缺性规律。
以辩证法观之,天地合阴阳而生,世间万物无不在对立统一之中。
人类之无限的心界,必有一无限的天界与之相对,那就是宇宙。
这也就是人类无穷欲望与宇宙的无限境界的对应之处。
当代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其说是由资源稀缺性矛盾所导致,无如说这是当社会生产力—人类自身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潜在资源的绝对充裕性和人类需要的相对(结构)有限性的矛盾必然伴生而成的结果。
可见,纠正错误的资源稀缺观念已是十分重要,人类获得快乐的真正约束条件事实上并不在客观的自然资源方面。
经过相关分析,我们可以把资源稀缺性解释为以下六组矛盾,即:潜在自然资源无限与直接可用资源有限的矛盾;总量资源无限与结构(个量)资源有限的矛盾;直接可用资源有限与人类欲望无限的矛盾;欲望无限与能力(人力资源)有限的矛盾;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潜力无限与人类欲望的个量和结构有限,从而导致生产过剩的矛盾;人的潜在欲望、潜在人力资源和潜在自然资源三者无限性的辩证统一。
前面五对矛盾实际上都统一在第六对矛盾之中。
即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的差异性和对立性存在的前提与基础并互为基础。
如此,关于资源稀缺性问题便可以作出进一步的说明:首先,从个量和直接可用角度看的资源可以是有限的,但潜在的总量资源是无限的。
以个量资源的有限性来解释总体资源与潜在资源,扩大了资源稀缺性的限界并以此来作为人类获取快乐的约束条件是不正确的。
其次,相对于人的欲望与需要而言,直接可用资源、个量资源以及由之引致的商品与劳务的供给可以是有限的,缺乏的。
这也就是无限欲望与有限直接可用资源之间的矛盾。
然而,新古典经济学在认识与界定这种资源有限性的“原因”,亦即引起稀缺性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一般认为是在自然界的资源存在状态方面。
即认为森林、矿藏、水等资源条件的有限性是引起经济稀缺性的根本原因。
而事实的情况是,造成总量资源无限条件下的直接可用资源有限—造成经济稀缺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行为失控导致的人口过量增长超过了可直接使用自然资源的量界,而直接可用人力资源的有限性又限制了人类对于直接可用资源的养护与潜在资源的识别、利用而造成的。
因此,造成资源稀缺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方面,而非自然资源的“物”方面。
灭人类者,人类也。
人力资源稀缺才是造成经济稀缺问题的实质与根源;人类欲望无限性与人类自身能力有限性的矛盾,才是造成经济稀缺性的根本原因;人力资源稀缺才是人类实现快乐最大化的根本约束条件。
②再次,人类欲望的潜力与总量是无限的(长生不老便是个无限性问题),但个量和结构的需要却可以是有限的。
人类需要的结构有限性以及人类高需要层次上对于一般物质产品需要的下降,便成为人类自身能力(表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生产过剩的重要原因,而自然资源的无限性则成为形成这种生产过剩的客观外部条件。
这也证明了自然资源并不构成为人类获取快乐的根本约束条件。
而造成资源稀缺性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是产生稀缺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人类自身,在于人力资源的稀缺。
这些是对稀缺与约束条件问题必须建立的基本认识。
因此,世界中并不存在自然资源的绝对稀缺问题。
自然资源的个量与结构上存在的稀缺性问题,要么由人类自身欲望大于能力的矛盾造成,要么则可以通过“替代”和“选择”来解决,也不构成稀缺性问题的重点。
而第三种稀缺即由直接可用资源的稀缺引起的商品和劳务供给缺乏,确切地讲并不是自然资源本身的稀缺问题。
这种稀缺情况根本上是由人力资源稀缺即人类自身能力的约束造成的。
满足人类无穷欲望的自然资源是无限充裕的,这是主体需要与客体资源在其无限性上的辩证统一。
正是由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和满足欲望的能力的有限性,加剧了可免费和直接使用资源的稀缺状况,引起了大量的经济难题。
正是由于自然的博大,为人类智能的发展和快乐满足提供了无限的外在条件。
因此,人类快乐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根本原因或者叫引起经济稀缺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不在于自然资源方面,而在于人力资源方面。
人类认识、利用、改造与维护自然的能力不足,改善与控制自身无理性行为的能力不强,才是制约人类实现最大化快乐、进而产生各种经济与社会矛盾的根源。
由是得到结论:有限生命成本是人类获取快乐最大化的根本的资源(成本)约束,有限生命成本约束条件下的快乐最大化是支配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
张五常言:科斯的本领,是把所有局限条件归纳在成本之内。
而我认为,我们可以把人类经济活动中的根本约束条件进一步归结到人的生命成本自身。
经济学的这一基本规律可以运用快乐均衡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图1中,XI、X:分别表示生命成本中的脑力、体力并都包含了使用脑力、体力时耗费的时间,AB 表示既定的生命成本约束线,I,1213为三条无差异快乐曲线,点E表示在AB 线约束下能够实现的快乐最大化均衡点。
它表明,人们能够实现的最大化快乐总是要受到其有限的生命成本制约的。
随着人类体能与智能的更多开发,人们获得快乐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也就是说,随着人类生命资源(主要表现为智力资源)的进一步释放,人们为获取快乐能够支付的生命成本水平将逐步提高,成本约束线将向外移动并且斜率改变,并与快乐水平更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人们将获得更多的快乐满足,并形成一条生命成本—图1快乐均衡快乐满足曲线。
见图2。
图中有三条预算约束线AB,A,B‘,A’’B’’,表示随着人类生命资源的进一步释放,人们为获取快乐能够支付的生命成本水平的逐步提高。
AB,A‘B’,A吧“分别和三条无差异曲线I;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