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中药资源分布报告(全)

合集下载

药材分布调研报告

药材分布调研报告

药材分布调研报告药材分布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药材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天然、安全、有效的特点受到广泛关注。

了解药材的分布情况,对药材的种植、采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药材的分布情况,为进一步推动全民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1. 采集数据:通过查阅文献、现场考察和专家访谈的方式,收集药材分布的相关数据。

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图表展示药材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三、调研结果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 药材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药材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分布特点各异。

比如高山地区、湿地等特殊的地理环境对某些药材的生长有着特殊的影响。

2. 药材的分布受现代农业标准化要求影响较大: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对药材生产的标准化要求不断提高,药材分布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一些传统产区的药材种植面积有所缩减,而一些适宜的新种植区则不断涌现。

3. 药材分布的地域差异明显:不同区域的气候、土壤条件等因素影响了不同药材的分布,不同药材的产地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

四、调研结论1. 引导药材种植区的调整:根据药材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合理调整药材种植的区域布局,推动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建立药材产地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加强对药材产地的管理,规范药材的生产环节,提高药材质量和安全水平。

3. 加强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通过科学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和利用好我国丰富的药材资源,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五、调研建议1. 加强药材分布的监测与研究:建立药材分布的数据库,定期监测和研究药材分布的变化趋势,为药材种植、采集以及资源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2. 加大对药材产地的培训和指导:通过组织培训班、开展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药材产地的管理和种植水平,增强药材种植者的专业素养。

3. 加强药材质量监管:建立药材质量监管机制,加强对药材质量的监测和评估,保障药材的质量和安全。

全国中药资源及种植概述

全国中药资源及种植概述

全国中药资源及种植概述本文根据自然区划,将我国的中药资源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西南区、华南区、内蒙古区、西北区、青藏区以及海洋区等九个中药区,对全国范围内的中药材资源分布以及各地区种植情况进行简略叙述,旨在对基地建设、中药材种植以及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相关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前言中药资源的分布从东北向西南,药用种类逐渐由少增多。

其中东北、华北各省区在1500 种左右,西南各省区在3000~5000种左右。

药用资源蕴藏量最大的是北方的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常用植物药材野生蕴藏量均在109kg 以上,占全国的1/3。

位于东南沿海的江苏、江西、山东、河北南部、广东、广西药用资源蕴藏量相对减少。

二、分述1、东北区本区包括黑龙江省大部分、吉林省和辽宁省的东半部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北部。

地貌上包括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以及三江平原。

本区是我国最寒冷地区,热量资源不够充足,大部分地区属于寒温带和中温带的湿润与半湿润地区。

本区森林植被以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为主,其中以针叶林为主的森林覆被率达30%。

本区中药资源的特点是种类丰富,地道品种和珍贵、稀有种类多,蕴藏量和产量大。

全区的中药资源有2000余种,其中植物类1700种左右,动物类300多种,矿物类50余种。

黑龙江省有中药资源约1500种,其中药用植物约1200种、药用动物约300种、药用矿物及其他约40种;吉林省有中药资源1781种,其中药用植物1412种、药用动物324种,药用矿物63种。

其中野生的关黄柏,刺五加、五味子、关升麻、牛蒡子、桔梗、地榆、朝鲜淫羊藿,辽细辛、槲寄生、赤芍、草乌、关木通、平贝母、关龙胆以及熊胆、蛤蟆油等一批“关药”,蕴藏量分别占全国同品种蕴藏量的50%以上。

本区还是我国野山参及种植人参的最主要产地,产量占全国人参总产量95%以上。

鹿的饲养及鹿茸的生产在全国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区对中药资源的发展,一方面应注意对大面积野生药材资源的保护,如五味子、黄柏、刺五加、赤芍、桔梗、牛蒡子、关龙胆等,以利它们的再生。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中国中药材分布北京:黄芩、知母、苍术、酸枣、益母草、玉竹、瞿麦、柴胡、远志等。

天津:酸枣、菘蓝、茵陈、牛膝、北沙参等。

上海:番红花、延胡索、栝楼、菘蓝、丹参等。

重庆:黄连、杜仲、厚朴、半夏、天冬、金荞麦、仙茅等。

河北:知母、黄芩、防风、菘蓝、柴胡、远志、薏苡、菊、北苍术、白芷、桔梗、藁本、紫菀、金莲花、肉苁蓉、酸枣等。

山西:黄芪、党参、远志、杏、小茴香、连翘、麻黄、秦艽、防风、猪苓、知母、苍术、甘遂等。

辽宁:人参、细辛、五味子、藁本、黄檗、党参、升麻、柴胡、苍术、薏苡、远志、酸枣等。

吉林:人参、五味子、桔梗、党参、黄芩、地榆、紫花地丁、知母、黄精、玉竹、白薇、穿山龙等。

江苏:桔梗、薄荷、菊、太子参、芦苇、荆芥、紫苏、栝楼、百合、菘蓝、芡实、半夏、丹参、夏枯草牛蒡等。

浙江:浙贝母、延胡索、芍药、白术、玄参、麦冬、菊、白芷、厚朴、百合、山茱萸、夏枯草、乌药、益母草等。

安徽:芍药、牡丹、菊、菘蓝、太子参、女贞、白前、独活、侧柏、木瓜、前胡、茯苓、苍术、半夏等。

福建:穿心莲、泽泻、乌梅、太子参、酸橙、龙眼、栝楼、金毛狗脊、虎杖、贯众、金樱子、厚朴、巴戟天等。

江西:酸橙、栀子、荆芥、香薷、薄荷、钩藤、防己、蔓荆子、青葙、车前、泽泻、夏天无、蓬蘽等。

山东:忍冬、北沙参、栝楼、酸枣、远志、黄芩、山楂、茵陈、香附、牡丹、徐长卿、灵芝、天南星。

河南:地黄、牛膝、菊、薯蓣、山茱萸、辛夷、忍冬、望春花、柴胡、白芷、桔梗、款冬花、连翘、半夏、猪苓、独角莲、栝楼、天南星、酸枣等。

湖北:茯苓、黄连、独活、厚朴、续断、射干、杜仲、白术、苍术、半夏、湖北贝母等。

湖南:厚朴、木瓜、黄精、玉竹、牡丹、乌药、前胡、芍药、望春花、白及(白芨)、吴茱萸、莲、夏枯草、百合等。

广东:阳春砂、益智、巴戟天、草豆蔻、肉桂、诃子、化州柚、仙茅、何首乌、佛手、橘、乌药、广防己、红豆蔻、广藿香、穿心莲等。

广西:罗汉果、广金钱草、鸡骨草、石斛、吴茱萸、大戟、肉桂、千年健、莪术、天冬、郁金、土茯苓、何首乌、八角茴香、栝楼、茯苓、葛等。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中药资源的国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中药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各个地区,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对中药资源的种类和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将对中国中药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1.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的重要产地之一、该地区气候寒冷,形成了独特的中药资源。

主要中药资源包括人参、黄芪、阿魏、细辛等。

其中,吉林省的长白山和云南省的辽东半岛是人参的重要产地,被公认为人参的“金三角”。

2.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适合生长一些喜冷耐旱的中药材。

主要中药资源包括黄连、苦参、地黄、牛膝等。

其中,山西省贡山县以产地优良著称,它的中药材质量极高,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

3.华东地区华东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适合生长许多中药材。

主要中药资源包括当归、党参、茯苓、生地等。

其中,江苏省泰州市被誉为“中药之乡”,以其丰富的中药资源、灵活的经营模式和高品质的产品在中药市场上享有盛誉。

4.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分布重要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合生长多种中药材。

主要中药资源包括罂粟、南星、陈皮、草珊瑚等。

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中药资源产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和天然草场,为中药种植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5.西南地区西南地区是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地区气候多样,地形复杂,适合生长多样化的中药材。

主要中药资源包括川芎、藏红花、木香、紫草等。

其中,四川省是中国最重要的中药资源产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和先进的中药加工技术。

总的来说,中国中药资源的分布情况表明中药资源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巨大。

各个地区都应充分利用本地的气候、地理条件和土壤资源,加强中药资源的研究开发,提高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

同时,保护中药资源也是至关重要的,禁止乱采滥挖,加强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切实维护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部门总结报告

中药资源部门总结报告

中药资源部门总结报告根据我们部门对中药资源的调查和研究,我们总结出以下报告:一、中药资源的现状:1. 中药资源丰富:我国地域广阔,植被种类多样,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

2. 资源分布不均衡:中药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和西北等地,而东北和华北地区中药资源较为匮乏。

3. 中药资源受威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药资源面临着破坏和减少的威胁。

同时,野生中草药的采集、繁殖和保护也存在许多问题。

二、中药资源的管理与保护:1. 强化法律法规:加强中药资源的管理与保护,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中药资源的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2. 促进科学种植:鼓励农民通过科学种植方式来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推广种植技术和良种良法,提高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3. 野生资源保护:野生中草药资源是中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野生资源的调查研究,设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保护野生中草药的生态环境,合理开展采集和繁殖工作。

三、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 加强科研创新:从中药资源中提取有效成分,进行新药的研发和创新,提高中药疗效、减少中毒副作用是中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方向。

2. 推广中药治疗: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鼓励人们多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提高人们对中药的认可和接受度。

3. 发展中药产业:加强中药产业的发展,培育中药产业集群,提高中药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推动中药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1. 加强对外合作: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加强中药资源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保护和开发中药资源,推动中药走向世界。

2. 提高国际影响力:通过组织国际会议、展览和培训等形式,推广中医药文化和中药资源,提高中国中药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以上是我们部门对中药资源的总结报告,希望能够提供有关中药资源管理与利用的参考和借鉴。

第三章 我国中药资源种类、分布及区划2

第三章 我国中药资源种类、分布及区划2
?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影响因素,三向地带性,水分、 温度(气候)分布规律(与经纬关系) ?我国中药资源自然区域划分。
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 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 纬度地带 性; 另一方面从沿海向内陆方向 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 为经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合 称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和垂直地带性结合起来, 影响并决定着一个地区植 被种类和分布的基本特点, 即所谓“三向地带性”学 “三向地带性” 说
(一)东北寒温带、温带区 东北寒温带、 本区位于 我国东北部, 属寒温带、 位于我国东北部 本区 位于 我国东北部 , 属寒温带 、 温带 湿润、 半湿润地区。 本区包括 黑龙江、 吉林、 包括黑龙江 湿润 、 半湿润地区 。 本区 包括 黑龙江 、 吉林 、 辽宁东部和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 辽宁东部和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 因此本文所述东北地区和一般习惯所称 的东北( 包括辽宁、 吉林、 黑龙江三省) 的东北 ( 包括辽宁 、 吉林 、 黑龙江三省 ) 有 不同的范围和含义。 不同的范围和含义。
据初步统计有中药资源2700种左右,其中 药用植物约2400种,药用动物约300种,药用矿 物及其他类约50种,约占全国中药资源的1/3 左右。绝大部分为野生中药资源,栽培家养的 有100多种。本区中药资源多属亚热带类型,暖 温带和北热带的种类很少。 本区可分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山地丘 陵和南陵山地三部分。
此外,随着海拔高度 的增加,植物也发生 有规律的更替,称为 垂直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根据我国综合自然条件的重大差异,《中国自 然区划》将我国的自然区域概分为东部季风区域、 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区域”是我国综 合自然特征分区的广域概念。我国三个十分广阔的 自然区域是我国自然条件不均衡性的综合表现,简 而言之,东部湿润,西北干旱,青藏高寒。 以生物分布而论,我国陆地 陆地环境三大自然区域 陆地 的不同自然条件对生物种类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三 大自然区域的三大生态地理生物群,实际上也反映 了生物对大区域自然条件适应的共同性。我国中药 资源的自然分布,依照上述三大区域的水平地带性 和垂直地带性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区。

中药资源保护研究报告

中药资源保护研究报告

中药资源保护研究报告中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中药资源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威胁。

为了确保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中药资源的现状1、野生资源减少由于过度采挖、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等原因,许多野生中药材的栖息地受到破坏,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比如,野生人参、野生天麻等名贵中药材已成为濒危物种。

2、人工种植面临问题虽然人工种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药资源的供需矛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种植过程中的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导致药材质量下降;品种选育不够科学,影响了药效;部分地区盲目扩大种植面积,造成市场供过于求。

3、资源分布不均衡不同地区的中药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地区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匮乏。

这不仅影响了中药产业的均衡发展,也给资源保护带来了困难。

二、中药资源保护的重要性1、保障中医药事业发展优质的中药资源是中医药发挥疗效的基础。

只有保护好中药资源,才能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和研发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2、维护生态平衡许多中药材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中药资源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3、促进经济发展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保护中药资源能够推动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就业机会。

三、中药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1、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关于中药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对一些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难以有效遏制破坏中药资源的行为。

2、资金投入不足中药资源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资源调查、监测、保护基地建设等方面。

但目前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制约了保护工作的开展。

3、技术手段落后在中药资源的监测、评估、繁育等方面,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难以满足保护工作的需要。

4、公众意识淡薄很多人对中药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保护意识,甚至存在随意采挖、破坏中药材的行为。

四、中药资源保护的策略与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更加严格的中药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对象、保护范围和处罚标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采挖、交易等行为。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4. 针叶林
可区别为寒温性、温性和热性针叶林
寒温性针叶林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在中国 仅见于大兴安岭北部和新疆阿尔泰山西北部, 是西伯利亚泰加林的向南延伸
温带和亚热带的低山丘陵和亚热带的中山-亚高 山带,分布有温性或暖性针叶林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寒温带针叶林
coniferous forest: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乔木层优势种为松柏类针叶种类,结构更 简单
四、 荒 漠
荒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 缺乏、风化作用强劲、其蒸发量超过降水量数 倍
荒漠植被的植物种类贫乏、稀疏和结构简单。建 群植物主要为超旱生的半乔木、灌木、半灌木 和小半灌木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草原带以西广大地区普遍分布有荒漠植被 在天山南坡和昆仑山-阿尔金山北坡,荒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六、冻原植被
寒带的典型植被,在高山树线以上则存在着高山 冻原。冻原植物种类贫乏,以苔藓和地衣占优 势,并散生有一些灌木或小灌木
冻原在欧洲大陆和北美均有分布,中国没有极地 冻原而有高山冻原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高山冻原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的植被型
在针叶林中,划分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叶林 、温性针叶阔叶林混交林、暖性针叶林、热性 针叶林等5个植被型
在阔叶林植被型组中,区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 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季雨林、雨林 、红树林、竹林等植被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1. 热带雨林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
山地降水一般在迎风坡, 水汽沿着地形上升 过程中气温下降, 水汽凝结, 形成降水

《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

《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中药现代化面临的重要课题,关系到生态安全,产业发展,人民健康和国际形象。

在此背景下,《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得以发布,详细阐述了我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应遵循的四大原则,通过“四个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双赢,充分供给与确保质量的统一,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并行,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协调。

(一)中药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1、中药资源具有独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先行者,是连接全球华人的纽带。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学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中药资源的丰富程度与质量关系到中医药战略的实施和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主要是生物资源,根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统计显示显示,我国有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包括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约占总数的99%。

近年来由于中药生产的工业化,改变了传统的中药使用方式,中药资源需求量明显增加,致使生物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导致某些生物物种濒临灭绝。

根据2002年,我国中药工业产值为494亿元,2013年达到5065亿元,增长了10多倍。

2013年我国中药进出口额为3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5%,是我国医药贸易中增速唯一超过20%的产品。

我国中医院就诊人数超过4亿人次,收入达1769亿元。

2、中药资源过度采挖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三万多种野生高等植物中约有三分之一具有药用价值记载,技术成熟的人工栽培种仅占总数的2%,约200种左右。

我国野生药材只有76个物种被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在《濒危动植物国际公约》中有209种植物分布在我国,其中涉及药材(可否改为“具有药用价值的”)24种,在《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有69种,这些物种在贸易和利用上受到相应的管制和限制。

在我国处于受威胁状态的近3000种植物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

中药资源情况汇报

中药资源情况汇报

中药资源情况汇报中药资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医药产业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中医药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当前中药资源的情况进行汇报,以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首先,我们来看看我国中药资源的分布情况。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这为中药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

根据统计数据,我国拥有中药材品种逾4000种,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有些地区还拥有独特的中药资源。

比如,云南、四川等地的中药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被誉为“中药材王国”,而东北地区的人参、甘草等中药材也享有盛名。

这些中药资源的分布呈现出多样性和地域性特点,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挑战。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中药资源的保护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中药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部分中药资源由于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原因,已经出现了种类减少、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的情况;另一方面,中药资源的保护工作也存在不足,缺乏科学的保护规划、管理制度和监测手段,导致中药资源的保护工作落后于开发利用,无法有效保护中药资源的多样性和地域性。

因此,中药资源的保护亟待加强,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最后,我们来谈谈中药资源的利用现状。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产业的重要基础,对于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中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药制药、中药饮片、中药保健品等产品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中药资源的利用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中药资源的利用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部分中药资源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引起了关注。

因此,中药资源的利用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中药资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药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需要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工作,保护中药资源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同时,需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中药资源,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样方调查报告

中药资源样方调查报告

中药资源样方调查报告篇一:中药资源调查前言:一、调查目的:1,通过对中药资源的调查,掌握其中药资源的分布特征和特点 2,熟悉沿路中药的种类及其所属科属3,了解中药种植基地气候特点及其对生物资源的影响4,通过调查药用资源,掌握其药用资源种类、蕴藏量及生态地理分布规律 5,了解艾叶药材的分布及生长环境二、调查任务:1,生物群落特征;2,药用植物资源生态环境调查,即药用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植被;3,药用植物种类及其分布,种类数量特征;4,药用资源的贮藏量及其种类的更新能力三、调查范围:四、调查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工作过程1,出发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地理环境并确定调查目的; 2,通过老师的指导,确定调查任务,并明确分工;3,沿路途中,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复习途中中药材,采集标本,做好调查记录;4,艾叶蕴藏量估计调查中,分工对样地选取、样方选取及样方内艾叶株数记录。

5,整理资料,得出结论。

6,小组成员分工:沿路熟悉中药材资源分工如下:记录人员:1人采集标本:2人摄影:1人测海拔高度:1人五、调查内容与完成结果的简要概述艾叶分布情况,生长情况,开发现状等。

完成结果:通过沿途的了解以及观察,我们初步了解了艾叶在调查地的大体分布情况和生长情况,同时也对种植的艾叶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这次的资源调查比较成功。

六、调查方法线路调查:在有代表性区域内选择详查样地,进行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和储量的详查社会经济概述和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概况:1.生活水平:人民生活幸福,已经达到小康水平2.人口及耕地:全区户籍总人口为429550人,现有农业人口万,耕地面积万亩。

3. 中药资源:区内植物起源古老、种类丰富、南北成分兼有、亚热带植被性质显著,野生药用植物达790多种,主要有纤维植物、淀粉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树脂树胶植物、保健植物等。

自然环境条件栖霞区地理环境复杂,地势起伏大,地貌类型多,低山、丘陵、岗地、平原、洲地交错分布,水面、滩涂资源丰富,长江横贯东西,有长江岸线公里(含八卦洲环江岸线)。

第三节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实用资料】

第三节我国中药资源的自然分布【实用资料】
矿物药有花蕊石、青礞石、滑石、硫黄、 磁石、硼砂、赤石脂、钟乳石、石膏、海浮 石、阳起石等。
(三)括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 河南、安徽、江苏的部分及山东、北京、天津 的全部。北为冀北山地,西为黄土高原,东北 有辽东和山东半岛,东南为黄淮海平原,东临 渤海、黄海。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 道药材中的“北药”、“西药”、“怀药”、 “淮药”多产于此区域
半夏、川牛膝、续断、茯苓、龙胆、白姜等, 、川木通、续断、牡丹皮、白姜、佛手、栀子等,另外还出产云木香、延胡索、瓜蒌、薏苡、牛蒡子、补骨脂、陈皮、使君子、巴豆
、乌梅、石斛、天冬等。 湖北的鄂西北山地,味连为名产植物药,杜仲、天麻、独活、金银花、山茱萸、辛夷、木瓜为量大质优的植物药。
还有草乌、天南星、重楼、黄精、红大戟、 北抵四川宝兴、沪定等地,南至云南楚雄、路南、罗平;
陕西南部秦巴山地、秦岭北坡的植物药,量大质 优的有太白贝母、九节菖蒲、柏子仁、半夏、山楂、 黄精、金银花、杜仲、黄柏、山茱萸、黄芪、党参、 藁本等。
秦岭南坡的植物药,量大质优的有杜仲、猪苓、 花椒、木贼、柴胡、秦艽、细辛、党参、大黄、桔梗、 丹参、白术、地黄、山茱萸等。
动物药有麝香、熊胆、五灵脂。
甘肃东南的陇南山地是著名植物药当归、党参、红芪、大黄的产区,还出产杜仲、黄柏、辛夷、山茱萸、川楝子、黄连、猪苓、岷贝
的名产品种有黄连、川贝母、天麻、珠子参、 等,动物药以麝香最为珍贵。
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貌有高原、山地、盆地、河谷,以高原、山地为主。 四川名产植物药:附子、川芎、郁金、麦冬、白芍、白芷、泽泻、红花、川明参、枳壳、薄荷、荆芥、川楝子、川黄柏、厚朴、丹参
动物类中药主要有:麝香(如图)、蟾酥、龟甲、 鳖甲等。
麝香

我国中药材资源及分布

我国中药材资源及分布

我国中药材资源及分布我国中药材资源及分布中药材资源分为2类:一部分为天然资源,即来源于野生动植物和天然矿物的中药材;一部分为生产资源,即来源于人工种植的植物类药材、人工驯养的动物类药材和合成的矿物加工品。

我国天然中药材资源的品种较为丰富。

根据中国药材公司和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历时近10年(1983~1993)进行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调查结果, 中国目前有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12 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 146种以上,药用动物1 581种,药用矿物80种。

调查了362种常用药材,其中320种大宗植物药材和29种动物药材,其野生资源总蕴藏量约为850万吨。

按蕴藏量大小排列为:40万吨以上的有甘草、麻黄、罗布麻、刺五加4种,10~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地榆、苦参、狼毒、赤芍、绵马贯众、仙鹤草8种;5~10万吨的有山豆根、木贼、益母草、茵陈、葛根、升麻、苍耳子、萹蓄、艾叶、柴胡、防风、黄柏、秦皮、玉竹、续断、五味子、威灵仙、桔梗、老鹳草、拳参等23种;1~5万吨的有42种;1万吨以下的有243种。

一些重要的药材例如甘草、麻黄、冬虫夏草、羌活等来自野生植物;蟾酥、斑蝥、蜈蚣、蝉蜕等,来自野生动物;石膏、芒硝、自然铜等来自天然矿物。

经销药材中以野生资源为主的有170~200种,占药材总数的60%以上。

在调查中发现了很多以往并未利用而依赖进口的野生药材资源,如胡黄连、马钱子、安息香、诃子、阿魏、沉香、降香等。

我国中药材资源分布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条件优越,中药材的分布呈现不均衡性。

中药种类分布规律是从东北至西南由少增多,由1 000种增加到5 000种;常用药材的蕴藏量则以北方最多,向南逐渐减少。

根据我国气候特点、土壤和植被类型,传统将药用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分为八个区。

在各个植物分布区相应分布着不同的药用动物。

(一)东北寒温带、温带区本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辽宁省一部分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
福建省: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三明市25%、宁德地区17%、建阳地区13%、漳州市11%、龙岩地区12%。栽培药材多集中于东南丘陵地区,产量较大的有泉州市24%、漳州市30%、建阳地区9%。大宗药材有泽泻、莲子、乌梅、厚朴、太子参、穿心莲、陈皮、牡蛎等。
江西省:野生药材多分布于怀玉山、井岗山、大庚岭等山区。蕴藏量较大的有上饶地区29%、九江市24%、赣州地区22%和吉安地区11%。栽培药材多集中于中部平原丘陵区,产量较大的有九江市26%、宜春地区23%、吉安地区12%和抚州地区11%。大宗药材有枳壳(实)、栀子、车前子、香薷、蔓荆子、荆芥、薄荷、金钱白花蛇等。
中国中药资源分布情况
浙江省:野生药材主要蕴藏于天目山、雁荡山和四明山地区,蕴藏量较大的有杭州市38%、丽水地区11%和绍兴市9%。栽培药材以东北部地区较多,主要集中于金衢盆地、杭嘉湖平源和浙东低山丘陵,产量较大的有金华市20%、嘉兴市16%、绍兴市11%和东阳市9%。大宗药材有浙贝母、白术、延胡索、菊花、麦冬、白芍、海螵蛸等。
湖南省:野生药材以湘西武陵山区、湘中丘陵和湘南南岭山区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湘西州18%、大庸市13%、邵阳市13%、长沙市10%、零陵地区9%。栽培药材以洞庭湖平原和雪峰山两侧河谷山地较多,年产量较大的有益阳地区16%、邵阳市16%、怀化地区17%和岳阳市11%。大宗药材有白术、枳壳、栀子、金银花、杜仲、厚朴、黄柏、茯苓、玄参、玉竹、莲子、乌梢蛇等。
贵州省: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遵义地区23%、毕节地区23%、安顺地区14%,黔南州13%和黔东南地区10%。栽培药材年产量较大的有黔东南地区33%、遵义地区22%和毕节地区23%。大宗药材有天麻、杜仲、吴茱萸、天冬、白及、何首乌、通草、五倍子、百合、南沙参、百部、麝香及穿山甲等。

我国药用生物资源的分布DOC

我国药用生物资源的分布DOC

中药资源的分布1、野生药材产区与蕴藏量从320种药材资源的蕴藏量来看,野生药材的分布高原和山地多于丘陵区,丘陵区又多于平原区;北方多于南方,如长白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天山、大巴山、伏牛山、大别山、秦岭、大娄山等山脉,都是野生药材蕴藏量较丰富的区域。

由于北方地区(东北、华北、西北)气候寒冷,植被类型较南方简单,因此药材的种类少于南方。

但是,北方的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单一,分布地域较广阔,因而资源的蕴藏量大于南方,如甘草、麻黄、刺五加、罗布麻、苍术、黄芩、地榆、苦参、狼毒和赤芍等蕴藏量较大的品种,多数分布在北方各省。

2、栽培药材产区与产量根据全国各地1981-1985年药材种植面积年平均数来分析,药材种植面积以四川最大,平均每年种植30万亩;陕西、甘肃次之,每年种植20多万亩;山西、山东、浙江、河南、湖北、广东每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

药材的年产量,甘肃居第一位,约3万吨;其次是四川,约1.5万吨;河北、山西、河南和广东各1万吨左右。

我国大兴安岭、太行山至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是药材栽培适宜区。

东部地区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力水平较高,如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流域的大部分平原地区,既是粮、棉、油等农产品的主产区,也是药材的主要栽培生产区,尤以长江和黄河流域栽培药材的面积和产量最大,其次是珠江中下游平原和杭嘉湖平原。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地广阔,光热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基础,适宜喜光耐旱药材的生长,虽然种植品种较少,但产量占有一定的比重。

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于其他地区,很少栽培药材。

3、各类药材产区与蕴藏量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蕴藏量以新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北方省区最大,分别占全国的10%以上;辽宁、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次之,分别占全国1%以上;位于东南沿海的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藏相对较少。

中药资源重点品种专题调查报告

中药资源重点品种专题调查报告

中药资源重点品种专题调查报告【中药资源重点品种专题调查报告】一、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瑰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药资源丰富,包含了大量珍稀、独特的植物及其部位、动物组织等。

这些中药资源在中医药学研究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中药资源,我进行了一次中药资源重点品种的专题调查,并将在以下内容中详细介绍。

二、调查背景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

中药资源重点品种的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中药资源的现状和挑战,保护和有效利用中药资源,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调研、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我们对中药资源重点品种的现状、特点和保护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调查结果1. 中药资源重点品种的分类通过调查,我们将中药资源重点品种分为药材和药食两大类。

药材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而药食则以中草药为主要成分。

2. 中药资源重点品种的特点中药资源重点品种具有以下特点:(1) 珍稀性:许多中药资源重点品种只生长在特定的地区,数量有限,具有较高的价值;(2) 独特性:中药资源重点品种在成分和功效上与其他物种有所不同,具有特殊的药理作用;(3) 质量稳定性:许多中药资源重点品种的质量稳定,不受季节和环境的影响。

3. 中药资源重点品种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中药资源重点品种,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保护意识:提高中药资源重点品种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社会各界的保护意识;(2) 科学种植和采收:通过科学的种植和采收方法,确保中药资源重点品种的质量和数量;(3) 法律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中药资源重点品种的合法权益。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中药资源重点品种的调查让我深刻认识到中药资源的宝贵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和文章的撰写,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中药资源的关注和保护,为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药资源调研报告

中药资源调研报告

中药资源调研报告中药资源调研报告背景介绍: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中药资源的调研变得更加重要,为保护和利用中药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对中药资源进行了调研,并总结了调研结果及建议。

调研目的:1. 了解中药资源的分布情况;2. 探讨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3. 提出保护中药资源的建议。

调研内容:1. 中药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发现我国中药资源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南、华中和华南地区。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有利于中药植物的生长。

另外,一些特定的地理环境如高海拔地区也有特别珍贵的中药资源。

2. 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采取传统的采摘和炮制方法,将中药制成药材;(2)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取中药有效成分,制成中药制剂;(3) 对于部分中药植物,可以进行人工栽培,提高产量和质量;(4) 利用中药资源进行研究,探索新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 保护中药资源的建议(1) 加强中药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建立中药资源数据库,及时掌握资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2) 制定中药资源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中药资源的管理和保护;(3) 提倡可持续的中药资源利用方式,避免过度采摘和破坏中药植物的生态环境;(4) 加强中药资源的科研和创新,发展更高效、更安全的中药制剂;(5) 推广中药文化,提高公众对中药资源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度。

结论:中药资源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财富,保护和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调研报告通过对中药资源的分布情况、开发利用方式和保护建议进行调查和总结,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建议。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本报告的建议,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

中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推动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夏中药资源分布报告(全)中药资源的分布1、野生药材产区与蕴藏量从320种药材资源的蕴藏量来看,野生药材的分布高原和山地多于丘陵区,丘陵区又多于平原区;北方多于南方,如长白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天山、大巴山、伏牛山、大别山、秦岭、大娄山等山脉,都是野生药材蕴藏量较丰富的区域。

由于北方地区(东北、华北、西北)气候寒冷,植被类型较南方简单,因此药材的种类少于南方。

但是,北方的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单一,分布地域较广阔,因而资源的蕴藏量大于南方,如甘草、麻黄、刺五加、罗布麻、苍术、黄芩、地榆、苦参、狼毒和赤芍等蕴藏量较大的品种,多数分布在北方各省。

2、栽培药材产区与产量根据全国各地1981-1985年药材种植面积年平均数来分析,药材种植面积以四川最大,平均每年种植30万亩;陕西、甘肃次之,每年种植20多万亩;山西、山东、浙江、河南、湖北、广东每年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

药材的年产量,甘肃居第一位,约3万吨;其次是四川,约1.5万吨;河北、山西、河南和广东各1万吨左右。

我国大兴安岭、太行山至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是药材栽培适宜区。

东部地区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力水平较高,如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流域的大部分平原地区,既是粮、棉、油等农产品的主产区,也是药材的主要栽培生产区,尤以长江和黄河流域栽培药材的面积和产量最大,其次是珠江中下游平原和杭嘉湖平原。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地广阔,光热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的农业生产基础,适宜喜光耐旱药材的生长,虽然种植品种较少,但产量占有一定的比重。

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农业生产条件落后于其他地区,很少栽培药材。

3、各类药材产区与蕴藏量根及根茎类药材的蕴藏量以新疆、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北方省区最大,分别占全国的10%以上;辽宁、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次之,分别占全国1%以上;位于东南沿海的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藏相对较少。

根及根茎类药材栽培区几乎全部集中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尤以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种植面积最大,其中四川和甘肃的年产量各占全国的10%以上;年产量占全国3%以上的有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青海、新疆、江西、福建和贵州等地均在3%以下。

种子果实类药材的蕴藏量以东北最多,其次是华北、中南和西南各地区,东南沿海各省和新疆、西藏较少。

种子果实类药材栽培区集中于长江、黄河、淮河、珠江流域,尤以四川、河南的产量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其次为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贵州和云南等省,各占3%以上;其余各省区均在3%以下。

全草类药材的蕴藏量以北方各边疆省、区最多: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新疆分别占全国10%以上;辽宁、河北、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甘肃和青海各占全国的3%以上;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下。

全草类药材栽培区集中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以南地区,其中以湖北和广东的年产量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和四川各占全国的3%以上。

花类药材的蕴藏量以东部地区较大,其中黑龙江和河南各占全国的10%以上;除江西、福建、广西、青海、新疆和西藏低于3%以外,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上。

花类药材多栽培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珠江流域,产量以山东、浙江、河南和四川4省最大,各占全国的10%以上;河北、山西、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新疆各占全国的3%以上。

叶类药材的蕴藏量以新疆和黑龙江地区最多,各占全国10%以上;除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和西藏低于3%外,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上。

叶类药材的栽培多集中于黄淮海平原地区,其次是西南地区。

年产量最大的是河北、江苏、安徽、湖北,分别占全国10%以上;山西、福建、山东、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各省分别占3%以上;其他各省、区均低于3%。

皮类药材的野生资源以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最多,其次是华中地区。

蕴藏量占全国10%以上的黑龙江、吉林和河南3省;青藏高原和天山南北的皮类药材蕴藏量均在3%以下;沿海地区除浙江外均在3%以上,皮类药材以黄河以南地区和长江流域栽培较多,年产量占全国10%以上的有安徽、浙江、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和贵州等省;山东、福建、河南、陕西、甘肃、云南等省各占3%以上;其他各省、区均在3%以下。

藤木类药材以东北长白山区和华南、西南山区蕴藏较丰富。

蕴藏量占全国10%以上的有吉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

藤木类药材集中栽培于华南亚热带地区,年产量占全国10%以上的有广东、广西和云南3省;安徽、湖北和湖南等省在3%以上;江苏、福建、四川、贵州等省均低于3%。

菌类藻类药材的蕴藏量较大的是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等省。

这类药本的栽培较集中于黄河以南地区,广东和广西两省的年产量均占全国10%以上;其次为对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各占3%以上;山西、山东、陕西和甘肃各省的产量较小,均在3%以下。

4、各省(区)的植物药材分布及蕴藏量北京市:野生药材较多,栽培药材较少。

野生资源多集中于北部山区(属燕山山脉)各县。

蕴藏量较多的有怀柔县(20%)、密云县(16%)、昌平县(16%)、平谷县(12%)和延庆县(9%)。

栽培药材以怀柔、密云、延庆三县较多。

大宗药材有柴胡、酸枣仁、黄芩、槐米及鹿茸等。

天津市:野生药材蕴藏量80%以上分布在燕山山区的蓟县。

栽培药材以平原为主,其中静海县最多,占全市的38%,依次为蓟县和宁河县各占18%,武清县占12%,宝抵具占11%。

大宗药材有柴胡、黄芩、酸枣仁、枸杞子及鹿茸等。

河北省:本省既有高原,又有山区和平原。

野生药材资源以北部山区和西部山区较多。

蕴藏量最大的是承德地区,占全省32%,其次是张家口地区占24%,秦皇岛市占13%,保定地区占12%。

栽培药材集中在中部和南部丘陵平原,其中保定地区年产量占全省的40%。

该地区的安国县不仅是传统的药材集散地,也是传统的药材栽培区。

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等地区的年产量也各在10%以上,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品种有板蓝根、黄芪、菊花、北沙参、丹参、白芷、山药、紫菀、天花粉及枸杞子等。

收购量较大的野生药材有黄芩、酸枣仁、知母、柴胡、全蝎和土鳖虫等。

山西省:本省地处黄土高原,有山区和盆地。

各地野生药材的分布差异不大明显。

野生蕴藏量较多的有临汾地区(16%)、忻州地区(15%)、吕梁地区(13%)、雁北地区(11%),晋中地区和长治市,分别约占10%。

栽培药材可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南部主要栽培地黄、山药等大宗品种;北部则以栽培黄芪等为主。

产量较大的有运城地区(30%)、忻州地区(16%)、临汾地区(12%)、雁北地区(11%)及长治市(10%)。

大宗药材有党参、黄芪、款冬花、连翘、柴胡、黄芩、远志、知母、酸枣仁、麻黄、甘草、鹿茸及龙骨等。

内蒙古自治区:野生药材蕴藏量以西部的伊克昭盟最大,约占全区的40%;东部以大兴安岭西侧的呼伦贝尔盟(30%)和赤峰市(12%)较多。

栽培药材集中于黄河河套平原及以东的丘陵地区,以包头市为最多,占全区的50%;其后依次为巴彦卓尔盟(15%)、呼和浩特市(13%)和乌兰察布盟(11%)。

大宗药材有黄芪、枸杞子甘草、麻黄、肉苁蓉、防风、赤芍、黄芩、郁李仁、锁阳、银柴胡、远志、知母、苍术、龙胆、款冬花、鹿茸及龙骨等。

辽宁省:东部山区是本省地道药材人参、细辛、五味子,平贝母、鹿茸等的主产区,又是野生药材较集中的分布区。

野生蕴藏量较大的有抚顺市(21%)、本溪市(13%)、锦州市(13%)、铁岭市(12%)和朝阳市(11%)。

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有抚顺市(32%)、本溪市(28%)和丹东市(17%)。

大宗药材有黄芪、薏苡仁、党参、紫草、龙胆、黄芩、酸枣仁、白鲜皮、全蝎、海马、石决明及海螵蛸等。

吉林省:野生和栽培药材均以东部低山丘陵区为多,是全国人参、鹿茸、平贝母、细辛、五味子、关木通等的主产区。

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吉林市(51%)、浑江市(21%)和延边州(14%)。

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有浑江市(32%)、延边州(26%)、通化市(17%)、吉林市(10%)和集安市(9%)。

大宗药材有黄柏、桔梗、党参、刺五加、防风、赤芍、黄芪、蛤膜油及熊胆等。

黑龙江省:野生、栽培药材均以东部和南部山地较多。

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松花江地区(22%)、牡丹江市(19%)、伊春市(15%)、绥化地区(11%)和齐齐哈尔市(10%)。

栽培药材产量较大的有牡丹江市(40%)、绥化地区(14%)、伊春市(13%)和松花江地区(11%)。

大宗药材有人参、刺五加、防风、黄柏、满山红、五味子、黄芪、龙胆、苍术、柴胡、赤芍、知母、车前子、牛蒡子、蛤蟆油、鹿茸及熊胆等。

上海市: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奉贤县(28%)、崇明县(18%)和金山县(24%)。

栽培药材以崇明县最多,占70%,其次为上海县,占23%。

大宗药材有浙贝母、延胡索、丹参、西红花、地龙及蟾酥等。

江苏省: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南京市(22%)、南通市(14%)、淮阴市(11%)和镇江市(11%)。

栽培药材以苏北为多,产量较大的有南通市(33%)、扬州市(18%)和盐城市(15%)。

大宗药材有薄荷、明党参、延胡索、浙贝母、太子参、夏枯草、灯心草、蟾酥、乌梢蛇、龟甲,鳖甲及珍珠等。

浙江省:野生药材主要蕴藏于天目山、雁荡山和四明山地区,蕴藏量较大的有杭州市(38%)、丽水地区(11%)和绍兴市(9%)。

栽培药材以东北部地区较多,主要集中于金衢盆地、杭嘉湖平原和浙东低山丘陵,产量较大的有金华市(20%)、嘉兴市(16%)、绍兴市(11%)和东阳市(9%)。

大宗药材有浙贝母、白术、延胡索、菊花、麦冬、白芍、玄参、温郁金、厚朴、山茱萸、前胡、丝瓜络、蜈蚣、蕲蛇及海螵蛸等。

安徽省:野生药材以皖南低山丘陵和大别山区较多,蕴藏量较大的有宣州市(26%)、安庆市(19%)、巢湖地区(10%)、六安地区(10%)、滁县地区(10%)和芜湖市(10%)。

栽培药材较集中于淮北平原区,以阜阳地区为最多,占本省的60%。

大宗药材有茯苓、白芍、牡丹皮、菊花、木瓜、桔梗、板蓝根、紫菀、太子参、明党参、蕲蛇、蜈蚣、龟甲及鳖甲等。

福建省:野生药材多分布于各大山区,蕴藏量较大的有三明市(25%)、宁德地区(17%)、建阳地区(13%)、漳州市(11%)和龙岩地区(12%)。

栽培药材多集中于东南丘陵地区,产量较大的有泉州市(24%)、漳州市(30%)和建阳地区(9%)。

大宗药材有泽泻、莲子、乌梅、厚朴、太子参、穿心莲、陈皮、海金沙、青黛,蕲蛇、金钱白花蛇及牡蛎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