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三)——边塞诗(学生版)

合集下载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斗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旺盛,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斗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丽的边塞诗派。

(二)、标记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闻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秀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方、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斗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斗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斗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秀丽、奇寒、宽阔、壮阔、广袤4、与斗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斗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高三语文边塞征战诗的鉴赏训练(学生版) (1)

高三语文边塞征战诗的鉴赏训练(学生版) (1)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1 边塞征战诗(学生版)主备:李翠芳审核:乔丽丽 2013-11-11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征战诗的主要特点;一、概念指引边塞诗词指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发展成为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出现了大量边塞征战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人,后人简称为“高岑王李”,其中高岑可为代表,所以人们又称为“高岑诗派”。

2、边塞诗的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乐府旧题,如《凉州词》《征人怨》《关山月》《从军行》3、边塞诗的特点:①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

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

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

②鲜明的边地风貌。

常见的自然景观:黄(风)沙、白(长)云、冰川、雪山、大漠、长城、黄河、秋月、孤城、边关、飞雁、走马等。

常用的战事意象:金鼓、号角、战车、战马、旌旗、烽火、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

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塞外、雁门、漠北、玉关、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黄河等。

常见乐器:羌笛、胡笳、琵琶、芦管、角、鼓等。

常见乐曲: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

常见人物:戍卒、将帅、胡人。

二、情感内容①边塞风光;②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③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④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⑤异域风光和习俗等。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诗歌鉴赏 边塞征战诗学案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诗歌鉴赏 边塞征战诗学案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2014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诗歌鉴赏边塞征战诗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掌握边塞诗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情感。

2、学习运用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二、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相关材料,勾画重点,掌握边塞诗的有关内容。

附:边塞诗的有关材料(一)特点界定: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二)边塞诗的常见意象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常见的乐器及曲子: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三)常用的表现手法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2.对比: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典故: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其它还有:直抒胸臆、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等,2、了解高考边塞诗的考查点,牢记相关术语,并能根据例题触类旁通。

考查点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强化练习及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强化练习及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强化练习牟海福2014年4月20日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这两句写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

(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

答:写得好。

“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

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2、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送人东归温庭筠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答: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

表现出思念友人的情感。

(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

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答: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

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

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古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

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3.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5分)(2007年高考湖南卷)示长安君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

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复习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知识链接一、【边塞诗概述】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

二、【边塞诗常见术语等】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ì、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tǔ)谷(yù)浑(hún)、胡、羌、羯、夷、楼兰、安西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

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

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_边塞诗的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_边塞诗的

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学案:边塞诗课前热身: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一、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以歌咏边塞风光为主,充分显现了战争的状况与男儿的豪情壮志。

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

其兴起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

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二、边塞诗派的特色,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在诗的风格上,奔放雄伟,慷慨激昂,以气象雄浑见长;语言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如: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2.在诗的体裁形式上,以七言歌行为主,也有若干七言绝句,因为七言诗句法多变化,适足以显现慷慨雄浑之气。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边塞诗复习专题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边塞诗复习专题

精选资料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边塞诗复习专题一、典型例题1 阅读下边的诗,回答间题。

(5 分 )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 qì)荒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如何的边塞情形?答:长长的驼队前进在广袤的荒漠上。

(2)本诗运用衬托对照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剖析。

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照。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剖析 20** 年诗歌鉴赏题采用了张籍的《凉州词》。

第(1)小题重视从形象方面考察对诗歌的理解,考生要总结出诗句中所表现的情形。

第( 2)小题重视从表达技巧方面考察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织,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

一、二两句实写目见的近景,以荒芜萧瑟的氛围有力地示意出边城的动乱不安、紧张恐惧,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 ,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 ,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打劫取代了贸易,冷清取代了繁华,这虽是出于诗人的遥想,但已深深地渗透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

此中虚实联合的手法能够从课本中找到答题事例。

虚实: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相互映托,交叉在一起表达同同样的感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上片大多数写实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光景由实到虚,下片“今宵酒醒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 想象分手后情形为虚景。

设题与课内知知趣连接。

2 阅读下边这首清诗,回答下列问题(8 分)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 [ 注] ①关,指居庸关。

②旆( 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停留” ,与本诗对比你更喜爱哪一种?请简要说明原因。

解题思路:诗歌鉴赏第一要从诗歌的主题下手,本诗重点在于后边“出关争得不回头?”一句,写出思乡之情。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功边塞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功边塞

诗歌专题训练-----主题“立功边塞”一、阅读下面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张判官赴河西王维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

见逐张征虏①,今思霍冠军。

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

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

【注】①张征虏:指三国蜀国名将张飞。

刘备占领荆州后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为即将出塞的张判官写的送别诗,诗歌开篇写出了张判官的志向,他是为报国而出塞,把个人功名置之度外。

B.颔联连用“张征虏”“霍冠军”的典故,希望朋友能够像张飞和霍去病一样立功边塞,名垂青史。

C.王维的诗歌在描述景物时善于构图,颈联“连白雪”与“入黄云”纵横交织,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D.尾联的“慷慨”“高歌”,写作者送别友人时,虽然自身抱负难以实现,但对友人出塞充满了理解、支持和勉励之情。

2.本诗与《使至塞上》都是王维的作品,两诗的颈联都是对沙漠场景的描述。

两诗颈联对画面的描述有何异同?请结合两诗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①祖咏②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蓟门:在今北京西南,是唐朝屯驻重兵之地。

②祖咏:开元十二年进士,因为性格不偶流俗,不被当朝重用。

③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

”④请长缨:汉人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缨: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的“惊”字指震惊、震撼,体现出了边防地带的豪壮景象带给诗人的深切感受。

B.首联呈现出当年燕昭王为招聘贤才所修筑的黄金台,这里有屯驻的营盘,笳鼓喧喧。

C.颈联描写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月光、火光交织成一片,表现出了塞上壮伟异常的景象。

D.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前六句写“望”之所见,尾联写“望”后之感,格调低沉、悲凉。

高考语文边塞诗鉴赏专题复习学案

高考语文边塞诗鉴赏专题复习学案

边塞诗鉴赏专题复习学案一.边塞诗考点有:1、字词、语句的理解。

对字词的理解,重在考查:①对词义的理解。

主要是考查正确解释诗中实词的语境义。

如对《望蓟门》“三边曙色动危旌”一句中“危”字意义的考查,对“烟台一望客心惊”一句中“客”所指代的对象的考查,皆属此类。

②在诗中的表达作用,如《望蓟门》中“望”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海畔云山拥蓟城”一句中“拥”字的作用。

③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描绘的景象。

如《凉州词•其一》要求学生通过解读语句来描绘诗中所写的边塞景象。

2、写作手法分析。

写作手法的分析,其考查点多为语言风格、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①明确作品的背景和作者,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

学生还应该积累一些描述语言风格的固定术语,这样有助于准确标书作品的语言特色。

②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如果诗中有议论性语句,多为直接抒情。

边塞诗中的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选特定的景抒特定的情;借眼前之景抒一己之情)、怀旧用典(回顾往事,景中寄情;借助典故,抒发襟怀)。

③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判定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手法的,它们在传情达意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这就要求学生对常见的修辞手法的概念和基本作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方能答题。

④对诗眼的准确把握与理解。

答这种题时,学生首先要理解该字的基本含义;其次是展开想象,体会这个字在句中描绘的景象;最后,结合诗歌的思想感情,说明该字是如何活化画面,构筑意境,表达情感的。

⑤ 表达方式的选用及其作用。

如“‘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考查的就是表达方式的选用及其作用。

这就要求学生明确表达方式类型: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且了解其各自的作用。

二、边塞诗的特征:1.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烽火、狼烟、宝剑、马、铠甲等。

汉塞归雁胡天大漠长河琵琶马上沙场征战黄河孤城羌笛杨柳玉门关大漠红旗关门洮河土谷浑长征龙城胡马阴山天山雪横笛《行路难》碛里征人月2.意境:壮阔、苍凉、雄浑、高昂3.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3.艺术风格和技巧。

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集训解析

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集训解析

2014年高考诗歌鉴赏集训一、(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二(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三、(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商调·黄莺儿赠燕 [清]张漸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四、(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唐诗复习之边塞诗学案学生版

唐诗复习之边塞诗学案学生版

唐诗复习之边塞诗学案复习目标:1、了解边塞题材诗歌的特点,读懂诗歌,学会鉴赏。

2、鉴赏归纳边塞诗歌的主题。

一.边塞诗的产生与发展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二、鉴赏指导1.盛唐边塞诗的特点(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2.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1)抒写将士杀敌卫国、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2)表现征夫与亲友的离情别绪,家中妻子的离恨,表现思乡思亲的主题。

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三)——边塞诗(教师版)

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三)——边塞诗(教师版)

1、(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8分)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2分)(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

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

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

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

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

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

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

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

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

“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

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

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

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

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

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

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

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2、(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学案热门题型——边塞诗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学案热门题型——边塞诗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学案:热门题型——边塞诗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在边塞军旅中形成一种类似“建安诗人”的写作环境。

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

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它悲壮、雄壮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

从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2005年(重庆卷,王昌龄《从军行》)和2006年(天津卷,张籍《凉州词》)所选边塞诗的考查情况看,命题的着眼点主要落在对诗歌的意境、情感以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上。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虽然涉及的边塞诗不多,但作为古典诗歌中一朵亮丽的奇葩,复习时不可等闲视之经典链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重庆卷)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鉴赏点拔:王昌龄的边塞诗,或是歌颂边塞健儿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或是反映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风格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婉转。

从该诗二、三句可以看出:本诗主要表现戍边将士浓郁而缠绵的思家之情。

解答第一题,要把内容理解和情感表达结合起来。

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翻出一曲曲“新声”,让人爱听又怕听,因为那“听不尽”的曲调,总离不开“离别情”啊!欲是翻新琵琶语,欲是搅扰思乡情,鲜明的对照手法强化了“边愁”的深重。

第二题从表达方式来设题。

该诗前面叙事,最后以写景收束,描写出一幅悲凉而又壮阔的秋月高挂图,把戍边将士“不尽”的怀乡思绪融注在典型的意象中,意蕴丰富,引人联想,这就是创设意境,寓情于景。

参考答案:(1)不矛盾。

这样的对照手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的鉴赏-边塞诗教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的鉴赏-边塞诗教案

边塞诗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同上课时安排:2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学生背诵几首边塞诗——杨炯《从军行》、高适《燕歌行》、岑参《走马川行》、杜甫《兵车行》。

二、介绍边塞诗及主要特点A.什么是边塞诗:(简介“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又称为“高岑诗派”。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B.边塞诗的特点:1.反映主题:(1)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揭露将领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3)作战艰苦——“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轮台九牛二虎之力月风夜吼,一川啐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4)反映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2.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对比——“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3)烘托——“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三、边塞诗特点——最能体现国运兴衰1.初唐诗风: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2.盛唐之诗风: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边塞诗》基本常识及训练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边塞诗》基本常识及训练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边塞诗》基本常识及训练含答案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边塞诗》基本常识及训练含答案一、边塞诗的概念边塞诗词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开始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宋年间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词流派。

二、边塞诗的意象:1、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2、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大漠、长城、黄沙、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芦管,《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例如[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借事言志:例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

3、直抒胸臆:例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用典、对比、虚实结合……四、边塞诗的思想感情:1、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沈佺期·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3、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以及对帝王穷兵黩武的不满[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2014年高考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2014年高考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2014年高考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6)2014年高考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6)文章来自:2014年高考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诗歌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问:⑴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⑵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问:“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参考答案】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2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

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诗。

(2分)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2、(2011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7分)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
3、(2010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题目。

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4、(2010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làng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