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514《武昌九曲亭记》随堂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二 模考练习 翻译+答案解析--武昌九曲亭记

高中语文文言文二 模考练习 翻译+答案解析--武昌九曲亭记

文言散文知识梳理知识点1.“记”类文章的由来“游”是一种和人类社会相始终的活动。

早在有文字记录以前,人们便口耳相传着伏羲、女娲、炎帝、黄帝、舜、大禹等奔走九州的游踪。

夏、商、周以来,诸侯朝见天子与诸侯间的会盟,士人的游学、游说,以及熙熙攘攘的商旅,其乐融融的郊游,使得先秦的旅游舞台颇不寂寞。

旅游实践形诸文字,关于旅游的片段记述也就产生了,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是孔子所赞同的理想生活状态,也应该是当时春游的真实写照,堪称我国古代最早的抒写春游的散文文字。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涉江》)屈原在这里描绘的是凄苦的行旅历程,借景写情,融情入景,情与景的交融和谐不就是后世的游记作品着力营造的境界么?知识点2.游记的分类:记事描景《登泰山记》、抒情类《小石潭记》、言志类《醉翁亭记》、说理类《石钟山记》知识点3.景物描写相关知识梳理:1.角度:(1)形状、声音、色彩(2)远近、俯仰(高低)、内外(3)动静、虚实(4)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2.作用:(1)交代游览的背景(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2)介绍游览的进程(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思想(5)衬托人物心情。

知识点4.游记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基础);议论、抒情(升华)。

知识点5.文段形式的鉴赏:包括鉴赏手法和语言两个方面。

手法的鉴赏:1.结构层次:文章(文段)的思路、线索、顺序,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面、侧面描写)、抒情(直接、间接抒情) 、议论、说明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象征、反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以动写静、虚实相生、详写略写等语言的鉴赏:1.遣词造句:词语句子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的表达效果等2.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对偶、反复等3.语言风格:准确、简洁、周密、平实、清晰、生动、流畅;清淡朴素、绮丽华美,直白率真、含蓄蕴藉,沉郁苍凉、豪迈刚劲等温馨提示1:阅读方法总结:四何:何人、何景、何情、何理。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514《武昌九曲亭记》随堂练习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514《武昌九曲亭记》随堂练习

第14课武昌九曲亭记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子瞻迁.于齐安迁:迁居B、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幅巾:裹着幅巾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显示,呈现D、仰瞻陵阜..陵阜:丘陵答案 A解析迁:被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与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就是()A、①陂陁蔓延,涧谷深密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②扫叶席草,酌酒相劳D、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②穷山之深,力极而息答案 B解析A项中“幅巾迎笑……"就是写“山中二三子”的行为,非苏轼之乐.C项中“风止日出……”写的就是出游的时间与情状,非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D项中的“风云变化……”写的就是西山平地宜于游者观景,亦非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与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泛舟的水流,子瞻总就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答案 A解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的说法与原意不符,原文就是说苏轼到齐安三年也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属于活用的一项就是()A、扫叶席.草B、子瞻杖策.载酒C、闻子瞻至,幅巾..迎笑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答案 B解析A项名词的意动用法。

C项名词作动词。

D项名词作状语.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答案1武昌九曲亭记苏辙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陀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仗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埽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而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②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③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22.苏轼爱自然,爱探究。

我们学过他探究石钟山得名的文章,在此文中他提出:________________观点。

(2分)23.联系上下文,说出第3段中的焉指代_________________(1分)24.联系苏轼的生活背景,第1段中的迁应解释为____;请说明迁字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3分)25.文章题为九曲亭记,然而在第1段和第3段中的很多内容似与九曲亭无关,你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3分)26.文章中的苏轼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要是从人物的_____、_____、_____几方面来刻画的。

初三语文随堂练习(附答案)

初三语文随堂练习(附答案)

初三语文随堂练习(附答案)初三年级随堂练习一《童趣》一、语言积累和运用(14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每一(suì)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撑开的话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rěnjùnbùjīn)的笑容,就要(zhàn)放似的。

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jiāng)?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2、结合语境选择词语填空,表述恰当的一项是()(2分)这里有一座高塔,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t望孔望见的景致都足够。

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

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但越往上走,攀登越,所以我们要学会坚持。

a、扣人心弦只要流连忘返欢乐b、扣人心弦既然望而生畏困难c、赏心悦目无论流连忘返困难d、赏心悦目如果望而生畏欢乐3、古诗填空题(8分后)(1)、曲径通幽处,。

,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1)、曹操《龟虽寿》中千古传诵的名句就是,。

,。

(2)、孟浩然《过故人庄》中,。

写下了农村的迷人风光。

二、文言科学知识(15分后)1、字词表述(9分后)(1)、项为之弱()(2)、徐喷以烟()(3)、鞭数十((4)、私马营镇群鹤舞于空中()(5)、明察秋毫()(6)、为之悠悠表示慢()(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8)、砌一癞虾蟆()(9)方由涅恩()2、句子译者:(4分后)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2分)三、名著赏析:(6分后)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艳丽!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洗去了努力奋斗的泪泉,连绵不断了牺牲生命的血雨。

1、这首诗出自名著,作者,原名。

2、自选角度,尝试赏析这首诗:(3分))初三年级随堂练二《论语》一、语言积累和运用1根据拼音写下汉字(5分后)风里增添些崭新甩的泥土气息,搭着青草味儿,除了各种花掉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yùnniàng)。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4武昌九曲亭记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讲义:14武昌九曲亭记 Word版含答案

14武昌九曲亭记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赏析】这首词写作者乘船漂泊途中倦游思归的心情。

“一片春愁待酒浇”点明了时序。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这五句用白描的手法,具体地描绘了舟过吴江的情景,景中有情,一个“摇”字,一个“渡”字,巧妙地写出了词人的心境,又逢风雨,使词人多了几分恼意。

“飘飘”“萧萧”写出了词人的心境。

下阕情中带景。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这三句是词人想象归家后的温馨生活。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三句以拟人而又形象的语句,借樱桃的红,芭蕉的绿,具体而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现了词人对年华消逝的慨叹,也照应了“一片春愁待酒浇”的心境,同时在春愁之外又添了一层愁绪。

这种“转眼间春去夏来”的感叹,包含了词人对久客的叹息,思归的急迫心情,对光阴似水的无限人生的慨叹。

1.走近作者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

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

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

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

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栾城集》。

2.探寻背景《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

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这篇题记通过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始末,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由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3.文体知识见《始得西山宴游记》 4.作者轶事苏辙写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为数也不少,但较之苏轼,不论思想和才力都要显得逊色。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武昌九曲亭记 课件(18张)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武昌九曲亭记 课件(18张)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兹欲以成吾亭耶 B.行于松柏之间/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C.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亭成,而西山 之胜始具 D.车马之迹不至/子瞻与客入山视之
1.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易:容易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显现 D.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委:归,付
B.而姑寓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C.不足以席宾客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相携徜徉而上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答案】D (A代词,三年时间/表示揣测,大
概。B兼词,于之/形容词词尾。C用来/因。 D
连词,表修饰关系)
❖(5)徜徉(cháng yáng): 自由往来的样子。
❖(6)相劳:相互慰问。
❖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 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 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 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 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 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 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 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 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 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 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 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 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 的一组是( ) A.①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 ②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
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 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
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 ②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D.①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②风云变化,林麓向背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 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4课 武昌九曲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4课 武昌九曲亭记 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第14课武昌九曲亭记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特别关注“适”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思想情感及艺术特色。

3.学习作者正确对待逆境的思想。

1.作者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

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

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

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

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

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故称苏文定公。

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栾城集》。

2.背景探寻《武昌九曲亭记》作于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氏兄弟因乌台诗案的牵连,政治上都很不得志。

苏辙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但他们都并不消沉。

这篇题记便是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

当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苏辙自己的意绪。

3.文学常识“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关于三苏的对联: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陂.陁.( ) ②徜徉..( ) ③林麓.( ) ④睥睨..( ) ⑤褰.裳( ) ⑥撷.林卉( ) 答案 ①pōtuó ②chán ɡyánɡ ③lù ④pìnì ⑤qiān⑥xié2.通假字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羊肠九曲而获少.平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栎” 树名 ②“稍” 稍微3.一词多义①其⎩⎪⎨⎪⎧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②适⎩⎪⎨⎪⎧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③以⎩⎪⎨⎪⎧ 以.此居齐安三年 不可加以.斤斧 ④于⎩⎪⎨⎪⎧子瞻迁于.齐安 皆效于.左右 答案 ①指示代词,那里/指示代词,树 ②到……去/恰好/适合,适宜/满足,畅快 ③连词,因此/介词,用④到,往/介词,在4.词类活用①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②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③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④倚怪石,荫.茂木: 答案 ①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醉翁亭记》《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醉翁亭记》《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醉翁亭记》《武昌九曲亭记》,完成15~18题。

(共12分)(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子瞻①迁②于齐安,庐于江上。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④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⑤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

②迁:贬谪。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④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

⑤寓:寄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野芳发而幽香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往来而不绝者绝多生怪柏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辍耕之垄上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战则请从2.把语段(甲)(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随堂测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第二单元随堂测及答案

第二单元随堂测一、知识积累1.阅读下面文段,根据要求做题。

万丈决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

①,却不料一直是在万丈之处盘桓.。

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着一派森气。

fǔ望那江, ②暮地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急转身,却什么也没有,只是再不敢轻易向下(A.注视 B.探视)。

叫声màn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A.荡 B.传)回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盘桓.( ) 涓.( )涓细流fǔ望màn开(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改为“”(3)结合语境,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只写序号)(4)“转了多半日,总觉山低风冷”这句话放在处(①②)更合适。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成绩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能否刻苦学习。

C.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D.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3.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树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等。

B.契诃夫,俄国作家,剧作家。

一生写了大量的短篇小说,他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C.讽刺小说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丑的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以嘲讽、批判、揭露、抨击的态度描述社会中滑稽可笑、消极落后乃至腐朽反动的现象、事物或思想。

D.刘绍棠,当代作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之一。

深受孙犁的熏染,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因家乡儒林村临近北运河,又被称为“大运河之子”。

二、综合运用初中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班级打算开展以下活动,为四年的青春时光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

4.拟制作一本班史,请你为这本班史设计几个板块,并写出其中的两个板块的名称。

①②5.在这本班史上,同学们打算写下自己对老师四年来辛勤教育的感恩之情,请你从下列几组关联词中任选一组,写一句感恩老师的话: 。

语文版选修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

语文版选修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

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②。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陂陁(pō tuó):不平的样子。

②褰(qiān):卷起裤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B、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委:归,付C、子瞻杖策载酒杖:手杖D、无责于外,而姑寓焉姑:暂且5、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B、譬之饮食杂陈于前C、往往留宿于山上D、一旦大风雷雨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蟹六跪而二鳌B、往往留宿于山上而相泣于中庭C、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王语暴以好乐D、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其如是,孰能御之7、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514武昌九曲亭记随堂练习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514武昌九曲亭记随堂练习

第14课武昌九曲亭记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迁.于齐安迁:迁居B.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幅巾:裹着幅巾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显示,呈现D.仰瞻陵阜..陵阜:丘陵答案 A解析迁:被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是()A.①陂陁蔓延,涧谷深密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②扫叶席草,酌酒相劳D.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②穷山之深,力极而息答案 B解析A项中“幅巾迎笑……”是写“山中二三子”的行为,非苏轼之乐。

C项中“风止日出……”写的是出游的时间与情状,非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

D项中的“风云变化……”写的是西山平地宜于游者观景,亦非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泛舟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答案 A解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的说法与原意不符,原文是说苏轼到齐安三年也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A.扫叶席.草B.子瞻杖策.载酒C.闻子瞻至,幅巾..迎笑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答案 B解析A项名词的意动用法。

C项名词作动词。

D项名词作状语。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

《醉翁亭记》《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醉翁亭记》《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子瞻①迁②于齐安,庐于江上。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④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⑤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

②迁:贬谪。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④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

⑤寓:寄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野芳发而幽香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B.往来而不绝者绝多生怪柏C.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辍耕之垄上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战则请从2. 把语段(甲)(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文言文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成都2022年高一下期末)

文言文苏辙《武昌九曲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成都2022年高一下期末)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润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③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袖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其,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

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④赏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造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熟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释】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

②陂陁:高低起伏,倾斜不平的样子。

③乱流:横渡江水。

④褰(qiān):撩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B.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C.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D.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改官,一指平调,二指升迁,三也指降职。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514《武昌九曲亭记》随堂练习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514《武昌九曲亭记》随堂练习

第14课武昌九曲亭记—、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子瞻迁于齐安迁:迁居■B、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幅巾:裹着幅巾•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显示,呈现■D、仰瞻陵阜陵阜:丘陵• •答案A解析迁:被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与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就是()A、①陂随蔓延,涧谷深密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栃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②扫叶席草,酌酒相劳D、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②穷山之深,力极而息答案B解析A项中“幅巾迎笑……〃就是写“山中二三子”的行为,非苏轼之乐・C项中“风止日出……”写的就是出游的时间与情状,非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D项中的“风云变化……”写的就是西山平地宜于游者观景,亦非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与山中的儿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泛舟的水流, 子瞻总就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答案A解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的说法与原意不符.原文就是说苏轼到齐安三年也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属于活用的一项就是()A、扫叶席草■B、子瞻杖策载酒■C、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D、辞楼下败,辇来于秦■答案B解析A项名词的意动用法。

C项名词作动词。

D项名词作状语.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武昌九曲亭记》练习教师版

《武昌九曲亭记》练习教师版

《武昌九曲亭记》练习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居住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易:容易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显现D.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委:归,付B(换取)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意适.忘反适:悦乐B.然将适.西山适:到C.子瞻杖.策载酒杖:手杖D.无责于外,而姑.寓焉姑:暂且C(动词,扶杖。

“杖”是动词,“策”是名词)3.下列各纽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兹欲以.成吾亭耶B.行于.松柏之间譬之饮食,杂陈于.前C.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和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是( )A.①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②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②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D.①羊肠九曲而获少平②风云变化,林麓向背B(A①写古木。

C①写江水。

D①写山路,②不是写的心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原文“不知其久也”)B.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游泳的水流,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C. 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 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A(是子瞻自己并不觉得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7. 下列对本文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 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全文围绕着一个“乐”字互为交融,浑然一体,耐人寻味。

语文必修ⅲ语文版第四单元第16课《滕王阁序》练习(精)

语文必修ⅲ语文版第四单元第16课《滕王阁序》练习(精)

【跟踪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翼轸(zhen) 骖(can)騑睇眄(mian) 捧袂(mei)B.瓯(ou)越潦(liao)水簪(zhan)笏桑梓(zi)C.台隍(huan) 舸(ge)舰帝阍(hun) 叨(dao)陪D.懿(yi)范彭蠡(ni) 虢(guo)州遄(chang)飞2.下列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物华天宝钟明鼎食老当益壮高山流水B.人杰地灵鱼舟唱晚穷且益坚清云之志C.千里逢迎天高地迥桑榆非晚白首之心D.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俊采星弛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③兰亭已矣,梓泽丘墟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A.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不同。

B.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相同。

4.下列各组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国灭亡之故.事B.都督阎公之雅望./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童子何知,躬逢胜.饯D.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谏太宗十思疏.》二.填空题5.江南三大名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字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文集存世。

6.默写填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第12课《醉翁亭记》随堂练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2课《醉翁亭记》随堂练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2《醉翁亭记》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环滁(chú)林壑(hè)蔚然(wèi)琅琊(yá)B. 翼然(yì)野蔌(shù)弈者(yì)繁阴(fán)C. 酒洌(liè)辄醉(zhé)伛偻(yǐ)觥筹(gōng)D. 颓然(tún)苍颜(cāng)提携(xié)喧哗(xuān)2. 选出“而”字不同用法的一项()A. 蔚然而深秀B. 野芳发而幽香C. 泉香而酒冽D. 溪深而鱼肥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 醉翁之意不在/酒C. 渐闻/水声潺潺D.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4.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才美不外见。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醉翁之意不在酒。

5. 对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词类活用现象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B. 名之者谁(名:名词用作动词,起名,命名)C. 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动词,向前)D.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6. 下列句子的译文有误的一项是()A.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山了,人影四处散开,太守随着宾客们回去了。

B.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字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C.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那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D.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文:早晨进山,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有所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7.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就是享誉中外的醉翁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武昌九曲亭记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子瞻迁.于齐安迁:迁居B、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幅巾:裹着幅巾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显示,呈现D、仰瞻陵阜..陵阜:丘陵答案 A解析迁:被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与苏轼“适意为悦”的心境的一组就是()A、①陂陁蔓延,涧谷深密②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B、①依山临壑,隐蔽松枥②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C、①风止日出,江水伏息②扫叶席草,酌酒相劳D、①风云变化,林麓向背②穷山之深,力极而息答案 B解析A项中“幅巾迎笑……”就是写“山中二三子”的行为,非苏轼之乐。

C项中“风止日出……”写的就是出游的时间与情状,非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

D项中的“风云变化……”写的就是西山平地宜于游者观景,亦非武昌诸山“萧然绝俗”的景象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经常游历西山,与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B、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以攀登的山,可以泛舟的水流,子瞻总就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C、文章叙写了九曲亭的扩建情况,表达了子瞻着意建亭的愿望,也表达了九曲亭建成后子瞻极为高兴的心情。

D、文章以“武昌九曲亭记”为题,着力描写了西山的胜景,展现了子瞻“游于物外”、自得其乐的形象特点。

答案 A解析“朋友们并不觉得子瞻到齐安已经很久了”的说法与原意不符,原文就是说苏轼到齐安三年也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属于活用的一项就是()A、扫叶席.草B、子瞻杖策.载酒C、闻子瞻至,幅巾..迎笑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答案 B解析A项名词的意动用法。

C项名词作动词。

D项名词作状语。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9题。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

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就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就是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乘渔舟乱.流而南乱:横渡B、不足以席.众客席:以……为席C、撷林卉,拾涧实.实:果实D、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要:求取答案 B解析“席”为使动用法。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就是()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答案 C解析A项到/在。

B项为了/拿。

C项因为。

D项表顺承关系/表目的关系。

7、对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游者)倚怪石,荫茂木B、(二三子)相携徜徉而上C、(子瞻)为之怅然移日D、(西山少平之地)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答案 B解析苏轼与二三子。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作者说苏轼谪居齐安三年而不知其久,原因就是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

这番记述就是为重建九曲亭做铺垫,也表明苏轼在失意时善于自得其乐。

B、面对废弃的九曲亭,苏轼表现出对九曲亭败落的痛惜,以及难以重建的无奈,体现了苏轼钟情山水、与人同乐的思想情怀C、文章最后议论苏轼的“以适意为悦”,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的思想情怀,这也暗合了苏轼建亭的意图,颂扬了她的磊落胸怀与洒脱风度。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磊落洒脱的思想情趣,但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与坦荡胸怀。

答案 B解析“对……痛惜”于文无据。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译文:(2)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译文:(3)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就是也。

译文:答案(1)大约天下的欢乐本就无穷无尽,而以适合自己心意为其中之最。

(2)而等到自己厌倦之时,却没有不惊异地嘲笑自己的。

(3)这应该就就是苏轼之所以能够在这儿获得快乐的原因了吧。

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东轩记[宋]苏辙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①,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②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

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③,水患尤甚。

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晏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

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④而留之。

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

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

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⑤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

然而非所敢望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注①监筠州盐酒税:市场管理的小官。

②蔑:无,没有。

这里指淹没。

③漘(chún 唇):水边。

④劫:佛教名词。

古印度传说世界经过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开始。

这一周期,叫做一“劫”。

遭“劫”时,有水、火、风三灾出现,世界归于毁灭。

后人引为“天灾人祸”。

⑤环堵:四面为墙,内室皆空者为环堵,泛指简陋。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败.刺史府门败:坏,冲坏B、假.部使者府以居假:借C、而不害.于学害:害怕D、治先人之敝.庐敝:破旧答案 C解析害:妨害。

11、下列各句中,不就是写苏辙坐市忙碌公务的一项就是()A、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B、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C、旦则复出营职D、治先人之敝庐答案 D解析D项写苏辙想归去后管理先辈留下的旧房舍产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就是()A、第一段,记叙开辟“东轩”,坐市区,公务繁忙的全天生活,简明地交代了作者去筠州的原因与“哑然自笑”的无奈心情B、第二段,从东轩的简陋日子联想到颜回的苦学生活;表达作者对颜回“箪食瓢饮”之乐的不理解,抒发其政治失意后而又急于排遣的旷达心情。

C、第三段,由颜回的安贫乐道,联想到将来“归休田里”,抒发了她“追求颜氏之乐”的超然情怀。

D、全文通过一天坐市忙碌生活的描述,借题发挥,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地位虽卑下而心境尚崇高的贬官形象。

答案 B解析B项作者就是借颜回“箪食瓢饮”之乐,追求一种“安贫乐道”的精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译文:答案这样以后我才懂得颜回为什么甘心贫贱,不肯做一名追求斗米薪俸而糊口的人,确实就是因为害怕对治学有所妨碍啊。

参考译文我因乌台诗案牵连罪被贬任筠州监盐酒税职,还未到达住所,天就下起大雨,筠河泛滥,淹没了州的南城,河水爬上了北岸,刺史府门也被冲坏。

盐酒税机关房舍正好俯临锦江之滨,洪水灾害更为严重。

我一到达住所,只见房舍破旧不堪,无法安身,为此,我向州府呈上报告,想借部使者府宅居住。

郡守同情我无家可归,答应借给我住。

当年十二月,就撑起倾斜的墙体,把塌了的地方补好,还将听事堂东面的一线长廊辟成房舍,种上两株杉树,上百棵竹子,用作闲休的地方。

可就是监盐酒税的工作过去有三名小吏一起做事,我到达筠州后,其中两人正好都被免职离开了,所有事务全托付给我一人了。

白天我就在市场上处理买卖盐酒猪肉征收税务一类的事务,同市人一道评论细小事物来为她人出点力;晚上归来,我已精疲力竭,常常昏昏沉沉地入睡,不知不觉黎明已经到来。

到了白天再去市场履行本职工作,一天到晚不能在所谓“东轩”里面安闲度过时光。

每天早出晚归在东轩旁边穿来穿去,回首望它,我未尝不发出“哑然”的笑声。

我年少读书时,曾暗暗奇怪颜回箪食瓢饮,住在陋巷,连旁人都忍受不了那样一种愁苦,而颜回始终不改变她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

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当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至少可以自给自养生活,也不至于对治学有所妨碍,何必弄到这样贫穷、这样自苦的地步呢?等到我来了筠州,在管理盐米事务之间勤来苦去,没有一天的休息,虽然想抛弃世俗,解脱束缚,自由放任于道佛修炼的地方,但就是办一件事每每遭受阻碍而滞留任上。

这样以后我才懂得颜回为什么甘心贫贱,不肯做一名追求斗米薪俸而糊口的人,确实就是因为她害怕对治学有所妨碍啊。

可叹啊!有些士大夫当她们还不懂得高深的道理时,只会沉醉于酒肉、拜倒于财富与权势之下,以财富、子女为重,自以为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快乐。

等她遵循规律以求人生之路,才明白花落之后才能收获果实的道理,从从容容地自我享受,全然不管宇宙有多大以及人生有多大变化,更何况比起那些居于底层的平民百姓呢!所以她们的这种快乐,足以不在乎贫穷饥饿而没有怨恨,即使就是王侯公卿的快乐也不能超过它,所以没有德行的人就是不能享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