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便车经济学案例

合集下载

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搭便车效应是指一个人或者群体中的个体,借助他人的努力或资源而不付出相应的代价,从中获取利益的现象。

这种行为不仅在个人生活中存在,也在社会和经济领域中广泛存在。

个人层面的搭便车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搭便车效应表现为一些人习惯依赖他人的帮助,而不主动付出自己的努力。

例如,在团体作业中,有些人会依赖他人的工作,懒惰地不履行自己的职责,最终获得不应有的好处。

这种行为不仅会降低团队的整体效率,还会导致团队内部的不和谐。

另外,搭便车效应也可能出现在家庭生活中。

比如家庭中的某一位成员长期依赖其他人的经济支持,没有独立承担责任的意识,造成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不均衡。

这种情况下,依赖者得到了暂时的好处,但长远来看,却可能导致家庭矛盾和经济危机。

社会层面的搭便车效应在社会层面,搭便车效应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个体或团体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公共资源但不承担对社会的回馈义务,从而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例如,一些富人通过逃税手段来获取社会资源,但却没有为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此外,环境问题也经常受到搭便车效应的影响。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遵守环保法规,导致环境污染,但却没有承担清理污染的责任,而是由社会公共资源来承担。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应对搭便车效应为了减少搭便车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个人和社会都需要积极应对。

首先,个人在团队合作或家庭生活中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不依赖他人的努力。

只有每个人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才能形成和谐的团队和家庭关系。

在社会层面,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惩罚机制,防止有心人利用搭便车效应获取利益。

同时,社会需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责任意识,让每个人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义务。

总的来说,搭便车效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个人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每个人都能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搭便车理论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

搭便车理论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

搭便车问题原因及对策茅于轼的观点——搭便车引子搭便车理论首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在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此后,搭便车理论屡屡被人提及,被用于指获得利益而逃避付费的行为。

但是,搭便车理论在我国一再被曲解和误读。

据报道,经济学家茅于轼1月5日在广州某大学演讲时指出:“如果降低高校学费,是让不穷的人、有能力支付高学费的人搭了这个便车。

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提高学费,通过提高的学费,以增加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来解决穷人上学的问题。

”茅于轼说:“电费应该提价,然后用提高最低生活标准的办法来补助穷人。

”按照茅于轼的说法,无论学费还是电价都应该比照富人的标准定得高一些,让富人承担更多的成本,然后,用节省出来的资金去补贴穷人。

那么,以穷人或富人的划分来制定学费或电价收费标准的做法是否合理呢?实际上,笔者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国家如此界定公共产品的价格。

尤其对于学费而言,凡属公共产品应承担的部分(如义务教育等)在任何国家都是由公共财政承担的,而公共财政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并不针对穷人和富人分别对待??整个世界范围内皆如此。

我们知道,经济学中的搭便车是在公共物品购买时出现的而非在公共产品分配时出现的,由于公共物品具非排它性??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能排斥其他人对其同样的消费,所以有人就会有获得利益而逃避付费的行为,解决的办法是靠政府统一征税来购买公共物品。

而税收制度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缩小贫富差距因素,即尽可能地多让富人承担更多的税负而减少穷人的税负,典型的如个税起征点和对不同收入段制定不同的税率,高收入者将缴纳更多税收。

在完成税收征缴工作以后,政府就要全力以赴地去提供公共物品,而在享用公共物品方面,对于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

简而言之,在征税时候,对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来说是区别对待的,由高收入者承担更多税负,但在公共物品提供方面,世界各国都遵循平等的原则,否则,就容易产生公民在公共产品分配方面不公平的状况,这种歧视现象是任何国家都极力避免的。

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教案资料

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教案资料

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什么是搭便车问题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

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

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是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

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搭便车行为妨碍市场的自动调节过程。

因此,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找到搭便车的例子,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此种搭便车问题会影响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及有效执行。

德国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车问题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用高福利(医疗、教育)的低税收贡献者来说是被后者“搭了顺风车”。

[编辑]搭便车问题的经济学含义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

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

设置一个红绿灯的成本为50,000元,一年该路口通过10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由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而节约的成本为10元。

搭便车经济学案例

搭便车经济学案例

搭便车经济学案例搭便车是指通过乘搭他人的私家车或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来完成自己的出行需求,但并不愿意支付相应的费用。

这种行为在经济学领域被称为“便车行为”,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下面将通过一个案例来探讨搭便车行为在经济学中的意义和影响。

假设有两个朋友A和B,他们每天一起上班,都要乘坐地铁。

A每天都按时买票并支付相应的费用,而B却总是搭便车,从未购买地铁票。

在短期内,B因为搭便车行为省下了不少的费用,而A则因为按规定购买车票而花费了一定的金额。

然而,长期来看,搭便车行为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首先,搭便车行为削弱了地铁公司的收入,导致公共交通资源配置不足以满足乘客的需求。

这会导致公交拥挤现象加剧,乘客难以在高峰期乘坐车辆,同时还增加了管理成本和额外投入。

其次,搭便车行为通过人们的行为示范效应,对整个社会道德和公共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一个人的搭便车行为未被发现或无法得到惩罚,那么其他人也可能会效仿,导致道德水平下降,整个社会秩序被破坏。

再次,搭便车行为可能增加地铁公司与乘客之间的矛盾和纠纷。

当地铁公司开始对搭便车行为进行打击时,乘客可能会因此被要求出示车票或者受到其他形式的检查。

这将使乘客感到被怀疑和不适,同时也严重增加了地铁公司的运营成本。

最后,搭便车行为还会导致地铁公司对不法行为的频繁出现而加强安全检查和防范措施。

当地铁公司发现有人持续进行搭便车行为时,可能会加强安保力度,增加安检人员,甚至安装更多的监控设备,这将进一步增加地铁公司的运营成本,并对正常乘客产生困扰。

综上所述,搭便车行为不仅会给搭便车者带来短期的利益,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和经济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因此,应该通过加强法规和监督,对搭便车行为进行打击,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道德。

同时,也需要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通过提供更多的公共交通资源和优化公交管理,减少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只有在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搭便车的公共经济学案例

搭便车的公共经济学案例

搭便车的公共经济学案例
1、在卧室生活中,卧室卫生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经常存在着搭便车现象,我们总是希望着他人的劳动成就,当一个卧室成员整理.卫生后,其余室友便可省得费亨受干净齐整的环境所带来的好处,而被供给名则没法回收成本,自然在卧室中这类“搭便车问题”造成的结果其实不是那么严重。

在这里,将它作为一个经济教事例做简单的解析。

而且同时她们也不需要为此付出任何成木,这就产生了正外而性,又叫搭便车,即其余卧室成员搭了这个搞卫生的“便车”。

2、比方说在卧室卫生中,某个卧室成员不论其余人利益,在公共地上,如天台,随意抛弃垃圾,假设这人对其行为不作任何补偿,对于其余成员来说,其随意抛弃垃圾的结果就是负外面性。

但若是一个卧室成员,独自打扫了整个卧宰卫生,这不单给她白己带来舒坦欢喜的环境,也给其余卧室成员带来好处。

经济学搭便车名词解释

经济学搭便车名词解释

经济学搭便车名词解释
搭便车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某些个体或实体可以从其他个体或实体的行为或决策中获得好处,而不需要付出相应的回报或成本。

这种行为常常是一种非互惠的交易方式。

在经济学中,搭便车现象可以用来描述各种情况下的非合作行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公共物品的供应和维护中,个别人可能会选择搭便车,即享受公共物品的好处,却不愿意为其提供金钱或努力。

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多数人都选择搭便车,公共物品的提供可能会因为缺乏资金或资源而受到影响。

搭便车现象还可以在团队合作或合作项目中观察到。

一些个体可能会选择不尽全力参与工作,而是依赖其他成员的付出来完成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搭便车现象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以及公平性问题。

为了应对搭便车现象,一些方法和机制可以被采用。

例如,通过设立奖励机制或制定合适的法律和规定来鼓励个体为公共物品或合作项目做出贡献。

此外,建立透明度和监督机制,以确保每个人都有义务和动力参与合作活动,也是减少搭便车现象的一种方式。

总而言之,搭便车现象在经济学中指的是个体或实体从他人的付出中获益,而不付出相应回报或成本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出现在公共物品供应和团队合作中,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其影响并激励个体的参与和合作。

经济学搭便车思考论文

经济学搭便车思考论文

经济学搭便车思考论文搭便车是一种常见的交通方式,在经济学领域中,也可以引申为一种行为模式。

搭便车思考就是在经济学范畴中,通过利用外部条件或他人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或最大化利益。

这种行为模式在日常生活和商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搭便车思考可以体现为我们在选择消费品或服务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利用各种促销活动、优惠券或会员权益。

在商业领域中,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或扩大市场份额,也会采取各种搭便车的方式,比如使用合作伙伴的渠道和资源,共享供应链和物流网络等。

然而,搭便车思考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

首先,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可能导致自身能力和竞争力的下降,一旦外部资源不再可用,就会陷入困境。

其次,搭便车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滥用,从而影响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再者,过度搭便车也容易导致道德风险,比如侵犯他人利益和不当竞争。

因此,在搭便车思考中,我们需要权衡利弊,合理利用外部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持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

在商业中,公司也要遵循市场规则和道德标准,不以搭便车为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

经济学中的搭便车思考,不仅是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同时,在经济学领域中,搭便车思考也体现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效率性。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搭便车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种方式对于市场经济来说,可以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然而,过度依赖搭便车也会对资源配置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每个参与者都在依赖他人,可能导致资源分配的失衡和低效。

因此,搭便车思考也需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良性和可持续的发展。

对于个人来说,搭便车思考也需要经济学的智慧和前瞻性。

在面对自身的选择时,需要考虑到长远的利益和风险,不能仅仅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影响。

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竞争力和独立性,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不过度依赖搭便车的方式来获取资源和利益。

经济学中的搭便车现象问题研究

经济学中的搭便车现象问题研究

经济学中的搭便车现象问题研究1954年,萨缪尔森发表了《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提出了公共物品比较精确的分析性定义,由此正式奠定了公共物品理论研究的现代基础。

近几十年里,西方学者围绕公共物品的提供、需求以及搭便车问题,对公共物品进一步展开了深入分析。

根据定义: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和收费困难的特征的物品。

但是正是由于公共物品具有以上特征,尤其是非排他性,导致了很多问题,最有名的就是“搭便车”现象。

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好比,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红绿灯坏了,交警和协警都还没赶到。

那么由于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

设置一个红绿灯的成本为50,000元,一年该路口通过10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由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而节约的成本为10元。

由于节约的成本1,000,000元大于50,000元,设置红绿灯是有效率的。

市场会提供这个有效率的结果吗,可能性比较小。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使得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公共产品的利益这种机制失灵。

对于红绿灯提供者而言,他必须能够把那些不付钱而享受红绿灯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否则他将无法弥补生产成本。

而对于一个消费者而言,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一旦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搭便车。

尤其是根据经济人假设,人都是自私的经济的,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所以当可以不付费就能享用时,他就更不愿意付费。

实际生活中,搭便车现象十分普遍,比如当年大卖的《明朝那些事儿》,没多久市场上就跟风出现《清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等等。

搭便车经济学案例

搭便车经济学案例

搭便车经济学案例搭便车是指乘坐他人的车辆,而不支付或支付较少费用。

在一些情况下,搭便车被认为是一种经济学现象,涉及到资源的有效分配和个人的利益最大化。

以下是一个搭便车经济学案例,探讨搭便车现象的经济学原理。

假设城市A存在一家快递公司,由多个员工配送包裹到指定目的地。

快递公司的员工大多数通过公共交通工具或私人车辆前往工作地点,并开始进行快递配送。

然而,由于个人原因,一些员工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自己的私人车辆,而是选择搭便车前往工作地点。

这些搭便车员工并不支付车主任何费用,车主通常是他们的同事或其他人。

他们之间的安排往往是基于个人友情或协议。

在一些情况下,一些员工会和车主建立长期搭便车关系,而另一些员工则会不定期地搭便车。

这个搭便车经济学案例涉及以下几个经济学原理:1.资源分配和效率:资源是有限的,包括时间和交通工具。

通过搭便车,员工和车主可以共享交通工具,减少资源浪费。

例如,如果员工和车主都需要前往相同的目的地,搭便车可以使一辆车变得更加充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2.机会成本:通过搭便车,员工可以减少自己的成本。

他们可以避免购买自己的交通工具或支付公共交通费用。

然而,这也意味着他们放弃了自己驾驶或独自乘坐的机会。

员工需要权衡搭便车的便利性和可能的机会成本。

3.利益最大化:搭便车让员工能够最大化个人利益。

他们可以选择搭便车还是自驾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根据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权衡。

如果使用搭便车可以更方便、更经济,那么他们就可能选择搭便车。

这个搭便车经济学案例也涉及到一些潜在的经济学问题和讨论:1.道德风险:搭便车存在道德风险。

员工使用他人的车辆而不支付费用,可能对车主造成不公平的负担。

因此,搭便车的员工在道德层面上需要权衡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

2.交通安全和共享经济:搭便车的员工可能会影响交通安全。

车主可能会因为分心而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此外,搭便车也体现了共享经济的概念,即通过共享资源来提高整体效率。

然而,共享经济也面临管理和监管的挑战,如资源分配和责任问题。

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

搭便车问题及其对策

什么是搭便车问题搭便车理论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柯·奥尔逊于1965年发表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一书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不付成本而坐享他人之利。

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

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

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是常指宏观经济学中的公共品的消费问题。

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免费搭车行为往往导致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搭便车行为妨碍市场的自动调节过程。

因此,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能够克服“搭便车”行为,这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一个中心问题。

在诺思看来,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它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世界观”而使行为决策更为经济。

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可找到搭便车的例子,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此种搭便车问题会影响公共政策的顺利制定及有效执行。

德国的高福利政策也是搭便车问题的例子,高收入者支付的高额税收对同样享用高福利(医疗、教育)的低税收贡献者来说是被后者“搭了顺风车”。

[编辑]搭便车问题的经济学含义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物品的消费和生产具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给市场机制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搭便车问题。

搭便车问题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法达到效率。

一个拥挤的十字路口,由于没有红绿灯的控制,每辆车都急于通过路口,从而导致路口变得更加拥挤,每辆车都无法通过。

设置一个红绿灯的成本为50,000元,一年该路口通过100,000辆汽车,每辆汽车由于能够顺利的通过路口而节约的成本为10元。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

对“搭便车”问题的浅要分析及建议作者:张辉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第06期摘要:“搭便车”是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长期以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搭便车”现象更是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公共物品领域。

本文试以新制度经济学角度来阐述“搭便车”理论,分析其产生的相关因素,即产权、公共品和外部性等,并尝试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搭便车”;奥尔森;产权;公共物品一、问题的引出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2002年12月,山东禹王集团照例对“忘不了”3A脑营养胶丸上两个月的销售情况进行盘点。

统计结果显示,这两个月“忘不了”的销售情况大好,形势喜人。

公司上下对此产生了疑惑,因为这段时间公司一没有开展重大的促销活动,二没有大规模投放广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常现象呢?原来,北京恒基伟业公司于2001年10月份推出一款用于帮助学英语的新产品——记易宝。

2002年,恒基伟业对这款产品进行了大力的市场推广,在中央和地方媒体上投放了大量广告,巧的是,他们打出的广告词居然是“精确记单词,就是忘不了”。

由于作为健脑产品的“忘不了”已经在市场上推广宣传了七八年之久,受众已经对该品牌产生较深印象。

所以,许多消费者受到“记易宝”宣传词的提示,就去购买“忘不了”3A 脑营养胶丸。

没花一分钱,没出一份力,“忘不了”便坐收了“记易宝”广告宣传的利益。

不知不觉间,禹王集团搭了一趟恒基伟业的顺路车。

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这一现象似乎已成为一种社会常态,不管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社会生产中,类似于上述案例中的“搭便车”现象便是企业竞争中的一种,此外,还有利用驰名商标效应等。

而在公共物品领域里更为普遍,例如许多轮船公司不肯兴建灯塔,但他们可以获得同样的服务。

“搭便车”行为究竟如何产生,而又能否有效规避,这便是本文需要分析探索的。

二、“搭便车”理论的产生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经济组织,不付出任何代价,从他人处或社会获得收益的经济现象,即每个人都只想其他成员去做有益于组织的努力或承担维持组织的成本,自己却坐享其成。

第七章 公共产品提供实验—搭便车

第七章  公共产品提供实验—搭便车
实验记录总表
4
.2011年春
2020/4/26
投资决策表(若干)
第_ 轮 在本轮实验中,本人决定 ___元投资于甲项 目,___元投资于乙项目。 本人的姓名___ 学号___ 所在小组___
5
.2011年春
2020/4/26
收益记录单
班级: ___
组别: ___ 学号: ___ 姓名 :___
2、这个实验共进行6轮,每一轮中每个参加者的帐 面上都有100元的实验货币,每一轮实验中需要决策如何 在甲项目或乙项目分配投资额,你的收益取决于你的投 资决策。
3、每轮实验开始后,每位参与者决定投资额的分配 ,精确到1元,及时做好实验记录,计算自己的收益。
4、每位参与者须慎重做出投资决策,你的目标是实 现收益最大化。
6、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位参与者注意不得与其他 人交谈或透漏信息和决策意图,每位参与者在别人不知 情的情况下独立作出决策。
7、工作人员中,1人负责纪录实验数据等工作, 另一人负责收取决策者的投资决策表。
10
.2011年春
2020/4/26
四、实验结果分析
问题讨论: 1、每位参与者事先有没有考虑采用某种投资策
2
.2011年春
2020/4/26
一、实验目的
1、理解搭便车的含义; 2、验证搭便车行为往往导致市场失灵,使市场无
法达到有效率。
3
.2011年春
2020/4/26
二、实验准备
1.准备实验:实验人数10~50人; 2.实施人员分组: 每组6~10 人,编号、确定组长1名; 3.分发实验器材:投资决策表、收益记录单;
9
.2011年春
2020/4/26
5、收益的计算方法: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为5%, 其收益等于该项目投资额乘以5%。乙项目的投资收益 等于该项目平均水平的收益回报,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所有参与者的乙项目投资加总,在乘以10%的投资回报 率,然后除以参与者人数(由工作人员计算并公布)。 最后你得总收益为甲乙项目投资收益之和。

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产权分析

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产权分析

中国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的产权分析一、“搭便车”含义的界定及其产生的经济学根源(一)“搭便车”的经济学含义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团体在不付出任何代价(成本)的情况下而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收益)的行为。

“搭便车”是现代西方产权经济学家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搭便车”现象产生的经济学根源在西方经济学看来,产权界定不清、外部性、公共品等的存在都是“搭便车” 产生的根源。

大量“搭便车”现象的产生必然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低效。

社会要保持创新的活力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

1、产权界定不清与“搭便车”现象的产生。

产权界定不清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尚未界定的公共财产、资源等,如人类社会初期的土地、森林等等;二是社团产权,即人人都有而人人又都没有。

产权不具有排他性,如村庄里的公共土地;三是尽管产权有所有者,但所有者很难“具体化” 、“人格化”,或者说“具体化”、“人格化”的成本太高,或者说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成本太高,这也容易产生产权界定不清,导致资源使用中的“搭便车”现象,表现为免费使用资源、免费使用别人创新的成果,甚至把自己经济活动中的代价、成本转嫁给产权界定不清的部门或地方。

2、公共品与“搭便车”现象的产生。

按物品使用的资金来源和物品使用中的排他性,可把物品分为公共品和私人品。

公用物品(如广播或电视信号)可定义为:个人消费这些物品或享受服务不会有损其他任何人的消费。

不具有排他性和收费困难的物品往往就是公共品。

但公共品和私人品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许多物品都具有私有和公用特点,每一个消费者都愿强调公用成分,为私人消费寻求公家的补贴。

因此,人们会经常希望政府提供多于“恰当”数量的公用物品。

在当今世界上,各国纯粹的公共品几乎都由政府提供,由政府提供公共品并不表明政府提供公共品的效率高,而是因为由私人提供无法收费,或者说无法克服“搭便车”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国家,一些公共品的提供是这样的,即政府收费(收税),然后把这些公共品的生产承包给私营企业,或从私营企业那里购买,再将公共品提供给个人使用。

全球气候治理中“搭便车”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全球气候治理中“搭便车”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的研究 资料来看 ,对气候变化 的经 济学 理所提供物 品的公共属性 、交易费用 以 民提供 的收益和好处 ,是公共物品在全
研 究始于上世纪7 年代 ,9 年代变得 系 及参与 的成员数 目的分析 ,系统地探讨 球层面 上的扩展 。气候治理就是一种全 0 0
统 , ̄ C ie N l 研究 得 出 ,气候 治 理 国家 了造成全球气候治理 “ n 搭便车 ”行 为存 球 公共 物 品 。在全 球 气候 治理 的过 程

部分 ,是纯净 的未经污染的全球大气 同。在第一部分中 ,纯净 的大气是 自然 气环境是公共财产资源 ,在其最初被供
空 间。纯净 的大气环境是所有 国家共享 界本身的产物 ,其 属性是 自然界 的天然 给的时期 ,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
的 ,按 照现有技术和科技手段 ,无法将 的公 共 财产 资源 ,全 人类 都公 平地 拥 特点 ,如果某个 国家不参与气候治理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全球 环境 与气 候治理 》一书虽然 此公共物品消费的利 益 ;收益 的非排他 积极参 与。因此 ,分析 “ 搭便车” 的形 著 的 《
成根源 ,成为解 决全球气候治理集体行 提 到从 经济 学的角度看待气候变化问题 性是指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就 可以供所
动难题 的关 键。
的本质 ,但 并未进行系统 的分析 ;在学 有人消费 ,要排除其他人消费这种公共
其量化并分 给各个 国家 ,因此纯净的大 有使 用 纯净 大气 的权 力 。而 经过气 候 安全 的大气环境也会被参与全球气候治 气环境是作 为公共财产资源而存在的 , 大气环境 的分享及使用不具有排他性 , 治理 ,重新 回到纯净状态 的大气环境 , 理 的国家所提供。对于非参与国来 说 ,

博弈论案例分析

博弈论案例分析

博弈论案例分析博弈论分析一、经济学中的“智猪博弈”(Pigs’payoffs)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

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

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

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

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

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

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

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

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

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

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

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

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

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

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

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

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

实验经济学公共物品与搭便车

实验经济学公共物品与搭便车

浅谈“公共物品与搭便车”实验本学期的最后一节课,我们进行了“公共物品与搭便车”实验,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从未接触过有关公共物品的概念,通过这个全新的实验,不仅学习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个实验引发了我对生活中一些相关事件的思考,所以,总得来说,我对这个实验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实验规则是这样的:选择大概20名同学参加实验并编号,给每个人100元的支配权力,可以用任意比例进行投资,在数轮实验之后,收益最多的同学获胜。

现在有A,B两个不同的投资项目,投资A项目的收益为个人所投入的5%,而对于B项目来说,无论大家投资多少,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投资B项目均值的10%。

我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实验,因此我可以看到我附近的同学所做出的投资决策。

我们可以看到B项目比较特殊,每个人的收益取决于大家对B的投入总值,总值大,人均收益就多;反之,收益就少。

因此,对于B来说,无论每个人投入多少,大家都能获得同样的收益。

其实A项目在普通市场上很常见,而B项目在经济学中是一个有关公共物品的概念,且与私人物品相对应。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将公共物品定义为:“公共物品是那种不论个人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个成员获益的物品。

私人物品恰恰相反,是那些可以分割、可以供不同消费,并且对他人没有外部收益或成本的物品。

高效的公共物品通常需要政府提供,则私人物品则可由市场进行有效的分配。

”比如在现实生活中,道路设施,灯塔,义务教育,图书馆,博物馆都是典型的公共物品。

因此,从概念可知,A项目为常见的私人物品,而B项目则是公共物品。

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前几轮试验中,各参与者的投资选择是完全保密的,投资人间相互不能有交流。

第一轮实验结果,大家在B项目上的总收益达到了59.7,对B投资共计597元,A的总收益为70.15,共计投入1403,收益较好。

但是在后几轮的试验中,从B中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少,最低时的总收益为4.6,此时对B的总投入为46,而对A的总投资增加到1954,获得收益97。

经济学中搭便车的概念

经济学中搭便车的概念

经济学中搭便车的概念
哎呀呀,你知道什么是经济学里的搭便车吗?这可有意思啦!
就拿我们班的值日来说吧。

老师说大家轮流打扫教室卫生,可总有那么几个同学,啥也不干,等着别人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然后他也跟着享受干净的环境。

这是不是就有点像搭便车呀?
经济学里的搭便车,其实就跟这差不多。

比如说,村子里要修一条路,大家都得出钱出力。

可有些人就不想出钱,想着等路修好了,自己照样能走,这不就是搭了别人的“顺风车”嘛!
再比如,社区要安装路灯,这对大家晚上出行都有好处。

可有的人就不愿意掏那份钱,心里想着反正灯装好了,自己也能沾光。

这难道不是搭便车吗?
你想想看,要是大家都这样搭便车,那事情还能办成吗?路能修好吗?路灯能装上吗?肯定不行呀!
就像一场足球比赛,大家都得拼命跑、抢球、防守,才能赢得比赛。

要是有几个人在场上光看着,等着别人进球,那这队伍能赢吗?搭便车的人多了,团队就没法前进啦!
还有啊,公共图书馆也是一个例子。

政府用大家交的税建了图书馆,让大家免费看书学习。

可有的人呢,从来不想着为图书馆做点贡献,只是一味地享受这个福利。

这难道不是搭便车吗?
搭便车这种行为,可真是不太好呢!它会让那些真正付出的人觉得不公平,时间长了,谁还愿意付出呀?就好像一起做蛋糕,有人只等着吃,却不愿意动手帮忙,那做蛋糕的人得多生气呀!
所以说呀,在经济学里,搭便车可不是个好现象。

我们不能总想着占别人的便宜,自己也得付出,这样社会才能发展得更好,大家才能都受益,不是吗?。

经济学搭便车的例子

经济学搭便车的例子

经济学搭便车的例子搭便车是指通过与他人或环境中的某种条件或机会相连接,从而获得利益或便利的行为。

在经济学中,搭便车的例子可以作为一种现象来描述一些个人或者机构在经济交易中利用他人或社会资源而提供较少或者不提供回报的行为。

一个典型的经济学搭便车的例子是公共物品的供给。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消费特点,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典型的公共物品包括道路、公园和公共广播等。

由于无法排除非付费者的消费,私人企业往往不愿意投资或提供这些公共物品,因为他们无法从中获得直接的经济回报。

然而,即使没有支付费用,人们仍然可以使用这些公共物品,从而实现了经济学上的搭便车行为。

另一个经济学搭便车的例子是知识或技术的共享。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和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一些个人或机构可能会利用他人的共享知识和技术成果,而不做出自己的贡献。

他们从他人的努力和投资中受益,但却不承担相应的成本或风险。

这种行为也可以看作是经济学上的搭便车现象。

经济学搭便车现象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搭便车行为会导致资源的低效分配。

因为没有适当的激励机制,搭便车者往往不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成本,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市场失灵。

其次,搭便车行为可能会破坏公共意识和合作精神。

如果每个人都采取搭便车行为,社会合作和互信将受到损害,给社会发展和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经济学搭便车现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或其他方式来收取费用,以补偿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

另一方面,社会可以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个人和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倡导自觉遵守公共规则和义务的行为。

总之,经济学搭便车的例子是描述个人或机构在经济交易中利用他人或社会资源而提供较少或者不提供回报的行为。

公共物品的供给和知识或技术的共享都可以被看作是经济学搭便车的典型例子。

解决经济学搭便车现象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和提高社会责任感。

第七章 公共产品提供实验—搭便车

第七章  公共产品提供实验—搭便车
解决方法是使得25名相互独立的住户作为一个整体支付这笔费 用,即集体意志代表个人意志。在此情况下,住户可以通过投 票决定是否进行设施改造。如果投票的结果认为应该进行改造, 则所有住户都必须交纳费用。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一些公共服务,如国防、公共治安等,就 必须由政府组织提供。
当然,仅仅通过投票决定还不能把问题解决。住户们还需要对 费用的分摊比例进行讨论,因为一种平均分配费用的原则无法 公平地反映用户之间的差异。
6、你认为从整体上来看, 这样的资产投资决策 机制是否是低效率的?有没有改进的可能?如果要改 进,该做怎样的调整?
12
西方经济学实验 2011年春
2020/9/13
五、实验结果分析
具体分析参照最后通牒博弈实验。
13
西方经济学实验 2011年春
2020/9/13
六、实验报告
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对实验进行总结。
2、这个实验共进行6轮,每一轮中每个参加者的帐 面上都有100元的实验货币,每一轮实验中需要决策如 何在甲项目或乙项目分配投资额,你的收益取决于你的 投资决策。
3、每轮实验开始后,每位参与者决定投资额的分配 ,精确到1元,及时做好实验记录,计算自己的收益。
4、每位参与者须慎重做出投资决策,你的目标是实 现收益最大化。
实验货币甲项目的投资乙项目的投资甲项目的收益乙项目的收益本轮的总收益甲乙之和甲项目的投入比例100202056西方经济学实验2011年春轮次甲项目投资额加总乙项目投资额加总甲项目收益加总乙项目收益加总甲乙项目总收益西方经济学实验2011年春三实验指南3
第六章 搭便车实验
西方经济学实验 2011年春
公共产品提供实验——搭便车实验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决定了人们无 须购买就可以消费,这种不花钱购买而进行消费、 享受的行为称为搭便车。本实验通过让学生扮演投 资决策者,直接进行一定量的资金投资,来理解搭 便车的含义,分析搭便车产生的原因,并思考解决 搭便车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寝室卫生问题案例分析
5400109269 经济091 经济与管理学院
案例:在寝室生活中,寝室卫生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往往存在着搭便车现象,我们总是期待着别人的劳动成果,当一个寝室成员整理卫生后,其他室友就可以免费享受干净整洁的环境所带来的好处,而被提供者则无法收回成本,当然在寝室中这种“搭便车问题”造成的后果并不是那么严重。

在这里,将它作为一个经济学案例做简单的分析。

分析: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某种事情产生了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比如说在寝室卫生中,某个寝室成员不顾其他人利益,在公共地上,如阳台,随意丢弃垃圾,假设此人对其行为不作任何补偿,对于其他成员来说,其随意丢弃垃圾的结果就是负外部性。

但如果一个寝室成员,独自打扫了整个寝室卫生,这不仅给她自己带来舒适愉悦的环境,也给其他寝室成员带来好处,并且同时她们也不需要为此付出任何成本,这就产生了正外部性,又叫搭便车,即其他寝室成员搭了这个搞卫生的“便车”。

这只是从外部效应方面分析,对于产生的外部效应问题,我们学习过科斯定理,明确产权就可以达到一个有效率的解决结果,但是在寝室生活中,清扫问题作为公共物品,是很难界定产权的。

寝室卫生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对于卫生提供者而言,如果他不能够把那些不劳动而享受舒适环境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否则他将无法弥补他所付出的劳动。

而对于一个消费者而言,由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一旦生产出来,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不支付就获得消费的权力,每一个消费者都可以搭便车,即其他成员可以不付出任何劳动但又无法阻止他享受清洁环境的成果(就是财政学上所指的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

这样的结果,似乎是免费搭乘别人的便利,让其他人清扫房间是最优的,但从社会整体角度看,这样做是属于帕累托低效率的。

假设寝室只有两个人,A同学和B同学,并将打扫卫生的付出具体化,设定为成本是100元。

这就存在一个搭便车博弈矩阵。

假设A单边付出,两人共同享受,这就有一个帕累托改进,即B 同学任意在50元和100元之间选取一个价格支付给A同学,就导致
了一个帕累托改进结果。

事实上,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尽自己的力量打扫卫生是最好的结果。

当然,在寝室中解决卫生清洁的搭便车问题比较简单,首先我们投票解决是否要清洁卫生,得出结果后再实施具体方案。

如果不打扫,那就一起承担脏乱不堪的卫生环境。

如果要,我们可以设定每天一个人轮流打扫,如果不遵守就给出相应的惩罚。

但是在社会生活中,搭便车问题就复杂的多。

在经济学中,搭便车问题是一种发生在公共财产上的问题。

是指经济中某个体消费的资源超出他的公允份额,或承担的生产成本少于他应承担的公允份额。

指一些人需要某种公共财产,但事先宣称自己并无需要,在别人付出代价去取得后,他们就可不劳而获的享受成果。

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导致市场在公共物品供给上是无效率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主要是由政府来提供的,但也有私人提供的。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不等于政府生产全部公共产品,单纯由政府生产和经营公共产品,由于多种原因往往缺乏效率。

因此,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提供公共产品,而不是生产公共产品。

特别是对准公共产品,政府常常通过预算或政策安排给企业甚至私人企业进行生产。

还有政府也可能通过对生产公共产品的企业进行补贴的方式来鼓励公共产品的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