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河北省宁晋县第六中学 薛荫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3.小组合作,设计一项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实验,要求实验方案合理、操作简便。学生需要将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结论整理成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上分享。
4.针对课堂所学内容,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碳及其化合物性质、反应及应用的小论文,字数在500字左右。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举例恰当。
-知识讲解: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实践操作: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提高实验技能。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采取分层次教学,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如PPT、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碳及其化合物研究领域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的学习,既有知识储备上的基础,也有认知发展上的需求。然而,由于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反应和应用较为复杂,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六单元《碳及碳的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碳及碳的化合物》单元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单元复习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碳的基本性质、化合价以及构成有机物的特征; 2.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 认识常见的碳的化合物,如烷烃、烯烃和炔烃,以及它们的命名规则; 4. 理解碳循环的重要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本次单元复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碳的基本性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 碳的化合价和构成有机物的特征; 3. 化学键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4. 碳的化合物: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结构、性质及其命名规则; 5. 碳循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1. 理解碳的基本性质、化合价和构成有机物的特征; 2. 掌握化学键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 熟练掌握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结构、性质及其命名规则。
教学难点: 1. 碳循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的理解; 2. 碳的化合物命名规则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碳及碳的化合物的特性和性质;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学时安排: - 第一学时:复习碳的基本性质和化合价,介绍构成有机物的特征; - 第二学时:复习化学键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 第三学时:复习烷烃、烯烃和炔烃的结构、性质及命名规则; - 第四学时:复习碳循环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与教学内容第一学时教学步骤: 1. 复习碳的基本性质:有多少个同位素、常见的存在形式等;2. 复习碳的化合价:介绍碳的化合价和稳定的化合价数;3. 复习构成有机物的特征:有机物的唯一来源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 - 碳的基本性质 - 碳的化合价 - 构成有机物的特征第二学时教学步骤: 1. 复习化学键的概念:介绍化学键的定义和基本要素; 2. 复习主要类型的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类型化学键在碳的化合物中的应用和特点。
碳和碳的化合物 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准确描述碳和碳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用途。
(2)能准确书写碳和碳的化合物相互转化的反应方程式,并能运用这些变化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3)形成知识体系,掌握分类、归纳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类和对比来梳理所学的重要物质和反应,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创设新情景,在发散式的练习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碳和碳的化合物相互联系难点:灵活运用物质性质及转换关系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等B.不锈钢和金刚石都属于合金C.尿素和硝酸钾都属于复合肥料D.锌和碘都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4.【小组讨论:鉴别】从金刚石/石墨;CO2/CO性质不同的微观解释入手,引导学生思考:①怎样鉴别CO和CO2?【投影:CO2和CO性质对比的表格】积极思考和讨论,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案鉴别两种气体“思维越灵活,对综合性题目和新题就越坦然”;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5.【除杂】(2009·河南)除去O2中少量的CO2,可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
板书:NaOH与CO2反应方程式,并补充Na2CO3与CO2的相互关系;NaHCO3与CO2的相互关系。
书写化学方程式;体会中招试题的考查方式能举一反三,巩固除杂的思路和原则6.【归纳1】可燃性的气体:CO,H2,CH4;(2013·郑州)写出检验天然气元素组成的实验方法(简述操作、现象及结论)。
【投影出答案,规范性指导】写出化学方程式,完成CH4和CO2间的转化。
积极思考,写化学方程式,并对照标准答案,复述实验过程巩固元素守恒的观念,复习回顾准确描述实验过程的要点:“操作——现象——结论”,强调答题规范性7.【归纳2:综合应用】还原性的物质:CO、H2、C;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展开,指导学生回顾实验的步骤、现象、方程式;引导学生换角度看问题:“能否写出其中符合基本反应类型的方程式?”“能写出几个生成二氧化碳的方程式?”积极回顾,熟练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从基本实验中换角度看问题,从讨论中达到知识点间“融会贯通”,在基础之上培养灵活思维能力8.【小组讨论】你能运用给出的化学方程式来命题吗?(1)CO2 + H2O = H2CO3(2)H2CO3 = H2O + CO2↑(3)CO2 + Ca(OH)2 = CaCO3↓+ H2O(4)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5)Na2CO3 + Ca(OH)2 = CaCO3积极讨论、记录,相互启发;积极发言、分享五个重要的方程式,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出题,一来巩固他们所做过的练习;二来拓宽思路,能够对基础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碳与碳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课程建议
课题2
1.教材中给出了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时可 以采用探究的方式。例如,通过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稀硫酸 和大理石反应、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的对比实验来探究实验室 中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 2.可将第二单元中介绍的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与制取二氧化碳的方 法进行对比,以增强可讨论性。 3.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要体现开放性。教学时,可 以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学生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合作来 组装一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可以不局限在教材中所列的仪 器上),然后在教师指导下,组与组之间互相讨论装置的优缺 点。 4.教材中给出了一种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教学时切不可将它作为 唯一的、标准的装置,要鼓励学生创新。
课程建议
4.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贯穿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例如, 干冰升华吸热,因此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具 有还原性,因此可用于冶金工业,等等。 5.本课题实验较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实验的功 能,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但要注意: 一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应由教师演示,并且在通风橱 中进行,以免发生危险。 6.本课题中的家庭小实验是根据实验现象推测鸡蛋壳 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这个实验带有探究性。另外, 也可以用水壶中的水垢代替鸡蛋壳进行实验。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的气体,它能够 燃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 热,火焰呈蓝色。
2CO+O2
CO2
一氧化碳
谢谢观赏!
人教版初中化学上册
第六章 碳和碳的化合物 教材分析
制作人:汪乐乐 高婧 刘亚东 马家园
层级图
一、课程标准
课题1主要介绍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 墨和C60分子等。 课题2是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 碳的装置。 课题3是在课题2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碳 的氧化物的性质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教学设计113中常家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3)、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与水、石灰水等的反应)。
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4)、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性质、用途的比较,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碳单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以及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比较,学习比较归纳的方法。
(3)、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认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重要性以及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以及养成如何看待事物的客观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碳单质、CO2、CO的化学性质。
(2)、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教学难点(1)、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一氧化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2)、碳及碳的化合物的相互联系三、教学方法:比较归纳、讨论交流四、教学过程:1、合作交流,师生互动互动一:明确教学目标将本节课的中考考纲要求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观看课件,明确知识层次,做到教学有针对性。
互动二:单元知识整合展示本单元的知识整合,熟知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教师适当讲解、强调。
互动三:疑点辨析例举本单元学生学生模糊不清、容易出现认识上的错误的内容,让学生辨析、交流,教师适当指导。
1、碳单质性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证明石墨和金刚石都是有碳元素组成的单质?3、吸附性是化学性质吗?4、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了吗?5、二氧化碳的利与弊。
6、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致人死亡,其原因是否相同?7、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8、二氧化碳是空气污染物吗?互动四:能力提升紧扣课标,精选习题,先请学生完成,教师适当指导、讲解。
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课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大同二中丁建华【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达到熟练掌握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乙醇、碳酸盐的化学性质和用途的目的,并运用其性质解决或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复习效率;同时让学生学会梳理知识,化零为整,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做中学”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过程】课前先让学生填写基础导学学案,让学生有的放矢,明确复习计划;【创设情境】设置两个关于碳的化合物的趣味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角色扮演】学生活动: 让一名学生扮演一氧化碳,进行自我介绍,通过介绍进而帮助学生回忆它的相关性质,然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张二氧化碳的个人名片【对抗竞赛与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通过幻灯片抢答碳的相关问题,然后分组合作归纳碳家族成员之间的转化关系,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实验探究】设置一个典型的物质鉴别实验,采取学生上台演示的方式,进而复习碳酸根离子的检验这一重点知识;【化学与生活】时下兴起的环保碳雕工艺品是以活性炭为原料,采用传统手工雕刻而成。
碳雕工艺品既能装饰居室,又对甲醛等有害气体具有很强的作用,能有效、持续地净化室内空气。
答案:吸附【化学与社会】【情感渗透】通过图片展示温室效应的危害,引导学生形成低碳意识,并学习节能减排小常识【链接中考】展示近几年各省市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方面的中考原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
碳与碳的化合物复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碳与碳的化合物复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碳与碳的化合物复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马新中学【设计思路】本课旨在通过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气体的制取和收集的专题复习,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和氧气在自然界中的转换;掌握实验室制取O2、CO2的原理、装置和收集方法;根据气体性质选择气体干燥和净化装置,运用所学的方法去分析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解题意识,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2)学会O2、CO2的制取并能进行对比;(3)学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根据气体性质选择气体收集装置;(4)学会根据气体性质选择气体干燥和净化装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2)能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改进,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养成勤于动脑的好习惯;(2)通过学习中找规律,规律中体验成功,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1)自然界中的碳循环;(2)O2、CO2的实验室制法;(3)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4)气体干燥和净化。
【教学难点】对气体进行干燥与净化,多功能瓶的使用。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3分钟小测,老师巡视,统一收好批改。
学生独立完成对上一节课知识的巩固,为本节课学习做准备。
课件展示:猜谜语,你行吗?讨论、回答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引入:谜语中提到的O2、CO2在空气中的含量稳定,那么在自然界中它们是如何实现循环的?回答引出考点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课件展示:考点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观察、回忆知识复习、巩固。
课件展示相关练习;提问、评讲。
完成学案上对应的练习培养生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设问:自然界中O2、CO2可以实现循环,那在实验室如何制取这两种气体并进行净化、干燥?课件展示:考点二知识网络气体的制取和净化观察知识网络引入考点二、让学生了解知识结构(一)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我们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O2、CO2的原理,请用化方程式表示出来。
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课的教案
《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课的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初中阶段一章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体系课程,通过学习碳和碳的化合物性质,了解C→C O→CO2→H2CO3→CaCO3之间的转换关系,其实这里潜藏着一种重要化学知识链学习模式,它对今后的“酸、碱、盐”的学习,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本节课的复习方法和效果,起着成上启下的作用。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1)知识目标: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性质,是学好化学必备一种宏观现象比较明显的理论基础,它可以用一些经典实验验证其转化规律,获得感性认识,所以通过复习,达到识记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的性质和毒性、石灰石的用途、简单的有机物甲烷、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2)能力目标:针对学生前一阶段的实际情况,从本章开始,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的开始分化,有的学生开始失去信心,认为物质多,性质多,易乱、难记,通过本节的复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复习效率,重新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通过学习,提升及灵活应用规律和技巧,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品质,正确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①重点:没有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作基础,缺乏较丰富的感性知识,致使其它化学知识的学习难以进行,因此,本节的重点是C、CO2、C O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②难点: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本节的难点是书写CO2与石灰水(碱)的反应,CO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化学方程式。
其次是C、CO、CO2、H2CO3和碳酸盐间的转化,目的是形成元素与其化合物的知识链。
人教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教案
人教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教案导引本篇教案将回顾人教九年级化学课程的第六单元内容,主要涉及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性质以及相关的实验操作。
通过复习,希望学生能够加深对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理解,巩固知识点,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一、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1 碳的概念碳是化学中的基础元素之一,原子序数为6,符号为C。
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有机物和无机物中,是生命的基础。
1.2 碳的性质•碳是非金属元素,常见的存在状态包括石墨、金刚石等。
•碳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碳的化合价为4。
•碳的共有电子对能够形成稳定的共价键。
•碳与氢、氧、氮等元素结合形成众多的有机物。
二、碳的化合物的分类2.1 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多为复杂的高分子物质。
•无机物:不含碳的化合物。
2.2 碳的化合物的种类碳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生产过程中,其种类繁多。
常见的碳的化合物包括: - 烷烃:由碳和氢组成,其中碳为饱和碳。
- 烯烃:由碳和氢组成,其中碳为不饱和碳,含有双键。
- 炔烃:由碳和氢组成,其中碳为不饱和碳,含有三键。
- 醇:由碳、氢、氧组成,其中氧与碳形成醇基。
- 酮:由碳、氢、氧组成,其中氧与碳形成酮基。
- 醛:由碳、氢、氧组成,其中氧与碳形成醛基。
三、实验操作3.1 碳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材料:•碳•火柴/点火装置•宽口试管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宽口试管。
2.在试管中放入一小片碳。
3.用火柴点燃碳。
4.将试管密封,观察反应。
实验现象:点燃碳时,产生明亮的火焰。
火焰会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试管内壁会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碳燃烧时产生的火焰是由于氧气与碳反应放出热能产生的,同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在燃烧过程中会准直熄灭火焰。
黑色物质是未完全燃烧的碳残留物。
3.2 碳的存在形式实验实验材料:•碳•石墨棒•试管•粗碳粉•细碳粉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试管。
2.在试管中放入石墨棒。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化合物总复习》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化合物(总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2、知道不同的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3、会用图表表示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碳酸等物质的相互关系,并能用化学方程式准确表示各种化学变化事实。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
2、从知识归纳整理建网,再到知识的应用的过程中,让学生领会对零散知识进行复习的有效方法——构建知识网络和对比学习的复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明确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能有意识的思考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展现出来。
2、感受生活、生产实际与化学知识密不可分,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掌握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身边的实际问题十分重要。
“碳和碳的化合物”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它在初三化学中占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内容丰富,知识较分散,易于理解,却难于记忆与运用,学生的遗忘率较高。
这就有必要在复习阶段,将各知识点串成线、连线成知识网,从而构成相互关系表,使分散的知识网络化,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一些重要的物质也可用列表的方法进行类比,找出异同,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1、针对这部分内容较多,知识较分散,采用构建网络复习法,即通过练习让学生回顾碳和碳的化合物相关知识,并指导学生以化学性质为重点,典型代表物二氧化碳为中心向外扩散,归纳得出碳和碳的化合物的相互关系网,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便于学生记忆与运用,提高学习效率。
2、针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设置情景和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3、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如展示实物、设计实验和播放实验等,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认识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等。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化合物(总复习)》教学设计
4.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复习效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性。
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碳在环境、能源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参与低碳生活的实践。
3.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3.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练习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简答题等。
3.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碳及其化合物性质、反应方程式等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复习课:《碳和碳的化合物(总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碳及其常见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和相关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理解碳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3.掌握碳的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及重要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2.难点:
-碳单质与碳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二氧化碳在环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及影响。
-实验操作中的安全规范和技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学习任务一碳单质1、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有、、等,由此说明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的物质。
3、碳单质的化学性质①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靶向练习1、下列关于碳单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C 60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B .金刚石、石墨和C 60都由碳元素组成,结构相同 C .木炭具有还原性,常温下可以将氧化铜中的铜还原出来、D .石墨很软,不能用于制石墨电极2、(6分)碳在地壳中的含量不高,但它的化合物数量众多,而且分布极广。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图①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填“活泼”或“不活泼”)。
(2)图②、③、④对应三种碳单质:图②单质的名称是 ,图③单质的名称是 ,图④单质的化学式是 。
(3)C 为+4价,Cl 为-1价,由C 和Cl 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学习任务二 碳的氧化物及相互的转化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色味态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 比空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溶解性 溶于水溶于水 化 学 性 质可燃性(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同)一般不燃烧也不还原性 不具有还原性 毒性 有 ,易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 无毒,在空气中含量超过1%对人体有害与水的反应 不反应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不反应 用途2 ⑥① ① ⑤ ② ② ③ ⑧ ③ ④ ⑦ ④ ⑤ ;⑥ ⑦ ; ⑧点拨提升二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只有一字之差。
C CO 2 H 2CO 3CO CaCO 31. 有人认为,二者就像孪生兄弟,这是因为____(填序号)。
A. 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B. 它们由相同的元素组成C. 它们都有毒D. 它们都能溶于水2. 也有人认为,二者化学性质相差甚远,请给出一条支持他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其实,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此过程:CO→CO2 __________________ CO2→CO __________________靶向练习1、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A.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碳酸类饮料B.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C.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D.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2、两个软塑料瓶中分别充满CO和CO2两种无色气体,下列试剂不能将二者鉴别出来的是()A.澄清石灰水B.水 C.紫色石蕊试液D.氯化钠固体3.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碳和碳的化合物总复习教案.docx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复习教案灵武回中赵英教学课题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课(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3)、C02> CO的性质、用途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讨论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讨活动,培养学牛对科学技术的正确认识;(2)、通过收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加强对温室效应的认识,培养学牛. 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C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co和co2的化学性质的比较。
2、难点:碳单质、CO的还原性。
三、教学策略:(一)、对复习内容进行合理的重组,通过知识的整理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二)、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评和训练;(-:)、在重点内容上设置情境,调动兴趣,发展能力。
四、学习方法:思考、讨论、实验探究、讲解、归纳、练习五、教学过程:1、亡接引入:直接说明我们本节课学习的目标。
复习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相关的几个题型。
让他们明确这节课将复习什么知识。
2、知识回顾:师生共同通过提问一讨论-> 归纳-> 总结的方式完成对本章所有知识点的复习,并完成中考新突破,从而交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思考:有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小明认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对吗。
⑵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例1 [2010-株洲]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事实解释A.书写档案规定必须使用碳素墨水碳的化学性质稳定B.石墨能够作电池的电极材料石墨能够导电C.焦炭可以把铁从它的氧化物矿石里还原出来焦炭具有氧化性D.制糖工业中用活性炭来脱色以制白糖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达标练习:有金刚石、石墨、木炭单质,下列关于碳的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黑色固体B・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C.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D.—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是物理变化⑶自然界的碳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
河北省宁晋县第六中学薛荫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和主要用途。
2.通过复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装置,学会总结常见气体的制取装
置和收集方法。
3.通过复习氢气、碳、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学会还原装置的选择,树立环保意识
过程与方法:
1.能用文字、图表、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2.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获取信息。
3.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生活以及化学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善于合作的好习惯;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总结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2、比较一氧化碳、氢气、碳的还原性。
三、教学难点:
能用文字、图表、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获取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次访问之旅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准备充分,认真研究了教材,对知识进行挖掘、分析,充分利
用信息资源,创设了教学情境,以对碳父一家的采访为主线,进行本单元的复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此为线索展开对单质碳以及碳的化合物的知识点复习,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分析解决问题。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
方法。
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的活动,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讲解问题的解决方法。
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以“兵教兵”的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提高。
但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如时间安排上有一些紧,还应该把一些前后的有关知识联系更深入一些。
宁晋六中薛荫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