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保训》篇“咸顺不成”解
清华简《保训》篇意旨发微
《保训》篇作为清华简整理考释的首篇成果首发于《文物》2009 年第 6 期,原无标题,《保训》之 题为整理者所加。之所以首先选取《保训》篇发表,用李学勤先生的话说:一是由于这篇文章所用的 竹简长度特殊,文字书写风格与众不同,容易区分;二是篇首“惟王五十年”,一开始便引起了整理者 的重视。a 但其实首先发表《保训》篇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保训》篇记载了周文王病重时对太子姬发 的遗训,即文王通过舜和上甲微的史事,将获得天命、治国享国之道传训于太子。而中华民族历来有 “追念祖先”和“重视古训”的传统,“追念祖先,不仅是从血统上确认自己的来源,颂赞祖先的功德和 业绩,而且也是为了恪守‘古训’。”b 所以文王的遗训无疑会被武王以及周王朝的后世统治者所恪守, 从而对武王最终获得天命以及周王朝的鼎祚绵长起到重要而直接的作用。从后来的史实看,周武王 在文王去世的十年后实现父亲遗志,克殷建周,并且两周得享国祚近八百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享国最 久的朝代。故而对《保训》篇核心意旨的解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兴趣。 那么《保训》篇的核心意旨是什么呢?研究者首先将目光聚焦于文中四次出现的“中”上,即分别是 舜“求中”、“得中”,上甲微“假中”、“还中”,这是因为“中”很容易让人将其与中国思想史上“中道”、“道 统”、“十六字心传”等重要思想以及《中庸》等典籍联系起来,从而将《保训》篇武王嘱咐给武王的核 心意旨解读为以“中道”治国。但是“中道”并不能连贯通顺地解释《保训》篇的四个“中”,也就是说,
清华简《保训》篇意旨发微
67
将《保训》篇的“中”解释为“中道”是有待商榷的,事实上,学界关于《保训》篇“中”的解释已达十余种, 可谓莫衷一是。所以,在解“中”为“中道”的基础上,将《保训》篇的核心意旨解读为以“中道”治国 也就不能不存疑。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换一个思路解读《保训》篇的核心意旨,而非局限于“中”上。 通观《保训》篇,除了四次出现的“中”之外,两度出现在周文王遗训开头和结尾的“勿淫”是另一值 得重视的思想,且相对于“中”,“勿淫”的内涵更为确切。这或许可以提供另一视角来解读《保训》篇 的核心意旨,同时也为诠释“中”的思想意涵提供借鉴和佐证。下文将首先回顾关于《保训》篇“中” 的思想意涵的已有研究,然后通过与《保训》篇体裁类似且同样记载周王朝治国之道的《尚书·周书》 有关“勿淫”思想的解读,并结合《保训》篇文王遗训的全文来探析文中“勿淫”的思想内涵,进而解 读《保训》篇的核心意旨。
清华简《保训》释文
清华简《保训》笔札(肖晓晖中国传媒大学)自去年以来,清华入藏战国竹简情况的披露,已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
其中,《保训》篇作为最先被整理公布出来的简文,又具有《尚书》逸篇的性质,自然受到热烈地讨论。
已有多篇论文对《保训》进行细致深入的讨论,在文字、训诂、史事、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本文不揆檮昧,对简文内容发表一点浅见。
讹谬之处,在所难免。
先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以下简称《释文》)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已有研究成果,间下己意,录出《保训》释文:(1)隹(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历),恐述(坠)保训。
戊子,自演=(頮水)。
己丑,昧(2)[爽]□□□□□□□□□□[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汝)及(3)训。
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诵)。
今朕疾允病,恐弗念冬(终),女以箸(书)(4)受之。
钦才(哉),勿淫!昔舜旧(久)作小人,亲耕于鬲,茅(楙)恐(功)救(逑)中(众)。
自诣(稽),氒(厥)志(5)不讳(违)于庶万眚(姓)之多欲。
氒(厥)又(施)于上下远埶(迩),迺易立(位)。
埶(迩)诣(稽),测(6)侌(阴阳)之勿(物),咸川(顺)不(逆)。
舜既得中(众),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服)惟(7)允,翼翼不解(懈),用作三降之德。
帝尧嘉之,用受氒(厥)绪。
於(呜呼),(祗)之(8)才(哉)!昔(微)叚中(众)于河,以有易,有易伓(伏)氒(厥)辠。
亡(害),迺追(归)中(众)于河。
(9)(微)寺(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汤),(祗)备(服)不解(懈),用受大命。
於(呜呼)!发,敬才(哉)!(10)朕闻兹不旧(久),命未有所(延)。
今女(汝)(祗)备(服)毋解(懈),其有所(悠)矣(也),不(11)及尔身,受大命。
敬才(哉),勿淫!日不足,隹(惟)宿不羕(祥)。
一.对部分文句的新理解在对简文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之前,先谈谈笔者对简文中个别词句的理解,其中有些解释直接关涉到全文的核心思想,故不得不先作一番梳理。
清华简《保训》篇意旨发微
在主“中”为实物的学者中,关于这一实物具体为何物又存在争议。上文已经提到,李均明先 生认为“中”是“最终的判决书,由于它是经过反复审议与衡量形成的,被认为是公正的,所以称做 ‘中’。”c 同时还指出“周文王给武王讲‘昔微假中于河’这一故事,是要武王认识到司法公正在政治 中的重要作用。”d 还有一些学者着眼于文字学,认为《保训》篇的“中”与旌旗有关,如王连龙先生将 “求”释为“聚”,则“求中”意为聚集在旂旗之下,“假中”、“归中”也都是借用和归还象征军队的旂 旗。e 又如李零先生通过梳理“中”字从商代到战国的写法,认为“中”是挂有旗帜的标杆,引申为“表 率、标准之义……中间之义、中心之义。”f“诉讼判决书”说和“旌旗”说看似比较通顺,但要是回到原 文仔细推敲,便会发现也有不合理之处。如果“中”是“诉讼判决书”,且不说这一判决书如何能起到 让有易轻易服罪的巨大作用,单就河伯掌握着“诉讼判决书”或者判决权这点来看,河伯的权威性和 重要性远大于上甲微,但最后为什么不是河伯的后代而是上甲微的后代禀受天命呢?同样,关于“旌 旗”说,如廖名春先生所言:“‘中’这一‘旗表’,上甲微偶一借之就建此大功,长期拥有的河伯应该更 厉害,为什么自己不‘受大命’,反而要让给商人呢?这不能不说是一悖论。”g
收稿日期:2019-0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人文集经义整理与研究”(17ZDA25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董恩林,男,湖北阳新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与思想史;
清华简《保训》“测阴阳之物”新论
也。 ( 《 庄子 ・ 则 阳》 ) 观 天地 之 会 , 辨 阴 阳之 气 。 ( 《 周礼 ・ 春 官・ 宗伯 》 )
《 保训 》 属 于 文 王 遗 训 。 周 文 王 临 终 前 对
武 王的告诫应 当不是坛坛罐罐 、 柴米油盐 的家
长里 短 , 而 是 与 国 家 命 运 与 前 途 生 死 攸 关 的 “ 国之 大 事 ” 。 文 中 的 每 一 句 话 都 不 可 能 是 闲
2 0 0 8 年 7月 , 清 华 大 学 收 藏 了 一 批 极 为 珍
贵的战 国竹 简 。其 中最早编排 起来 的一篇简 书, 整理 者命 名为 《 保训 》 。清 华简 《 保训 》 的
问世 , 弥 补 了 中 国 古 代 阴 阳 气 学 史 的 一 个 缺 环, 因此 , 学 界 给 予 了 高 度 的关 注 , 发 表 了不
的。
关键 词 : 《 保训》 ; 气; 气 占; 阴阳
中图分类号 : B 2 2 3 . 1 , K 8 7 7 . 5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2 0 9 5 — 5 6 6 9 ( 2 0 1 5 ) O 4 — 0 0 2 1 — 0 9
《 易传 ・ 系辞上》 云: “ 一 阴一 阳之谓 道 , 继 之 者善 也 , 成之 者 性也 。 ” …。 。 《 易传 》 阴阳 理 论 已 比较 成熟 , 在《 易传 》 之 前应 当有 一个
少 论 文 。但 是 , 无论 在文 字 的释读 、 隶定 , 抑
或思想史层面 的研究上 , 都存在较 大分歧 。本 人在学者研究基础上 , 从 中 国古 代 阴 阳气 学 与
“ 气 占” 视域对竹 简“ 测 阴 阳之 物 ” 思 想 加 以考 辨 。不 当之 处 , 敬请 指 正 。
清华简《保训》释译
清华简《保训》释译王连成七月初,《文物》2009年第六期终于上市了,但是,先睹为快的人毕竟是少数,直到今天,还有网友称当地买不到,图书馆也见不到该期刊。
笔者也曾经托某省会的亲友购买该期刊,可是,也未能如愿。
笔者感谢互联网的神奇功能,是她将一些热心网友的奉献传递到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
笔者目前所参照的图版和释文,均来自于高清晰的网络图片。
一、参考释文最权威的参考释文到目前为止当然还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整理中心的释文,i为了节省篇幅和便于比较,笔者将其73页和75页的两个版本合并,宽式释文与原释文不同之字用圆括号表示:⑴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厉),恐述(坠)保(宝)训。
戊子,自溃(靧)。
己丑,昧⑵[爽] [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汝)及⑶训。
昔前 (代?)(传)保(宝),必受之以詷。
今<朕>疾允,恐弗念冬(终),女以箸(书)⑷受之。
钦才(哉),勿涇(轻)!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鬲茅(丘),恐救(求)中,自诣(稽)(厥)志,⑸不讳于庶万眚之多欲。
(厥)又(有)(施)于上下远埶(迩),迺易立(位)埶(迩)诣(稽),测⑹侌(阴)(阳)之勿(物),咸川(顺)不诰(扰)。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滋)备惟⑺允,翼翼不解(懈),用作三降之德。
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於(呜)(呼),(祗)之⑻才(哉)!昔(微)叚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伓(服)(厥)辠(罪)。
(微)亡(无)(害),迺追(归)中于河。
⑼(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唐>,(祗)备不解(懈),用受大命。
於(呜)(呼)!发,敬才!⑽<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
今女(汝)(祗)备毋解(懈),其有所(由)矣。
不⑾及尔身受大命,敬才(哉),勿涇(轻)!日不足,惟宿不羕(详)。
”二、修订释文根据笔者的逐字考证,上述释文当中有认字、句读和理解错误。
因此,作新修订的释文如下:⑴隹王五十年,不(丕)痧,王念日之多鬲(厄),恐述保训。
《清华简》中的易学史
《清华简》中的易学史清华简《保训》原文: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历,恐坠宝训,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朕疾壹甚,恐不汝及训。
昔前人传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书受之。
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
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
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呜呼!发,祗之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
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唐,祗备不懈,用受大命。
呜呼!发,敬哉!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
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
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详。
”白话:惟王五十年,文王的病情不见好转,王考虑到生病耽误的日子已经很多了,如果疾病再不见好转,会耽误有关《保训》的事情。
戊子日,王自洗其面。
己丑日,天刚蒙蒙亮时……(文王)说道:“发(指周武王姬发),我的病越来越严重了,恐怕来不及对你传授训导。
以前人们传授《保训》,必定要由前人亲口传授,如今朕病重,恐怕口授是完不成了,你就以书简的形式来接受吧。
敬畏啊!不要轻视怠慢!舜过去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亲自在历丘这个地方垦荒种地,恐怕就是为了得到《中》。
舜对照《中》自我省察自己的过去与志向,验证天下百姓的追求与欲望,既验证古往今来的历史,也验证眼前的事情,用来预测任何阴阳之物,都能够验证而没有不对的。
舜得到《中》的内容后,不改变《中》的实际内容改变了名称,走到那里都要随身待着,对于《中》,舜益加佩服与相信,努力研究而不懈怠,使自己获得了天地人三才极深的修为与品德。
帝尧夸赞舜,让舜继承帝王大统。
啊!发(指周武王姬发),要有志气于《中》啊!过去,上甲微从河部落那里借来《中》,以报复杀害自己父亲的有易部落,有易服其罪,上甲微没有灭亡有易。
之后上甲微把《中》还给了河部落。
上甲微牢牢记住了《中》的内容,并且传遗给子孙,一直到成汤,研究探讨,不敢懈怠,其作用是使成汤得到天下。
清华简《保训》释文解析
淫 !昔舜 旧作 小 人 , 亲耕 于历 丘 , 求 中 , 厥 志 , 违 于 庶 万 姓 恐 自稽 不 之 多欲 。厥 有 施 于 上 下远 迩, 位 迩 稽 , 阴 阳 之物 , 顺 不 逆 。 适易 测 咸 舜 既 得 中 , 不 易 实 变 名 , 滋 备惟 允 , 翼 不懈 , 作 三 降 之 德 。 言 身 翼 用 帝 尧嘉 之 , 厥 绪 。呜 呼 !发 , 之 哉 ! 昔微 假 中于 河 , 复 有 用受 祗 以
【 参考文献】
诒 让 的 《 戴 礼 记 斟 补 》 。清 人对 《 戴 礼 记 》 笺 注 的学 者 颇 大 等 大 作 多 , 著 名 的有 王 应 麟 的 《 祚 篇 集 解 》 孔 广 森 的 《 戴 礼 记 补 较 践 、 大
Lt r r t dis i a yS u e e
【 摘要 】 清华 简《 保训》 自公布 以来 , 到学者专 家们的 高度 得
重视 , 纷纷发表文章进行讨论 , 中拟在各 家的基础上对 于释文 文 再进行解析 , 使我们对其 内容有一个更明确 的了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关键词 】 清华简; 保训 ; 释文
是 停 留在 笺 注 阶 段 。对 于 《 大戴 礼记 》 容 的 综 合 研 究 还 需 要 我 内 们 当今 学 者 进 一 步 的 深 入探 索 。
礼记》 目为之一新 , 面 基本上恢复到可读 的程度 。戴震之功可谓
巨矣 ! 清 代 校 订过 《 戴礼 记 》 人 也有 不 少 , 汪 中的 《 戴 礼 ” 大 的 如 大 记 正 误 》 朱 骏 声 的 《 戴 礼 记 校 正 》 邹 伯 奇 的 《 正 大 戴 礼 》 孙 、 大 、 校 ,
清华简_保训_献疑
# 坠∃ 字, 图版本作# 述∃ ,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保护与研究中心的 释文 认为通# 遂∃ , 读为# 坠∃ 。笔者
!
见姜广辉 : (保训) 十疑 , 光明日报 2009 年 5 月 4 日 , 及 # 清华简∃ 鉴定可能要经历一个长 期过程 ∗ ∗ ∗ 再谈 对 (保训) 篇的疑问 , 光明日报 2009 年 6 月 8 日。前文从十个 方面提 出疑问。关 于第一 个问题 , 由于 图版本 来 就作# 保训∃ , 看来是李学勤先生误记为# 宝训∃ 了 , 不 是竹简 本身的 问题外 , 其余 问题笔 者认为 均有继 续讨论 的 价值。
清华简 保训 献疑
∋ 41 ∋
! 凡七十篇, 序 一篇在其末。今京口刊本以 序 散在诸篇, 盖以仿孔安国 尚书 。
可见 逸周书 将序言并入正文远在孔传本 古文尚书 之后。
二、 从特定情景看 保训 的破绽
在# 惟王五十年, 不瘳。王念日之多历, 恐, 述 宝训 。戊子, 自靧。己丑, 昧爽∃ 中, # 不瘳∃ 无论 是释读为# 不瘳∃ 还是# 不怿∃ , 都是指病十分严重, 已经# 病入膏肓∃ 。# 不瘳∃ 在文献中的意思有两 个, 一个是一般性地指疾病没有好, 例如 诗经 ∋ 郑风 ∋ 风雨 中的# 既见君子, 云胡不瘳! ∃ 另一个是 指病入膏肓, 例如 逸周书 ∋ 祭公解 说: # 祭公拜手稽首曰: 1天子! 谋父疾维不瘳, 朕身尚在兹, 朕 魂在于天。 2 ∃ 保训 中的# 不瘳∃ 当属于后者, 所创设的环境指向显然是临终遗命。 保训 篇文内也 有句子说明文王已经病入膏肓: # 朕疾适甚, 恐不汝及训∃ 、 # 今朕疾允病, 恐弗念终, 女以书受之∃ 、 # 朕闻兹不旧, 命未有所延∃ 。根据文中这些叙述, 正文正想创设一个文王病入膏肓的事件背景。然 而正是这个预设环境, 暴露了作伪者对礼制认识的欠缺。 # 戊子, 自靧∃ 的信息指向就是 顾命 的# 甲子, 王乃洮頮水∃ 。 顾命 中为什么要写王洗脸呢? 孔颖达认为, 古人举办重要事件前都要沐浴, 由于成王病入膏肓, 只得用动作幅度比较小的洗脸代 替沐浴了。文王都病成这样了, 可是文中居然说# 自靧∃ , 即自己还能给自己洗脸, 还特别突出一个 # 自∃ 字, 与临终遗言情形扞格, 令人生疑; 而且洗脸当天没有发表谈话, 到第二天清晨才有所作为, 与 顾命 篇成王洗脸后即发布临终遗言也有别。廖名春先生已经在我之前指出: # 头天洗面, 第二 天或过几天再1述 宝训 2 , 不合情理。 ∃ 但是他认为# 疑1溃2 当读为1 馈2 , 当为祭礼。 ∃ % 依然不能弥补 漏洞, 因为举办馈食之礼比洗脸更耗费体力, 对于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来说还要# 自馈∃ , 恐怕太残忍 了吧。而且馈食礼有自己特定的内涵, 周官 ∋ 大宗伯 有# 以肆献祼享先王, 以馈食享先王∃ 。大凡 祭祀, 都有肆献、 祼享、 馈食等仪节, 从肆开始, 到馈食结束, 馈食礼是祭礼中比较靠后的程序, 在繁 琐的祭祀礼仪中, 馈食礼尊者不一定要亲自操劳。 礼记 ∋ 祭统 说: # 夫祭有三重焉: 献之属莫重于 祼; 声莫重于升歌; 舞莫重于 武宿夜 。此周道也。 ∃ & 可见祭祀之礼中, 祼礼最重要, 由仪式中最重 要的人物将鬰鬯洒在地上。若真要举行祭祀仪式, 应当说文王# 自祼∃ 才对。所以将# 自靧∃ 改读为 # 自馈∃ , 反而更难诠解。 从行文要求看, # 自靧∃ 当天文王没有什么事情, 到了第二天清晨才举行述 保训 仪式。难道第 二天文王不洗脸了? 如果不表现文王病入膏肓, 不得不强行安排发布遗言仪式, 这个头一天的# 自 靧∃ 是闲笔, 没有必要记载。
【word】清华简《保训》与儒家道统说再检讨(上)——兼论荀子在道统中的..
清华简《保训》与儒家道统说再检讨(上)——兼论荀子在道统中的地位问题J8?《圆晕早刊》二O一一年第四期清苹筒《保》舆儒家道统再榆封(上)——兼输荀子在道统中的地位蠲题梁涛【摘要】清苹简《保剖》的”中”是指中道.其中舜的故事是徙正面耩稽桓的中,要求在人舆A--e..N碓立恰肯的毕则,原则,以避免彼此的矛盾,街突,连到和睦相庭.上甲微的故事则是徙反面耩消桓的中,主浓虑秉持中道,以直赧怨,避免冤冤相赧,血规仇投封部落共同醴的俦害.通遇舜舆上甲微的故事,《保训》表速了儒家的中道政治理念.【网键匍】清萃简儒家道统一貌苟子清莘筒《保圳》公布後,引起睾界的梗大嗣注,其中”中”的内容,更引强人佣封儒家道统的思考.李孥勤先生在多篇文章中谈到,《保训》的内容来看,”似乎尧舜以柬碓有‟中‟的傅授”,”《保训》的思想舆儒孥有共通之虎,很值得探索研究”.①遣疑是很有兄地的.但也有孕者禺,儒家道统本柬就是後人的虚耩,《保训》的”中”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十六字”心傅阏,更不能明宋儒的道统.我们韶鼯,儒家道统是一倜较屠梭蕤的圈题,它既有一定的屣史根攘,也包含了某一畴期儒者较强的主觏送挥和1贾值判断,是儒孥内部”判教”的麈物.因此,宋儒的道统首先是佃需要榆衬的同题,而不虑先人焉主,以某檀新材料封其做简单的附畲和澄明.但如果我们将道统理解届一思想孥的中心觏念,核心儇值,理解届生生不息,”一以贯之”的精神傅统,那我们就不得不承,儒家在其畿千年的傅承中碡有”道统”存在,否则儒孥便不成其”挚”,儒教也不成其届”教”了.遣檬,竹简《保训》篇的骚现,疑提供了一侗重要契楼,使我们有可能去重新勰裁,嘹解儒家的精神傅统一”道统”,在此基磁上,封宋儒的道统造行反省,榆封,遣而封荀子被排除儒家道统逭一公案做出分析和明.一,《保割》舜”求中‟‟,”得中”释羲《保》引人注目,在于其”中”字;引起争,也在于其”中”字.网于《保011))的”中”,挚界的意兄已有十馀獯之多,且不畴有新涌现,大有”你方唱蕊我登埸”之势.但沈溅下柬,真正有影警的不外中道,地中,新文害,旃旗,民聚和罩等袋獯.②簟者真固蘸了孥者的有阔述,感到要懂《保训》,蘸懂《保①李孥勤:《周文王遗言》,《光明日鞭))2009年4月13日;李罩勤:《清莘简(保圳)的栽佃同题》,《文物))2009年第6期.②中道,兄上引李孥勤文.地中(“巾”代表”四方之桎”,舆九鼎一檬,是榷力的象徵),兄李零:《清荤简(保剖)的”中”》,《中团文物鞭))2009年8月21日.文言,兄李均明:《周文王遗嘱之中道靓》,《光明日鞭))2O09年4月20日;《(保)舆周文王的治圆理念》,《中团史研究))2009年第3期.民聚(“叶】”可通假届”聚”,即民粟),兄子居:《清荤筒(保)解析》,役VI.大挚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纲站,2009年7,El8日;高嵩松:《允孰厥中,有恃焦恐一清莘筒(保圳)篇的”中”是指”q1道”瞩?》,《柬方早鞭))2009年7月26日.旃旗(“舜向尧借来象徵最高槽力的旗旗以治民施政”;”上甲微向河伯借柬象徵最高槎力的旃旗以出兵征伐”),兄周原五:《清革筒(保-N)重探》,《中困人民大晕团罩院五周年纪念舍输文集》,2010年10月.罩陈(“中”字是”帑[师],,字),兄王辉:《也清苹楚筒<保训)的”中”字》.中团古文字研究舍,中荤害局编辑部编:《古文字研究》第28辑,中莘害局,2010年,第473舆.清荤筒《保》舆儒家道统就再榆衬(上)——兼渝苟子在道统中的地位嗣题.J9.》的”中”,以下贱黠值得予以网注.首先,是《保训》的性耍和年代.已有越柬越多的擘者倾向餍,《保训》雎然髓例上接近《尚害》,但它可能蓝非史官的寅绿,而有可能是後世诸子的撰述甚至假托.笔者同意遣一觏黠,遣裹不展阴封,可参看有网孥者的渝述.①如果遣一觏黠成立,那麽,撰述《保训》的自然虑是儒家,也就是,《保训》主要反映的是儒家的思想,虑将其放在儒挚的思想脉络裹迄行解蘸.其次,《保》形式上是文王“酶终遗言”,是文王酶终前以史届鐾,向武王傅授治园安邦的”寅”.而儒家的治圜安邦思想,不外乎仁,槌雨佃方面,蓝落寅于民本,仁政,制褴,正名的具髓措施之中.逭一黠也十分重要.一些孥者喜歆追溯”中”的字源,将其理解届太崇拜或者是大地之中,未免失之迂速.盖太崇拜,”建中立棰”固然是上古已有的靓念,但它已非儒家政治思想的重心.文王绳可能在其遗圳中封太子骚耩述遣些内容,更不可能将其祝扇治圆安邦的“寅训”.遐有,《保训》主要耩了舜”求中”和上甲微”假中”的故事,共出现四佃”中”字.遣四佃”中”的含羲雎然不必完全一致,容有藉境的差异,但也虑彼此呼虑,具有内在繁.最後,儒家有源速流畏”中”的思想傅统,蓝形成了中庸,中和,中正等概念,《保》的”中”颢然虑该放在遣一背景下去造行分析,理解,而不虑馑馑停留在字源的考察上.下面我们将根撩清苹简《保训》的释文②,同畴结合孕者的研究成果,封《保训》的内容连行分析,梳理,解蒗.凡意兄一致虎,径直采用其,只封有争畿的地方连行注释,明.筒文云: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逝③,恐堕寅训.戊子,自碛.④己丑,昧1[爽]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王]若日:”脊,朕疾渍甚⑤,恐不汝及2训.昔前人傅寅,必受之以铜.⑥今朕疾允病,恐弗忝终.汝以害3受之.敛哉!勿淫.昔舜久J,人⑦,规耕于蜃丘,恐,求中,自凿厥志,4不逮于庶蒿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速通.乃易位彀饯⑧,测5除防之物,成顺不逆.舜既得中,焉不易贵燮名,身兹服惟6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⑨帝竞嘉之,用授厥绪.呜呼!祗之7哉!,,昔微假中于河,以後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熏害,乃追中于河.8微志弗忘,傅贻子繇,至于成涝,祗服不懈,用受大命.喁呼!餮,敬哉19①李存山:《弑秤清荤简(保I)篇中的”陲”》,《中圆哲睾史12010年第3期;杜勇:《嗣于清莘筒(保>的着作年代阎题》,《天津师袍大睾犟鞭12010年第4期.②清荤大孥出土文献研究舆保遵中心:《清苹大挚藏戳圜竹筒(保圳>释文》,《文物12009年第6期.③逝,筒文作”焉”,整理者棘定作”鬲”,演焉”唇”.周凰五韶禺凿释届”帝”,蘸焉”逝”.《谕?货》:”日月逝矣”舆简文”日之多逝”用螽相同.兄上引周t嚼【五文.④赜,简文左徒水,右徒一,徒,整理者释”溃”,蘸禺”赜”,通作”须(盥手)”,”洙(洗面)”.封于此字,孥者多有异,或耪届“镄”,或改释焉”演”,或蘸焉”寅”,或改释”演水”二字合文,参兄林志鹏:《清荤筒(保)集释》,武漠大挚筒帛纲2010年9月30日.此魔暂不封输.⑤演甚:演字筒文作”富‟,整理者觫定焉”逋”,训焉方.”逋甚”指病情正虎于殷重.或颟禺”渐”,”渐甚”指病情展重(孟蓬生:《<保圳>”疾渐甚”弑解》,後旦大睾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纲,2009年7月10日).或稿焉”演”,剖焉病(蘸建洲:《(保训>字考释二则》,,愎旦大睾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绸,2009年7月15日).周厩五引《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管仲有病,桓公往同之,日:‟仲父之病矣,演甚!”…勰焉”演”舆”渐”意相近.⑥,整理者指幼稚童蒙;又疑蒴禺”葫”.睾者或释禺”飒”,背诵;或通假禺”庸”,禺”功”,稿必须有功之人方能接受.参兄林志鹏:《清荤筒(保-~l1)集释》.⑦久,筒文做”菖”,颟届”久”.⑧毅,简文作”孰”,蓣呙”毅”(参兄裘锡圭:《古文献中蒴禺”毅”的”孰”及其舆”孰”互靴之例》,香港大早亚洲研究中心:《束方文化》36卷1,2虢合刊,2002年).俄,筒文作”指”,整理者演禺”稽”,晕者徒之而解各异.周.1趸【‟五蘸焉”俄”,,古音疑纽脂部;馐,疑缅歌部,二字聱同靛近可通.⑨三降之德:孥者或演”降”焉”隆”,焉重,大的意思.《尚害?洪篦》:”三德:一日正直,二日刚克,三日柔克.”(李均明:《周文王遗嘱之中道觏》,《光明日鞭12009年4月20日);或捐字焉”降”而颟禺”陟”,是楚筒特殊的用字现象.”三陟”是舜被竟弑用九年,每三年考核一次,屋经九年三次考核,而登上帝位(上引周j辱【五文).或即上博简《容成氏》”霓于是乎焉卓十又五乘,以三徒舜于畎歆之中”.”三降”指舜有德感勤囊三次降徒(李睾勤:《清荤筒释耪褶正》,(~~,/2009年第3期).朋?《圆挚罩刊》二.一一年第四期朕闻兹不久,命未有所引.今汝祗服毋懈,其有所由矣,丕1O及蔺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祥!①”11筒文第一段漆述文王病重,向武王骚傅授寅训的情景.第二,段,则耩述舜和上甲微”求中”,”假中”的故事.网于舜舆”中”的网保,儒家典籍中多有涉及,就明《保训》的载碓有柬屋,蓝非空穴柬凰.如《输?竟日》载竞命舜:“谘,丽舜,天之厝数在丽躬,允孰其中,四海困窈,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朱熹《集注》:”此亮命舜,而禅以帝位之胖……厝敷,帝王相继之次第,猫威睛氟钸之先後也.允,信也.中者,遇不及之名.四海之人困穷,则君禄亦永绝矣,戒之也.”朱熹恝焉,此章是尧禅蘸舜帝位畴的言胖,甚届正碓;但将”中”理解届”遇不及”,卸未必辈碓.盖因焉其将”中”看做一客觏之”正道”,”定理”也.其寅,遣襄的”中”就是中道,”孰中”就是孰政睛臆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孰雨用中.到寅楠《正羲》:”孰中者,孰中道用之.”甚是.又,《褴?中庸》云:子日:”舜其大知也舆,舜好同而好察通言,隐恶而扬善,孰其雨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属舜乎.”《朱熹》集注:”雨端,渭聚谕不同之棰致.盖凡物皆有雨端,如小大厚薄之颧,于善之中义孰其雨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後用之.”朱熹将”雨端”理解属事物的丽倜方面,尤指亲人不同的意兑,甚届精富.但他主碾”于善之中义孰其雨端”,不免又戴上了理早家的有色眼镜.其寅,社合之有丽端,意兄之有分歧,均燕所善舆不善的同题,“政治家的任耪,是在雨端凋钸均衡,不以一端去消减或取代另一端”,遣就是中道,就是”中”的精神.”所以中圜正统的政治思想,德不外一佃‟均‟字,‟平‟字,平舆均都是中而柬的”.②尧舜重祝,授受”中”,可能舆其所虎的部落膦盟睛代有明.撩《载园策?趟策下》,”古者四海之内分届莴圜,城雎大,燕遇三百丈者;人雎聚,燕迦三千家者”.遣些蕞雨小邦,在金属工具尚殿重短缺的冷兵器畴代颢然尚不具借攻城掠地的寅力,于是各方只有偃武修文,平心静氯地封输共虚之道.共主只是召集人,其槎力只能以同意届基磁.③遣檬,”上古竟于道德”的现寅便骚展出”中”的政治智慧,监贯穿于以後的政治寅践舆思想之中.馘如徐後觏先生所言,”大概拿一佃…中‟字柬衡量中圆畿千年柬的政治思想,便可以左右逢源,找出一佃一黄之道.监且中囡的思想家,封中的嘹解,是‟徼内微外‟的,是把握住中在社畲遣化中的本嚣,且不局限于某一固定陪段的形式的……中的政治路缝,在中国文献中的寅例犟不腾犟”.④《保训》网于”中”的追述,鹰正是柬自造一政治文化傅统.根攘竹筒,舜曾经身份低微(“小人”),耕獯于屋山之下.”恐,求中”.舜届何”恐”?筒文没有交代,但,憷後面的内容看,虑舆”庶蓠姓之多欲”有嗣.”多”,届”大”.《吕氏春秋?知度》:”其患义将反以自多.”高诱注:“多,大.”多欲即大欲.《褴?褴遁》:”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明白了多欲即大欲,《苟子?褴谕》中的一段文字,可能有助于我们封于筒文的理解.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熏求;求而熏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刖罱L,乱则窍.先王恶其-茜L也,故制狴羲以分之,以餮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窈乎物,物必不屈于欲,雨者相持而畏,是狴之所起也.故植者,餐也.人生下柬就有欲食男女等各獯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满足,便畲向外求索;如果没有”度量分界”,便畲廑生纷争,尊致混乱,贫穷的结果.逭恐怕就是舜”恐”的原因吧.舜于是”自(注:考)厥志”,也就是反躬自同,恝谶到既不能遵背百姓歆食男女的大欲,但颢然也不能任其燕限膨服.那麽,最好的辨法就是”求中”,有一侗”度量分①惟宿不群:宿训焉拖延.《管子?君臣上》:”有遇者不宿其嗣.”尹注:”宿,猫停也.”《漠害?斡安困傅》:”孝文寤于兵之不可宿.”颜注:”宿,久留也.‟日不足,惟宿不祥”是畴嗣不多,逞滞拖延是不吉祥的(子居:《清苹筒(保圳>解析》,後巨大翠出土文献舆古文字研究中心纲站,2009年7月8日).②徐後觏:《输政治的主流——j楚”中”的政治路线看展史的骚展》,收入《挚衍舆政治之同》新版,塞北:基湾擘生害局,1985年,第9页.③参兄隙明:《(唐虞之道)舆早期儒家的社合理念》,《中国哲孥》第2O辑.④参兄上引徐傻凝文.清苹筒《保》舆儒家道统再榆封(上)——兼苟子在道统中的地位嗣题..界”,”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逭檬便消除了人舆人之同的纷争,使其可以和睦相虎了.舜将”中”推行到不同地位,不同网保的人群之中(“厥有施于上下速通”),又”易位觳馐”,”易位”即换位思考,也就是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大挚》:”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恩于前,毋以先後;所恶于後,毋以{跫前.”“毅俄”即制定具髓的袒慌.《周褴?夏官?大司属》:”毅饯辨位,以等邦圆.”鄣注:”馐,赭侯及诸臣之饯.辨,刖也.”盖”中”是抽象的,必须落寅鼯具髓的辈则,褴俄,否则”民所措手足矣”.所以在儒家那裹,褴往往也被看做是”中”,是”中”的髓现.《苟子?儒效》:”曷谓中?日:褴羲是也.”《褴?孔子网居》:”…敢同将何以届此中者也?‟子日:‟褴乎褴!夫褴所以制中也.”…《逸周害?度训解第一》:”聚非和不粟,和非中不立,中非褴不慎(注:虑届‟顺‟),植非桀不履.”所以,”中”髓现属植,裢就是”中”,二者是一回事,只不遇一佃是抽象的原则,一倜是具髓的规定而已.嘹解遣一黠就可以明白,原柬舜”求中”寅隙舆制褴有网,而褴桀乃古代里餐治园安邦的大纲大法,是富畴政治寅践中最重要的内容.“测陲之物”一句中的”陲”,翠者或释届”相反之事”,疑指君臣,上下,夫孀等.①不碓.其寅,遣裹的陲就是陲,指天象,天道而言.属王堆帛害《要》篇:”《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13,月,生,辰盍稻也,故焉之以陲;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盎稻也,故律之柔刚;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埽,先後盎稻也.故要之以上下.”《周易?繁辞》:”一除一之道.”而褴雎然属于人道,虚理的是父子,君臣,夫妤的网保,但舆天道,地道存在密切磷繁,寅隙是一侗整髓.所谓”夫裢,天之缝也,地之羲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缝,而民寅则之”,”褴,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缚也,民之所以生也”(《左傅?昭公二十五年》).所以”求中”不馑要察人事,更要“测陲之物”,明天道,”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檀?中庸》).逭檬,橇能做到”成顺不逆”.舜得到”中”,也就是制褴,彀慌之後,”焉不易寅燮名”.”焉”,介,”于是”,”乃”之意.”名”,指名分,名位,是裢的核心.《谕捂?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褪橥不具.”“寅”,指”名”所规定的羲耪网傺,如父慈,子孝之频.遣裹的”寅”是”循名寅寅”之寅,而非一般”名寅”之寅.故”不易寅燮名”就是不燮易名寅,不改燮植所规定的人偷网保及其责任羲耪.舜不馑”求中”,”毅俄”,更重要的是,”身兹服惟允”.”兹”,代,此指”中”.”兹服”即”服兹”.允,信也.就是一心一意奉行”中”,恭敬不懈(“翼翼不懈”),终于成就了”三降之德”,赢得帝竞的嘉,得天命,擢升天子之位.根撩上面的分析,舜”求中”,”得中”的”中”是一獯调钸人舆人朗保的原则,犟则,中有逋中,逋富的意思,具髓耩,包括欲望的逋凿,逋中,舆行届的逋富,逋中.”中”遁用于”上下”,”速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群之中,故有中道的意思,但它强调”易位毅俄”,换位思考,蕴含有忠恕的思想.同睛,”中”髓现,落寅届槌(“慌”),”得中”必然要”彀慌”,”隆槌”,”中”的原则主要是通遇躬行褪俄柬寅现的.明白了”中”可以指槌,《保训》舆《逸周耆》中的一些内容便容易溥通了.已有孥者指出,《保训》舆《逸周害》的《文儆》,《文傅》等篇多有瞬蘩②,二者文髓相近,都载文王酶终遗言.《文儆》,《文傅》约成耆于春秋中期後或戟圆峙期③,舆《保训》的年代也大髓相富.但二者的内容表面上又有所不同,《逸周害?文做第二十四》云: 维文王告萝,惟後嗣之惫保,庚辰,韶太子餮日:”汝敬之哉!民物多燮,民何向非利,利维生痛,痛维生檠,粢雏生檀,檀维生羲,羲维生仁.呜呼,敬之哉!民之通败,上察下遂,信(注:或谓”民”之误)何向非私,私维生抗,抗维生夺,夺维生蜀L,-鬲L维生亡,亡维生死.呜呼,敬之哉!汝慎守勿失,以韶有司,夙夜勿忘,若民之向引.在文王看束,求利是民的本性,但如果任其私欲膨服,便舍廑生封抗,争骞,混乱,尊致亡圆乃至死亡的恶果.要避免遣一切,嗣键是要”利维生痛”.”痛”,或谓富焉”通”.④甚是.通者,共也.”利维生痛”也就是要有共同①李擎勤:《输清莘简<保圳>的袋佃同题》,《文物))20o9年第6期.廖名春,隙慧:《清莘筒(保11>~30,《中团哲孥史))2010年第3期.②王遵瓿:《(保训>舆(逸周害>多有膦繁》,《社畲科睾辗}2010年3月11日.③黄懔信:《(逸周寄>源流考辩》,西安:西北大孥出版社,1992年,第100页.周玉秀:《(逸周音)的捂言特黠及其文唐lc早俱值》,北京:中莘音局,2005年,第269页.④黄愤信,疆懋镕,田旭束:《逸周害匿校集注》上册(修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32页.22?《圜早学刊》二.一一年第四期利益.有了共同利益,缀能”生桀”,也就有了生活的快桀.而做到遍一黠,就必须有褴,有羲.有了褴,羲,绲能避免争鸯,混乱之苦,监上升属仁,使百姓相规相爱.在《保训》舜的故事中,是用中”不逵”也就是调箭百姓的“大欲”,连到”咸顺不逆”;而在《文儆》中,是以褴(羲)去规筢,引撙百姓,避免私欲的膨服.一佃用”中”,一佃用“褴”,二者的精神寅隙是相通的.在雨篇文字中,文王请述的其寅是同檬的道理.二,《保削》上甲微”假中‟‟,”蹄中”解攘再看上甲微的故事.上甲微餍商人先祖,其父王亥牧牛睛餍有易部所毅,他借鲕河伯,替父鞭仇,减有易部,毅其君棉臣,曾矗勤一畴,麈生遇磨泛影警,其事迹被人《竹害纪年》,《山海缝》,《世本》,《楚辞?天同》等史籍之中,上甲微的王子後仇也被祝局古代血瓶後仇的典筢.但《保训》所,则可能是後世儒生推演出的另一倜版本,舆傅世文献有所不同.摅《山海徭?大荒束缨》:”王亥托于有易,河伯偻牛.有易毅王亥,取馔牛.”郭璞注引《古本竹害纪年》:”殷王子亥寅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役而放之.是故殷主(注:宋本作‟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溅之,遂毅其君绵臣也.”《今本竹害纪年》也:”(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富于有易,有易毅而放之……(帝泄)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伐有易,毅其君棉臣.”竹筒稻”昔微假中于河”,”河”即河伯,故此句富舆上甲微藉助河伯之力後仇有网.但句的”中”富做何解,一直使孥者迷惑不解.若根掾傅世文献,此”中”富舆罩有网,故孥者或释局”师”,或蘸焉”聚”.但通葫筒文,其内容舆傅世文献有所不同,封”中”字的解蓿,恐怕遗虑以筒文焉辈.按,”假中”的”假”虑训届”蒂”.《吕氏春秋?士容》:”齑有善相狗者,其郯假以贸取鼠之狗.”高诱注:”假,猫也.”“中”虑训禺”正”.姜亮夫云:”中得引申届正,盖物得其中必正,在雨桎具U偏矣.故正禺中羲之直接最近之引申.”“凡中必正,故二字梭合羁一嗣,所表餍一羲.事物各有雨桎,而中以持之,凡中在雨桎之中,所以持正雨桎者,故中即正矣.”①故”微假中于河”是,上甲微向河伯请求公正,也就是请河伯主持公道,做謇判人,稠箭人.②盖古代部落之同骚生衙突畴,属避免矛盾激化,常常葫舆蔓方都保持友好网保的第三方柬调筋.《史?周本纪》载,”西伯陲行善,诸侯皆柬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决平”意爵公平断案.伯届诸侯之畏,文王鹧西伯,虞,芮等小诸侯圜有纠纷,找文王断案,可兄伯有主持公道,謇理案件的槿力.((保训》中的河,爵位也是伯,地位舆文王相富,故也虑有调筋纠纷,謇理案件的槎力.③一些晕者释”中”餍”司法判决害”,属”微假中于河”是上甲微徒河伯虚借到司法判决耆,恐鞋以成立.盖河伯断狱在于其公平,公正,而不在于其所下之判决害也,且河伯,上甲微睛是否已有司法判决害制度?尚属可疑.如果”中”是司法判决害,那麽後面”追(埽)中于河”一句,便是把判决害蹄遐给日了f自.可是,上甲微届什麽不把判决耆留在自己身遍,而是要蹄遐给河伯呢?何其不恽其烦也!故徒筒文柬看,”中”虑训扇正,不馑文徒字顺,而且舆前面的”中”统一起柬,相互呼虑.盖”中”即正也.由于河伯主持公正,支持了上甲微,判定有易有罪,上甲微于是向有易後仇(“以後有易”),在遣棰壁力下,有易不得不罪(“有易服厥罪”).下一句”微害”又禳睾者感到黄解,因焉《纪年》明明”减之”,即消减了有易部,遣裹届什麽又”害”呢?故罩者或是上甲微在戟争中所折损,大獾全腾;④或是减有易後的另一埸内部门争;⑤或近于後世司法用螽”文害”.⑥按,以上法均不通,”微害”虑按字面理解属,上甲微①姜亮夫:《楚辟通故》第2辑,《姜亮夫全集?二》,昆明:罢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09311贾.②李鲵:”古代‟中‟有中正羲,引申之则舆狱之公正有丽.因疑‟假中于河‟即是请求河伯作中人,公恙人,謇判人.常然,运是表面文章,寅隙很可能是萧河伯给予罩陈,而且保B币出有名.”(《(保圳)”假中于河”弑解》,清革大晕筒帛研究纲,2009年4月16日).但後柬又放橐此,韶羁”假中于河”可能富蓣呙”格中于河”,”假”舆”格”相通,禺度量,推究,也就是藐上甲微由河(或在河附近地匾)髓舍到了”中”的道理(《上甲微之”中”再输》,孔子2000绷,2009/6/24).③到光膀:《(保圳>之”中”何解——兼谈清革筒(保圳)舆(易缀>的形成》,《光明Et鞭))2009年5月18日.④参兄上引周凰五文.⑤疆琨:《(保圳)”追中于河”解》,清莘大擘出土文献研究舆保凄中心:《出土文献》第1辑,上海:中西害局2010年,第46~47其.⑥李均明:《(保)舆周文王的治圆理念》,《中圆史研究))2009年3期. 清荸筒《保训》舆儒家道统再榆封(上)——兼渝苟子在道统中的地位周题..封有易氏没有加害.《保训》的载舆傅世文献有所不同,而遣獯不同正是我们蘸懂《保训》的网键.盖上古峙代,在世界不同地匾,不同棰族中均普遍存在遇血规後仇的现象.焉本氏族的人後仇,是氏族每一佃成员虑盍的神空羲耪,任何拒绝遣一使命的行焉,都是不可思鋈和鞋以原谅的.古代的後仇往往采取以怨鞭怨,血规仇毅的形式,後仇者”常常把仇人的整侗氏族看作後仇的封象,封氏族中某位成员的俦害,便槽成了封受害人整佃氏族的伤害,所以肇事者的氏族也被封等地作属整髓仇家看待.至于其中的是非曲直,已嗣紧要.因此往往酿成氏族同大规模的械闩,以致搪大局溅绝性的戟争”.①例如,澳大利亚的庳雨奈人要将仇人的整佃部族加以毅戮,魑合得到满足.又如格霞人不但要毅仇人的全家,甚至遐要靳盍他们饲饕的牲畜,不斡有一。
0460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
清華簡《保训》解詁四則(首發)張崇禮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本文擬在諸位專家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保訓》的一些字詞和文句作進一步的解釋和疏通。
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昔前人傳寶,必授之以誦。
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
”“誦”,原作“詷”,《釋文》:“詷,《顧命》‘在後之侗’,‘侗’馬本作‘詷’,與‘童’通,指幼稚童蒙。
或説此處讀爲‘誦’。
” 1趙平安先生認為“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箸受之”大意是说我现在病得很重,恐怕不能完成把詷传给你这件事情。
2廖名春先生認為“詷”是諸侯之共主,是天子。
3子居先生訓“詷”為“共同”,認為“這裡是說前人臨終時有所訓命告誡,必會同臣屬、族人而后申言。
”4陳偉先生釋為“諷”,訓為背誦義。
5今按:《釋文》或說讀為“誦”可從。
陳偉先生釋為“諷”,亦通。
“誦”和後文的“念”相呼應。
“念”亦有背誦義。
《漢書·張禹傳》:“初,禹爲師,以上難數對己問經,爲《論語章句》獻之……諸儒爲之語曰:‘欲爲《論》,念張文。
’”王先謙補注引周壽昌曰:“念,背誦也。
今猶云讀書爲念書。
”6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原來前人傳寶的時候,都是用背誦的形式。
現在我病得太厲害了,恐怕不能背誦完,只能以書冊的形式傳給你。
二“昔舜久作小人,親耕于鬲丘,恐,求中。
自稽厥志,不違于庶。
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
”“久”,原作“舊”,李守奎先生認為可能應讀為“久”,7沈培先生從之。
8“恐”,廖名春先生認為當讀為“工”,義為擅長、善於;9李銳先生疑讀為“恭”。
10今按:“舊”讀為“久”,和後文的“恐”正相呼應,可從。
《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舜久為小人,蓋無德行以名世,所以“恐”。
“自稽厥志”的“志”,當訓為“德”。
《呂氏春秋·遇合》:“凡舉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
”高誘注:“志,德也。
”“自稽厥志”當是自省之意。
《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清华简_保训_篇解读
清华简 保训 篇解读廖名春 陈 慧清华简 保训 篇自面世以来,!学人们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释读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现综合大家的工作,间出己意,对 保训 篇作一系统的解读分析。
不妥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述 保训 。
∀惟王五十年:就在周文王在位的第五十年。
李学勤: 尚书#无逸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 史记#周本纪 记载同。
&不豫:∃豫%, 释文 作∃瘳%。
孙飞燕、李守奎都有隶作∃%的意见。
孙飞燕说∃%可读作∃豫%,李守奎说可读作∃怿%。
∋孟蓬生认为:∃豫%或∃怿%理解为∃安舒%、∃舒服%,看作∃舒%的借字。
(按:上博简 周易#豫 卦之∃豫%皆作∃余%,可见∃%作∃豫%为佳。
∃不豫%是病重的委婉说法,文献习见。
下文∃朕疾适甚%、∃今朕疾允病%,都是明证。
多鬲:∃鬲%, 释文 读为∃历%,并引 说文 解为∃过也%。
李锐认为:古书多有∃多历年%之说,当同于此处的∃日之多历%。
)按: 说苑#建本 :∃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
% 荀子#修身 有:∃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 韩诗外传 卷四则作:∃暇日多者,出人不远矣。
%∃暇日多者%即∃日之多暇者%,反之即∃日之不多暇者%。
所谓∃日之多鬲%,应与∃日之不多暇者%近。
因此,疑∃鬲%当读为∃易%。
∃鬲%古音为来母锡部,∃易%为喻母锡部,韵同声近。
礼记#郊特牲 :∃乡人裼。
%郑玄注:∃裼或为獻。
%∃易%有快、急速义。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下 :∃∗易+者,疾也,速也。
% 史记#天官书 :∃所居久,其乡利;易,其乡凶。
%裴駰 集解 引苏林曰:∃[易,]疾过也。
%∃日之多鬲%读作∃日之多易%,也就是∃日之多疾%、∃日之多速%之意。
换言之,即日子不多了。
恐,述 保训 :非常忧惧,就口述了 保训 。
释文 作:∃恐述 保训 %,并说:∃∗述+,通∗遂+,读为∗坠+, 国语#晋语 注:∗失也。
读清华简保训释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中”,测日度地,求地中,是靠土圭和旗表。我在《说清华楚简<保训)篇中的“中”字》中 已经说过,“中”字的古文字写法正像旗表。这里的“中”不可能指“地中”,“地中”无法借, 所借只能是测量和标志“地中”的器物,土圭和旗表。
“怀”,楚简多见,一般都是作“负”或“背”字用,这里疑读“负”,不读“服”(我在会上 指出)。“负罪”,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是背负罪名的意思。
(4)清华简的《尚书》,概念和范围是什么?只限《书》百篇?还是包括《逸书》?或者讲西周故 事的都算?如果都算,就可能与子书交叉。比如,大家都知道,《太公书》也是讲西周故事。三者, 还是应有所区别。
2009 年 7 月 19 日写于北京蓝旗营寓所 顺便说一句,在拙文《说清华楚简(保训)篇中的“中”字》中,“李先生提出的问题是”下的 两段话都是引文,因为排版时没有换成引文格式,容易引起误会。我要说明,这两段话都是李先 生的原文。
●简 9 “成康”,相当“成唐”(殷墟甲骨文这样写)或“成汤”(传世文献这样写),“唐”、“汤”作“康” 是通假关系,不是形近致误(李守奎先生在会上指出)。案:徐、楚、吴、越一带出土的煮水器叫“汤 鼎”。下寺楚墓 M3 出土过这种鼎,自名“鎏鼎”。得此可以证明,“康”字可读为“汤”。过去, 我就讨论过这一问题,参看拙作《入山与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 年)252、315 页。 ●简 10 “次”,是“羡”字所从,疑读“羡”,不读“延”。“羡”是多出、有余。案:《孙子·九地》: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就是讲没有余命。 ●简 11 “羕”,东周器铭多借为“永”字,这里读为“永”(我在会上指出)。案:西周金文常说“虔 夙夕”、“恪夙夕”、“夙夜用事”、“夙夜用享”、“夙夜不懈”、“夙夜无怠”,都是勉人勤奋的话。“日 不足,惟宿不永”,“不足”是太短,“不永”是不长,都是珍惜时光,恨日子过得太快,也是勉 人勤奋的话。整理者指出,《逸周书·大开》的“维宿不悉,日不足”、《小开》的“宿不悉,日 不足”是类似的话。“悉”字的上半与“永”相似,也有可能,就是“永”字之误。 二、白话语译 文王五十年时,[文王的病]总是不好。文王担心,日子一天比一天少,如果再不留下遗嘱, 恐怕就来不及了。 戊子之日,从演水出发。己丑之日,天蒙蒙亮,[到达某地。武王最终未能赶到文王的身边]。 文王留下遗嘱说: 发!我的病已经很重,恐怕来不及跟你讲话了。 从前,古人垂教训于后世,都是当面口授,如今我的病日益加重,恐怕等不到最后时刻了, 你还是听我书面讲吧,一定要恭敬从命,不可贪图安逸享受。 从前,舜一直是小人,他在历丘下的草莽中亲自开荒种地。他放心不下的是,如何找到“中” (大地的中心),有标准可依,使自己的想法完全合乎黎民百姓的要求,用“中”来确定大地的高 下远近,所以变方设位,随时观测万物的阴阳变化,使一切顺而不逆。舜有了“中”,说话才很 得体,用不着变实易名,干事也很稳当,一切都恰如其分,小心翼翼,毫不懈怠,因此才立下“三 降之德”。帝尧夸奖他,[舜]因而受命继位。啊,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呀。 从前,上甲微曾向河伯借“中”,以报有易氏之仇。有易氏背上罪名,而上甲微却毫无损失。 上甲微把“中”还给河伯,永记不忘,子孙相传,一直传到成汤。成汤小心从事,决不敢懈怠, 所以得到“大命”。 啊,发!你一定要小心谨慎呀。我已经知道,我是活不长了,多余的生命已经一点儿没有。现 在,你可要兢兢业业,千万不可懈怠,一切照规矩办事。你不能当面受此“大命”,一定要恭敬 从命,不可贪图安逸享受。白天太短,夜晚也不长,[你要努力呀]! 三、讨论 (1)我从《光明日报》读李学勤先生和赵平安先生的介绍,因为没有释文,有些情况无法判断。 如李先生说此篇有两个典故:舜和上甲微,赵先生说有三个典故:黄帝、舜、上甲微。现在看来, 还是只有两个典故,黄帝并不存在。 (2)关于文王称王,过去有争论,一说死后追称,一说当时就这么叫,至少在岐周之地这么叫。 后说,当然有可能,但至今没有过硬的证据。目前,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看出土的西周材料。
清华简《保训》中字解读诸说平议
清華簡《保訓》“中”字解讀諸說平議(首發)陳民鎮煙臺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2010級碩士研究生清華簡最早披露的是《保訓》,目前爲止討論最多、爭議最大的也是《保訓》。
而爭議的焦點正是《保訓》中的“中”字,歧見迭出,紛如其辭。
在簡文中,“中”字凡四見,分別出現于虞舜與上甲微兩個故事中。
在虞舜的故事中,出現了兩次“中”,分別是“求中”、“得中”:“昔舜久作小人,親耕于鬲茅,恭求中,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
厥有施于上下遠邇,乃易位設稽,測陰陽之物,咸順不逆。
舜旣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服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
帝堯嘉之,用受厥緒。
”在上甲微的故事中,也出現了兩次“中”,分別是“假中”、“歸中”:“昔微假中于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于河。
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于成湯,祗服不懈,用受大命。
”1筆者擬就諸家歧說作一番梳理,以期對問題的解決有所裨益。
一、《保訓》“中”解讀諸說平議目前爲止,關於清華簡《保訓》“中”的理解,主要可以歸納爲中道說、標杆說、地中說、旗幟說、讀“衆”說、獄訟簿書說、命數說諸說,以下並載諸說,略作評騭。
(一)中道說李學勤先生首倡此說。
李先生認爲《保訓》中的“中”,也就是後來說的中道;《保訓》的思想與儒學有共通之處,很值得探索研究;朱子《中庸章句》序開首講“道統”,現在看《保訓》篇文,似乎堯舜以來確有“中”的傳授2。
後李先生復作補充,指出上甲微怎麼“假中”、“歸中”於河,不太容易理解,然視下文“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于成湯”,“中”仍是指思想觀念而言;由此可見,“中”的觀念,或稱中道,是《保訓》全篇的中心3。
江林昌先生也認爲“中”應該是一種觀念,並闡發姜亮夫先生的觀點,指出“中”字的上端作飄遊狀者爲氏族圖騰旗幟,中間作圓者爲太陽,下端作飄遊狀者則爲旗幟之投影;“中”是上古時期各氏族部落共有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觀念,這種信仰和觀念來自于原始初民共有的太陽崇拜,“中”字的原始義卽來源於初民對太陽的認識;《國語·魯語》有“日中考政”之說,《詩》毛傳有“教國子以日中爲期”之謂;“中”字的原始義卽取象於太陽神中午時分公正直照、不偏不倚的特徵4。
清华简《保训》解析
[清华简] 清华简《保训》解析修订版(子居)拙文之成文,得益于李锐、东山铎、王连龙、公子小白等多位先生提供相关材料的帮助,感谢在先。
先列出《保训》释文:1、隹王五十=年,不[疒余],王念日之多鬲,恐坠保训。
戊子自演。
己丑,昧2、[爽□□□□□□□□□□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女及3、训。
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
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女以箸4、受之。
钦哉,勿淫!昔舜旧作小人=,新耕于鬲丘,恐救中,自诣厥志5、不讳于庶,万生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诣,则6、阴阳之物,咸顺不逆。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7、允,翼=不解,用作三降之德。
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于呼!祗之8、哉!昔微叚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伓厥罪。
微亡害,乃归中于河。
9、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祗备不解,用受大命。
于呼!发,敬哉!10、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
今女祗备毋解,其有所由矣。
不11、及,尔身受大命。
敬哉,毋淫!日不足,隹宿不羕一、释文解析惟王五十=年文王五十年,即其终年。
网友破晓先生指出:《保训》讲文王在位50年,临终前教导太子发事,《逸周书·文儆·文传》两篇也是文王教导太子发之事,《文传》“文王受命之九年”据黄怀信注释就是“文王五十年”,于《保训》同,但内容完全不一样。
”[2]查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修订本)《文传解》注一:[受命]受天灭商杀纣之大命,在文王四十二年。
九年,文王五十年;三月,文王临薨之月。
今本《纪年》以此年三月西伯昌薨,当据此。
”[3]文王五十年,即受命九年,可知《保训》与《逸周书》的《文儆》、《文传》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李锐先生在《读〈保训〉札记》一文中指出:从金文来看,以“惟王”多少“年”开篇的青铜器铭文,多见于西周中晚期(《尚书·洛诰》用“惟七年”,无“王”字,在篇末),如西周中期的有:曶鼎(《殷周金文集成》5.2838),望簋(8.4272),师酉簋(8.4288),牧簋(8.4343);晚期的有:柞钟(1.133),散伯车父丁(5.2697),小克鼎(5.2796),虢姜簋(7.3820),五年师簋(8.4216),走簋(8.4244),元年师簋(8.4279),伊簋(8.4287),师簋(8.4311),师簋(8.4312),比盨(9.4466)。
清华简保训载舜事简文再读
清華簡《保訓》載舜事簡文再讀(首發)王寧棗莊廣播電視台清華簡《保訓》裡的“中”一直是學界討論的話題,至今也沒有很確切的結果。
[1]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對文中所記舜和上甲微兩則故事的解讀有些問題,直接影響到了對“中”的理解,所以感覺仍有繼續解讀的必要。
《保訓》一文的諸家解釋,主要見於兩種《集釋》,一是林志鵬先生的《清華簡〈保訓〉集釋》,[2]二是胡凱、陳民鎮兩位先生的《清華簡〈保訓〉集釋》,[3]本文即參考兩種《集釋》所引諸家說,談談對《保訓》所載舜事簡文的一些解釋。
先將釋文根據整理者和諸家說,參以己意斷讀如下(釋文主用寬式):昔舜舊(久)作小人,親耕于鬲茅,恐救中自詣,氒志不諱(違)于庶萬眚(姓)之多欲,氒又(有)施於上下遠埶(邇)。
乃易立(位)埶(邇)詣,測侌(陰)陽之勿(物),咸川(順)不逆。
舜既得中,言不易實㝸(變)名,身茲備(服)惟允,翼翼不解(懈),甬(用)作三降之德。
帝堯嘉之,甬(用)受氒緒。
(簡4-簡7)[4]恐救中自詣:諸家多于“中”下斷讀,“恐”字或讀“恭”、“工”,恐均非是,當從整理者依字讀,上文多見“恐”字,均用本義是其證。
“救”整理者讀“求”,李均明先生認為“‘救中’之‘救’指中斷、失去,《說文》:‘救,止也。
’”按讀“求”或依字讀都可通,讀“求”是尋求義,讀“救”訓止,是停止追隨原來的“中”,意同放棄。
“自詣”之“詣”,整理者讀“稽”,諸家多從,然恐非。
兩漢典籍中,“自詣”一詞多不勝舉,如:《新書·屬遠》:“慮非假貸自詣。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伍被自詣吏,因告與淮南王謀反。
”《漢書·雋疏于薛平彭傳》:“今來自詣,此罪人也。
”《後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若束手自詣,父子相見,保無佗也。
”又曰:“今以時自詣,則家族完全”。
雖然這些都是漢代的文獻,但可知“自詣”一語本是前人恒語,即自動或自願到某人處去,所以把到官府向官吏自首也稱“自詣”。
清华简专题研究重说《保训》
清华简专题研究
重说《 保训》
李 学 勤
( 清华 大学 出土文献研 究与保 护 中心 ,北京 1 0 0 0 8 4 )
2 0 0 8年 夏 人 藏 清 华 大 学 的 战 国 竹 简 , 通 称 清 华 简 . 经 过 清 理 观察 , 总数 约 2 5 0 0枚 , 估 计 有佚 书 6 0 较 容 易 理 解 的 关 于微 . 简 文 说 : “ 昔微 段 ( 假 ) 中 于 河 , 以 复 有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1 — 2 7 作者简介 : 李学勤 , 清华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清 华 大 学 出 土文 献 研 究 与 保 护 中心 主任 , 从 事 中 国古 代历 史 文 化 、 古 文 字 学
假借。 这样 , “ 假” 与“ 归” 相 对成 文 , 似 乎很是 妥 当 , 不
过 可 假 可 归 的 只 能 是 一 种 具 体 的 东 西 .不 会 是 抽 象
的 中 道 了 种 种 推 测 . 皆 由此而起 。
“
( 宝 ) 训” . 文王 还提 到 “ 昔 前人 传 保 ( 宝 ) ” 云云 , 可 知 所 谓 宝 训 不 是 文 王 自 己 的 创 造 .而 是 从 前 世 传 流 下
表 了 该 简 的 图 片 和 初 步 释 文 ①。 《 保训 》 一 为 学 术 界 所 知 . 就 引 发 了热 烈 的 讨 论 , 学 者 意见 纷 纭 , 其 集 中 的 焦点 在 于 如何理 解 简 文 内“ 中” 这个 概 念 。 有 关争 议 至 今 尚 在 进 行 有 兴 趣 了解 详 情 的 读 者 不 妨 参 看 梁
恐 求 中 . 自稽 厥 志 . 不 违 于 庶 万 姓 之 多 欲 。 厥 有 施 于 上下远 迩 . 遁易位 迩稽 , 测 阴 阳之 物 , 咸 顺不 逆 。” 又 说 : “ 舜 既得 中 , 言 不 易实 变名 . 身滋 备惟 允 , 翼 翼 不
对清华简《保训》篇思想的三层解读——由《保训》篇“中”的含义说起
收 稿 日期 :2 1 0 02— 3一l O 作者简介 :乔松林 (9 5一) 男, 18 , 河南商丘人 , 中国人 民大学 国学 院博士研 究生, 北京 ,0 82 10 7 。
7 5
l 学子2 年 3 ; ; ・1 第期 J2 o
国前期的托古言事之作 。 根据著作 的流传年代要早于其成册年代 , 保训》 ¨ 则《 篇所反映的思想 时代 , 和儒家 思想 开始广 泛传 播 的时代很 接 近 , 因此 , “ 视 为一 种理 念 , 在情 理之 中 。 将 中” 也 当然 , 也有学者对“ 理念说” 提出了质疑 : 作为一种抽象的处事原则 , 怎么能有借有 还呢? 为此 , 些学者花费巨大精力考证并给予解释。应该说 , 很多学者的解释, 如前所引的“ 中道” 说等, 是很符合 逻辑 的 。然而也 面 临着一个 无法 回避 的 问题 : 秦古籍 中没 有 “ 中” “ 中” 先 求 或 救 的说法 , 得 中 ” 基 本 “ 也
一
局限于《 易传》 与《 , 保训》 内容无涉 , 篇 如果“ 是文王传给武王的重要观念 , 以竟会随着《 中” 何 保训》 篇 的亡佚 而一 同亡佚 , 亡佚 一 篇文 章并 不 奇怪 , 亡佚 一 个 词 、 但 一个 曾被 认 为很 重要 的思 想 观 念 , 怕说 恐 不过去。刮 l 其实, l 在这个强有力 的质疑之外 , 我们还需要注意历史研究 , 特别是在思想史研究中, 逻辑的 真与 历史 的真两 者 之间 的张力 。 因此 , 在保证 逻辑 的真 的前 提下 , 们更 应 该 回到 历史 的真 , 我 即要 回到
— —
由《 保训》 “ 的含 义说起 篇 中”
乔 松 林
摘
要 :清华 简《 j》 中” 保iI篇“ 的含义 , i 对理解整篇的 思想意蕴有着重要 意义 。把 出材料 , 以推 测 出《 可 保训 》 的“中” 留 了“ 的初 义, 篇 保 中” 应该是 象征 着权 力
清华简《保训》篇“咸顺不成”解
清華簡《保訓》篇“咸順不成”解(首發)房振三青島大學師範學院中文系清華簡《保訓》篇第5-6簡有一句作“測侌之勿,咸川不△”,李學勤先生最早讀為“測陰陽之物,咸順不擾”[1],△,《保訓》釋文作“誥”,疑讀為“擾”,[2]李守奎先生認為:第6簡原釋為“誥”的字,根據圖版,右半部是“屰”,左半部是否“言”尚看不清,但從字形上看釋“誥”不太合適。
[3]廖名春先生認為:李守奎先生隸作“”,讀為“逆”,其說可信。
[4]子居先生亦從之,無說。
[5]按,△,原文作:處理前處理後《保訓》釋文作“誥”,疑讀為“擾”,態度相當謹慎,李守奎先生將該字右旁隸作“屰”,與簡文字形不甚相符,并懷疑左旁是否是“言”,也值得商榷。
諦審該字字形,左旁實從“言”,右旁所從乃“生”字,楚簡文字中“生”字屢見:郭店·老甲15 郭店·太一1 郭店·語叢2.11[6]上博二·民4.28 上博五·競7.9 上博五·弟2.12[7]至於從“生”的“眚”字和“請”字亦見於戰國文字中,多可參看,例不備舉。
值得注意的是,《保訓》簡文該字中右旁所從的“生”字右上角的弧筆略殘,與上述所引上博二《民之父母》簡、上博五《弟子問》簡中的“生”字相似。
准此,該字當隸作“”,不見於後世字書,疑是“請”字之省。
“請”字從“青”,“青”字本從“生”,從“井”,其後下部所從“井”字小有訛變,何琳儀師論之甚詳。
[8]“”乃“請”之省,在簡文中讀作“成”。
生,生紐耕部;青,清紐耕部;成,禪紐耕部。
傳世文獻中從“生”得聲之字與從“青”得聲之字每多通假,如“旌通精”、“星通晴”、“腥通精”等,[9]而從“青”得聲之字與從“成”得聲之字也多通假,如《戰國策·趙策三》:“誠聽子割矣。
”《新序·善謀》誠作請。
《呂氏春秋·具備》:“三月嬰兒,慈母之愛諭焉,誠也。
”《淮南子·繆稱》誠作情。
《保训》十疑
《保训》十疑作者:姜广辉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09、5、4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一批竹简文献,学者称之为“清华简”。
近日“清华简”整理小组成员撰写了五篇关于“保训”篇的研究文章,分别在《光明日报》4月13日、4月20日、4月27日的“国学版”上发表。
“保训”篇简文图版及释文不曾披露,李学勤先生的文章提及《保训》全篇共有11支简,每支22-24个字,根据几位学者的引文,我们辑出《保训》简文大致如下:惟王五十年,不瘳。
王念日之多鬲(历),恐坠宝训。
戊子,自靧。
己丑,昧爽……王若曰:“发,昔前夗传宝,必受之以詷。
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救(求)中,自诣(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
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
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隆)之德。
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昔微矵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
迺追(归?)中于河。
传贻子孙,至於成汤。
”曰:“不足,惟宿不羕。
”虽然“清华简”整理小组成员已先后发表了五篇关于“保训”篇的研究文章,但整合起来看,我们仍不能对《保训》有一个通贯的了解。
而其中有几篇文章对《保训》某些问题的解释和立论也颇有可商榷之处,笔者提出四点质疑;而对于《保训》篇内容本身则提出六点疑问,合称之为“《保训》十疑”。
一对《保训》篇释读的质疑(一)关于《保训》篇名。
整理者为什么称此篇为《保训》,现有这五篇研究文章均未作交代。
“保”固有“保而弗失”之意,但单看篇名容易被误解为“太保训王”之辞。
李学勤先生文章中引文作“惟王五十年,不瘳。
王念日之多鬲(历),恐坠宝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文王即位五十年之时,病重不治。
文王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日之多鬲),担心前人传下来的宝贵训诫会失传。
原文写作“宝训”,“宝”是“宝贵”的意思,“训”在这里是“训诫”、“准则”的意思。
“宝训”,就是“宝贵的准则”,联系下文是指关于“中”的原则。
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
清华简《保训》解诂(四则)
张崇礼
【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5)005
【摘要】在诸位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保训>的一些字词和文句作了进一步
的解释和疏通,主要有:1.采纳<释文>或说的意见,把"詷"读为"诵",并把"恐弗念终"的"念"训为"背诵".2.对"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重新断句并
作了解释.3.对"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服惟允"的意思进行疏通,并认为和<中庸>对"中道"的相关论述比较符合.4.把"卣"读作"攸",训为"松弛、松懈".
【总页数】3页(P17-19)
【作者】张崇礼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吉林,吉林,13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相关文献】
1.对清华简《保训》篇思想的三层解读——由《保训》篇“中”的含义说起 [J],
乔松林
2.从清华简《保训》看“训”文体特征 [J], 马智全
3.清华简《保训》篇真伪讨论中的文献辨伪方法论问题——以姜广辉先生《《保训》疑伪新证五则》为例 [J], 王连龙
4.由帛书《易传·缪和》解《谦》卦申论清华简《保训》的\"三降之德\" [J], 宁镇
疆
5.文化记忆和出土“书体”文本中的轶事:论清华简《保训》对文类张力的调和 [J], 武致知;刘倩(译);王翔宇(校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華簡《保訓》篇“咸順不成”解(首發)房振三青島大學師範學院中文系清華簡《保訓》篇第5-6簡有一句作“測侌之勿,咸川不△”,李學勤先生最早讀為“測陰陽之物,咸順不擾”[1],△,《保訓》釋文作“誥”,疑讀為“擾”,[2]李守奎先生認為:第6簡原釋為“誥”的字,根據圖版,右半部是“屰”,左半部是否“言”尚看不清,但從字形上看釋“誥”不太合適。
[3]廖名春先生認為:李守奎先生隸作“”,讀為“逆”,其說可信。
[4]子居先生亦從之,無說。
[5]按,△,原文作:處理前處理後《保訓》釋文作“誥”,疑讀為“擾”,態度相當謹慎,李守奎先生將該字右旁隸作“屰”,與簡文字形不甚相符,并懷疑左旁是否是“言”,也值得商榷。
諦審該字字形,左旁實從“言”,右旁所從乃“生”字,楚簡文字中“生”字屢見:郭店·老甲15 郭店·太一1 郭店·語叢2.11[6]上博二·民4.28 上博五·競7.9 上博五·弟2.12[7]至於從“生”的“眚”字和“請”字亦見於戰國文字中,多可參看,例不備舉。
值得注意的是,《保訓》簡文該字中右旁所從的“生”字右上角的弧筆略殘,與上述所引上博二《民之父母》簡、上博五《弟子問》簡中的“生”字相似。
准此,該字當隸作“”,不見於後世字書,疑是“請”字之省。
“請”字從“青”,“青”字本從“生”,從“井”,其後下部所從“井”字小有訛變,何琳儀師論之甚詳。
[8]“”乃“請”之省,在簡文中讀作“成”。
生,生紐耕部;青,清紐耕部;成,禪紐耕部。
傳世文獻中從“生”得聲之字與從“青”得聲之字每多通假,如“旌通精”、“星通晴”、“腥通精”等,[9]而從“青”得聲之字與從“成”得聲之字也多通假,如《戰國策·趙策三》:“誠聽子割矣。
”《新序·善謀》誠作請。
《呂氏春秋·具備》:“三月嬰兒,慈母之愛諭焉,誠也。
”《淮南子·繆稱》誠作情。
[10]簡文“咸順不成”當作何解?由於簡文中有一個“不”字,故學者多從與前文“順”字意義相反的思路去理解,將我們讀為“成”的字或讀作“擾”,或讀作“逆”,其實該句中的“不”字當是語助詞,王引之論之甚詳,不妨略引如下:《玉篇》曰:“不,詞也。
”經傳所用,或作“丕”,或作“否”,其實一也。
有發聲者,有承上文者。
其發聲者:《書·西伯戡黎》曰:“我生不有命在天。
”某氏《傳》曰:“我生有壽命在天。
”蓋“不”為發聲,不須加“乎”字以足之,《史記·殷本紀》云:“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失之矣。
《康誥》曰:“惟乃丕顯考文王。
”“丕顯考”,顯考也,通作“不顯”,《毛詩》曰:“不顯,顯也。
”則上一字乃發聲,《箋》解為“豈不顯”,失其意矣。
《酒誥》曰:“丕惟曰:爾克用觀省。
”此與“丕”訓大者不同,解者多失之,下仿此。
又曰:“女丕遠懷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
”《召誥》曰:“其丕能諴于小民。
”丕,語詞。
其丕能,其能也。
《顧命》曰:“其能而亂四方。
”……《逸周書·大匡》曰:“二三子不尚助不穀。
”下“不”字訓為“弗”,上“不”字則語詞,孔晁注云:“不尚,尚也。
”……《車攻》曰:“徒御不警,大庖不盈。
”《傳》云:“不警,警也;不盈,盈也。
”則不為語詞,與訓“弗”者不同,不必增字以足之,解為“豈不警乎”、“豈不盈乎”也。
《箋》謂反其言美之,失其意矣。
……皆發聲詞也。
……凡此皆古人屬詞之常例,後世解經者但知“不”訓“弗”,“否”之訓“不”,“丕”之訓“大”,而不知其又為語詞,於是強為注解,而經文多不可通矣。
“三危既宅”、“三苗丕敘”、“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既誕否則侮厥父母”,皆先言“既”而後言“丕”,其為承上之詞,顯然明白,而《史記·殷本紀》乃云:“三苗大敘。
”則知三代語言,漢人猶難遍識,願學者比物丑類以求之。
[11]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三十二“語詞誤解以實義”條亦有論及[12],可參看。
俞樾在王引之論述的基礎上更詳加申論:不者,弗也。
自古及今,斯言未變,初無疑義。
乃古人有用“不”字作語詞者,不善讀之,則以正言為反言,而于作者之旨大謬矣。
斯例也,詩人之詞尤多。
……王氏引之作《經傳釋詞》,始一一辨正之,真空前絕後之學。
今姑舉數事聊以見例,且補王氏所未及。
……《杕杜》篇:“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按,兩“不”字皆語詞。
《爾雅》曰:“行,道也。
”行之人,即道之人,猶《荀子·性惡》篇所謂“塗之人”也。
詩人之意,謂“彼道路之人,胡親比之有?人無兄弟,胡佽助之有?”鄭君不知兩“不”字皆語詞,乃云“女何不輔君為政令?”又云“何不相推佽而助之?”《正義》因言“猶冀他人輔之。
”上文明言“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乃冀他人輔助,是《詩》旨甚矣。
……《論語·微子》篇:“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按,兩“不”字皆語詞。
丈人蓋自言“惟四體是勤,五穀是分而已,安知爾所謂夫子?”若謂以“不勤”、“不分”責子路,則不情甚矣。
安有萍水相逢,遽加面斥者乎?[13]由上引王引之及俞樾的論述可知,“不”字作為語詞的用法在先秦典籍中是普遍存在的,《尚書》、《逸周書》、《詩經》、《禮記》、《左傳》、《國語》、《爾雅》、《孟子》、《楚辭》、《戰國策》、《論語》中皆有出現。
《保訓》篇或論與《逸周書》有關[14],其時代亦在戰國中晚期之際[15],應用“不”字的這一語詞用法自然順理成章。
准此,簡文“咸順不成”即“咸順成”。
“順成”之語,上引王引之論述《酒誥》文“女丕遠懷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可參看。
“順成”有“順理成就”之義,見於下列文獻:《左氏宣十二年》:“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
”注:“今彘子逆命,不順成,故應否臧之凶。
”《漢書·兒寬傳》:“以順成天慶,垂萬世之基。
”《說苑·建本》:“受學重問,孰不順成。
”《文選·顏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坤則順成,星軒潤飾。
”[16]簡文“測陰陽之物,咸順不成”一句有不同的解釋和句讀,《保訓》釋文曰:測,《晉語》注“猶度也。
”意為考量。
[17]廖名春先生將“測”字從上讀,認為“咸順不逆”的,是“陰陽之物”,《釋文》將“詣”讀為“稽”,可從。
“稽”與“測”,詞義相近,都是查驗、檢驗的意思。
[18]或說:“測陰陽之物”乃指施於遠者而言,“測”亦揆度之意。
[19]從上下文意看,我們認為,“測”字當從李銳先生釋文讀為“則”。
[20]“陰陽之物”,當如李學勤先生所說,乃正反之事,[21]進而言之“陰陽之物”亦即是“萬事萬物”。
簡文意為“……則陰陽之物,咸順成。
”“則”字之前的一句簡文個別字詞尚有待考釋,但文意乃某種具體的措施,這是可以肯定的,故簡文用一“則”字順接下文,道出陰陽之物皆順理成就的結果,也正是由於萬事萬物皆順理成就,所以下文說“舜既得中”如何如何,“既”字也因而有了伏筆,不至于出語唐突。
從簡文用詞上看,“則……咸……既……”文思縝密,一氣呵成,這也可以印證我們將簡文“咸順不成”讀為“咸順成”,與上下文意相符。
二零零九年七月二十四日淩晨寫於青島參考文獻:[1]李學勤《周文王遺言》,光明網,2009年4月13日,/content/2009-04/13/content_908294.htm。
[2]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2009年第6期,第74頁。
[3]劉國忠、陳穎飛《清華簡〈保訓〉座談會紀要》,光明網,2009年6月29日,/content/2009-06/29/content_941637.htm。
[4]廖名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初讀續,孔夫子2000網,2009年6月20日(/admin/list.asp?id=4030)。
[5]子居《清華簡〈保訓〉解析》,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7月8日,/SrcShow.asp?Src_ID=842。
[6]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第388-389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7]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文字編(1—5)》,第326-327頁,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8]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上冊),第821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9]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65-66頁,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10]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第58頁,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年。
[11]王引之《經傳釋詞》,第97-100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12]王引之《經義述聞》,第769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13]俞樾等《古書疑義舉例五種》,第74-76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4]王連龍《〈保訓〉與〈逸周書〉》,簡帛網,2009年5月5日,/show_article.php?id=1045[15]李學勤《論清華簡〈保訓〉的幾個問題》,《文物》2009年第6期,第76頁。
[16]林尹、高明主編《中文大辭典》(普及本)(第九冊),第1755頁,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0年。
[17]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文物》2009年第6期,第74頁。
[18]廖名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保訓〉釋文》初讀續,孔夫子2000網,2009年6月20日,/admin/list.asp?id=4030。
[19]林志鵬《清華大學所藏楚竹書〈保訓〉管窺》,簡帛網,2009年4月21日,/show_article.php?id=1034[20]李銳《上甲微之“中”再論》,孔夫子2000網,2009年6月24日,/admin/list.asp?id=4045[21]李學勤《論清華簡〈保訓〉的幾個問題》,《文物》2009年第6期,第77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7月24日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