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巩乃斯的马 学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巩乃斯的马学案(含答案)
第3课巩乃斯的马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笔下马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作者对马的形象的分析,感受巩乃斯的马所体现出来的进取精神,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3.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畸形龇牙唿哨歉疚鬃毛牝马悲怆答案jzhjiznpnchun2多音字塞稽脉颈簸答案
si/si/sj/qmi/mjn/nb/b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234答案1嘶鸣/厮打2蓦然/夜幕3云霄/宵夜4喧闹/寒暄
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安贫知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无与伦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3淋漓尽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4我行我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答案1安于贫穷的生活,知晓自己的命运。2没有能比得上的。错点提醒该成语多含褒义。3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错点提醒该成语有两个含义,
切忌只掌握其一,不知其二。4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错点提醒该成语多含贬义。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当灾难来临时,微弱的生命在殊死挣扎,那种生死离别使人感到自己渺小得无与伦比。2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和北京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会等四家单位共同举办的日本侵华物证展,将侵华日军在中华大地上的暴行暴露得淋漓尽致。3如果人们继续一意孤行.我行我素,依然无视单一耕作的弊端的话,那么可怕的粮食危机将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答案1。
“无与伦比”指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2。此处用的是“淋漓尽致”的第二个含义,形容暴露得很彻底32辨词填空1给予赋予给予可用于上对下,也可以是平级之间的;可用于比较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一般的事物。赋予一般是上对下,用于比较抽象的.重大的事物。
“给予”可带名词性宾语,也可带动词性宾语。
“赋予”只带名词性宾语。企业家被________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使命是为改善社会做出贡献。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________,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答案赋予给予2苍凉苍劲苍凉凄凉。苍劲树木苍老挺拔;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过去这一带满目________,现在却盖了无数的工厂。本次书画大
赛的作品或清秀雅致或________沉稳,让人无法相信它们都出自白发苍苍的老人之手。答案苍凉苍劲
三.名言警句有关“马”的名句1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黄景仁杂感2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4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一.作者简介周涛,生于1946年,著名诗人.散文家。祖籍山西,少年随父迁到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新疆文联名誉主席.作协名誉主席。主要作品有诗集神山.野马集,散文集稀世之鸟.游牧长城.兀立荒原等。
二.背景展示1966年至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文革”时期,此时社会政治气氛压抑,人人自危,正常的社会生活被严重异化,人们内心压抑而痛苦。当时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边疆.农场去生活.劳动,1970年,作者周涛也来到巩乃斯草原的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
“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青共1600多万人,一代人的青春被集体荒废。作者也身在此列。他是在“文革”期间政治气候极端险恶时,在伊犁巩乃斯大草原的农场里体验到巩乃斯的马的品格的。马给作者以勇气和幻想,从马的世界里作者找到了奔驰的诗韵,感受到了生活不朽的壮美。巩乃斯蒙语的意思是“太阳坡”,与香格里拉一样,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息,牵引着读者的
思绪,渲染着不同寻常的地域色彩。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就像离不开空气和水一样离不开动物。尽管我们与动物时而为神,时而为敌,时而为友,时而为役,时而为靶,时而为需,时而为师,时而为侣恩恩怨怨,爱恨交加,至少,在饥寒交迫的岁月,原始人是通过逐渐学会利用动物才得以果腹和御寒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动物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人类又寄寓动物一定的精神内涵,使某些动物成为人类观照自然的艺术审美对象,比如马就是其中之一。阅读课文,全文可分为三部分,根据图中提示,给第二部分的两幅图命名,填在图中处。答案雪夜狂奔暴雨狂奔1阅读13段,思考牛.骆驼.毛驴有何共同特点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牛.骆驼.毛驴的共同特点是它们“是俘虏,是仆役”。
这与下面褒扬马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形成鲜明的对比。用马与以上动物对比,引出马;然后再用“橘树有自己的土壤”作类比,引出“巩乃斯的马”。
2第13段“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所谓“那时被取消的”,是指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人们生活单调,精神压抑,作者在农场接受“再教育”,更加被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压抑得连正常的精神生活都没有了。作
者这时只有一个乐趣看马。而正是在看马之中,作者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一种酣畅的生命境界。人不能仅有物质的生活,更需要精神的生活,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而这个完整的世界是巩乃斯的马给予他的。3从第17段可以看出马的特点有哪些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马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马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作者赞美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4第19段将牛.毛驴.骆驼与马作对比,说明了什么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牛只有实用的功能,社会发展了,“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不能在精神上给人更多的东西;毛驴和骆驼则更会因交通事业的发展失去其实用价值而变为展览品。马则不同,它不仅仅在交通意义上具有价值,它还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激发人们去追求一种生命的自由境界。所以,车辆只能在实用意义上取代它,却不能在精神方面取代它,历来以马为题材的艺术品的创作,正说明了这一点。5文章的标题为“巩乃斯的马”,文末却写了托尔斯泰和马.静静的顿河.兵马俑.六骏.朱德的长征坐骑等,这样写是否离题太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