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花鼓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花鼓灯

摘要:这是一篇介绍安徽花鼓灯历史、艺术特征和我对安徽花鼓灯这种艺术形式见解的文章。花鼓灯是安徽沿淮地区的民间歌舞,历史悠久。在传承过程中,花鼓灯兼融南北民间歌舞艺术特点,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我认为作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应该在保持民族性特色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才能适应新形势,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安徽花鼓灯艺术特征未来展望

在音乐舞蹈欣赏课的课件制作课题上,我选择的是安徽花鼓灯。通过制作课件和课堂上的实践练习我根深一层次的了解了安徽花鼓灯这个民族舞蹈的文化!并喜欢上了中国的民族民间舞!喜欢上了那种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洒脱大方,诙谐幽默的舞蹈艺术风格,还有那淮河两岸人民纯朴、粗犷、开朗、乐观性格特征。舞蹈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有的表现形式赋予其特殊的美感力量。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也正是通过“舞”,并通过“舞”的继承和发展,“舞”出一个民族发展史。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总能通过其传统民间歌舞的风格而留下印迹。花鼓灯也不例外,它产生于劳动生活之中,流行于淮河流域,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通过查资料我了解了,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一段很传说,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人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由于她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启母石”。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就有了花鼓灯。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安徽淮北地区。男角称‘鼓架子’,动作粗犷有力,多筋头武技;女角称‘兰花’,手执手帕扇子作舞。表演形式主要有‘大场’、‘小场’两种:大场开始为鼓架子扛兰花出场,接着舞岔扇,最后是变换各种队行的大型集体舞;小场多是两三人表演的抢手帕、抢板凳等具有简单情节的舞蹈和歌舞小戏。”其中“鼓架子”、“兰花”为花鼓灯主要角色。灯舞组合乃花鼓灯的基本表演造型。

一,花鼓灯中的舞蹈艺术

花鼓灯的的舞蹈动作具有独立性和组合性,从整体上说,可以分为个人单项动作,两人或两人以上配合动作。花鼓灯的道具十分简洁明了,“鼓架子”一伞,“兰花”一扇一帕。这些看似平常的道具经过花鼓灯艺人的表演处理,便具有了神奇无比的艺术魅力。以颖上、凤台花鼓灯为例,“鼓架子”和“兰花”的表演异常丰富传神。“鼓架子”的舞蹈动作有步法、打腿、身段、架子外,还有蛤蟆跳、蛇行、劈岔、蝎子倒爬墙、鱼大挺脊等近20余种。“兰花”的舞蹈动作分步法、扇花、手巾花、身段四种,其中步法就有小起步、大起步、双环步、原颠步、十字步、上山步等30余种;身段有单跳转身、水中望月、闪身、耸肩、凤凰单展翅等多种。“鼓架子”和“兰花”在合作表演时,具有很大的即兴性和灵活性,既有规定套路又留有即兴表演的余地,具体表演什么,时常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犹如一块神奇的魔方,变幻无穷而富有韵味。也正因如此,长期以来,人们把花鼓灯表演称之为“玩灯”。花鼓灯的舞蹈动作有许多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过去玩灯的艺人多为贫苦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在花鼓灯中的一些舞蹈动作,其实就是对农村劳动生活的直接模仿,像簸簸箕、端针匾、单挎篮、手搭荫蓬、扑蝶、割麦花、踏车步等,因而这些动作一旦出手,极富亲和力,这就是花鼓灯为什么深受群众欢迎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兰花”使用的折扇和手绢,语汇十分丰富,仅持帕方法就有“满把扣”、“三指提”、“二指拎”、“一指挑”等多种;扇花的表演手法更是细腻无比,有“砍”、“抖”、“颠”、“扔”、“揉”、“挽”、“抛”、“遮”、“别”、“云”、“贴”、“翻”、“飘”等40余种。这些实际都与妇女日常生活等密切相关,它们在经过了“兰花”扇子的表演后,使得日常生活中的一招一势,颇具有了艺术性和观赏性,进而成为了艺术。

二,花鼓灯中的锣鼓艺术

在花鼓灯的表演中,丰富的锣鼓表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花鼓灯锣鼓主要分“下场锣鼓”和“曲牌锣鼓”两种。“下场锣鼓”是运用于演出开始、演出中间的一种锣鼓表演,特征是以2/4拍为主,有时也插进一、二小节3/4拍。由喘气锣、扒锣、加槌锣、闷锣、长趟锣与鸡叼米、老鸹洗澡、小收、中收、大收等众多锣鼓点子有机结合而成。花鼓灯的锣鼓曲牌有《小五番》、《十八番》、《老三番》、《老十番》、《小十番》、《新十番》、《老四番》、《小四番》、《长流水》、《小放牛》、《八段锦》、《蛤蟆跳井》、《老鹰叨小鸡》等,演出时,各个打击乐在节奏上都有严格规定,除了狗狗锣外,锣、鼓、钹、镲不允许少打一下或多敲一槌。这里我们明

显地感受到花鼓灯的曲牌锣鼓具有节奏鲜明、张弛有度的性格,此使人宛如置身于热烈欢快之中。这使热烈欢快中又增加了几分紧张,花鼓灯锣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接下来表演后场小戏埋下伏笔。因为花鼓灯的进一步扩展就是表演后场小戏———具有了戏剧表演的功能。三, 花鼓灯中的音乐艺术

花鼓灯虽然是以舞台为主,但是其中的音乐使用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若没有音乐做配合,单纯的舞蹈表演显然不具有很强的表现。因此花鼓灯艺术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很注意借鉴民间音乐中的优秀成分,以增强花鼓灯艺术的整体表现力。为花鼓灯舞蹈服务的民间歌曲称花鼓歌。花鼓歌在花鼓灯中使用,最早是出于演出中短暂休息的需要,因此,花鼓歌在创作方式上是即兴编就曲调、歌词,一般都唱些当地的山歌小调,歌词句式长短不限,节奏舒缓,以清唱为主,演员不受任何限制可即兴发挥,在风格上追求嬉戏逗乐、诙谐,或叙事抒情,目的是起到休闲的作用,真正体现所谓“玩灯”。“清音”调是小调,好听易学,四句一反复,艺人们时常根据需要依声填词,在经过了不断的丰富之后,成为花鼓灯的主要伴唱音乐。花鼓灯音乐的创腔也和其他的姊妹艺术一样,将民间现成的民歌小调拿来为我所用,迄今已见有20余种民歌小调,为花鼓灯舞蹈伴唱。由于花鼓灯艺术具有即兴自由的特点,故而其音乐也相应附和着舞蹈的表现有所变化,变拍子的使用是经常的现象,如2/4、3/4拍相间的表现就是为锣鼓需要而特设,使舞蹈与花鼓歌演唱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因此这种将现成民歌拿来为花鼓灯所用,是建立在遵循为花鼓灯艺术服务这个基础上的,再比如《慢赶牛》。整曲除锣鼓点处使用了5/4拍节奏外,通曲都是4/4拍,但是演唱者为使这个传统民歌在演唱时与花鼓灯舞蹈配合默契,于是将“呐”、“嘛”、“哎”、“啊”等衬字镶嵌于句中或者句尾,必要时还根据需要添加像“什么就”、“的就”之类的说词。音乐与舞蹈表演融为一体,韵味十足,使花鼓灯艺术的观赏性大为增强。另外,花鼓灯还有一个与其他姊妹艺术不尽相同之处,即表演后场小戏。所谓后场小戏是花鼓灯歌舞在演出中,安排在后面的节目———一些有情节的小戏(俗称“后场”)表演。所用曲调称“小调”,它是艺人们在流动演出中,向当地人学唱后不断丰富发展而成,结构上较为严谨,多为一段体的小型民歌。此外,在花鼓灯后场小调中,还有管弦之类的伴奏曲牌。这些曲牌多源于民间的器乐曲,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用板胡、唢呐等民族乐器演奏,用于花鼓灯后场小戏中,使花鼓灯艺术在歌、舞、戏表现形式上更趋完善。比如(慢游场)《肚里痛》花鼓灯的伴奏乐器十分丰富,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花鼓灯开始尝试用民族管弦乐器为花鼓灯音乐伴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