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议论文的写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申论议论文的写作

一、申论考试常见问题分析

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不少考生在考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以至于影响了答题的质量,影响到能力的充分展示,造成考试的失利。那么,考生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呢?

(一)概括材料方面

概括材料是申论考试的第一个题目,也是一个启下的重要环节。概括材料的目的,在

于把握好给定材料,以便下一步着手解决问题。虽然在每次考试中的具体要求会不尽相同,但都必须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综合,做到准确、到位。这

方面常出现的问题是:

1.文不对题。有些考生或者是没有仔细看清题目的要求,或者是根本就弄不清“主要

问题”与“主要内容”的区别,在答题时,答非所问。题目要求“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

问题”,而考生却概括成“主要事实”或“主要内容”。例如,国家公务员考试2000年申论试题,所提供的是一个近似“案例”性质的材料,要求概括主要问题,但不少答卷却只

谈材料中涉及到的几方面事实,至于对为什么会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就是案例反映

出的问题却闭口不谈,完全是答非所问。相反,题目要求概括内容方面的,却答成了“主

要问题”,如200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要求是“对网络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概括”,但有的答卷却只谈“该资料反映了网络建设的问题”,没有明确谈到网络给社

会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2.就事论事。概括问题必须由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由材料所提供的具体事实

上升到观点,抽象出深层的意蕴,而不能停留在材料的表面,就事论事。例如2000年申论试题,资料中的基本事件是噪声污染带来的矛盾,是令法院难以判决的红星新村居民与印

刷总公司的官司。其中还牵涉到环保部门与印刷总公司的纠葛。所以有的考生就概括成

“噪声污染严重的问题”,有的概括成“执法公正的问题”,有的是“法律不健全,公民

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的问题”,这些都是停留在事件的表面看问题,真正的问题应是引

发这些事件的根子—城市规划与生产生活发展不适应、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与矛盾。这才是给定材料所反映的关键问题。也就是说,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善于“舍象”,要

善于追本溯源,问一问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事情出现,事实的背后存在什么需要解决的社

会向题。

3.主次不分。有时因为材料的庞杂,问题可能不止一个,但一定要分清主次、本末。

有的考生在答卷时或为了保险起见,或因被材料牵着走,搞成一部分材料一个问题,结果

问题罗列一大串,这其中可能包括着主要问题,但因为主次并列或主次难分,主要问题表

现欠突出、分析欠充分而影响得分;另一种情况就彻底偏题了,得分自然更低。

主次不分的情况在要求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表现得也比较突出,例如2001年试题(试卷B)的给定材料都是围绕PPA风波的,如果归并一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风

波缘起、连锁反应、我国情况。三方面的情况要具体分析。而有的考生却抓不住这些,或

丢三落四,或把“风波”中不太重要的律师意见作为主要内容。

4.表述不当。针对“主要问题”或“主要内容”,如何在限定字数的范围内清晰准确

恰当有序地表述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一部分可先预先计算一下字数)。在表述问题时,要

么先概述材料事实,然后点明问题并作分析;要么先点明问题,再结合材料分析。有的考

生只作“一句话”式的回答,不作分析阐述,为了凑字数,便列出一大堆不是问题的问题;有的虽作分析,但言不达意,不知所云;有的颠三倒四,逻辑混乱;有的语言啰嗦,语句

不通,用词不当。这些都会使答题质量大打折扣。当然表述方式不可能整齐划一、千人一面,但都要符合题目要求。

以上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不少考生对给定材料的把握能力还有欠缺,阅读理解能力差、分析概括能力差、语言表达基本功差,所以大家应在平时多做这样的训练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同时,必须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有所认识,有所思考,关注社会热点或者

大众媒体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再者,考生应仔细地阅读给定背景资料,不要匆忙作答。

(二)提出对策方面

提出对策是申论的关键环节,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拟定方案的能力。这方面

常出现的问题是:

1.定位不准,角色失当。在提出对策时,命题者都会为考生拟设一个身份,这个身份

就是考生考虑如何解决问题时的立足点。但有的考生却没有及时地进人这一角色,找不到

自己的位置,导致许多问题出现。一是提出的方案范围过大或过小,使得对策的针对性不强。例如,2000年试题要求考生以“省政府调研工作人员的身份”提出方案,有的考生却

以省政府领导机关的身份,指手划脚,兴师问罪;有的则以法律工作者的身份只谈如何指

导办理这一案例,一味地讲自己的专业知识,舍本逐末;有的则是“全能”身份,提出的

对策无所不及,面面俱到,超出了规定的“身份”范围。二是口气不当,有的口气过大、

过硬,有的则专业口气太重。总之,定位失准是个大毛病。因此考生务必做到定位准确且

保持一致。

2.坐而论道,脱离实际(一定要有具体的方案)。提出对策要求切合实际,具有可操

作性,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但有的考生提出的对策明显脱离实际。例如在回答2001年试卷的第二题时,有的考生提出追回所有已出售的“可疑感冒药”和实行全面“退药赔款”的方案就很难付诸实施;再如2002年申论试题,针对互联网的种种弊端,有的考生提出“建设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发挥网络的舆论宣传与引导作用”就比较抽象,可操

作性差。有些对策是远期的工作目标,也很难落实。有的对策虽可操作,但得不偿失。所

以提出对策时,不要只讲空话、大话、原则性的话,而是要具体、可行。

3.脱离“问题”,无的放矢。提出对策必须紧扣所概括的主要问题,但有的考生东一

榔头、西一棒子,下笔所言都是一些与解决主要问题不相关的内容。例如针对互联网的种

种弊端(2002年申论试题),有的考生提出的对策完全放在了“如何防止未成年人犯罪、

加强青少年教育”等问题上,明显地背离了材料和题意。有些虽然并未完全脱离“问题”,但分不清轻重缓急,目标性不强。当然这一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概括问题不准”所致,再就是“定位不准”所致,还有就是缺乏社会常识和基本经验,无论怎样苦思冥想都说不

到点子上去,始终是思路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这都影响了对策的针对性。

4.幼稚肤浅,出语外行。申论考试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能力的考试,提出的对策前

提应是合情、合理、合法、合度的,否则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但不少答卷这方面的情

况相当严重。例如2000年试题,有的提出让工厂“立即停产”,有的说“限月内搬迁”,或“强行拆除”甚至提出“居民联合向市政府请愿,讨个说法”,再如2001年试题,对经销含PPA药物的药店“撤销营业执照”,或追查传媒、记者的责任等等,这都不是好点子,考生应以此为戒。

由以上问题可以看出一些考生对此环节的答题要求不甚明了,更主要的是缺乏解决、

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应有的社会常识和处理较复杂事务的基本经验。

(三)进行论证方面

进行论证这一环节实际上就是写一篇议论文,有关如何写作议论文涉及的方面太多,

在此仅就这一环节所易出现的普遍问题简要说明。

关于标题。论证环节要求考生自拟标题进行论证,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但有的考生拟

题时过于马虎、随便,导致问题的出现。一是不贴切,或题文不符。即标题与论题范围的

概括、中心论点的提炼、态度倾向的表述和评论的内容不相符;或者用词不准,题意容易

产生歧义导致误解。二是空泛乏味,大而无当,不具体;或提炼不精,啰嗦冗长。三是刻

意雕琢,华而不实。这些都影响到阅卷者对内容观点的把握。特别是漏写,直接导致了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