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若干思考

合集下载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我国还面临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巨大压力。

“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摆在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体一位整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上,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积极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从整体水平上看,我国跟过去几十年相比,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因各种因素,生态文明建设的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所谓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以此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摆脱生态危机,创造与追求生态文明成果的建设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实现协调发展,是使人们在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过程中,不断将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予以克服,进而建设有序合理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反思了征服自然,超越了敬畏自然),最终使人类走向与自然协调统一、和谐相处以及共融共处的理性价值取向,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其引导与约束的作用。

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这也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第二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第三是构建合理、公正的社会制度,这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人类不断增强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不断开发自然资源将之转化为经济的同时,对自然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大,使得生态环境加剧恶化,最终造成整个生态系统完全失去平衡,而人类本身也因为破坏生态环境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今天,要发展经济就必须严格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协调好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经济发展跟环境保护矛盾的产物。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内容摘要。

进入21世纪,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规划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现状作了系统梳理,针对目前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文章指出,城市规划应以保护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追求和谐作为基本准则,以人性化作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状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同时响应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趋势,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将在规划中凸显,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将成为亮点。

因此,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要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索,认清我国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汲取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规划中的成功做法,努力开创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局面。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纵观我国城市建设过程,在肯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在今后的大规模城市规划建设中加以妥善合理的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城市建设质量,以致患上难以解决的“城市病”,造成建设资源的极大浪费。

中科院院士陆大道说,我国不少地方正在走入城市规划“蔓延式”发展的误区。

主要表现为:不切实际地发展“国际大都市”,大建开发区、新城和大学城,以及政府办公区大搬家。

据不完全统计,各地提出要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城市有183个。

许多城市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要求按现有人口和产业规模的两倍乃至三倍、四倍进行大城市规划。

对城市发展规律的不了解,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量浪费。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朱介鸣说,不少城市采用“筑巢引凤”模式,急切地规划和实施新市中心商务区(cbd)建设,但是很少达到规划预期的目标。

这是因为,中央商务区是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到一定程度后才产生的城市功能需求,大多数城市目前仍以低产值的零售业为主。

成都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成都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经济发展的成都也积极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本文将从成都的生态环境现状出发,结合经济发展状况,提出关于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成都的生态环境现状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成都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成都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空气质量、水质污染、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等问题依然存在,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1. 空气质量成都作为一个大型城市,工业发展和汽车尾气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

尤其是冬季取暖季节,燃煤污染也日渐严重。

成都的空气质量问题亟待解决,对居民健康和城市形象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2. 水质污染成都地处长江上游,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由于工业排放、生活污水等原因,成都的水质也面临严重挑战。

部分江河水质下降,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3. 土地资源利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片的农田和绿地被城市建设所取代,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二、成都的经济发展现状在生态环境问题的成都的经济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成都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GDP总量持续增长,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1. 产业结构成都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日益壮大,成为了城市经济的支柱。

现代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

2. 城市建设成都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城市建设水平也不断提升。

地铁交通、城市功能区划、产业园区建设等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思考与建议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是成都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推动经济发展,以下是本文对此问题的一些思考与建议: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提高市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考

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考

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思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通过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环境质量和促进绿色发展,打造富有生机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一、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湿地保护。

湿地是自然的海绵,能够吸收雨水,减少洪涝灾害,并提供鸟类、鱼类等生物的栖息地。

我们需要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工作,限制湿地的开发和填充,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

其次,我们应该着重保护和修复森林资源。

森林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净化空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加大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森林保护制度,加强对非法砍伐的打击力度,同时积极推进森林的人工造林工作,以增加森林覆盖率。

此外,水资源也是生态保护的重点。

我们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限制过度开发和污染水资源。

开展水资源调查和监测工作,加强水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二、环境质量提升环境质量的提升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

首先,要强化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挑战,我们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理,推动工业企业减排,提升机动车尾气处理技术,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要加强水污染防治。

水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我们需要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禁止非法排放和乱倒污水,提倡循环利用和节水型社会建设。

此外,土壤污染也需要引起重视。

我们应该加强土壤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土壤修复和污染源控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有机农业的推广。

三、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经之路。

首先,我们需要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应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思考摘要:中共十八大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扩展为“五位一体”,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这不仅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表明了我们党践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实践原因要求与措施“生态文明”自2005年在全国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被首次提出以后,就一直是我们党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问题有过多次强调和阐述,共计525字;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从宏观上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可行性措施,共计1361字;在3月份召开的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共计401件,其中涉及生态文明的议案76件,政协代表提出议案5641件,其中关于生态环境的案件458件。

为什么生态文明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当前我国有没有条件建设生态文明以及到底应该如建设生态文明?本文就简要阐述一下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几点思考。

1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反思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事实也已经向我们证实了伟人的话。

自西方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改造自然,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屡次受到大自然的严惩,并且这种灾难已经由发达国家蔓延到经济不断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从而成为一个普遍性、全球性的问题。

在这样一种以破坏自然,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的工业文明道路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人类开始反思,如何能够找到一条与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文明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有意识地保护客观世界,使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一种理想文明状态。

关于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阳宗海水质污染的案例分析摘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党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国要重视和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互利共生的社会形态。

本文以对淡水湖阳宗海水质污染的案例分析来探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案例分析科学发展引言: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1. 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

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

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2.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包括的三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

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

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生态意识、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等;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等;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包括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摘要:为了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城市规划布局整体是否合理是重要的一环,对于城市的建设规划和城市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城市规划依旧存在着不少问题,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严重阻碍的城市的健康发展。

所以应该找出城市建设的缺陷和问题,并且加以改善,以便能让城市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提高建设水平。

关键词:城市规划;问题;改进前言: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社会经济都在飞速发展,而且为了适应世界范围内的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生态化的趋势。

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应该进一步加强,让城市规划更加人性化。

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城市发展建设,需要通过研究和探索,指出我国在城市规划中的问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整个城市规划变得更加合理、科学。

一、城市规划概述城市规划应该在合理、科学的设计理念下来指导完成相对应的工作。

城市规划为城市建设以及管理提供了最基本的事实依据,而且作为一个区域的政治以及经济文化中心。

让城市能够充分发挥它的城市效应,影响经济、环境以及社会。

而所谓的城市规划其实是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来制定一条符合城市发展的计划,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对于整个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安排和统筹,这项工作十分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

而且城市规划的指导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土地、空间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以及规划统筹,以满足市民的生活与活动需求,让城市环境得到最具体的表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从源头上来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可居住性。

城市规划更应该科学化,符合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让城市编制、监督、审批与当前城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这就是我国目前城市规划的主要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城市规划目前存在的问题1.城市规划缺乏权威以及严肃性。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指导书”,更应该体现严肃性和连续性。

关于生态建筑学的若干探讨

关于生态建筑学的若干探讨

关于生态建筑学的若干探讨摘要:生态建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生态建筑学是当今建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建筑学发展史上创造性的突破,将是21世纪建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必须要针对生态建筑固有的特点进行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护生态、回归自然,实现建筑、人类、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建筑学;问题;措施引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而逐渐深入人心。

特别是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了环境破坏、生态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的后果后,人类对重自然的保护更加重视,同时更加热爱和珍惜自然。

一、生态建筑学的概念(一)生态建筑的分类就建筑生态化的途径而言,生态建筑可分为绿色建筑、生物建筑和自治建筑三类。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以无公害为原则的建筑物;生物建筑是指利用纯天然资源建造的建筑物;自治建筑是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建筑物。

不管是哪一类,都紧紧和自然相联系。

因此,生态建筑的意义就在于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自然环境品质的改善。

(二)生态建筑学的定义生态环境是根据生态学、建筑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依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布局,使建筑物和周围的环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与此同时,生态建筑还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生态建筑的建材具有“4R”原则,即可更新(Renew)、可循环(Recycle)。

可再用(Reuse)。

减少能耗与污染(Reduce);第二,生态建筑尽量依附当地的自然资源;第三,生态建筑从设计开始直到运行,对当地的人类生态环境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在2006年制定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中,将生态建筑的评估标准分为五大项,即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

因此,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1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空气和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不断加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当务之急。

本文将对当前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人类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和滥用,已经使得全球的生态系统出现了严重的破坏和倒退。

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人道主义的损失。

同时,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导致的社会动荡和冲突也日益频发。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紧迫性,采取行动来改变我们对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其次,要加强环境立法和法律执行。

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不仅在于我们的环境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更在于我们缺乏对环境保护的有效法律保障和执行力度。

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需要加强对环境法律的执法力度,增加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严厉的惩罚机制,以起到威慑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第三,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公众意识的提高。

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在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和环保意识的淡漠。

我们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加强环境科普和教育,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的习惯,从而使大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同时,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和技能,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够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共识和共同行动。

第四,要鼓励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也需要经济的支撑和推动,因此我们要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和投资扶持,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和绿色技术的应用,推动经济的绿色化转型。

对于生态建筑设计的思考

对于生态建筑设计的思考
计中的人本 思想
国际建筑师联合 会早 已提 出了建筑 的人 本 思想 ,并提 出对 城市规划和 设计以及建筑 设计 的新要求 ,即要满足人们 不断发展变化 的各 种 需求 。 符 合人类生存 、发展 ,推动 人类 社会进 步 ,是事物发展 的源 动力 ,建筑 的发展 同样 要符 合这一原 则。在建筑工程 的设计 中,要 认识 到人是社会 的主体 ,满足 自然和人类双 向互 动的关系 ,在 城市空 间的创 造中体现对 人 的关心和尊 重,适应各个阶层 、各个年龄 段 、各种职业类型的市民的多样化要求。 生态 建筑设计 受到资源经济 利用等 问题 的约 束 ,考虑 到生态学 的进化 论,我们发现 土地 的利用是 首要 的问题 。城 市在今后 的发 展只 能利用 固定有 限的土地资源 ,只有建立 高效 的空间体 系才 能节约有 限土 地, 比如建 立 充满人情味 并贴近大 自然 的低 层高密度建 筑 ;充分发挥生态技术的作用建立 巨构城市 , 提高 空间效益 。 建 筑物是使用 者与 自然环境 相互联系 的 桥梁 ,在设计 建筑 时要更 多的引入 自然 的元 素,这体现 了重要的生态原则 人生活在 自 然 之中 ,也属 于 自然的组成 部分 ,人 的活动 是基于生态化 之上的,要让人 与环境相互协 调。考虑到建筑 物从设计建造 到使用报废对 环境的影响 ,只有生态建筑更 符合需要 。在 外观上与 自然 呼应 ,在 内部设 计上采用绿色 化是生态建筑 的独特之处 。通 过设计 ,在室 内引进室外 的绿色 ,制造氧气 ,吸收废气和 噪音 ,为生态 建筑开辟 了广 阔的天地 。划分 空间时采用水 面划分或绿色划 分等可 以使建 筑室 内室外 融合, 比如屋面绿 化,既美化 了 环境又能起 到维护刚性屋顶 的作用 。生态建 筑可 以提高人 居 自然舒适度 并能很好 的保护 生态 平 衡 。

15602865_推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15602865_推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战略思考薛阳1,2冯银虎2(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100083;2.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的重要类型之一。

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对于补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短板”,改变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的面貌战略意义重大。

要立足区域功能定位,以县城为主平台,加快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关键词]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协调发展;战略思考[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2018)01—0076—07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主体功能区的重要类型之一,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性较强,担负着提供多种生态服务的功能,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不宜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建设[1]。

据统计,仅位于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县级行政区数量676个,覆盖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比例达53%。

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2]。

要立足区域功能定位,以县城为主平台,加快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一、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重大战略意义城镇化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

截至201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处于“诺瑟姆曲线”中30%-70%之间的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对于补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短板”,改变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的面貌战略意义重大。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作者:吕若晖来源:《时代金融》2016年第27期【摘要】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化建设远远滞后,因此急需通过提高我国经济实力来获得国际话语权,同时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全球化的生态环境危机。

在这种形势下,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重复工业化老路的契机,更多的是面临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各项挑战。

本文首先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入手;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进一步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鉴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若有不当还望指证。

【关键词】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对策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我国还面临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巨大压力。

“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摆在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体一位整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上,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来积极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从整体水平上看,我国跟过去几十年相比,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因各种因素,生态文明建设的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所谓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以此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从而摆脱生态危机,创造与追求生态文明成果的建设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实现协调发展,是使人们在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过程中,不断将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予以克服,进而建设有序合理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环境的全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反思了征服自然,超越了敬畏自然),最终使人类走向与自然协调统一、和谐相处以及共融共处的理性价值取向,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其引导与约束的作用[1]。

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这也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第二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第三是构建合理、公正的社会制度,这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

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

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

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新时代我国亟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在思考如何完善建立生态城市的问题上,我们需要对规划与建设过程中的自主性、自我定位以及思想观念上重新进行审视。

标签:生态城市建设;城市规划;探究与思考当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时期,我们在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目标上砥砺前行,《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便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而然在生态城市建设不断前进的今天,我们对于怎样建设好生态城市仍存有许多思考。

一、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自主性探究从相关资料来看,1990年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建设在中国逐渐兴起,1992年,黄光宇先生在其《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文章中最早提出这一概念,此后的20年,生态城市研究得到迅猛发展。

生态城市的提起与研究最早发源于西方国家,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时代出现城市环境恶化的问题,改善居住环境迫不及待,建设生态城市应运而生。

有人担心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是对西方国家相应理论与实践的模仿,是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脚印下前进,所以我国的生态城市研究滞后严重。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1990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稳定期和成熟期,而这时期是我国城市生态问题最严重的时期,所以此时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与研究的“后发”现象已属于正常之象。

事实上,从国际早期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并不是非常落后。

虽然,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为迅速。

2010年11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对全国的地级以上城市进行搜索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287个地级以上的城市提出“低碳城市”或“生态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城市有276个,占比96. 2%,目前,生态城市建设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83%的城市表示将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思考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思考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思考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间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

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关题:(一)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

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二)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

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

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三)固体废物泛滥、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亿多吨,这些废弃物侵占土地;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

对建设生态-宜居-绿色小城镇的认识和思考

对建设生态-宜居-绿色小城镇的认识和思考

对建设生态\宜居\绿色小城镇的认识和思考摘要:根据滨湖镇所具有的良好生态环境,提出因地制宜,把滨湖镇构建成生态宜居的绿色小城镇;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从生态居住,生态旅游、生态工业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结合地域文化,塑造出鲜明、独特、优良的小城镇形象;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出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关键词:生态宜居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一、前言我国正进入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许多城镇正承受着由过去粗放型发展带来的高污染、高能耗的生态破坏之痛,必须要面对现实,毫不动摇地进行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

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促进小城镇健康协调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统筹城乡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因此,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的理念来规划、设计和建设生态宜居小城镇,将有效地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资源浪费的问题,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产业生态化的健康永续利用。

积极探索绿色小城镇发展之路成为当前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基础性战略任务。

二、建设生态、宜居、绿色小城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城市化的重要途径,而绿色环保生态是城镇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直接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昌吉市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功能不断完善,现代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城镇的带动辐射功能也进一步增强。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和城建成果的显现已经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全市以城带乡,城乡带村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尤其是产业经济基础相对雄厚、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滨湖镇发展步伐较快。

但目前,我区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着资源能源利用粗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人居生态环境治理滞后等问题。

建设绿色小城镇有利于引导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增强节能减排能力,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居住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提高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加快服务业发展。

人居环境的发展趋势和若干思考

人居环境的发展趋势和若干思考

人居环境的发展趋势和若干思考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居环境的发展趋势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就人居环境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若干思考展开论述。

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居环境亟待改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

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然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给人居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城市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污染问题严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人居环境的发展趋势为了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住质量,人居环境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生态环保:未来人居环境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

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提倡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2.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居环境将越来越智能化。

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将成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3.绿色建筑:未来人居环境的建筑将更加注重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在设计、材料选择、节能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4.人性化:人居环境的发展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

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体验和幸福感。

因此,人居环境的设计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提供更加舒适和宜居的环境。

三、人居环境发展中的若干思考在人居环境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制定合理的环保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如何提高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建立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3.如何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对于改善人居环境至关重要。

对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对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对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摘要:近年来,城市建设不断的加快,使城市的功能和规模得以不断的扩大。

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建筑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关注于城市建设的质量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生态环境已成为最热门的话题,所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是未来我国城市建设的主流。

该文从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性出发,分析了生态城市规划布局原则,并进一步对我国绿地系统的生态建设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建设1 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性当前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至少一半左右的人口都生活在城市当中,城市成为人类主要活动的聚居地,是政治、经济和精神活动的中心,所以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为密切,因此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从而推动人类生态环境建设的快速发展。

城市是由居民和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其具有高度密集的人口,和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大量的物质和财富聚集在城市里,实现着商品和信息的交换。

同时近几年内,城市人口急速的膨胀,各行各业得以快速的发展,从而导致生活和生活中的垃圾不断增多,使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应付不了,从而形成一系列的生态和社会问题。

近年来经济危机的影响,使经济出现了衰退的局面,失业率增加,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城市的交通状态变得越发的恶劣,房价的急剧升高,使城市居民住房呈现紧张的状态,如果依此发展下去,城市的经济和环境都较面临非常大难题,不仅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同时也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针对于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城市病”,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得以解决,从而有效的提高城市的质量和竞争力,使人们在城市里生活得更加舒适,所以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必然的选择,同时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2 生态城市规划布局原则2.1 城市规划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城市之间的竞争也越发的激烈,城市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自己的优势,则需要在当前的建设过程中依托目前城市的优势,来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业、人口、位置、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环境及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从而打造出具有鲜明特点和个性的城市,以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来推进城市的建设。

《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思考5篇》

《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思考5篇》

《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思考5篇》第一篇: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思考随着经济和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面对全球可持续化发展不断深入的今天,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是否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农业生态环境。

作为国民经济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农业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鉴于其主要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而土地资源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的发展程度,因此,保护土地资源的优良性成为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除了土地资源外,农业生态环境还包括水源、大气和生物链等生态资源与环境的综合。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工业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虽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仍未摆脱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环境与资源问题,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现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被提上日程。

理论上而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即:科学、合理、高效的利用自然资源、预防农业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平衡所采取的综合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不断增强了人们开发自然资源的技术和能力。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放弃生态环境成为传统农业发展的弊端之一。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后,为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保护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各国立法保护环境起到了推动作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其中强调了农业的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具备农业发展的合理性与有序性。

其宗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符合现代农业及其环境保护的要求。

关于提升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思考

关于提升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思考

关于提升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思考摘要:为解决城市建设带来的种种环境问题,人们开始寻求通过景观设计构成绿地系统而进行生态补偿,并希望借助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在为居民提供优美的休憩场所的同时,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不足,并讨论了城市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价范围及其标准,阐述了提升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园林规划设计1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现状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过去城市建设中的过度开发对自然的破坏,并认识到了这种破坏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影响。

为解决城市建设带来的种种环境问题,人们开始寻求通过景观设计构成绿地系统而进行生态补偿,并希望借助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在为居民提供优美的休憩场所的同时,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现代景观生态学指出,结合不同城市自然特征的绿地系统应以布置均匀、动态开放、“斑块 - 廊道 - 基质”相结合的环网式景观生态格局为基础,不断调整和扩展,使城市绿地系统在时空的变化过程中始终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

目前的城市绿地从结构上可以区分为复合绿地与草地两种,由于复合绿地的生态效益比单一的草地高出4~5倍,因此多数城市规划中都以复合绿地为主要的绿化手段,以实现城市防风固沙、滞尘吸噪、固碳释氧等生态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绿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然而统计数据表明,由于城市人口增加过快,绿化投资明显不足等原因,我国多数城市均存在着人地矛盾尖锐的问题,绿地系统的建设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首先,目前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仅达30%左右,且东西部差异明显,西部城市整体绿化水平较低;其次,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我国城市人均拥有绿地的面积增长缓慢。

研究表明,城市人均拥有林地10m2或草地50m2,才能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而我国人均绿地水平距此标准还很远,特别是西部城市,其绿地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满足现代化城市的生态发展要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发展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

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获得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

文章从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出发,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以期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

生态城市;概念;意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1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03-02
引言: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1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内涵?
所谓生态城市建设即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机制,寻找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发展环境。

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关于我国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

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

许多城市如上海市、长沙市、宜春市、扬州市、威海市、深圳市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

最近几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生态学会以及他们的地方学会举办了多次全国性地方性学术讨论会,将学术研究与交流推到了高潮。

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于2002年8月19日至23日在深圳市召开,《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是这次大会的主要内容,将对世界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3发展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由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城市建设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效益观、消费观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
式,强调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

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是要以城市生态学和环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城市管理为手段,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执法监督、公众参与的新机制,建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的城市。

通过创建清洁、优美、安静的城市,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高效的生态产业和人们的需求与愿望得到满足、和谐的生态文化与功能相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自然、农业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


4发展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要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它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针对环境差、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

4.1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互促双赢,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

如果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指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资源和环境将难以支撑,环境安全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脱离经济发展去谈,必须靠发展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

因此,既要努力克服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也要坚决防止一谈到环保就放慢发展、甚至不要发展的倾向,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并进。

4.2正确处理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关系。

循环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可以使资源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传统经济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造成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也致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循环经济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三个原则,使得整个经济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末端处理,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

建设生态城市,一条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5关于发展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设想
5.1把握好总体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全面的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以人为本制定战略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与计划。

它必须具备科学性、综合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生态城市总体规划应把生态建设、生态恢复、生态平衡作为强制性内容。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一旦批准,必须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任何改变都必须严格地按照程序进行。

政府要组织制定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以及配套政策,做好生态城市建设的引导、规范和保障工作。

要将生态理念贯穿到城市发展规划之中,研究制定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并通过人大批准,确保这一工程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调节作用,依靠合理的价格引导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约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行为。

划拨主要用于生态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大力鼓励和支持生态产业发展。

完善考核激励政策,科学地设置考核指标,合理地考核评价干部政绩,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既抓当前又考虑长远,既抓发展又抓保护。

5.2追求个性特点和文化风尚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抓住优势,体现个性。

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

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等于一体。

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

为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及其成果的保护,管理者应建立制度,提倡良好的公众环境行为,形成生态城市的规矩和风尚。

培育生态文化是促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源动力。

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知识普及教育,包括科学的资源观、消费观和发展观,努力提高全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

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政府引导的作用,搭建各类宣传和创建载体,大力倡导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
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提倡节约和循环利用,把循环理念和生态意识渗透到千家万户,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提倡节约、循环利用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5.3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是成功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有效保障。

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城市及区域间不断地在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城市越发展,这种交换就越频繁,相互作用就越强。

生态城市的建设特别要强调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协调发展。

不仅要注重自身的繁荣,还要确保城市自身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

建设生态城市,关键是走节约型、循环型的经济发展道路,也就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发展生态经济是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用循环经济理念抓好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力。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循环经济的自主发展。

结论:如果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就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推进市场、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
序的进行。

尽管任重而道远,面对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个繁荣和谐的生态城市将会在中国出现。

参考文献
[1]崔雪松、李海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2).
[2]陈天鹏、陈雪丽:生态城市建设管理主体研究[j],商业时代,2007(13).
[3]张国明、卞延彬:建设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4).
[4]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