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氛围营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氛围的营造
摘要:本文旨在突出中学语文教学人文学科特点,探索营造人文关怀氛围的方法,阐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一方面达到考试这一功利性的目的,另一方面达到人文气息熏陶的非功利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人文关怀氛围营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一方面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在教材的编写上关注教材的人文性。因此,我们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在学生和新教材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读书识字”,是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文以载道”,是语文的社会功用,这些都是从语文的功利性讲的语文的作用。然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除此之外,还有其非功利性的一面,也就是它具有令人不可抗拒的提高人文素质的作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乐在其中时,身心是自由的,因而能自由而充分地发挥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营造人文关怀氛围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统一。鉴于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把人文关怀的学习氛围融入语文教学中
人文主义应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人”的角度,关心他们、研究他们,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仅消极地满
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情感需要,而且意味着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比如,在讲解邓小平同志的《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这篇课文时,学生了解了邓小平同志在香港问题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外交策略后,只是明白了邓小平何以成为一代伟人的原因,或者说只是满足了他们的这方面的好奇心,从语文教学的知识要求上讲,已经到位了。但这种教学不符合人文关怀氛围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没有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因此,教师又设计了一个现场活动题:现在,你有一间书房,班里某同学想租用它一个月,请你根据谈判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制定一份合同,双方谈判。这时,课堂带给学生的就不仅是寻常的快乐,而是要满足其创造欲。所谓“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大家都认可哈姆雷特的前提下,可以发挥创造个性,从而实现自己非功利地自由发展的理想。
二、让人文关怀的学习氛围内化于师生信息交流的网络中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传道,学生被动接受的这种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时代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如段力佩模式中的“点拨”,欧阳代娜模式中的“答疑”,宁鸿彬模式中的“指点”、“评讲”,黎世法模式中的“提问题”、“质疑”、“作业”等,他们都十分重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建立起了纵向、横向、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大大丰富和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自由度。在人文关怀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感化。我们遵循了人的本质规律,更容易把外在的社
会利益变为内在的心理要求,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使学生向往发展,塑造美好的形象,培养爱美之心。所以,人文关怀的学习氛围能调节学生的身心矛盾,使之臻于和谐。
三、人文关怀的学习氛围以持之以恒的评价为原则
人文关怀的课堂教学必须具备系统、全面的教学评价,其中的关键在于对语文教学心理效应的评价。课堂教学不仅要考查学生的认知活动情况、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而且要审视学生情感活动情况、把握学生情感体验的特征,从而弄清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结合的状况,明确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全面发展。因此,“持之以恒”是教学评价的瓶颈所在。许多老师都很注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但对学生持之以恒的评价却是比较松脱的环节。事实上,这是人文关怀的学习气氛建立的关键。因为,持之以恒的评价是对学生不断努力的最大尊重。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学生迷恋电子游戏——他认可电脑对他的评价。生活是现实的,现实中的评价一旦到位,就比虚拟世界有更大的魅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
四、人文关怀的学习氛围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方面有一个重要理论,即“教是为了不教”。因此,人文关怀氛围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日本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把握主题—进行探索—讨论总结—迁移活用”,这是一个自主学习、发现学习的教学结构,可以结合教学实际,为我们所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发扬创新精神。而教
师的作用则表现为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引导学习总结,使学生“学会—会学—善学”,培养学习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获得尊重、形成自信,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将促使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教师可以就这个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联系教材及封建伦理道德对妇女的毒害等,对兰芝为何离开焦家深入探索,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对教材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为了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表达出来,可以将情节的发展分为遣归、抗婚、殉情三幕,把学生组织起来,将自己独特的阅读编成一幕短剧,最后让学生表演。采用这样的形式,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创新能力,主动阅读变得个性化,真正在阅读教学中做到了“以人为本”,实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合一”理念组织主席高登·斯多克斯在《学习的革命》中指出:“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那个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中学语文教学一方面要满足考试这一功利性目的,另一方面要满足人文气质熏陶这一非功利性的目的。在双重目的下,如何使学生轻松地学习语文、心理“减负”,是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使命。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把学生的学习引向“终身学习”的轨道,让他们在有限的语文教育活动中培养素质。总之,相信学生,让学生在人文关怀的学习氛围中,把成功拿出来,和你分享。
参考文献:
[1]于亚中,鱼浦江主编.中学语文教育学.
[2]钟为永主编.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论.
[3]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
[4]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