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汇总一、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
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特点是两个角共用一条边,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性质是邻补角互补;相对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特点是它们的两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性质是对顶角相等。
①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如:∠1、∠2。
②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如:∠1、∠3。
③对顶角相等。
二、垂线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4.垂线特点: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8个角。
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旁,第三条直线的同一侧)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如:∠1和∠5。
2.内错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两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
如:∠3和∠5。
3.同旁内角:(在两条直线内部,位于第三条直线同侧)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 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
如:∠3和∠6。
四、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1.平行:两条直线不相交。
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
a∥b(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推论: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如果b//a,c//a,那么b//c平行线的判定: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第一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
方程一般形式是 ax+by=c(a ≠0,b ≠0)。
2.二元一次方程组: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5.消元: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6.代入消元:把方程组里的一个方程变形,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把这个代数式代替另一个方程中相应的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可先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把求得的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第一步所得的式子中,可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这样就得到了方程的解⎩⎨⎧==b y a x 7.加减消元法:把方程组里一个(或两个)方程的两边都乘以适当的数,使两个方程里的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把所得到的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含另一个未知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以下步骤与代入法相同)第二章 整式的乘法1、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bc a 22-的 系数为-2,次数为4,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122++-x ab a ,项有4项,二次项为 ,一次项为 ,常数项为 ,各项次数分别为 ,系数分别为 ,叫 次 项式。
3、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注意:凡分母含有字母代数式都不是整式。
也不是单项式和多项式。
4、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 n m n a a a +=g (n m ,都是正整数)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初一下数学重点
初一下数学重点
初一数学的重点内容通常包括:
1. 整数运算:包括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绝对值等概念。
2. 代数表达式:包括代数式的认识、简单的代数式的化简与计算。
3. 方程: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
4. 平面图形: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性质与计算。
5. 比例与百分数:包括比例的意义、比例线段定理、百分数与实际问题的应用。
6.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包括调查统计、频数分布表、直方图、折线图等。
7. 几何初步:包括角的认识、角的度量、同位角、对顶角等基本概念。
这些内容是初一数学的重点,学生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大量的练习来掌握这些知识。
1/ 1。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一、图形的认识1. 点、线、面的定义和特征2. 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和特征3. 角的定义和特征4. 图形的种类和特点: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5. 同种图形的分类和比较二、平面图形的性质研究1. 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关系2. 三角形的分类及其性质3. 三角形内切圆和外接圆的应用4.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其判定5. 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和矩形的性质及其判定三、图形的相似与全等1. 图形相似的概念和判定条件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判定3. 图形全等的概念和应用4. 证明图形全等的方法和步骤四、直角三角形的研究1. 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2. 勾股定理的应用3. 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应用五、多边形的面积和周长1. 一般多边形的周长计算2.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和性质3. 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性质4.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和性质六、圆的研究1. 圆的定义和性质2. 圆的元素:圆心、半径、直径、弧长等的概念和关系3. 圆内角和弧度的关系及其应用4. 弧长、扇形面积和圆的面积计算七、线性方程的解法1.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方法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 解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和步骤4. 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八、比例与相似1. 比和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2. 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3. 解直角三角形的比例问题4. 解平行四边形的比例问题九、数据的收集和处理1. 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意义2. 数据的整理和描述3. 数据图形的绘制和解读4. 统计与概率的基本知识十、考试技巧与思维方法1. 解题方法和思维技巧的培养2. 数学解题策略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3. 拓展数学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我们每天都会使用到数学的相关知识。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第一章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包括了七年级下册数学的基础知识点。
以下为数学第一章的知识点:一、整数与小数1、认识整数整数是指没有小数部分,可以是正数、负数和零,如:-3、0、1、2、3等。
2、认识小数小数是指整数和分数之间的数,用小数点作为整数和小数部分的分隔符,如:0.25、3.14、-1.5等。
3、整数与小数的互换将小数转化为整数的思路是将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位数,将整数转化为小数的思路是在其后面加上一个小数点后再加上相应的零。
二、数轴与绝对值1、认识数轴数轴是一种表示数值大小和极性(正负)的直线工具,它将所有实数按大小关系有序排列。
2、认识绝对值绝对值是指一个实数的数字大小,与它所代表的数字的正负性无关。
绝对值的值永远是非负的。
三、加法原理与减法原理1、加法原理加法原理指的是,如果一个多重事件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事件,则在这些事件中发生任一个事件的总次数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次数之和。
2、减法原理减法原理指的是,如果一个多重事件可以通过从总体中减去一个部分得到,则其发生的次数等于总体发生的次数减去这个部分发生的次数。
四、数的比较与大小关系1、认识数的大小关系数的大小关系是指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分别为大于、小于和等于。
2、用数轴比大小若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相同,则比较它们的大小时可以直接比较它们距离零点的长度。
以上为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的简单介绍,这些知识点为数学学习的基础,学好这些知识点对于以后的学习也尤为重要。
因此,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掌握。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知识结构图相交线相交线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平移命题、定理二、知识定义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三、定理与性质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判定: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知识结构图有序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用坐标表示平移二、知识定义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整式的加减1. 同底数幂的乘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2. 同底数幂的除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4.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式分别乘方后的积。
5. 单项式与单项式的和:系数相加,字母部分不变。
6. 单项式与单项式的差:系数相减,字母部分不变。
7. 单项式与单项式的积:系数相乘,字母部分合并。
8. 单项式与多项式的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9.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和: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字母部分不变。
10.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差:同类项的系数相减,字母部分不变。
11. 多项式与多项式的积:用一个多项式去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二、方程与不等式1. 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
2. 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不等式。
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
4.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系数为1。
5. 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方程组。
6.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不等式组。
7.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消元法、代入法。
8.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消元法、代入法。
9. 分式方程:含有分母的方程。
10. 分式方程的解法:去分母、化系数为1、检验。
11. 分式不等式:含有分母的不等式。
12. 分式不等式的解法:去分母、化系数为1、检验。
三、几何图形1. 点、线、面的概念。
2. 直线的性质:无端点、无限延伸、不可度量长度。
3. 射线的性质:有一个端点、无限延伸、不可度量长度。
4. 线段的性质: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度、可度量长度。
5. 角的概念:两条射线从同一点出发所形成的图形。
6.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7. 角的性质:度数大小关系、补角和余角、角的和差。
8. 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边和三个内角组成的封闭图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1概率1.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n/m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
2.随机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3.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做互斥事件。
4.对立事件:即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做对立事件。
5.必然事件:那些无需通过实验就能够预先确定它们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会发生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
6.不可能事件:那些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
2相交线与平行线1.相交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时,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2.垂线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直线的垂线,交点叫垂足。
3.同位角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或说a,b相交c),在截线c的同旁,被截两直线a,b的同一侧的角,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称为同位角。
4.内错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两个角分别在截线的两侧,且夹在两条被截直线之间,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5.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截线同旁,且在被截线之内的两角,叫做同旁内角。
6.平行线几何中,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也永不重合)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的性质: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7.平移平移,是指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
3平面直角坐标系1.定义: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2.平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记为(a,b),a是横坐标,b是纵坐标。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与习题训练
一 幂运算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 m n aa a +=(n m ,都是正整数)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底数可以是多项式或单项式。
如:235()()()a b a b a b ++=+ 2、幂的乘方法则:mnnm aa =)((n m ,都是正整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如:10253)3(=- 幂的乘方法则可以逆用:即m n n m mna a a )()(==如:23326)4()4(4==3、积的乘方法则:nnnb a ab =)((n 是正整数) 积的乘方,等于各因数乘方的积。
如:(523)2z y x -=5101555253532)()()2(z y x z y x -=•••- 4、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nm nmaa a -=÷(n m a ,,0≠都是正整数,且)n m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如:3334)()()(b a ab ab ab ==÷ 5、零指数和负指数;10=a ,即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方等于1。
pp a a 1=-(p a ,0≠是正整数),即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p -次方等于这个数的p 次方的倒数。
如:81)21(233==- 二、整式的乘法1、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如:=•-xy z y x 32322、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即mc mb ma c b a m ++=++)((c b a m ,,,都是单项式) 如:)(3)32(2y x y y x x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的的积相加。
如:)6)(5()3)(23(-+-+x x b a b a4、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注意平方差公式展开只有两项公式特征: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1.已知面积和底边长求高回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A=1/2bh。
A=三角形的面积b=三角形底边长h=三角形底边的高看一下你的三角形,确定哪些变量是已知的。
在本例中,你已经知道了面积,可以将面积的数值代入公式中的A。
你也已知底边长的大小,可以将数值代入公式中的"'b'"。
如果你不知道面积或底边长,那么你只能尝试其它的方法了。
无论三角形是如何绘制的,三角形的任意一边都可以作为底边。
为了更形象地展示它,你可以想象把三角形进行旋转,直到已知边长位于底部。
例如,如果已知三角形面积是20,一边长为4,那么带入得A=20,b=4。
将数值代入公式A=1/2bh,然后进行计算。
首先将底边长(b)乘以1/2,然后用面积(A)除以它。
运算得到的结果应该就是三角形的高!本例中:20=1/2(4)h20=2h10=h2.求等边三角形的高回忆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等边三角形有三条相等大小的侧边,每个夹角都是60度。
如果你将等边三角形分成两半,就会得到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
在本例中,我们使用边长为8的等边三角形。
回忆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将两个直角边描述为a和b、斜边为c:a2+b2=c2。
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定理求出等边三角形的高!将等边三角形对半切开,并将数值代入变量a、b和c。
斜边c等于原始的斜边长。
直角边a的长度就变成了边长的1/2,直角边b就是所求的三角形的高。
以边长为8的等边三角形为例,其中c=8,a=4。
将数值代入勾股定理的公式,求出b2。
边长c和a分别乘以自身求平方值。
然后用c2减去a2。
42+b2=8216+b2=64b2=48求出b2的开方值就得到三角形的高了!使用计算机的开根号计算求得Sqrt(2)。
得到的结果就是等边三角形的高!b=Sqrt(48)=6.933.已知边长和角求高确定你已知的变量。
如果你知道三角形的一个夹角和一条边长,如果这个角是底边和已知侧边的夹角,或是已知三条边长,你就能求出三角形的高。
初一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初一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一、相交线。
1. 邻补角。
- 定义: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 性质:邻补角互补,即它们的和为180°。
例如,∠AOC和∠BOC是邻补角,那么∠AOC + ∠BOC=180°。
2. 对顶角。
- 定义: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 性质:对顶角相等。
如∠AOC和∠BOD是对顶角,则∠AOC = ∠BOD。
3. 垂线。
- 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 性质:-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二、平行线。
-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用符号“∥”表示,如直线a平行于直线b,记作a∥b。
2. 平行公理及推论。
-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即如果a∥b,b∥c,那么a∥c。
3. 平行线的判定。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 例如,若∠1和∠2是同位角,且∠1 = ∠2,则直线a∥b;若∠2和∠3是内错角,∠2 = ∠3,则直线a∥b;若∠3和∠4是同旁内角,∠3+∠4 = 180°,则直线a∥b。
4. 平行线的性质。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例如,直线a∥b,∠1和∠2是同位角,则∠1 = ∠2;∠2和∠3是内错角,则∠2 = ∠3;∠3和∠4是同旁内角,则∠3+∠4 = 180°。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一、数的基本概念1、定义整数:整数是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组成的数字,如123、-10、0。
2、正数和负数:正数是由阿拉伯数字0-9组成的数字,其值是大于(或等于)0的数,如5、27、128等;负数是由带有“-”符号的正数组成,其值是小于0的数,如:-13、-20、-101等。
3、有理数:有理数是分数、小数及其整数倍构成的数。
所有正数和负数都是有理数,小数也是有理数。
二、算术运算1、加法运算:给出一组数,用“+”号连接,将数从左往右从低位数到高位数依次相加,将他们的和称为加法运算,如365+54=419。
2、减法运算:给出一组数,用“-”号连接,将被减数从左右从低位数到高位数依次减去减数,所得的差称为减法运算,如675-255=420。
3、乘法运算:给出一组数,用“乘号”“×”连接,将两个乘数的各个位的数相乘,加起来的积称为乘法运算,如765×43=32995。
4、除法运算:给出一组数,用“除号”“÷”连接,将被除数依次除以除数,所得的结果称为除法运算,如945÷5=189。
三、因式分解1、定义:因式分解是将一个多项式拆分为一系列单项式的乘积,每一系列单项式称为一个因子,例如:3x2+9x -4=(3x+4)×(x-1)。
2、目的:通过因式分解,可以将一个复杂的表达式简化,使其表达的更加清晰明了,也可以使算式更容易求解。
3、步骤:(1)列出多项式并将因式分子写成原因式。
(2)左右分别拆分因式成为两个不包括系数,最高次幂小于等于一的多项式;(3)将拆出来的因式乘起来,检验积与原式是否相等。
四、分式1、定义:分式是无限小数与一个正整数(或零)的比值标准表示法,由一个带有分子(分母为1的无限小数)和分母构成,如5/4表示5与4的比率,是一个分数。
2、形式:分式的形式可以是真分式、假分式、互分式以及真分数,当分子和分母皆为整数时为真分数。
七年级数学下册全部知识点归纳
3、尺规作图中直尺的功能是:
(1)在两点间连接一条线段;
(2)将线段向两方延长。
4、尺规作图中圆规的功能是:
(1)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一个圆;
(2)以任意一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一段弧;
5、熟练掌握以下作图语言:
(1)作射线××;
2、余角、补角只有数量上的关系,与其位置无关。
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只有位置上的关系,与其数量无关。
4、对顶角既有数量关系,又有位置关系。
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在射线上截取××=××;
(3)在射线××上依次截取××=××=××;
(4)以点×为圆心,××为半径画弧,交××于点×;
(5)分别以点×、点×为圆心,以××、××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
(6)过点×和点×画直线××(或画射线××);
(7)在∠×××的外部(或内部)画∠×××=∠×××;
6、在作较复杂图形时,涉及基本作图的地方,不必重复作图的详细过程,只用一句话概括叙述就可以了。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七、积的乘方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整式的乘除知识1:同底数幂的乘法1.法则:a m·an=am+n(m,n都是正整数)(1)底数a可代单项式,也可代表多项式;(2)运用该法则时,底数必须相同。
2.推广:a m·an·ap·…·aq=am+n+p+…+q(m,n,p,…,q均为正整数)3.逆用:a m+n=am·a(m,n都是正整数)例若a 3m=8,a2n=16,则a3m+2n= 。
[解析]因为a 3m=8,a2n=16,所以a3m+2n=a3m·a2n=8×16=128.4.拓展:知识2:幂的乘方1.法则:(a m)n=amn(m,n都是正整数)底数不变,指数相乘2.推广:[(a m)n]p=amnp(m,n,p都是正整数)3.逆用:a mn=(am)n=(an)m(m,n都是正整数)知识3:积的乘方1.法则:(ab)n=anbn(n为正整数)底数分别乘方.即: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2.推广:这个性质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也适用,如(abc)n=anbncn(n是正整数)若所给的幂底数可化为同一个数的幂的形式,可逆用幂的乘方化为同底数幂,根据指数的大小确定所给幂的大小关系,如820=6410,430=6410,因此820=430.3.利用幂的运算法则比较大小:所给幂的指数、底数均不相同,且指数较大时,可利用幂的乘方的性质化为同指数的幂,根据底数的大小关系确定所给幂的大小关系。
知识4:整式的乘法1.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1)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步骤: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1)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
关于初一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总结
关于初一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总结初一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一、同底数幂的乘法(m,n都是整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b)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c)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三、同底数幂的除法(1)运用法则的前提是底数相同,只有底数相同,才能用此法则(2)底数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3)指数相减指的是被除式的指数减去除式的指数,要求差不为负四、整式的乘法1、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如:bca22-的系数为2-,次数为4,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次数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五、平方差公式表达式:(a+b)(a-b)=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就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公式运用可用于某些分母含有根号的分式:1/(3-4倍根号2)化简:六、完全平方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中常见错误有:①漏下了一次项②混淆公式③运算结果中符号错误④变式应用难于掌握。
七、整式的除法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注意:首先确定结果的系数(即系数相除),然后同底数幂相除,如果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初一下册数学重要知识点1.1正数与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negativenumber)。
初一数学下册基本知识点总结(通用8篇)
初一数学下册基本知识点总结(通用8篇)新人教版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篇一一元一次方程一、几个概念1、一元一次方程:2、方程的解:使方程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5、移项:叫做移项。
(切记:移项必须)。
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注意:去分母不漏乘,对分子添括号)②,③,④,⑤三、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①。
设,②。
列,③。
解,④。
检,⑤。
答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几个概念1、二元一次方程:2、二元一次方程组:3、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两个未知数的值。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代入消元的条件:将一个方程化为的形式。
(当一个方程中有一个未知数系数为±1时,最适合)。
2、加减消元的条件:两个方程中,其中一未知数的系数或。
(当两个方程中,其中一未知数系数成倍数关系时,最适合)。
三、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①。
先用代入法或加减法消去系数较简单的一个未知数,转化为;②。
然后再解,得到两个未知数的值;③。
最后将上步所得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回前边其中一方程,求出另一未知数的值。
第八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几个概念1、不等式: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叫做不等式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5、一元一次不等式: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7、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①。
,②。
,③。
,④。
,⑤。
2、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①先定起点:有等号时用点;无等号时用点。
②再画范围:小于号向画;大于号向画。
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先分别求;再求4、注意:①。
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负数时,不等号必须②。
求公共部分时:一般将各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还有如下规律:同大取,同小取;“大小,小大”取,“大大,小小”则第九章多边形一、几个概念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①三角形:是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组成的平面图形,这三条就是三角形的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第四章整式的运算一、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a)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b)单项式的系数是这个单项式的数字因数,作为单项式的系数,必须连同数字前面的性质符号,如果一个单项式只是字母的积,并非没有系数,系数为1或-1。
c)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注意:常数项的单项式次数为0)a)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b)单项式和多项式都有次数,含有字母的单项式有系数,多项式没有系数。
多项式的每一项都是单项式,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就是这个多项式作为加数的单项式的个数。
多项式中每一项都有它们各自的次数,但是它们的次数不可能都作是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只有一个,它是所含各项的次数中最高的那一项次数.a)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后,合并同类项,运算结果是一个多项式或是单项式.b)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一个数与多项式相乘时,这个数与括号内各项都要相乘。
二、同底数幂的乘法(m,n都是整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b) 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c)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d)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其中m、n、p均为整数);e)公式还可以逆用: (m、n均为整数)a)幂的乘方法则: (m,n都是整数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
b) (m,n都为整数)。
c) 底数有负号时,运算时要注意,底数是a与(-a)时不是同底,但可以利用乘方法则化成同底,如将(-a)3化成-a3d)底数有时形式不同,但可以化成相同。
e) 要注意区别(ab)n与(a+b)n意义是不同的,不要误以为(a+b)n=a n+b n(a、b均不为零)。
f) 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 n b n (n为正整数)。
g) 幂的乘方与积乘方法则均可逆向运用。
五、同底数幂的除法a)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 (a ≠0).b)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2)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a0=1(a≠0) ,如100=1 ,(-2.50=1),则00无意义。
c)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 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d)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六、整式的乘法单项式相乘,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法法则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这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是,将系数相乘与指数相加混淆;b)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c)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要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d)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e)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b)运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c) 在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要防止漏项,检查的方法是:在没有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应等于原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b)多项式相乘的结果应注意合并同类项;c)对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x+a)(x+b)=x2+(a+b)x+ab,其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等于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和,常数项是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积。
对于一次项系数不为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mx+a)和(nx+b)相乘可以得到。
七.平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即。
其结构特征是:a)公式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两个二项式中第一项相同,第二项互为相反数;b) 公式右边是两项的平方差,即相同项的平方与相反项的平方之差。
八、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即;口诀:首平方,尾平方,2倍乘积在中央;a)公式左边是二项式的完全平方;b)公式右边共有三项,是二项式中二项的平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项乘积的2倍。
c)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时,要注意公式右边中间项的符号,以及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
九、整式的除法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其特点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符号。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目标与要求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二、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性质和画法;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与识别。
三、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的理解;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四、知识框架五、知识点、概念总结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关系4.垂直:两条直线、两个平面相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
5.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6.垂足:如果两直线的夹角为直角,那么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7.垂线性质(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8.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2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2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9.平行: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平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平面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时,称它们平行。
10.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1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12.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即如果命题的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
13.假命题:条件和结果相矛盾的命题是假命题。
14.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15.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16.定理与性质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7.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8.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9.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0.平行线的判定: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1.命题的扩展三种命题(1)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外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外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1)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原命题与逆命题互逆,否命题与原命题互否,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否命题相互逆否,逆命题与逆否命题互否,逆否命题与否命题互逆。
(2)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
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命题之间的关系(1)能够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2)“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3)命题的分类:A:原命题:一个命题的本身称之为原命题,如:若x>1,则f(x)=(x-1)2单调递增。
B:逆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颠倒的新命题,如:若f(x)=(x-1)2单调递增,则x>1.C:否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全否定的新命题,但不改变条件和结论的顺序,如:若x小于1,则f(x)=(x-1)2不单调递增。
D:逆否命题:将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颠倒,然后再将条件和结论全否定的新命题,如:若f(x)=(x-1)2不单调递增,则x小于1.(4)命题的否定命题的否定是只将命题的结论否定的新命题,这与否命题不同。
(5)4种命题及命题的否定的真假性关系原命题和逆否命题等价,否命题和逆命题等价,命题的否定与原命题的真假性相反。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若p,则q”为真命题,叫做由p推出q,记作p=>q,并且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