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槐树叶 八年级下册教案
一片槐树叶说课稿
《一片槐树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分析教材《一片槐树叶》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台湾诗人纪弦于195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借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这首诗明白易懂,首尾呼应,情思贯通,很适合对八年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本文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指导朗读,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与诗人情感达到共鸣是本文的学习重点,这一点我将采用三层面诵读法来突破。
寻找意象,学以致用是难点我会通过让学生比较阅读、写作来达到要求。
二、说教法1、诵读品味法没有朗读,就谈不上诗歌教学。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采用灵活多样的诵读形式和三层面诵读法,让学生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情感体验法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强烈的感情,与作者达到共鸣,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诗歌。
三、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学生的活动是课堂的主流。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涵咏朗读品味,最终从“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达到“读出自己”的第三层面。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想象、体味、感悟、迁移、转换,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东西来,尝到学习与创造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导入:长城是席慕蓉笔下的乡思乡愁的个性化载体,一片小小的槐树叶如何来表达乡思和乡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纪弦的《一片槐树叶》。
作者简介: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清苑县。
原名路逾,曾用笔名易士。
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纪弦、覃子豪与钟鼎文)之一,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1948年去台湾,后居美国。
2013年7月22日逝世于美国。
背景介绍:《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第6课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语文八级下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长城谣》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
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这首诗写于1954 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
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一、基础知识1.给红色的字注音。
焉支()隘口()蹲踞()焚起()敕勒()蝉翼()沾着()槐树()山巅()2.易误读的字音蹲踞j U不读j U敕勒ch 1不读sh e隘口a i不读y1沾着zhm不读ni an蝉翼chdi不读 d al3. 形近字厂焉:焉支厂踞:蹲踞厂敕:敕免厂沾:沾湿「嫣:嫣红「裙:衣裙「蔌野蔌「粘:粘性4. 词语解释。
【隘口】狭隘的山口。
【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身体。
【些微】一点儿。
【悲欢】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5. 背记知识《长城谣》中较直接写自己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的诗句是“而黄河今夜仍然_________ ,流进 _____ 。
”《一片槐树叶》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的句子是“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去享受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学(文体)常识。
《长城谣》的作者________ ,_________ 族女诗人。
蒙古名字是 ______ ? _____ 。
1981 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一片槐树叶》的作者___________ ,原名________ ,1936 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 __________ 》月刊。
他与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并称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
一片槐树叶教案教学设计
一片槐树叶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槐树叶的生态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槐树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
掌握槐树叶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1.2 教学内容槐树的特点:槐树的种类、生长习性、生命周期。
槐树叶片的结构:叶片形状、叶脉结构、叶肉组织。
槐树叶片的功能: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
1.3 教学活动观察槐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槐树的特点。
发放槐树叶子的样本,观察叶片的结构。
小组讨论,探讨槐树叶片的functions。
1.4 教学评估学生能列举出槐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学生能描述槐树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章:槐树叶子的形态变化2.1 教学目标了解槐树叶子的形态变化规律。
掌握槐树叶子的季节变化特点。
2.2 教学内容槐树叶子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
槐树叶子的形态变化规律:叶绿素含量、叶片大小、叶片颜色。
2.3 教学活动观察槐树叶子的四季变化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变化规律。
发放不同季节的槐树叶子样本,观察叶片的变化。
2.4 教学评估学生能描述槐树叶子的春、夏、秋、冬四季变化。
第三章:槐树叶子的生命周期3.1 教学目标理解槐树的生命周期概念。
掌握槐树叶子的生命周期特点。
3.2 教学内容槐树的生命周期:种子、芽、叶子、花朵、果实、种子。
槐树叶子的生命周期特点:生长、成熟、衰老、凋落。
3.3 教学活动观察槐树的生命周期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生命周期概念。
发放槐树叶子的样本,观察叶片的生命周期特点。
3.4 教学评估学生能描述槐树的生命周期。
第四章:槐树叶子的生态功能4.1 教学目标了解槐树叶子的生态功能。
掌握槐树叶子的环境保护作用。
4.2 教学内容槐树叶子的生态功能: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吸收有害气体、减缓气候变化。
槐树叶子的环境保护作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
4.3 教学活动观察槐树叶子的生态功能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其环境保护作用。
发放槐树叶子的样本,观察叶片的功能。
4.4 教学评估学生能列举出槐树叶子的生态功能。
学生能描述槐树叶子的环境保护作用。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6现代诗两首一片槐树叶》word教案 (1)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课文简介:《一片槐树叶》是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经远离了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
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他借这有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设计一:品读赏析式思路综述:本设计力求通过对诗歌的品读赏析,让学生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浓浓的乡思乡愁,进而感知诗歌这种文学样式。
导入启思2、朗读领会2.教师示范朗诵,3.学生一边倾听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4.一边画出断句标5.志,同6.时让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舒缓、低沉、深情)有所感受。
7.学生自由朗读,8.在听读的基础上,9.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10.让学生自由朗读,11.初步领会诗歌的情感。
教师巡视、倾听,12.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13.也要听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14.给予个别点拨。
15.学生展示朗读,16.请几名同17.学有感情朗读,18.其他同19.学要评一评,20.好在哪里,21.哪里还需要改进。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朗诵者和点评者进行鼓励与指22.导。
23.学生比赛朗读,24.分男女生竞赛朗读。
教师打分记录,25.奖励优胜队。
三、分组品读1、再次自由朗诵诗歌,2、寻找有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3、在下面画出横线。
反馈:“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呦,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反馈:小组汇报收获,提出疑难。
7、教师预设学生的疑问,8、猜测几个可能的问题。
9、师生共同10、探讨,11、通过提示、提问等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
即:B、由看到一片树叶随之引发回忆和思索更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是在第二节才写槐树叶的来历。
C、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双线合并: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未来四、学生熟读成诵通过自由背诵、集体背诵、展示背诵,加深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一片槐树叶教案教学设计
一片槐树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一片槐树叶》这篇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槐树叶的坚韧和生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一片槐树叶》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 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一片槐树叶》的主要内容。
2. 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珍惜生命。
四、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 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和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1. 课文《一片槐树叶》的文本。
2.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4. 学生作业本或练习纸。
1. 导入:通过展示槐树叶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槐树叶的兴趣,导入新课。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一片槐树叶》,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如拟人、比喻等,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主题和价值观,如生命的坚韧和生命力,热爱大自然等。
5. 朗读与表达:学生选择一段自己喜欢的课文,进行朗读表达,培养他们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6. 作业布置: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进行槐树叶的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槐树叶的印象。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收集不同种类的树叶,了解树叶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等特点。
七、课堂小结:2. 强调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环境。
八、课后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槐树叶的作文,描述自己对槐树叶的观察和感受。
2. 家长参与:请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作文,并签字确认。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最新《一片槐树叶》教案
最新《一片槐树叶》教案最新《一片槐树叶》教案最新《一片槐树叶》教案《一片槐树叶》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本诗被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该单元的诗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每首诗都蕴含着深刻而真挚的感情,寄托了发人深省的哲理,完整的教案。
本诗是一首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小诗,以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游子思乡之思,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1、把握本诗表现的诗歌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游子思乡之情。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教学过程(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长城是席慕容乡思乡愁的个性化载体,那么一片小小的槐树叶又怎样寄托诗人纪弦的乡愁呢?下面我们来一同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看看这片小小的槐树叶如何体现作者内心的呼唤。
(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纪弦先生介绍给大家。
(实行加分制,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补充,最后由教师完善)(纪弦,原名路逾,1913年生于河北省清苑县,祖籍陕西,教案《完整的教案》。
是台湾诗坛三大元老之一,作品丰富,且在理论上也有建树,主要作品集有《火灾的城》、《爱云的人》、《纪弦诗选》等。
*知识拓展:由于纪弦与我们清苑当地的关系密切,在此引入与保定有关的作家作品,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家乡文化,培养浓郁的家乡情。
梁斌《红旗谱》、铁凝《哦,香雪》、素有“三驾马车”之一的谈歌,陈冲以及荷花淀派作家群等等。
)三、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54年,诗人远离大陆故土六年,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发现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因此触动思乡之弦,借这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游子思乡之情。
现代诗《一片槐树叶》教案设计
现代诗《一片槐树叶》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带或录像带。
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1、师:放《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歌词歌唱了什么?(学生回答略)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
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
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
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2、介绍作者说起席慕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老师的中学时代,她曾是我们膜拜的偶像。
她的诗和散文都写得极美,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有关介绍。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
1943年出生于重庆,之后随父亲定居台湾。
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的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
《一片槐树叶》教案与反思
《一片槐树叶》教案纪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学习诗歌借物抒怀的写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国家故乡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本文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指导朗读,与诗人情感达到共鸣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而本诗借物抒怀的写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不难,学以致用是难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具准备多媒体﹙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1、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用谈话的方式切入课题,激发情感,拉近师生距离。
2、作者简介(学生自由介绍)纪弦,生于河北省清苑县。
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
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
他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极有建树,他的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
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
3、写作背景:(师介绍)《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一次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的一根弦。
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二﹚、整体感知,自主学习1、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本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描写对象是“一片槐树叶”3、体会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本诗抒发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
一片槐树叶教案
一片槐树叶教案教案标题:一片槐树叶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槐树叶的特点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或校园中的槐树,询问学生对槐树的了解和感受。
2. 准备一片槐树叶,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对槐树叶的好奇心。
活动一:观察槐树叶1. 让学生仔细观察槐树叶的外观特点,如形状、颜色、纹理等。
2. 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槐树叶的特点,并鼓励他们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来描述。
活动二:探究槐树叶的功能1. 引导学生思考槐树叶的功能,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保护树干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展示他们的理解。
活动三:创作槐树叶的画作或手工制作1. 提供画纸、颜料和画笔,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槐树叶的观察和想象,画出一幅槐树叶的画作。
2. 鼓励学生使用多种颜色和技巧,展示他们对槐树叶的理解和创意。
3. 对于不擅长绘画的学生,可以提供槐树叶的剪纸模板,让他们制作槐树叶的手工作品。
活动四:分享和展示1.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画作或手工作品,并分享他们对槐树叶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评论,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合作。
活动五:环保意识教育1. 引导学生思考槐树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并与他们讨论保护槐树和环境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环保建议,并制定班级或个人的环保计划。
活动总结: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关于槐树叶的知识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对槐树叶的观察和理解运用到其他植物的学习中。
教案评估: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观察槐树叶、描述特点、创作画作或手工作品等。
2. 收集学生的作品和环保计划,评估他们对槐树叶和环境保护的理解和关注程度。
教案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槐树和其他植物,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特点和功能。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槐树的生长环境、繁殖方式和药用价值等方面的知识。
一片槐树叶教案
石井初中八年级语文学案《现代诗两首——一片槐树叶》第一课时主备人:使用人:学习目标:1、记住作者及基本文学常识,能够总结说出诗的意境和情感2、拓宽欣赏领域,学会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学习指导:了解创作背景,注意阅读诗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自由朗读,分清类型;整体感知,联系背景;分析写法,捕捉意象;体味语言,感受结构。
自学自练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20分)1、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他与覃子豪、钟鼎文并称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
他是_____________派诗歌的倡导者。
(3分)2、自由阅读,整体感知(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2)诗人是借助一片槐树叶这个意象来抒情的,那么,在作者心目中这片槐树叶怎样的?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4分)(3)从全诗看,诗人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是“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2分)(4)第二节写什么内容?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4分)(5)“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捡来的了”两句,即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6)作者在写作时是按怎样的时间顺序随着时间又有怎样的情感变化?(3分)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或问题课堂练习:(20分)1、本诗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
他是_____________派诗歌的倡导者。
(5分)2、请写出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并简单分析(不超过八十字)。
(2分)3、“一片槐树叶”诗人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4、找出诗中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2分)5、最后一节为什么说“去享受一个……槐花香的季节”而不是“桃花香”或其他的花香呢?(1分)6、第三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人怎么写的?(2分)7、仿照下面这个哲理性比喻句,以“奋斗”和“希望”开头,分别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哲理性比喻。
《一片槐树叶》教案
《一片槐树叶》教案篇1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纪弦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于是他借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教学目标:1、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2、诗歌语言与艺术手法的赏析。
3、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2、诗歌的语言魅力。
难点:诗歌的朗诵与欣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想:课堂教学分三部分进行,以课文的朗读为线索进行组织串联。
第一部分:导入课文,激发情感,简介作者与背景。
(5—6分钟) 第二部分: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情感,了解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
(约25—30分钟)第三部分:拓展欣赏有关“乡愁”方面的资料。
(5分钟)第四部分:情感渗透与作业巩固。
(5分钟)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景,导人新课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用谈话的方式切入课题,激发情感,拉尽师生距离。
二、整体感知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两遍,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一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问题1、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读完这首诗后你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或在头脑中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问题2、你的依据是什么?3、出示课件,简介作者与背景。
三、品味诗歌情感1、学生齐读。
老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2、播放朗读录音。
3、简析诗歌,体会诗歌情感师:从朗读录音来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啊?明确:深情舒缓,略带着一点感伤。
师:诗歌是通过一个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明确:一片槐树叶师:那这是怎么样一片槐树叶啊?作者是诗歌中是如何描述的?明确:全世界最珍奇、最宝贵、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忘了是从哪里检来的、夹在古老的诗集里、沾着些故国的泥土。
师;读到这些描述,你想到了些什么?要求学生讨论后回答。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6课《一片槐树叶》教案设计+说课稿 语文版
《一片槐树叶》教材: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46—47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2)学习诗歌借物抒怀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析、比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强烈的感情,与诗人情感达到共鸣教学难点:学习诗歌借物抒怀的写法教学流程:一、导入课题(播放短片,内容为:配以《乡愁》的乐曲,显示一幅幅恬静温情又略含忧伤的意境图片,每幅图片有关于乡愁的诗句。
)有一种情感,总流淌在古今诗人们的笔端,就像涓涓细流汇成了江河,请同学们朗读屏幕上的诗句,告诉我,这种情感叫什么?是乡愁,是乡思。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华夏民族这样依恋故土。
只要有背井离乡,就会有乡愁。
乡愁如血液一般,从古至今流淌在华夏儿女体内,而被海峡阻隔的台湾同胞,心中更是涌动着刻骨的思想情怀。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这种浓浓情愫。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在学生发言后小结:纪弦,台湾诗人。
1954年,远离大陆故土整整六年的诗人,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捡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情感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三、自由诵读整体感知1、一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注意“些微”一词,不能读破)2、思考:一片槐树叶与乡思有何联系?明确:借物抒怀借一片槐树叶抒发思乡之情四、品读诗意体悟诗情1、思考后师生互动,辨析中悟情(1)、看上去,这是一片什么样的槐树叶?(2)、这是一片普通的槐树叶吗?为什么?(3)、作者对将来有着怎样的企盼?诗中的槐树指国槐还是洋槐?2、二读:读出作者情感(1)、把握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
(3)、依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4)、按照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
五、比较阅读揣摩精髓1、回忆余光中的《乡愁》2、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1)线索:时间、情感(2)意象六、再读诗歌感情迁移1、还可以用哪些意象来寄托乡思?2、联系实际,作为住校生,你们可以用那些意象来抒怀?3、三读:读出自己。
八年级语文:《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现代诗两首 ( 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课方案2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第六课《现代诗两首》教课目的一、领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迷恋之情。
培育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怀的写法。
培育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课重、难点一.频频朗诵,掌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为教课重点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怀的写法是教课的难点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
(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焚起敕(注音略)三学海拾1作者介席慕容(略)2听音,整体感知3授第一提:本写什么?(抓住重点加以剖析:悲、恩仇、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的城史,两千多年的争和伐。
城作史的人尽桑,了千古的悲离合。
使歌的气一下子得大气澎湃。
4析第二提:本写什么?(抓住重点加以剖析:、一⋯⋯就⋯⋯)明确:抒作者城的迷恋之情和美。
(唱、写)追:人怎样抒怀?“” 字写出人昼夜挂故;“一⋯⋯就⋯⋯”写出人心系城以及城在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人把城当作自己的基础和灵魂的寄望之所,所以才有魂梦、之不去的情。
5讲析第三节发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剖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虑:为什么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怀?“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而可知诗人身居异乡,心系故园。
诗人希望有梦,美梦回故乡。
但美梦难成,由于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可以寐!6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并且关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一片槐树叶(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片槐树叶(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整体感知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诗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
这首诗属于那一类?(抒情诗)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如果要你用“这种情感”做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你怎么写?例:1、这种情感如火一般炽烈。
2、这种情感像长城一样厚重。
3、这种情感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汹涌澎湃。
2.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提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
对于身处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诉说的,是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
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情感,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
3.分节赏析男同学齐读第一节思考:(1)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你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要点:历次战争与“长城”恩怨荣辱与“长城”千年历史与“长城”(2)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无情冷眼(3)追问: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提示: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
杀伐纷争,血流成河。
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
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
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全班齐读第一节,要用深沉、舒缓、凝重的语调突现历史的沧桑。
)女同学齐读第二节(1)长城为什么使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提示:作者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长城已经成为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
作者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面对它,自然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又魂牵梦绕、挥之不去,这种思乡情结便借助长城的“躯体”、“面容”、长城的“云”、“树”、“风”传递出来。
一片槐树叶的教案
一片槐树叶的教案教案标题:一片槐树叶的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观察和描述一片槐树叶的形态特征。
2. 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观察和描述一片槐树叶的形态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教学准备:1. 槐树叶样本。
2. 放大镜。
3. 彩色铅笔和纸。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见过槐树吗?它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2. 展示槐树叶样本,让学生观察。
探究:1. 学生分组,每组给每个学生发放一片槐树叶样本。
2. 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槐树叶的形态特征,如叶子的形状、边缘、叶脉等。
3. 学生用彩色铅笔在纸上绘制他们观察到的槐树叶的形态特征,并写下描述性的词语。
讨论:1. 学生展示他们绘制的槐树叶图画,并描述他们观察到的形态特征。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槐树叶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槐树叶的形状和边缘会不同?这与槐树的生长环境有关吗?拓展:1. 学生分别观察其他树种的叶子,并比较它们与槐树叶的形态特征。
2.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其他树种叶子的形态特征。
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观察和描述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保护树木和植物?作业:1. 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植物,选择一种植物并绘制它的叶子形态特征。
2. 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下对这种植物的描述。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槐树的生长环境和生态意义。
2. 学生可以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不同树种的叶子形态特征,并记录下来。
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包括绘制的叶子图画和对植物的描述。
希望以上教案能够为您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如有需要请随时告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中康剑嵘师:请大家看屏幕。
一片枯黄的树叶,一朵含苞的小花、一棵稚嫩的小草、一幅旧画、一首老歌,这些事物司空见惯,很平常很不起眼,但它们有时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现代诗《一片槐树叶》。
看看诗人纪弦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了他深厚的情感的。
师:大家刚刚拿到材料,一定很新鲜,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说说你读完这首诗的初步感觉。
生:自由朗读课文。
(有的很投入大声朗读,有的默读)师:你能告诉大家读完这首诗后你的第一感觉吗生1:我感觉这是一首怀念家乡的诗。
师:你的依据是……生1:文中有一句“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生2:我觉得这首诗挺伤感的。
师:你的依据呢生2:诗中有“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这样的话,还有“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所以我觉得诗人的感情很深沉,有点伤心。
师:看来我们同学的感觉都挺敏锐的的。
知道纪弦何许人吗(PPT出示作者简介)谁愿意来为大家读一下作者简介生3:读。
(纪弦,1913年出生,祖籍陕西,1928年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46年去台湾。
曾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其诗风明快,极具韵味,注重创新,后学者竞相仿效,是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这首诗写于1954年。
)师:这段文字有三点要注意:陕西,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学过美术,他的诗歌营造的画面一定很美;戴望舒的《雨巷》老师给你们做过介绍,最重要的他是在台湾写作这首诗的,这些都要联系起来理解。
哪位同学来读写作背景生4:读。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
一次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的一根弦。
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写师:要真正读懂诗人表达的情感,我们要了解作者以及作者写作这首诗的背景。
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后,你觉得我们应该以什么感情基调来朗读这首诗生:深沉伤感舒缓。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齐来朗读《一片槐树叶》。
师:一说深沉舒缓大家都读得很沉闷,我们该重读的还是要重读,注意把握好节奏,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朗读这首诗我有个要求,你读完后,可以解释一下你这样处理语气语调的理由;其他同学呢,可以对她的朗读做个评价,你觉得她这样处理好不好,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5:朗读全诗。
我在第一小节“而”的前后注意了语气的变化。
因为我觉得“而”前面是一种赞叹、欣喜的感情,而后面呢,则是一种伤感、悲哀的感情,这里有转折的意思在里面。
所以我前面读得热情一点快一点,后面读得伤心一点慢一点。
生6:我认为第三诗节里的第一句“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这一句中的“轻轻”朱广奇没有读好,因为“轻轻”说明树叶既薄又轻,同时还可看出诗人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神情,所以这里语气要读得轻快一点,而第二句语气要读得重一点,前后要有个对比。
师:是的,这里的“故国的泥土”与前面的“蝉翼般”一重一轻,形成对比,很震撼我们读者的心灵。
生7:我认为第二诗节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一句中“些微”这个词用得很典雅。
看到槐树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应该是非常的惊喜,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应该用高兴、惊喜的语气来读。
师:对!一次不经意的收藏,酿就了多么醇厚而甜蜜的回忆。
槐树叶,这寄托着青春记忆,饱含着故园温馨的珍奇,居然“没有些微的损坏”!岁月总是会消磨与损坏一些东西的,而这份对于故国的惦念,竟“没有些微的损坏”!你能把你的理解读给大家听听吗生7:朗读全诗。
师:有谁想做点评的生8:我觉得肖浥雯把第一诗节的五个“最”读得很好。
她重读了。
这五个“最”和三个“一片”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诗人的赞美之情、欣喜之情和伤感之情,五个“最”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深度。
师:这里如果只写“伤心流泪”好不好“为什么呢生:不好,这样就显得平淡了。
师:为何伤心流泪睹物思人、睹物思家啊。
大家想想,诗人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游子之痛怎一个“愁”字了得啊。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能否想象一下,诗人此时此刻的神情或动作是什么样的呢请以第三人称的口吻用几句话描述一下。
前后桌可以互相评说、修改,等一会我请同学来说说。
(学生讨论、评改)生9:诗人在翻阅一本旧诗集时,突然停了下来,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片槐树叶,那片夹在诗集里的叶子。
他把树叶小心翼翼地抖落在手掌中,他为什么不用手捏他怕损伤了那宝贝叶子,哪怕一丝一毫他也不愿意。
生10:他手掌托着那片槐树叶,仿佛擎着一个稀世珍宝。
阳光透过窗子照在薄如蝉翼的叶片上,也照射到诗人那爬上皱纹的额头和缕缕银丝上;他那凝神的眼睛里噙满一汪思乡的泪。
此刻,他仰起头,长长叹了口气,把头转到故国的方向,把那片槐树叶扣在掌心贴在胸口。
(师生评)师:因一片槐树叶来自故土,诗人心系故国,那片小小的槐树叶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记忆,见到它仿佛回到了故土,于是浓浓的乡思乡愁汹涌而出,所以那片槐树叶成了最美的一片。
那么,诗中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一句是哪一句呢生11: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一句是“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师:请你来朗读一下这首诗好吗生11:朗读全诗。
师:刚才陈一格读得非常投入,可谓声情并茂。
大家注意到她在朗读处理上的细节了吗生12:我觉得她在最后一句的处理上与前面同学不一样。
陈一格读的很慢,充满了向往之情,给人一种憧憬的感觉。
生13:“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这一句直抒胸臆,是对祖国母亲的真情告白。
我觉得陈一格在这里感情达到了极点,读得很到尾。
生14:我觉得陈一格跟前面同学不一样的地方是,在整个朗读的过程中,她的语气不是平平的,而是抑扬顿挫,由开始的赞美到伤感,再到后面的回忆和向往,把诗人对祖国的一往深情表达出来了。
师:听了大家这么多的溢美之词,我倒有个跟陈一格PK一下的想法了,我也来朗读一下这首诗,请大家仔细听,看看老师的处理跟陈一格的处理有无不一样的地方。
(师配乐读)师:有什么“听后感”吗生15:我感觉老师读“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这一句的时候,比陈一格读得慢,但声调高些,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对祖国母亲的深情呼唤,我觉得老师处理得更好些。
生16:老师在读“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这一句中的“古老”比较慢,而且很深情。
我觉得这里一定有什么特殊的用意,但我说不出来。
师:对!你听得非常细心。
我在这里是有意这样处理的。
谁知道“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意吗生17:“诗集”是不是有什么文化的意思(说不清,有些犹豫)师:对!就是指“古老的文化”,就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念之情。
今天这一片薄薄的槐树叶掀开了诗人尘封多年的记忆,开启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其实,这种乡思乡愁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如:中国人有“叶落归根”的传统;中国诗歌里表现乡思乡愁的作品比比皆是,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等等。
大陆台湾同根同源,海峡两岸的百姓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前阶段台湾大选中国民党之所以能够胜出,我们撇开政治的因素,民众的这种选择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一种心灵的回归。
所以,这里用“古老的诗集”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师: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朗读其实是你用声音形象来诠释作品表达情感。
“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文章理解的不同,那么各人的朗读处理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朗读时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融进自己的情感。
师:老师还要提醒大家一点,有没有同学注意到,作者最后用的是一个问号和一个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你能否想象一下,假如诗人回到了故国的怀抱,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请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散文的语言描述一下。
(出示PPT)昨天,我在准备这堂课时,试着用这种方法把第三诗节一二两句改写了一下,大家要不要先听听(出示PPT)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不经意间,我打开那本尘封已久的诗集,一片叶子悄然滑落。
哦,这是故园的槐树叶呀,薄薄的、浅灰黄色的,在阳光的穿透下,薄如蝉翼。
我小心翼翼地捧起叶片,泪眼朦胧中,依稀可见叶片上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请大家直接写在诗歌的空白处。
(生写,师巡视指点)(学生读、老师评点)师:从刚才大家的对诗歌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欣赏一首诗,首先要联系作者,结合背景,也就是要学会“读人”。
然后,要揣摩、品味语言,即咬文嚼字(词语、句式、修辞),并且加以联想想象,从而体味情感,也就是“读情”。
其实“诗”就是“人”在特定“情”的境况中,从“心”里流淌出来的精华。
(板书)让我们一起再来体味诗人纪弦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精华,齐读《一片槐树叶》。
(生齐读)师:因一片小小的槐树叶来自故土,诗人纪弦心系故国,那片小小的槐树叶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刻记忆,我们同学在生活中一定也有类似的心理体验,一片枯黄的树叶,一朵含苞的小花、一棵稚嫩的小草、一首老歌、一幅旧画,是否也曾触动过你心底最柔软的那一角呢请大家仿照《一片槐树叶》也来学写一首诗,先选好一个意象,然后加以描绘渲染,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出示PPT)(学生写、读,老师评点)师:今天的作业是1.课外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或歌曲,复制下来,写点自己的赏析文字,以跟帖的方式发在班级博客上。
2.把你写的小诗发在我们的班级博客上,老师会跟帖给你做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