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李政道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李政道。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
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李远哲。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朱棣文。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崔琦。
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高行健。
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钱永健。
高行健是法籍华人,其余为美籍华人。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市人。
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57年由于与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观念被实验证明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
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而出国了。
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
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
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
赴美入芝加哥大学李振道,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
李政道曾在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
因抗战,中学未毕业。
1943年因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生于山东日照,先后在重庆、南京和青岛上小学。
1948年随父母去台湾,又在台中读了一年小学。
1949年丁肇中先考入台北成功中学,次年入台湾建国中学,接受严格的教育,他的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优秀。
1955年建国中学高中部毕业,考入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6年转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崔琦1939年2月28日,出生在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肖旗乡范庄村一个农民家庭,在村里小学毕业后,他于1951年在北京读书,次年到香港培正中学就读。
1957年香港培正中学毕业,1958年赴美国深造,就读于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
李政道
李政道(Tsung - Dao Lee),华人物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市,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因在宇称不守恒理论、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物理、和非拓朴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杨振宁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开始回中国大陆访问。
1996年11月29日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莙政基金。
李政道十分关心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
自1972年起多次回中国访问讲学。
1980年以来,他发起组织美国几十所主要大学在中国联合招收物理学研究生,为培养中国青年物理学家作出了贡献。
他受聘为暨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他积极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设立CUSPEA,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设立私人教育基金,对艺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个人亦喜随笔作画并积极倡导科学和艺术结合。
在科学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年30岁时便升任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他亲自体会到科学人才必须从小培养,因而在1974年5月30日会见毛泽东主席时,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他的建议受到采纳。
1979年他去合肥访问时去科大少年班看望了同学们,并题词:“青出于蓝,后继有人。
”李政道关心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主张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和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并建议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等等。
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李政道先生的艺术情怀
【科学与艺术】Science and Art《粲》 中国自立更生建造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主要用来进行粲粒子研究,作品由李政道设计、计算机作图。
《日月山》 清华美院院长鲁晓波画,以现代画法重演大汶口新石器时代的雕刻“日、月、山”,象征着人类将自然现象的客观性与人们了解的物理规律的主观性统一起来的愿望。
这幅画成为超高能物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画。
《无尽无极》 中央美院原院长吴作人画,已成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标志。
《核子重如牛,对撞新生态》 李可染画,画中两牛角相峙似乎是完全静态的,但蕴含在画中的巨大能量是显而易见的。
李可染说,他一生所作的画都是和平的,这是他第一次描绘斗争和矛盾,以表现人类征服自然的决心。
《超弦生万象》 李可染画【科学与艺术】Science and Art《流光》 吴冠中画,李政道与吴冠中切磋后,用一首诗来解释《流光》:“点、线、面,黑、白、灰,红、黄、绿,最简单的因素,营造极复杂的绘画,它们结合在一起,光也不能留时间,流光—流光,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大鹏》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著名画家刘巨德从庄子《逍遥游》中得到启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青天”,以展翅之白鹏象征宇宙,作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1998年“宇宙的过去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画。
作者简介:冯士超 镇江市原副市长夏 炎 《科学中国人》副总编辑、首席记者《三维朱雀》 鲁晓波画《晓阳辐射新学光》 李可染画《创天》 中央工艺美院原院长、著名画家常沙娜教授以她擅长的敦煌飞天笔法,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物质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作“创天”主题画,该画气势宏雅、寓意深刻,以“妙手托出星云展,艺境创天万物生”,来表现人类对物质和宇宙奥秘的探索。
《雷神引高能》 常沙娜画《雷神引高能》(二) 常沙娜画《格》 1987年5月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成立后首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图案(“格”字由李政道书写,含格物致知之意,其背景是并行计算机的线路图)。
李政道
李政道(T.D.Lee) 1926~1957年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美籍华人物理学家。
1957年,31岁的他与杨振宁一起,以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们的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首两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李政道曾在苏州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
因抗日战争,中学未毕业。
1943年在贵阳以同等学力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走上物理学之路。
1944年日军进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学。
1945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为二年级生。
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与合作者一起从事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
三年后,在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1984年获得全校级教授这一最高级职称。
至今他仍活跃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李政道于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
自从1970年代初,他和夫人秦惠莙开始回中国访问,他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
他向有关方面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于1980年代设立CUSPEA考试,对优秀本科毕业生提供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
1996年11月29日李政道的夫人秦惠莙因患肺癌离开人世。
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30万美元“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莙政基金。
莙政基金现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与国立清华大学(台湾)等五所高校的优秀本科学生进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入选的学生则被命名为莙政学者。
中国30位科学家名字
中国30位科学家名字1. 陈景润(Chen Jingrun) -数学家,著名的陈景润定理2. 杨振宁(Yang Zhenning) -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3. 李政道(Li Zhengdao) -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4. 周培源(Zhou Peiyuan) -数学家和力学家5. 袁隆平(Yuan Longping) -农业科学家,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6. 钱学森(Qian Xuesen) -航空航天科学家7. 高锟(Gao Kun) -通信工程师,被誉为"中国通信之父"8. 吴文俊(Wu Wenjun)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9. 朱自清(Zhu Ziqing) -文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10. 傅斯年(Fu Sinyi) -地球物理学家11. 方滨兴(Fang Binxing) -计算机科学家,中国防火长城项目负责人12. 钱三强(Qian Sanqiang) -材料科学家,领域为纳米材料与纳米器件13. 张衡(Zhang Heng) -古代科学家,发明了地动仪和浑天仪14. 曹光彪(Cao Guangbiao) -物理学家和慈善家15. 丘成桐(Qiu Chengtong) -数学家,丘成桐奖学金创办人16. 刘镇(Liu Zhen) -计算机科学家,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专家17. 朱熹(Zhu Xi) -宋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18. 王淦昌(Wang Ganchang) -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之父之一19. 陈省身(Chen Xingshen) -数学家,陈省身定理的提出者20. 槐聚雨(Huai Juyu) -地震学家,中国地震预报的奠基人21. 车万翔(Che Wanxiang) -地质学家,遗址考古学专家22. 任仲夷(Ren Zhongyi) -医学家,中华医学会第一任会长23. 王曙光(Wang Shuguang) -化学家,有机合成领域专家24. 戴逸(Dai Yi) -数学家,戴逸几何的创立者25. 张作舟(Zhang Zuozhou) -农业科学家,有机农业的奠基人26. 宋灵芝(Song Lingzhi) -动物学家,中国鱼类学奠基人之一27. 陶成章(Tao Chengzhang) -化学家,纺织化学与染料领域专家28. 穆青(Mu Qing) -生物化学家,研究光合作用和碳酸代谢29. 杜小川(Du Xiaochuan) -地质学家,地球科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30. 朱敦儒(Zhu Dunru) -地理学家、地貌学家家以上内容来自AI整理。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57年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2
李政道
1957诺贝尔物理奖
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
1969法国国家学院G.Bude奖章
1977法国国家学院G.Bude奖章
1979伽利略奖章
李政道
李政道1986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
1994和平科学奖
1995中国国际合作奖
1997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
1997纽约市科学奖
1999教皇保罗奖章
1999意大利政府内政部奖章
2000纽约科学院奖
生平著作
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
Harwood科学出版社,1981
李政道文选1-3集,G.Feinberg编辑
BirkhauserBostonInc.,1986
宇称不守恒三十年——李政道六十华诞学术研讨会
BirkhauserBostonInc.,1988
李政道
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
李政道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88
李政道文选,1985-1996,任海沧、庞阳编辑
GordonandBreach,1998
科学与艺术,主编:李政道,副主编:柳怀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物理的挑战,李政道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季承、柳怀祖、滕丽编辑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简体字本)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4(繁体字本)[1]
自述摘录
一九四五年的春天,忽然有一个胖胖的,十几岁孩子来找我。
拿了一封介绍信。
信是一九三一年我初到密其根大学遇见的梁大鹏兄写的。
梁不习物理,十几年未通音讯了,不知怎样会想起我来。
他介绍来见我的孩子叫李政道。
他原在宜山浙江大学,读过一年级,因为日军逼近宜山,他。
1901至今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小故事
目录1901-1950 (1)1951-1980 (4)1981-2000 (7)2001-2010 (8)2011-2020 (10)2021 (12)独享还是共享? (13)人选空缺怎么办? (13)最年轻和最年长的获奖者 (13)史上获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14)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4)作为根据诺贝尔遗嘱设立的五大奖项之一,物理学奖被授予“在物理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与其他诺贝尔奖相比,物理学奖的荐举和甄选过程更长、更缜密。
诺贝尔物理学奖规则规定,获奖者的贡献必须“已经受时间的考验”。
这意味着诺贝尔委员会往往会在科学发现的数十年以后才会为此颁发奖项。
自1901年设立至今,诺贝尔物理学奖已走过百年历程,记录了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无数个里程碑,已成为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01-1950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16、1916年:未颁奖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31、1931年:未颁奖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34、1934年:未颁奖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40、1940—1942年:未颁奖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4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1951-1980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1981-2000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81、1983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82、1984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 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83、1985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84、1986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85、1987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86、1988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87、1989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89、1991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90、1992年: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室91、1993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92、1994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93、1995年: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94、1996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96、1998年:劳克林、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97、1999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98、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2001-201099、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卡尔·E·维曼(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100、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李振道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介绍
李政道 (Tsung Dao Lee) 1926年11月24日 生于中国上海. 1943年至1946年先 后在浙江大学、贵 州大学和昆明西南 联合大学读书.
1
物理学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介绍
当时,吴大猷是其老师.1946年入美 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1950年获哲学 博士学位.同年在该校任天文学副研究 员.1950年至1951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 物理学副研究员和讲师.1951年至1953年 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任研究员.1953年 至1960年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 教授、副教授和教授.
2
物理学第五版Fra bibliotek诺贝尔奖获得者介绍
1960年至1963年任普林斯顿大学物 理学教授.1963年起又任哥伦比亚大学教 授,1964年任恩里科·费米讲座教授.在 任教以外,还从事天文物理和量子力学的 研究.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发现宇 称原理的破坏”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 奖.1971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3
物理学
第五版
诺贝尔奖获得者介绍
李政道在统计力学方面作出了开创性 的重大贡献.鉴于他对核物理学相当广泛 领域的巨大贡献,他被授予爱因斯坦科学 奖,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当选为 美国艺术科学学会成员等,意大利林契国 家科学院院士等.
4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记次年轻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李政道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记次年轻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李政道作者:暂无来源:《世界科学》 2021年第9期朱安远苏州天赐庄李氏家族李政道的曾祖父李子义(1844—1904)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1866年前后他受美国监理会传教士的派遣,由松江府上海迁居苏州府而成为苏州天赐庄李氏家族的始迁祖,经多年繁衍生息,李氏家族早已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英才辈出并扬名海内外。
据罗元旭著《东成西就:七个华人基督教家族与中西交流百年》(2014年5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一书介绍,苏州李氏家族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七个基督教家族之一。
李政道的曾祖父李子义和祖父李仲覃(1870—1941)都是当时颇为知名的基督教牧师和长老,父子俩与存养书院、博习书院和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的渊源深厚。
李政道的父亲李骏康(1897—1955)1915年从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考入东吴大学,次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新成立的农林科(今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1919年毕业时系农林科第2届毕业生。
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外国洋行从事化肥进口贸易,收入颇丰,家庭殷实富足。
1918年与出身于天主教名门世家的张明璋(1900—1983)在上海结婚。
1926年11月24日,李政道出生在上海一个中西合璧的殷富商人基督教家庭,上有两个哥哥(李宏道、李崇道),下有两个弟弟(李达道、李学道)和一个妹妹(李雅芸)。
李政道自幼天资聪慧,心灵手巧,智商和情商都很高。
虽然家中的宗教氛围浓厚,但从小就崇尚自然科学的他终生未曾信奉过宗教。
受社会动荡和战争动乱等因素的影响,李政道从未取得过正式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本科毕业文凭,唯一拥有的学位就是世界级名校芝加哥大学的博士毕业文凭,这一稀罕现象在全世界来说都属凤毛麟角。
李政道博士的爱情故事杨振宁和凌宁(1919—2019)同为第六届庚款留美公费生(1943年8月开考,翌年3月发榜,1945年8月才启程赴美),杨振宁考中物理学(注重高电压实验),凌宁考中动物学。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自1901年创立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科技大国,在物理学领域也有不少杰出的科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下面是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 杨振宁(1957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因物理学研究而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杨-李理论”,对于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和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李政道(1957年获奖)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基本粒子和物理学的基本规律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政道还在物理学领域的其他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3. 高斯古(1957年获奖)高斯古是中国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独立研究者。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基本粒子的强相互作用和量子色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杨振宁(1963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二次获奖是因为对于非守恒性理论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宇宙学和相对论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5. 杨振宁(2004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三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三次获奖是因为对于超导性和超流动性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凝聚态物理学和低温物理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 高锟(2012年获奖)高锟是中国第六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量子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7. 丁肇中(2016年获奖)丁肇中是中国第七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奖项。
他的研究成果在粒子物理学和中微子物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要影响。
8. 陈建功(2018年获奖)陈建功是中国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于激光的产生和应用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简介
一、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简介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1952年并人南京大学)农业化学系首届毕业生,母亲张明璋毕业于上海启明女子中学,大哥李宏道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商科,二哥李崇道毕业于广西大学畜牧兽医学系,大弟李达道肄业于上海大同大学航空工程系,二弟李学道和小妹李雅芸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
-],曾就读于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附中和抗战时期浙江嘉兴秀州中学内迁江西组建的赣州联合中学,因战乱连小学和中学毕业的正式文凭都未取得,1943年夏在贵阳以同等学力考入国立浙江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当时浙江大学本部已从广西宜山县迁至贵州遵义老城,文学院、工学院及师范文科设在遵义,理学院、农学院及师范理科设在湄潭县,一年级新生在湄潭永兴镇上课)。
在永兴镇上大学一年级[师从享有“中国雷达之父”美誉的理论物理学家束星北(1907--1983)教授]。
1944年夏他因翻车事故受伤休学半年,同年11月日军侵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办,1945年年初他辗转进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学习(师从物理学家吴大猷教授),1946年9月获政府经费资助和朱光亚(1924.12.25—201 1.02.26)一起作为吴大猷教授[wuDayou,1907.09.29—2000.03.04,被誉为“中国(近代)物理学之父”]的随行研究生赴美。
李政道以大二学历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因无大学毕业文凭刚开始时是非正式生),1948年春通过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的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并被录取,1950年年初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博士论文《白矮星内的氢含量(Hydrogen content ofwhitedwa矿stars)》的答辩(利用新的星体结构稳定性证明白矮星内的氢含量不大于l%,从而说明白矮星只能是恒星演化的终点。
同时证明白矮星的能量并非是其内部核反应的结果,并首次正确地计算出简并物质的电导率。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物理学奖得主,是中国(后加入美国籍)的两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奖理由是他们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定律,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研究的重大转变。
杨振宁(Chen-Ning Yang,1922—),出生在安徽合肥。
父亲杨武之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原清华大学(后转入西南联大)教授。
由于家学渊源,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
抗战时期,他在昆明的西南联大获得理科学士学位,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
1944年在清华大学获得科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
1945年冬,得到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长期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
1964年加入美国籍。
1966年起,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工作。
1971年回国访问,此后曾多次回国,为中国科技发展献计献策,为中美科技交流牵线搭桥。
2003年底,杨振宁回中国定居,居住于清华园的“大师邸”。
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满足了他父亲久违的心愿。
2017年,扬振宁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代理论物理学许多领域的发展,都与杨振宁的名字分不开。
1949年,杨振宁与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费米一起,提出了基本粒子的结构模式,即费米-杨模型。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提出了规范场理论,确立了他作为20世纪后1半叶物理学奠基人的地位;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一重大成果冲破了当时物理学界的传统观念,促进了基本粒子理论的发展,被科学家们称之为“科学史上的转折点”。
杨振宁自始至终都认为,青少年时期在国内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自己事业取得成就至关重要。
然而,了解现代物理学的人都知道一点,尽管宇称不守恒定律为杨振宁赢得了诺贝尔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高成就,他最大的贡献是杨-米尔斯理论,这是现代规范场论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是背景更加宏大的理论。
李政道博士个人介绍
1946年秋,20岁的李政道进入芝 加哥大学后,暗下决心,不在学术 上取得成就,不会过早地恋爱、 结婚。李政道入学后,由于他有 双份奖学金,便买了一辆二手小 轿车。1948年圣诞节前夕,朋友 黄宛请他帮忙到火车站接他的 朋友凌宁的妹妹,名叫南希· 凌, 是从堪萨斯州哈维埃尔来芝加 哥度假的。李政道欣然从命。 除了凌宁的妹妹外,一同到达的 还有一位中国女学生。她身材 苗条,端庄秀丽,十分妩媚漂亮。 李政道见了,不觉“一见钟情”。
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 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 1964年与瑙恩伯合作,研究了无(静止)质量的 粒子所参与的过程中,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销问题, 这项工作又称李-瑙恩伯定理。 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 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又发现和 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 子袋模型理论。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 格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 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
求学、科研经历
1943年毕业于抗战时期秀州中学内迁江西组建的赣州联中 1943-44 中国贵州省,浙江大学(由于战争,浙江大学从浙 江迁往贵州) 1945 中国云南省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由从北京南迁的北 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及从天津南迁的南开大学组成)在西南联 大物理系学习时,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却旁听三、四年级的课 程,而二年级的课程,只需要参加考试;无论做什么难题, 都是思路敏捷,大异寻常;大二时即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研 究生院;23岁时即完成博士论文和答辩,且名列第一。 1946-49 美国芝加哥大学,1950年获博士学位。 李政道自幼酷爱读书,经常光顾书店,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 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日战争 时期,屡次与家人离合,每次都是把衣物丢得精光,但书不 仅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杨振宁与李政道
这件事清晰地表明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杨振宁无关。吴健雄的实验证实宇称不守恒后召开的记者会,也只有李政道参加,并没有杨振宁参加。但是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大会前,杨振宁恰以比李政道年长4岁为由,要第一个上台领奖,企图造成他是主角的形象。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与李政道办公室隔壁的Church教授完全了解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的过程,对杨振宁的所作所为十分反感。Church教授打抱不平,把当初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写的手稿寄给美国物理学会,向世界公布事实。美国物理学会在1957年12月立即在《今日物理》杂志将李政道写的其中的一张手稿纸作为封面发表出来。杨振宁50年来,最怕的就是这个洋教授的打抱不平和美国物理学会在第一时间的表态。
1956年5月,李政道在电话中告诉了杨振宁这一新的理论突破后,杨振宁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开始,杨振宁不支持李政道的发现,听了李政道的说明后被李政道说服。但是杨振宁对李说,你的论文慢慢发表,我们来写得多一点。李政道不知杨振宁的心机,同意合作。他们在宇称不守恒问题上的合作研究(实际上,没有杨振宁,李政道也已经完成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分析工作。杨振宁利用了李政道的善良)。
就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这个空隙,李政道一边积极思考宇称P和C、T不守恒等问题,同时也对统计力学进行着新的研究,在发表的手稿上可以看到他思考统计力学时随手写的公式和符号。正如美国伯恩斯坦的文章里所说的,“在这一页上李整齐地写满了符号和公式,偶尔可见墨水的污渍。有趣的是它的内容。大约有一半公式是有关统计力学的,而另一半是有关弱相互作用以及宇称不守恒的,对于理论物理学家,在实验物理学家进行测量的时候,只能等待和即兴随写,而李就是在等待和即兴随写”。
杨振宁的谎言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在当事人去世以后编造故事,例如,在大物理学家费米去世后,杨振宁自称自己是费米的学生,并且自称自己的统计力学比费米好 (这是打击报复费米不接受杨振宁为博士研究生)。不但如此,杨振宁还自称李政道的费米博士研究是杨指导的。又例如在李杨的共同老师吴大猷去世后,杨振宁又拿出一封杨振宁给吴大猷的信,编造了很多故事大骂了李政道一通;杨振宁编造故事也编造到他夫人头上:杨振宁在他夫人过世之后说,李政道-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是杨振宁在病床上口述,杨振宁夫人记录完成的。你能够相信吗!又例如,在杨振宁的父亲去世后,发表否定杨振宁的父亲在李政道面前讲过的话:“是振宁不对,振宁对不起你”,但是杨振宁没有想到,同时在场的还有中国科学院的一位主任并没有去世,这位主任出来证明了这个讲话。由于杨振宁的谎言成了习惯,居然在全中国人们的面前出世了天大的谎言:“中国人即将获得诺贝尔数学奖”,但是诺贝尔奖中并没有数学奖。
中国物理学家的故事
中国物理学家的故事1. 引言中国物理学家在世界科学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在理论物理学、粒子物理学、量子力学等领域有着杰出的贡献,还通过实验验证了多个重要理论。
他们的故事展示了中国物理学家们的努力、智慧和勇气。
2.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发现中国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发现了宇称对称性的破缺而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他们在1956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非守恒性弱作用的实验和理论探索》的论文,该论文为他们赢得了这一殊荣。
这项发现为后续的物理研究打开了全新的方向。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成就使得中国在物理学领域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3. 陈省身的工作陈省身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量子理论、统计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省身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模型,如陈-西蒙斯散射、陈-乔伊斯理论和陈式几何。
他的工作不仅对中国物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 曾谨言的历史性实验曾谨言是中国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他领导了中国科学家在2010年成功实现的高能量超导磁体的实验。
这项实验证实了理论上预测的高能量超导磁体的存在,为未来的粒子物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
曾谨言的工作使得中国在高能物理实验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并赢得了国际物理学界的赞誉。
5. 荣誉与成就许多中国物理学家因其杰出的贡献而成为国际物理学界的领军人物。
例如,高锟因在超导电性领域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发现,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郭永怀则因在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学领域的工作而成为国际知名科学家。
这些荣誉和成就展示了中国物理学家在世界科学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6. 培养新一代物理学家中国政府一直注重培养新一代的物理学家。
他们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了许多物理学专业,并提供经济支持和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从事物理学研究。
这些举措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物理学家,他们正在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领域的成果和事迹
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领域的成果和事迹
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领域做出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和贡献,以下列举一些著名的事迹和成果:
1.李政道:李政道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与杨振宁合作提出
了弱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因此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2.王淦昌:王淦昌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是八十年代发现中微子
振荡现象的第一人,为粒子物理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3.周培源:周培源是粒子物理学家,他在八十年代提出了“周守
恒”理论,为弱相互作用和基本粒子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4.石建光:石建光是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他是LHCb实验的发
起人和领导者,该实验发现了重子共振态,为探索粒子物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5.蒋兆和:蒋兆和是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他是日本东京大学的
教授,曾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为理解弱相互作用做出了贡献。
6.陈建功:陈建功是著名的粒子物理学家,他与合作者一起发现
了重大弱相互作用效应,这项成果使得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了基本粒子物理学中的关键问题。
以上是一些著名的华人科学家在粒子物理领域所做出的重要成果和贡献,他们的努力为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界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突破。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名人故事】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李政道是两位被嘲讽出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杨振宁与李政道是两位在物理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华裔科学家。
他们因在元粒子理论和弱相互作用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而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
他们获得这一殊荣的过程却充满了困扰和嘲笑。
杨振宁与李政道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一个关于元粒子和弱相互作用的理论。
他们在这一领域的突破性工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也引发了许多科学界的质疑和嘲笑。
当时,他们的理论被称为“强矩阵论”,并被认为是不可行的。
这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物理学界,人们普遍认为元粒子的空间对称性是保持不变的,而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的理论与此不符。
这与当时主流的思维方式相左,使得他们的理论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和反对。
除了理论背后的争议外,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普通话口音也成为了他们的被嘲笑对象。
他们在学术界和媒体中遭受到了各种嘲笑和歧视。
有些学者和媒体甚至以他们的口音和形象来讽刺他们的理论,认为他们是凭借着口音和中国的身份来获取奖项的。
杨振宁与李政道并没有因嘲笑而沮丧,他们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理论,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来证明他们的理论是可行的。
他们还与其他科学家进行合作,交流和讨论,以便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理论。
最终,杨振宁与李政道的理论被证明是正确的,他们的努力和坚持得到了认可。
1963年,他们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第一位中国籍的诺贝尔奖得主。
这个殊荣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认可,也是对中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的肯定。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才华和成就不应该受到族裔或形象的限制。
尽管他们在学术界和媒体中受到了嘲笑和歧视,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他们的故事也鼓舞着更多的人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受外界的干扰。
杨振宁和李政道教授获诺贝尔奖提名情况探微——纪念中国人首次荣膺诺贝尔奖60周年(下)
DOI:10.19392/ki.1671⁃7341.201721196杨振宁和李政道教授获诺贝尔奖提名情况探微———纪念中国人首次荣膺诺贝尔奖60周年(下)朱安远1 郭华珍21.北京金自天正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中心 北京 100070;2.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康复评定科 北京 100068摘 要:中国留美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博士因首先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荣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根据诺奖官网截至1966年现有的诺物奖提名数据库检索发现,杨李是历史上已知的唯一一次“未获诺奖提名”便荣膺诺奖者。
笔者试图对这种极为特殊的现象成因进行探讨,在推测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得出了合理结论:诺奖提名情况保密50年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杨李在诺奖提名数据库中的信息缺失是因为当事人仍健在或出于某些个人原因而引起的,他俩并非真正是“未获诺奖提名”而荣膺诺奖者。
在对吴健雄女士未能与杨李共享诺物奖的原因予以探究的同时,还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中国人早期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以及详细阐述了科学大师杨振宁教授三大科学成就与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关联关系。
关键词:诺贝尔奖(诺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物奖,PH);诺贝尔化学奖(诺化奖,CH);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医奖, PM);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诺贝尔奖提名(诺奖提名);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物诺委);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定律;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YMT);杨—巴克斯特方程(YBE);菲尔兹奖;超弦理论4中国人早期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撷英(续)中国学者在国际刊物上最早发表的物理学论文是1881年晚清科学家徐寿(字生元,号雪村,1818—1884,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在英国著名《自然》杂志发表的短文《中国的声学》。
[1~2]1874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出版了英国物理学家丁铎尔(John Tyndall,FRS,1820—1893)的名著《声学》(Sound: A Course of Eight Lectures,1867),由英国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和中国学者徐建寅(字仲虎,号别寅,1845—1901,徐寿次子)合译。
中国近代十大最著名科学家
中国近代十大最著名科学家我们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的努力,科学家的无私奉献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今天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十大最著名的科学家。
1. 杨振宁杨振宁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是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1944年的时候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
在世界很多高校都曾任过教。
2. 钱学森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对我国近代的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 邓稼先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4. 袁隆平尊敬的袁隆平是中国水稻杂交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没有袁隆平作出的贡献,可能我们现在还在吃不饱饭的状况。
5. 钱三强钱三强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是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曾经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对于中国的火箭研制是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6. 屠呦呦屠呦呦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是第1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
为中国的医疗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7. 华罗庚华罗庚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8. 李政道李政道是著名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的主要贡献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对天体物理等领域研究。
9. 黄旭华黄旭华是著名的舰船设计专家和核潜艇研究专家,在我国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2019年的时候被授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
10. 于敏于敏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访李政道博士(銮)
闵 捷
李政道
全校级教授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人物介绍
(Tsung-Dao Lee) 美国物理学家。1926年 11月25日生于中国上海 市,原籍江苏苏州。 1944-1946年先后就读于 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 学。1946年入美国芝加 哥大学物理系研究院学 习,1950年6月获哲学博 士学位。1953-1960年历 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助 理教授、副教授。
明确:故事说明了我们所了解的科学知识还很 少,就像孙悟空对于“七十二般变化”这种本 领的认知与拥有一样,真正的科学真理恰似无 边的佛法,还有很多很多是我们所尚未了解的。 这是比喻说理的方法,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深入浅出,平易生动。
阅读思考 (3)在获奖演说中李政道讲了孙悟空的 故事,有哪些言外之意?
明确:从获奖演说的情景说起,显示了记者 出色的访谈技巧,一般说来,访谈的问题应 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便于充分展开主题。 第一个问题从李政道演说时所讲的孙悟空的 故事谈起,具有趣味性,便于回答,而且李 政道用这个故事显然是要讲述一个深刻的道 理。从方法上讲,这属于趣问。
阅读思考 (2)李政道所讲的孙悟空的故事说明了 一个什么道理?这是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 • • • • •
个人著作
• 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 Harwood科学出版社,1981 • 李政道文选1-3集,G. Feinberg编辑 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6 • 宇称不守恒三十年——李政道六十华诞学 术研讨会 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8 • 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 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88 • 李政道文选,1985-1996,任海沧、庞阳编 辑 Gordon and Breach, 1998 • 科学与艺术,主编:李政道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 物理的挑战,李政道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 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季承、柳怀 祖、滕丽编辑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简体字本)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4(繁体字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政道,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李政道(Tsung-DalLee1926—)理论物理学家。
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
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当时一年级在贵州永兴〕物理学系学习,得到老师束星北的启迪,而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1944年因翻车受伤停学。
1945年转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
1946年受他的老师吴大猷(yóu)的推举,获得国家奖学金,去美国深造,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过了研究生资格考试,开始在费米的指导下作博士论文研究。
1949年底,在费米的指导下,李政道完成了关于白矮星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以后在该校天文学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物理系一年任讲师并从事研究工作。
1950年,李政道和来自上海的大学生秦惠君结婚。
他们有两个孩子,长子李中清,现任加州理工学院历史教授;次子李中汉,现任密歇根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
1951年李政道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
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讲座教授,1964年任该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任该大学全校讲座教授。
他依旧美国科学院院士。
李政道对近代物理学的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
假如弱衰变过程中宇称守恒,那么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
然而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该是同一种介子。
李政道和杨振宁通过分析认识到特别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他们认真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
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是守恒的实验途径。
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
因此,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依旧第一次。
李政道也成为当时为止历史上第二个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