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科版七年级几何教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科版七年级几何教学推理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苏科版七年级几何教学中,从不该忽视的一类证明,重视几何概念的教学,强调几何规范语言的书写,深化推理论证的基本方法,注重解题思路的引导等方面的实践,对学生的几何逻辑推理能力进行了有效的培养。

【关键词】推理能力;培养

平面几何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研究平面图形性质的一门学科。因此,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是平面几何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学生学几何的关键,也是学生学几何的难点。虽然学生在小学里接触过一些几何图形,但是现在他们对于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还是完全陌生的。尽管初中七年级上册还没有要求进行逻辑推理形式的书写,可是到了八年级下册就要求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解决有关的“证明”了,如果现在不打好基础,那么以后做几何证明题时可能就会感到困难重重!因此,必须要在七年级做好几何教学的推理论证工作,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实践与体会。

1不该忽视的一类证明,初步感受几何推理论证

平面几何入门学习中,我感觉大多数教师在这一阶段教学中对于利用“等式性质”推导线段和角相等的证明不够重视,而事实上,课本上更有相关的习题要求学生掌握证明,苏科版七年级(上)课本第115页习题6.13如图1如果AC=BD,那么线段AD与线段B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说说你的理由。另一个方面是,在教学中我作为一个典型例题重点讲解,而且在黑板上写出严格的推理过程和填上每一步的理由依据,证明:∵AC=BD(已知)

∴AC+CD=BD+CD(等式性质)

即AD=BC

证完结束后,我小结如下:实际上,这道题目是方程中等式性质在几何方面的运用,接着就做一个变式练习:如上图如果AD=BC,那么线段AC与线段BD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说说你的理由。让学生模仿黑板上的证明过程自己试着写出来,初步感受一下推理论证。同样在学习到角的有关知识点时,尽管书本没有配套的习题,我自编一题几何说理题:已知,如图2,∠AOB=∠COD,请判断∠AOC与∠BOD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在教学中通过分析,让学生回答证明过程,教师板书如下。

证明:∵∠AOB=∠COD(已知)

∴∠AOB-∠BOC=∠COD-∠BOC(等式性质)

即∠AOC=∠BOD

接着做变式练习:已知,如上图,∠AOC=∠BOD,请判断∠AOB与∠COD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通过讲和练可以让学生自我进行归纳证法:相同线段(或角)±公共部分线段(或角)=新的相同线段(或角),这是为以后的几何学习做好了铺垫工作。事实上,在苏科版七年级(下)学习全等三角形时,经常会利用等式性质去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条件,因此,我在这一阶段教学时一直加以重视。

2重视几何概念教学,逐步感悟几何推理论证

严格的几何推理过程的书写,是从线段的中点概念开始的,因此,在讲解“线段中点定义”时,尤其要重视几何概念的教学,以及几何图形,几何语言的规范

书写,这是非常重要的,是学好几何最基本的准备,在教学中我将“线段中点定义”的概念用表格形式列出来,让学生看的更清楚,理解的更深刻。

表1

在进行具体的数学推理论证过程中,符合语言有更细致实用的写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符合语言的运用,可以按如下形式加以讲解:∵点C是AB的中点(已知)∴AC=BC或AC=■AB或BC=■AB或AB=2AC或AB=2BC (线段中点定义),事实上在做题目时都是把有关的条件写出来的,不需要的线段就不要写出来,如果写出来了反而容易混淆做题目的“视线”。还要说明证明线段中点的常用方法:∵AC=BC(已知)∴点C是AB的中点(线段中点定义),这样说明线段中点定义的运用就是从正反两个表达了这一概念,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同时也强调了推理论证的几何书学格式。再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线段的中点概念的解题思路会很清楚,一般的学生都能掌握好几何语言的规范书写。可以采用“类比法”来学习角的平分线定义,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强化几何规范语言的书写,自我实践几何推理论证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对几何语言规范要求的书写不够重视,理由依据也不要求学生写,我认为这种做法对学生学习几何“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几何规范语言的书写本身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自己不加以重视,那么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掌握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我认为:我们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规范的书写几何推理过程,并且每一步都要求写出理论依据,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扎扎实实地进行严格的训练,打好基础,当然开始讲解例题时节奏可以慢一些,好让学生听懂,真正理解。如果我们让学生自己直接写出几何的证明过程,很多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甚至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可以出示有填空形式的证明题,例如学填依据训练,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言必有据”,要让学生理解推理论证的每一步之间都有严密的逻辑顺序关系。

例如1:课本七(下)第9页练一练2

如图3:(1)如果∠1=∠2,根据______,可得AB∥CE;

(2)如果∠2=∠E,根据______,可得AD∥BE;

(3)如果∠1+∠B=180°,根据______,可得AD∥BE。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推理过程的训练,使学生熟悉推理论证的每一步过程,并能明白证明格式的规范要求,作为推理论证的书写样板,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例如七(上)课本第117页上的一道习题:已知,如图4,∠AOC和∠BOC互为邻补角,OD,OE分别是∠AOC,∠BOC的平分线。求证:OD⊥OE,我设计成如下的推理填空形式:

证明:∵∠AOC和∠BOC互为邻补角(______)

∴∠AOC+∠BOC=(______)

∵OD是∠AOC的平分线,OE∠BOC的平分线(______)∴∠1=■______,∠2=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80°=90°

即∠______=90°

∴OD⊥OE(______)

4深化推理论证的基本方法,寻求推理论证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