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概括能力的训练啊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概括方法指导例谈8篇

小学语文阅读概括方法指导例谈8篇

小学语文阅读概括方法指导例谈8篇第1篇示例: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通过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概括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技巧之一,通过概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下面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些小学语文阅读概括方法。

一、认真审题:在阅读题目时,要认真理解题目的要求,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内容,把握问题的关键词,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略读全文: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先快速略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大意,找出文章的主题和重点部分,为后续的概括做好准备。

三、抓主线:在概括文章时,要抓住文章的主线思路,找出文章的主题句和关键词,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四、提炼要点:在概括文章内容时,要提炼出文章的要点和重点内容,注意排除无关信息和细枝末节,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

五、灵活运用语言:在概括文章时,要灵活运用语言,注意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使概括更加准确、简洁和生动,增强表达力和说服力。

六、多练习多积累:概括是一种技能,需要通过多练习和积累不断提高,可以多做一些阅读理解题或概括练习,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

通过以上的小学语文阅读概括方法指导例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概括技巧,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和成绩。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阅读训练,多多积累阅读经验,提升阅读能力,实现语文学科的突破和提高。

【字数: 334】第2篇示例:小学语文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许多小学生在阅读理解这一环节上存在着一些困难,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进行概括。

概括是理解一篇文章内容的重要手段,通过概括可以将复杂的文章内容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

为了帮助小学生掌握阅读概括的方法,以下将分享一些指导例谈:要在阅读之前先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前,可以先浏览一下题目和首尾段,了解文章大意。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概括能力训练08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之概括能力训练08
一、概括的概念
●1、从认识的角度说,概括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认 识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
●2、从思维的角度说,概括就是从分析到综合,从具 体到抽象;
●3、从表达的角度说,概括就是从含蓄到直白,从间 接到直接,以简驭繁、化繁为简的语言运用过程。
二、概括的分类
●初级概括:指对具体事物、事情进行分析、整理、分 类、综合并初步归类。即在感知和表象水平上概括概 括。如归纳段意或归纳主要内容。
3、河里结了冰,轮船开不出去了。
这句话可概括为:轮船开不出去了。 4、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 介意。
这句话可概括为:大家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
实例点拨:“保主舍次”,即保留主要内容,舍弃次 要内容。在一个因果复句中,前后如果没有主次之 分,则用“累加法”,如果有主次之分,则用“保 主舍次”法。 概括下面的句子或语段:
这句话可概括为: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心 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11、①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②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 己”。③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 “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5、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 错。 这句话可概括为: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可以研习数学。
6、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们找回来。
这句话可概括为:就让他们找回来。
实例点拨:“保主舍次”,即保留主要内容,舍弃次 要内容。在一个因果复句中,前后如果没有主次之 分,则用“累加法”,如果有主次之分,则用“保 主舍次”法。 概括下面的句子或语段:

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 概括能力训练10篇

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 概括能力训练10篇

精品文档1为爱挺直①父亲早早去世,为了生计,母亲在家乡摆了个水果摊,每天天没亮就要起来张罗。

到了七点左右,一切准备妥当了,于是用三轮的脚踏车,载着顺路的他和一车水果,在晨曦中一路奋进。

②母亲的背驼得很严重。

到了冬天,在这个北方的小城里,北风裹着雪花,一路肆虐。

每当这个时候,母亲总是用力地挺直了背。

躲在母亲背后的他,恍然发现母亲的驼背直了不少。

③到了学校,他欢呼着跳下车,把这个惊喜发现告诉了母亲。

他还沾沾自喜地叮嘱母亲,说不定蹬脚踏车有助于纠正驼背呢。

母亲笑了笑,不以为意。

可是懵懂的他却天真地认为,如果母亲能直起背来,自己就不会被同学叫做“小罗锅”了。

④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

可是日复一日,他失望地发现,母亲蹬脚踏车时,脊背是直的,可一下车,却又成了驼背。

于是,同学们的嘲笑始终伴随着他。

⑤后来,他考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市里。

没过了几年,他娶了个漂亮的妻子,也增添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

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⑥直到有一天,他骑着自行车,送四岁的女儿去幼儿园。

那天的北风格外地大,刮在脸上竟有些生疼。

女儿惊叫了几声,他于是下意识地挺直脊背,挡住迎风而来的寒风。

风像刀子一样,在身上刮过,他却始终牵挂着后座上的女儿。

⑦那一刻,他突然想起了老家的母亲。

他也终于明白,那些风雨交加的早上,母亲奋力地挺直了一直被他嫌弃的驼背,为后座的他挡住了刺骨的风雪。

母亲的背,因为爱而挺直。

可他不知道的是,每次把他送到学校,回到水果摊后,母亲的背总会疼上大半天。

这样的戏,在他年少时光中,日复一日的上演。

⑧他的心里,突然涌进了阵阵酸楚。

母亲的背是驼的,爱却很直。

每个子女的身前,都有一堵挡风遮雨的挺直脊背,那是一堵爱的厚墙。

1.选文第④段中说“母亲蹬脚踏车挺直的脊背,让他看到了希望”,根据你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他的“希望”是什么?2.“母亲一直想过来看看孙女”,“可是他碍于面子,始终说自己忙,不断推脱”。

高中语文概括能力训练

高中语文概括能力训练

1.记叙性语段【典型例题】为下面的短文续写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

创造时尚的人一天,在英国小镇莱切,一个青年人走到一家化工厂楼下时,被楼上倒下来的一桶化学物质弄脏了头发。

他没钱去理,就那么留着,红红黄黄留了几天,惹得大街上许多青年人纷纷追逐,然后又去效仿。

结果,有家理发店抓住时机,专门找人研制出各种染发的颜料,满足了新奇者的愿望。

这一现象一直扩大到全球,成为一种典型的时尚。

在巴西,一个乡下女孩进城时,她的姥姥在她的裤子上绣了几朵花,这本来是很土很落后的手工艺,早就被淘汰了。

可老太太实在没钱打扮自己的孙女,只能力所能及地绣上几朵花。

但没想到,那时候城里的女人正为“没得穿”而发愁,她们看到女孩子的裤子时,不觉眼睛一亮,爱美的城里女人纷纷效仿。

于是,满大街都是绣了花的裤子。

这种裤子先是在欧洲流行,后来又传到了亚洲。

学生答案:A.时尚总是在不经意间创造的。

B.一个善于创造时尚的人,不一定是走在时尚浪尖的人,却一定是隐于市间的人。

C.创造时尚的人,他们普通、平凡,但也拥有着创造奇迹的才能。

D.时尚有时源自穷人的无奈之举。

【解析】做这一语段,首先要审题:“画龙点睛”指精辟的能点明主旨的语句,“结尾”表明要能概括总结上文,这几处审题基本没问题,关键是要注意语段的题目是“创造时尚的人”,中心词是人,非“时尚”,所以最后的结论最终要落实到人上,不仅仅是对时尚发表看法,此处最容易错,所以做题时首先要审题,不仅要审出显性要求,更要审出隐性要求。

答案A错误。

然后,对两则材料的共性进行概括。

这就要分别找出两则材料的内容要点。

第一则讲青年人被弄脏了头发,没钱去理,结果成为时尚。

第二则讲乡下女孩进城,没钱打扮,裤子上由姥姥绣上了几朵花,结果城里女人效仿,世界流行。

可以看出:创造时尚的人的身份是穷人、普通人或小人物,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情对他们来讲都是无奈的、苦涩的。

所以答案D最准确,B和C共性找得不准确。

【参考答案】【示例1】许多时尚的创造,往往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或者干脆就是穷人的无奈之举。

(完整版)专项训练:小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及其训练

(完整版)专项训练:小学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及其训练

小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般要做到意思准确,语言通顺、简洁。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以培养把文章由厚读薄,即培养高度的概括能力。

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课题扩充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

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

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

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改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周瑜自叹不如。

学会从课题人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

二、段意合并法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

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

如果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如果有的主要,有的次要,则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合并时。

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

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如《落花生》一课,第一段讲的是我们种的花生居然收获了,第二段写的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花生,第三段写的是一家人议论花生引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把这三段的意思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即:我们种的花生收获了在吃花生的过程中我们谈论花生的用处让我们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三、六要素串连法。

一篇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六大基本因素。

从《孤独之旅》看中考之现代文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

从《孤独之旅》看中考之现代文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

从《孤独之旅》看中考之现代文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作者:唐超琼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9期摘要:阅读能力是一个中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而阅读概括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概括能力的考查常常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中占一定比重。

本文意在以统编教材中经典的文本《孤独之旅》为教学设计载体,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答题示例的思维过程,提炼生成概括的一般方法,从而促成学生一般概括能力思维训练的形成。

关键词:中考;阅读概括;方法一、阅读概括能力的重要性及考查情况在语文学习中,概括能力是基础能力之一。

现概括能力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就强。

历届语文考试大纲都会涉及到概括能力的考察。

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1]较强的阅读概括能力,能让学生迅速抓住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并且按照一定的要求来建构信息,使阅读能力提高,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洗练。

本文所涉及的阅读中的概括,是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对所叙事件、所说道理、所言事物、所抒情感等综合地进行判断、理解、分析和整合。

现代文阅读概括能力是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试卷上几乎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如2017年重庆中考阅读《少年书架》第13题对事件、主要内容的概括,2018年福建《好沉的一抔土》第13题对心情变化原因的概括,2018年上海《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第12题按要求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等等。

二、阅读概括能力训练方法举例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例子”的作用发挥好了就可以举一反三。

用学生熟知的文本作为思维训练的载体,可以消解学生与文本的陌生距离感,让学生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思维形成过程,使要探讨的概括方法更易聚焦。

我们以人教版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16课《孤独之旅》为载体进行阅读概括能力训练展开论述。

这里略去《孤独之旅》课文。

根据文本的实际,为了化繁为简,便于集中关注思维过程和思维产品,我们将题目设置得浅显易懂。

小学生语文阅读分点概括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阅读分点概括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语文阅读分点概括能力的培养发表时间:2017-08-18T15:49:52.820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7月总第242期作者:曹彬[导读] 不仅对文本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更对文本的顺序和表达方法有更深的认识,自然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川省内江市第十一小学641000摘要:“分点概括”,指在小学高段的语文阅读中,学生按照提示或是通过对内容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的了解,按照表达的层次,把文本的意思分成几点概述出来。

学生如果能进行分点概括,那么不仅对文本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更对文本的顺序和表达方法有更深的认识,自然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点概括能力培养概括是指学习过程中改造感性知识和形成理性知识的过程。

心理学原理表明,思维能力是认识能力的核心,而概括能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阅读课文能准确全面地整体感知,能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旨。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

而小学高段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的概括目标不再是简单的总体概括,而是要通过文章表达顺序的了解,理清文章的结构,融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再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点概括”。

这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条理性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点概括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指导学生根据文本特点划分文章段落培养学生的分点概括能力,首先要让学生能根据课文特点,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的段落,这样才能让他们找到文章里面所谓的“点”。

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析每一部分详细内容,进行归纳概括,从而培养他们的分点概括能力。

在划分文章段落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人的认知、体验和理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五年级语文段落概括能力的训练

五年级语文段落概括能力的训练

五年级语文段落概括能力的训练语文是学生们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而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段落概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段落概括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提炼出段落的主题和要点。

而在五年级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段落概括能力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介绍一些提高五年级语文段落概括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一、注意段落结构在提高段落概括能力之前,首先要注意段落的结构。

段落通常由一个中心论点或观点开始,再通过一系列论据和例证来支持中心论点。

因此,在阅读一段文字时,要注意分析段落中的关键句和论据,找出中心论点,并理解它与其他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理解关键词段落概括时,理解关键词非常重要。

关键词通常是段落中最能概括段落主题和要点的词语。

通过理解和把握关键词,能够更准确地概括段落。

例如,在一个关于夏天的段落中,关键词可以是“太阳、游泳、冰淇淋”等与夏天相关的词语。

三、运用提问法提问是培养段落概括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阅读一段文字后,可以通过提问自己来帮助理解并概括段落。

例如,“这段文字主要讲了什么?”、“段落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问题都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并概括段落。

四、练习归纳总结练习归纳总结是提高段落概括能力的关键。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年龄的文本,阅读后尝试概括段落的主题和要点。

可以先将段落中的关键句标出,然后再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段落的主题和要点。

通过反复练习,可以逐渐提高概括能力。

五、多读多练最后,多读多练是提高段落概括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方法。

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可以提高对不同类型段落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语文课文、名著或短篇故事,逐渐提高对段落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总结:在五年级语文学习中,段落概括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通过注意段落结构、理解关键词、运用提问法、练习归纳总结以及多读多练,可以有效地提高五年级学生的段落概括能力。

提高段落概括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也将对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题概括能力的训练说起概括能力,我们势必会想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还有,就是阅读相关的内容后,回答问题时需要概括;体会作者的情感时要概括。

概括,可以浓缩成一句话,一段话,也可以凝练成一个词。

这种能力的形成既需培养,又需通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巩固、提高。

具体做法是:一、概括段意概括段意,首先要掌握好方法。

常见的概括段意的方法有摘句法、取主舍次法、归并法、提问法。

1、摘句法是归纳段落大意众多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就是找出足以表达段意的句子,把它摘录下来作为段意。

用摘句法要谨慎,首先要弄清这一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再看一看所摘录的句子是否明确、完整、简洁的表达了段意。

同时还要注意摘录的句子是否需要修改加工。

用摘句法归纳段意的关键是找准中心句和重点句。

有的时候重点句在段落开头,有的在段落结尾,还有的在段落的中间。

仔细分析,在段落的结尾,或段落中间出现的中心句或重点句,它的前面往往用“因此”、“因为”、“的确”、“可见”、“总而言之”、“这就是说”等词引出。

独立阅读实践:鲁迅爱书的故事△鲁迅小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还在上“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启蒙老师——一位远房的叔祖那里看了不少带图的书。

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画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啦!这么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

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家中带他的保姆长妈妈感动了。

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三字’,我给你买来了!”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本。

后来,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

过年。

有种习俗,大人往往给孩子一点钱叫做“压岁钱”。

鲁迅得到这些钱后,总是舍不得零花,攒起来买书看。

△鲁迅小时候对于书籍特别爱护。

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毛病,就不怕麻烦地到书店去调换。

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就自己改换封面,重新装订。

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脏不脏。

脏桌子上是不能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

他最恨用中指在书面上一刮,使书面翘起来,再捏住它翻过去的翻书习惯。

因为这样翻书,在书页上就会留下指甲刮过的痕迹,容易损坏书本。

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

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书,而且还喜欢抄书,抄过很多书。

显然,抄书使他得益不浅。

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书能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鲁迅小时候养成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这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帐”统计,从1912年至1936年,就有九千多册。

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保存得井井有条。

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1)把下面句子中画横线的部分概括为成语。

①妈妈做事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 )②爸爸读的书真是多得无法计量。

( )(2)短文已用“△”分好段落,填写二、四段段意。

第一段:鲁迅小时候把书看作宝贝。

第二段:第三段:鲁迅小时候,酷爱书,喜欢抄书。

第四段:(3)短文赞扬了鲁迅什么精神?2、取主舍次法就是选取主要的内容,舍弃次要的内容。

一个自然段当会有几个意思,对理解课文内容作用大的就是主要的,其余的就是次要的,留下主要的,舍掉次要的就是取主舍次,所以用取主舍次的方法很容易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对较长的句子进行适当的删减,达到既能概括大意,语言又比较简洁。

课外阅读实践:生命的最后时刻1975年年初的一天。

在肃静的手术室,医务人员心情沉重地给周恩来总理做癌症切除手术。

手术已完,正忙着包扎伤口。

身体虚弱的总理,在手术床上睁开眼睛,微微阖动着嘴唇,对身边的同志说:“把李冰同志请来。

”长期从事肿瘤防治事业的李冰同志,刚出手术室,听说总理叫他,又急忙转身返回。

总理见他来到身边,叫道:“李冰。

”李冰难过地应了一声,低下头去侧耳倾听。

“云南锡矿工人肺癌发病情况,你知道不知道?”“知道。

”李冰的声音有些哽咽。

“你们要去解决这个问题,马上就去。

”总理的话音断断续续,十分吃力。

“我就去,请总理别说话了,千万要好好休息。

”李冰强忍着抽泣,低着头,退出手术室。

在走廊上,李冰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热泪夺眶而出。

耳边再次响起总理的指示:癌症不是不治之症,我国医学一定要战胜它!这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啊!当医务人员带着总理的心意,奔赴云南锡矿的时候,我们的周总理正在受着癌症的折磨。

他那慈祥的面庞,已是异常消瘦;那炯炯有神的双眼已深深地凹陷下去。

然而,那目光却仿佛在重复地说:我还有许多工作,我还有许多工作……为了和病魔作斗争,周总理要求医护人员给他喂饭。

癌症的疼痛是难以忍受的。

他紧紧捏住医护人员的手,忍着剧痛吞咽着,每咽下一口饭都要做出极大的努力。

总理对身边的同志说:“我要多吃几口。

来,给我数数。

”“一!”总理费力地咽下一口,“二!”“三!”……豆大的汗珠从总理的额上滚落下来!晶莹的泪水从人们的腮边滴落下来!啊,总理那广阔的胸怀装着亿万人民,惟独没有自己。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了人民,他就是这样一分一秒地向生命索取……(1)用“△”给短文分成三段并写出一、二两段段意。

①②(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倾听——炯炯有神——(3)联系文章内容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豆大的汗珠从总理的额上滚落下来!②晶莹的泪水从人们的腮边滴落下来!3、运用归并法在许多文章的段落中,往往找不到中心句,也没有作者的抒情议论,运用归并法即可。

步骤是:首先,要看看这部分内容是由哪几个自然段构成的;然后,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意思;再思考其中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相对集中的意思;最后,通过合并、取舍,综合加工,归纳出正确的段落大意。

课外阅读实践: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任弼时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政治家、组织家,是我党的优秀党员。

他的许多优秀品质,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出来。

△任弼时同志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化。

他住的房子临着大街,车马喧闹,不宜于养病。

同志们给他找了一个比较适宜的房子,建议他搬进去。

他说:“那座房子驻着一个机关,我是一个人,怎么能以一个人牵动一个机关呢?”一直到他逝世,房子始终没有动。

公家发了东西,他总要问问照料他的同志,是公家按制度发的,还是同志们特别要求的,如果是同志们特别要求的,他就要耐心地批评:“凡事不能超过制度,我们一丝一毫也不能特殊。

”任弼时同志对一起工作的同志们照顾得无微不至。

他经常询问警卫同志吃得怎么样,伙食管理得好不好,给她们想些改善生活的办法。

他经常询问同志们的学习情况,指导学习方法,送书给他们,并且题上勉励学习的字句。

△凡是和任弼时同志一起生活过的人,对于他的崇高品质都有深刻的印象。

他以模范行动赢得了大家的敬爱。

按照分好的段落,写出各部分的段落大意。

(1)(2)(3)4、提问法我们在阅读中还经常会遇到一些段落,既找不到现成的“特殊句子”,而用“归并法”又比较麻烦,这时就可以用“提问法”。

具体做法就是对文章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用简洁、通顺的话连接起来。

然后运用在什么情况下?谁?(什么?)干什么?(怎么样?)这种方法来检验。

课外阅读实践:可爱的荷塘△每年暑假,我总要到外婆家去住,最吸引我的是她家院子里的那口荷塘。

△七月的荷塘,荷花盛开,送来缕缕清香。

我兴致勃勃地观赏着荷花动人的姿态,尽情地闻着荷花的香味,似乎要陶醉了。

我蹲下来,戏弄着塘中的水,又把水洒到大圆盘似的荷叶上,只见一颗颗晶莹的小水珠在碧绿的叶子上滚动着,多好玩!我忽然想起妈妈的话,荷叶不容易吸水,又有香味,可用来包裹食物。

有一种荷叶包的粉蒸肉。

又香又嫩,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多好的荷叶啊!这时,外婆端着一盘圆圆的一粒粒的东西叫我吃。

我拿起一粒送进嘴里,嘿!又香又甜,真可口。

外婆笑呵呵地指着荷塘说:“荷花谢了,就结成莲蓬。

莲蓬上面有许多小孔,像一间间小房间,里面长着一粒粒果实,就是莲子。

你刚才吃的,是去年的莲子裹了糖衣做成的。

”“原来荷塘里有这样的好东西!”我乐滋滋地说。

“还有呢!”外婆接着说,“到了秋天,荷花的根茎有一部分进入泥土后,就膨大起来,成为一节一节的藕.像水果一样,又嫩又甜,可以做莱,也可以制成藕粉。

你不是都吃过了吗?”我又凝神地望着满塘荷花,一朵朵荷花仿佛变成了碧绿的莲蓬,叶子底下又忽然钻出了嫩白的鲜藕。

△我想,荷花的美不仅是它外表的高洁,更可贵的是它给予人们那么多的奉献。

啊!多可爱的荷塘。

(1)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闻”的解释有:A听到; B听到的事情; C出名; D用鼻子嗅气味。

①我闻.到了荷花的香味。

( )②埃及金字塔见闻.。

( )③鲁迅是世界闻.名的文学家。

( )④小明做的好事,我早有耳.闻。

( )(2)写出“仿佛”的近义词。

①②③④(3)短文已用“△”分成三段,写出每段段意。

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4)为什么说荷花给予了人们很多奉献?二、概括主要内容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段落大意很相似,都是具体内容的概括,不同的是段落大意是对一段话内容的概括,主要内容是对整篇文章内容的概括。

常见的主要方法是段意合并法、提取重点段、综合问题答案、提取基本要素法。

1、段意合并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步骤是:①通读全文了解大意;②逐段读,想想每个段落的大意;③把各段大意串联起来,综合归纳。

运用段意合并法,归纳主要内容要注意两点:一是准确地概括每段段意,这样归纳主要内容才贴切。

二是连接时要调换一些词语,以使前后句子衔接得通顺。

课外阅读实践:抢交头卷以后△上午,班上进行语文期中考试。

试卷刚发下来。

我就走马观花似地看了一遍,眨了几下眼睛,摸摸后脑勺,心里不觉高兴起来:嘿嘿,这次试题容易得很。

△于是,我根本不听老师读卷,抢先提起笔来埋头就做,老师读完卷了,我已经做了一小半。

做呀,做呀,一会儿就做完了。

我回头望望班长顾利荣,只见他好似遇到难题,正一手提笔,一手托下巴认真思考呢。

我得意洋洋,心里想:顾利荣啊顾利荣,你今天终于碰上“拦路虎”了吧,虽然你是班长,在语文上,我可不买你的账。

今天,我要让大家看看我的答卷是一贯高速度,让大家看看是你行,还是我行。

想到这儿我毫不犹豫地拿起卷子交给了老师。

这时,我看见同学们都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好像在说:刘保真棒啊!我挺着胸脯得意忘形地回到座位上。

△第二天上午,老师报分数了:“顾利荣99分,许伟98分……”“刘保……”当老师念我的名字时,我赶紧竖起耳朵认真听着,“86分。

”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好像被人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冰水,全身麻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