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法解正误
春秋时期谥法行用考——以周王及鲁、齐等八诸侯国之国君为考察中心
春秋时期谥法行用考——以周王及鲁、齐等八诸侯国之国君为考察中心孟凡港【摘要】谥法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礼法制度,至春秋时期逐渐制度化.周天子及诸侯国君所上谥号有美谥、恶谥与平谥等三种类型,且以一字为常.尽管谥号“累生时之行而谥之”,但春秋时期诸侯国君的谥法行用仍大量名不符实,所上谥号美化色彩浓厚,且符合程度诸侯国间并不均等,鲁、晋较高,而楚、齐、郑较低.究其原因,既有规定不严格、各国标准不同等因素,又有着个人感情偏向,后继者有意地隐恶溢美,或人为抹黑而故意给予恶谥.【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7)006【总页数】8页(P82-89)【关键词】春秋时期;周王;诸侯;谥法行用【作者】孟凡港【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曲阜 2731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25谥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礼法制度,“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
”[1]自西周中叶以降,上至周天子、诸侯国君,下至卿大夫等人去世后,依据其生平事迹而上谥号,以定褒贬。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2]668-669所以,《礼记·乐记》曰:“闻其谥,知其行。
”[3]谥法在刚兴起的时候,并无太严格的规定,一般是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与赞颂,多是美谥,而至周召共和时,厉王因暴政而给予“厉”谥,恶谥遂出现。
“累生时之行而谥之,生有善行死有善谥,所以劝善戒恶也。
”[2]668春秋时期的谥法制度逐渐制度化,但由于国家众多以及各国上谥标准宽严不同,致使许多人的谥号名不符实,其中美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春秋时期谥法行用状况如何?有何特点?由什么原因造成的?本文以周王及鲁、齐、晋、郑、宋、卫、楚、秦等①八个诸侯国君为考察中心,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以期对春秋时期谥法制度研究有所裨益。
笔者依据《逸周书》《春秋》《左传》《国语》《诗经》《史记》等传世文献及《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贰)》(以下简称为《清华简(贰)》)等出土文献,对春秋时期周王及主要诸侯国君的谥法行用逐一予以考察,并加以列表,进而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中国古代谥法表
谥法表谥法表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化合神者曰皇德象天地曰帝德合天者曰帝仁义所往曰王立志及觽曰公执应八方曰侯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髃曰君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果虑果远曰明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能思辩觽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圣善周闻曰宣兵甲亟作曰庄叡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严敬临民曰庄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不生其国曰声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未家短折曰伤短折不成曰殇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官人应实曰知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傦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贞心大度曰匡德正应和曰莫施勤无私曰类啬于赐与曰爱危身奉上曰忠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教诲不倦曰长肇敏行成曰直疏远继位曰绍好廉自克曰节好更改旧曰易爱民在刑曰克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威仪悉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辟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劳曰襄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厘有罚而还曰厘温柔贤善曰懿心能制义曰度聪明叡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柔德安觽曰靖恭己鲜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威德刚武曰圉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追补前过曰刚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义执正曰威治典不杀曰祁大虑行节曰考治民克尽曰使好和不争曰安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行见中外曰悫状古述今曰誉昭功宁民曰商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执义扬善曰怀热识折曰怀述义不克曰丁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外内贞复曰白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杀戮无辜曰厉愎很遂过曰刺不思忘爱曰刺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好变动民曰躁不悔前过曰戾壅遏不通曰幽蚤孤铺位曰幽动祭乱常曰幽柔质受谏曰慧名实不爽曰质温良好乐曰良慈和篃服曰顺嵯痛然曰顺博闻多能曰宪满志多穷曰惑思虑不爽曰厚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觽曰炀内外宾服曰正彰义揜过曰坚华言无实曰夸逆天虐民曰抗名与实爽曰缪择善而从曰比武而不遂曰壮好巧自是曰专谥法解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睳谥法。
谥法解
逸周书谥法解
周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无民无能名曰神。
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德象天地曰帝。
静民则法曰皇。
执心克庄曰齐,资辅供就曰齐。
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
安民立政曰成。
布德执以曰穆,中情见貌曰穆。
敏以敬顺曰顷。
昭德有劳曰昭,容仪恭美听昭,圣闻周达曰昭。
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
强毅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
柔德考众曰静,恭己鲜言曰静,宽乐令终曰静。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
甄心动惧曰顷。威德刚武曰圉。圣善周闻曰宣。治民克尽曰使。行见中外曰悫。胜敌壮志曰勇。昭功宁民曰商。状古述今曰誉。心能制义曰度,好和不争曰安。外内贞复曰白。不生其国曰声。杀戮无辜曰厉。官人应实曰知。凶年无谷曰糠。名实不爽曰质。不悔前过曰戾。温良好乐曰良。怙威肆行曰丑。德正应和曰莫。勤施无私曰类。好变动民曰躁。慈和便服曰顺。满志多穷曰感。危身奉上曰忠。果虑果远曰赶。息政外交曰携。疏远继位曰绍。彰义掩过曰坚。肇敏行成曰直。内外宾服曰正。华言无实曰夸。教诲不倦曰长。爱民在刑曰克。逆天虐民曰抗。好廉自克曰节。择善而从曰比。好更改旧曰易。名与实爽曰缪。思厚不爽曰愿。贞心大度曰匡。
古代文化知识中的6种误区易失分点高考备考
文言文阅读易丢分点:古代文化知识中的6种误区,一定不要踩!对古代文化知识正误的判断,主要靠复习备考时的大量积累,但在考场上碰到平时没积累到的文化知识,就需要通过词语出现的语境和拆分词语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
1.分析语境,把握选项解说正误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重把握具体的语境,从语句体现出来的相关背景、句意等来判断。
比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中11题的D项,“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根据原文“诜怒。
会诜馆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斥御名,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分析,选项解释“御名”指皇帝名讳是正确的。
2.拆分词语,把握词语整体意思虽然文化知识的意思未必就是构成这个词语的各个语素意思的叠加,但从每个语素的意思能够进行初步判断。
比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中11题的C项,“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前”有前任的意思,“尹”是职官名,如果联系语境,把“前尹”解释为开封府前任府尹没有错误;但联系“令尹(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京兆尹(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误区警示1.望文生义考生容易根据有些文化知识的表象进行判断,从而导致失误。
比如,科举考试的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而有些考生常常用现代人的思维去判断,因为现在的乡镇是基层,从而误认为最初的一级科举考试是乡试。
2.多义误判古代的一些词语有不止一个的含义,考生如果仅知其一,就容易出现错误。
如“迁”,作为官职调动的专用词,既指晋升或调动官职,又指贬谪、放逐。
3.近义误判有些词语极为接近,导致考生常常误判。
如谥号、庙号、年号,很多考生就经常混淆。
比如“孝武皇帝”是谥号,“清世宗”是庙号。
4.静态理解有些名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应该动态理解,考生如果对这些词语总是作静态理解,就难免会出错。
如“三公”,周朝时指太师、太傅以及太保。
西汉时改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读《逸周书·谥法解》旧校旧注札记
读《逸周书·谥法解》旧校旧注札记
《逸周书·谥法解》旧校旧注札记:
【札记】
《逸周书·谥法解》是春秋时期的一部著作,作者不详,但被
认为是周室的官员所著。
本书是记录周室谥法的著作,包括谥号的种类、谥号的权威、谥号的级别、谥法的礼仪、谥法的文书、谥法的赐号等内容。
【旧校】
《逸周书·谥法解》旧校旧注有《晋书》、《汉书》、《史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公孙传》、《春秋宋襄公传》、《春秋穆公传》、《春秋秦书》、《春秋韩书》、《春秋楚书》、《春秋魏书》、《春秋吴书》、《春秋越书》、《春秋夷书》、《春秋滑稽书》、《春秋齐书》、《春秋泰伯书》、《春秋战国策》、《春秋灵公书》、《春秋列女传》、《春秋禹贡书》、《春秋平汤书》、《春秋虞书》、《春秋赵书》、《春秋鲁书》、《春秋商书》、《春秋燕书》、《春秋毛诗》、《春秋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右氏传》、《春秋外传》等。
【旧注】
《逸周书·谥法解》旧注有《春秋经注》、《左传注》、《公羊注》、《公孙注》、《宋襄公注》、《穆公注》、《秦书注》、《韩书注》、《楚书注》、《魏书注》、《吴书注》、《越书注》、《夷书注》、《滑稽书注》、《齐书注》、《泰伯书注》、《战国策注》。
古代谥法表
古代谥法表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化合神者曰皇德象天地曰帝德合天者曰帝仁义所往曰王立志及觽曰公执应八方曰侯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髃曰君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果虑果远曰明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平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能思辩觽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圣善周闻曰宣兵甲亟作曰庄叡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不生其国曰声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未家短折曰伤短折不成曰殇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官人应实曰知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傦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贞心大度曰匡德正应和曰莫施勤无私曰类啬于赐与曰爱危身奉上曰忠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教诲不倦曰长肇敏行成曰直疏远继位曰绍好廉自克曰节好更改旧曰易爱民在刑曰克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威仪悉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厘有罚而还曰厘温柔贤善曰懿心能制义曰度聪明叡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柔德安觽曰靖恭己鲜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威德刚武曰圉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追补前过曰刚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义执正曰威治典不杀曰祁大虑行节曰考治民克尽曰使好和不争曰安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行见中外曰悫状古述今曰誉昭功宁民曰商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执义扬善曰怀热识折曰怀述义不克曰丁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外内贞复曰白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杀戮无辜曰厉愎很遂过曰刺不思忘爱曰刺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好变动民曰躁不悔前过曰戾壅遏不通曰幽蚤孤铺位曰幽动祭乱常曰幽柔质受谏曰慧名实不爽曰质温良好乐曰良慈和篃服曰顺嵯痛然曰顺博闻多能曰宪满志多穷曰惑思虑不爽曰厚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觽曰炀内外宾服曰正彰义揜过曰坚华言无实曰夸逆天虐民曰抗名与实爽曰缪择善而从曰比武而不遂曰壮好巧自是曰专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 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秉,顺也;就,会也;锡,与也;典,常也;肆,放也;康,虚也;叡,圣也;惠,爱也;绥,安也;坚,长也;耆,强也;考,成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速也;载,事也;弥,久也;--------------------------------------------------------------------------------作家柏杨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四大无聊,“谥号”是其一另三大无聊是“年号”、“正统”和“避讳”;从总体上看,站在终点看谥号,可谓无聊,而又不仅仅是无聊; 纵向地看,它开始有些积极意义:促使帝王大臣少作恶多为国为民立功,后来才演变成无聊、可笑,保护没落的封建制度;正如那句名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行出于己名出于人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着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始皇倨傲废谥法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曹操求“文”反得“武”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谥法大体上还公正,甚至连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他梦寐以求的“文”表示具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后”、“勤学好问”的品德;但后人偏偏谥之为魏武帝;根据谥法,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为武;曹操这个谥号是在儿子做江山的时候定下来的;儿子即使想给老子涂脂抹粉也做不到;到后来就变成对死者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曹操想到做不到,后来的皇帝真是心想事成了;正常情况下,一个制度建立以后,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完善;随着中国封建制度一步步走向没落,一些好的制度如加谥,也变质了;庙号大全太祖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吴大帝孙权晋文帝司马昭后赵武帝石虎前燕文明帝慕容皝北燕文成帝冯跋前秦惠武帝苻洪后秦武昭帝姚苌后凉懿武帝吕光夏桓帝刘卫辰楚太祖桓温刘宋文帝刘义隆南齐高帝萧道成南梁太祖萧顺之南陈太祖陈文赞北魏太祖拓跋郁律北周文帝宇文泰隋武元帝杨忠唐太祖李虎后唐太祖李克用武周太祖武士彟后梁太祖朱温后周太祖郭威吴太祖杨行密齐太祖徐温闽太祖王审知南汉太祖刘安仁宋太祖赵匡胤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西夏太祖李继迁大理太祖段思平元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夏太祖明玉珍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高祖晋宣帝司马懿前赵光文帝刘渊后赵明帝石勒前燕武宣帝慕容廆前秦明帝苻健后秦文桓帝姚兴刘宋武帝刘裕南梁武帝萧衍南陈武帝陈霸先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北魏孝文帝元宏北齐神武帝高欢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吴高祖杨隆演前蜀高祖王建后蜀高祖孟知祥南汉高祖刘上龙下天世祖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晋武帝司马炎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前秦昭宣帝苻坚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刘宋孝武帝刘骏南齐武帝萧赜南梁元帝萧绎南陈文帝陈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齐武成帝高湛隋炀帝杨广唐世祖李昺金世祖完颜劾里钵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清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烈祖魏明帝曹叡前燕景昭帝慕容俊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后唐烈祖李琰南唐先主徐知诰武周烈祖武俭后梁烈祖朱诚元烈祖孛儿只斤也速该始祖吴武烈帝孙坚成汉景帝李特后秦景元帝姚弋仲北魏神元帝拓跋力微武周始祖姬昌金始祖完颜函普显祖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北齐文宣帝高洋武周显祖武华后汉显祖刘琠清显祖爱新觉罗塔克世肃祖北魏文穆帝元勰武周肃祖武克己后梁肃祖朱黯后晋肃祖石彬辽肃祖耶律耨里思德祖唐德祖李天赐后唐德祖朱邪执宜辽德祖耶律萨剌德明德祖朱四九献祖唐献祖李熙后唐献祖李国昌后晋献祖石绍雍金献祖完颜绥可德祖后唐德祖李霓后汉德祖刘昂辽德祖耶律撒剌的明德祖朱百六圣祖大长和国圣祖郑买嗣北宋圣祖赵玄朗清康熙爱新觉罗玄烨睿祖武周睿祖姬武后晋睿祖石昱翼祖后汉翼祖刘僎北宋翼祖赵敬僖祖后周僖祖郭谌北宋僖祖赵朓义祖南唐义祖徐温后周义祖郭蕴景祖金景祖完颜乌古乃清景祖爱新觉罗觉昌安严祖武周严祖武居常敬祖后梁敬祖朱茂琳宪祖后梁宪祖朱信后唐惠祖李聿毅祖后唐毅祖李教靖祖后晋靖祖石璟文祖后汉文祖刘湍信祖后周信祖郭璟庆祖后周庆祖郭简代祖南汉代祖刘谦顺祖北宋顺祖赵珽宣祖北宋宣祖赵弘殷玄祖辽玄祖耶律匀德实昭祖金昭祖完颜石鲁明熙祖朱初一仁祖明仁祖朱世珍成祖明成祖朱棣肇祖清肇祖爱新觉罗孟特穆兴祖清爱新觉罗福满太宗汉文帝刘恒晋简文帝司马昱成汉武帝李雄后赵孝帝石寇觅前秦高帝苻登刘宋明帝刘彧南梁简文帝萧纲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辽太宗耶律德光金太宗完颜吴乞买西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明成祖朱棣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世宗汉武帝刘彻晋景帝司马师后赵世宗石周曷朱南燕献武帝慕容德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西梁明帝萧岿北魏宣武帝元恪北齐文襄帝高澄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成帝杨昭后周世宗柴荣辽世宗耶律阮金世宗完颜雍明世宗朱厚熜清雍正爱新觉罗胤禛高宗汉元帝刘奭南齐明帝萧鸾南梁昭明太子萧统南陈宣帝陈顼北魏文成帝拓跋浚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赵构清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中宗汉宣帝刘询晋元帝司马睿成汉昭文帝李寿后燕昭武帝慕容盛西梁宣帝萧詧唐中宗李显南汉中宗刘晟大理中宗段正淳肃宗汉章帝刘炟晋明帝司马绍北魏孝明帝元诩北齐孝昭帝高演唐肃宗李亨金肃宗完颜颇剌淑穆宗汉和帝刘肇唐穆宗李恒辽穆宗耶律璟金穆宗完颜盈歌明穆宗朱载垕清同治爱新觉罗载淳宣宗唐宣宗李忱北辽宣宗耶律淳金宣宗完颜珣大理宣宗段智兴明宣宗朱瞻基清道光爱新觉罗旻宁仁宗宋仁宗赵祯西辽仁宗耶律夷列西夏仁宗李仁孝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明仁宗朱高炽清嘉庆爱新觉罗颙琰烈宗晋孝武帝司马曜前赵昭武帝刘聪后燕惠愍帝慕容宝吴烈宗杨渥越烈宗刘隐惠宗南唐惠宗李志闽惠宗王鏻西夏惠宗李秉常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尔明建文帝朱允炆显宗汉明帝刘庄晋成帝司马衍金显宗完颜允恭元显宗孛儿只斤甘麻剌睿宗唐睿宗李旦金幽王完颜宗尧元睿宗孛儿只斤拖雷明睿宗朱佑杬德宗唐德宗李适西辽德宗耶律大石金辽王完颜宗干清光绪爱新觉罗载湉宪宗唐宪宗李纯大理宪宗段正严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明宪宗朱见深景宗闽景宗王曦辽景宗耶律贤西夏景宗李元昊大理景宗段正兴神宗宋神宗赵顼西夏神宗李遵顼大理神宗段智祥明神宗朱翊钧敬宗汉顺帝刘保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唐敬宗李湛孝宗晋穆帝司马聃宋孝宗赵眘明孝宗朱佑樘顺宗唐顺宗李诵辽顺宗耶律浚元顺宗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文宗唐文宗李昂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清咸丰爱新觉罗奕詝武宗唐武宗李炎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明武宗朱厚照成宗南唐成宗李超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清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英宗宋英宗赵曙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明英宗朱祁镇兴宗辽兴宗耶律宗真大理兴宗段思廉明懿文太子朱标元宗汉平帝刘衎南唐中主李璟恭宗汉安帝刘祜北魏景穆帝拓跋晃义宗唐孝敬皇帝李宏辽义宗耶律倍代宗唐代宗李豫明景帝朱祁钰昭宗唐昭宗李晔北元昭宗孛儿只斤爱猷识里达腊明宗后唐明宗李嗣源元明宗孛儿只斤和世王束康宗闽康宗王昶金康宗完颜乌雅束定宗南唐定宗李恪元定宗孛儿只斤贵由徽宗宋徽宗赵佶金丰王完颜宗峻光宗宋光宗赵惇明光宗朱常洛宁宗宋宁宗赵扩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毅宗西夏毅宗李谅祚明崇祯帝朱由检统宗汉成帝刘骜威宗汉桓帝刘志玄宗唐玄宗李隆基懿宗唐懿宗李漼僖宗唐僖宗李儇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庆宗南唐庆宗李荣真宗宋真宗赵恒哲宗宋哲宗赵煦钦宗宋钦宗赵桓理宗宋理宗赵昀度宗宋度宗赵禥端宗宋端宗赵昰圣宗辽圣宗耶律隆绪道宗辽道宗耶律洪基熙宗金熙宗完颜亶章宗金章宗完颜璟哀宗金哀宗完颜守绪崇宗西夏崇宗李乾顺桓宗西夏桓宗李纯佑襄宗西夏襄宗李安全献宗西夏献宗李德旺裕宗元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益宗北元后主孛儿只斤脱古思帖木儿熹宗明熹宗朱由校思宗明崇祯帝朱由检安宗南明福王朱由崧绍宗南明唐王朱聿键--------------------------------------------------------------------------------。
文化|古代谥法详解
文化|古代谥法详解
古代,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
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其功绩和过错,不仅难以给出定论,也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
所以,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皆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
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
想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
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即是。
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亦为奇葩。
命谥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
从最早的经典文献“逸周书,谥法解”开始历朝历代的谥法著述在百种以上,载录谥字约四百个,每个字都有特殊限定的意义。
详见下表。
谥法
谥号所用的字来自《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民无能名曰神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德象天地曰帝静民则法曰皇仁义所在曰王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立制及众曰公执应八方曰侯壹德不解曰简,平易不疵曰简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威仪悉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谏争不威曰德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有伐而还曰厘,质渊受谏曰厘博闻多能曰宪聪明澼哲曰献温柔圣善曰懿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协时肇享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大虑行节曰考执心克庄曰齐,资辅供就曰齐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令民安乐曰康安民立政曰成布德执以曰穆,中情见貌曰穆敏以敬顺曰顷昭德有劳曰昭,容仪恭美听昭,圣闻周达曰昭保民耆艾曰胡,弥年寿考曰胡强毅果敢曰刚,追补前过曰刚柔德考众曰静,恭己鲜言曰静,宽乐令终曰静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由义而济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耆意大虑曰景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毅信正曰威辟屠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柔质受谏曰慧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兵甲亟作曰庄,澼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夙夜警戒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善合法典曰敬述义不克曰丁,迷而不悌曰丁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
执心决断曰肃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忄寒曰戴死而志成曰灵,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短折不成曰殇,未家短折曰殇不显尸国曰隐,隐拂不成曰隐年中早夭曰悼,肆行劳祀曰悼,恐惧从处曰悼不思忘爱曰刺,愎狠遂过曰刺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在国逢难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蚤孤铺位曰幽,壅遏不通曰幽,动祭乱常曰幽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去礼远众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好内怠政曰炀知甄心动惧曰顷威德刚武曰圉圣善周闻曰宣治民克尽曰使行见中外曰悫胜敌壮志曰勇昭功宁民曰商状古述今曰誉心能制义曰度好和不争曰安外内贞复曰白不生其国曰声杀戮无辜曰厉官人应实曰知凶年无谷曰糠名实不爽曰质不悔前过曰戾温良好乐曰良怙威肆行曰丑德正应和曰莫勤施无私曰类好变动民曰躁慈和便服曰顺满志多穷曰感危身奉上曰忠果虑果远曰趕息政外交曰携疏远继位曰绍彰义掩过曰坚肇敏行成曰直内外宾服曰正华言无实曰夸教诲不倦曰长爱民在刑曰克逆天虐民曰抗好廉自克曰节择善而从曰比好更改旧曰易名与实爽曰缪思厚不爽曰愿贞心大度曰匡谥法解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
谥法
浅谈谥法摘要:从孔子时候起,儒家有意识地把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调整人际关系的手段。
在《论语》上面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孟子又对这一点加以发扬光大。
和孟子同时产生了伪托周公做的被编入《逸周书》的《谥法解》,这本书是谥法在后来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谥法,制度正文: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包括朝鲜、越南、泰国、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即称为“谥法”。
《谥法研究》曰:“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1】234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
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号中还有一种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土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
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高官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
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
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谥号的选定要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憨”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至迟到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
谥法解——精选推荐
三家注史记·史记正义论例·谥法解◎谥法解【考证】洪颐煊曰:“《隋书·经籍志》、《大戴礼记》十三篇,注云:梁有谥法三卷。
后汉安南太守刘熙注:亡。
”案《大戴礼》本有谥法篇,见《白虎通》、《北堂书钞》卷三,引《大戴礼》谥法,其时尚未亡,《太平御览》卷五百六十二引《大戴礼》曰:周公旦太师望相嗣王,作谥法一段,与《周书》谥法篇同。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
谥才行之迹。
号者功之表。
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行出于已,名生于人。
名,谓号谥。
【考证】卢文弨曰:“古书两重排列者,皆先将上一列顺次排讫,而后始及于下一生。
自后人误以一上一下读之,至改两重为一列。
亦依今人所读,而大失乎本来之次第矣。
《史记正义》所载谥法解,亦本是两重,改为一列,文多间难,亦当移正。
”张文虎曰:“谥法解原本,盖上下两排,传刻错乱,惟游本尚丰旧式,王本两行相间,犹可考寻。
”今参卢氏文弨《钟山札记》订本称正,共末三十余谥,善恶杂糅,无可订改,略依游本。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一德不懈曰简一不委曲靖民则法曰皇靖安平易不訾曰简不信訾毁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尊贤贵义曰恭尊事贤人宠贵义士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敬事代上曰恭供奉也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既过能改曰恭言自知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爱民长弟曰恭啧长接弟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所简执礼御宾曰恭迎侍宾也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芘亲之阙曰恭修德以盖之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尊贤让善曰恭不专已善推于人譛诉不行曰明逆知故不行威仪悉备曰钦威则可畏仪则可象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大虑静民曰定思树惠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纯行不爽曰定行一不伤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安民大虑曰定以虑安民兹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安民法古曰定不失旧意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赐民爵位曰文舆同升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小心畏忌曰僖思所尝忌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质渊爱谏曰釐深故能受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有罚而还曰釐知难而退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温柔贤善曰懿性纯淑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心能制义曰度制事得宜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聪明叡哲曰献有通知之聪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慈惠爱亲曰孝周爱族亲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秉德不囘曰孝顺于德而不违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协时肇享曰孝协合肇始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执心克庄曰齐能自严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资辅共就曰齐资辅佐而共成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甄心动惧曰顷甄精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敏以敬慎曰顷疾于所慎敬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柔德安众曰靖成众使安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恭己鲜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义善自终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威德刚武曰圉御乱患布刚治纪曰平施之政事弥年寿考曰胡久也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追补前过曰刚劝善以补过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猛以刚果曰威猛则少宽果敢行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猛以彊果曰威强甚于刚不虑克就曰贞能大虑百正而何彊义执正曰威问正言无邪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治典不杀曰祁秉常不衰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大虑行节曰考言成其节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治民克尽曰使克尽无思惠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好和不争曰安生而少断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一德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可以始之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行见中外曰慤表里如一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状古述今曰誉立言之称叡圉克报曰庄通边圉使能服昭功宁民曰商明有功才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克杀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贤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安心好静曰夷不爽政屡征杀伐曰庄以严釐之执义扬善曰怀称人之善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慈仁短折曰怀短未六十折未三十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述义不克曰丁不能成义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秉德尊业曰烈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刚克为伐曰翼伐功也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思虑深远曰翼小心冀冀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外内贞复曰白正而复终始一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死而志成曰灵志事不命典礼不愆曰戴无过死见神能曰灵有鬼不为厉未家短折曰伤未家未娶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好祭鬼怪曰灵渎鬼神不致远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极知鬼神曰灵其智能聪徹不显尸国曰隐以閒主国杀戮无辜曰厲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愎很遂过曰刺去谏曰愎反是曰很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不思忘爱曰刺忘其爱己者肆行劳祀曰悼放心芝于淫祀言不修德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好变动民曰躁数移徙凶年无穀曰荒不务耕稼不悔前过曰戾知而不改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怙威肆行曰醜肆意行威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壅遏不通曰幽弱损不凌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蚤孤铺位曰幽铺位即位而卒在国逢囏曰愍兵寇之事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柔质受谏曰慧以虚受人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名实爽曰质不爽言相应贞以大度曰匡以正而用察少温良好乐曰良言其人可好可乐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慈和徧服曰顺能使人皆服其慈和施勤无么曰類无私唯义所在博闻多能曰憲虽多能不至于大道思虑果远曰明自任多近于专满志多穷曰惑自足者必不惑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去礼远众曰炀不率礼不亲长克威惠礼曰魏虽威还逆礼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服之教诲不倦曰长以道教之彰义揜过曰坚明义以盖前过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华言无实曰夸恢诞疏远继位曰绍非其弟过得之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好廉自克曰节自胜其情欲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好更改旧曰易变故改常择善而从曰比比方善而从之爱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齐之以法除残去虐曰汤隐,哀也。
谥法
谥法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生前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表彰,即称为“谥法”。
始于西周中叶稍后。
从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均自称。
考王之后,方有谥法。
后仍有自立王号者,如春秋时,楚君熊通自立为武王。
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
秦始皇废不用。
汉初恢复。
以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
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
明清定谥属礼部。
此外,又有私谥,始于东汉,大多是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故称私谥。
起源使用相关谥法全集明王圻通考内载周公谥法释义蔡邕独断帝谥北魏元修谥议隋谥唐张星谥议张环谥议苏洵谥法释义明代通用谥法释义谥法古今文字对照表起源中国的谥法,产生的年代有许多的看法:有三皇五帝说,周公制谥说,西周中期说和战国说。
前两种是老的说法,后两种是近代的说法。
王国维主张西周中期产生了谥法,依据是出土材料和文物。
郭沫若主张战国说举铭文否定王国维的说法。
三皇五帝说从一开始就被人驳倒了,周公制谥说占据了上风。
辛亥以后,学术之风大盛,又起了对谥法的新的探讨。
汪受宽教授在《谥法研究》里面,主张谥法在周孝王时正式形成了制度。
在周孝王以前的周代诸王,王号都是生称,犹如水浒里的绰号,是做王的为了表明自己的功绩所加的美名。
只因为上流社会的提倡,这种做法才形成了制度。
并流传了下来。
因为人是喜欢虚名的,即使是死了也需要。
编辑本段使用谥法在刚兴起的时候,没太严密的规定,一般只是后人对先人功绩的怀念,没有恶谥。
谥号的善恶,是在周召共和时产生的,如当时的厉王。
春秋时代,谥法逐渐制度化,出现了所谓的“子议父,臣议君”。
这时的谥法,由于国家的众多,各国的标准也不同,有宽有严,不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谥号的善恶,根据诸侯的形迹来定。
在时间上说,各国一般都是前期给谥号时候严,后期逐渐放宽了标准,也许是因为权力下移的原因吧。
从孔子时候起,儒家有意识地把谥法作为以礼教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调整人际关系的手段。
明代谥法论文谥法改谥论文
明代谥法论文谥法改谥论文明代谥法中的改谥探析摘要:谥法是古代依据某种准则对尊者、高官死后定尊称的一种制度,是王朝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
改谥作为谥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始自西汉,是对谥法实施之后的补救措施之一。
明代的改谥有恶谥改美谥、初谥与名实不符而改谥、下谥改上谥、为溢美而改谥,这是朝廷利用谥法对前朝蒙冤皇帝、重臣平反昭雪、矫枉过正或者对前朝重臣再次渲染、重塑楷模形象,旨在向官员乃至整个社会弘扬正气,规范人们行为,实现稳定有序之治。
就总体而言,明代的改谥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政治形势走向以及朝廷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关键词:明代;改谥;谥法谥法,古称“易名之典”,是对地位尊崇或所言所行皆有可称道之处的死者定尊称的一种制度。
正如历史上其他制度一样,谥法在执行过程中也常存在着与制度不全相符合的现象,有应得美谥而得恶谥者,有初谥与名实不副者,有应得上谥而得下谥者等,这些已得谥号随着时间推移而被更改,其目的是谥号与其人的品行业绩名副其实。
改谥作为谥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谥法实施之后的补救措施之一。
有关改谥的明确记载应自西汉始①,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但是改谥人数不多,这为数不多的改谥之人多是处在国家特殊历史时期,曾对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有过重大影响的人,因为国家政治形势的变迁及后来统治集团的需要,朝廷通过对他们已有谥号的更改,重塑社会楷模,使社会正气得到弘扬,更好地教化官员乃至整个社会黎民百姓。
明代因国家政治影响而改谥的主要是皇帝和官员,其中皇帝1人,官员10人,笔者统计明代得谥号者约2500人左右,改谥者比例之小显而易见。
他们有恶谥改美谥、初谥与名实不符而改谥、下谥改上谥、纯粹为溢美而改谥。
本文述及的改谥对象是就对明代国家政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透过改谥这一现象,重新审视明代国家政治形势变迁对谥号产生的影响。
目前明史学界尚未涉及此问题的研究②,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就明代谥法中的改谥现象进行介绍和解读,有不妥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王美珏《古代“私谥非礼”论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逸周书·谥法解》有言;“谥者,行之迹也。
”谥号是古人逝后的特殊称谓,谥法则是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规制。
谥法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公谥与私谥两种类型:前者由朝廷给谥,后者泛指民间私人给谥。
虽然关于私谥的起源,古来有不同认知。
但这并未影响到私谥谥主的身份特性,他们多是在学问、道德方面堪称楷模之人。
大体分为“文苑”“隐逸”“忠义”“孝子列女”几类。
在礼制严明的封建社会,私谥一直是非正统礼仪,不为官方所认可,却也不被取缔。
究其根源,它在民间社会的蓬勃生命力是关键。
东汉后期,大批不满朝政的节士避居山林,隐士之风掀起私谥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隋唐前后,门生故吏和业师府主间依傍紧密,学缘关系造就私谥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明清时期,旨在维护封建纲常的理学思想大作,又有明清鼎革发生,致使忠孝贞节诸类私谥见长,带来私谥发展的第三个高潮。
作为潜流存在的私谥,一直游走于“礼”之边缘,其合法性始终难掩质疑声。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曾不遗余力地改造谥法,通过提出“贱不谋贵,幼不诛长,礼也”(《礼记·曾子问》)、“生无爵,死无谥”(《礼记·郊特牲》)等观点,将仅作讳名之用的谥法与强调等级、贵贱、褒贬的“正名”思想联系起来,追求一种“细行受细名,大行受大名”的给谥功效,使其成功迈入“礼”之范畴,从而为后世儒生反对私谥提供了来自学理层面的注脚。
两宋司马光、程颢等人都对私谥持否定态度。
他们旗帜鲜明地站在私谥的对立面,形成经久不衰的“私谥非礼”之说。
从孔子福导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篇》)引出“凡谥必请于天子,天子命有司考其行实。
善则受善谥,恶则受恶谥。
是谥者,天下之公法也”(《春秋集注》),再对照私谥“出干下”的鲜明特性,最终断定私谥不合古礼,是“私谥非礼”之说的核心要点。
他们也从道义、政治层面否定私谥,一方面,他们认为逝者留“贤名”绝非必要之举,即“谥不能使欺者传,无谥不能使实者没”(《宛丘文粹》)。
谥法常识
谥法常识作者:易金成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114-01谥法,在高考语文和文宗试题中时有涉及。
不少考生一直弄不清楚其中奥妙而导致失分,实在可惜。
下面,我就谥法常识问题简单介绍一下。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人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表彰,即称为谥或谥号。
评定谥号的标准是谥法。
周初始创谥法。
秦始皇废而不用。
汉初又恢复。
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继位的皇帝认可;贵族大臣之谥,由朝廷赐予。
明清定谥属礼部。
此外,还有私谥,始于东汉,大多是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
大多数封建帝王的名号都不止一种,往往有几种称号。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用谥号。
唐代以前,多用谥号来称乎已故的皇帝。
如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
偶尔也有庙号、谥号并用的。
二是用庙号。
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特立一个名号,如某祖某宗。
常见的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宋高宗、元世祖、明神宗等,都是以庙号相称。
因某种原因未能在太庙里占一席之地的皇帝,也就没有庙号。
三是用年号。
年号是皇帝纪年的称号,始用于汉武帝。
以年号称呼某一皇帝主要是明清两朝的事。
因为明清以前的皇帝大多不止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往往多次改元。
这就不便统一用哪一个年号来称号某一个皇帝。
明清两代,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这就可用年号相称了。
如明嘉靖帝、崇祯帝,清乾隆帝、光绪帝等。
四是用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或相当于皇帝的掌权者(如慈禧太后)所加的特殊称号,全由褒贬之词组成。
上尊号一般是在皇帝生前,也有少数因生前未上尊号,死后追加的。
谥号所用的字有特定的含义。
《逸周书·谥法解》有详细规定,如克定祸乱曰武;照临四方曰明;短折不成曰殇;慈和遍服曰顺;乱而不损曰灵;聪明睿哲曰献等。
后代有的皇帝谥号所用的字超出了《逸周书》规定的范围。
谥法原先是有褒贬之意的。
一场今人难以理解的议谥之争
一场今人难以理解的议谥之争作者:吴钩来源:《领导文萃》 2018年第12期我们知道,旧时君主、贵族、大臣去世之后,官方会根据逝者生前的功过是非给出一个谥号,比如范仲淹谥“文正”,欧阳修谥“文忠”。
谥号具有盖棺论定的性质,何人当配何谥,有一套谥法。
王公及职事官三品以上,具有获得赐谥的资格,三品以下的官员,原则上不给予赐谥。
话说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九月,郑国公夏竦在京师去世。
夏竦是一品大员,当然必须赐谥。
在议谥的过程中,就究竟应该给予夏竦一个什么谥号,礼官与宋仁宗发生了一场冲突。
礼官的抗议夏竦是饱学之士,曾担任过仁宗皇帝的老师。
宋仁宗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君主,一直感念老师,现在老师去世,仁宗要“为夏竦成服于苑中”,即在宫中给老师服丧举哀。
按礼官挑选的日子,“成服”之礼应该在几天后,但日期恰好撞上节庆,仁宗说:“(夏)竦尝侍东宫,情所悯伤,若依所择日则在大燕后,岂可先作乐而后发哀?”遂提前为夏竦举哀。
他当然也希望给老师拟一个好一点的谥号,以告慰老师泉下之灵。
然而,当时的舆论界对夏竦可没有什么好印象,许多士大夫都认为夏竦是一个品行不端的小人。
宋史这么评价他:“材术过人,急于进取,喜交结,任数术,倾侧反覆,世以为奸邪。
”特别是他对同僚石介的构陷,尤其令人不齿。
夏竦与石介有宿怨,庆历年间,夏竦伪造石介书信,诬陷石介欲废立皇帝,导致石介被贬谪至濮州(今山东鄄城)任通判。
未久石介病逝,夏竦又落井下石,谎称石介诈死,实投奔契丹,并怂恿皇帝掘开石介之墓验证真伪。
按传统中国人的观念,掘人坟墓,无疑是对死者及其家人最大的羞辱,幸亏仁宗在大臣的劝阻下,最后克制住了冲动。
这么一名被目为“奸邪”的大臣,将获得怎样的盖棺定论呢?经过法定的议谥程序走下来,考功司与太常礼院给夏竦拟定的谥号是“文献”,按古老的《逸周书·谥法解》(以下简称《谥法》),“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博闻多能曰献,聪明睿智曰献”,夏竦是聪明人,文采也很好,“文献”的谥号倒也适合他。
谥号详解,源自周书《谥法解》
谥号详解源自《逸周书·卷六·谥法解》(原文+译文)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
遂叙谥法。
谥者,行之迹也。
号者,功之表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周公旦与太公望开创了成王基业。
因为武王在牧野建了大功,死后将安葬,就制定了谥号,于是叙明制谥法则。
谥,是行为的记录;号,是功劳的标志;车马服饰,是地位的表现。
所以,道德高尚就得到大名号;道德低下就得到小名号……道德行为出于自身,而名号生于别人。
民无能名曰神。
称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德象天地曰帝。
静民则法曰皇。
仁义所在曰王。
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
立制及众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壹德不解曰简。
平易不疵曰简。
无法让人给他命名的称“神”。
举良善选贤才的称“圣”,敬宾客厚礼仪的称“圣”。
德行如天高地厚的称“帝”。
安定百姓以法为准的称“皇”。
集仁、义在身的称“王”。
赏罚公道的称“君”,民众都归从他的称“君”。
为大家设立制度的称“公”。
行为被八方响应的称“侯”。
道德专一而不懈怠的谥号“简”,平易而不诋诽他人的谥号“简”。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
锡民爵位曰文。
刚强理直曰武,威强澼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顺应天地自然规律的谥号“文”,道德广博深厚的谥号“文”,勤学好问的谥号“文”,慈惠爱民的谥号“文”,怜悯百姓又施恩惠有礼貌的谥号“文”,赐给百姓爵位的谥号“文”。
刚强而理端的谥号“武”,威猛而英明有德的谥号“武”,战胜祸灾又平定动乱的谥号“武”,以法治民能使民服的谥号“武”,贪大功而屡用兵的谥号“武”。
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
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
认真办事又尊从主上的谥号“恭”,尊重贤才又崇尚礼义的谥号“恭”,尊重贤能又恭敬谦让的谥号“恭”,已有过错能够改正的谥号“恭”,办事坚定不动摇的谥号“恭”,爱护百姓、抚养兄弟的谥号“恭”,讲礼仪、迎宾客的谥号“恭”,庇护父母过失的谥号“恭”,尊重贤良、礼让友善的谥号“恭”。
谥法解正误
谥法解正误.txt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谥法解正误南监本《史记》刻《谥法解》,原是古书分上下款列,后人误接连书之,遂错乱无章,卒莫有釐正之者。
今按《汲冢周书》书之,《周书》亦有前后失次者,並为釐正。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於牧野,终将葬,乃製谥,遂叙谥法。
谥者,行之迹;號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號,以为称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名谓號谥。
○按此篇《博物志》谓为周公作。
今按首数言,是因二公终将葬,錫之谥,製谥从此而始,因敍谥为後世之永制也。
云此为周公作者,非其本矣。
民无能名曰“神”。
《周书》作“一人无名曰神”。
扬善赋简曰“圣”。
敬宾厚礼曰“圣”。
靖民则法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及众曰“公”。
《周书》作“立制”。
執应八方曰“侯”。
從之成羣曰“君”。
二條《史》有《书》无。
赏慶刑威曰“君”。
平易不訾曰“简”。
《周书》作“不疵”。
壹德不懈曰“简”。
道德博闻曰“文”。
《周书》作“博厚”。
经纬天地曰“文”。
勤学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錫民爵位曰“文”。
剛彊直理曰“武”。
威彊叡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
刑名克服曰“武”。
大志多窮曰“武”。
《书》作“夸志”。
敬事供上曰“恭”。
尊贤贵义曰“恭”。
尊贤敬让曰“恭”。
既过能改曰“恭”。
執事坚固曰“恭”。
安民長悌曰“恭”。
《史》作“爱民”。
芘親之闕曰“恭”。
執礼敬宾曰“恭”。
《史》作“御賓”。
尊長讓善曰“恭”。
淵源流通曰“恭”。
《书》作“曰康”。
照临四方曰“明”。
譖诉不行曰“明”。
威仪悉备曰“钦”。
大慮静民曰“定”。
安民大慮曰“定”。
安民法古曰“定”。
纯行不二曰“定”。
執義扬善曰“德”。
二條《史》有《书》无。
绥柔士民曰“德”。
谋慮不威曰“德”。
辟地有德曰“襄”。
甲胄有劳曰“襄”。
有伐而還曰“釐”。
古代谥法表
古代谥法表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化合神者曰皇德象天地曰帝德合天者曰帝仁义所往曰王立志及觽曰公执应八方曰侯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髃曰君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果虑果远曰明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平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能思辩觽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圣善周闻曰宣兵甲亟作曰庄叡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不生其国曰声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未家短折曰伤短折不成曰殇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官人应实曰知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傦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贞心大度曰匡德正应和曰莫施勤无私曰类啬于赐与曰爱危身奉上曰忠克威捷行曰魏克威惠礼曰魏教诲不倦曰长肇敏行成曰直疏远继位曰绍好廉自克曰节好更改旧曰易爱民在刑曰克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威仪悉备曰钦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辟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劳曰襄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厘有罚而还曰厘温柔贤善曰懿心能制义曰度聪明叡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柔德安觽曰靖恭己鲜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威德刚武曰圉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追补前过曰刚猛以刚果曰威猛以强果曰威强义执正曰威治典不杀曰祁大虑行节曰考治民克尽曰使好和不争曰安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行见中外曰悫状古述今曰誉昭功宁民曰商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执义扬善曰怀热识折曰怀述义不克曰丁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外内贞复曰白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杀戮无辜曰厉愎很遂过曰刺不思忘爱曰刺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好变动民曰躁不悔前过曰戾壅遏不通曰幽蚤孤铺位曰幽动祭乱常曰幽柔质受谏曰慧名实不爽曰质温良好乐曰良慈和篃服曰顺嵯痛然曰顺博闻多能曰宪满志多穷曰惑思虑不爽曰厚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觽曰炀内外宾服曰正彰义揜过曰坚华言无实曰夸逆天虐民曰抗名与实爽曰缪择善而从曰比武而不遂曰壮好巧自是曰专和,会也.勤,劳也。
西周制《谥法》,如何给秦始皇追加一个谥号?
西周制《谥法》,如何给秦始皇追加一个谥号?先来说说什么是《谥法》。
一开始,谥法只是后人对先人的追缅哀悼之情,说白了你往天上夸自己的老子,没人会说什么。
经过共和行政(周厉王时期的以此政变)后,第一个被追封恶谥的周厉王就出现了,从那以后,才有了根据诸侯的功绩或过失来确定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君王成绩的谥号。
而到了孔子时代,孔子认为通过谥号可以兴起礼教,便开始有意的推广,而到了孟子时期,出现了一本详细记载谥号的文章,就是《逸周书》中的《谥法解》,自那以后,谥号有了统一的标准,这里说明一下,《谥法》不是西周所制,应是后人委托周公所作。
孔子而秦始皇为什么没有谥号呢,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制曰:朕闻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
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
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
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就是说秦始皇把谥法消除了,如果不严格的说你给他一个始皇帝的谥号也是可以的。
秦始皇然后我们来根据《谥法解》和历史一般情况来讨论一下如何给秦始皇一个谥号:(1)高皇帝。
我们来看看能符合高皇帝这个标准的人有哪些。
首先,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解释一下,我们把刘邦称为汉高祖其实是不对的,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而他的谥号叫高皇帝。
然后就是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朱元璋的谥号全称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谥号比较墨迹,但是一般就称为明太祖高皇帝,也就说在他的谥号里高皇帝是最重要的。
还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全称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也就是清太祖高皇帝。
根据《汉书·高帝纪》记载:“五月丙寅,葬长陵。
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
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
’上尊号曰高皇帝。
”就是说功最高叫做高皇帝,秦始皇一统天下,横扫八方,给个高皇帝完全没问题。
刘邦(2)武皇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谥法解正误南监本《史记》刻《谥法解》,原是古书分上下款列,后人误接连书之,遂错乱无章,卒莫有釐正之者。
今按《汲冢周书》书之,《周书》亦有前后失次者,並为釐正。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於牧野,终将葬,乃製谥,遂叙谥法。
谥者,行之迹;號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號,以为称也。
车服者,位之章也。
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名谓號谥。
○按此篇《博物志》谓为周公作。
今按首数言,是因二公终将葬,錫之谥,製谥从此而始,因敍谥为後世之永制也。
云此为周公作者,非其本矣。
民无能名曰“神”。
《周书》作“一人无名曰神”。
扬善赋简曰“圣”。
敬宾厚礼曰“圣”。
靖民则法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及众曰“公”。
《周书》作“立制”。
執应八方曰“侯”。
從之成羣曰“君”。
二條《史》有《书》无。
赏慶刑威曰“君”。
平易不訾曰“简”。
《周书》作“不疵”。
壹德不懈曰“简”。
闻曰“文”。
《周书》作“博厚”。
经纬天地曰“文”。
勤学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錫民爵位曰“文”。
剛彊直理曰“武”。
威彊叡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
刑名克服曰“武”。
大志多窮曰“武”。
《书》作“夸志”。
敬事供上曰“恭”。
尊贤贵义曰“恭”。
尊贤敬让曰“恭”。
既过能改曰“恭”。
執事坚固曰“恭”。
安民長悌曰“恭”。
《史》作“爱民”。
芘親之闕曰“恭”。
執礼敬宾曰“恭”。
《史》作“御賓”。
尊長讓善曰“恭”。
淵源流通曰“恭”。
《书》作“曰康”。
照临四方曰“明”。
譖诉不行曰“明”。
威仪悉备曰“钦”。
大慮静民曰“定”。
安民大慮曰“定”。
安民法古曰“定”。
纯行不二曰“定”。
執義扬善曰“德”。
二條《史》有《书》无。
绥柔士民曰“德”。
谋慮不威曰“德”。
辟地有德曰“襄”。
甲胄有劳曰“襄”。
有伐而還曰“釐”。
質淵受諫曰“釐”。
慈惠愛親曰“釐”。
小心畏忌曰“僖”。
心能製義曰“度”。
博闻多能曰“献”。
聪明叡哲曰“献”。
温柔聖善曰“懿”。
五宗安之曰“孝”。
協时肇享曰“孝”。
秉德不回曰“孝”。
大慮行節曰“孝”。
執心克莊曰“齊”。
輔輕就供曰“齊”。
《史记》作“資輔就共”。
温年好樂曰“康”。
《史记》作“温柔”。
安乐撫民曰“康”。
令民安樂曰“康”。
安民立政曰“成”。
布德執義曰“穆”。
中情見貌曰“穆”。
敏以敬順曰“頃”。
甄心動懼曰“頃”。
“頃”《书》作“甄”。
容儀恭美曰“昭”。
昭德有勞曰“昭”。
聖文周達曰“昭”。
保民耆艾曰“胡”。
彌年壽考曰“胡”。
彊毅果敢曰“剛”。
追補前過曰“剛”。
柔德安衆曰“靖”。
恭已鲜言曰“靖”。
宽樂令终曰“靖”。
治而清省曰“平”。
《史》作“無眚”。
執事有制曰“平”。
布綱治紀曰“平”。
《史》作“布剛”。
威德剛武曰“圉”。
耆義大慮曰“景”。
《史》有《书》無。
由義而済曰“景”。
布義行剛曰“景”。
清白守節曰“貞”。
大慮克就曰“貞”。
不隱無克曰“貞”。
《史》作“無屈”。
彊以剛果曰“威”。
《史》作“猛以”。
猛以剛果曰“威”。
《史》作“彊果”。
彊毅信正曰“威”。
《史》作“執正”。
辟土服遠曰“桓”。
克敬動民曰“桓”。
辟土兼國曰“桓”。
道德純一曰“思”。
不眚兆民曰“思”。
《史》作“大省”。
外内思索曰“思”。
追悔前過曰“思”。
愛民好與曰“惠”。
柔質慈民曰“惠”。
《书》作“受諫曰慧”。
能思辨衆曰“元”。
行義説民曰“元”。
始建國都曰“元”。
主義行德曰“元”。
兵甲亟作曰“莊”。
叡通克服曰“莊”。
死於原野曰“莊”。
屢征殺伐曰“莊”。
勝敵志彊曰“莊”。
武而不遂曰“莊”。
克殺秉正曰“夷”。
安心好静曰“夷”。
聖善周聞曰“宣”。
行見中外曰“慤”。
夙夜警戒曰“敬”。
夙夜恭事曰“敬”。
《书》有《史》無。
象方益平曰“敬”。
《书》有《史》無。
合善法典曰“敬”。
有功安民曰“烈”。
秉德遵業曰“烈”。
剛克為伐曰“翼”。
思慮深遠曰“翼”。
剛德克就曰“肅”。
執心决斷曰“肅”。
愛民好治曰“戴”。
典禮不愆曰“戴”。
《史》作“典德”,《书》作“不塞”。
克威捷行曰“魏”。
克威惠禮曰“魏”。
治民克盡曰“使”。
治典不殺曰“祁”。
好和不争曰“安”。
外内貞復曰“白”。
官人應實曰“知”。
貞心大度曰“匡”。
名實不爽曰“質”。
温良好樂曰“良”。
德正應和曰“莫”。
勝敵壯志曰“勇”。
昭功寜民曰“商”。
狀古述今曰“譽”。
勤政無私曰“類”。
《史》作“施勤無私”。
慈和徧覆曰“顺”。
危身奉上曰“忠”。
彰義掩過曰“堅”。
肇敏行成曰“直”。
内外賓服曰“正”。
教誨不倦曰“長”。
爱民在刑曰“克”。
好廉自克曰“節”。
擇善而從曰“比”。
思厚不爽曰“愿”。
《史》作“思慮不爽曰厚”。
除殘去虐曰“汤”。
《史》有《书》無。
述義不克曰“丁”。
述義不悌曰“丁”。
《书》有《史》無。
不生其國曰“聲”。
死而志成曰“靈”。
極知鬼神曰“靈”。
《书》作“鬼事”。
死見思能曰“靈”。
亂而不損曰“靈”。
好祭鬼神曰“靈”。
《书》作“鬼怪”。
不勤成名曰“靈”。
短折不成曰“殤”。
未家短折曰“殤”。
隱拂不成曰“隱”。
不顯尸國曰“隱”。
見美堅長曰“隱”。
《史》有《书》無。
殺戮亡辜曰“厲”。
愎狠遂過曰“刺”。
不思亡愛曰“刺”。
肆行勞祀曰“悼”。
年中早夭曰“悼”。
恐懼從處曰“悼”。
早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外内從亂曰“荒”。
好樂怠政曰“荒”。
好變動民曰“噪”。
怙威肆行曰“醜”。
《史》有《书》無。
在國遭憂曰“愍”。
使民悲傷曰“愍”。
《书》作“折傷”。
壅遏不通曰“幽”。
早孤铺位曰“幽”。
《书》作“有位”。
動祭亂常曰“幽”。
啬於賜與曰“愛”。
疏遠継位曰“紹”。
華言無實曰“夸”。
逆天虐民曰“抗”。
《书》作“曰煬”。
好更改舊曰“易”。
名與實爽曰“繆”。
满志多窮曰“惑”。
好内遠禮曰“煬”。
去禮遠衆曰“煬”。
隱,哀之也。
施為文也。
除為武也。
辟地為襄。
視遠為桓。
剛克為發。
柔克為懿。
履正為莊。
有過為僖。
施而不成曰宣。
惠無内德曰献。
治而生眚為平。
亂而不損為靈。
由義而濟為景。
失無口则以其明,餘皆象也。
和,惠也。
勤,勞也。
遵,循也。
爽,傷也。
肇,始也。
乂,治也。
康,安也。
怙,恃也。
享,祀也。
胡,大也。
服,敗也。
康,顺也。
就,会也。
過也。
錫,與也。
典,常也。
肆,於也。
於《史》作“放”。
康,虚也。
叡,聖也。
惠,爱也。
綏,安也。
堅,長也。
耆,彊也。
考,成也。
周,至也。
懐,思也。
式,法也。
敏,疾也。
捷,克也。
載,事也。
彌,久也。
此後一叚,史多讹闕,按《周书》補之,差可讀。
《周书》又有凶年無穀曰“糠”。
不悔前過曰“戾”,思慮深遠曰“口”,息政外交曰“推”。
《史》都無之,似宜補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