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等研
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简而言之: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实验动物】指由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
监控,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药品与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研究的
动物。
3、【动物实验】应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科学研究,观察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有关器官的组
织形态改变、机能反应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4、【中医实验动物学】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运用实验动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医药研
究的实验学科。
5、【实验动物的特点】
(1)遗传学要求——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的动物。
按照遗传特点分近交系、封闭群或远交群、杂交群。
(2)微生物和寄生虫监控要求——根据控制程度分普通级动物(CV)、清洁动物(CL)、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无菌动物(GF)
(3)应用要求——实验动物对试验因素的敏感性强、反应一致,从而使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精确性、可比性、可重复性和科学性。
6、【AEIR】进行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4个基本条件:
A——animal(实验动物) E——equipment(设备)
I——information(信息)R——reagent(试剂)
7、【“3R”原则】
替代replacement原则——尽可能采用低等实验动物或非实验动物,以替代高等实验动物进
行实验。
减少reduction 原则——要求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用量,甚至可以降低统计学要求。
优化refinement原则——要求优化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减轻动物的痛苦。
8、1956年,联合国科教文卫协会建立了“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是实验动物学真正
形成的时期。
1988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标志我国实验动物工作走上行政法规管理的轨道。
20XX年,国家科技部在全国推行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许可证制度,大大提高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动物实验的技术。
第二章实验动物遗传学
1、【实验动物的分类】动物学的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
实验动物学的分类——品种和品系
2、【品种】人们根据不同需要而对动物进行改良、选择,即定向培育,并具有某种特定外形
和生物学特性的动物群体,其特性能较稳定地遗传。
3、【品系】即“株”,指来源明确,并采用某种交配方法繁殖,而具有相似的外貌、独特的
生物学特征和稳定的遗传特性,可用于不同实验目的的动物群体,
如近交系、封闭群、杂交群。
4、【近交】有意识地从一个动物群体中选用血缘关系比较接近的雌雄个体,
即有共同祖先的兄妹、母子、父女进行交配,此种近亲交配的方式称为近交。
5、【近交系(纯系)动物】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之间或亲代与子代之间交配培育
而成的动物。
6、【近交系动物的特点】1、基因纯合性
2、遗传组成的同源性
3、表现型的一致性
4、对外界因素的敏感性
5、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
6、遗传组成的独特性
7、背景资料的可查性
8、国际分布广泛性。
7、【封闭群动物】又称远交群动物,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
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衍4代以上的动物。
8、【杂交群动物】由不同品系或种群之间杂交产生的后代,称杂交群动物、系统杂交动物、
杂交系或杂交一代动物,简称F1代动物。
第三章实验动物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
1、传染病传播流行具备的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2、【普通(CV)级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级别最低的实验动物,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
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以及人兽共患寄生虫。
3、【清洁(CL)级动物】根据我国国情而设立的等级动物,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
寄生虫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
4、【无特定病原体(SPF)动物】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
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打的病原和寄生虫。
5、【无菌(GF)动物】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
6、【悉生(GN)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
指人为植入一种或数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
7、导致人兽共患并的主要病原体
<1> 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狂犬病毒、猕猴疱疹病毒1型(B病毒)、汉坦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
<2> 细菌——沙门菌、布鲁杆菌、志贺菌、结核分歧杆菌、钩端螺旋体
<3> 真菌——皮肤病原真菌
<4> 寄生虫——弓形虫
8、实验动物主要烈性传染病病原体:鼠痘病毒、兔瘟病毒、犬细小病毒、犬瘟热病毒等。
9、常见病毒性疾病
A、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
1.流行病学:1.传染源——感染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CM)病毒的野小鼠或实验小鼠
2.传播途径——接触带病毒野鼠或实验小鼠的分泌物、排泄物,吸血昆虫传播,
以及胎盘垂直传播
3.易感者——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等,人亦容易感染。
2. 症状:在实验动物多成隐性感染,小鼠感染后可不出现症状。人感染后表现出类流感样
症状,严重者侵犯中枢神经引起脑膜炎等。
B、鼠痘
1.流行病学:1.传染源——感染鼠痘病毒的野小鼠和实验小鼠
2.传播途径——接触病鼠患处渗出液、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品
3.易感者——小鼠,尤其是A、C3H、DBA/2、BALB/c、CBA等品系,幼鼠和
衰老小鼠对本病特别易感,且常呈致死性,但本病在野小鼠中较少
发生。
2.症状:小鼠肢体和尾巴严重水肿、溃疡,最后坏死脱落,故称脱脚病。
C、狂犬病
1.流行病学1.传染源——主要是狂犬、其次是携带病原的猫、猪及牛、马等家畜和野兽等温
血动物。自然界中,以野生动物如狼、狐、吸血蝙蝠等为主。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唾液经各种伤口和抓伤、舔伤
和粘膜和皮肤而入侵。少数可通过对病犬宰杀、剥皮、切割等
过程而被感染。
3.易感者——人和各种畜类对本病都有易感性,尤其是犬科和猫科的动物。
2.症状——动物——犬狂暴型——高度兴奋、冲撞、性欲亢进、攻击人畜、死亡
——犬麻痹型——吞咽麻痹、伸颈、伸舌、流口水等,继而死亡
人——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甚至死亡
D、流行性出血热
1.流行病学:1.传染源——携带该病毒的野鼠,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代表,可在实验大鼠
等啮齿类动物中流行
2.传播途径——主要以螨等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另外,含有病毒的血、尿、
分泌物等,污染人的皮肤破损处,或病鼠咬伤人,亦使人患病
3.易感者——主要是人,其次为大鼠、小鼠等实验动物
2.症状——人感染后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等“三痛”症状,脸、脖子、胸部红肿等“三
红”体征,经过低血压期、少尿期甚至闭尿期,最后到多尿期。有发热、头痛等
类感冒症状,个别病例严重时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可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