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其二) PPT
合集下载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PPT课件(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课件
些,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联系实际,抒发感慨,写一篇短文。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学影响,怀有兼济天 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理 想难以化为现实。直到二十九岁他才出仕为官,但终 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芝 麻小官,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到三十九岁时,其思 想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灵 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 终因“不为五 斗米折腰”而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途的 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了归田之路。探究 思考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
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人。
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 折腰”而归田。
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在当时 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甚深。
知人论世:
躬耕田园的隐者
——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
咏怀诗
主要有《饮酒》、《杂诗》、《咏贫士》、 《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 壮志未遂的苦闷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 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探究思考
1、照理说,陶已经归隐 八年,会更加“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享受“复得 返自然”的乐趣了;可是他 却出现“有志不获骋”“终 晓不能静”的悲思,为何? 知人论世:
一个人也许可以逃避喧 嚣的世界,却无法逃避自己 的内心。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 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 间的舞台已经撤走。
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联系实际,抒发感慨,写一篇短文。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学影响,怀有兼济天 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理 想难以化为现实。直到二十九岁他才出仕为官,但终 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芝 麻小官,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到三十九岁时,其思 想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灵 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 终因“不为五 斗米折腰”而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途的 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了归田之路。探究 思考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
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人。
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 折腰”而归田。
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在当时 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甚深。
知人论世:
躬耕田园的隐者
——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
咏怀诗
主要有《饮酒》、《杂诗》、《咏贫士》、 《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 壮志未遂的苦闷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 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探究思考
1、照理说,陶已经归隐 八年,会更加“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享受“复得 返自然”的乐趣了;可是他 却出现“有志不获骋”“终 晓不能静”的悲思,为何? 知人论世:
一个人也许可以逃避喧 嚣的世界,却无法逃避自己 的内心。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 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 间的舞台已经撤走。
杂诗十二首(其二)ppt课件语文课件PPT
知人论事: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 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 理想难以化为现实。直到二十九岁他才出仕为官,但 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 芝麻小官,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到三十九岁时,其 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 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 终因“不为 五斗米折腰”而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途 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了归田之路。
体会独特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 素的语言、白描的手 法,直率地抒写而出, 使人感到自然、亲切, 情感真挚,没有任何 人工雕琢的痕迹,可 以引导读者去体味其 中悠然冲淡的情致, 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 境中
探究诗歌的主旨
讨论明确: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 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 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 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戚。
诗作情感基调: 悲戚、苍凉
诗人如何体现悲戚?
提示: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通过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描写为全诗铺下 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2、晚风、冷席具有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 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 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3、用孤独文人常有的景象:对影独酌,来倍 显 诗人之孤独。
34.任何事情,坚持了就是神话,放弃了就是笑话!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很多人却做不到,不停的选择,不停的放弃,回头却发现什么事都没做好,坚持,一定能遇到最美的自己,送给正在 努力拼搏的我们! 41.胜利者往往是从坚持最后五分钟的时间中得来成功。——牛顿 19.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挖了个坑,然后义无反顾的跳进去。坑是自己挖的,跳也是自己跳的,最后爬不出来的也是自己。
杂诗十二首(其二)___课件
问题探讨七: 从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 的角度比较此诗与《咏怀八十二 首》的区别
意 象
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 阮诗: 气氛,也象征志趣的高雅、 品行的高洁。孤鸿、翔鸟象 征内心的孤寂。
陶诗: 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
渊明光风霁月的胸怀。“风 来”照应下文“气变”,引 入“不眠”。
艺 术 构 思
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 阮诗:
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 点题。
陶诗:
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 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意 境
阮诗:清幽冷寂 陶诗:空阔冷清
情 感
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
表露隐晦曲折。
陶诗:
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 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 一些,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问题探讨三: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凄”的? (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 ?)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 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 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 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 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 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 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 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 独。
问题探讨六: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 这是为什么?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 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 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 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 现实, 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 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 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 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 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杂诗十二首(其二)___课件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杂诗十二首 (其二)
陶渊明
1.居家读书时期 (29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 (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 (41至62岁)
问题探讨七: 从意象、意境、情感的角度 比较此诗与《咏怀八十二首》的 区别
意 象
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 阮诗: 气氛,也象征志趣的高雅、 品行的高洁。孤鸿、翔鸟象 征内心的孤寂。
陶诗: 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
渊明光风霁月的胸怀。“风 来”照应下文“气变”,引 入“不眠”。
意 境
阮诗:清幽冷寂 陶诗:空阔冷清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 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 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 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 现实, 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 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 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 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 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 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问题探讨一:
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悲凄
问题探讨二:
诗人为什么“悲戚”?
“日月掷人去,有志 不获骋”。
问题探讨三: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杂诗十二首 (其二)
陶渊明
1.居家读书时期 (29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 (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 (41至62岁)
问题探讨七: 从意象、意境、情感的角度 比较此诗与《咏怀八十二首》的 区别
意 象
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 阮诗: 气氛,也象征志趣的高雅、 品行的高洁。孤鸿、翔鸟象 征内心的孤寂。
陶诗: 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
渊明光风霁月的胸怀。“风 来”照应下文“气变”,引 入“不眠”。
意 境
阮诗:清幽冷寂 陶诗:空阔冷清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 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 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 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 现实, 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 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 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 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 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 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问题探讨一:
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悲凄
问题探讨二:
诗人为什么“悲戚”?
“日月掷人去,有志 不获骋”。
问题探讨三: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 (20张PPT)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 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 志却得不到施展。
体会与感悟
一个人也许可 以逃避喧嚣的 世界,却无法 逃避自己的内 心。
本诗主题?
这首诗写诗人夜中不眠时的情怀, 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 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 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成的悲悽。
陶诗的悲情:
1.生死之悲 2.士不遇之悲 3.志业未成之悲 4.孤苦之悲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 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是对 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 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
本诗写光阴流逝、自己对 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 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 意识 。
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感触?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悽”的?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 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 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 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 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 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 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 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 独。
1、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2、胸怀大志,不因困难而退 缩。 3、完善自我,努力实现自身 人生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问题:运用刚学完的诗歌方法来分析本诗 (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是怎样表现的?)
练习:
倦夜
杜甫
胡思乱想
•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 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
知人论事: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 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当时的 社会制度,其理想难以化为现实。直到二十九 岁他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 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芝麻小官,济世的 宏志无法施展。到三十九岁时,其思想发生了 质的变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灵的 宁静与淡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 终因 “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解印挂职而归,从此, 他结束了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 地走了归田之路。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26张PPT)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 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 得到伸展。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掷,抛开。骋,驰骋。这里是指大展宏图。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 种感情?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6张PPT)
• 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苏轼《与苏辙书》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辛弃疾《水龙吟》
我 眼中的陶渊明
一个在官场中失意的落魄文人 一个有文采有气节的知识分子 一个在生活上有情趣懂快乐的人 一个坚守自己精神家园的倔强老人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 《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 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 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 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 绪。
阅读前四句,概括诗歌中的意象及环境特点。
•意象:白日 西河
•
素月 东岭
•环境特点:廓大(荡荡)光明
这四句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 作为铺垫,展现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 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 情基调。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6张PPT)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 单元《 杂诗十 二首( 其二) 》课件 (26张PPT)
杂诗十二首(其二)___课件
意 境
阮诗:清幽冷寂 陶诗:空阔冷清
情 感
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
表露隐晦曲折。
陶诗:
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 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 一些,点出了悲凄的原因。
陶诗的悲情: 1.生死之悲 2.士不遇之悲 3.羁旅、离别之悲 4.孤苦之悲.
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 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 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 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 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 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 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 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 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 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 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 凄,终晓不能静”呢!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 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 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参考译文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 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 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 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 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 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 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 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 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 《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 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 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 “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 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 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优质课件)
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
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
启下的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6
问题探讨六: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 者何种感情 ?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7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
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
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
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
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
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
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
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2
问题探讨四:
开头四句营造一种怎样的意境? 西阿是否可以换成西山,明月 是否可以换成素月?
9
问题探讨二:
诗人为什么“悲戚”?
“日月掷人去,有志 不获骋”。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0
问题探讨三: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
(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 ?)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1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
清辉的景象作为铺垫,“荡荡空中景”
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
杂诗十二首 (其二)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2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
启下的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6
问题探讨六: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 者何种感情 ?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7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
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
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
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
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
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
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
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2
问题探讨四:
开头四句营造一种怎样的意境? 西阿是否可以换成西山,明月 是否可以换成素月?
9
问题探讨二:
诗人为什么“悲戚”?
“日月掷人去,有志 不获骋”。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0
问题探讨三: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
(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 ?)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1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
清辉的景象作为铺垫,“荡荡空中景”
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
杂诗十二首 (其二)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2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高中语文课件-杂诗十二首(其二)ppt
越王勾践破吴归
❖ 一首怀古之作,诗人南游吴越时所写。 ❖ 勾践灭吴: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公元
前494年,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此后 他卧薪尝胆20年,于公元前437年灭吴。 ❖ 本诗选取了吴败越胜, 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 个镜头。
战士还家尽锦衣
❖ 镜头一 ❖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们都凯旋了 ❖ 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赏赐,
躬耕田园的隐者
——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
1、厌恶官场; 2、淡泊名利; 3、热爱自然; 4、热爱田园; 5、安贫乐道
隐逸 出世
咏怀诗
主要有《饮酒》、《杂诗》、《咏贫士》、 《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 壮志未遂的苦闷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 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这中间蕴涵着作者对人生盛衰 无常的感慨。
手法
1、对比手法。古越的热闹、繁华与现在 的荒凉、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 了一种世事变化无常的感慨。
2、借古讽今。通过揭示越国由繁华至衰败 的原因——从下至上的奢侈,借此了讽 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3、虚实结合。由眼前荒凉之景引发联想 和想象,写出越国的繁华,虚实相生。
不同的是第一首以前三 句的篇幅着重写“昔 盛”,而最后一句写 “今衰”来否定之,从 而形成对比,转出新意; 第二首则着重写今日之 荒凉,以暗示、反衬昔
日之繁华,从而见出昔
盛今衰之感。
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
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人。
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 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 折腰”而归田。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ppt课件
5
6
《杂诗十二首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 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7
•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 亮。 •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 到夜是如此之长。 •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 自己的影子对酌。 •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13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 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 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 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 皆意在言外。
14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 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志,乃是 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 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 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日月 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12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 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
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 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 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 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6
《杂诗十二首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 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7
•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 亮。 •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 到夜是如此之长。 •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 自己的影子对酌。 •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13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 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 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 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 皆意在言外。
14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 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志,乃是 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 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 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日月 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12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 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
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 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 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 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荆轲》、《拟古》等。
相关背景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 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 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 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问题探讨一: 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悲凄
问题探讨二:
诗人为什么“悲戚”?
“日月掷人去,有志 不获骋”。
问题探讨三:
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
(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 怎样的意境 ?)
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 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 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 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 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 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 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 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 独。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 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 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问题探讨六: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 到他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 愁,这首诗中却流露出痛苦和矛盾, 这是为什么?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 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 不再出仕。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 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 现实, 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 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 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 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 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 掷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术
景抒情,结尾直接抒情
构
点题。
思 陶诗:
开篇写景,中间触景生
情,结尾直接抒情点题。
意 阮诗:清幽冷寂 境
陶诗:空阔冷清
问题探讨七:
从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 的角度比较此诗与《咏怀八十二 首》的区别
意 象
阮诗:明月、清风造成一种凄清的
气氛,也象征志趣的高雅、 品行的高洁。孤鸿、翔鸟象
征内心的孤寂。
陶诗:白日、素月浩荡光明,可见
渊明光风霁月的胸怀。“风 来”照应下文“气变”,引 入“不眠”。
艺 阮诗:开篇直抒胸臆,中间借
杂诗十二首(其二)
1、厌恶官场; 2、淡泊名利; 3、热爱自然; 4、热爱田园; 5、安贫乐道
隐逸 咏贫
士》、《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归隐矛
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和不与统治者同
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
还有一些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咏史
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如
问题探讨四:
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 何作用?
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
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
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
用。
问题探讨五:
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 者何种感情 ?
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 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 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 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 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 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 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 凄,终晓不能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