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土壤形成过程

合集下载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土壤发育的阶段性
七、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演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独特的作用,与其他5 个因素有本质的区别:
1、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和 定向的。 2、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着社会制度和社 会生产力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 下,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3、人类活动可通过改变各种自然因素而起作用, 这种作用可分为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表5-6)。 4、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利用 合理,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会破坏土 壤。
二母质的类型资料仅供参考?????运积母质残积母质成土母质类型????????????????????????????????????崩积物重积母质地心引力冰碛母质冰川砂丘黄土母质风海积母质湖积母质洪积母质坡积母质冲积母质流水沉积水资料仅供参考三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11母质对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有影响
2、生物小循环(micro-biological cycle):是植物营
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即植物从土壤中吸
收养分,然后又通过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 的作用下又转化为植物所需养分,并促进土壤肥力形成 和发展的过程。是从土壤到土壤的一个过程。 3、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特点
地质大循环涉及空间大,时间长,植物养分元素不
通常说的土壤年龄是指土壤的发育程度,而不是 年数,亦即通常所谓的相对年龄。
(二)土壤形成速率和所需的时间
1、土壤形成速率受母质和环境条件差异的影响。
在湿润气候条件下,石灰岩只需100年就风化,而砂岩
则需要200年。 2、土壤发育速率与时间变化有关。一般当土壤处 于幼年阶段时,土壤的特性随时间变化很快,但随着 成土年龄的增加,速率渐渐转慢,且不同的成土过程 在时间上的变化强度也是不同的; 3、不同地区、类型的土壤,形成的时间有很大的 差异。

5.2 土壤的形成

5.2 土壤的形成
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 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 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 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阅读P126: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积极方面: 水稻土(水稻土是在长期栽培水稻, 灌溉浸 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肥沃、 高产的耕作土壤。
消极方面: 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 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活动 】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现象。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山顶土壤的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1.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现象的主导因素。 2.尝试对上述土壤现象作简要解释。
黑钙土土层上部有一黑色或灰黑色肥沃的腐殖质层,在 此层以下或土壤中下部有一石灰富积的钙积层,故名。 中国大多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内蒙古东部,尤以大 兴安岭东西两侧、松嫩平原中部、松辽分水岭地区,以 及向西延伸到燕山北坡和阴山山地的垂直带谱上更为集 中。
1. 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燥红 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赤红壤 又称为砖红壤性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 境下,具有红壤与砖红壤的过渡性质;黄壤发育于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与红壤属同一纬度带,但黄 壤分布在多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读图 5-23、 图 5-24,完成相关任务。
阅读课本122页探究题——寻乌的古民居
1.想一想,吸引人们选择在寻乌的群山之 中定居的原因有哪些?
土壤富硒,在此种植农产品产量高, 且品质优良
新课导入
2.寻乌富硒土壤是怎样形 成的?
山中溪流将硒元素源源 不断地运送到山间盆地, 最终形成了富硒土壤
那么,什么是土壤?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5章第2节土壤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5章第2节土壤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土壤资源利用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
1.土壤的形成过程: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等因素的作用。
2.土壤类型及其特点:黑土、红土、黄土等。
3.土壤肥力的判断: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等方面的评估。
2.创设实际情境,如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等问题,引发学生对土壤知识的兴趣和思考。
3.通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土壤的分布和特点,提高对土壤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形成过程、类型及土壤肥力判断等方面的知识。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等因素的作用。
2.掌握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如黑土、红土、黄土等。
3.学会判断土壤肥力,了解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能够运用所学的土壤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土壤样本,了解不同土壤类型的外观特征。
4.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防止土壤退化。
四、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土壤形成过程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土壤的形成和利用。
3.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利用GIS软件,分析土壤分布图,掌握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
3.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反思

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 影响极为深刻
? 为什么呢?
东北地区土壤
南方地区土壤
极浅的石质 简育干润淋
溶土
4
冲洪积扇中 部
沙壤质普通 简育干润雏
形土
5
冲洪积扇下 部
黏质普通简 育干润雏形

6
冲洪积扇缘洼 地
黏质石灰斑纹 干润雏形土
地貌 landforms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 影响是多方面的
时间 time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 长,土壤层越厚, 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human activity


山地草甸土 暗棕壤
棕壤
褐土 暖温带
山地草甸土
暗棕壤
棕壤
北亚热带
秦岭土壤类型垂直 黄棕壤 分布图
金鸡庵
海拔/m 400
300
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土链分布示意图
115°
200
北安河村
京密引水渠
100
0
相序 地形
土壤
1 低山
浅的普通钙 质干润淋溶

2 山前台地
浅的普通钙 积土壤 SOIL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CHAPTER FIVE VEGETATION & SOIL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生物
地貌
气候
时间
成土母质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生物循环)示意图
生物 organisms
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 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冰川 作用
冻融 作用
风力 作用
曝晒 作用
沉积物
残积物
风化作用
母质
风化 养分释放 岩石
成土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考点一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答案:B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1.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 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_平__行__展__布__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
有机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 土层腐半 殖分 质解 层的 :土_有 _壤_机 _腐_质 _殖__质_为积主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2.人类活动 (1)积极影响: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 如_水__稻__土____。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__退__化_____,如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栏目 导引
三、土壤剖面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 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土壤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特点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
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坚硬的岩石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二、选择题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

(十)潴育化成土过程
★ 指土体处于季节性积水,在土体中交替发生 的氧化还原过程。
★ 形成实质是土壤浸水经常移动,干湿交替导 致氧化还原过程交替进行,渍水时变价的铁 锰被还原成低价状态,并溶解在水中随水迁 移,在土壤干燥时,这些已被还原的物质又 被氧化形成高价氧化物并在土壤中淀积。在 这种干湿交替下,潴育化土体中可出现锈纹、 锈斑、黑色铁锰结核,红色铁锰胶膜及鳝鱼 斑等新生体。
作用下,在土体中特别是土层上部大量积累有机物的过程.
1.草毡有机质聚积过程
有机质合成量少,分解度弱,常成毡状草皮层,覆盖土壤表 层,而显示干泥炭化。
2.斑毡有机质聚积过程
是森林植被下有机质聚积过程。
3.草甸腐殖质聚积过程
是湿润草甸植被下腐殖质聚积过程。
4.草原腐殖质聚积过程
是半干旱、干旱草原植被下腐殖质聚积过程。
(七)灰化成土过程
灰化成土过程是在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湿润 条件下,土壤中的铁铝与有机酸性物质螯合淋溶淀 积过程。
在这样的成土条件下,针叶林残落物富含单宁、树 脂等酚类物质分解后产生酸性很强的富里酸及其他 有机酸作为有机络合剂使表层土壤中的矿物质蚀变 分解,且与金属离子结合为络合物,使铁铝等发生 强烈的螯迁,到达B层,使亚表层脱色,只留下极 耐酸的硅酸呈灰白色土层(灰化层),在剖面下部 形成较密实的棕褐色腐殖质铁铝淀积层。
(六)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具有两重性: 1、对母质的有利影响
对母质的不利影响,如污泥进入土壤 2、对地形的有利效果,如保护、改造
对地形的不利效果,如水土流失 3、对气候的有利影响,如保护环境
对气候的不利影响,如破坏环境 4、对有机体的有利效果,如增施有机肥
对有机体的不利效果,如化肥农药对土壤生物 的伤害 5、对时间的有利效果

土壤地理学 第五章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地理学 第五章 土壤形成过程
某一土壤类型的形成经常由一个主要成土过 程和几个辅助过程共同作用完成。
土壤熟化过程是人为培养土壤的过程。 通过耕作、灌溉、施肥和改良等方法,在土 壤上部形成人为表层(Ap),并不断改变原有 的土壤某些过程和性状,使土壤向有利于作 物高产方面发育。土壤熟化可分为:①改造 不利的自然成土阶段;②培肥熟化阶段;③ 高肥阶段,如图5-14和5-15所示。
图5-8 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迁移和转化示意图
图5-9 土壤能量转换示意图
1.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
坚硬结晶岩出露 (太阳辐射能、降水等作用) 风化 (岩石形态、性质受改造) 疏松多孔母质— —同时大量矿质养分释放出来 (淋洗下渗、搬运) 海洋沉积物 (再风化) 新风化壳——…
这个过程特点是:所需时间极长、涉及范围极 广,植物营养元素有被向下淋失的趋势
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模式如图5-17所示。
图5-17 土壤剖面发育的一般图式
2 土壤的系统发育
土壤的系统发育是指土壤圈中各土壤发生类型在地质历史时 期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土壤既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同时 也是整个地表自然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因此,它是独立的 而不是孤立的,它和生物等独立历史自然体一样,是按照决定于 自身内部矛盾的特殊规律发展的,但这种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 而是和它周围环境因素,特别是生物因素中的植物因素互为外在 条件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辩证地发展着。植物与其他成土因 素的共同作用,创造了一种土壤类型,并在土壤中继续积累新的 性质,当这些新的性质在量上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时,土壤就从一 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这种转变必然也会反过来作用于环境 因素,特别是植物,刺激它产生新的类型或种属。而这种新的生 命形态或他们的组合再去塑造新的发生土类。
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淋溶、 淀积的过程。结果形成钙 积层,其特征:呈假菌丝 体、核状、斑点状,若出 现层次浅、厚度大,成为 生产上障碍层次。

0第五章第二节土壤

0第五章第二节土壤

基本 且能生长植物•有机质 •水分 •空气
岩石风化 生物体分解
二、土壤的形成过程
岩石 风化作用
微生物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低等植物着生 植草
物本
生木
长本
耕作土壤 人类培育 成熟土壤
随堂练习
1.关于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以下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气候对土壤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B.岩石的风化作用是土壤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C.土壤形成与生物活动无关 D.地形地貌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有影响
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图片等资料,掌握土壤的 含义。
综合思维:学会分析土壤的形成过程,理 清土壤组成成分间的联系。
地理实践能力:调查分析某区域的土壤质 量变化情况。
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珍惜土壤资源,和 保护土壤资源的情操。
1.土壤的定义
空间位置
本质属性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
C (
)
2.在土壤形成过程中,

两个最重要的自然因素,它们对土
壤的厚度、层次和肥力等特性有着重要影响。 答案:生物、气候
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影响土壤 形成的因素都有哪些?

配套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配套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1)比较M、N 两地的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2)分析该岛土层变薄对苹果生长的不利影响。 (3)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谈谈如何保护塔斯马尼亚岛的土壤。
答案:(1)差异:M 地土层厚度大于N 地,且土壤肥力高于N 地。 原因:M 地位于河流下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土壤厚度大,肥力高;M地纬度及海拔比N 地低,且位 于向阳坡和迎风坡,水热条件更优越,植被生长更为茂盛,有机质来源更加丰富。 (2)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使苹果产量减少;土壤中有利于苹果生长的养分流失,有可能导致苹果 品质下降。 (3)保护岛上植被,减少流水对土壤的侵蚀;控制苹果种植的规模和密度,保持土壤肥力;合理控制游 客数量,减少游客对土层的踩踏和剥蚀;对已破坏的土层,进行人工修复;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 保护土壤的意识。
D.母质层
2.图中D 层的特点是( )
A. 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B. 矿物质淋失,含量较小,颜色较浅
C. 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D. 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组成
土壤的形成受各种要素综合影响,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下图为生物影响土壤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影响土壤质地(土壤颗粒物粗细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谢谢观看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
解析:(1)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并且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 (2)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径流量越小,两者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厚度一 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的有机物质主要来自植被,③错误;地下径流量与气温关系不大,④错误。 答案:(1)D (2)A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土壤形成过程教学重点1.掌握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规律2.掌握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规律3.熟悉主要成土过程的特点及其发生条件,了解主要成土过程的空间分异规律4.理解土壤形态与成土过程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土壤形成过程(Soil-forming process)•生物积累作用(Biological accumulation)•腐殖积累作用(Humus accumulation)•淋溶作用(Eluviation)•淀积作用(Illuviation)•发生层分化(Horizon differentiation)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完全不同于自然界的其它生物和非生物.它有独特的性质和作用.同时它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了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两个不同的阶段.5.1土壤形成概述一、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二、物质的生物小循环过程三、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没有生物小循环就没有土壤.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这两个循环过程是同时并存,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推动土壤不停地运动和发展.地质大循环释放的养分及产生的通透性、保水性、等为生物创造了条件,生物小循环使植物学养分在表层中集中积累,并创造了氮素,使母质具备了完全肥力,形成了土壤。

土壤的形成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实质。

生物小循环在地质大循环上进行,但方向是相反的,前者是养分的淋溶损失,后者是养分的集中保蓄。

二者既统一又矛盾。

土壤的肥力的发展正是二者矛盾统一的结果,而且随着生物的进化,生物小循环形成一个螺旋式的逐渐扩大的发展过程,使肥力不断发展。

5.2主要的成土过程在自然界中,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成土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土壤形成过程总体的内容、性质及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根据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特点,划分出以下基本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是指从岩石露出地面有微生物着生开始到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

它是土壤形成作用的起始点。

(二)有机质积聚过程是指在各种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结果在土体上部形成暗色腐殖质层的过程。

(三)粘化过程是指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

可分为残积粘化过程和淋溶淀积粘化过程。

粘化过程结果在土体心土层形成粘化层,主要发生层次深度在50cm~60cm,因这一深度水热条件比较稳定,适合于次生粘土矿物的产生。

(四)钙化过程是指干旱、半干旱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淋溶、淀积的过程。

结果形成钙积层,其特征:呈假菌丝体、核状、斑点状,若出现层次浅、厚度大,成为生产上障碍层次。

(五)盐化、脱盐过程盐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积聚的过程。

发生在滨海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形成具盐化层的盐渍土。

脱盐化过程是指盐渍土中可溶性盐在降水、人为因素等作用下降低或排出土体或迁移到下层的过程。

(六)碱化、脱碱化过程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上吸持较多交换性钠,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结果在土壤底层形成具碱化层的碱化土,pH值大于9.0。

脱碱化过程是指通过淋洗和化学改良,从土壤吸收性复合体上除去钠离子的过程。

盐化与碱化相伴随进行。

先盐化,发生脱盐化过程,产生交换性钠解吸,从而产生碱化,即碱化土是盐化、脱盐化相互交替的结果。

(七)白浆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出现还原高铁高锰作用而使某一土层漂白的过程。

(八)灰化过程是指土体表层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而SiO2残留的过程。

(九)潴育化过程是指土壤形成中氧化还原交替进行的过程。

形成潴育层,特点:产生锈斑锈纹、铁锰结核,发生于地下水浸润土层、地下水升降频繁区。

如华北平原潮土区。

(十)潜育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形成潜育层,此层次呈蓝灰色,又称灰蓝层。

(十一)富铝化过程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形成网纹层,又称富铁铝化过程。

如红壤形成中具有此成土过程。

(十二)草甸化过程是指土壤表层的草甸有机质聚集过程和受地下水影响的下部土层的潴育化过程以及底层的潜育化过程的重叠过程。

(十三)熟化过程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措施,改造土壤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壤肥力向有利于作物生长方向发展的过程。

简单地说为人类定向培育土壤的过程。

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

某一土壤类型的形成经常由一个主要成土过程和几个辅助过程共同作用完成。

土壤熟化过程是人为培养土壤的过程。

通过耕作、灌溉、施肥和改良等方法,在土壤上部形成人为表层(Ap),并不断改变原有的土壤某些过程和性状,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发育。

土壤熟化可分为:①改造不利的自然成土阶段;②培肥熟化阶段;③高肥阶段5.3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土壤剖面形态包括土壤颗粒微形态、结构体形态、土层形态、土壤剖面形态、土被结构形态。

其中土壤剖面形态、土层形态、土壤结构体形态的观察是土壤资源调查和土壤地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土壤剖面形态,即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及其表现的土壤性状,它是土壤形成过程的产物。

土壤剖面形态全面地反映并代表了土壤发生学特征、物质组成、性质及其综合属性,以及土壤景观的总体特征。

因而,它已经成为诊断土壤性状的基础和进行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

随着土壤形成过程的进行,土壤中物质的迁移、转化与积累过程的持续,使土体逐渐地发生了分异,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发生土层和土体构型。

首先,各种具体的成土过程,都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一个模式土层,这是使土体发生分异的基本原因;其次,各种具体的成土过程都发生于土壤剖面的某一层位,但每个具体成土过程都与整个土体的物质运动相联系,如上面的淋溶层,其下必然有沉积层。

其三,就某一具体土壤而言,它可以是在一种成过程的作用下形成的,也可以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体成土过程的复合作用下形成的,这们就使得土壤剖面分异过程异常复杂化。

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其土壤剖面都是由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发生层所组成的,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土体构型。

土壤剖面,即地表至母质的土壤垂直断面,包括整个土体和母质层在内。

最具有体表性的土壤剖面形成特征是土壤剖面构型,系指由发生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土层垂直序列组合构成的,简称土体构型。

土体构型主要由有机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构成。

5.4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和演替1土壤的个体发育土壤的个体发育是指土壤从岩石风化产物或其他的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起,直到目前状态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史。

它只涉及到该土壤个体,此土壤个体在不受加速侵蚀或其他破坏作用的情况下便向着具有与当地成土条件组合相适应的土壤类型的方向发展,经过若干时间,即由所谓幼年或者发育微弱的土壤达到成熟土壤,最后进入当地典型土壤行列。

但这并不意味着发育已告终点,只是暂时动态平衡!2 土壤的系统发育土壤的系统发育是指土壤圈中各土壤发生类型在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土壤既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同时也是整个地表自然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因此,它是独立的而不是孤立的,它和生物等独立历史自然体一样,是按照决定于自身内部矛盾的特殊规律发展的,但这种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它周围环境因素,特别是生物因素中的植物因素互为外在条件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辩证地发展着。

植物与其他成土因素的共同作用,创造了一种土壤类型,并在土壤中继续积累新的性质,当这些新的性质在量上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时,土壤就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

这种转变必然也会反过来作用于环境因素,特别是植物,刺激它产生新的类型或种属。

而这种新的生命形态或他们的组合再去塑造新的发生土类。

3 土壤演替土壤演替,是指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土壤或土壤类型组合——土被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过程。

在引起土壤这咱变化的条件中,气候变化和新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形演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自然环境中,土壤的这种变化是复杂多样的、时快时慢的、进而进化、进而退化的。

而且,土壤的这种变化过程往往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或节奏性。

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和土壤的演替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的着发生上的联系。

显然,土壤的个体发育包括在土壤的演替和系统发育之中;反过来,土壤的系统发育又体现在土壤演替和个体发育之中;土壤演替是通过个体发育来实现的,而土壤的系统发育又是在土壤演替基础上进行的。

土壤的系统发育过程是经久的、缓慢的、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

它决定着土壤发生类型的基本特性,土壤发育的程度决定着这种特性表现的程度,至于土壤演替则往往使现代的土壤具有从前一阶段所继承下来或遗留下来的某些发送特征。

总之,从土壤发生学观点看,成土因素是土壤形成的外部环境条件,土壤形成过程是土壤发育内部变化的依据。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土壤形态特征则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结果。

土壤发生类型必然要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相统一,与成土因素处于动态平衡。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1.请列举四个最为广泛的成土过程,并分别给每个成土过程一个实例。

2.试通过实地调查与观察,分析搅动作用在土壤发育中的重要性。

3.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是生物累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和统一。

4. 试分析重要成土过程特点及其发生的环境条件。

5. 土壤剖面的分异过程,典型土壤剖面的基本构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