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心理学第五章思维汇总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五章学习的迁移★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迁移的概念及种类。

(2)迁移的作用。

(3)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4)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5)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考纲链接1.迁移的概念及种类。

(1)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2)迁移的种类:正迁移与负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横向迁移与纵向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2.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训练可以改善人的某种心理能力,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训练某种心理能力。

获得了这种能力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迁移。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内容,前后学习中有共同的内容,一种学习就能影响另~种学习。

(3)经验类化说(贾德)。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

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4.现代的迁移理论。

(1)奥苏泊尔的认知结构理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

(2)继奥苏泊尔之后的几种观点:①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

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②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

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理学基础第五章思维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心理学基础第五章思维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 头脑风暴
二、思维的种类
(三)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2.辐合思维是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向一个 方向思考,得出唯一结论的思维。
第二节 表: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 理解: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具有鲜 明的形象性。
❖ 2、表象的特征 ❖ 直观性
❖ (二)掌握概念的途径:日常概念、科学概念
二、推理
❖概念 ▪ 内涵:从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或者根据一 般原理推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
程。
❖ ②特点: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 ❖ ③创造想象的加工过程也是词的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作用,是
语词思维指导下的形象思维过程。
❖ 1)原型启发是创造想象的契机; ❖ 2)典型抽取是创造想象过程的主要环节; ❖ 3)灵感升华是创造想象活动接近突破阶段时的顿悟。

❖ 开库勒梦见一条蛇咬住自己的尾巴,团团转、团团转,而发现了 苯的六角环行结构。
斯芬克斯之谜
“什么东西早晨用四 条腿走路,中午用 两条腿走路,晚上 用三条腿走路?”
分析:四条腿——爬,两条腿——走,三条腿—— 拄拐杖;早晨——婴儿,中午——青年,晚上—— 老年
综合:婴儿期四脚爬行,青年期两腿直立走路, 老年期拄拐杖两腿直立走路——人
二、思维过程
(二)比较和分类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 点、不同点及其关系。 eg:购买衣服
分类:按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为不同种类的过 程。
二、思维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1. 抽象:抽取同类事物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 性。
• 交通工具的抽象
2. 概括是在抽象基础上进行的,将抽取出来的本 质属性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
• 交通工具的概括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

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教学心理
第五章教学心理(重点是发现学习)
第一节教学设计
概念: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既是每位教师都要完成的一项教学的基本环节,又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其主要作用:1.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
1.评分
相对评分:就是以其他学生的成绩为依据,按照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原理,将学生分数按比例分为五个等级。
绝对评分:与其他同学的分数没有关系,相当于我们平常说的“百分制”。简单易懂,不利于了解某个学生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
2.报告
第二节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概述
★(一)课堂管理概念及功能
2.非正式群体: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是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
(二)群体动力: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其中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所有这些影响群体与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3)计算机辅助教学
3.学习共同体取向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帮助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还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往能力。

教育心理学-第5章 智慧技能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5章 智慧技能的学习
括。
• 运用正例时,要充分认识到例证形式或来源的多样性。
• 学生对不同变化形式的正例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因此, 从简单到复杂的呈现顺序有利于学生对例证和概念规则 的理解
2.设计和寻找合适的反例
• 在智慧技能的教学中,效果最好的反例是匹配的反例, 这些反例在概念的无关特征方面与正例非常相似,但不 具有概念的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
(二)概念 • 概念是指个体运用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将某一事
物识别为该类事物一员的性能。
• 加涅将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
• 具体概念指学习者根据事物的物理属性(如形状、 颜色、轻重、气味等)来识别概念例证。
– 如红色、千克
• 定义性概念指学习者根据定义来识别概念例证。
– 如密度、舅舅
(三)规则 • 指学习者在多种情景中一致地应用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通过一个个具体分数的相加例子总结出分数相加的规 则。
(二)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 • 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又叫规例法,在这种学习中,学习
者首先运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规则的言语表述,然 后再学习说明该规则的例证,从而实现对规则的理解。
• 最后学习者在不同情景中尝试练习和应用这一规则。
• 学习者这种方式相当于接受学习。
五、智慧技能的类型
(一)辨别 • 辨别是指对刺激物的不同物理特征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 正常儿童都具有进行辨别学习的神经生理基础;人有惊 人的知觉辨别学习的能力。
•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知觉辨别能力的形成过程看成模式识 别能力的习得过程。模式识别是人们把输入的刺激(模 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辨 别出该刺激物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
四、程序的学习过程
(一)样例中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指以掌握一定的技能为目标而进行 反复操作的过程,或是刺激与反应的重复操作。 练习结果用练习曲线来表示。 练习曲线是描述操作技能随时间或次数的 变化而变化的图形。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反馈是指学习者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
内部反馈就是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 是个体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获 取的反馈信息,尤其是动觉反馈信息最有代表性。
(四)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的形成实质上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主要 通过社会学习来完成。 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是人的内在特征、行为 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是导 致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化的两类学习。
1.观察学习 (1)注意阶段 个体必须注意榜样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 (2)保持阶段 将观察所见转化为表征性的心象(把榜样 行动的样子记下来)或表征性的语言符号 (能用语言描述榜样的行为),保留在记忆中。 (3)再生阶段 将榜样的行为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 (4)动机阶段 愿意在适当的时机将学得的行为表现出来
四、心智技能的培养途径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 独立性与概括性
完备性,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 行顺序和执行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 缺漏。
独立性,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 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 不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
皮亚杰提出了两个问题: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
为什么?
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
发展的总规律:
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 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

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一、不定向选择题1、瓦拉斯1926年提出的创造性思维阶段包括()。

A、准备期B、交流期C、酝酿期D、豁朗期E、验证期2、以下属于问题解决的特点有()。

A、目的性B、认知性C、序列性D、知识性E、指向性3、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

A、集约性B、流畅性C、变通性D、辐射性E、独创性4、下面关于无结构问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无结构的问题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B、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C、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唯一性D、问题的初始条件可能是不明确的E、无结构问题比有结构问题更能激发学习者的探究欲5、哪些搜寻解法的策略会干扰问题图式的获得?( )A、问题类比B、想法——检验C、问题分解D、“手段——目的”分析E、问题怀疑6、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表现在()。

A、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B、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C、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D、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E、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7、在搜寻解法阶段,当学习者对一个问题一无所知时,学习者只能采用的策略是().A、问题类比B、“手段—-目的"分析C、问题分解D、想法——检验8、“木头除了做桌椅板凳外,还能作什么用?”这属于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形态扩散D、方法扩散9、基克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认为一般性的问题解决大致包括的阶段是( )。

A、建立问题表征B、搜寻解法C、执行解法D、评价10、在规定的时间内,面对相同的问题,有的人能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

这反映了思维的().A、独创性B、多维性C、变通性D、流畅性11、高创造性者具有的个性特征包括()。

A、幽默感B、好幻想C、强烈的好奇心D、独立性12、为分析问题,找到解法,学习者可以采用的策略有()。

A、问题类比B、“手段-—目的”分析C、问题分解D、想法—-检验E、问题怀疑13、下列选项中,属于无结构问题的是().A、1+1=?B、世界上有几大洋?C、有“世界屋脊”之称的是?D、衣服有哪些功能?E、如何治理空气污染?14、“红色的东西有哪些?"这属于发散思维的哪种训练方法?()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形态扩散D、方法扩散15、依照基克的观点,解决问题首先要().A、建立问题表征B、搜寻解法C、执行解法和评价D、分解问题16、在搜寻解法的策略中,()是最通用也是最无力、最笨拙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知识要点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的概念2、学习迁移的各种不同类型3、学习迁移早期的四种理论及现代新近的理论4、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5、联系实际怎样在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具有普遍性,我们常说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是典型的学习迁移形式。

各种经验内部及其不同经验之间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

二、迁移的种类(一)正迁移与负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介于正、负迁移两者之间的一种迁移状态可称为零迁移。

(二)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三)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具体讲,是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

学习迁移分为普遍迁移和具体迁移。

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石,磊(五)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

最新资料心理学(教师证考试教程)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幻灯片课件

最新资料心理学(教师证考试教程)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幻灯片课件
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影响因素:
1、智力因素 2、人格因素 3、环境因素 4、动机因素
第四节 想像和创造性培养
创造性思维训练
1、建立目标与意向 2、训练基本的技巧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 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 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12、运用例子
• 1、活动课的主次要分明,一般分为开始部 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大部分,并合理 分配各部分时间,把握重点,注意目标达成 度。
• 2、导入新颖,能够吸引幼儿的目光,抓住 孩子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点。可采用直接、 间接、情景表演、图片导入、实物或谜语等 等与课程有关的导入方式进行导入。但时间 要把握在2分钟以内,因为我们的主要目的 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准备。
论文资料心理学(教师证考试教 程)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课程内容
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概念的形成过程 推理和问题解决 想像和创造性培养
第三节 推理和问题解决
推理: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 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三段论推理: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 提,另一个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也可能 不符合。所有这三个命题都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 线性推理:线性三段论,是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的推理,它 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谢 谢!
幼儿园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课
南山区沙河实验幼儿园
一、从教师方面
• 1、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语言生动简练、适中、 不啰嗦,并注意与幼儿进行沟通和交流交流。

教育学心理第五章

教育学心理第五章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一) 中学生认知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特点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注意发展特点(1)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注意的发展始于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2)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记忆发展的特点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优于抽象材料,图形记忆优于词语;3.有意记忆和抽象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4.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

5.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

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主导地位3.辩证逻辑思维循序发展语言发展特点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2.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3.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二) 情绪发展 o 情绪的分类:1、情绪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2、情绪状态分类(1)心境:一种微弱、瓶颈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2)激情: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3)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o情绪理论1、詹姆斯—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1)詹姆斯:美国心理学家,1884年对情绪历程的解释理论认为情绪由生理变化激起的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后产生的。

(2)朗格:丹麦生理学家,1885年提出机体知觉理论。

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

2、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凯农:美国生理学家观点:情绪伴随血液循环、肌肉、呼吸等一系列身体变化。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知识的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理性知识的是( )。 A.表象 B.概念 C.规则 D.原理 E.原则 2.下列直观方式中,属于模象直观的是( )。 A.图片 B.演示实验 C.图表 D.模型 E.教学电影 3.陈述性知识主要回答( )问题。 A.做什么 B.是什么 C.为什么 D.怎么做 E.怎么样
4.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 )三个阶段。 A.知识的认知 B.知识的获得 C.知识的复习 D.知识的保持 E.知识的提取
“圆有圆心与封闭曲线” ,而忽略了“从圆心到周长各 点距离相等”这一本质特征,从而扩大了圆的概念。
3.科学地进行比较,包括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 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 通过异类比较,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 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5.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 位的是( )。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D.短 时记忆 6.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 A.0.25~2秒 B.0.2~0.5秒 C.2秒到l分钟 D.5秒到2分钟 7.存储时间大概在0.5秒以内的记忆为( )。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工作记忆 8.存储时间至少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为( )。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工 作记忆
一、单项选择题
1.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叫做 (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内部抑制 D.外部抑制 2. 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以便突出本质属性的教学 方法是( ) A、变化 B、改变 C、变式 D、突出 3、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 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 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

《心理学教程》总复习: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201702

《心理学教程》总复习: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201702
•养成教育的策略: •①从生活小事上进行训练 •②耐心指导,反复训练 •③教师注意以身作则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对挫折的能力?
•①帮助儿童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找出避免 挫折的方法。
•②面对挫折,鼓励儿童充满信心地战胜挫折。 •③提高小学儿童的挫折耐受力。
如何在困难情境中锻炼小学生的意志?
•1.教师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2.要给予鼓励和必要的指导,但不要代替 他们去解决问题
• 三、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简答]
• 动机冲突、意志行动的决策和意志努力。
• 1.动机冲突有原则性冲突和非原则性冲突。也可分为: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 2.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最佳地实 现目标过程称之为决策。在一般情况下,当做出决策 的时候,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已基本解决。
•1.道德感: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 产生的情感体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富 有同情心和对事有责任感,助人为乐,告状行为)
•2.理智感: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情感体验。 (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感和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3.美感: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 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 感体验。(如对英雄人物行为的歌颂等)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情感
• 一、小学儿童情感的发展[简答,选择]
• (一)小学儿童情感稳定性的发展 • 小学儿童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
事物、具体情景的支配。
• 小学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的情感稳定性比较差, 中高年级儿童稳定性逐渐增强,情感的境遇性减 少,选择性提高,逐渐产生了较长时间影响整个 行为的情感体验。
• 2.意志和行动是不可分的,意志总是通过行动 表现出来的。这种在意志调节和支配下的有目 的、自觉的、有意识的行动称之为意志行动。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班杜拉(1965)的经典研究:
在一项观察学习实验的第 一阶段:
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一 部有攻击行为的电影;
影片有三种结尾,将孩 子分为三组,分别看结 尾不同的影片:
(1)奖励攻击组; (2)惩罚攻击组; (3)控制组。
观察学习实验结果:
惩罚组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 而另外两组(奖励攻击组和控制组)则没有差别。
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之中,只有站在社会学 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这一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1、交互决定观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涉及三个主题: (1)观察学习; (2)自我调控; (3)自我效能。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 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当通过观察获得新行为时, 学习就带有认知的性质。
(4)生理和情绪状态。正面情绪增强自我效能,负面 情绪会降低自我效能信念。
如果一个操作出现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 的概率就增加;
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 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一般性原则
①任何反应如果随之紧跟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 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
②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2)自我调控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外部奖励与惩罚的依 赖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内在标准,对自己的行 为进行奖励和惩罚,亦即对行为进行自我调控。 自我调控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三种成分。
(2)自我调控
人们进行自我评价的标准是怎样获得的呢? 班杜拉认为,既是奖励与惩罚的产物,同时也是榜样 影响的结果。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二、概念的形成过程
2、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
自然概念→记概念样例
三、推理和问题解决
【识记】推理的概念,问题解决的概念 1、推理 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 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 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
学习,是一种信仰!
1、推理的概念
▲演绎推理 过程: 一般原理→具体结论
概念的形成
问题解决
三段论推理
线性推理
条件推理
气氛假说
语言—表象 整合模型
证实倾向
2、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的定义 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
特征 1、目标指向性 2、操作系列性 3、认知性操作

【领会】问题解决的理论模式和方法步骤 名词 1、认知性操作→算子 2、问题解决的过程→在问题空间搜索算子
2、创造性思维

相对常规思维而言 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 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 序→并创造出新的成果 的思维活动
【领会】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 发散思维测验 1、在教育领域密集使用 2、测验观念的流畅性 3、代表测试 (1)吉尔福特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
(2)托兰斯 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式
二、概念的形成过程
【领会】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1、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 ①人工概念→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 2、赫尔,1920年首创 3、布鲁纳,研究最有名 →提出“假设检验模型”
二、概念的形成过程
▲检验假设理论 1、模式: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成功 2、该理论得到许多学者的研究证明 3、该理论在自然概念、人工概念都能得到支持
“若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则另一面为 偶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思维的发展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前运算阶段(2-7岁) •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 唤 醒 水耶 平基 问斯 题多 难德 易森 操定 作律 效 率 )
-
-

作 业 效 率
一般任务

最佳
0
动机强度

简单任务

复杂任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最佳

最佳
0

0

– 人们对解决问题的动机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效果。 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内动机强度和 问题解决的效果成正比,即动机越强,效果越好。但 超过一定限度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动机太强容 易使人心情紧张,从而降低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过 弱则会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无法集中精力甚至半途而 废。由此可见,中等强度的动机对问题的解决具有促 进作用。
推理(reasoning)1 • Wason(1966) :four card selection task
EF4 7
规则:若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则另 一面为偶数
• Griggs(1982) :four card selection task
喝啤酒
喝可乐
16
22
• 若有人喝啤酒,则该人的年龄必须超过18岁
要量出的容量
C
3
100
25
99
10
5
6
21
4
31
3
20
3
18
3
25
定势对问题解决影响的实验结果
组别
实验 组
控制 主页 组


人 数
采用D=B-A-2C 采用D=A±C
方法的正确解答 方法的正确解
(%)
(%)
错 误 (
%

79
81
57
0
17
2
100
0
返回
• 4、原型启发


-
• 5、动机水平与情绪
•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紧密联系的
• 一方面,由于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并不 表露在外部,而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因此只 有通过间接的途径才能概括地反映出来。
• 另一方面,间接地反映事物之所以可能,是由 于人们通过实践概括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 联系才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间接地推断其他未 知的方面。
二、思维的类型
• 当沿原有思路无法解决问题时,应自觉地采用反思维定势的措 施——进行反向思维。
• 要求:笔不离纸, 用不多于四条直线 连在一起
• 两种答案:
思维定势
• Luchins(1942)的水罐问题
题目
A
1
21
2
14
3
18
4
9
5
20
6
23
7
15
8
28
容器的容量
B 127 163 43 42 59 49 39 76
• (三)根据解决问题时创造性成分大小分
–习惯思维
• 是利用习惯的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 类似问题。
–创造性思维
• 是用独创的新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 (四)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
– 直觉思维
• 没有经过严密推理与论述,迅速理解作出判断的思 维。
– 分析思维
• 遵循逻辑规律,经推导而得出结论的思维。
•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1、知觉情境 – 2、功能固着 – 3、定势作用 – 4、原型启发 – 5、动机水平 – 6、知识经验 – 7、个性特征
• 当把上述棋盘的左 上角与右下角切除 ,再用左边的木块 把整个围棋盘刚好 盖住,用31块这样 的木块是否可行?
• 2、功能固着
–只知道熟悉事物的通常用途,而不知道它的 新功能,这就是功能固着。功能固着干扰创 造思维,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 (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分
–动作思维
• 以实际动作作为支持的思维。
–形象思维
• 利用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思维
• 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
• (二)根据思维方向或答案数目分
–求同思维
• 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 的答案。又称辐合思维。
–求异思维
• 沿着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得出多个可能的答案。
• 专家与新手在知识数量上的差异
• 专家与新手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
• 专家与新手在知识组织方式上的差异
• 7、个性特征
– 具有远大理想、意志坚强、勇于进取、富于 自信、有创新意识、人际关系良好、果断、 勤奋等人格特征的人,常常能克服各种内外 困难,善于迅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 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气质类型等也会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方式
• 3、定势作用
–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特殊的心理 准备状态。
• 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时,思维定势可以帮助人们 熟练快速地解决问题,因此起着积极作用。
• 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解决新问题,思维定势就可能是一种束 缚,使人难跳出旧的思路,使思维受到了旧框框的限制而缺乏 变通性,因此表现出消极的影响。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 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常 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功能变通)。
Duncker(1945):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问题:一盒蜡烛、一盒火柴、一盒图钉,如何把蜡烛 固定在屏风上?
问 题 答 案
请利用给定的工具将两根悬挂在天花 板上的绳子接在一起
三、思维的一般规律
– (一)问题解决过程
• 1、问题表征 • 任务领域--问题的客观存在
– 问题空间--对问题的主观理解 – 2、选择操作
• 两种主要的解决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
– 3、实施操作 – 4、评价当前状态
• 在下列算式中,要求用从0到9的数字分别代替式 中的字母并要求算式计算正确,作为提示,D=5 。
–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提高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推动问 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干扰问题解决的进 程。
• 6、知识经验
– 知识经验是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 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愈丰富、愈 概括就愈容易被应用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上。
– 一般说来,知识经验越广博就越容易解决问题,如果 知识丰富但结构不合理,思维策略和方法不科学,或 是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不能实现广泛的迁移,也难以 解决问题。
2010教师心理学第五章思维 2010
思维的特性
• (一)间接性
– 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反映客观现实 就是间接性。
• (二)概括性
– 第一,能找出一类事物特有的共性并把它们归结在 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它类事物的 关系。
– 第二,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 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