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的历史
论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论翻译中的中国英语作者:朱雯杰来源:《中学生英语·中旬刊》 2019年第12期朱雯杰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语言,它的广泛应用使英语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各种变体。
中国英语常被在中国日报等一些其他出版物中发现,它是在国际化过程中英汉文化的融合。
本文旨在介绍中国英语,且就中国英语的翻译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词汇、句子、语法和文本,并推测了中国英语的未来。
1. 中国英语的历史及定义葛传椝先生是提出“中国英语第一人”。
在他的《谈谈汉英翻译》中指出英语是民族语言。
其他国家可以使用英语,但他们应该遵循英语习惯以应对各种情况(李文中,1993:18)。
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现代中国,当我们写或说英语时,我们都有一些独特的东西需要表达。
1993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一书中,基于汪的观点,李文中先生将“英语是用来在本土”分为两个部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
李认为,中国英语是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词汇、句子或文本,在中国文化社会中表达着独特的东西。
它不受母语干扰,使用音译、翻译借用、语义再现等多种方法进入英语交际。
但在1995,张佩成先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的英语不能叫中式英语,有贬义的名称,因此他提出“中国英语”的名字。
2. 翻译中的中国英语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使用英语表达事物或现象时,往往存在文化空缺现象。
然后,人们会用直译或音译来翻译中国文化中的概念和事物。
现在,我们将从三个部分来讨论中国英语:词汇、句子、语法和文本。
2.1 词汇层面音译语言相对性与不可译性导致一些汉语词汇直接融入英语拼音转换。
十九世纪初使用了词汇音译法。
当时,我们翻译了一些人名或地名,我们使用了韦德系统(1)。
在韦德系统早期采用者,我们会使用例如广东方言、闽南方言,比如chow mei(炒面), wonton(馄饨)。
1958以后,我国颁布了一些有关人名和地名的汉语拼音计划,举例如下:(1) 涉及历史现象的词汇:xiucai (秀才)ya men (衙门)da zi bao (大字报)(2) 涉及娱乐和乐器的词汇:pi pa (琵琶)er hu (二胡)yang ko (秧歌)nahjiang (麻将)(3) 涉及衣物和食品的词汇:changsam (长衫) jiao zi (饺子)2.2 句子层面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了语言中的句子线性差异。
中国英语教育史书
中国英语教育史书
以下为一些关于中国英语教育史的书籍推荐:
1.《中国英语教育史》- 许建国、张蔚蔚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历史发展,从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传入、中国英语学科的建立、教材教法的变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
2.《中国英语教育史》- 沈荣林
沈荣林教授以独特的视角出发,透过教育思想史的镜子,全面深入地回顾了中国的英语教育历史,揭示了中国近代英语教育的特点与影响。
3.《中国英语教育发展源流考》- 赵眺眺
这本书以源流考的方式,通过对一系列史料的引用和分析,追溯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既有详实的史料考证,又有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考。
4.《中国近代英语教育发展史研究》- 陈新
陈新教授通过对中国近代英语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外族文化的传入、科举制度改革、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的协调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5.《中国翻译教育史试论》- 徐皑光
尽管这本书的主题是翻译教育,但它的内容也涉及到了中国英语教育史的发展。
徐皑光教授以翻译教育为切入点,论述了中国教育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交流的历史变革。
这些书籍均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分析,适合对中国英语教育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中国英语教学历史
中国英语教学历史1·英语何时出现在中国?有人说,英语是明朝时随着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但我认为应当是清朝传入中国的。
众说周知,现代英语是1500年以后形成的,在那之前是古英语且在欧洲并不流行(英语流行是大英帝国形成以后的事),所以那些传教士不大可能会说英语,像中国很有名的利玛窦就会拉丁文和希腊语,而且也会使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但是并不会英语,另外,明末一些比较开明的士大夫主要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感兴趣,而当时的科学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写的,所以他们学习的应该是拉丁文,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人会英语应该是在清朝以后,比较有名的马葛尔尼访华没有查到当时中国官员会不会讲英语,不过可能出于需要或者好奇应该会学一点。
2·中国何时开始大规模学习英语的?中国最早感知应当通过学习英语进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是被中国称作“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中国清朝著名大臣林则徐。
他被皇帝派到广东查禁鸦片,从中外商人处了解到西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于是组织澳门等地会英语的中国人,翻译外国书报,并将之编译成册。
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则是在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在坚船利炮面前,发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出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学习英语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术的必要条件,并提出了一系列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主张,林则徐的这些建议没有被清政府所接纳,但却在清醒的、爱国的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的共识正在形成。
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再次惨败,清政府才有了较大的震动。
因而,当深受林则徐思想主张影响的中国清朝另一有名的大臣左宗棠将林则徐曾提出的这些建议进一步具体化上奏时,同治皇帝很快予以批准,并把它称之为“实系当今应办急务”。
于是,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
林则徐是中国第一个提出要造“坚船利炮”的中国人。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从在广东主持禁烟和抗英斗争中,清楚地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国家的长处以抗击外来武装侵略,形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认为没有先进功能的大炮和舰船,就无法与西方强敌在海上抗衡。
英语起源于中国论
英语起源于中国论约翰·韦伯:汉语是“巴别塔之前全世界的通用语言”1669年,本职是建筑师的业余学者约翰·韦伯(John Webb)发表了长达212页的《历史论文:论中华帝国的语言是原始语言的可能性》(An historical essay endeavoring a probability that the language of the Empire of China is the primitive language)。
在1678年,这本书再版时,题目有所改变,加上了几个字:探讨中华帝国的语言是在巴别塔之前全世界通用语言的可能性。
在旧约中记载:上帝看到人类建造的巴别塔就要通往天堂,他感到人类联合起来的力量很可怕,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让他们相互之间不能够沟通,这样,众人都分散了。
那么在巴别塔之前,人类说着什么共同的语言?这是约翰·韦伯提出中文是“原始语言”的背景。
正因如此,《中国对英国文艺复兴文学的影响》(The Chinese Impact upon English Renaissance Literature)一书的作者Mingjun Lu指出,韦伯论证中文是原始语言,其实想要解决的不是语言学问题,更像是要解决圣经的历史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心讲师陈怡在《约翰·韦伯汉语观初论》中提到,17世纪关于中国的报道和关于中国语言独特性的介绍逐渐引起了欧洲人的关注,与此同时,寻找原始语言的学者们也在猜测汉语是否就是原始语言,将这一猜测表达得最为彻底的就是韦伯和他的《历史论文》。
17世纪,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他们的传教政策要求他们主动适应中国文化,因此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具有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成就。
约翰·韦伯没有去过中国,没有接触过汉语,虽然不能像万济国(Francisco Varo)、马若瑟等专门撰写汉语语法的人那样,给汉语归纳出相对科学的语言学框架,但是他也通过传教士著述当中介绍的汉语发音、词汇和语法的特征和规律,总结出了自己对汉语的认识。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
我国英语课程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建国初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英语作为外语开始应用和推广。
1950年教育部、外交部共同颁布《外国语培训规定》,要
求在国家机关、企业团体、学校和其他有关单位举办外语学习班,从
而逐步推动英语教育的发展。
二、英语课程实施阶段:50年代,外语教育进入到社会服务阶段。
教
育部颁布《中学外语教学暂行纲要》,推出以英语为主要外语的教学
规划。
60年代中期,《中学外语教学大纲》正式发布,英语在中学的
正式教学正式开始。
三、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代以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教育也
迎来了发展的空间。
教育部颁布了《学校外语教学暂行纲要》,针对
小学开设了英语课程,专门设立外国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会,开展了外
国语教育研究。
四、英语课程改革:20世纪90年代至今,英语课程不断作出改革。
2002年,教育部颁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明确规定小学应
该设置英语课程。
后来,教育部不断出台新课程,规范英语教学管理,并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实施原则和教学内容。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
中国外语教学历史外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官方学校教育体系里,始于我国近代,已经有较长的历史。
明代初叶,随着明朝政府对外经贸活动的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外语作为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必不可少的语言载体,其需求越来越强烈。
1.明朝政府于是在1407年(明永乐五年)设立了“四夷馆”。
这是我国正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所外文学校。
据《明史》记载,“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掌译书之事。
”入学考试“止考汉文数字或七言绝句,人馆后再学番文。
”开始学生只学“翻译杂事”一门普通课程,后来又增加了“译写来文”和“回答敕谕”两门新课程。
馆里的老师“多征自外国”。
从这些记载来看,这实际上是一所由官方掌管、外教执教、为明帝国对外交往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官办学校。
2.到了清代,国家对外交往的需求日益紧迫。
清朝政府于1644年(顺治元年)在翰林院设置了“四译馆”,遴选一些翰林学士学习外语。
1727年,增加了“俄罗斯文馆”;1748年(乾隆十三年),“四译馆”改名为“会同四译馆”。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割地求和,国力衰微,外侮加剧。
晚清重臣奕诉在办理外交事务的过程中,深感学习外语与圈运兴衰紧密相关,便上奏折说,“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
”1862年(同治元年),清朝政府以俄罗斯文馆为基础,设立了“经师同文馆”,下设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等,托开了外语教学在我国扩大、发展的序幕。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将外语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列为中学堂的主要教学课程。
3.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划》,次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把英语为主的外语作为中学必修课程。
192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统一规定,以英语作为中学外语教学的必修课程。
中国英语的特征
2 受汉语思维影响 • Let' s go and eat our meals.
• Today is Sunday.
• Some person told me.
4.语篇层面
• 英语 直线型 开门见山 把最重要的信息放 在语篇的开头
• 汉语 曲线型 信息越重要就越靠后
• “中国英语”语篇层面的研究是中国英语 研究最为薄弱的一个方面。 • 摆脱汉语思维的干扰---实际上做不到---离 开汉语干扰就无所谓中国英语 • 过分自谦 —— You are very good at English —— Oh, No, you over praise me.
中国英语语音还有如英美发音混杂及源于词典的保守型发音等
特点.
2.词汇层面及其表现特征
中国英语词汇层面的特征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
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上。
据 Cannon ( 198 8) 统计, 进入英语标准词典和其他 工具书的 汉语借词( Chinese borrowing) 至少已达 979 个。Cannon 的统计数字大约截止于 70 年代中 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入英语的中国英语词汇在 数量上显然是非常可观的 , 张震久和袁宪军主编的 《汉 英中 国 专 有名 称 和 术语 简 明 词典》 (1994)
• 截止到2006 年底, 可以检索到的发表在各种学术 刊物上的针对中国英语问题的科研文献共计337 篇, 发表过研究结论的研究人员超过300人,其中 111 篇的研究结果、学术观点被其他科研文献参 考引用累计937 次; 涉及到此项研究的硕士论文 81 篇, 博士论文2篇; 有关的科研、教改立项8 个, 其中省级立项3 个, 市级立项1 个,校级立项 4 个; 国内的264 家各种学术刊物上都刊载过相 关的研究文献(见图1,图2) 。
中国历史上的英语
中国历史上的英语China's historical English refers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used during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in China. The usage of English in China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17th century when British traders and missionaries arrived in the country. Over time, English became increasingly influential in China,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hen it played a role in modernization effort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Here are 27 bilingual sentences about China's historical English:1.中国历史上的英语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英国的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中国。
English in China has its roots dating back to the 17th century when British traders and missionaries arrived.2.在中国历史上,英语的使用逐渐增多,特别是在20世纪早期,其在现代化和国际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English saw an increasing usage in China's history, particularly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ffort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3.中国的英语教育始于19世纪末。
中式英语的特点与演变
2、语法层面
中式英语的语法层面也有其独特之处。使用者往往采用中文的语法结构,同 时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韵律感。例如,中文习惯在句末使用动词,而在英语中则 是动词在句首,这种语序的差异导致了中式英语在语法上的特点。此外,中式英 语还倾向于使用重复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3、语义层面
感谢观看Biblioteka 然而,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语言现象,中式英语仍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并发 展。它不仅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产物,更是中国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文化表达 方式。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式英语是一种具有显著特点的语言现象,其演变过程受到历史、 文化和语言交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中式英语在语法、词汇和语义方面存在 一些不规范之处,但它也反映了中英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随着全球化的不断 深入和中国文化的崛起,中式英语可能会逐渐演化并融入全球文化之中。然而, 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语言现象,中式英语仍值得我们去和学习,它不仅是中英交 流的产物,更是中国人对全球文化的贡献。
在语义方面,中式英语也有其特色。使用者常常采用一些具有中文特色的表 达方式,以形象化的方式传达意义。例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 在英语中译为“One monk fetching water to drink, two monks sharing the task”,这种以形补形的表达方式使得语义更加直观易懂。此外,中式英语 在表达上更注重意境的传达,而非单纯的语言规范。
一、中式英语的特点
1、词汇层面
中式英语在词汇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首先,使用者常常采用一些常用的英 语词汇,然而在组合和表达上却呈现出中文的习惯。例如,将“好好学习,天天 向上”译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虽然这种表达在英语中并不规 范,但却生动地传达了原意。其次,中式英语的创新表达方式也是其特点之一, 如将“好久不见”译成“long time no see”,这类创新词汇和表达方式在英语 中并不常见,但却很好地传达了中文的含义。
中国英语教育历史
中国英语教育历史China's English Education HistoryChina's journey in English education has been a long and fascinating one, marked by both challenges and advancements. The country's pursuit of English proficiency has evolved significantly over the past century, reflecting the nation's changing priorities and its desire to engage with the global community.The roots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late 19th century, when the country's leaders recognized the need to modernize and adapt to the rapidly changing world. During this time, a small number of elite schools began incorporating English language instruction into their curricula, catering primarily to the upper echelons of Chinese society. These early efforts, however, were limited in scope and often met with resistance from more traditional factions within the country.The early 20th century saw a more concerted push for English education, as China's exposure to Western culture and technology increa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1912 ushered in a new era of educational reform, with the governmentplacing a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This period witnessed the emergence of private language schools 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English as a mandatory subject in many public schools.The ris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n 1949 and the subsequent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rought about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country's approach to English education.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ew regime, the focus shifted away from English and towards the promo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as the national language. This period was marked by a decline in English language instruction, with many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scaling back or even eliminating their English programs.It wasn't until the late 1970s,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ng Xiaoping'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that English education experienced a resurgence in China. As the country sought to modernize and integrate with the global economy, the demand for English proficiency grew exponentially. The government responded by implementing a series of initiatives aimed at improving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of English as a compulsory subjec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ized English-medium schools, and the expansion of university-level English programs.The 1990s and 2000s saw a further acceleration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as the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global marketplace fueled an even greater need for English-speaking professionals. Th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a range of policies and programs to support this goal,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requirements for civil servants, the promotion of English-medium i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ized English language assessments.Today,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 is a thriving and multifaceted endeavor, with a diverse range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eaching methodologies, and assessment frameworks. From primary schools to prestigious universities, the country has made significant investments in improving English language instruction,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equipping its citizens with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necessary to succeed in an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world.However, China's English education landscape is not without its challenges. Disparities in access and quality continue to exist, with urban areas often enjoying a higher level of English proficiency compared to their rural counterparts. Additionally, the country's large population and diverse linguistic landscape have presented unique obstacles in term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training.Despite these challenges, China's commitment to English education remains unwavering. The government has continued to prioritize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recognizing their importance in fostering innov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cultural exchange. As the country continues to evolve and adapt to the demands of the21st century, its English education system will undoubtedly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its future and its place on the global stage.。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我国的英语教育始于清朝,至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随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我国的英语教育始于清朝,至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世界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英语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学和大学制定了英语教学大纲,有了较稳定的英语教材,师资培训和英语教学研究都有所加强。
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英语教育还相当落后。
本文从早期、清末、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个时期对英语教学的历史进行初步探讨,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予以浅析,希望能对广大的英语教育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1.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开办之前,中国没有正规的英语学校,英语教学只限于外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而教会学校也只集中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5个沿海通商口岸。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禁止洋人在中国传教,不许非经商洋人在广州久留。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早在19世纪初就有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秘密传教,开办教会学校,但中国的教会学校在鸦片战争前没有得到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废除了禁止外国人在中国传教的规定,允许他们在通商口岸建造礼拜堂,并在中国国内解除“教禁”。
自此,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竭力扩展在中国的传教活动。
随着传教活动的发展,大批教会学校也先后建立起来。
教会学校的教员多由英美人士担任,课程设置与当时社会上的私塾、义学相似,只是增加了读《圣经》及简单的算学,英语教学的课时及深浅程度各校不一。
由于教会学校的教学规模极小,教学效果甚微,一般不被视为中国正规英语教育的开端。
京师同文馆是满清政府于1862年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
该校的创办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发生政治、经济、文化匕的联系,外交事务骤然增加。
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一与洋人会商,都要请洋人作翻译其中难免会有偏袒欺蒙之弊。
中国英语教学发展之历程
中国英语教学发展之历程作者:孙晓梅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06期摘要:1862年,中国的第一所新式学校一京师同文馆开办,此后中国的教育开始向西方学习,解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序幕。
而英语则是同文馆开设的第一个专业。
本文试图通过了解与论述中国英语教学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总结其历史经验,不仅有助于中国近代教育的研究,而且促进和繁荣我们现今的外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发展变化;外语教学一、绪论中国学习英语始于沿海城市,这些英语教学多由英美等国家的基督教传教士零星的进行,范围很窄,规模极小,并没有形成一种正规的、系统的教育。
第一个来中国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是英国的罗伯特·马礼逊。
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设立一所英华学院,这是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南洋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所正式的英语教学组织,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
京师同文馆是是在清廷内部洋务派与顽固派激烈的斗争中创办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封建性和半殖民性,正因如此,后人对它的评价不尽相同,但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开启了中国英语学习的先锋。
此后,新式洋务学校纷纷开办,新学之风吹进了长期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中国,在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上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
在此大背景下,清政府就定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这是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不同历史阶段英语教育的发展(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教学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垂死挣扎,支离破碎的满清王朝已病入膏肓,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开始解体,新的教育制度随之萌发,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的学制。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并开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进行改革。
规定外语学习宜授以发音拼字,渐及简易文章之读法、书法、释解、默写,进授普通文章,及文法要略、会话、作文。
对英语学习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并对英语课程的课时有了规定。
中国历史上的英语
中国历史上的英语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汉唐时期的交流开始,介绍中国历史上的英语的发展与影响。
一、汉唐时期的交流在汉唐时期,中国与西域以及其他周边国家有着频繁的交流。
这些交流带来了许多外来词汇,其中一部分来自于英语。
英国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与中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使得英语作为一种陌生语言进入中国。
二、近代英语的引进与普及随着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增多,英语逐渐开始在中国普及。
19世纪下半叶,中国开始引入西方教育体系,其中包括英语的学习。
英语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学校必修的科目之一。
同时,一些外国传教士的到来也为英语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英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英语的传入对中国文化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作为一种外语,英语在不同领域中得到了应用,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英语作为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工具,使得中国的学术界、商务界以及文化界能够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国际交流中。
四、英语教育的现状与挑战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英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在中国,英语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重点科目之一。
然而,现实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英语教育资源不均衡,城乡差距明显。
其次,传统的英语学习模式存在问题,注重应试和机械记忆,忽视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另外,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未来发展展望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英语在中国的地位将继续提升。
今后,中国需要更加注重英语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英语教育的改革。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积极推动英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使英语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结语中国历史上英语的发展与影响不可忽视。
英语的引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该珍惜这门语言,善于学习和运用它,使其成为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发展
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小学英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与变革。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学历史的回顾,分析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特点,以及现实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还将探讨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包括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展望。
通过对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发展的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演变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演变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教育背景和社会需求,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还处在起步阶段。
当时,由于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对外交流的需求逐渐增加,英语教学开始受到重视。
然而,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限制,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初中阶段,小学阶段的教学相对较少。
此阶段的英语教学主要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缺乏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我国小学英语教学逐渐进入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小学英语教学开始逐步普及,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得到了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引入外籍教师,提高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
英语教学逐渐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小学英语教学进入规范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育部制定了小学英语教学的标准和要求,推动了小学英语教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开始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途径和方式。
英语教学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
近年来,我国小学英语教学进入了创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英语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英语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英语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前言随着国际社会间交流的融合与发展,语言也越来越趋于全球化。
英语作为世界广泛接受与使用的一种语言,其全球化趋势及区域特征表现也愈加明显。
英语在过去的50年里逐渐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国际会议,跨国公司和互联网上都得到了广泛地发展和应用。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参与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地位也得到巨大的提高,中国人逐步在世界的舞台出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适应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也为更好的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去,这就为中国英语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并推动了英语的发展及其区域化。
本文将就中国英语的发展历史展开分析,寻找中国英语的产生及发展原因,预测中国英语的发展趋势。
从历史及文化、社会的角度对中国英语的发展进行分析,寻找中国英语的发展之路,进而促进世界英语的发展。
1 什么是中国英语?英语的全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是以牺牲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的标准为代价的。
同时,英语在加速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带来了广泛的本土化,虽然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仍是全球英语的主流,但人们发现一批带有地域特征的英语,如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尼日利亚英语、新加坡英语等也纷纷崛起,使作为全球英语标准的英美英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半个世纪以来,具有地域色彩的英语已成了语言学家讨论的话题,而具有地域色彩的英语在各自国家的对外交往中也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越来越多,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因此,具有中国地域色彩的英语——“中国英语”的研究也就日显重要。
1.1中国英语的定义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语言习得的完成,是某种思维方式形成的标志。
一个人一旦首先习得了汉语,形成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他将不可避免地在其英语使用中夹带中国特点。
古英语发展史
古英语发展史
古英语是指从450年到1150年间的英语。
语法和德语比较相近,形态变化很复杂。
语言史学家一般把英语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古英语、中古英语、现代英语。
古英语的名词有数和格的分别;数分为单数、复数;格分为主格、宾格、所有格、与格,一个名词加起来共有8种变化形式。
发展:
1、古英语:公元449年至1100年。
古英语时期共有四种主要方言:诺森伯里亚方言,洪伯河以北的方言;梅尔西亚方言,界乎洪伯河与泰晤士河之间的英国中部地区的方言;肯特方言,居住在英国东南部地区的朱待人的方言;
2、中古英语:公元1100年至1500年;
3、现代英语:公元1500年至当前。
现代英语时期又细分为:早期现代英语时期,约公元1500年至1700年;后期现代英语时期,约公元1700年至当前。
透视1500年英语崛起历程(兼评“中国英语”)新课标 人教版
透视1500年英语崛起历程(兼评“中国英语”)内容提要:通过对1500年英语历史的分析,提出了英国英语、世界英语和美国英语三个时期的划分。
在英语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呈现出明显的三级跳:问鼎欧洲,冲向世界以及美国跃起第三跳。
21世纪英语的命运取决于中国和印度,中国英语将是英语最大的变体。
关键词:英国英语美国英语中国英语三级跳英语是第一国际语言,母语为非英语国家的人学习外语时首选英语。
根据谱系分类法,语言可分成八大语系,即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闪含语系等。
英语属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西日尔曼语支。
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加勒比海诸国(巴哈马、牙买加、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加和多巴哥)以及南美的圭亚那。
还有一些国家如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尼日利亚、加纳、塞拉利昂、喀麦隆等英语也被作为官方语言。
全世界大约有3亿人在讲英语,另外有20亿人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语。
英语是如何崛起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英国英语时期1.古代英语是从公元449年日耳曼的首领Jitish人在不列颠的肯特郡登陆时开始的。
公元前,大不列颠岛上住着克尔特人等,公元五到六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开始移入。
公元7世纪先后出现了7个Angle—Saxon王国, English一词就是从Angle演变而来的。
有三种语言对古代英语产生过较大影响,他们是凯尔特语,遗迹有Avon, Kennet, Dover和London;拉丁语,幸存的词语有:ancor (anchor), flasce (flask), mil(mile),altar (altare), papa, plante (plant),dihtan (dictate);1013年后一个时期,丹麦人统治了全英格兰,所以,古北欧语是对古英语有影响的第三种语言。
它们的影子多带/sk/音,如:sky, skin, skull, scare, skill。
最早的英语文学作品只能追溯到750年,即刻在石碑上的“Dream of the Rood”(十字架之梦)。
人教版高中英语中国英语大事年表
人教版高中英语中国英语大事年表
以下是中国英语大事年表,记录了中国英语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重要事件和里程碑。
1978年
- 开始恢复高等教育英语专业,标志着中国英语教育的重新发展。
1980年代
-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开始广泛教授,成为高中和大学的必修课程。
1990年代
- 英语考试体制逐渐完善,各类英语考试如CET-4和CET-6得到广泛推广。
2001年
- 中国国务院批准了《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这是中国英语课程发展的里程碑。
2005年
- 中国教育部成立了国家外语教学改革研究中心,致力于提升中国英语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2014年
- 中国启动了“双语教育”项目,旨在提高英语教育的效果和普及程度。
2018年
- 中国教育部发布了《外语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文件,明确了中国英语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2020年
- 受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中国英语教育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加强了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上是中国英语大事年表的简要内容。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中国英语教育将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并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注:本文档的内容经过了查证,确保了准确性。
中古英语 中国
中古英语中国
中古英语:Middle English
中国:China
中古英语 Middle English)与中国并没有直接的历史联系,它是从中世纪欧洲发展起来的英语历史阶段。
中古英语是指大约从公元1100年到1500年这一时间段内所使用的英语变体,这个阶段是随着诺曼征服英格兰 1066年)后,盎格鲁-撒克逊语 古英语)受到法语和拉丁语等其他语言影响而逐渐演变形成的。
而在中国,同一时期的语言被称为中古汉语,即唐宋时期及其后的汉语,经历了汉字书写系统、语音和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例如唐宋音系的研究对于理解这一时期的汉语发音尤为重要。
两个地区虽然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有限,但都各自经历了语言的显著变迁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英语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
随着国际社会间交流的融合与发展,语言也越来越趋于全球化。
英语作为世界广泛接受与使用的一种语言,其全球化趋势及区域特征表现也愈加明显。
英语在过去的50年里逐渐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国际会议,跨国公司和互联网上都得到了广泛地发展和应用。
虽然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仍是全球英语的主流,但人们发现一批带有地域特征的英语,如澳大利亚英语、南非英语、尼日利亚英语、新加坡英语等也纷纷崛起,使作为全球英语标准的英美英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参与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地位也得到巨大的提高,中国人逐步在世界的舞台出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适应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也为更好的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去,这就为中国英语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并推动了英语的发展及其区域化。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经常发现空词项,即英语中无对应表达,出现了表达真空。
这时人们常通过音译、译借、语义再生等手段,使汉语词汇进入英语交际,从而形成了“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用来表达中国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一种英语变体。
它是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国际使用型的英语变体。
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是由中国人所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
举个典型例子,在词汇方面,具体表现为数量大、淘汰率低、翻译方式灵
活多样、表意准确,许多汉语借词常见诸英美报刊,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词汇:Confucianism(儒家思想)、Five Classics(五经)、paper tiger(纸老虎)、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Chinese herbal medicine(中草药)等;反映中国时代变化的词汇:two civilizations (两个文明)、One China Policy(一个中国政策)、iron rice bowl (铁饭碗)、open-door policy(开放政策)、floating population(流动人口)、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篮子工程)、emancipate the mind and seek truth from facts(解放思想、实事求是)、special economic zone (经济特区)、reform and opening-up program (改革开放)等。
甚至有些习惯表达法,例如中国人见面时常说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也为英美人所接受。
随着中国英语的发展,中式英语应运而生。
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必定存在着辩证关系,中式英语也必然有着自身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
例如打招呼时说的“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就是中式英语被接纳的最好体现。
英语中大量涌现汉语借词的现象始于一百多年前。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对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不断扩大与深入,英语中更是大量借用反映中国文化各方面特有的事物与现象的词。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必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有其发展历程,也必定将得到继续发展。
我认为中国英语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英语使用者占世界的巨大且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地位的不断提高。
中式英语中国人在使用英语将汉语习惯和语法加入而产生的,因而它
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创造性。
但在发展中式英语时我们也应注意将毫无规章可循的畸形中式英语和基于汉语文化及中国社会发展而形成的中式英语区分开。
我们要提倡后者的发展和创造,同时必须杜绝前者的出现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