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家战略及中国对日战略_楚树龙

日本国家战略及中国对日战略_楚树龙
日本国家战略及中国对日战略_楚树龙

得不接受在钓鱼岛海域与中国公务船“并驾齐驱”、各自宣示主权的现状,这是朝钓鱼岛主权问题确有争议的客观事实迈进了一步。但这还远远不够,日本目前仅接受海上存在争议,对空中的争议依然不接受,还不能接受我国公务飞机巡航钓鱼岛的状况。这不正常,不符合钓鱼岛有争议的原状,钓鱼岛主权有争议应是全方位的、立体的,不仅包括领海,也应包括领空。因此,此次我国划设的ADIZ覆盖钓鱼岛区域,正是我国宣示钓鱼岛主权的好机会,同时也为未来我国公务飞机巡航钓鱼岛埋下伏笔。因此可以说,中国划设ADIZ是恢复钓鱼岛主权有争议原状的又一项战略举措。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虽身处东方,却常以“西方人”自居,看不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然而,从历史的长河来看,“500年西方、1000年东方”,西方的崛起和强大无非是近四五百年的事情,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却曾经引领世界至少1000多年。今天的中国正在强劲复兴,正在恢复历史上应有的国家地位与国际影响,未来的日本也许将再次面临历史的选择,是跟东方走,还是跟西方跑?现在中日关系正逐步向这个历史临界点靠近,日本也许不甘心这种历史宿命,试图有所改变,故不断挑起事端,制造中日关系紧张,试图借域外大国力量,拖拽中国和平崛起的步伐。面对日本这种小国的张狂,我们首先要在战略上看透它、藐视它,但在战术上却不可不防。中国划设ADIZ就是一种战术防范与战略警告,其完全是出于应对当前令人忧虑的东亚安全形势,出于自身安全防御需要,不带有任何进攻和挑衅性质;同时我们也应注意战略协调,力避战略冲突,真正把ADIZ变成和平之区,而不是危机之域。○

日本国家战略及中国对日战略

楚树龙(清华大学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说过,“日本是个没有战略的国家”,这话不全对。日本在历史上很多时期具有明确、固执的国家战略,如上个世纪发动对外侵略、占领中国及攻击美国等。现在安倍领导下的日本也有明确的“重振日本”的国家战略。

安倍的日本国家战略集中体现于所谓“正常国家”战略。不止安倍本人,就是日本政治和社会精英及民众中很多人都希望、渴望日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这个口号和方针提了几十年,至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正式提出。“正常国家”成为日本国家和社会二战结束后六十多年来的心愿和国家目标。

所谓“正常国家”就是要改变、摆脱二战后国际社会给日本确定的身份、地位、作用、束缚和限制,使日本成为与世界其他国家、其他大国一样的国家。具体而言,就是要摆脱、改变二战后给日本确立的“战败国”身份,摆脱、改变二战后日本在宪法、军事、安全等方面所受的束缚和限制,使日本重新成为一个在外交、军事和安全等方面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成为一个不受限制的亚洲和世界大国,成为安倍所说的“令人自豪和骄傲”的日本,恢复“明治维新”后日本在近代历史上的“骄傲”和“光荣”。换言之,日本也一直有“日本梦”,也要实现其“民族复兴”的理想和目标,这在以安倍为代表的日本右翼中表现尤其明显。

然而,日本所谓“正常国家”的目标并非要成为真正的“正常国家”或“普通国家”。日本很多时候把“正常国家”的目标装扮得“很正常”,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这完全是谎言,是掩饰。安倍等人一年来、几十年来的言行充分证明,日本的“正常国家”战略目标不是要使日本成为与其他亚洲和世界各国一样的“正常国家”,而是要恢复二战中、二战前日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甚至按自己的意志、利益行事的“正常国家”;重新

11

《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1期

成为在亚洲和世界强势、居高临下、侵略及奴役亚洲各国、“光荣、自豪”的日本式“正常国家”;重新成为安倍等人朝拜、敬仰的战犯领导下的日本式“正常国家”。

日本所谓“正常国家”战略内涵和目标不仅极不正常,且十分危险,其所采取的办法、所实施的途径和所走的道路也是如此。日本并未像二战后德国那样,通过完全、彻底地承认二战中的罪行,通过完全抛弃、放弃二战中的错误思维、战略和行为,真正与邻国和解、合作的方式成为正常国家,而是采取六十多年来拒不真正承认战争罪行,甚至说出“侵略无定义”的话以否定侵略的事实;通过试图摆脱、推翻二战后期确立的亚洲和国际体系,恢复日本战争中和战前的“独立、自由”的途径;通过肯定、朝拜、敬仰、“引以为荣”、“引以为傲”、渴望恢复过去错误和罪行的方式成为所谓的“正常国家”。以这样的目标、这样的方式实现的“正常国家”必然会给亚洲和世界带来危险和危害。

现实也充分证明了日本所谓“正常国家”战略的这种危害和危险。正是由于日本坚持错误思维、错误认识的国家战略,使日本不能像德国那样在二战后真正成为一个和平、合作的正常国家;使日本无法与周围邻国(俄朝韩中)有和平稳定的关系,使日本与周围所有邻国都有领土或领海冲突,使日本与所有邻国关系都一直紧张甚至对立对抗,这些在近年表现尤为突出。日本“正常国家”战略的内涵、目标、途径给亚洲和世界带来什么不是一清二楚吗?

可见,日本危险的“正常国家”战略必然走向失败。日本一百多年来所犯的错误就在于其岛国地理所形成的封闭、孤立、狭隘、固执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使日本无法真正与国际社会实现正常沟通,其无法也无意去理解其他国家和人民的思想,也无法使国际社会接受日本的错误思维,使日本经常出现重大战略误判。七十多年前,日本高估自己的力量和实力,有恃无恐,侵略、奴役亚洲几乎所有国家和人民,攻击美国,结果遭到灭顶之灾,整个国家被攻击和占领,遭受人类历史上目前为止唯一的核武器打击。当前,日本又在趾高气扬地摆出一付与中国对抗、“带领亚洲牵制中国”的阵势,并实际上挑战美国等国际社会确立的二战后国际和地区秩序,最终摆脱美国的控制及其主导的美日同盟关系。安倍领导下的日本又一次对历史、对现实、对世界做出重大战略误判,必将给亚洲和世界带来新的危险和危害。

但今天的中国、亚洲和世界已远非1931年、1937年的亚洲和世界,日本凭自己的实力可以侵略、奴役中国和亚洲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日本若再对中国和亚洲采取七十多年前的侵略、攻击行为,那么中国和亚洲国家有能力使日本遭受1945年夏天那样的灾难。

虽然安倍等在努力并相信可以“重振强大的日本”,并且在相互依赖、全球化的世界中,重新强大的日本经济对所有国家都是好事,中国和亚洲各国愿意看到这一点。但令人真正担心的是,安倍和日本很难实现其宏伟理想,全日本和全世界恐怕都没有一个人对日本经济重振真正有信心。当然这不怪安倍,也不怪日本,因为任何国家、任何大国在经济、社会结构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后要实现真正的改变很难。与此同时,中国、韩国、印度等日本之外的亚洲国家的兴起在继续进行,这是安倍和日本既不愿看到,但又改变不了的亚洲发展大势。

日本错误、危险的战略之所以必然失败,不仅因为今天亚洲、世界力量的发展变化,而且源于世界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在一个因为技术、经济、社会等互联互通构成的相互依赖、全球化的世界中,如果不是寻求交流与合作,而是选择对立对抗,任何国家都必然面临失败结局。这对美国、中国是如此,对日本也是如此。只是脑子还停留在1945年前的安倍及很多日本右翼人士还没有弄懂今天这样普通和简单的道理罢了。

对于日本的“正常国家”战略,中国必须认真对待。但中国有较明确的对美、对苏/俄及对欧战略,却长期缺乏明确的对日战略,包括对日本国家战略的研究与认识、对日本在亚洲和世界的战略定位,对日本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关系长期的认识与判断。中国只是有对日政策,有长期的友好、甚至“世代友好”的愿望或一厢情愿。现在,中国必须明确:日本也许不是中国未来的长期战略对手、威胁和危险,但日本已经是当前中国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的最主要

21

《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1期

威胁和危险,这在今后数年之内的中近期都难以改变。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日本已经明确地把中国作为主要威胁、战略对手。

但中国也不必像日本对待中国那样对日本采取全面对抗的战略方针。对在历史、安全、主权等方面日本的错误、挑衅、危害和挑战,中国必须采取针锋相对的方针,坚持原则,坚持斗争,“奉陪到底”。但也没必要扩大对立面,甚至采取与日本全面敌对、对抗的战略方针。中国对日战略既要应对当前局部现实,也要着眼于全局和长远。全局和长远就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与亚洲和世界的总体关系,是中国与日本经济和社会的良性交往。这些根本性的全局和长远战略利益和目标不应被安倍和日本右翼左右,即使有影响也要将它控制在最低限度。○

日本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症与中国的战略应对宫力(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自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东海防空识别区等问题接连出现摩擦,关系趋紧。2013年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又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跌落至近三十年来的最低点。这其中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日本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值得深入探究。

从历史纵向来看,中日关系自1972年两国恢复邦交之后,曾平稳发展二十多年,这一时期,日本虽然以美日同盟为其外交首要,但同时也推进中日友好合作,因此,中日关系虽有小起伏,总体上比较稳定。但进入新世纪以来,日本领导人只要美日同盟,不顾中日关系大局,改变了中日友好的既定方针,由此导致中日关系风云突变。先是小泉内阁先后六次参拜靖国神社,然后是野田内阁宣布钓鱼岛国有化,挑起中日岛屿争端。安倍晋三上台后,不仅利用钓鱼岛问题、东海防空识别区等问题向中国发难,而且发展到公然参拜靖国神社。这绝非偶然现象,其深层次原因是日本对中国崛起产生的不适应症持续发作。日本自1894年甲午海战以来一直保持对中国的心理优势,虽然二战失利,却不认为是被中国打败的,而是被美国打败的,而且战后日本在经济上很快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仍然有居高临下的感觉。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强劲提升,日本感到压力增大,特别是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更使日本在亚洲有了危机感,滋生“战略焦虑”。近二十年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其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日益下降。在此期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在2010年启动,共同利益扩大。中韩贸易规模和经济合作不断拓展。印度与中国在金砖国家基础上的良好合作日益紧密。这些都深深刺激了日本,使其在亚洲有一种地位迅速下降的感觉。恰逢此时,美国“重返亚太”,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在这种背景下,日本试图以美日同盟牵制中国崛起,避免战略被动,进而摆脱二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束缚,力图重新主导亚洲,进而“夺回强大的日本”,成为“正常的大国”。这是日本的战略意图所在。

日本的一连串动作有依托美日同盟对抗中国的意图,但其如意算盘很难如愿。就拿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来说,已经冲撞了美国主导制定的战后国际秩序的底线,引起美国的不满。安倍上台后还遍访东南亚国家,宣传中国威胁论,并试图以小恩小惠拉这些国家联手对华。但时代不同了。日本要在亚洲经营这样一个反华联盟,孤立中国,不太可能成功。东盟一些国家虽然愿意借助日本,获得些好处,并在东南亚实现大国平衡,但在经济上,中国显然比日本更重要,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量已突破4000亿美元,今后10年内还将达到10000亿美元。孰重孰轻,这些国家掂得清楚,不会跟随日本与中国为敌。因此,

31

《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1期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关键词:国家安全环境新型安全观基本对策 摘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国家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存亡和国家发展的大事,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就没有 国家的发展,也就更没有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不会有“中 国梦”之伟大构想。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社会发 展等方面的战略决策都应受到国家安全战略指导并与之协 调。但是,现如今,不论是就国际安全环境来看,还是就国 内安全环境来看,我国国家安全环境形势都不太乐观。我们 新一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者, 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必须清晰认识我们现在的处境, 培养国家安全战略意识,武装自己,为将来充满信心地接过 社会主义事业接力棒打下坚实基础! 正文: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战略的定义:是一定历史时期中具有重大的、全局性的、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谋划。它不是一个局部的、战术性的、非核心的谋划,而是从宏观上谋划全局、整体性的指导思想、行动方针。现代以来,战略一词逐渐应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外交等领域,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战略一词逐渐演变为泛指重大的、带有全局性质的、决定全局的一种谋划。而将战略一词应用到国家安全领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国家安全战略是从国家和国际的全局高度筹划和指导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方略,它关系到各部门、各阶层,是真正的国家“大战略”,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一、周边安全环境 所谓国家安全战略就是要应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因此首先要分析的是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安全形势,在这种安全形势下需要什么样的对策。那么我国

现在所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的形势具体怎样呢? (一)从外部来看 第一我国领土主权受到侵害。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有三个:第一个是主权,能不能独立地做出决策;第二个是管辖权,这个管辖权体现为领土完整,国家的独立意志能不能触及这个国家所有的角落;这两者是核心。第三个是国人的安全。从传统国家安全观来说,我们讨论的主要是前两个。主权和领土完整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就领土完整来说,现在有一部分领土没有能够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有一些争议领土上,我们的主权还没有能够完全实现,而且也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第二,随着新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我们的海外利益越来越广。海外利益的安全也成为了我国国家安全一个不可回避的内容。相当一部分的利益挑战是在海外,比如说能源安全、海外投资设施安全等。实际上,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国家,我们的利益是全球性存在的,不可能把它分成海外利益与国内安全,尤其是现在经济上全球相互依赖,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出事都会对中国国家安全造成影响,有的还相当大。比如,前几年利比亚出现大规模动荡,我们要紧急撤侨。那是我们的海外军事行动,但是非战争行动。海外利益安全,不只是公民在海外旅行时的人身安全,它包括在海外设施的安全、投资的安全,也包括在海外发起的可能对中国本土构成不确定威胁,但这跟战争不是一回事。 第三,话语和规则的制定权的争夺。我们在一个体系内生存,那么在这个体系内,所有的国家是遵循着一套规则,这是国际社会基本的行为规则,那么这套规则是由谁制定的?过去都是由西方国家制定的。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制度是非中性的,没有任何一个制度设计对所有的成员都是平等的,这种制度不存在,所有制度都是有利于体系内的某些成员,而对另外一些成员不利,甚至是有害的。 改革开放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能适应国际社会的规则。让中国更加的国际化,这是我们改革开放非常重要的一个政策目标。从1978年一直到前几年,基本上我们对国际规则是被动参与的一个自适应的过程,也就是我们要适应国际体系的变化,而不是让国际体系来适应我们。但是现在情况在发生变化。2009年中国站到了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位置上。现在,我们对现有体系的不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课程标准】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的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建设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结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拓展蓝色海洋空间,维护海洋权益,说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意义。 3.通过读图、填图和贴图,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域的划分,能够分辨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以及各海域的法律地位和相关国家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提升区域认知素养。 4.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5.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案例,简要分析“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了解我国的海洋国情,并能够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及案例了解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当年的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你能从环境日主题中解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这句话也反映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了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我国制定了若干项国家发展战略,你能说出一两项吗?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从网络新闻了解到的国家发展战略展开回答。

布什2002《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布什新国家安全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确立了美国国家安全最主要的任务: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 布什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所面临的严重威胁是激进主义和技术的结合”。“9·11”事件表明,即使没有装备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恐怖分子,利用飞机作为武器对美国发动袭击,就对美国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如果恐怖分子掌握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将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当生、化和核武器随着弹道导弹技术一起扩散时,即使弱国和小的团体也能够获得对大国进行灾难性打击的能力”。布什政府认为,“据信伊拉克拥有化学武器,并计划获得核武器和生物制剂;朝鲜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弹道导弹生产商,并在积极的发展自己的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其他的…无赖国家?也在寻求核、生、化武器”。 为了击败恐怖分子对美国威胁,美国必须使用所拥有的各种手段——军事力量、国土防御能力、司法制度、情报以及积极的措施。“我们反恐的重点次序是:破坏和摧毁全球的恐怖组织,并且打击它们的领导人,破坏它们的指挥、控制和通信,切断对它们的物资供应,断绝它们的财源。这样就能做到瘫痪恐怖分子的计划和他们实施恐怖行动的能力。” 另外,布什强调,对待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美国“要

在威胁真正形成之前将其摧毁,并将这种思想作为一种共识和自卫的手段”。要求美国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采取“反应”的姿态,要在威胁形成之前对它们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不能让敌人先发制人。 二.通过与世界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保持和平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在阿富汗发动了打击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军事行动,美国在阿富汗反恐战争的胜利与盟国及其他国家如俄罗斯、中国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布什政府认识到,美国要完成国家安全的主要任务——打击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需要得到世界主要大国的支持,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必须与世界大国保持良好的关系。 《报告》指出,美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在许多领域都已经交叠在一起,美俄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新的战略关系,美俄将通过新的关系框架摆脱冷战的敌意,抛弃相互确保摧毁的旧观念,建立一种持久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中国,布什政府认为,“美中关系是我们战略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们欢迎一个强大、和平而繁荣的中国的出现。”中美之间尽管存在很多分歧,但是在目前的反恐战争和推动朝鲜半岛稳定等方面进行了非常好的合作,而且中美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的利益和挑战。而同样是地区大国的印度,美国认为,美印之间有着良好关系,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并在维护地区稳

[大国战略]预言:中国未来的版图

[大国战略]预言:中国未来的版图 [图片] 『国际观察』 作者:00zhengjun提交日期:2009-5-16 2:17:00 访问:31995 回复:164 版图,在我看来应该分为狭义上的版图和广义上的版图,有现实地理空间上的实际版图,也有文化意识上的虚幻的版图。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版图指我们的陆地,海域,空间上的实际版图。历史上我们的地理版图不断变换,我们的祖先

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一带,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的版图根据地在这一带,我们的祖先们以这里为生命的摇篮,通过不断的努力,开疆扩土。使我们的疆域逐渐扩大,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疆域演变,更改。但是我们的疆域,总的来说是不断扩大的,特别到了元朝,由于成吉思汗及其后代不断征战,使我们的版图达到了空前的广大,但是由于蒙古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思想文化,没有一种统一的意识观念,更重要的是没有象现代的高科技管理模式,仅仅靠在马背上的征战,还有一个不能让各民族一体化的价值观念,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等等,这一系列的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很快,使我们中华民族一度骄傲的蒙古帝国元朝很快的就土崩瓦解,直到明朝以至清王朝前期,也就是鸦片战争前期我们的疆域与现在相比仍然很广阔。但是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列强对中国的领土瓜分,我们领土不断丧失,特别是沙皇俄国占领了我们大片的领土,以至与我们原先并不接壤的俄国,经过不断的领土扩张,最终形成了和我们共同拥有的最长边境国界线。清朝末期,由于少数蒙古贵族,王公大臣和沙皇勾结,沙皇为扩大在蒙古的影响,不断怂恿蒙古少数分裂势力闹独立,在抗日战争前期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为了以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为条件,与美国背着中国私下签定了承认外蒙古独立的协议,当日的南京政府没有承认蒙古独立,直到解放战争前夕,国民政府才迫于当时形式,承认了外蒙独立,解放后,由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式,中央政府也承认了外蒙独立,这样,外蒙最终脱离中国,这样,中国的版图进一步变小,也就是现在的版图。虽然,台湾还有少数岛屿还没有完全解放,但在国际上公认的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陆地面积大约960万平方千米,有接近400万海里海域。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主权范围! 那么,我们未来的实际版图会不会变动,将如何变动,我们很难预料到,但是我个人认为,预言我们未来的版图,是很乐观的,应该是鼓舞人心的,众所周知,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虽然不停的开疆扩土,但是我们汉人政权基本上没有通过武力入侵外邦历史记录,虽然,有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侵略史,但是那是少数民族当时没有在汉族文化的熏陶下进行的,虽然,我们历史上不断有和周边民族的战争史,但那些基本上是由于少数民族对中原的骚扰,中央只是为了社稷稳定,为了保护中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被迫进行的自卫反击战,以至建立了赫赫有名的万里长城这样庞大工程,成为至今不解之迷的世界奇观,为的就是抵御外族入侵。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与兼容并包,由于不断的吸收外部优秀的文明因素,重要的通过中华优秀文明对各族的熏陶,教化,使这些民族不断容入到中华文明来,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形成今天的以汉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为点缀的中华文明! 那么,我们的未来实际版图前景如何,我想我们的版图会逐渐回归以前的辉煌历史时刻,可能恢复到清朝前期的版图,可能恢复到元朝最辉煌时历史版图,甚至更大,当然,我们未来版图的扩张,不是象以前那样以武力扩张为主,更不会象成吉思汗那样通过大规模的入侵达到目的,主要是通过我们的文化,文明,以及中国式意识形态,我前面说中国的文明,文化精髓在于兼容并包,我们吸收优秀民族的文明因素,使它自然的容入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中,自然的同化外族,使周边民族主动对中华文明有种最终归属和归宿的观念,接受中华文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到那时,我们就象前苏联那样建立一个以现在大陆为主体,周边民族为加盟共和国的大中华共和国!到时我们的国家可能超过前苏联的疆域,在吸收前苏联的亚洲部分国家为加盟成分以外,我们以前的附属国象越南,日本,朝鲜半岛也将是我们的领土一部分,也可能,这些国家继续象以前一样成为我们附属国,中国重新成为这些国家的尊主国!我们的领海领域将最终收回所有主权!进一步向远洋和平扩张势力范围,我的空间领域技术将达到高度程度,我们有自己的空间站,自己的太空航道,在外星上留下足迹,进军遥远的太空领域,甚至向如果能够适合人类生存的外太空移民!这,就是我对未来我们国家是未来实际版图的预想! 当然,还有就是虚幻的版图,这同样需要通过我们的文化,文明,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等来实现,在前面,我说了我们文明精髓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色,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与中华文明相比的功能,那就是中华文明,生来就有对外不断自行辐射的功能,比如,英国人把自己的语言——英语对外扩张,先前通过建立殖民地,在殖民地进行人为的强行推广,历经几百年才逐渐的把英语推广到世界各地,使英语成为今天世界上使用面积最广阔的语言!号称:“日不落帝国”当然,这个特有名词指的是它以前在世界各地都有殖民地,但我认为他们语言使用的面积范围,是它成为:“日不落帝国”。当之无愧!虽然英语目前仍然是世界最强势语言,但是他最初是人为强行推广的,而汉语的海外推广,主要是别人主动接受,虽然最近中国政府在海外建立了很多孔子学院,向外传授汉语和中华文化,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主动的要求在自己的国家建立这样的学习汉语机构,同时,海外许多国家也自己建立一系列学习汉语的机构,场所!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汉语和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这是任何一种外来语言,外来文化无法相比的!

浅谈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浅谈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关键词:信息安全国际信息安全威胁中国信息安全战略 摘要: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国家的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需要国家安全保障。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隐形的国际斗争的工具,某种程度上来说,鼠标、键盘和子弹、炸弹一样危险。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独立的基本要素,也影响着政治、军事、经济等其他要素。对于中国而言,必须广泛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信息安全战略,健全信息安全体制,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一、信息安全简述 (一)、什么是信息安全 从一个主权国家的角度来讲,信息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非传统安全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1信息安全,意为保护信息及信息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进入、使用、披露、破坏、修改、检视、记录及销毁。2 (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诞生为信息战提供的巨大技术支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隐形的国际斗争的工具。某种程度上来说,轻轻敲击一下键盘和发射一枚炸弹危险程度不相上下。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要素,举足轻重地影响着政治、军事、经济等其他要素。 二、国际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一)、信息安全威胁事件回顾 1.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偷偷把一套带有病毒的同类芯片换装到伊拉克从法国购买了一种用于防空系统的新型电脑打印机里。当美国领导的多国部队发动“沙漠风暴”行动,空袭伊拉克时,美军用无线遥控装置激活了隐藏的病毒,致使伊拉克的防空系统陷入了瘫痪。 1夏超然,2008年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新挑战与国家安全战略的应对之策,《理论观察》2009年第1期 2资料来源:“信息安全”维基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2414448258.html,/wiki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二十一世纪刚进入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政治,军事风云变幻,老牌资本主义大国的缓慢衰落和新兴国家的强势崛起又一次强力的冲击了已经激荡的世界格局,实力依旧雄厚的大国正在极力维持着现有的世界格局,新兴国家在极力摆脱这种旧有的格局体系,这样的大变革给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但其中又深蕴着巨大的危机和阻力。 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强势崛起,虽然这样的崛起一直很低调并且掩人耳目,但是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进一步实施,原本老牌帝国的地位和实际利益遭到挑战因此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和部分诸如印度、越南等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渴望在大国角逐中谋求更多的国家利益和提高地区影响力,中国一直奉行的希望偏安一方的韬光养晦政策是时候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提出这个战略时,中国领导人就时时注意避免被置于镁光灯下,在国力还未达到世界一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与他国的利益摩擦,一心一意集中力量谋发展。但是在东面与日本因钓鱼岛问题存在擦枪走火的情况,在南面诸多南亚小国拉帮结舍,依附大国在搅浑南海问题,蚕食中国南海的利益,西南部野心勃勃的印度大象蠢蠢欲动,一直将中国视为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北部俄罗斯虽说是中国的传统盟友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防中国,何况300年来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就是这只北极熊。朝鲜那只喂不饱的白眼狼不仅经常不听老大哥的话还引狼入室,朝核问题成为了美日在亚太部署军事力量限制中国的一个借口,中国西部随着一批政治强人的倒台,阿拉伯之春的多米诺骨牌逐渐向东蔓延。中国的周围国家安全形势已经达到了空前严峻的状态。 管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中国坚定不移的奉行和平崛起的政策,但是笔者认为在1500年地理大发现后没有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中崛起,无一不是在夹缝中发展,后通过战争战胜原先的霸主终成世界一极。想要崛起的新兴国家与既得利益的国家必然存在利益、意识形态等冲突,一旦这样的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诉诸武力,纵观世界历史,美欧强国无一例外,因此当历史又一次轮回到中国头上时,这些国家必然会极力阻扰和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情况也类似,在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结合的情况下,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利益需求和日益渴求的地区影响力必然会挤压到他国的国家利益,由此带来的国家利益摩擦不可能能够有意的去避免,只会愈演愈烈。随着美国的核心战略东移,一位美军高级将领说:“你们(中国)的好日子结束了,我们回来了。”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在经济、军事上步步为营,企图在中国周围形成包围圈,其毫不掩饰的险恶用心就是想极力阻遏中国的发展。因此中国想用嘴皮子劝服他国相信中国的和平政策,无异于痴人说梦。笔者认为在大政策及战略方针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国防建设,强化军事力量甚至准备好战争的准备,比如虽然中国与美日等国的经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密,短期内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存在,但在将来尤其是美国的地位和利益进一步受到威胁时爆发局部冲突的可能性是十分大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美国还未完全从中东乱局中回过神来,日本还在极力摆脱限制其军力发展的体系,印度、南亚各国的实力与中国还有较大差距的时候,中国应该牢牢把握住这可能是最后的黄金十几年,狠抓发展,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发展。中国不能像北宋那样明明是一个超级经济大国,却不注重军事的发展以致成为一个经常被异族侵扰的国家。一旦美国从中东乱局的阴影走出来,将其主要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日本在其日益强大的右翼势力挟持下重新武装成军国主义,印度等南亚各国在飞速发展过程中缩短了与中国的差距,积累了进一步与中国叫板的资本,那么恐怕地区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了。中国应该效仿西汉,大汉王朝在建国初期积贫积弱的时候注重国内发展,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等到开国将近100年的时候武帝依仗几十年积累的雄厚资本开始对匈奴进行军事回击。虽然中国目前看上去是四周受敌而且没有可靠的盟友,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但是这是一个新兴大国所必经的孤独历程。若中国领导人在外界压力和外国胁迫下减缓了军事力量的发展,被其他大国限制甚至被牵着鼻子走,幻想着仅以外交和经济手段去调和一系列

党课心得体会3000字 党课心得体会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精品

党课心得体会3000字党课心得体会--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 战略 我坚信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会越来越强大,中国在国际上扮演的角色也会越来越重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和平离不开中国. 目前国际的局势存在多个方面,首先国际局势的总体是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但局部地区的局势比较严峻.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人民都是爱好和平的,这也是世界局势总体趋于和平的重要原因. 纵观国际全局,国与国之间还是多以合作为主,虽然也伴随着争端的发生,但这不影响两国之间的合作.毕竟国家的发展才是两个国家的最终目标,我相信每一个国家元首所做的决策都不是为了把自己的国家推向经济衰败的深渊的,所以,只要是对国家的发展有利的,那么都将成为两个国家合作的开端. 另外各个国家之间也开始有了更多的文化交流,能够增加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意识形态以及整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的不同,使得国家间已存的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没有消失,但是有所缓和. 国际形势的另一面就是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 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目前国际局势的 第二个方面是霸权主义,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今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霸权主义在我看来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强行干涉别国内政,把自己的价值观强行的施加给一些弱小的国家.霸权主义是与人民的意愿相违背的,没有一个国家想任别的国家摆布,而之所以霸权主义依旧存在,那是利益在作怪,各取所需,正是这些国家的勾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国家之间应该和睦的相处,而不应该去侵略其他的国家,干涉别国内政,非正义的战争绝对是以失败告终,霸权主义也会一直被世界人民所唾弃.当今国际局势的

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考

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考 周鹏机械13-07 20130786 关键词:中国;国家安全;国际环境;国家安全战略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和本国国情,逐步形成并坚持奉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方针,即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有效地维护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我国家安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国家安全风险的能力有了飞跃性提高,但是我在国际体系中在更大程度上仍处于守势,这决定了在战略指导上应采取防御性姿态。当然,在新的形势下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内涵和外延也必须有新的发展,以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 一.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国家安全战略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为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这两大新因素的推动下,国际战略格局正在酝酿着激烈动荡,在相当长 的时期内,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将继续由西方国家主导,但是随着新兴经济体呈 现群体性崛起及其战略地位的上升,欧美中心地带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将不可避免地相对下降。当前全球的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格局的调整。 (一)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 中国正在崛起。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如何在中国崛起的大潮中,最大限度地防止受到负面冲击,同时获取最大的战略利益,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战略力量决策者们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国际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一个落后的发展中

国家逐步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并对地区和世界事务越来越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由国际体系的被排斥者、外在者、被反对者逐步变成参与者和改造者;由过去被国际社会忽视和偶尔借重的对象变成既被重视、被借重同时又加以防范和制约的对象。 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必将加速中国的国际角色的新一轮的转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崛起需要面对比历史上其他崛起大国更加复杂的“崛起困境”。能否有效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西方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的对立、中华民族复兴同霸权国家遏制企图的抗争以及中国快速发展与其他国家利益的冲突等产生的新的重大矛盾,是否能够打破历史上大国崛起必然引发国际战略格局剧烈动荡,甚至爆发军事冲突的定律,关键在于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国家安全战略。 (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 中国要想在21世纪里有大的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为此,需要及时认清世界政治的特征演变和发展大势,激发出更大的战略智慧,洞察未来世界可能的走向,及时消除自身存在的不适合未来发展的种种弊端,谋求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也就是说需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 中一个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延续,取决于众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因素,与民族经历、思想文化、军事遗产、地缘条件等都有直接紧密的关系。 具有生命力的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不仅应该在认真梳理和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也必须充分考虑到国际关系背景的改变及由此带来的前提和约束条件的变化,同时应该力争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改进和创造。理论要具有对历史更强的解释力和对未来的预见性,就绕不开对有关重大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历史发展演变的逻辑或内在规定性。在借鉴中创造,在创造中传承,对待那些传统的和经典的战略理论如此,对待新近出现的相关理论,也应如此。在此既需要做“具体的和朴实的”分析,也需要从宏观和概括的视角进行探索。时代呼唤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 在当前及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安全战略的总体思考至少应着眼于以

2020年(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壹、回首见历史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于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于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这于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壹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壹个“黄金时代”。可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于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均需要凭票证购买。正是于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 如今,以党的十壹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壹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

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和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壹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之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达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长了23倍。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36.2%。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及比例变化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非工资性收入发展时期。1981年至1985年,由于经济体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收入仍以工资为主,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壹直保持于90%—94%之间,变化甚微。随着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渐渐表现出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非工资性收入全面增长时期。1986年至1998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城镇职工从事个体运营、第二职业、停薪留职的人数逐渐增多,是非工资性收入增加和收入来源多样化的重要因素,这壹时期非工资性收入仍存于壹定的不稳定性。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由15.27%,上升到1998年的26.46%,增加了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增长较快,到1998年为4223.88元,比1986年的764.76元增加了3459.12元,增长了4.5倍。家庭总收入增加带动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同步上升,由1986年的648.01元,116.75元,上升到1998年的3106.32元和1117.56元,分别增长了3.8倍和8.6倍。 非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时期。1999年至2008年,非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占家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详文公布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详文公布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详文公布中国制造202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形势和环境(一)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我国在新一轮发展中面临巨大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新格局。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化挑战为机遇,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中国文化的发展策略 摘要: 文化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演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的积累,认识的模式,交流的媒介和行为的规范。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哲学美学等许多方面。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但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程度。 关键词:文化,民族精神,战略,中国特色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的祖祖辈辈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文明的足迹,我们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熏陶。自古中国重视文化的发展,每个时代的统治者都对文化很是重视,在21世纪的今天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被各个大国重视,并制定相关策略发张自己国家的软实力。 据我们所知,文化是人类后天的创造。文化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演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的积累,认识的模式,交流的媒介和行为的规范。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哲学美学等许多方面。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但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程度。 今天,文化的相当部分还直接表现为生产力,出现了具有极大经济价值的文化产业。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往往体现在它的影响上。即文化的发达程度和先进程度所产生的魅力,包括对本国和本民族所产生的凝聚力与对它国它民族所产生的吸引力。文化越发达越先进,它作为软实力的影响就越大越广泛!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大,不独表现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强大上,还需要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强大。因而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发展文化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发展文化不仅需要战略的眼光,还需要审时度势地制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以求扬长避短,升优汰劣,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当今世界的总格局中实

中国战略的现状及未来

中国战略的现状及未来 美智库战略预测公司负责人弗里德曼3月6日发文针对中国战略现状及未来展开了分析,指出虽然中国陆基导弹系统强大,但却存在容易受到巡航导弹、飞机、无人机攻击和其他类型攻击的弱点。而且,中国打持久战的能力有限,其导弹战略也只有在有效侦察能力配合下才能发挥作用。 文章称,维护国内安全是当前中国最重要的核心战略利益,而国家安全取决于对四个非汉族缓冲区的控制:东北、内蒙古、新疆和西藏。确保这些地区的安全,意味着中国可免受来自西部草原以及南部印度或东南亚国家的任何直接攻击。控制这些缓冲地区不但为中国提供了丛林、高山、草原和西伯利亚荒原等难以跨越的地理屏障,还为其提供了可把任何敌对者置于劣势的防御纵深。 目前,中国西藏和新疆地区一直不安定,其中以西藏的情况最为棘手。只要印度和中国仍被喜马拉雅相隔,两国就不可能发生直接大规模冲突。两国都经受不起在那种地形中的大规模战争。不过,如果中国和印度要穿过喜马拉雅,在山系另一侧建立军事存在,那么两国会出现彼此威胁的情况。对印度而言,如果中国部队大规模进入巴基斯坦,那么这种威胁就会出现。对中国而言,如果大规模印度部队进入西藏,这种威胁也会出现。 因此,中国一直做势派大量部队进入巴基斯坦,但实际上巴基斯坦对中国的实际驻军并不感兴趣——哪怕是针对印度的。而且,中国也无意在巴基斯坦采取安全行动。同样的,在西藏发生重大变动时,印度也不会派军进入。对印度来说,虽然没有中国部队的独立西藏会很有吸引力,但其却并不想向那里派驻大量部队。西藏发生动乱可能会得到印度的稍许鼓励和支持,但并达不到威胁中国控制的程度。 中国的重点是维持国内稳定。维持国内稳定要求资源转移,而这反过来要求中国沿海经济持续强劲增长,以产生资金来流往内陆。如果出口流动和原材料进口活动停止,国内收入会迅速下降至可能发生政治动乱的程度。(现在的中国不可能发生变革,但社会紧张局势正在加剧,中国必须利用其安全机构和解放军和控制这些紧张局面。) 维持这些资源流动是一个严峻挑战。中国经济以带动就业为主和市场就业率为主,忽视利润,导致许多资源被错误分配,打破了供需之间的正常自我调节关系。通货膨胀就是这种做法造成的更具破坏性的结果之一——通货膨胀可能会提高内陆地区补贴成本,或者会破坏中国与其他低成本全球出口国的竞争力。 对中国来说,这代表着一种战略挑战,这种挑战只能通过经济活动收益应对。对于低附加值生产者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解决方案就是开始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减少鞋类,增加汽车),但这需要不同种类的劳动力——与普通沿海居民相比,这种劳动力所受教育程度更高,也接受过更多职业训练。内陆地区只能提供很少这种劳动力。中国还需要与日本、德国和美国以及其他强大经济体展开直接竞争。如果中国要维护国家稳定,其就必须进入这个战略战场。 中国依靠公海生存,而南海和东海的布局使中国比较容易遭到封锁。东海在朝鲜半岛、日本及台湾的环绕之下,在日本和台湾之间还有一连串岛屿。南海则在台湾、菲律宾、印尼、新加坡的环绕之下。北京最担心的战略问题就是:美国在两条岛线外部署第7舰队封锁中国。在那里,美国可迫使中国派遣海军部队在远离大陆的地方打开出口应对美国战舰,而且其还能够封锁中国的出口。 中国海军无力挑战美国,这使问题更加复杂。中国目前仍在完善首艘航母;事实上,中国海军的规模和质量都不足以挑战美国,但海军硬件并非中国最大的挑战。美国首艘航母于1922年服役,此后一直在改良舰载航空部队和战斗群战术。培养可指挥航母战斗群的海军军官和工作人员需要几代的时间,由于中国此前没有航母战斗群,所以也没有可指挥航母战斗群的军官。

请结合中国周边形势变化,谈谈你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理解

“国家安全”的概念,应该是“安全边界”和“边界安全”两个概念的统一。“安全边界”是国家利益边界,利益走向哪里,国家的安全边界就应该在哪里。自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的国家利益就与世界利益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已从一个封闭和自守家门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和世界性的国家,这时的中国国家利益边界的扩展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在当今世界,大国政治是主导世界各地地缘政治体系变化的主导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缘政治体系同时也是大国政治力量的空间分布。大国之所以为大国,不仅在于它的物质总量,而在于这些物质所能转换的力量及其发挥的空间总量。小学生都知道要在两人课桌中间划条界线,谁也不能多,谁也不能少。国家也是这样。从19世纪的维也纳会议到20世纪的巴黎和会及雅尔塔会议,都是胜利国家地缘空间的分割会议。在雅尔塔会议上邱吉尔与斯大林底下交换的也就是双方各自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与会者都明白这个道理。这说来不好听,但却是一个古老的事实。应当说明的是,大国的地缘政治空间划分历来都是军事较量而非嘴皮子争吵后的结果,这与动物世界比没有多少变化。台湾是中国一个尚未统一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出入太平洋,实现其海权利益的东海前沿基地。统一台湾,中国就彻底突破了自冷战以来美国在西太平洋构建的旨意是封锁中国的环岛锁链,其意义比美国获得夏威夷的意义巨大。统一台湾,中国北可遏制日本军事对中国东北再次觊觎的可能;南可与海南省一道形成巨大的钳型保护着中国南沙主权诸岛屿,并由此对通过马六甲海峡的中国海运安全产生有效的保障;西可扩展中国东南安全空间,对中国东

南沿海黄金经济带形成前锋拱卫。中国的统一进程还与中国的海权实现进程相一致,这决定了统一台湾是中国发展不可绕行的门坎。台湾不收回,南沙则不保。如果说南中国海地缘政治的关键是马六甲海峡,那么,对中国而言,中国主权范围内的南沙诸岛则是中国实现中国南海海权利益的关键。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南中国海区必然要有自己的海上基地。如果钓鱼岛和台湾回归祖国,则中国在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安全利益就有保障。

三、“国家安全学”参考文献

三、“国家安全学”参考文献 1、徐国光、刘跃进主编:《国家安全学基础》,内部印行,2002年版。 2、但彦铮:《国家安全学》,群众出版社,2004年版。 3、子杉:《国家安全选择与安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安全观的演变与重 构》,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2月第2版。 4、布赞:《新安全论》,朱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版 6、吴庆荣:《国家安全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金钿主编:《国家安全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 8、夏保成:《国家安全论》,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9、李少军:《国际安全警示录》,北京,金城出版社,1997年版。 10、桑松森主编:《外国间谍情报战》,金城出版社,1996年9月版。 11、李竹、吴庆荣:《国家安全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2、罗祥意、陈尤文:《国家安全行政管理》,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年 版。 13、国家安全部法制办公室:《国家安全有关法规选编》,北京,时事出版 社,2000年版。 14、沈伟烈、陆俊元、孙建军:《国家安全地理》,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 年版。 15、刘廷友:《国家安全行政领导管窥》,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年。 16、李良栋等主编:《新编政治学原理》,**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 4月版。 17、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版。 18、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9、(德)贝克?哈贝马斯等著,王学东等译,《全球化与政治》,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3月。 20、倪建民:《国家安全——中国的安全空间与21世纪的国略选择》(上 下册),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国家海洋战略 ”

2010年2月10日 超级欠扁的脑筋急转弯 论“中国国家海洋战略” 默认分类2010-03-06 16:03:04 阅读19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世界“连接性”的不断增强,中国人的视线越来越被海洋所吸引。中国正在逐步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陆地国家转型为一个海洋国家,至少已经成为一个海陆并重的新兴大国。随着中国对海洋的依赖越来越深,海洋战略对中国的影响也就日益显著。中国要制定怎样的海洋战略,以及制定的原因和意义将是本篇文章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海权、海洋形势、海洋战略、海洋权益、海洋子战略、海洋观念 一、战略提出背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是世界各个名族繁衍生息的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自古至今也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垂涎的战略要地。争夺海洋水域管理权,海洋资源归属权、海峡通道控制权,已经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马汉的“得海洋者得天下”理论得到了践行。 遗憾的是,马汉的海权论思想在中国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影响甚微。中国虽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但中国始终不是一个海洋大国。受古代禁海令、重陆轻海等观念的影响,一直没能组建强大的海上 作战力量,更没有产生过经略海洋的战略思想。 中国是最早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航海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创建过惊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自先秦时代已开始海耕,在南疆史载有“骆田”的海洋农业;公元前6世纪,中国已有了舟师,春秋战国时代,地处沿海的吴、越、齐、燕等诸国已经“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公元之初,中国已开始,构筑“海上丝绸之路”。唐朝,中国的远洋海轮抵达地中海,开辟了世界上最长的海洋航道。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比哥伦布探索新大陆早87年,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船尾鸵、水密舱、航海指南针等的发明和最早的利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航海事业做出的最大贡献。 中世纪晚期,我国的海洋事业比起地中海沿岸诸国并不逊色,在某些方面甚至与世界的领先地位。 从综和国力来说,其时我国与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国家相比,大体上是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 但是千百年来,中国与世界上其他海洋国家相比落后了,正如黑格尔所言,中国“没有分享海洋赋予的文明”。中国海洋文化意识不强,更缺乏经略海洋,全面规划、经营、管理海洋的经略和措施。自明朝后期以来尤其是实行“海禁”政策,延至清代,“海禁“更趋激化从而给中华民族的海洋事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和限制,其结果严重抑制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把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扼杀于襁褓之中。在“海禁”的高压政策夹缝中,挣脱、生存、发展的中华民族海洋事业和海洋文化,相对于西方某些先进国家的成就来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