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电学生拉片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语言学期作业导演系××
《辛德勒名单》舞厅一场镜头分析
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博格完成于1993年的影片《辛德勒名单》描绘了德国工厂主辛德勒从一个投机商人演变成犹太人保护者的真实故事。

荡气回肠的时代背景、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都使影片为广大观众所铭记。

而这部影片成功之处还不仅仅在于此,作为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剪辑大奖的影片,其视听语言处理相当优秀。

本文重点分析辛德勒在舞厅请德国人喝酒这一场戏的前半部分的视听语言。

这一场戏着重描绘了辛德勒作为投机商的一面,共计24个镜头:
1.第一个镜头的画面起幅是辛德勒的近景背影(图1),影片至此尚未出现其正面形象,斯坦尼康跟,引出招待和舞厅环境,观众可以看到门里的大致情况。

辛德勒俯身对招待说话,低头的同时变焦虚掉后面酒吧的背景,使视线集中到人物对话上面来。

前景的辛德勒着深色服装,后景的舞厅内这时也是暗的,给招待打顶光,突出他的白发和面部表情,画面构图虽然是强烈的明暗对比,但是非常和谐。

(图2)这时就使招待拿钱的动作变成画面的焦点,这个动作交代了辛德勒的经济实力,对人物性格同样有提示作用。

摄影机肩高,平拍。

音乐起,画外群杂。

图1
图2
接着镜头继续跟随招待和辛德勒进入房间内,辛德勒脚步放慢,近景,画右出画(图3),镜头跟招待拉开凳子。

前景依然是暗调,后景用舞台幕布制造一个亮的区域使画面明暗平衡。

这里基本交代了舞厅的空间环境。

低角度平拍。

音乐继续。

脚步声,画内画外群杂。

图3
辛德勒从画右入画,坐下(图4)。

镜头跟摇招待,停在桌边,向下摇出辛德勒侧面,仰拍(图5)。

主光从演员正面靠右打亮脸部,背后基本黑掉,凸现人物表情。

辛德勒的面部形象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现。

这个人物出场的画面相当的讲究。

可以看到从画幅左下到右上的对角线上依次出现的几个亮的区域是一个德国军官的脸、招待的脸、窗,最终递进式的在黄金分割位置出现辛德勒的脸,而辛德勒脑后用柱子形成类似于画框的构图,辛德勒身后由画左向画右走过一个女人,再次把视觉中心集中到辛德勒。

这样,后景的烘托就使人物的出场既好看又有英雄主义的隐喻性。

低角度平拍,机位再降低,仰拍。

音乐继续。

画外群杂。

图4
图5
以上内容均由一个长镜头完成,流畅而表意丰富。

2.动接动。

上一镜头女人从画左向画右的走动接招待从画左向画右走动,非常流畅。

招待绕过窗格,这时走动变成从画右向画左,使方向稍有变化(图6)。

窗格形成画框勾出辛德勒的面部,前景的人物目光全部集中过去,分两列的前景人物使画面有强烈的纵深感(图7)。

摄影机升到肩高,平拍。

图7略俯。

音乐继续。

脚步声,画外群杂。

图6
图7
3.镜头推上去,进一步通过窗格组成的画框强调辛德勒的面部。

辛德勒看画右,桌上
的台灯作为光源给面部勾出轮廓。

招待的声音在画外询问辛德勒身份,通过台词调动观众对人物身份的猜测。

(图8)
略俯。

音乐继续。

画外群杂,画外对白。

图8
4.回到房间内。

上一个镜头辛德勒看画右,此时用他的视线关系,过肩交代酒吧内的人物。

喝酒的女人酒杯碰唇的同时镜头从右向左移,画面过1/2的比例被辛德勒的背影占据。

(图9)
摄影机高度降低到平行于演员坐时肩高,平拍。

音乐继续。

画外,女人笑声,群杂。

观察到女人即出女人笑声,虽然不是画内人物的动作,但对画面有强烈的提示作用。

图9
5.当画面主体变成辛德勒以后,越轴切到其正面,镜头方向变成从左向右移,人物视线继续向人物左侧(画右)看。

(图10)
音乐继续。

画外继续女人笑声。

图10
6.再次越轴切回辛德勒背影,镜头回复到从右向左的移动,交代后景喝酒女人对面的德国军官(图11)。

可以看出镜4和镜6其实是一个镜头切开的,在其中插入镜头5并在角色的视线上和镜头3呼应,使内容不仅仅是交代酒吧内的人物,更交代了辛德勒对这些人物的关注。

音乐继续。

女人笑声渐落。

女记者对白提前入。

图11
7.机器回到镜头4的起幅位置。

中近景交代女记者的出现。

前景依然是辛德勒的背影,以显示后景所有的人物动作都在他的视线范围内。

(图12)
音乐继续。

画内女记者对白。

图12
8.切到女记者正面。

景别卡到近景,这时观众可以清楚看到闪光灯,明白女记者的身份了——中近景到近景,机位移动,两个镜头交代了新出场人物的身份。

闪光灯第一次闪动,这里提示了后面三个镜头的光线。

(图13)
摄影机高度微升,到辛德勒演员坐时头部高度,仰拍。

音乐继续。

画内女记者对白。

闪光灯音效。

图13
9.在闪光灯的闪烁中特写德国军人勋章。

按道理这时的景别应该是照片拍到哪儿景别卡到哪儿,至少是带头的近景。

但是这时导演只交代胸口的勋章,看似不合理,其实清晰的表明了人物身份和时代背景;这个镜头是女记者的主观镜头,也就是说对象是具有特殊身份才进入她的视野的。

(图14)摄影机从右向左小幅度缓慢摇。

音乐继续。

闪光灯音效。

图14
10.辛德勒的脸,近景,摇移,表情不再柔和,闪光灯的光线同时在他脸上闪了一下。

(图15)摄影机从左向右小幅度缓慢摇。

音乐继续。

闪光灯音效。

图15
11.机位到6号镜头的落幅处,推特写再次强调德国军人的勋章。

闪光灯的光线闪动一次。

这时勋章的表现就由女记者的主观镜头变成辛德勒的主观镜头,叙事终点回到辛德勒身上(图16)。

从第8个镜头的结尾处到第11镜是通过闪光灯的闪动节奏剪到一起的,四次闪动流畅而具有瞬间的视觉冲击力。

摄影机小幅度缓慢推。

音乐继续。

闪光灯音效。

图16
12.切回辛德勒的脸,看画右。

机器摇移,机位和运动方式与10号镜头完全一样,但是景别在这里是特写,进一步勾勒人物内心对眼前事物的关注。

(图17)
从左向右缓慢摇。

音乐继续。

无环境音,无群杂。

暗示辛德勒的关注点集中。

图17
画面内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以上四个镜头均按音乐节奏用小幅度的摇和推造成外部运动,使视觉更流畅。

13.主观镜头。

按辛德勒上一镜看画右的视线接舞台上的乐团演奏,交代了从第1镜开始的音乐的来源。

使用摇臂,镜头从左上向右下摇出空桌的近景。

(图18)。

音乐继续。

无群杂。

环境音渐起。

图18
14.上一镜落幅机位推到空桌特写位置,从右向左摇,摇的方向与上一镜相反,这种改变使“预约席”的牌子在视觉上显得非常突出。

(图19)
俯拍。

音乐继续。

群杂渐起。

图19
15.辛德勒侧面特写,迅速变焦,后景由虚变实。

(图20、21)镜头从右向左摇移,跟随辛德勒的视线观众可以看到德国军官与情妇进入酒吧走向刚才特写镜头中的预约席。

(图22)镜头摇到辛德勒身后,变焦虚掉背景,辛德勒的头部压到画面右侧1/6处,左边的大量空间用来表现他掏出的钱。

(图23)
角度从仰到平。

音乐继续。

细微女人高跟鞋脚步声。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侍者从画左入画,对话。

辛德勒头部勾轮廓光,面部左侧打辅光;侍者头部上部勾轮廓光,主次分明。

摇成辛德勒侧面特写,神态自若。

(图24)侍者拿钱后镜头向左摇移,依然回到辛德勒侧面特写
音乐继续。

画内对白。

图24
以上15个镜头跟随辛德勒的视线,全部为运动镜头,或者是摄影机和演员一起运动,或者是在演员处于相对静态时摄影机外部运动,这种不停的运动不仅是为了画面的优美,也描摹了辛德勒此时的心态——在观察和搜寻中发现合适的对象来拉拢关系。

16.酒杯特写,向上摇出德国军官,女左男右。

(图25)
低角度仰拍。

音乐继续。

酒杯酒瓶音效。

群杂声音压低。

图25
17.机位移到军官背面,越轴,男左女右。

后景是辛德勒,交代人物位置关系。

画面纵深的层次是这样的:最前,侍者走过,虚;第二层,德国军官和女人,实;第三层,桌子对面军官的下属,实;第四层,舞池中跳舞的人群(为后景的辛德勒留出了空隙),有点虚;第五层,辛德勒,虚;第六层,背景,虚。

纵深调度层次繁复,视觉饱满好看。

(图26)俯拍。

音乐继续。

画内对白。

侍者脚步声。

群杂。

图26
军官问副手是否认识辛德勒,副手回头瞬间迅速变焦,现在前景虚而辛德勒位置的后景实,可以看到他叫来女记者在交谈。

(图27)
俯拍。

图27
副手回头,再变焦,前景实而后景再虚掉。

(图28)
俯拍
图28
副手走向辛德勒方向,军官和情妇交谈,声音延续到下一镜头。

俯拍。

音乐继续。

拉凳子效果声。

群杂。

副手脚步声渐落。

画内对白。

图29
18.上一镜头交谈声音延续。

越轴,女左男右。

(图30)
仰拍。

音乐继续。

画内对白。

无群杂。

图30
19.交谈声音继续延续,再次越轴,机位回到17镜位置。

用长焦镜头压缩纵深空间,前景军官景别推到特写位置,虚。

后景辛德勒和军官副手握手,实。

(图31)镜头向左小幅度移,向右小幅度摇,将视线引向辛德勒。

仰拍。

音乐继续。

画内对白。

群杂起。

图31
17镜结尾的对话和18镜的插入构成平行蒙太奇剪接,省略了辛德勒和军官副手的互相介绍,加快了叙事节奏。

20.第三次越轴,镜头面对军官和情妇,女左男右,视线投向辛德勒方向。

上一镜机器从右向左运动,接本镜前景跳舞人群从右到左入画出画。

后景出现军官和情妇。

(图32)俯拍。

图32
21.第四次越轴,镜头面向军官背面,从两人头中间看到辛德勒和副手。

跳舞人群从右向左掠过画面。

(图33)
平拍。

图33
22.跳舞人群从右向左越过画面,与上一镜结尾呼应。

第五次越轴,机位与第20镜位置相同。

(图34)军官正面,跳舞人群从左向右掠过画面,与前面跳舞方向相反,使运动方向不至于单调。

军官疑惑,起身。

(图35、36)
低角度俯拍,军官起身后近景低角度仰拍。

音乐继续。

画内对白。

图34
图35
图36
23.第六次越轴。

长焦压缩纵深空间。

军官走向辛德勒,辛德勒起身迎接。

辛德勒身后的墙上打出一个椭圆的亮斑,造成后景相对丰富的明暗对比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群众演员调度,前面几个镜头在画面前景穿来穿去的跳舞人群躲到画面左右两侧,给军官留出通道。

前虚后实。

(图37)
低角度仰拍。

音乐继续。

画内对白。

脚步声。

图37
24.第七次越轴。

辛德勒携军官情妇由纵深处走向前景,跟焦(图38、39、40),人物脸上始终是实的,后景渐渐虚掉,前景变实。

镜头结束在闪光灯闪烁的静帧上。

(图41)低角度仰拍。

音乐继续。

画内对白,辛德勒声音提高时稍稍加大混响,显示环境空间的细微变化。

图38
图39
图40
图41
第16至24镜跟随德国军官的目光认识辛德勒。

相对前面15个镜头,这一段摄影机运动减少,除少量推拉外基本固定,摇移不明显。

节奏的调整靠纵深调度、反复越轴和剪接来完成。

至此,辛德勒完成了他在舞厅对第一个德国军官的邀请。

这一场的后半部分,他把整个舞厅的德国军官都变成自己宴席的客人并请女记者拍摄照片,以便他在影片后面情节中把自己的投机生意做得更大。

辛德勒在舞厅这场戏的前半部分,通过一个具体事件刻画了他狡猾的投机商人性格。

在视听上最重要的特征有:
一.全场张驰有度。

镜1至镜7,辛德勒落座、观察人物,节奏舒缓。

镜8至镜11,闪光灯的闪烁造成压迫感,快速剪辑,节奏紧张。

镜12至镜16,节奏再次舒缓。

然后紧接连续七次越轴,镜头切换频繁,造成影片结构再次紧张。

镜头排列松紧间隔,非常巧妙。

而前15个镜头的运动和后9个镜头的相对静止也形成了对比。

二.主观镜头的穿插使用。

前一部分的线索是辛德勒的目光,画面中时时感受到他目光的存在,处处是他观察和行动的目标。

通过关系镜头和主观镜头的组接,把人物的目的通过画面手段不露痕迹的显现出来。

后9个镜头基本是关系镜头,但是过肩拍摄能够让观众的注意力从辛德勒的目光转向注意辛德勒的行动。

三.剪辑点设置巧妙。

闪光灯作为剪辑点,跳舞人群的动作作为剪辑点,使镜头间转接流畅、排列严整、和背景音乐相呼应,像鼓点一样打击出整个旋律的重要节奏。

四.这一场全铺音乐。

动作的长度、节奏、强度均紧贴音乐,视听和谐。

环境声参与叙事,主观镜头隐去环境声,对整场戏氛围起到提升作用。

这场戏完成的功能首先是人物出场,然后刻画了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为后面故事中辛德勒和纳粹的关系埋下伏笔。

在一个封闭空间内通过一个事件完成这样多的功能,并且在视听上如此精致、完美,斯皮尔博格精湛的导演能力可见一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