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的种类与区别
中国的调解制度.doc

中国的调解制度-1、调解制度的概念调解制度是指经过第三者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依法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
2、调解制度的种类中国当代的调解制度是指人民政权的调解制度,它已形成了一个调解体系,主要的有以下四种:(1)人民调解。
即民间调解,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民间纠纷的调解,属于诉讼外调解。
(2)法院调解。
这是人民法院对受理的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进行的调解,是诉讼内调解。
对于婚姻案件,诉讼内调解是必经的程序。
至于其他民事案件是否进行调解,取决于当事人的自愿,调解不是必经程序。
法院调解书与判决书有同等效力。
(3)行政调解。
它分为两种:一是基层人民政府,即乡、镇人民政府对一般民间纠纷的调解,这是诉讼外调解。
二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对某些特定民事纠纷或经济纠纷或劳动纠纷等进行的调解,这些都是诉讼外调解。
(4)仲裁调解。
即仲裁机构对受理的仲裁案件进行的调解,调解不成即行裁决,这也是诉讼外调解。
(二)人民调解制度1、人民调解制度的性质和任务、原则(1)人民调解制度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下设的一个工作委员会,其专门职责是调解民间纠纷。
”人民调解制度的性质是一种司法辅助制度,是一种人民民主自治制度,是人民群众自己解决纠纷的法律制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2)人民调解的任务《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五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为调解民间纠纷,并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
”(3)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Ⅰ、合理合法原则Ⅱ、自愿平等原则Ⅲ、尊重诉权原则2、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1)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是人民调解委员会。
宪法和调解组织条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工作。
调解

第一节 调解概述
一.调解的含义 1,调解的定义 , 2,与仲裁的区别 , 3,调解的种类及其异同 , 二.调解的目标 三.调解的利弊 1,好处 , 2,弊端 ,
作为解决争议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作为解决争议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 调解 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解决民事纠纷的制度 之中.除法院用调解方式处理民事诉讼外, 之中 . 除法院用调解方式处理民事诉讼外 , 仲裁机构, 行政机关, 仲裁机构 , 行政机关 , 民间组织也运用调 解处理他们主管范围内的民事纠纷. 解处理他们主管范围内的民事纠纷.
第二节 调解的计划
一.了解事实 二.研究法律 三.调解程序准备 1,确定调解员 , 2,确定参加人 , 3,确定时间,地点 ,确定时间, 4,确定调解员分工 , 四.调解计划的开放性
调解员可以是由调解中心指定的, 调解员可以是由调解中心指定的 , 也可 能是当事人共同选定的.在特定的案件中, 能是当事人共同选定的 . 在特定的案件中 , 调解员的身份, 年龄, 性别, 调解员的身份 , 年龄 , 性别 , 嗜好等因素 是分配案件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是分配案件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 调解员的 选择还应考虑到是否给人以" 中立" 选择还应考虑到是否给人以 " 中立 " 的印 调解员一般是两人合作办案. 象.调解员一般是两人合作办案.
美国的争议调解中心对可以调解的纷争 范围作了明确的限制, 范围作了明确的限制 , 调解员如果在调解 中发现涉及重大刑事犯罪的事实, 中发现涉及重大刑事犯罪的事实 , 涉及家 庭暴力的案件, 庭暴力的案件 , 特别是涉及虐待儿童的案 应当立即停止调解程序, 件 , 应当立即停止调解程序 , 向有关部门 报告.另外, 报告 . 另外 , 调解员如果发现一方或双方 当事人非出于自愿参与调解, 当事人非出于自愿参与调解 , 当事人无法 表达意愿,或怀疑当事人有智力障碍问题, 表达意愿 , 或怀疑当事人有智力障碍问题 , 应当立即停止调解程序. 应当立即停止调解程序.
调解学教程第三章

1 2 3
(五)商业交通 (六)轻微刑案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星蓝海学习网
第四节 我国传统调解的案件种类和运作 程序
二、我国传统调解的运作程序
(一)启动
1
我国传统调解的官方启动指的是民间争讼诉至官府后由 官府主动进行调解,包括两种情形:案件尚未受理之前 的调解启动和案件受理之后的调解启动。
一、民间调解
(一)宗族调解
宗族调解是指家族成员之间发生纠纷时,由家长或 者族长依据家法族规进行调解的一种家族或者宗族 内部的解纷方式。
(二)邻里亲友调解
邻里亲友调解,是指在纠纷发生以后,由亲友、邻 居、有威望的长辈或贤良人士等出面说和、劝导的 调解方式。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三)成熟阶段
我国传统调解的成熟阶段从宋朝开始,一直延 续到明清。这一时期是我国传统调解制度发展 的关键时期,调解发展迅速,日渐成熟完善。 作为化解纠纷的重要手段,调解在法律中得以 明确规定,官方对此予以大力推广,并在各类 诉讼中广泛运用。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星蓝海学习网
第一节 我国传统调解的历史阶段与影响 因素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星蓝海学习网
第二节 我国传统调解的基本理念与调解 依据
二、我国传统调解的调解依据
(一)风俗习惯 (二)家法族规 (三)乡规民约 (四)行帮规章 (五)国家法律 (六)天理人情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星蓝海学习网
第三节 我国传统调解的主要类型
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星蓝海学习网
第一节 我国传统调解的历史阶段与影响 因素
一、我国传统调解的历史阶段
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知识

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知识一、什么是调解指第三方主持纠纷双方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分清是非、依法据理、耐心疏导,促使纠纷双方就争议问题平等协商、互相谅解、消除隔阂,帮助他们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用这种方式平息纠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时至今日,我国调解工作的内容已经十分丰富.从调解的种类看:主要有法院调解、司法行政调解、公安行政调解、工商行政调解、工商经济合同仲裁调解、人民调解;其中法院调解是诉讼性质的调解,其他调解是非诉讼性质的调解.从调解的对象看:有民事纠纷、治安行政纠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刑事自诉纠纷、刑事附带民事纠纷、经济合同纠纷、行政侵害赔偿纠纷以及大量的民间纠纷。
二、什么是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人民调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
目前,我国的调解制度,尤其是人民调解制度正日益受到国际司法界、法学界的重视,不少国外法学、法律工作者将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誉为“东方经验"予以赞扬和推广,还有如美国、日本、印度、菲律宾、北欧诸国及东欧一些国家已在借鉴我国经验,纷纷开展调解活动,使我国调解制度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当前民间纠纷的新特点1、生产经营性纠纷增多2、婚姻纠纷增加很快3、继承纠纷日益增多4、房宅基地纠纷不断增加5、违反社会公德引起的纠纷增加6、公民与经济组织、与管理部门、与单位、与集体之间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四、怎样做好调解工作1、思想上重视2、要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水平3、要掌握调解技巧4、工作上努力五、人民调解组织受理民间纠纷的范围《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包括发生在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
关于民事诉讼中的调解

目录前言一、民事调解制度的发展历史二、重视调解的原因(一)调解结案对法官而言风险很小(二)调解结案有利于案件的执行(三)调解结案较之于判决结案更为省时、省力三、搞好法院调解工作的意义(一)它能及时、彻底地解决民事权益争议,保持双方当事人的团结与合作,有利于减少当事人的心理对抗(二)它有利于增强当事人和群众的法制观念,预防纠纷,减少诉讼(三)调解有利于彻底解决纠纷和提高办事效率四、现行民事调解制度存在的缺陷(一)随意启动调解程序(二)调解无具体期限,限制当事人的上诉权(三)对违法调解缺乏制约(四)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弱化了实体法对法官的约束1、判决对实体合法性的要求2、调解对实体合法性的要求五、现行民事调解制度存在的缺陷(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注重调解(二)不断总结,创新调解手段,搞好调解工作。
(三)建立调解机制,维护社会和谐。
六、调解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一)在调解之前应对双方当事人进行法制教育(二)抓住当事人的心理特点,并掌握他们的性格特点(三)调解时双方当事人必须到庭(四)制定调解计划七、完善调解制度的几点想法-(一)调解程序应由当事人启动,并规定调解的期限(二)严格规范调解程序,防止其不规范性和随意性结论致谢参考文献前言2002年9月26日司法部和最高院分别出台了《人民调解工作的若干规定》,在制度上对民事调解给予充分的肯定。
以调解的方式妥善处理各类纠纷案件,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快速调节经济关系,预防和减少诉讼,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判决结案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长期以来,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大量适用简易审理案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对于民事调解的规定却只见于中国《民事诉讼法》第85条规定,即: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立法对适用调解的受案范围、程序等未作界定,与其他结案方式比较,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都太过宽范。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程序较为简捷,解决矛盾快,曾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经验”而加以学习借鉴。
调解的类型

调解的类型核心内容:调解主要包括法院调解、人民调解、仲裁调解、行政调解等。
调解的四大类型都具有不同的调解方式、调解内容、调解后果,那么这四大类型调解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呢?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调解的类型。
调解的类型:1、法院调解又称诉讼内调解。
包括调解活动、调解的原则、调解的程序、调解书和调解协议的效力等。
是当事人用于协商解决纠纷、结束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审结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的制度。
诉讼中的调解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其调解协议经法院确认,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遵循查明事实,分清是非、自愿与合法的原则,调解不成,应及时判决。
法院调解,可以由当事人的申请开始,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开始。
调解案件时,当事人应当出庭;如果当事人不出庭,可以由经过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到场协商。
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
除法律规定的特殊原因外,一般应当公开调解。
在法院调解中,被邀调解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
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调解协议,协议内容符合法律规定的,应予批准。
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下列案件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①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
②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③能够即时履行义务的案件。
④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
2、人民调解人民调解又称诉讼外调解。
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进行的调解活动。
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人民调解标志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
人民调解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有:①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进行调解。
②必须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前提下进行调解。
人民调解PPT课件全

进一点增强 • (五)人民调解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18
第三节 新时期人民调解的新发展
• 二、广东省人民调解的探索和创新 • (一)大调解格局基本完成 • (二)积极探索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
相互衔接机制 • (三)建立健全企业人民调解委员会 • (四)人民调解的专业化职业化探索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人民调解的标志及含义
• 标志由握手、橄榄 叶和汉字、拼音组 成。图案主体部分 由象征友好的握手、 象征奉献的红心和 代表和平与希望的 绿色橄榄枝构成。
3
第一章 人民调解概论
第四节 人民调解的基本原 则
• 二、合理原则
• (一)含义
• 指在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规定的情况下, 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依照社会公德、道德伦理、
风俗习惯、乡规民约等社会道理规范进行调解, 在不违反法律的条件下更多地运用情理规范规劝 疏导纠纷当事人,合情、合理地解决争议,促使
当事人达成利益平衡。
间纠纷都要通过诉讼来解决
• 3.不限制当事人诉讼权利原则,也不意味着当事 人在行使诉讼权利时,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不闻
不问。
14
第二章 人民调解的历史沿革 和发展趋势
15
第一节 古代调解的历史沿 革
• 一、民间调解的雏形 • 二、西周建立古代调解制度 • 三、秦汉时期的乡治调解制度 • 四、唐代的乡里调解组织 • 五、明清时期的基层调解组织 • 六、中华民国时期的调解制度
调解的种类与区别

调解的种类与区别一、人民调解。
人民调解,属于诉讼外调解的一种。
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
不具有强制力。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民间纠纷,包括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
人民调解应遵循以下原则:a. 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进行调解。
b. 必须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前提下进行调解。
c. 必须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d. 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经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二、法院调解。
法院调解又称诉讼中调解。
包括调解活动、调解的原则、调解的程序、调解书和调解协议的效力等。
是当事人用于协商解决纠纷、结束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审结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的制度。
诉讼中的调解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其调解协议经法院确认,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遵循查明事实,分清是非、自愿与合法的原则,调解不成,应及时判决。
法院调解,可以由当事人的申请开始,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开始。
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内容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法院调解应当遵循以下三项原则:a、当事人自愿原则。
b、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原则。
c、合法原则合法原则。
三、行政调解。
行政调解是国家行政机关处理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的一种方法。
国家行政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属于本机关职权管辖范围内的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使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互相谅解,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协议,从而合理地、彻底地解决纠纷矛盾。
行政调解同人民调解一样,属于诉讼外调解,所达成的协议均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的效力,但对当事人均应具有约束力。
浅议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类型、特点及调解技法

浅议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类型、特点与调解技巧庄浪县赵墩乡综治办陈永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基层矛盾纠纷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因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集体林权改革、村务管理、征地拆迁、婚嫁家庭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发生,是基层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挑战。
正确把握新形势下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的特点并及时正确化解处理,是基层维护稳定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
本文以庄浪县赵墩乡实际为例,就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类型、特点及调处化解技巧作了具体阐述。
一、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主要类型及特点(一)矛盾纠纷的主要类型1、土地矿山林权等权益类纠纷。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深入开展,此类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是目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多由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征地拆迁等引发,群体性、对抗性为其主要特点。
2、婚姻家庭邻里纠纷。
由婚姻家庭引起的矛盾纠纷是我乡农村的主要矛盾纠纷,主要因离婚、解除同居或赡养、继承、财产分割引起的婚姻家庭纠纷和因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引起的争吵打架形成的相邻关系纠纷等,多在群众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有些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与当事人受教育水平、生活阅历、家庭状况等诸各方面因素有关。
3、经济债务、劳资类纠纷。
此类纠纷主要集中发生在春节期间,特别是务工人员工资发放、民间债务偿还等问题而引发矛盾纠纷,有的处理不好极易引起打架斗殴、损坏他人财物等事件,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另外,也有一部份纠纷是因违法行为而引发的经济纠纷,比如一些人因参与“六合彩”赌博活动引发的“债务”纠纷。
4、村务管理类纠纷。
主要在惠农资金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村公益事业经费开支等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生。
有部分村社干部个人利己思想作祟的原因,也有村务管理民主化、透明度不高的原因。
可能引发个别群众或是部分群众集体的矛盾纠纷。
5、人身损害赔偿类纠纷。
主要由生产、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故因处理不当或群众对处理工作不理解引发,或因发生伤害案件,被害人一时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而当事人又不想预付医疗费用,从而引起被害人家属、亲朋好友对当事人的过激行为,致使产生新的矛盾纠纷。
认识调解与仲裁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注意:调解是通过第三方达成的。 和解一般是当事人双方。
一、以和为贵选调解
⑵类型: 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调解制度(类型)
调 类型 解
诉讼外调解 诉讼调解
人民调解 行政调解 仲裁调解
调解”,是指由调我解国方行式政机关主持,通调解对象
过说服教育的方式,民事纠纷或轻微刑
轻微交通事故
事案件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
的一种调解制度。
情节较轻的打架斗殴
行政调解:主要通过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加以规范。
补充:仲裁调解 含义:仲裁调解是由仲裁机构进行的调解,主 要适用于已经进入仲裁程序的商事纠纷、劳动纠纷等。 对于商事仲裁,仲裁庭在做出仲裁前,可以先行调解; 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当调解;调解不成的, 应当及时做出裁决。对于劳动争议仲裁案件,仲裁庭 在做出仲裁前,应当先行调解;调解不成或调解书送 达前,一方当事人反悔的,仲裁庭应当及时做出仲裁。
法院不予受理。 在劳动争议仲裁中,劳动者对一裁终局不服的,可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
向人民法院起诉;
议一议:商事仲裁与劳动争议仲裁的区别
适应范围
与诉讼的关 系
申请
商事仲裁 解决的是主体当事人之间 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 益的纠纷
在仲裁与诉讼之间,当事 人只能选择其一加以适用
申请仲裁必须以双方自愿 订立的有效仲裁协议为前提
知识拓展: 不服仲裁裁决怎么办?
按相关法律规定,如果对仲裁裁决不服,符合法律规定情形的.可以申请撤 销裁决,然后根据人民法院裁定重新申请仲裁。仲裁法第五十八条规定。 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 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一)没有仲裁协议的; (二)裁决的事项不属于仲裁协议的范围或者仲裁委员会无权仲裁的; (三)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的; (四)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 (五)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 (六)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2第九课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 知识点考点归纳汇总

第九课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课时1认识调解与仲裁 (1)课时2解析三大诉讼 (5)课时1认识调解与仲裁探究点一以和为贵选调解1.解决纠纷的方式(1)发生纠纷时,人们往往先自行协商,通过和解达成合意,解决纠纷。
(2)无法和解时,人们还可以通过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
相比之下,调解往往成为当事人解决纠纷的优先选择。
2.调解的含义:通过第三方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就是调解。
3.调解的种类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调解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诉讼调解等,它们在不同层面为解决纠纷发挥着重要作用。
诉讼调解①发生在诉讼过程中②是由人民法院主持进行的调解,目的是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③人民法院根据调解协议制作的调解书在当事人签收后,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诉讼外调解①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仲裁调解②人民调解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进行,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③行政调解由国家行政机关主持进行④仲裁调解由仲裁机构主持进行,达成的仲裁调解书与仲裁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4.人民调解(1)地位: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下进行的调解,被誉为伟大的“东方经验”。
(2)要求:人民调解要尊重当事人的权利,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收取任何费用。
(3)效力①人民调解委员会是依法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经其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
②双方当事人还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经人民法院依法确认有效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想一想:人民调解就是当“和事佬”“和稀泥”的说法对吗?提示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下进行的调解,要尊重当事人的权利,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
那种认为调解就是当“和事佬”“和稀泥”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1)调解是由人民法院主持进行的。
调解制度法律

调解制度法律调解被誉为〃东方经验〃,在我国纠纷解决机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多元化,各种规则不完善,诚信环境的缺失等因素导致社会矛盾突出,纠纷大量出现,如何运用调解,更好的发挥调解优势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调解概述出发,阐述调解的涵义,探讨适用调解的最佳时机和调解方法,分析我国现行调解制度的弊端,提出进一步完善调解制度的具体设想,以期充分发挥调解在诉讼中的应然价值和效用。
一、调解制度概述调解,是指发生纠纷时,双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通过说理、教育、感化等方式进行劝解、说和,促使当事人双方互谅互让,协商解决纠纷,达成一致协议的活动。
从调解的涵义就可以看出,调解相对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有其独立的特性:丄体的多元性。
调解的主体由三方构成:双方当事人及第三人;且第三人并不是特定的一类群体,既可以是法院法官,也可以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员;既可以是代表公权力的行政机关人员也可以是双方的亲友;第三人这一群体的身份并不固定。
依据的全方面性。
第三人所依据的规范比较全面,既包括国家法律法规也包括社会道德规范。
方式的复杂性。
调解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说理、教育、感化等多种方式。
4目的的一致性。
无论是由何人调解,依据哪一种规范,使用何种方式,目的均是单纯一致的,即促使当事人双方互谅互让,协商解决纠纷,最终达成一致协议。
二、调解的现状(一)我国调解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在信奉儒家学说的中国,人们特别倾向调解,而不是诉讼,而且这种偏爱调解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调解制度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精神文明素质的提咼不断的探索和完善。
在我国,调解的种类很多,因调解的主体不同,种类也不同。
它已经形成了一个调解体系,主要有以下四种:1人民调解,是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进行的调解,属于诉讼外调解。
人民调解作为我国特有的纠纷化解方式,以其便民性、主动性、亲和性和情理法共融性,把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大大减少了信访量和可能发生的违法犯罪,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认可,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一枝花〃。
调解学教程全套教案

3 有利于深化调解理论的系统性研究,满足调 解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一节 调解学的概念、性质和研究对象
二、调解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一)调解学的性质和特点
1 调解学是一门具有法学性的学科。 2 调解学是一门具有职业性的学科。 3 调解学是一门具有应用性的学科。 4 调解学是一门具有交叉性的学科。
第二节 调解学的研究方法
四、逻辑分析方法
逻辑分析方法,是指遵循逻辑学的思维规则, 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通过对事物的比较与 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进而使对事 物的认识达到抽象或具体目的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调解学的研究方法
四、逻辑分析方法
(一)逻辑分析方法中概念、判断和推理的 定义
概念是通过反映客观对象特有属性来指称该对 象的思维形式。
判断就是对客观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其 直接表现形式相当于语言中的句子。
推理,就是根据已知的几个命题推导出另一命 题的思维形式。
第二节 调解学的研究方法
四、逻辑分析方法
(二)逻辑推理的具体形式及其运用
1 必然性推理与或然性推理 2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
第二节 调解学的研究方法
三、文献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搜集、鉴别、整理与研 究对象有关的各种文献,摘取各种有用的信息 ,分析其所承载的各种历史事实,从而对研究 对象形成某种科学认识的方法。
第二节 调解学的研究方法
三、文献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方法是指通过搜集、鉴别、整理与研 究对象有关的各种文献,摘取各种有用的信息 ,分析其所承载的各种历史事实,从而对研究 对象形成某种科学认识的方法。
中国的调解制度

中国的调解制度(一)调解制度的概念和分类1、调解制度的概念调解制度是指经过第三者的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促使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依法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
2、调解制度的种类中国当代的调解制度是指人民政权的调解制度,它已形成了一个调解体系,主要的有以下四种:(1)人民调解。
即民间调解,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民间纠纷的调解,属于诉讼外调解。
(2)法院调解。
这是人民法院对受理的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进行的调解,是诉讼内调解。
对于婚姻案件,诉讼内调解是必经的程序。
至于其他民事案件是否进行调解,取决于当事人的自愿,调解不是必经程序。
法院调解书与判决书有同等效力。
(3)行政调解。
它分为两种:一是基层人民政府,即乡、镇人民政府对一般民间纠纷的调解,这是诉讼外调解。
二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对某些特定民事纠纷或经济纠纷或劳动纠纷等进行的调解,这些都是诉讼外调解。
( 4 )仲裁调解。
即仲裁机构对受理的仲裁案件进行的调解,调解不成即行裁决,这也是诉讼外调解(二)人民调解制度1、人民调解制度的性质和任务、原则(1)人民调解制度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下设的一个工作委员会,其专门职责是调解民间纠纷。
”人民调解制度的性质是一种司法辅助制度,是一种人民民主自治制度,是人民群众自己解决纠纷的法律制度,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2)人民调解的任务《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五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为调解民间纠纷,并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
”(3)人民调解的基本原则1、合理合法原则H、自愿平等原则川、尊重诉权原则2、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1)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是人民调解委员会。
宪法和调解组织条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下设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工作。
行政调解-专业文档

行政调解行政调解行政调解【摘要】纠纷无处不在,纠纷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要正视纠纷,那就需要去解决纠纷,其中调解是处理纠纷的一种方式。
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纠纷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而调解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通过分析行政调解制度的概念、原则、与其他调解的区别及不足,进而提出完善行政调解制度建议,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词】行政调解;调解协议;效力一、行政调解概念(一)行政调解的概念我国学界对行政调解的概念历来具有争议。
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观点:一种观点侧重调解的客体,认为行政调解是指对行政纠纷的调解。
另一种观点侧重调解的主持者,认为行政调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所作的调解。
本文作者偏向第二种观点,认为行政调解具体应当界定为:双方当事人在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国家行政机关通过说服、引导等方法,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从而解决民间纠纷。
这一界定既体现行政调解的特点,又与人民调解的概念规定相区分。
(二)行政调解特征1、行政调解在调解的主持者上具有特定性。
行政调解是依法享有国家行政权的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凭借其管理经验,以中立的第三人身份解决纠纷诉讼外活动。
既不同于法院主持下的司法调解,又与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的人民调解相区别。
2、行政调解在调解的程序上具有灵活性。
行政主体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纠纷选择不同的程序,减少因法律规范滞后、程序刻板导致个案处理结果合法不合理的情形。
3、行政调解具有非强制性。
当事人的自愿是行政调解的前提,行政调解程序开始、运行直至结束,都必须经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
行政主体对于当事人只能劝解和引导,并不能强制干预。
当事人有权选择是否申请行政调解,对调解方案也享有完全的自主权。
二、我国现行行政调解的制度我国目前尚未有专门针对行政调解的高位阶的综合性立法,除了《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办法》等少数几部专门性规定外,大多数规定零星出现在各种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一)授予行政机关行政调解权的规定。
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类纠纷日益增多,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调解行为的定义、调解的种类、调解的法律规定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调解行为的定义调解行为,是指调解组织或调解员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通过沟通、协商、说服等方式,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解决纠纷的行为。
调解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 自愿性:调解行为是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任何一方当事人都有权拒绝调解。
2. 中立性: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应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
3. 和解性:调解的目的是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解决纠纷。
4. 非诉讼性:调解是一种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方式,不涉及法院的审判程序。
三、调解的种类1. 诉讼外调解:诉讼外调解是指在诉讼程序之外,由调解组织或调解员进行的调解。
主要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等。
2. 诉讼调解:诉讼调解是指在诉讼程序中,由法院主持的调解。
包括法院调解、仲裁庭调解等。
3. 非诉讼调解:非诉讼调解是指在诉讼程序之外,由调解组织或调解员进行的调解。
主要包括民间调解、行业调解等。
四、调解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进行调解。
”这表明,诉讼调解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人民调解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人民调解工作是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该法对人民调解的范围、程序、调解协议的效力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仲裁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仲裁庭可以依照当事人协议,进行调解。
”这表明,仲裁调解是仲裁法规定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调解条例》《行政调解条例》第二条规定:“行政调解是指行政机关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调解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解的种类与区别
一、人民调解。
人民调解,属于诉讼外调解的一种。
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
不具有强制力。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民间纠纷,包括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
人民调解应遵循以下原则:
a. 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进行调解。
b. 必须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前提下进行调解。
c. 必须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d. 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经调解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二、法院调解。
法院调解又称诉讼中调解。
包括调解活动、调解的原则、调解的程序、调解书和调解协议的效力等。
是当事人用于协商解决纠纷、结束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审结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的制度。
诉讼中的调解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其调解协议经法院确认,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遵循查明事实,分清是非、自愿与
合法的原则,调解不成,应及时判决。
法院调解,可以由当事人的申请开始,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开始。
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
调解书内容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法院调解应当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a、当事人自愿原则。
b、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原则。
c、合法原则合法原则。
三、行政调解。
行政调解是国家行政机关处理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的一种方法。
国家行政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属于本机关职权管辖范围内的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使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互相谅解,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协议,从而合理地、彻底地解决纠纷矛盾。
行政调解同人民调解一样,属于诉讼外调解,所达成的协议均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的效力,但对当事人均应具有约束力。
它的性质是合同,应当按照法律对合同的规定来处理相关问题,并按照法律对合同的有关规定对消费者进行进一步的保护。
四、仲裁调解。
仲裁调解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仲裁当事人在自愿协商、互谅互让基础上达成协议,从而解决纠纷的一种制度。
我国仲裁法第51
条第1款规定:仲裁庭在作出裁决前,可以先行调解。
当事人自愿调解的,仲裁庭应当调解。
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或者根据协议的结果制作裁决书。
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由仲裁委员会对民商事纠纷进行的调解,其性质与人民调解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