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2.1-2.2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4213efd0b4e767f5bcfce52.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习题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遥感2、遥感技术3、电磁波4、电磁波谱5、绝对黑体6、绝对白体7、灰体8、绝对温度9、辐射温度10、光谱辐射通量密度11、大气窗口12、发射率13、热惯量14、热容量15、光谱反射率16、光谱反射特性曲线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和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和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乘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μ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3、大气窗口是指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4、大气瑞利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关系④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⑤与波长的四次方成正比关系⑥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关系⑦与波长无关。
5、大气米氏散射①与波长的一次方成正比关系②与波长的一次方成反比关系③与波长无关。
问答题:1、电磁波谱由哪些不同特性的电磁波组成?它们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共性?2、物体辐射通量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常温下黑体的辐射峰值波长是多少?3、叙述沙土、植物和水的光谱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一般规律。
4、地物光谱反射率受哪些主要的因素影响?5、何为大气窗口?分析形成大气窗口的原因,并列出用于从空间对地面遥感的大气窗口的波长范围。
6、传感器从大气层外探测地面物体时,接收到哪些电磁波能量?第二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名词解释:1、遥感平台2、遥感传感器3、卫星轨道参数4、升交点赤经5、轨道倾角6、近地点角距7、地心直角坐标系8、大地地心直角坐标系9、卫星姿态角10、开普勒第三定理11、重复周期12、近圆形轨道13、与太阳同步轨道14、近极地轨道15、偏移系数16、GPS 17、ERTS_1 18、LANDSAT_1 19、SPOT 20、IRS 21、CBERS 22、ZY_1 23、Space Shuttle 24、MODIS 25、IKONOS 26、Quick Bird 27、Radarsat 28、ERS 29、小卫星填空题:1、遥感卫星轨道的四大特点。
遥感平台及与运行特点
![遥感平台及与运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e049c5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5.png)
1 2 3
多元化遥感平台
未来遥感平台将呈现多元化发展,包括卫星、无 人机、飞艇、地面车辆等多种平台,以满足不同 应用场景的需求。
高分辨率与高精度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平台的分辨率和 精度将不断提高,为地球观测提供更加精细的数 据。
智能化与自动化
遥感平台将越来越智能化和自动化,包括自动目 标识别、自动数据处理、自动决策等功能,提高 遥感应用的效率和准确性。
大气层影响
大气层中的气体、水汽、气溶胶等成 分对电磁波有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 ,影响电磁波的传播路径和能量分布 。
地面物体反射、辐射特性
01
02
03
反射特性
地面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 能力与其表面粗糙度、颜 色、含水量等因素有关。
辐射特性
地面物体自身会发射电磁 波,其辐射强度与物体温 度、发射率等物理性质有 关。
05
CHAPTER
遥感平台数据处理技术
数据预处理
辐射定标
将遥感器记录的电压或数字量化值(DN)转化为绝对辐 射亮度值(辐射率)的过程,或者转化反射率、表面温度 等物理量有关的相对值的处理过程。
大气校正
消除由大气散射、吸收、反射引起的误差的处理过程。
几何校正
消除或改正遥感影像几何误差的过程。
图像增强处理
要点二
救援应用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遥感技术可以为救援工作提供重要信 息支持。例如,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获取灾区的高分辨率 影像,帮助救援人员了解现场情况,规划救援路线和分配 救援资源。同时,遥感平台还可以实时监测灾区的环境变 化,为救援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07
CHAPTER
总结与展望
遥感平台发展趋势预测
应用领域与意义
遥感原理与应用完整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c7244376c66137ee061985.png)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释: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就能得到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如果实际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括全部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实际物体与同温下的在相同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由于系统本身有一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具有一定的导热能力,所以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种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P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λ(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 0.47 μm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第2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第2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01238b671eb91a37f1115c68.png)
8
轨道特征1:太阳/地球同步轨道
遥感卫星一般有两种绕地球飞行方式:
地球同步卫星:定点观测 太阳同步卫星:定期观测(圆形)
地球同步卫星
太阳同步卫星
9
地球同步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卫星的公转角速度和地球自转 角速度相等。 运动周期为23小时56分04秒,相对地球静止, 可以观测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区域,在地 球赤道上空约36000km,又称为静止卫星,或 地球静止卫星。
14
轨道特征3:可重复轨道
• 卫星每绕地面一圈,卫星进动修正后,地球赤道由西往东 旋转了约2866km,即第二条运行轨迹相对前一条运行轨迹 在地面上西移2866km。 • 一天24小时绕地13.944圈,第14圈时已进入第二天,称为 第二天第一条轨道,这一条轨道与前一天第一条轨道之间 差0.056圈,在地面上赤道处为159km。
17
Landsat系列
1972年7月23日美国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TIROS-1,后 来又发射了Nimbus(雨云号),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第一 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ERTS-1),后改名为Landsat-1。 从1972年至今美国共发射了7颗Landsat系列卫星,已连 续观测地球达30年。最后一颗卫星Landsat-7于1999年4月 15日发射,预计寿命为5年,后续卫星Landsat-8不再单独 发射。 遥感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重复周期=18天 每天绕地圈数=13.944
偏移系数=-1
15
2.3 陆地卫星及轨道特征
用于陆地资源和环境探测的卫星称为陆地卫星。
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2)
![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2)](https://img.taocdn.com/s3/m/5ea804534028915f814dc221.png)
近地点A的角距
3、过近地点时刻 t: 卫星S与近地点A间的角距,也 可用卫星真近点角v表示
4、长半轴 a: 轨道椭圆的长半径 5、 偏心率 e: 轨道椭圆的偏心率 6、倾 角 i: 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遥感中常用卫星轨道参数: 轨道周期、覆盖周期(重访周期) 赤道轨道、地球静止轨道 倾斜轨道 星下点、星下点轨迹 卫星速度、星下点速度、卫星平均高度 同一天相邻轨道间在赤道的距离 每天卫星绕地球的圈数
为了提高解算精度,GPS接收机之间 要有一定距离要求。
1、LANDSAT系列 2、SPOT卫星系列 3、 EOS计划 4、小卫星系列 5、海洋测绘观测计划 6、SAR卫星系列 7、印度系列卫星 8、中国系列卫星
⑴.LANDSAT系列
“陆地资源卫星”计划: 第一代 试验研究阶段 L1 1972 L2 1975 L3 1978
盖最高南北纬度为i
逆行轨道--90°<i<180°卫星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可覆盖最高南北纬度 为 180°-i
倾斜轨道
星下点:
卫星质心与地心连线同地球表面的交点
星下点轨迹(地面轨迹):
星下点在卫星运行过程中在
地面的轨迹
降交点
升交点
近地点高度 905Km
远地点高度 918Km
太阳光照角
卫星速度、星下点速度、卫星平均高度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
V
GM RH
VN
R RH
V
T2 H 3 R
C
同一天相邻轨道间在赤道的距离
L
2
Ra
T 24 * 60
每天卫星绕地球的圈数
例如:Landsat-1 L=2873.95km,再减去 卫星每天修正Ω=0.9863°(即进动角, 为满足与太阳同步而作的修正),则 L=2865.918km。
2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2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c2facf90242a8956bece406.png)
1、长半轴 a :即卫星 离地面的最大高度 , 它用来确定卫星轨道 的大小; 2、偏心率 e :决定卫 星轨道的形状 ; 这两个参数决定了卫 星轨道的形状
3 、升交点赤经 W : 卫星轨道与地球赤道 面有两个交点,卫星 由南向北飞行时与地 球赤道面的交点称为 升交点,卫星由北向 南飞行时与地球赤道 面的交点称为降交点; 升交点与春分点之间 的角距为W. 4、 近地点角距 w : 升交点向径与轨道近 地点向径之间的夹角;
5、 轨道面倾角 i : 地球赤道平面与卫 星轨道平面间的夹 角; 6、卫星过近地点的 时刻 T 这四个参数决定了 卫星轨道面与赤道 面的相对位置
其它一些常用的参数 1、卫星速度:当轨道 GM v 为圆形时,其平均速 RH 度为: T C ( R H )3 2、卫星运行周期: 3、卫星高度: 4、同一天相邻轨道间 L 2 R T 24 60 在赤道处的距离 5、每天卫星绕地圈数:n 24 60 T 6、重复周期:
d D n nint
T2 H3 R C
二、陆地卫星及轨道参数 1:landsat 概况:1967年计划 72年发射第一颗,78年失败 75年发射第二颗,82年失败 78年发射第三颗,83年失败 82年发射第四颗,一年后失败 83年发射第五颗,至今 93年发射第六颗,下落不明 99年发射第七颗,2003年5月,传感器损坏.
第二章 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一、卫星轨道参数 二、陆地卫星及轨道特征 三、其它卫星参数的计算(坐标、姿态)
一、 卫星轨道参数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各种地球资源卫星提供 了越来越多的卫星遥感图像(简称卫星图像)。 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的位置可以用几个特定数据 来确定,这些数据称为轨道参数 , 对地观测卫星 轨道一般为椭圆形,轨道有 6 个参数:
遥感基础原理知识
![遥感基础原理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fa09579a51e79b8968022686.png)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1.1概述:1.遥感:是指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者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
2.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因此遥感技术是建立在物体反射或发射电磁波的原理上的。
3. 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它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
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即:波动性与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形成了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
4.电磁波谱:1.2物体的发射辐射1. 黑体辐射的三个特性:(1)与曲线下的面积成正比的总辐射通量密度W是随温度T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2)分谱辐射能量密度的峰值波长随温度的增加向短波方向移动。
(3)每根曲线彼此不相交,故温度T 越高所有波长上的波谱辐射通量密度也越大。
2. 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及反射作用:大气吸收的影响主要是造成遥感影像暗淡,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散射。
另外,电磁波与大气的相互作用还包括大气反射。
瑞利散射:由半径d 小于波长λ十分之一以下的微粒引起的散射。
(选择性)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米氏散射:由半径d与波长λ相当(大于)的微粒引起的散射。
(非选择性)与波长无关。
4. 有些波段的电磁辐射通过大气后衰减较小,透过率较高,对遥感十分有利,这些波段通常称为“大气窗口”。
可以用作遥感的大气窗口大体有如下几个:0.30 —1.15μm大气窗口:这个窗口包括全部可见光波段、部分紫外波段和部分近红外波段,是遥感技术应用最主要的窗口之一。
其中,0.3—0.4μm近紫外窗口,透射率为70%;0.4—0.7μm可见光窗口,透射率约为95%;0.7—1.10μm近红外窗口,透射率约为80%。
遥感平台及与运行特点
![遥感平台及与运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4c92c9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4.png)
人们通常简称的同步轨道卫星一般指的是静止卫星。
太阳同步轨道(Sun-synchronous orbit或Heliosynchronous orbit)
指的就是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太阳始终保持相对固定的取向,轨道的倾角(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接近90度,卫星要在两极附近通过,因此又称之为近极地太阳同步卫星轨道。 为使轨道平面始终与太阳保持固定的取向,因此轨道平面每天平均向地球公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动0.9856度(即360度/年) 在这种轨道上的卫星以固定的地方时观测地球大气,有较固定的光照条件。对获取可用的资料、资料的接收、轨道的计算等都十分方便。
空中侦察、各种调查
100~2,000m
各种调查、摄影测量
800m以下
各种调查
无线遥控飞机
500m以下
各种调查、摄影测量
飞机、直升机
牵引飞机
50~500m
各种调查、摄影测量
牵引滑翔机
10~40m
遗址调查
5~50m
近距离摄影测量
人造地球卫星——目前运用最广的遥感平台 低高度、短寿命卫星:150~350km,不到一年 中高度、长寿命卫星:350~1800km,3~5年 高高度、长寿命卫星:约为36000km
用于陆地资源和环境探测的卫星称为陆地卫星,依不同的指标和方法,陆地卫星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综合分类为陆地卫星(Landsat)类、高分辨陆地卫星、高光谱卫星和合成孔径雷达等四类。
美国陆地卫星系列 Landsat
法国资源卫星系列 SPOT
印度资源卫星系列 IRS等
中国资源一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
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a7604a3fd0a79563c1e72cb.png)
2.2.3 卫星姿态角
• 遥感影像的几何变形和几何校正 • 定义卫星质心为坐标原点,沿轨道前进的切线方向为x轴,
垂直轨道面的方向为y轴,垂直xy平面的为z轴,则卫星的 姿态有三种情况:绕x轴旋转的姿态角,称之为滚动;绕y 轴旋转的姿态角,称俯仰;绕z轴旋转的姿态角,称航偏。
• 一天24小时绕地13.944圈,第14圈时已进入第二天,称为第二天第 一条轨道,这一条轨道与前一天第一条轨道之间差0.056圈,在地面 上赤道处为159km。
重复周期=18天 每天绕地圈数=13.944 偏移系数=-1
Landsat 4/5
• 1982年美国在Landsat 1-3的基础上,改进设计了Landsat-4卫星, 并发射成功。1984年又发射了Landsat-5卫星,与Landsat-4完全一 样。
2.3.1 陆地卫星系列
• Landsat系列(美国) • SPOT系列(法国) • IRS系列(印度) • ALOS(日本) • CBERS系列(中国) • FORMOSAT系列(中国台湾)
Landsat系列
• 1972年7月23日美国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 TIROS-1,后来又发射了Nimbus(雨云号),在 此基础上设计了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 (ERTS-1),后改名为Landsat-1。
• 遥感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Landsat系列卫星发射时间表
Landsat 1—3
• 轨道特点
– 近圆形轨道 – 近极地轨道 – 与太阳同步轨道 – 可重复轨道
• 传感器
– 反束光导管摄像机(RBV) – 多光谱扫描仪(MSS 4bands) – 宽带视频记录机(WBVTR) – 数据收集系统(DCS) – 空间分辨率80米
(完整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
![(完整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23ba8994a7302768f993965.png)
第一章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一、名词解释:1、遥感:(1)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2)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4、绝对黑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5、绝对白体:反射所有波长的电磁辐射。
6、光谱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8、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11、光谱反射率:ρ=Pρ/P0 X 100%,即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ρ占总入射能量P0 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ρ。
12、光谱反射特性曲线:按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二、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率由高到低排列主要由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的函数。
(19页公式)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明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乘绝对温度T 是常数2897.8。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 0.47 μm。
三、选择题:(单项或多项选择)1、绝对黑体的(②③)①反射率等于1 ②反射率等于0 ③发射率等于1 ④发射率等于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3、大气窗口是指(③)①没有云的天空区域②电磁波能穿过大气层的局部天空区域③电磁波能穿过大气的电磁波谱段④没有障碍物阻挡的天空区域。
遥感原理与方法——第二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
![遥感原理与方法——第二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d2defdf767f5acfa1c7cdc8.png)
1 km
视场 120 km
60 km
2 250 km
3中巴卫星(中国资源一号卫星系列)
1999年发射,比TM的空间分辨率高,比 SPOT的波段多.
运行特点:见书42页
4 高分辨率的卫星:ikonos,Quick Brid 5 高光谱类卫星:Eo-1 5 雷达:Radarsat,ERS 6 商业小卫星:重量轻,成本低,体积小,
Spot 2,1990年1月发射,至今还在运行。
Spot 3,1993年9月发射,运行4年后在1997年11 月由于事故停止运行。
Spot 4,1998年3月发射,卫星作了一些改进。
Spot 5,2002年其5月发射,其性能作了重大改进。
Spot轨道有如下特点 近极地与太阳同步卫星: 轨道近极地有利于增大 卫星 对地面总的观测范围。
波段号 波段 频谱范围μ 分辨率m
B1 B2 B3 B4 B5 B6 B7
Blue-Green 0.45 0.52 30
Green
0.52 - 0.60 30
Red
0.63 - 0.69 30
Near IR 0.76 - 0.90 30
SWIR
1.55 – 1.75 30
LWIR
10.40 – 12.5 120
SWIR
2.08 - 2.35 30
2.spot
Spot对地观测卫星系统是由法国空间研究 中心发展的,参与的国家还有比利时和瑞 典。系统包含了卫星、对卫星控制和编程 的地面设施、图像制作处理和分发的机构 等。
Spot系统迄今为止已发射了五颗卫星
Spot1,1986年2月发射,目前仍在运行,但从 2002年5月停止接受其影像。
① 半长轴 a :即卫星离地面的最大高度 , 它用来确定卫星轨道的大小; ② 偏心率 e :决定卫星轨道的形状; ③ 轨道面倾角 i :地球赤道平面与卫星轨道平面间的夹角; ④ 升交点赤经 W :卫星轨道与地球赤道面有两个交点,卫星由南向北飞行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详细版)](https://img.taocdn.com/s3/m/c094a532fad6195f312ba694.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复习要点1、 遥感的定义: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具体的讲: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2、遥感技术特点:a) 宏观性、综合性b) 多源性: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多尺度c) 周期性、时效性3、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直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处理到分析判读、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组成:目标地物的电磁波特性、信息的采集与获取、信息的传输和接收、地面定标及实况调查、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信息的分析与应用。
或者:(1)遥感试验:对电磁波特性、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技术的试验。
(2)遥感信息获取:遥感平台和传感器。
(3)遥感信息处理:几何和辐射处理、影像分类等。
(4)遥感信息应用:生成4D 产品、各种专题图等。
4、遥感的分类:(1)按工作平台分类: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2) 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等(3)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4)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5)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5、当前遥感发展主要特点与展望:(1)多国发射卫星的局面已经形成;(2)高分辨率小型商业卫星发展迅速;(3)星载主动式遥感的发展使探测手段更趋多样化;(4)高光谱分辨率传感器成为未来空间遥感发展的核心内容;(5)与GIS 结合,使得遥感应用不断深化。
第一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1、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2、遥感信息获取,一般指收集、探测、记录地物的电磁波特征,即地物的发射辐射或反射电磁波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2.1遥感平台的种类遥感中搭载遥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平台。
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
表2-1中汇总了遥感中可能利用的平台的高度及其使用目的。
地面遥感平台指用于安置遥感器的三角架、遥感塔、遥感车等,高度在100以下。
在上放置地物波谱仪、辐射计、分光光度计等,可以测定各类地物的波谱特性。
航空平台指高度在100米以上,100km以下,用于各种调查、空中侦察、摄影测量的平台。
航天平台一般指高度在240km以上的航天收音机和卫星等,其中高度最高的要数气象卫星GMS所代表的静止卫星,它位于赤道上空3600km的高度上,Landsat、spot、MOS等地球卫星高度也在700km—900km之间。
表2-1 应用的遥感平台第2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2.2 卫星轨道及运行特点2.2.1 轨道参数卫星轨道在空间的具体形状位置,可由六个轨道参数来确定。
1、升交点赤经Ω如图2-1所示,升交点赤经Ω为卫星轨道的升交点与春分点之间的角距。
所谓升交点为卫星由南向北运行时,与地球赤道面的交点。
反之,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另一个交点称为降交点。
春分点为黄道面与赤道面在天球上的交点。
图2-1卫星的空间轨道2、近地点角距ωω是指卫星轨道的近地点与升交点之间的角距。
3、轨道倾角ii角是指卫星轨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两面角。
也即从升交点一侧的轨道量至赤道面。
4、卫星轨道的长半轴aa为卫星轨道远地点到椭圆轨道中心的距离。
5、卫星轨道的偏心率(或称扁率)ee=c/a (2-1)式中,c——卫星椭圆轨道的焦距。
6、卫星过近地点时刻T以上六个参数可以根据地面观测来确定。
在六个轨道参数中,Ω、ω、i和T决定了卫星轨道面与赤道面的相对位置,而a和e则决定了卫星轨道的形状。
其中e越大时,则轨道越扁,e越小时,轨道越接近圆形。
圆形轨道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影像时比例尺趋近一致。
当e固定时,a越大则轨道离地高度H越大。
H与传感器的地面分辨力和总视场宽度有密切关系。
倾角i决定了轨道面与赤道面,或与地轴之间的关系。
i=0时轨道面与赤道面重合。
i=90°时轨道面与地轴重合。
i≈90°时轨道面接近地轴,这时的轨道称近极地轨道。
轨道近极地有利于增大卫星对地球的观测范围。
2.2.2 卫星坐标的测定和解算一、星历表法解算卫星坐标上面已介绍了卫星轨道可用六个轨道参数来描述,这些参数又可通过地面对卫星的观测来确定。
已知六个参数后,要计算卫星某一瞬间的坐标,还须测定卫星在该瞬间的精确时间。
计算方法如下:1、卫星在地心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地心直角坐标系是以地心为坐标原点,X轴由地心指向春分点,Y轴在赤道面内且与X轴垂直,Z轴垂直赤道面。
如图2-1所示。
先以卫星轨道面上建立的坐标系X″Y″Z″来解算卫星S点的坐标为:(2-2)式中,r为卫星向径,可用下式来计算:(2-3)V为卫星的真近点角,与卫星运行时刻有关,可用下式计算:(2-4)式中,E为偏近点角,其与卫星运行t的关系为:E-esinE=n(t-T)(2-5)n为卫星的平均角速度。
绕Z″轴旋转坐标系X″Y″Z″,则卫星在X′Y′Z′坐标系中的坐标为:X′=rcos(ω+V)Y′=rsin(ω+V)Z′=0 (2-6)X′Y′Z′坐标系绕X′轴旋转i角,绕Z轴旋转Ω角至XYZ坐标系,则卫星坐标为(2-7)2、卫星在大地地心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大地地心直角坐标仍以地心为坐标原点,但轴指向格林尼治子午圈与赤道面的交点,轴也在赤道面内垂直,轴仍垂直赤道面。
这个坐标系随地球的自转与地心直角坐标系之间作相对运动,对于卫星在某一个瞬间时,大地地心直角坐标轴与地心直角坐标X轴之间移位一个时角。
因此卫星在大地地心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可以表示为:(2-8)Rθ为时角的旋转矩形阵,3、卫星的地理坐标根据高等测量学上推导的换算公式,地心大地直角坐标可以直接换算成地理坐标,其换算公式如下:(2-9)式中:B—纬度;L—经度;N—卯酉圈半径;HD—卫星大地高程。
一般将卫星轨道参数代入上面的句子,并预先编制成卫星星历表,以后只要以卫星的运行时刻为参数,就可以在星历表上查取卫星的地理坐标。
如果星历表存放在计算机中,卫星的时刻参数输入后就能输出星历坐标。
二、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定卫星坐标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 POSITIONING SYSTEM)为目前一种快速而精确的定位方法。
可用于导航、授时校频及地面和卫星的精确定位测量。
通过对GPS卫星的观测,可以求得接收机所在点三维坐标和时钟改正数,如果进行多普勒测量还能求出接收机的三维运动速度。
•系统组成整个系统由三部分组成1、地面控制部分负责卫星控制、时间同步、卫星的跟踪和监测。
由主控站、地面天线、监测站和通讯辅助系统组成。
2、空间部分GPS正式运行后,空间将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备用卫星组成,星体形状如图2-2所示。
图2-2 GPS 卫星外形图图2-3 GPS 卫星轨道分布图每4颗工作卫星在同一轨道平面内运行,彼此相距120°,24颗星公布在6个轨道平面中,这6个轨道平面彼此在赤道处相差60°,轨道平面倾角都为55°,卫星离地高度为20200km,按圆形轨道运行,运行周期0.5恒星日(11h58min2.05s),相邻轨道平面上的卫星离升交点的角距(+V)互相差30,目的是为了保证在任一瞬间任一地点至少有四颗卫星出现在用户视场中。
工作卫星的轨道分布如图2-3所示。
每个工作卫星上载有两台铷原子钟和两台铯原子钟,每颗卫星发射两个频率的信号,分别是L1频段(1575.42MHz)和L2频段(1227.6MHz)。
L1信号受P码(精码)和C/A码(粗码)调制,L2信号只受P码调制。
3、用户部分主要由天线、接收机、微处理机和转入转市设备组成。
整个全球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2-4所示。
图2-4 GPS 工作原理图(二)定位GPS进行精密大地定位方法很多,这里以伪距法为例介绍GPS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伪距法定位是在某一瞬间利用GPS接收机至少测定四颗卫星的伪距,根据已知的GPS卫星位置和伪距观测值,采用距离交会法即可求得接收机的二维坐标和时钟改正数。
物理方法测距,如使用电磁场波或声波测距,分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
主动式测距,像雷达、声纳及一些测距仪,是主动发射信号,然后接收反射信号,根据信号的往返距离,可测出往返距离2D,不存在接收机与目标之间的时同步问题。
被动式测距是发射站精确地按规定瞬间发出信号,用户根据自己的时钟记录接收信号的时间,依据两者之间的时间差,求出单程距离D。
由于这种方法测定的距离中包含有两台钟不同步误差和大气延迟误差的影响,所以被称为伪距测量。
伪距测量原理为:1、接收机可以测定GPS卫星信号发射时间和接收机接收到信号的时间,根据时间差△t计算距离(2-10)假定接收机与GPS上的确良时钟完全同步,一样精确,并且不考虑大气介质的影响,则只要测定接收机到GPS中的三颗卫星的距离Pi,就能确定接收机的X、Y、Z坐标。
(2-11)式中:xi、yi、zi、为第I颗GPS卫星的坐标,是已知的。
i=1,2,3。
2、实际上数以万计的接收机不可能都装上与GPS卫星一样的高精度原子钟。
这样接收机时钟改正数是一个未知数Vtj,这个未知数可用增加观测一颗卫星的方法来求解(上面一再强调观测至少四颗卫星就在于此),这样伪距法定位的数学模型为:(2-12)其中:为i颗GPS卫星至接收机的伪距由式(2-10)求得:为电离层延迟改正;为对流层延迟改正;Vti为GPS卫星的时钟改正数;Vti为接收机观测瞬间的时钟改正数。
i=1,2,3,4。
如果i>4,存在多余观测值,可用最小二乘法平差后求得X、Y、Z和Vtj的最或是值。
3、经校正后的残余误差有五项,它们的等效距离误差和总的测距误差列于表2-2。
以上精度对于目前各类资源卫星测定瞬时坐标已足够了,Landsat—4卫星首先使用了GPS进行定位,为影像的几何定位和校正提供了必要的数据。
表2-2 校正后的GPS的残余误差残余误差源(校正后)等效距离误差(m)卫星星历和时钟误差大气延迟误差群延迟误差多路径误差接收机误差测距误差σ1.52.4~5.21.01.2~2.71.53.6~6.32.2.3 卫星姿态角影像几何变形与卫星姿态角也有直接的关系。
为了进行几何校正,必须提供卫星姿态角参数。
现定义卫星质心为坐标原点,沿轨道前进的切线方向为x轴,垂直轨道面的方向为y轴,垂直xy平面的为z轴,则卫星的姿态有三种情况:绕x轴旋转的姿态角,称之为滚动;绕y轴旋转的姿态角,称俯仰;绕z 轴旋转的姿态角,称航偏。
姿态角可以用姿态测量仪测定。
用于空间的姿态测量仪有红处姿态测量仪、星相机、陀螺仪等。
像美国在Landsat卫星上使用的AMS(Attitude Measurement Sensor)姿态测量传感器,就属于红外姿态测量。
航天飞机则使用星相测定姿态。
也可用3个GPS测定姿态。
红外线测量仪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球与太空温差达287K这一特点,以一定的角频率,周期地对太空和地球作圆锥扫描,根据热辐射能的相位变化来测定姿态角。
图2-5(a)说明卫星姿态角为0°时,时基准信号至地球脉冲边界的相位。
图2-5(b)说明在姿态发生变化时,地球脉冲信号相对时基准信号发生偏移,这时相位差,显然就是姿态角。
波长15 m处为二氧化碳吸引带,是姿态仪工作的理想波段,在这个波段附近的红外辐射,受纬度、季度、地理、气象、昼夜等变化的影响最小,能克服冷云的影响,因而能提供较高的定位精度,太阳的影响在这个波段里也很小。
姿态仪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地面辐射的稳定性和对地球的非球性进行校正的程度。
图2-5 红外姿态测量仪原理示意图一台这样的仪器只能测定一个姿态角,对于俯()和滚动()两个姿态角,须用两台姿态测量仪测定。
航偏可用陀螺仪测定。
Landsat—1上的AMS,测定姿态角的精度为±0.07°。
卫星姿态变化速率在0.05°/S以内,最大的姿态角由地面控制在0.4°以内。
Land-sat-4三轴指向准确度为0.01°,稳定度为( 10-6)°/S。
使用恒星摄影机测定姿态角的方法,是将恒星摄影机与对地摄影机组装在一起,两者的光轴交角在90°~150°之间的某一个角度上。
如图2-6所示图2-6 恒星摄影机与对地摄影机为防止太阳光照射遮光罩内壁,射进恒星摄影机物镜,要求恒星摄影机指向地球阴影方向摄影,另一方面应考虑防止地球大气的反射光和散射光进入星相机物镜,一般恒星摄影机与对地摄影机光轴交角选在100°~120°之间较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