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毛概(毛邓三)复习材料(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各自回答的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所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四、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际特征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五、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的界定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六、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原因: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大力弘扬与时惧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体现时代性是前提,把握规律性是核心,富于创造性是目的。
理解理论创新:①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它来
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它方面的创新。
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
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脱出来,从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行而上学中解脱出来。
并非所有的新观点都是理论创新。
②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七、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的关系
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互相促进。
总之,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两个联盟关系的处理是否得当,对统一战线的巩固、对革命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八、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
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对被领导者加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九、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十、“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方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思想,三者密切结合,是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1)土地革命是这一思想的中心内容。
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才能充分地调动起来,红军和革命战争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2)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
建立革命武装,才能保卫根据地和土地革
命的成果。
没有红军战争的胜利,根据地就不能得到发展壮大,土地革命也没有保障。
(3)建立相对巩固的根据地,是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战略依托;没有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就会成为流寇主义,土地革命也无法深入开展。
十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根据。
①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②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③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主力军。
④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⑤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十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什么?“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的错误的症结何在?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归宿和必然趋势。
所谓“毕其功于一役”或“一次革命论”思想错误的症结在于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
区别。
“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次革命论”和“一次革命论”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客观发展规律。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必须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十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什么?它正确解决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哪些基本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革命。
这条总路线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权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十四、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第一,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包括: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第二,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和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是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同时也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第三,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各种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及其领导地位的日益强化,不仅保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且充分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十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十六、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点和发展阶段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原则。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第二阶段主要是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阶段是发展高级社。
十七、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十八、联系当前国际形势,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命题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自己结合南海,黄岩岛
等问题进行扩展)
第四、国内外敌对势力是不愿意看到一个团结一致,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因此中国只有加快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十九、现阶段我国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A、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B、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C、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十、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过程中。
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到底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条件。
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对遥远的未来做具体的设想和描绘,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导致实践的挫折。
坚持最高纲领不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
只有通过扎扎实实地做好现实的每一项工作,坚持长期不懈的奋斗,才能逐步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
实现最低纲领也不能只顾眼前忘记远大理想,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
二十一、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内容
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和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二十二、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二十三、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①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②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③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我们要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十四、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的目的
①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③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十五、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二十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十七、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
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保障制度社会化
二十八、如何正确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效率是公平的基础。
效率使公平建立在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
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效率的极大提高,是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的。
只有生产力发展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了,把蛋糕做大了,才有可能使每个人分得更多的蛋糕,国家才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和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解决贫困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从这个意义上讲,效率是实现公平的重要手段,效率越高,越为公平提供条件,效率是公平的基础。
②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对经济效率有重大影响,分配公平合理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能够促使社会稳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
相反,严重的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收入差距过大乃至产生两极分化,都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影响效率。
二十九、如何认识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法。
第一,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就全局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公有资产占
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就是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第三,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公有制在现实中又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实现,即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只要控制权掌握在国家和集体手中,就能有效地实现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三十、为什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客观上要求有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所必要的。
②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国民经济发展强劲稳定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远远超过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增长率,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强劲稳定的发展动力。
③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
④非公有制经济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
尽管国有经济目前在整体上仍然是政府最大的税收来源,但非公有制经济直接和间接创造的税收将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增量上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三十一、当前应如何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
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诚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三十二、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十三、简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不同的分配形式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三十四、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十五、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着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三十六、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十七、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主要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十八、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涵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十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四十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①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②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