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讲课录: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

合集下载

「宗教」一词的文化脉络比较诠释

「宗教」一词的文化脉络比较诠释

「宗教」一詞的文化脈絡比較詮釋—兼論現代宗教教育的定位與取向釋慧開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生死學系主任兼生死學研究所所長壹、前言「宗教」一詞究竟如何定義與詮釋?長久以來,人言言殊,就一般社會大眾的樸素概念與認知而言,以為宗教就是一種對於天地間的神祇或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與信仰,或者是基於此類崇拜與信仰的一種心理寄託。

中國人還有一種非常普遍的觀點,認為大凡宗教不過皆是勸人為善的;因此,一個人信仰何種宗教,基本上無甚差異。

甚至還有為數不少的民眾,可以同時敬拜多尊不同的神明,乃至信奉數種不同的宗教,因而千百年來,中國民間的神道廟宇將各路神明集合供奉於同一殿堂之中,也從未有人覺得有任何不妥之處。

職是之故,在中國人的宗教文化傳統之中,逐漸形成「三教(儒、道、釋)同源,無分軒輊,乃至五教(儒、道、釋、耶、回)合一,兼容並蓄」的宗教態度,此亦為全世界華人宗教觀的一大特徵1。

台灣與閩南民間的俗諺有云:「有燒香就有保庇」,即是中國人最為普遍的宗教態度之現實寫照。

然而,就宗教哲理的層面而言,此一樸素的宗教觀並不足以彰顯世界各大宗教傳統的精神內涵與深層義理,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論點之一。

1除了海峽兩岸之外,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中南半島國家的華人社會,均抱持這種兼容並蓄的宗教態度。

此外,社會上一般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在談論宗教之時,多半不自覺地遷就西方的宗教概念,而忽略東方宗教的觀點,因此常有「佛教究竟是否為宗教?抑是哲學?」這一類的爭辯。

其實這也在所難免,因為絕大多數人對東、西方宗教傳統的認識都極其有限,彼此多半憑藉著在日常生活中所累積的常識與印象來論辯宗教。

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就東、西方宗教的基本概念與觀點作一些探源與澄清的功課,這也是本文的用意之一。

知識份子中,不論其有否學術專業背景,還有為數不少信奉泛科學主義者,認為宇宙人生的一切問題都可以藉由科學方法來研究、探索及解決,而宗教只是一種無稽的迷信態度與行為。

怎样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怎样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怎样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导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本是西方学界一直关心的问题,这些年在我国学者中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从西方看,近30年来关于二者关系研究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本是西方学界一直关心的问题,这些年在我国学者中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从西方看,近30年来关于二者关系研究的学术论著以几何级数激增,成立了数十个研究中心,每年就这一主题开设大约100门的新课程,如普林斯顿、剑桥和牛津等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创设了专职席位。

美国约翰邓普顿基金会专门组织国际性的科学与宗教对话活动与研究。

在我国,从1994年就有中美学者之间的对话,2000年在厦门大学举行第六届中美哲学宗教学研讨会,主题为科学、宗教及其对话,支持者就是这个邓普顿基金会;2006年2月15日,我国有学者因道教与科学获得该基金会资助的(科学与信仰全球透视)国际研究计划项目奖。

2002年3月底,获得邓普顿基金奖的美国著名宗教学者伊安巴伯(Ian.G.Babour)到北大做了西方科学与宗教的对话的学术讲座,他的著作《科学与宗教》和《当科学遭遇宗教》都有中译本。

上述对话和论著流露出一个共同的倾向,即寻求科学与宗教的融合,认为二者看起来是冲突的或无关的,但通过科学与宗教的互补,可以统一起来。

与此并无直接关系,是从上个世纪70-80年代出现世界性的另一种潮流,它抨击科学,背弃理性,向蒙昧回归。

其主要特征:(1)声称超自然现象(中国名特异功能)的大规模、大范围传播和流行;(2)为卫护某些宗教教条,向科学屡屡发难,冲击教育制度(在美国是神创论与进化论之争);(3)传统宗教中非理性的神秘主义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复兴(以致成为地区冲突、社会冲突的重要元素)。

由于以上的背景,都牵涉到了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对于正在致力于科教兴国的我国大众来说,不免会发出疑问:为什么科学家中很多人信仰宗教?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在以基督教文化为背景的国家?究竟是什么因素推动着科学的发展?当前,学界的答案很不相同,值得关注。

道教

道教
• 1、废除三张“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伪 法,反对利用天师道犯上作乱。 • 2、加强戒律,整顿组织,废除了原来祭酒等 道官私授教职的做法,废除天师道一些教职的 世袭制度,要求“唯才是举”,并废除五斗米 道原有的24治名称,规定信徒不得随意改投道 官,道官招收弟子应先考察三年等。 • 3、修订戒律、科仪,并且撰写《老君音诵诫 经》20卷,用忠孝等儒家思想作为道士的行为 准则。
《抱朴子》
• 《抱朴子》东晋葛洪所撰,分为内、外篇。今存 “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 “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 • 全书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 神仙理论体系,并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 魏晋炼丹术之大成。 • 《抱朴子》在道教经典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也是研究我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 贵材料。
道教
道教
• 道教是发源于中国的传统宗教。它以道家 思想为基础,在吸收了神仙、方术、五行、 炼丹术等思想学说以后,形成的一种以 “道”为最高信仰,以长生、成仙为终极 目标的宗教思想。它在东汉时形成,到南 北朝时盛行起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 的影响。
道教经典
• • • • • 老子《道德经》 庄子《南华经》 列子《冲虚真经》 文子《通玄真经》 正式经典《太平经》
陈抟
• 陈抟(871年—989年), 字图南,号扶摇子。 • 将唐代的内丹思想形象化 于《无极图》中,从无极 出发,由得窍入手,认为 通过炼精化气、练气话神、 炼神还虚,最后富贵鱼无 极。这是对内丹说的一次 重要的理论总结。
张伯端
• 张伯端(公元983年— 1082年),字平叔, 人称“悟真先生”, 传为“紫玄真人”, 又尊为“紫阳真人”。 • 继承了金丹的性命双 修理论,又将陈抟内 丹思想加以阐发,著 成《悟真篇》,创建 金丹派南宗。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发布时间:2021-04-21T13:56:12.82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作者:李琰[导读] 世界文化起源历史悠久,在这样的文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的诞生影响着很多人的精神信仰,使人们潜移默化的将自身的精神寄托到宗教活动中。

然而,虽然宗教文化已经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真要问这些信仰宗教的人宗教的定义,让他们给出科学的答案,不出意外的话很多人都无法回答上来,甚至很多专门从事宗教研究的人也无法回答。

由于宗教文化由来已久,想要给出一个科学的定义又谈何容易。

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李琰摘要:世界文化起源历史悠久,在这样的文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的诞生影响着很多人的精神信仰,使人们潜移默化的将自身的精神寄托到宗教活动中。

然而,虽然宗教文化已经蔓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如果真要问这些信仰宗教的人宗教的定义,让他们给出科学的答案,不出意外的话很多人都无法回答上来,甚至很多专门从事宗教研究的人也无法回答。

由于宗教文化由来已久,想要给出一个科学的定义又谈何容易。

关键词:宗教;本质;基本要素;逻辑结构一、宗教的本质(一)以神为中心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和规定宗教的定义很明显,机构化的各种传统宗教都把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作为信教的中心和基础。

假如我们问犹太人:宗教是什么?他说:宗教是相信上帝的耶和华。

若问及基督徒或穆斯林,他会将信仰上帝、基督或真主作为宗教的基本内容。

每个地方、每个时代的宗教通常都是机构化的信仰和崇拜神灵,所不同的,只是赋予神的神性各有不同。

我们国家的古典文学没有‘宗教’这个词,这个外来词来源于印度佛教。

佛学以佛陀的话为教,以弟子的话为宗。

宗派是指宗派对佛陀及其弟子的教义的崇敬和敬仰。

目前我们所用的“宗教”一词,起源于西文的“erliigon”,本意甚多,难于说清,在传统上主要是泛指对神道的信仰,对此,古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判断题)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要(判断题)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判断题1、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等。

2、商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重要文献。

3、原始宗教的主要崇拜形式有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和灵魂崇拜。

4、传统哲学历经汉代天人之学、魏晋玄学、隋唐中国化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主要阶段,其中朱熹的天人感应之学和董仲舒的理气性命之学是两个高峰。

5、黄宗羲在教育目的上,提倡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6、西周时期,诗歌与音乐是结合在一起的,十五国风是十五种地方性的民歌。

7、诗经和楚辞中的一些作品,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

8、道教产生于东汉顺帝年间,创始人张陵被尊称为张天师,故该教也被称为“天师道”。

9、宋人杜佑所著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史著作。

10、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陆游的名句。

12、评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

13、大约公元14世纪的元末明初,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发展出一套完善的珠算方法。

14、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俾算经,最早记录了勾股定理和分数的运算方法。

15、伏尔泰曾将中国剧本赵氏孤儿改写成法文搬上法国舞台。

16、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曹氏父子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

17、五代宋元时期民族史得到了大发展,这一时期写成的民族史著作有辽史、金史、契丹国志、大金国志、蒙古秘史等。

18、汉代文化教育的特征是学在官府。

19、朱子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20、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其基本特征是以“礼”为核心,以“仁”为行为规范,以“天命”为哲学根据的理论体系。

21、儒学始于孔子,因此儒学的思想也完全由孔子一人创造。

22、道教的主要信仰是“道”,根本信仰是“德”。

23、佛教在汉、晋时期主要是翻译佛经,最著名的翻译家是支娄迦谶和安世高。

宗教的定义和本质

宗教的定义和本质
宗教旳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什么是宗教
一、“宗教”一词旳起源与定义
1、起源:
宗教一词起源于佛教。在佛教中,佛陀 所说为教,诸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之分 配,合称则为宗派。
宗教另一起源是拉丁文“religare”。 该词有“联络”之意,泛指人与神旳相互 关系。
2、定义:
宗教,一说拉丁语“religare”,意为联 结或再结,即“人与神旳再结”;一说拉 丁语“religio”意为敬神。在汉语中,宗 从“ ”从“示”,意为“宇宙神祇所居 ”(古“祇”字作“示”)宗也有“尊祀 祖先”或祭祀“日月星辰,江河海岱”之 意。宗教是奉祀神祇、祖先之教。
❖列宁:“宗教是麻醉人民旳鸦片——马克 思旳这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 全部世界观旳基石。”
❖我国学者有两者观点:一种以为马克思和 列宁旳话是对宗教本质旳最精辟旳概括; 一种以为仍没有把宗教与其他有关旳社会 意识区别开来。
❖恩格斯:“一切宗教都但是是支配着 人们日常生活旳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 中旳幻想旳反应,在这种反应中,人 间旳力量采用了超人间旳力量旳形 式。”
❖ “宗”旳含义: 祖庙;祖先;宗族;归向、朝见;尊崇;根源、主旨等。 ❖ “教”旳含义: “上施下效”“从学入道”。表达人们对“神道旳信仰”。故“教”
指用神道信仰来教化人民。 ❖ “佛教以佛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旳分配,合称宗教,
指佛教旳教理。”现泛称对神道旳信仰为宗教。
费尔巴哈:宗教是根源于人跟动物旳 本质区别。是人之最初旳而且间接旳自我 意识。
(1)撇开历史旳进程,孤立地观察宗 教情感,并假定出一种抽象旳——孤 立旳——人类个体;(2)所以,他只 能把人旳本质了解为‘类’,了解为 一种内在旳、无声旳、把许多种人纯 粹自然地联络起来旳共同性。”—— 《选集》第1卷,第18页。

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三个层次

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三个层次

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三个层次1关于科学与宗教得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多种学讲或观点,如所谓得“冲突讲”、“相互关联讲”、“认识得不同状态讲”、“完整知识讲”等等(注:“冲突讲”认为科学与宗教之间是绝对对立得冲突关系:科学代表着真理,宗教代表着谬误;这方面最具代表性得是1875年英国科学家jw德雷伯(jwdraper)得《宗教与科学得冲突史》.“相互关联讲”认为,科学与宗教处理得是不同领域得情况,各自满足人类得不同需要.许多科学家基本上这种观点得支持者.“认识得不同状态讲”是孔德提出得.他认为人类理智得内在进展在历史上出现了宗教、形而上学和实证科学三个连续得时期:宗教充当了人类知识得必定动身点,而科学则提供了量终得认识状态.“完整知识讲”是19世纪俄国哲学家索洛维约夫提出得.他认为,实证科学、哲学、宗教得综合,即所谓得“完整知识”,是人类理智进展得“最高目得和最终结果”.).这些观点尽管彼此间在差不多内容和原则上相距甚远,但它们在思维方式上仍都局限于科学与宗教“对抗”或“非对抗”得二元关系模式,没有考虑或者完全排除了其他文化因素得妨碍.科学与宗教关系得“对抗”与“非对抗”模式都基于一定得历史事实,都能解释一定得历史事实,但也总有一定得历史事实不能解释.对抗模式基于中世纪宗教对科学得迫害,如实地描述出西方近代史上科学与宗教得斗争史,但它非常难合理解释现代条件下宗教与科学得关系.关于杰出科学家,如刻卜勒、波义耳、牛顿能够同时是虔诚得宗教徒,甚至出于宗教得目得而研究科学这类现象,也非常难解释清晰.非对抗模式却恰好相反:假如科学与宗教得关系能够简单地归并为“关于事实即追求真”与“关于价值即追求善”得关系,或者甚至能够进一步认作和谐共存、相互促进得关系,那么它们在历史上就不应该也可不能表现出如此尖锐得矛盾冲突.wwWM这讲明,过去人们对科学与宗教关系得认识有一种简单化倾向,这种简单化造成了一种二难境地:一方面,科学与宗教得关系成为了一种人们熟知得常识,而另一方面,科学与宗教得关系也成为一个理论上缺乏研究得神奇咨询题.因此,笔者认为,合理得科学与宗教关系得理论应具备两个差不多点:一是超越科学与宗教关系得二元模式,从科学和宗教与人类把握世界得其他差不多方式得复杂得多元关系动身来理解科学与宗教得关系;既坚持科学是人类文明得基础,又强调人得文化本质.一般地讲,科学与宗教得关系,既涉及科学与宗教得相互评价,也涉及科学与宗教在人类整体文化中得地位以及它们各自从其他文化样式所得到得评价.二是能合理解释下列典型事实:①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宗教对科学得压制;②宗教与科学在发生学上得关系;③像牛顿、波义耳等大科学家什么原因能同时成为虔诚得宗教信徒?什么原因爱因斯坦、普朗克等人都深深感受到了科学活动中宗教得精神价值,并对它们得关系做了本质相同得阐述?从“同时态”得角度看,作为两种文化现象得科学与宗教,是人类把握世界得两种不同得差不多方式.所谓人类把握世界得差不多方式,简捷地讲,“确实是人类把‘自在得世界’变成自己得‘世界图景’得方式”[1],也确实是人类在实践活动得基础上所形成得与世界发生真实关系得“中介”.这种中介,对人类来讲,不仅是指其自然器官,而且更重要得是指人类在其漫长得进化过程中形成得属于人得文化.常识、宗教、艺术、科学、哲学等等,确实是人类把握世界得差不多方式.这些文化样式之因此是人类把握世界得差不多方式,在于它们一旦产生,不仅以作为世界图景得知识得形式存在,而且更重要得是,它们已内化为人得本质力量,成为人得思维方式,并为人得思想和行为提供各种各样得价值观范.因此,人类把握世界得差不多方式具有“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得三重内涵.科学与宗教,作为这种把握方式得两种,它们既为人类提供了宗教得世界图景和科学得世界图景,而且也为人们得思想和行为提供了各自得“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因而它们基本上各自得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得统一.如此,科学与宗教得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在人得文化世界中,就分离为科学得世界图景与宗教得世界图景,科学得思维方式与宗教得思维方式,科学得价值规范与宗教得价值规范得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笔者认为,只有从人得文化本性动身,将科学与宗教得关系及作用进行这种分离,并在这种分离得整合中对之进行理解,才有可能得到合理得符合历史与现实得科学与宗教关系得解释.2首先是科学得世界图景与宗教得世界图景得相互作用.所谓“世界图景”,“是指人在自己得表现和思想中所构成得关于经验世界得整体图景”[2].科学得世界图景与宗教得世界图景,是科学与宗教各自在自己得概念框架中形成、理解和表现得关于人得经验世界得整体图景.二者之间得关系可在两个层次上表现出来:一是关于自然界具体现象与事件得解释,二是关于自然界物质实体及其过程得卒质得信念.我们认为,科学与宗教得关系不仅是科学得世界图景与宗教得世界图景得关系,而且对科学与宗教在世界图景这两个层次上得关系也必须作出具体分析.科学与宗教都以人得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都提供对人得经验世界得解释.科学解释与宗教解释之间具有明显得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是绝对得和直截了当得.比如,科学解释是对自然现象本质得揭示,宗教解释尽管也是对“什么原因咨询题”得回答,但它提供得却是一个直观得、象征性得世界图景;科学解释得可同意性是建立在对对象本质得把握、概念意义得明晰性、概念之间联结得逻辑严密性,以及外部得经验证实基础之上得,而宗教解释得可同意性则建立于人对虚幻得“神”得超经验得信仰,以及宗教概念框架中存在得或多或少用理性得能力无法完全讲明得神奇性因素基础之上得;科学解释是进展得、可批判得,宗教解释则依存于信仰和皈依,自认为提供了关于一切得终极解释,不能同意和容忍来自宗教内部得批判等.人们所持得“科学与宗教是对立得,科学代表着真理,宗教代表着谬误”得观点,非常大程度上来源于本质得、理性得、进展得和自我批判得科学解释与直观得、象征性得、信仰得、情感得、非批判得宗教解释之间得这种直截了当得对立.应该讲,这种观点在整体上是正确得,但在细节上却过于简单化.它将科学解释与宗教解释得上述关系等同于科学得世界图景与宗教得世界图景之间得关系,进而将后者等同于科学与宗教得关系.这种做法,一方面将宗教解释与宗教同一,另一方面将科学与宗教得对象、范围和宗旨同一.实质上,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其存在和解释得范围要宽广得多,它力图终极一切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因为科学解释以经验规律为解释项,只能立足于已知自然规律基础之上,而宗教则由虚幻得“神得存在”那个所谓得“第一原则”指向了对以后和无限得解释.因此,从宗教自身来讲,宗教存在得依照,不仅仅是或者不首要地是提供人得经验世界得解释系统或整体图景,除此之外,它还力图以自己得方式和原则告诉人们,如何对待现实得人一辈子和社会,如何处理自己得情绪和情感.因此,宗教对具体自然现象得直截了当得虚幻得解释被否定,尽管不能像俄国闻名哲学家索洛维约夫那样认为它“丝毫也不牵扯宗教本身”[3],但也不能像实证主义哲学那样得出否定宗教得意义与价值得结论.否则,我们就不能合理解释科学史上宗教解释不断被否定,而许多大科学家同时却是虔诚得宗教信徒,以及刻卜勒、爱因斯坦、普朗克等人都深深感受到了科学活动中宗教信念得存在价值如此一些和科学进展有关得事实.科学得世界图景与宗教得世界图景在第二个层次上得关系,涉及对自然界本质得看法.现实得科学活动以由人得历史性而来得“前理解结构”为基础.前理解结构是人作为历史得“产物和结果”而获得得他得实践活动得现实条件和本质力量.毫无疑咨询,和哲学信念一样,对自然得宗教信念也是这种作为科学可能性条件得前理解结构得组成部分.科学家在具体得科学活动中,常常被字宙那和谐得秩序、庄严得规律、普遍得因果关系激起一种顶礼膜拜得情感.这种对自然得合理结构和未然秩序怀有得类似于宗教得深深敬畏和赞美得心理状态,爱因斯坦称其为宇宙宗教感情,认为它在人类得科学活动中起到前提和预设得作用,是“科学家研究得最有力、最高尚得动机”[4].尽管宇宙宗教和恐惧宗教、道德宗教相比,没有人格化得上帝,没有教义和组织,也没有一套祭献得仪式和规矩,但它却反映了一切宗教所具有得本质属性,即根植于深深敬畏和赞美中得信仰.也许正是出于这方面得考虑,爱因斯坦才讲:“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得”[5].这实质上也是现代文明条件下许多伟大得科学家同时又是虔诚得宗教徒得真正缘故.所以,我们强调科学与宗教,科学解释与宗教解释得关系得区不,并不是要否定它们之间得联系.事实上,历史上宗教得进展,专门是宗教从包罗万象得、坚持自己与真理同一得“原始宗教”,演变为只能从人得终极意义和宇宙得终极存在方面查找存在依照得所谓得“高级宗教”,非常大程度上得于近代科学独立以来科学解释对宗教解释得否定以及人们常识得科学化.正如怀德海所讲得:“宗教得进展要紧确实是清除前一代人用幻想得世界图景来解释它得观念时所产生得复杂成分而把自己得固有得观念解放出来”,“科学得进展必定会不断地修正宗教思想,因而关于宗教有莫大得好处”[6].3其次是科学得思维方式与宗教得思维方式得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科学与宗教,作为人类把握世界得差不多方式,都蕴含着与各自得存在和价值相习惯得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科学被认为是理性得事业,它诉诸得是可检验得事实,在自然客体得存在状态与人类本质力量得耦合关系中把握自然规律,理解自然现象.因此,科学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制造性得发散式思维、逻辑化得理性思维.它运用得是体现人本质力量得实验方法,能够理性分析得数学和逻辑方法,能精确把握本质并导致运用得定量方法等等.而宗教则以信仰为核心,它是从虚幻得“神”得存在那个第一原则动身来解释人和世界,一切活动都以强化人对所谓得“神”得信仰为中心.因此,宗教思维本质上是非批判得收敛式思维、非逻辑得整体性思维,它运用得是直觉得、整体得、思辨得、象征得、隐喻得、“奇迹”得方法(注:“奇迹”是宗教教义中描述得现实知识无法解释得现象,它能把“宗教表现出得主观意识得变化转变为客观明确得实际感受”,实质上是“表达力量和神奇观念得变化方式”(池田大作,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39).).因此,能够讲,在人类得文化世界中,科学与宗教代表了人类两种完全不同得思维方式.但我们并不能由此将科学与宗教两种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得关系简单化,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得相互作用.从历时态得角度看,科学得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在起源上就和类宗教得思维方式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人类最早得思维方式是神话诗得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按照人得行为和目得去讲明自然界得各种现象.由于自然界得人格化与自然崇拜、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这种原始宗教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神话诗思维和神话诗解释方式本质上带有宗教得性质.宗教学得奠基人麦克斯·缪勒讲:“假如我们跨越文字时代,深究人类思想最深得层次,就会发觉在人类思维早期就已出现了宗教得因素.”[7]关于科学得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来讲,这种具有宗教性质得神话诗思维方式具有发生学意义.首先,它作为最原始最朴素得人类智慧,同时起到了解释得作用,即对那些模糊得、不可操纵得自然现象得理解和讲明.在自然得神话诗解释中,通过将不可理解得现象类比于人类已有得经验,自然现象具有了可理解得形式.在想像构思得结果中,行为、起源、缘故、结果、意图均采取了概念化得形式.这种对异己现象得反应,“不再是一种动物性得反应.事件得到理解,反应是深思熟虑得”[8].其次,这种神话诗思维和解释方式,蕴含着被视为科学思维和科学解释逻辑基础得因果关系得原型概念,它为以后得科学思维与科学解释提供了概念框架.随着“一神教”得惟一得“神”得观念得产生,神话诗思维进一步分化出宗教得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而脱胎于宗教思维得哲学思维则为科学思维得产生提供了最直截了当得形式.从共时态得角度看,科学得思维方式与宗教得思维方式基本上人理解自己、制造有意义得世界所必须得.这种必定性最全然得缘故在于,人是有自我意识得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有意识地为了自己得存在,运用科学得思维方式和解释原则客观地认识外部自然界;同时,有自我意识得人为了实现和制造自我得意义世界,意识到不仅要外向地认识外部自然界,而且要内向地认识自我.而宗教得思维方式(所以也包括其他得思维方式)恰是人内向地认识自我所必须得.正如在人得活动中“对生活得内向观看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看”[9],宗教得思维方式、哲学得思维方式以及艺术得思维方式等等也伴随着并补充着科学得思维方式.也正由于多种思维方式得共存,人才制造了丰富得属于人得文化世界.4再次是科学得价值规范与宗教得价值规范得关系及相互作用.所谓“价值规范”,确实是对人们得价值取向、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价值评价和价值践履等等得规范.作为文化现象得科学与宗教,各自通过自己价值得实现,妨碍和改变着人们得社会价值观.科学作为知识体系,精神价值是其价值得直截了当体现.一方面随着科学理论得扩散和科学思想得渗透,科学中蕴含得实证精神、定量得分析态度,科学表现出得简单性、系统性、统一性、客观性、合理性和完美性等价值规范不断社会化,得到普遍性得社会认同,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建制得科学得价值规范通过科学共同体得规范结构显示出来,rk默顿将之概括为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独创性以及有条理得怀疑性.科学得这些价值规范,是对人得日常生活世界得价值观念得超越,它随着科学得进展和社会地位得提高,不断一般化、社会化和常识化,成为人得社会价值观得重要部分.对科学价值规范意义得确认,既要超越“科学是关于事实得,科学与价值无涉”得观点,也要幸免科学主义立足于科学,要求对人及其文化做单一得“科学”理解得做法.与科学一样,宗教也力图通过自己特有得规范结构及其向日常生活世界得渗透和扩散,妨碍和改变人们得社会价值观.但与科学不同得是,宗教专门是现代所谓得“道德宗教”,被认为首先或要紧是作为一种价值规范而存在得.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得意义与价值与宗教得价值规范被认为是直截了当同一.宗教以信仰为核心,其思维得向度是以后和无限.在如何对待生命和人一辈子活得意义等咨询题时,宗教常常通过教义与仪式,力图要求和教导人们寻求心理和精神得平衡、社会环境得安全感、人际关系得和谐等等.但“宗教得任务不是使人们到达那个目标,而是使人们充满盼望地走过人一辈子旅途.在使人获得新得生活体验时,宗教就差不多表现了自己得价值”[10].因此,理性化得科学得价值规范与情感化得宗教得价值规范,不论是具体内容依然思维向度,都存在不一致甚至对立得方面,但它们基本上在人追求生活意义得过程中制造得,基本上对日常生活世界价值观念得超越.它们得常识化,共同构筑了现实得人得社会价值观得要紧部分.人得价值是多元得,我们既不能像中世纪那样对人及其生活进行单一得宗教理解,也不能像科学主义所要求得,对人及其文化做单一得“科学”理解.在人类得整体文化中,如何在既坚持科学在人类文明中得基础地位,又强调人得文化本质及人类文化世界得丰富性得基础上,合理地评价科学与宗教得价值规范以及它们在社会价值观中得地位,就显得专门重要了. 所以,价值规范是不能脱离世界图景与思维方式而存在得,它们统一于特定得概念框架.世界图景与思维方式相互联结,不断转换,而价值规范本身确实是由依靠于一定思维方式所进行得价值推断构成得;从另一方面讲,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层面上得取舍与选择又是基于一定得价值规范得.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得统一性,从另一侧面讲明,我们在讨论科学与宗教得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时,不能将之归化为其中任何一个单一层次得关系,而必须对科学与宗教在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三个层面上得关系按照其内在联系进行整体得把握.科学与宗教关系得“对抗模式”和“非对抗模式”,基本上将科学与宗教得关系归结为其中一个层次得结果.在一定得历史文化中,科学与宗教得关系,既取决于它们在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三个层面上得相互评价和相互作用,也取决于科学与宗教在整个文化中得地位及受到得来自其他方面得评价.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多元得逻辑关系模式.【参考文献】[1]孙正聿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1[2]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54[3]索洛维约夫西方哲学得危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47[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82[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c]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27-28[6]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80-181[7]麦克斯·缪勒宗教得起源与进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8]瓦托夫斯基科学思想得概念基础[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6265[9]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5[10]池田大作,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458。

论宗教概念与宗教理解

论宗教概念与宗教理解

论宗教概念与宗教理解宗教概念界定宗教现象自古有之,西方学者对宗教的反思性比较批判从古希腊时代起一直延续至今,尤其以黑格尔的“宗教哲学”研究肇端,经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研究定调,至19世纪末德国语言学家、宗教学之父麦克斯•缪勒“比较宗教学”研究奠基,一门系统研究人类宗教现象的综合性学科———宗教学问世。

与宗教现象的多样性相伴,学者们对宗教概念的理解也呈现多元态势,相关定义何啻百千。

恩格斯认为,“一切宗教都只不过是支配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1](P666~667)。

我们可以将形形色色的宗教定义归结为实在性、功能性、象征性等三大类型。

实在性定义突出宗教的本质,其概念的核心问题是回答“何为宗教”,并以人与神的关系为轴线展开。

典型的如:门辛认为,宗教是“人与神圣真实体验深刻的相遇、受神圣存在性影响之人的相应行为”[2];缪勒认为,宗教是“人对于无限存在物的渴求、信仰和爱慕”[3](P13);泰勒认为,宗教是“对灵性存在的信仰”[4](P412);弗雷泽认为,宗教是“人对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讨好和信奉”[5](P50);施密特认为,宗教是“人对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的知或觉”;[2]海勒尔认为,宗教是“人与神圣的交往、相通和结合,是对神圣的生动经历”[2];范•德•列乌认为,宗教是“人与神秘力量的独特关系”[2];奥托认为,宗教是“对超自然之神圣的体验,表现为人对神圣既敬畏而向往的感情交织”[6](P41);施莱尔马赫认为,宗教是“人对神的绝对依赖感”[7](P37);蒂利希认为,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8](P8)。

功能性定义突出宗教的现实功能,其概念的核心问题围绕“宗教何为”展开研究。

典型的如,英格尔认为,宗教是“人们藉以和生活中最终极问题相斗争的信仰与行动系统”[9](P9);贝格尔认为,宗教是“用神圣的方式进行秩序化的人类活动”[10](P36);涂尔干认为,宗教是“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季谦先生讲课录---《易经》乾卦之二

季谦先生讲课录---《易经》乾卦之二

季谦先生讲课录---《易经》乾卦之二季谦先生讲课录---《易经》乾卦之二......这个「性」是万物所得,万物所得的特质叫「性」,所以「各正性命」,这个「正」就是对于万物有万物各自的性命,各自得自己的性命,叫「各正性命」,所以「各正」就是「各得」的意思,各如其性,各如其分,各如其正地得到他的「性」,得到他的「命」,其实有「命」才有「性」,合称「性命」,「命」是从天而说,「性」是从自己而说,从内在说,从已经成就,从自己的内在说性,从外在说命,所以从客观说命,从主观说性,从客观说命,所以性是各个物从那里说性,比如说松树有松树的性,柏树跟松树的性是一样的,所以说松柏长青,松柏后凋于岁寒,后凋者,不凋也,不是后面才凋噢,不是大家都凋了我后面才凋吧,这样也是凋,所以「后凋」的那个「后」解释成「不」,松柏后凋于岁寒,就是松柏的性,懂吗?人有人的性,人的性从哪里来呢?是秉乘天命而来,合称「性命」,所以「各正性命」,在乾道变化中成就万物,而万物「各得其性」,而「各得性命」,「各正性命」,然后「保合太好乃利贞」,这就是想要万物自我,万物自我要去「保合」这个「太和」,「保」、「合」,「太和」是什么呢?「太和」是什么呢?「太和」就是在乾道变化中而有「品物流行」,「乾道变化」是阳,「品物流行」是阴,「乾道变化」是乾德,「品物流行」就是坤德,这个「乾」与「坤」之调配叫做「太和」,阴与阳调配叫太好,所以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这样叫做「太和」,你要「保合太和」,万物都保合,都保持,而且呢,而且合成他的「太和」,「乃利贞」,万物就能够利贞,所以,万物一定是在乾坤之运作之下,而有自己的性命,而要保合自己的性命的特质,这个就是万物的利贞,所以,松柏有松柏的利贞,然后万物各有他的利贞,动物有动物的利贞,植物有植物的利贞,我们人有人的利贞,叫各个保合太和乃利贞,已经各正性命了,你要各尽其分,这样就是利贞,这样就是,像人,能够尽人之道,尽人之道其实就是尽乾坤之道,就是尽天地之道。

宗教是文化问题

宗教是文化问题

朱晓明:关于“宗教与文化关系”问题的思考2012年01月29日09:32 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提交分享近年来,关于“宗教与文化关系”问题的讨论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议论,宗教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怎样认识宗教与文化的关系、执政党如何对待和处理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对这些涉及宗教工作的重要理论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基础性研究。

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些初步梳理和思考。

一、关于宗教与文化关系的几种观点(一)前辈的观点:赵朴老上个世纪80年代多次提出“宗教是文化”,一是打破了之前一段时期把宗教仅仅看做是消极因素的看法;二是作为一位宗教领袖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提出了如何看待宗教的问题。

赵朴老反复阐明宗教是文化,常举三个事例:(引自1988年12月16日《赵朴初在中国宗教学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第一个事例:毛主席在延安参观寺庙时对警卫员李银桥说:“那是文化,懂吗?那是名胜古迹,是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个事例:钱学森致赵朴老的一封信中,针对一些地方干部违反宗教政策的现象写道:“我想根本的问题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如何正确认识宗教。

记得我以前向您说过,宗教是文化。

这个意思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的开篇,罗竹风、黄心川的《宗教》一文中也说过:‘在人类的文化知识活动领域中,宗教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得到肯定。

”钱学森在信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中,应当包括宗教。

”第三个事例: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文革”初期他告诉周建人先生说:“我正在补课,读佛书。

佛教传到中国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和中国文化关系密切,不懂佛教,就不懂中国文化史。

”(二)当前中国学界的观点:对“宗教是文化”,当前国内学者中有不同观点:1.认为“宗教是文化”不少学者认为,宗教具有文化功能,应该把宗教看作文化,其主要观点如下:(吕大吉:《中国现代宗教学术研究一百年的回顾与展望》)(1)分析了“宗教是文化”提出的历史背景。

正确看待宗教和宗教问题

正确看待宗教和宗教问题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地区冲突还是局部战 争中都可以看到宗教因素在发挥重要的作 用。
在中东,伊斯兰教的两大教派——逊尼派 掌权的伊拉克与什叶派掌权的伊朗展开了 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双方死伤惨重。两 伊战争的原因主要是两国长期存在的边界 纠纷,但在教派问题上的矛盾,也是战争 的原因之一。
美国因9.11恐怖袭击事件,在全球发 动了“反恐战争”,出兵阿富汗,推 翻支持基地组织的“塔利班”政权。 又以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为由, 对另一伊斯兰教国家——伊拉克发动 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
我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宗教作为 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在我国社会主义 历史条件下还将长期存在,这是不以人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千百年来,宗教对我国 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极其重要和 深远的影响。现在,宗教在我国社会生活 中仍然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必须正 视这一客观存在,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 用正确的政策去处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 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 • 宗教的分布 • 宗教的影响和社会作用 • 对于宗教我们应当如何?
正确看待宗教的本质
什么是宗教?宗教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各 种宗教理论最基本的问题。完整最准确的 表述还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作出的。 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 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 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 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段话深 刻地揭示出宗教的特殊表现形式以及宗教 产生的根源。
面对宗教这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如何 寻找到一种规律性?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 角度,做出不同的概括。其中关于宗教的 五个基本特性的观点,是一个比较好的角 度和较为深刻的概括。这一观点来自于中 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宗教情况的实事求是的 观察,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中国 的宗教问题所得出的科学认识。

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

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

狹義的宗教与廣義的宗教(哲萱案:此為季謙先生08年9月23日,在臺中師大講「近思錄」的第一課......節選錄入)(前略......從陸王与程朱的不同講到天臺宗判教...)......對于各種「教」。

這「教」可以說是學術內容、思想內容。

各種學術都是一種「教」——因為他要教導一切衆生——何況是教導你實踐,更是「教」,更何況有宗教儀式,那更是「教」。

所以各種學術都是要講些什么內容,都告訴人們一些東西,其實這「講些什么內容,告訴一些什么東西」就是教導人,所以任何學問都可以看成一個「教」。

剛才我說,「何況是實踐的學問,更有教的意義」,就是教訓你,引導你走向人生的理想。

儒家當然有教導你人生理想是什么,而且教導你如何走向人生的理想,所以當然也可以叫作「儒教」,道家也是,甚至基督教也是教導。

所以任何學問都可以方便稱為「教」,因為它有所說,有所教導,如果是實踐的,更是一種教訓,一種引導,更是「教」。

如果是有一種儀式,以教主來領導,然后你遵從這種引導去做一些儀式,有一個團體,就是「狹義宗教」的「教」,所以「狹義的宗教」必須有「教主」,有「教衆」——就是教徒了,甚至還有「教所」——傳教的地方,聚會的地方,像基督教有教堂,佛教有寺廟。

再來就是還有「教儀」,基督教天主教都有「教儀」,回教的儀式更常常實踐,所以回教徒一天要五次祈禱,他們大概祈禱時間是不工作的,到祈禱時間就祈禱。

你去寺廟,不是有些儀式嗎,早課晚課嗎,那都是教儀。

道教的教儀也有,比較沒有那樣成套,有些道士寫些儀軌,如果照這樣講,有教主、有教徒、有教所、有教儀,這樣我們稱為宗教的話,請問儒家算不算?這是我們必須了解的,儒家算不算宗教。

如果儒家是一種「教訓」,有一個「歸宗」,那么它算作一種「教」,也可以稱為「宗教」。

什么是宗教?這是要知道的啊。

現在大陸的宗教問題很嚴重。

聽說在大陸有三分之二到百分之八十的農村——大陸十四億人口,農民好像占了八億到九億,占了一半以上,而農村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農民——都信什么你知道嗎?信基督教。

01宗教学基础知识(宗教的界定与宗教学)

01宗教学基础知识(宗教的界定与宗教学)

(四)在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中界定 宗教
“宗教是文化的核心。”
“正如文化在实质上是宗教,宗 教在表现形式上则为文化”。(蒂利 希)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 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 一定水平以后产生的社会现象。 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 形态的关系来看,宗教属于一 种意识形态,具体的宗教是以 某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为主 要内容的一种精神体系。
对执政者来说讲宗教也是文化意味着处理宗教问题不能简单化宗教也是文化意味着处理宗教问题不能简单化不能把宗教当作一种异己的意识形态而是承认宗不能把宗教当作一种异己的意识形态而是承认宗教里面包含积极的有意义的东西可以加以挖掘教里面包含积极的有意义的东西可以加以挖掘和整理使其在现实中发挥积极作用
宗教学基础知识
犹太教 百分比 印度教 百分比 新兴宗教 百分比 原始宗教 百分比
无信仰与无神论
百分比
15 190 000 0. 4% 465 780 000 12、8% 76 440 000 2. 1% 88 080 000 2. 4% 708 360 000 19.6%
16 940 000 0. 4% 582 750 000 13.3% 96 020 000 2. 2% 89 960 00 2.l% 911 020 000 20.9%
宗教这个词在中国出现首先 源自印度佛教。佛教以佛陀所说 为教,以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 教的分派,合称宗教,意指佛教 的教理。
(参阅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第53页)
神道设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 道之为教。” (《中庸》)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 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 《易经》)
内在因素: 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2)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什么是宗教?

什么是宗教?

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一种人类文化现象,它包含了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崇拜和敬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了解宗教,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宗教的概念、历史及其影响。

一、宗教的概念宗教是一种信仰,它包含了对超自然事物的信仰和崇拜。

宗教通常由一系列的信仰、价值观和仪式所组成。

宗教也是人类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既能充分表达人类经验,又能超越人类经验的局限,开启人类智慧和思考的空间。

二、宗教的历史宗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社会,每个文明和地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

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希腊罗马等文明都有自己的宗教体系。

宗教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宗教的起源,与人类对未知和死亡的恐惧有关,人们通过宗教来寻求超越人类生命的意义。

三、宗教的影响宗教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它能提供给人们安慰、希望和慰藉。

宗教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带动社会的发展。

宗教可以推动道德伦理的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类进步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度的宗教信仰也可能导致教派主义、战争和恐怖主义等问题。

四、宗教的分类宗教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神教、自然教、哲学宗教和导向宗教。

神教是信仰上帝或神的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自然教是信仰自然力量的宗教,如古代希腊罗马神话;哲学宗教强调人类智慧的深度,如佛教、道教等;而导向宗教则更注重指引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如儒家、耶稣教等。

宗教还可以按地理特征分为西方宗教和东方宗教。

在全球范围内,宗教信仰多样化,每个时期、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其特色宗教。

五、宗教的争议话题宗教在人类社会中一直是争议话题,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宗教争议更加激烈。

一方面,宗教文化是人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崇拜暴力和恐怖主义、教派主义等问题却牵动着全球人类的心弦。

因此,以宗教为基础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被认为是最大的威胁之一。

总结: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和文化现象,深受人类的喜爱和推崇。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

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导读:一对于一个像宗教那样的复杂而又庞大的对象,用一两句话清楚明白地下个定义,那是一桩很难做到的事。

古今中外宗教品种繁多,情况……*一对于一个像宗教那样的复杂而又庞大的对象,用一两句话清楚明白地下个定义,那是一桩很难做到的事。

古今中外宗教品种繁多,情况千差万别,一个专业学者虽穷毕生之力也难窥其全貌;更难升堂入奥,曲尽其妙。

如果执意要对宗教下个断然的判断,说它是什么,难免会闹出瞎子摸象似的笑话。

科学的宗教定义必须揭示一切宗教必然具有的本质规定性,使之适用于一切宗教。

但学者越是对古往今来的各种宗教有广泛的了解,就越是感到难以做到这一点。

无论我们从那一方面来确定宗教的本质和涵义,似乎都可以找到例外的情形。

特别是近百余年来,随着宗教学术研究的发展,宗教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应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宗教,他们笔下的宗教定义展现出了千姿百态的多样性。

近代宗教学的奠基人弗雷德里赫麦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ǜller 1823-1900)谈到这种状况时使用了这样的措辞:各种宗教定义从其出现不久,立刻就会激起另一个断然否定它的定义。

看来,世界上有多少宗教,就会有多少宗教的定义,而坚持不同宗教定义的人们之间的敌意,几乎不亚于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之间的对立。

(注:弗麦缪勒:《宗教的起源和发展》,1972年印度重印版,第21页。

)此种宗教定义多元化的趋势,近年来在我国的宗教研究者之中也有所表现,他们对此问题也有不同的意见。

我认为,这种众说纷纭的情况,并非什么混乱局面,而是宗教研究日趋深入,对宗教的理解更加全面的反映。

企图一劳永逸地作出了断,既无必要,更无可能。

学者的任务应该是认真研究这种多元化的趋势,分析各种宗教学说的内容,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使我们对此问题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为准确的理解。

这种研究不是终结不同意见的讨论,而是把这种讨论推向更新的境界和更高的水平。

[整理版]狭义和广义宗教

[整理版]狭义和广义宗教

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对于各种「教」。

这「教」可以说是学术内容、思想内容。

各种学术都是一种「教」——因为他要教导一切衆生——何况是教导你实践,更是「教」,更何况有宗教仪式,那更是「教」。

所以各种学术都是要讲些什么内容,都告诉人们一些东西,其实这「讲些什么内容,告诉一些什么东西」就是教导人,所以任何学问都可以看成一个「教」。

刚才我说,「何况是实践的学问,更有教的意义」,就是教训你,引导你走向人生的理想。

儒家当然有教导你人生理想是什么,而且教导你如何走向人生的理想,所以当然也可以叫作「儒教」,道家也是,甚至基督教也是教导。

所以任何学问都可以方便称为「教」,因为它有所说,有所教导,如果是实践的,更是一种教训,一种引导,更是「教」。

如果是有一种仪式,以教主来领导,然后你遵从这种引导去做一些仪式,有一个团体,就是「狭义宗教」的「教」,所以「狭义的宗教」必须有「教主」,有「教衆」——就是教徒了,甚至还有「教所」——传教的地方,聚会的地方,像基督教有教堂,佛教有寺庙。

再来就是还有「教仪」,基督教天主教都有「教仪」,回教的仪式更常常实践,所以回教徒一天要五次祈祷,他们大概祈祷时间是不工作的,到祈祷时间就祈祷。

你去寺庙,不是有些仪式吗,早课晚课吗,那都是教仪。

道教的教仪也有,比较没有那样成套,有些道士写些仪轨,如果照这样讲,有教主、有教徒、有教所、有教仪,这样我们称为宗教的话,请问儒家算不算?这是我们必须了解的,儒家算不算宗教。

如果儒家是一种「教训」,有一个「归宗」,那么它算作一种「教」,也可以称为「宗教」。

什么是宗教?这是要知道的啊。

现在大陆的宗教问题很严重。

听说在大陆有三分之二到百分之八十的农村——大陆十四亿人口,农民好像占了八亿到九亿,占了一半以上,而农村有一半甚至更多的农民——都信什么你知道吗?信基督教。

现在很多农村连学校都没有,但是竟有教堂,而且盖得很好。

他们孩子可以不上学,而每个礼拜天,所有农民都去做礼拜,而且很虔诚。

基督教

基督教
利玛窦
❖ (四)基督教四传中国 ❖ 鸦片战争以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基督教各派再次获得
了在华传教的特权。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传教取得成 功。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基督教(即新教)倡导自治、自传、 自养的“三自”爱国道路。基督教各派别走上了“独立自 主,自办教会”的健康发展道路。
三、基督教的经典、标记和主要节日
❖ 天津最大的天主教 ❖ 堂,属法国罗马式 ❖ 建筑。
1939年被大水 淹了的教堂
❖ 4.上海徐家汇天主堂 上海地区最大的教堂,属哥特式建筑。
❖ (二)中国基督教(新教)著名教堂 ❖ 1.上海沐恩堂 ❖ 美国学院哥特式教堂。
❖ 2.上海国际礼拜堂—— ❖ 德国哥特式建筑
❖ (三)著名东正教教堂 ❖ 1.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 哈尔滨现存最大的东正教教堂, ❖ 属俄罗斯拜占庭式建筑。
德 国 的 沃 尔 姆 斯 大 教 堂
❖ 哥特式教堂常有造形挺拔的尖塔, ❖ 轻盈剔透的飞扶壁以及彩色玻璃 ❖ 镶嵌的修长花窗。哥特式教堂外 ❖ 观巍峨挺拔,内部空间高旷,造 ❖ 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崇高的感 ❖ 觉。
德国乌尔姆大教堂
❖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
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
哥 特
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
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
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 (一)中国著名天主教教堂 ❖ 1.北京南堂 ❖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马窦始建,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改建。
是北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属于巴洛克式建筑。
❖ 2.北京北堂 又名西什库天主教堂,北京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属哥特式 建筑。
❖ 3.天津老西开教堂 又称法国教堂,是
第四章中国四大宗教
第五节 基督教

一言贯多义1圣恩宫妙宗师父「天语」之探讨

一言贯多义1圣恩宫妙宗师父「天语」之探讨

一言貫多義1聖恩宮妙宗師父「天語」之探討蘇仁貴2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化學程教師在職專班(本論文摘要僅供會議發表,請勿轉載或引用)「乩」與「天語」的歷史降神是最古老的靈感儀式,也是民間信仰最常見到的宗教活動,人們希望與神靈直接交往,來實現自身的願望,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直接與神靈接觸,因此,必須透過少數的通靈者,來代替自身與神靈交通。

這種代人與神靈交通的人,稱為巫、覡或薩滿,也就是童乩。

童乩能在人、神、鬼三界來回穿梭,童乩既是人鬼交通者,也是神靈的代言人。

雖是如此,大多數民眾常將無知、迷信,乃至神棍騙術等負面價值視為童乩的本質,進而對童乩採取鄙夷厭惡、恐懼排斥的態度。

童乩在文人的觀念中仍是社會的邊緣族群,如蕭榮杉認為乩童是「假藉神言蠱惑民。

喃喃蜚語聽難真。

倘教一遇西門豹。

怒擲河流息禍津。

3」、蔡如生認為乩童是「跳舞壇前說降神。

喃喃絮語究非真。

當年作俑知誰是。

一例庸醫誤世人。

4」、簡逢川認為乩童是「狂言亂語假稱神。

跳舞堂前拍案陳。

太息西門今己[已]矣。

不將投擲棄河津。

」 、王臥蕉認為乩童是「佯狂被髮號乩身。

誤盡蒼生天下人。

福善禍淫書有訓。

何須作態問三神。

5」。

鈴木清一郎對童乩起乩儀式所用語言是不加以深究,而以「囈語」描述,其實上述的「囈語」就是溝通靈界的用語,童乩發囈語就是對人啟示天秘,只是說此「囈語」須由桌頭翻譯,以便判斷神喻的內容。

其實,人們對於1玄奘著,陳飛、凡評注譯《新譯大唐西域記》(台北:三民書局,1998),頁668。

2聯絡方式:sutaisutai@3蕭榮杉 ,〈乩童 七言絕句〉,《詩報》 4期(1931.01.17),頁 4。

4蔡如生 ,〈乩童 七言絕句〉,《詩報》 4期( 1931.01.17),頁 4。

5王臥蕉,〈乩童 七言絕句〉,《詩報》 4期(1931.01.17),頁 4。

增進自身的了解與追求一個人生方向的指導而與仙佛神靈交通、交感,並不是愚陋的迷信,反而應該是民間基層集體文化的顯露,這對人類的思維經驗而言,應該是一種形而上學,這種形而上學是融合中國傳統對於各種文化的包容與涵養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式。

宗教人类学复习资料

宗教人类学复习资料

宗教人类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宗教的定义:.“宗教”这个词是外来词。

“宗,尊祖庙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可见,“宗”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基本含义在于人的祖先崇拜,在于一个家族的人对自己祖先的崇拜,而“教”字则是教化的意思。

从已有的宗教定义来看,学者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给宗教下定义第一,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有一个以神道为对象的信仰层面,因此宗教学者们把宗教理解为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

麦克斯·缪勒认为人们产生宗教意识的种子,乃是人们对无限存在物的认识和追求,因此,所谓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者的信仰。

宗教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最深层、最根本的根据是对“灵魂”或“精灵”的信仰。

因此,他给宗教所下的最低限度的定义就是“对于精灵实体的信仰”。

第二,有一批宗教学家以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来规定宗教的本质所谓宗教,“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情感、行为和经验”。

英国著名宗教学者约翰·麦奎利认为,宗教中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人与神的交际和感通。

第三,有一批宗教社会学家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

在杜克海姆来看,宗教乃是“一种统一的信仰和行为体系,这些信仰和行为与神圣的事物,即被划分出来的归入禁忌的东西有关,它把所有信奉者团结到一个称为教会的单一的道德共同体之中”。

美国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把宗教定义为“人们藉以和生活中的终极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动的体系”。

第四,还有一批学者从宗教与文化的关系角度定义宗教。

美国宗教哲学家保尔·蒂利希认为,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就在于宗教。

宗教构成一切文化的内部意义,宗教是文化的实质,文化是宗教的表面形式。

2、宗教人类学宗教人类学又称宗教民族学或宗教人种学,是与人类学和民族学结合而形成的边缘学科,主要利用田野考古学方法和宗教现象学理论来研究“原始宗教”或“无文字民族的宗教”。

因此可以说它是一种狭义的宗教社会学,即以无文字体系之土著民族的宗教为其研究对象,以原始社会作为自己探讨、调查宗教问题的特殊领域的宗教社会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謙先生講課錄:狹義的宗教与廣義的宗教(哲萱案:此為季謙先生08年9月23日,在臺中師大講「近思錄」的第一課......節選錄入)(前略......從陸王与程朱的不同講到天臺宗判教...)......對于各種「教」。

這「教」可以說是學術內容、思想內容。

各種學術都是一種「教」——因為他要教導一切衆生——何況是教導你實踐,更是「教」,更何況有宗教儀式,那更是「教」。

所以各種學術都是要講些什么內容,都告訴人們一些東西,其實這「講些什么內容,告訴一些什么東西」就是教導人,所以任何學問都可以看成一個「教」。

剛才我說,「何況是實踐的學問,更有教的意義」,就是教訓你,引導你走向人生的理想。

儒家當然有教導你人生理想是什么,而且教導你如何走向人生的理想,所以當然也可以叫作「儒教」,道家也是,甚至基督教也是教導。

所以任何學問都可以方便稱為「教」,因為它有所說,有所教導,如果是實踐的,更是一種教訓,一種引導,更是「教」。

如果是有一種儀式,以教主來領導,然后你遵從這種引導去做一些儀式,有一個團體,就是「狹義宗教」的「教」,所以「狹義的宗教」必須有「教主」,有「教衆」——就是教徒了,甚至還有「教所」——傳教的地方,聚會的地方,像基督教有教堂,佛教有寺廟。

再來就是還有「教儀」,基督教天主教都有「教儀」,回教的儀式更常常實踐,所以回教徒一天要五次祈禱,他們大概祈禱時間是不工作的,到祈禱時間就祈禱。

你去寺廟,不是有些儀式嗎,早課晚課嗎,那都是教儀。

道教的教儀也有,比較沒有那樣成套,有些道士寫些儀軌,如果照這樣講,有教主、有教徒、有教所、有教儀,這樣我們稱為宗教的話,請問儒家算不算?這是我們必須了解的,儒家算不算宗教。

如果儒家是一種「教訓」,有一個「歸宗」,那么它算作一種「教」,也可以稱為「宗教」。

什么是宗教?這是要知道的啊。

現在大陸的宗教問題很嚴重。

聽說在大陸有三分之二到百分之八十的農村——大陸十四億人口,農民好像占了八億到九億,占了一半以上,而農村有一半甚至更多的農民——都信什么你知道嗎?信基督教。

現在很多農村連學校都沒有,但是竟有教堂,而且蓋得很好。

他們孩子可以不上學,而每個禮拜天,所有農民都去做禮拜,而且很虔誠。

而且我聽說他們的領導,要宣導政令,開會了,沒有人去,所以只好到教堂外面等,等做禮拜完了,一大堆人都出來了,再來宣導,因為那時候人才積極。

頭痛啊,政府頭痛,百姓不知道,學者也頭痛,關心文化的人頭痛,我也頭痛。

不知道是不是為了這個原因,但是有人有這個猜想,就是政府有意無意的扶持佛教。

所以現在佛教也漸漸興盛。

——這講到宗教,隨便說說。

所以對于「宗教」這個詞滙的認識,相當有意義,相當有必要。

什么叫作宗教,為什么宗教會吸引人,要有了解。

你要不要信宗教?你要信什么教?這要自己了解一下,所以對于宗教這個詞語的認識,可以讓我們牽涉到那一方面的思考。

那么對于「宗教」這個詞語,剛才說的是「狹義的」,現在也可以說「廣義的」,沒有特別限製,只是對于宗教這個詞語做一種概念的分析,這可以叫作「廣義」。

牟宗三先生分析得很好,用這個來了解最容易——宗教就是「依宗起教」,然后再來一個,「以教定宗」,這是「宗教」兩個字的關繫。

那么什么叫「宗」什么叫「教」呢?其實「宗」,古人都在講,「万法歸宗」,「教」,古人也都在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而把宗教合起來,是近代的事情,就因為翻譯西方的「religion」,這個字也非常有意思,re是反復的意思,ligion是源頭,所以「religion」就是囬到源頭,所以你囬歸上帝了,這才是宗教,囬到源頭。

中國的「宗」「教」這兩個字,也有意思,「宗」這個字,是一個房子,房子里面是「上」,這三畫不成字,所以不是小,這三畫是一個形象,若有若無。

這個上就是上天,上天有所表示,有所告示,而上天的告示是否用言語呢?是否用動作呢?不是。

用什么?用象徴。

所以「上天若有若無的告示」叫作「示」,所以這個「示」原來不是「很明顯表示」的意思,現在我們把它當作「表示」的意思,其實這個「示」原來就是「上天的告示」。

「上天的告示」其實是一種象徴,是一種很奧祕的,很深遠的,不容易了解的意義,叫作「示」。

所以凡是有「示」偏旁的字,都帶有深遠奧祕的意思。

上天的告示因為很神祕,那么凡是一切通于鬼神的,都可以用「示」來表示。

所以什么叫「祖先」,古老的,已經過世的。

為什么他叫「祖」,因為它是一個「示」,表示他是神祕的。

這邊一個「且」,這是牌位。

所以這個字有好幾種念法,現在念"qie",也可以念「ju」,還可以念「zu」。

所以祖原來不需要加「示」,「且」原來是「祖」的意思,被借用作「而且」的「且」,變作連詞,這個連詞常用,所以很快被接受,而且借而不還,還不囬來,叫作「久講不囬」,所以我們只好加一個字,代表祖先的意思,就是「宗」。

宗廟的宗,主廟叫「宗」,因為要把祖先放在一個房子里,那個就是我們生命的來源,所以「宗」就是「祖」,叫作「祖宗」。

「宗」有源頭的意思,所以我們叫「歸宗」,我們還有叫「宗派」,什么叫「派」,水的分支叫「派」,所以「宗」是最早的一個源頭,一個頂點,「派」是后來的分支,所以叫「宗派」。

所以同一宗,而有各種派,可見「宗」是最早期的意思,最早也可以說最遠,也可以說最高,都用「宗」表示。

所以「萬法歸宗」了。

依照這個詞語,我們可以用另一個觀念來解釋,在講人生的理想,或者人生的向往,在這裏可以用到「宗」的,剛才說,「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這個「親」指一個人,這個人可以使你歸宗,使你向往他,趨向他。

這兩個宗是不很一樣的。

「亦可宗也」的宗代表一個人,我們信賴他,可以說是信靠他,「宗」是信靠的意思。

那么現在如果是一種思想,一個人,它可以作「宗」,這個宗可以越推越高,高到源頭。

人生的理想達到最源頭是什么意思?西方有一種觀念很可以解釋這個意思。

有一個神學家叫田力克,它提出一個觀念,叫作「終極關懷」。

人生有一個「終極關懷」,或者每個人的生命中有一種「終極關懷」,或者整個人類有所謂「終極關懷」。

什么叫關懷,就是你一直思考它,或者說一直想要明白它,而這是終極的,最后的。

為什么講「關懷」?因為你只可能去思考它,向往它,而幾乎不可能得到它,這叫關懷。

你終身的、最高的、幾乎不可達到的向往,謂之「終極關懷」。

他用這樣來解釋宗教,解釋宗教的關懷,所以宗教的關懷是終極的關懷。

那我們認為「終極」這兩個字,可以用來解釋「宗」,最后的、最高的。

所以人生最高理想可以說是終極關懷,也可以說是我們心靈的「宗」之所在。

有了這樣的宗,有了這樣的關懷,我們人類就可以「依宗起教」,就可以教導他。

「依宗起教」,而依「教」來定「宗」。

誰能「依宗起教」呢?就是教主。

他可以了解人生的終極關懷。

一般人的關懷不一定可以到終極點,或者說他對于終極點並不一定很清楚明白,但是對于教主,就是對終極點清楚明白的人,他已經有體證把握了,這個人就可以依這個宗來起教。

這個人不一定永遠在,后世的人就「依教定宗」。

因此,一個學問能夠提出終極關懷,他對終極關懷有所說明,對人生有所引導,這種學問都可以稱作宗教,或者說帶有宗教性。

狹義的宗教當然有宗教性,教主就包含對于終極關懷的宣示了,這在基督教最明顯,所以狹義的宗教可以以基督教作代表。

你看它有沒有「宗」?有。

有沒有「教」?有。

那么「依宗起教」,誰能夠「依宗」呢?有兩種人可以依宗,一種人叫作先知,什么叫先知?傳達上帝信息的人。

他首先得到上帝的信息,上帝以各種方式顯示給他訊息,他把這個訊息傳達在人間,這種人叫作先知。

還有另外一種呢?另外一種是「能夠有終極關懷的人」。

先知的終極關懷是上帝顯示給他,第二種有終極關懷的人就不是這個形態,第二種形態就是上帝自己降生在人間,但是上帝降生不叫上帝了,他叫「上帝之子」,這個人叫耶穌。

所以耶穌是第二種對于上帝有所體會的人。

第一種叫先知,第二種是上帝直接派他的獨生子,也可以說上帝直接降生的意思。

因為上帝与耶穌,他們共同點就是「聖靈」,上帝就稱作「聖父」,耶穌稱作「聖子」,聖父聖子聖靈就是三位一體。

聖父是客觀說,聖子是主觀說,聖靈是絕對說。

其實從客觀主觀絕對這三方面來說同一件事,就是一個最高方法,就是一個世界的源頭,也是人生的源頭。

這樣有終極關懷又有教訓,教訓首先由先知傳達,由先知傳達的教訓記錄下來,就是《舊約》。

然后又面對耶穌跟世人的約定、耶穌的教導,耶穌的教導是不同的方式,耶穌是直接顯現的方式,先知是傳達的方式,直接顯現的既然是新的方式,這種約定叫作《新約》。

所以「聖經」有兩部分,從耶穌降生那一刻作分水嶺,耶穌沒降生以前就是舊的,耶穌降生以后就是新的,但是裏面都含有一個基本的意義就是上帝。

上帝的教訓或者恩典就是人生的終極關懷。

這種關懷甚至是用永遠的生命都達不到的。

這是西方的宗教哲學,就是西方對于宗教的看法。

這很有意思的,要了解的。

你要不要信基督教,你要了解這一套,你才知道要不要信。

他們信的是什么你要了解,你才知道他們的心靈。

現在我們中國面對西方世界,要了解這一套,我們才知道西方人怎么樣想問題。

你看從宗教就可以看出不同。

他們必定有教主。

為什么必定有教主?因為只有教主才可以體貼,先知是一個一個的不成熟的教主,耶穌是單一個成熟的教主。

有了這樣的教主必定有教衆,因為人類總是有一個終極關懷,人類總是向往于一個不可知的圓滿,這是為不可知的命運所脇迫所恐嚇,所以人類必須有這種向往,希望解破終身之謎,解破世界之謎。

那么能夠了解世界之謎的只有一個人,這個人叫作教主。

群衆只好跟着走,叫作教徒。

所以耶穌走過的地方不是有很多教徒跟着嗎。

那么他們必定有一個傳教的地方,尤其等到教主過世了之後,他的這些教徒再教導教徒,用宗教來教導。

所以這些教徒一代傳一代,總是依教奉行,以教為本,然后維持這個「宗」不變,這就是宗教徒必須傳授經典的理由。

所以各種宗教最重要的活動就是研習經典,就是「讀經」啦。

這個「教」記錄下來就變成他們的「經」,在佛教來講就是「法」。

所以佛教有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就是皈依教主了,假如教主已經不在了,那么就皈依法。

為什么皈依法?因為法就是教育的記錄,所以佛說法是依宗起教,而后代的這些和尚,是以教定宗,拿經典來教人。

他如果不依照佛經來教人,就不是證信的佛教了,所以和尚一定拿經典來教導人,所以假如不能皈依佛就要皈依法,而皈依法不一定有能力皈依法,所以你要皈依僧,皈依和尚,所以皈依和尚的目的其實是皈依法,皈依經典,皈依經典的目的其實是皈依佛了,所以三皈依只有一皈依,就是皈依佛,要不然你皈依誰?這不是教主嗎。

所以佛是教主。

所以佛教在某些地方類似基督教,成為一個狹義的宗教了。

但是,基督教一定要成為狹義的宗教,因為它只有在狹義的宗教下可以成立。

而佛教不一樣,佛教既可以以狹義的宗教出現,也可以以廣義的宗教出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