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是结合心理分析学和精神病理学的学者,他主要从事非正式咨询工作,以结合案例研究、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心理。

他曾经提出了人格理论,作为解释人类性格和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

2 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多种内在力量的影响,人格由这些力量产生并影响,即三大欲望:性欲、自我欲望和安全欲望。

这里的欲望有基本的价值认同,即性欲是人们满足性欲望的基本动机,自我欲望是人们追求独立和自我尊严的基本动机,而安全欲望是人们追求安全和安定的基本动机。

3 欲望和安全防线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一个社会生物,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规则,人需要维持欲望的平衡,即以牺牲部分欲望为代价来获得报酬。

然而,这些欲望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施压,于是人们会形成一种安全防线,以此来维持内部的欲望平衡。

4 人格三部分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一种定义复杂的人格三部分理论,他将人格划
分为:超我、意志和意识。

意志在压抑部分欲望活动时起着核心作用,负责维持和表达抑制欲望的机制;而超我则负责抑制和维持欲望的平衡。

5 结论
总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可以被认为是建立在基于欲望的平衡
和超我的意识控制上的。

通过控制试图实现过去和现在的斗争,它给
人们带来了一种象征活动的理解,促使个体成为独立的、可控的和自
我意识的个体。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致成年后出现性冷淡等问题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潜伏期(6~12岁)
表现:性活动在这一阶段受到压抑, 对性缺乏兴趣。 快乐来自外界, 如学习、体育以及与同辈人的集体本能是潜 伏的,但是前面各阶段被压抑的记 忆是完好无缺的,会影响日后的个
人发展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生殖期(12~20岁)
表现: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 得满足,开始有导向的选择配

处理不当的危害:孩子可能出 现早恋,叛逆的情况。由于此 时心理上还未达到完全成熟状
态,极易走极端
-
展示完毕 感谢您的聆听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 展理论
-
目录
一、弗洛伊德的 人格发展理论
1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发展的 五个时期:口唇期(0~1 岁)、肛门期(1~3岁)、性 器期(3~6岁)、潜伏期 (6~12岁)、生殖器(12~20 岁)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口唇期(0~1岁)
表现:口腔周围是快乐的中心,婴儿主要通过吸吮、咀嚼、吞咽、咬等口 刺激活动获得性的满足
处理不当的危害:若宝宝在此期获得满足,长大后会有正面的口腔性格,如乐观开朗,即
口口腔性快乐。
如果家长前期阻止宝宝,宝宝的口欲期没有得到满足,可能到2岁。
甚至3岁说不定都还要吃手等,导致"口欲期结固"。长大后也有不良影响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性器期(3~6岁)
表现:性器官成了儿童获得满足 的主要来源,表现为喜欢抚摸或 显示生殖器官以及性幻想。此期 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俄狄浦斯 情结),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
"(厄勒克特拉情结)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五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性格发展和心理防御机制。

一、本我:1.1 本我的概念:本我是个体内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了基本的冲动和欲望。

1.2 本我的特点:本我是无意识的,不受现实和道德约束,追求满足快感的原始冲动。

1.3 本我的功能:本我驱使个体寻求满足,通过原始欲望的表达来满足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二、自我:2.1 自我的概念:自我是个体内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2.2 自我的特点:自我是有意识的,受到现实和道德规范的约束,通过理性思考来满足冲突的需求。

2.3 自我的功能:自我通过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和社会适应。

三、超我:3.1 超我的概念:超我是个体内的道德和道德规范的代表,代表了个体内部化的父母形象和社会规范。

3.2 超我的特点:超我是有意识的,受到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判和指导。

3.3 超我的功能:超我通过内化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我和本我,使个体能够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四、性格发展:4.1 口腔期:个体通过口腔的满足来获得快感,对应性格特征为口腔型人格。

4.2 肛门期:个体通过控制排泄来获得快感,对应性格特征为肛门型人格。

4.3 生殖期:个体通过生殖器的满足来获得快感,对应性格特征为生殖器型人格。

五、心理防御机制:5.1 投射:个体将自己的欲望和冲突投射到他人身上,从而减轻内心的焦虑。

5.2 退行:个体在面临压力和焦虑时回到较早的心理发展阶段,寻求安全感。

5.3 否认:个体拒绝接受现实,否认自己的欲望和冲突,以减轻内心的不安。

结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以及性格发展和心理防御机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指导和帮助。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提供了深入的解释和理解。

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儿童时期的经验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并强调了无意识心理过程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1. 理论概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1 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心理结构由三个部份组成。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即时满足;自我则是个体的现实部份,负责平衡本我和外部现实的要求;超我则是个体内化的道德和道德规范,对自我施加限制。

1.2 心理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系列的心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冲突和心理任务相关。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蒂期等。

1.3 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个体需要通过解决这些冲突来实现心理发展。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2.1 口腔期:这个阶段发生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个体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获得满足。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经历了满足和爱的不足,可能会导致后续的人格问题,如吸烟、咬指甲等。

2.2 肛门期:这个阶段发生在2-3岁之间,个体开始学习控制排泄。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受到严厉的管制和惩罚,可能会导致人格中的强迫症倾向。

2.3 阴蒂期:这个阶段发生在3-6岁之间,个体开始对自己的性别有更多的认识。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的压抑或者过度的放纵,可能会导致性格上的问题,如性别认同障碍。

2.4 谨防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使用各种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

常见的谨防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等。

2.5 个体差异: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也强调了个体差异的存在。

每一个人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的经历和环境的影响,因此个体的人格发展也会有所不同。

3.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应用3.1 临床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临床心理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等三部分交互影响而构成的。

A本我,本能的我,由生或死的本能构成,受享乐原则支配;B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受现实原则支配,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功能C超我,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居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其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构成,并受道德与完美原则支配。

自我与超我居上层的意识境界、本我居下层的意识境界。

第二,人格动力理论个体人格结构中,因三种成分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彼此交互作用,会产生内在的动力,并由内部动力推动外部行为。

这种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并非一般正常行为,弗洛伊德称此为防卫方式的行为,防卫方式有转移、升华、压抑、退化、投射、反向、合理化等。

例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就属于合理化的防卫方式。

第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或时期,总离不开性的观念,于是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A口腔期(0—1)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咽动作来满足原始需要,成人中有贪吃、咬指甲等口腔人格是婴儿期发展不顺所致。

B肛门期(1-3)大小便排泄产生快感满足原是需要,此时卫生习惯训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是重要的。

否则,管制过严、习惯不良,成年期会出现冷酷、顽固、刚愎等肛门人格特质。

C性器期(3—6)性器官部位获得原始欲力的满足,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有的以父母之异性者为“性爱"对象,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

D潜伏期(7-青春期)兴趣扩大,原始欲力呈潜伏状态,男女也出现分离趋势.E两性期(青春期之后),良性差异显著,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们面对日常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压力时会感到痛苦。

为了逃避这种因无法解决的冲突而带来的痛苦,就会通过把问题推出意识之外来加以自动解决。

病人会“主动遗忘”事件。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遗忘并不是真的从心里消失,而是进入了无意识状态,即被压抑了。

虽然压抑的结果似乎令当事人在心理上感到更平安,但无意识并不是沉寂的,它会连续不断地以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如病人所出现的躯体症状(如头痛或身体某些部位麻痹了)或神经症状(如恐惧、焦虑、强迫症等)都是无意识的表达方式。

要治愈病症,弗洛伊德认为必须将这些发生于病人早期生活中的问题、被压抑了的冲突带到意识中,病人必须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并以一种建设性的、在情感上令人满意的方式将最初的冲突情境说出来。

弗洛伊德以自由联想和释梦两种方法来挖掘病人的无意识。

自由联想是让病人在放松状态下不加编辑地描述出现在头脑里的任何事件。

在这种状态下,被压抑的愿望会以一种经过伪装的形式进入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们在睡眠中试图满足愿望和解决问题的产物,因而对梦的解析是了解人的无意识的一个窗口。

弗洛伊德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得了大量关于人格异常的人的幼年生活资料,通过分析,他认为幼年的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一套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二)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是个本能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驱动。

与一般人狭义理解的性有所不同,弗洛伊德所谓的“性”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之外,还包括吸吮、大小便、皮肤触摸等一切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快感的活动。

虽然性本能是天生的,但弗洛伊德认为它的本质是随着生理成熟而不断改变的。

当性本能成熟时,它的能量即里比多(libido)就会慢慢地从身体的某一部位转移到其他部位去,儿童的心理发展就进入了另一崭新的性心理发展阶段。

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人格心理学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内容: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分成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格特征。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成分一:本我。

本我也叫伊特,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

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

本我是贮藏心理能量的地方,仿佛是一个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混沌弥漫。

这些本能和欲望强烈地活动着,它没有逻辑、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

由于本我不能直接同外部世界接触,所以总是在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出路,而其唯一的出路是通过自我。

本我有的特性是无意识的,是无理性的,要求无条件的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原始能量或力必多)的贮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种族的性质。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

2)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成分二:自我。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它要现实的多,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

它在同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对外感受现实中的各种现象,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现实;对内调节本我中本能欲望的渲泄。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好比骑马人和他的马之间的关系。

马提供了运动的力量,而骑马人则具有决定方向和指导自己坐骑的大权。

但也有时会出现不合理的情形:骑马人必须得按马自己所要去的方向来指导他的马。

自我企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本我中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

自我具有这样的特性: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但主要是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对人的个性和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该理论主要包括个人心理结构、心理发展阶段和心理防御机制三个方面。

一、个人心理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结构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基本的部分,它是由个体的本能和欲望驱动的。

本我主要追求满足个体的基本生理和心理需求,如食物、性欲、安全感等。

本我没有道德观念和现实感,只追求即时满足。

2. 自我(Ego):自我是个体的现实部分,它是个体与外界进行适应和交互的媒介。

自我主要通过意识和理性来调解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使个体能够在现实世界中生存和适应。

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个体的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内化,它代表了个体内部的道德标准和规范。

超我主要由父母、老师和社会的价值观等外部因素形成,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二、心理发展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

1. 口唇期(出生至1岁):这个阶段的主要心理需求是满足婴儿的口唇欲望,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无法满足需求,可能会导致口唇焦虑,成年后可能表现为吸烟、咬指甲等习惯行为。

2. 肛门期(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功能。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限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肛门焦虑,成年后可能表现为顽固、固执和控制欲强等特征。

3. 阴蒂期(3岁至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对自己的生殖器官感到好奇,并开始探索性别角色。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度限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阴蒂焦虑,成年后可能表现为性格上的问题。

4. 潜伏期(6岁至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欲望暂时减弱,注意力转向学习和社交。

这个阶段对人格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

5. 生殖器期(青春期至成年期):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性欲望再次增强,个体开始寻找恋爱对象和建立亲密关系。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标题: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探讨了人类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个性和心理结构的发展。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每一个大点分别包含3-5个小点,深入探讨其理论内涵。

正文内容:1. 性格结构的构成1.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部份,包含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

1.2 自我(Ego):自我是个体的现实部份,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1.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道德和理性的代表,包含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2. 人格发展的阶段2.1 口腔期(出生-1岁):个体的满足焦点在口腔区域,通过吮吸和咀嚼来获得满足。

2.2 肛门期(1-3岁):个体的满足焦点在肛门区域,通过控制排泄来获得满足。

2.3 繁殖器期(3-6岁):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性别认同也开始形成。

2.4 潜伏期(6-12岁):个体的性欲冲动被压抑,注意力转向学习和社交活动。

2.5 青春期及成年期:个体的性欲再次活跃,个体开始形成独立的性和身份认同。

3. 冲突与解决3.1 冲突的产生: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中会面临内外冲突,如满足与约束、自我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

3.2 解决冲突的机制:个体通过谨防机制来解决冲突,如压抑、转移、投射等。

3.3 影响因素:个体在解决冲突过程中受到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和个体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 人格类型4.1 心理动力型人格:个体的行为受到本我冲动的驱动,情绪波动较大。

4.2 实用型人格:个体注重现实需求和社会规范,行为较为务实和稳定。

4.3 神经质型人格:个体情绪不稳定,容易焦虑和抑郁。

4.4 人际型人格:个体注重社交和人际关系,善于沟通和合作。

4.5 审美型人格:个体对美的追求较高,注重艺术和创造。

5. 影响与应用5.1 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后续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人格心理学之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内容: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分成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格特征。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成分一:本我。

本我也叫伊特,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

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

本我是贮藏心理能量的地方,仿佛是一个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混沌弥漫。

这些本能和欲望强烈地活动着,它没有逻辑、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

由于本我不能直接同外部世界接触,所以总是在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出路,而其唯一的出路是通过自我。

本我有的特性是无意识的,是无理性的,要求无条件的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原始能量或力必多)的贮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种族的性质。

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

2)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成分二:自我。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它要现实的多,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

它在同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对外感受现实中的各种现象,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现实;对内调节本我中本能欲望的渲泄。

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好比骑马人和他的马之间的关系。

马提供了运动的力量,而骑马人则具有决定方向和指导自己坐骑的大权。

但也有时会出现不合理的情形:骑马人必须得按马自己所要去的方向来指导他的马。

自我企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本我中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

自我具有这样的特性: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但主要是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阶段和相关实例。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概述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我、自我、超我、性欲发展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

1.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人类内心的原初冲动和欲望的来源。

本我主要受到生物本能和无意识冲动的驱使,不受理性和道德的约束。

1.2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根据现实的要求和社会的规范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满足个体的需求。

1.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和道德规范的代表,它是个体内化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判,以确保其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1.4 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性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性欲是在不同的阶段中发展和演变的。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或阴蒂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与不同的身体部位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1.5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应对焦虑和压力时会使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回避和否认等。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阶段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2.1 口腔期(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实现,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嘴巴过度依赖或口腔攻击性。

2.2 肛门期(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通过训练和奖励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严厉的管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强迫症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通过丰富的数据和案例加以支持。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基本结构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快乐和满足;自我是个体的现实部分,负责平衡本我和外界的要求;超我则是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化,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五个心理发展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身体部位和心理冲突相关,如果在某个阶段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个体在后续阶段出现心理障碍。

3. 口唇期(0-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主要满足源是口唇,例如吮吸乳头。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口唇相关的问题,如嘴巴过度进食或咬指甲等。

4. 肛门期(1-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控制排泄,学习使用厕所。

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过分强调控制和纪律,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强迫症等问题。

5. 阴茎期(3-6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形成父母亲模仿的行为。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约束或过度宠爱,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性格偏执或性别认同问题。

6. 潜伏期(6-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社交技能和学习,但性冲动被抑制。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严厉的约束,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焦虑或抑郁等问题。

7. 生殖期(12岁之后)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建立恋爱关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遭受到过度压抑或过度放纵,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或性心理问题。

8. 弗洛伊德的案例分析方法弗洛伊德提出了案例分析方法,通过病例研究来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人格发展理论,该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以及人格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其核心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概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基于他对于心理动力学的研究和思量而建立的。

他认为人格发展受到个体内部冲突和竞争的影响,这些冲突和竞争源自于个体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相互作用。

2. 核心概念2.1 本我本我是人格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代表着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

它主要受到生物性驱力的影响,追求即时满足和快乐。

本我没有道德观念和现实感,只关注个体的个人欲望。

2.2 自我自我是人格发展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代表着个体的现实感和理性思维。

自我通过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来维持个体的心理平衡。

它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具有道德观念和现实感。

2.3 超我超我是人格发展理论中的最后一个核心概念,代表着个体内部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超我主要受到个体内化的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判和约束。

3. 理论框架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了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繁殖器期、潜伏期和繁殖器期。

每一个阶段都与个体的特定冲突和发展任务相关。

3.1 口腔期口腔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出生到约1岁。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主要满足源是口腔,主要冲突是离乳和断奶。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可能会导致口腔焦虑或者口腔依赖。

3.2 肛门期肛门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从1岁到3岁。

在这个阶段,个体的主要满足源是排泄,主要冲突是控制排泄。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可能会导致肛门焦虑或者肛门爱好。

3.3 繁殖器期繁殖器期是人格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3岁到6岁。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对繁殖器感到兴趣,主要冲突是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可能会导致性别焦虑或者性别身份问题。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其中之一就是人格发展理论。

本文将从六个大点阐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性格发展阶段以及心理防御机制。

正文内容:1. 人格结构:1.1 本我: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初部分,代表了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是无意识的。

它追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受现实和道德约束。

1.2 自我:自我是人格结构的中间部分,代表了个体的现实自我。

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调解和平衡的作用,它受到现实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

1.3 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后部分,代表了个体内化的道德和道德规范。

超我受到社会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评判。

2. 本我:2.1 本我的原则: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考虑现实和道德约束。

2.2 本我的欲望:本我包含了个体的原始欲望和冲动,如食欲、性欲等,它们是个体生存和繁衍的基础。

3. 自我:3.1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存在和特征的认知,它使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与他人和环境有所区别。

3.2 自我功能:自我具有调解和平衡的功能,它帮助个体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适应现实和道德规范。

4. 超我:4.1 道德意识:超我代表了个体内化的道德和道德规范,它使个体具有道德意识,能够评判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4.2 内疚感: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评判,如果个体的行为违背了道德规范,超我会产生内疚感,促使个体纠正错误。

5. 性格发展阶段:5.1 口腔期:在出生后的头几年,婴儿的满足和欲望主要集中在口腔区域,如吮吸乳房和拇指。

对于满足的方式和经验的质量,会对个体的性格发展产生影响。

5.2 肛门期:在2-3岁时,儿童开始控制排便和排尿,对于控制的方式和经验的质量,会对个体的性格发展产生影响。

5.3 阴蒂期:在3-6岁时,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兴趣,并对生殖器区域感到愉悦。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受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他的理论中,人格主要由三个结构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定义1.1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部分,它是人类的本能和欲望的来源。

本我主要受到生理需求的驱使,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1.2 自我:自我是人格的中心,它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主要受到现实和道德规范的影响,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

1.3 超我: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它内化了个体所接受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超我主要负责约束和规范个体的行为。

二、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2.1 口腔期:这个阶段发生在出生后的头几年,主要关注口腔区域的满足。

如果婴儿在这个阶段得不到足够的满足,可能会导致口腔区域的焦虑。

2.2 肛期:这个阶段发生在2-3岁之间,主要关注排泄功能的控制。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受到严格的管教,可能会导致强迫症等问题。

2.3 阴茎期:这个阶段发生在3-6岁之间,主要关注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形成。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受到压抑或批评,可能会导致性格问题。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3.1 本我:本我是人格的最原始部分,主要受到生理需求的驱使,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

3.2 自我:自我是人格的中心,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帮助个体适应社会环境。

3.3 超我: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内化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负责约束和规范个体的行为。

四、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4.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

4.2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对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学校、同龄人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4.3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人格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个体的遗传基因会影响其个性和行为特征。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其理论的基本假设、人格结构模型以及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基本假设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 人的个体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婴儿期开始,直至成年。

- 人的个体发展受到内在的生物驱力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 人的心理发展受到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影响。

2. 人格结构模型弗洛伊德提出了三个组成人格的结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 本我(id)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部分,包含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它主要受到生物驱力的影响,追求即时满足。

- 自我(ego)是人格结构的中介者,主要通过实际现实和道德准则来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决策来满足个体的需求。

-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的道德部分,内化了个体所处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

它对个体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并产生内疚和罪恶感。

3. 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弗洛伊德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冲突和心理发展任务相关。

- 口腔期(出生至一岁):个体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满足欲望,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困难或过度满足,个体可能会在后续发展中出现口腔相关的问题,如吸烟和过度进食。

- 肛门期(一岁至三岁):个体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控制和释放自己的欲望。

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严格的管教或过度宽松的管教,个体可能会在后续发展中出现控制和权力相关的问题,如顽固和强迫症。

- 阴茎期(三岁至六岁):个体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并发展出与父母的性别角色认同。

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困难或冲突,个体可能会在后续发展中出现性别认同相关的问题,如性别焦虑和性别身份混乱。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出不同的人格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三个基本的人格结构: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份,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追求快乐和满足。

自我是人格的现实部份,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并根据现实情况做出适当的决策。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份,包含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2. 弗洛伊德的性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格发展与儿童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

他提出了五个性格发展阶段: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繁殖器期。

每一个阶段都与特定的身体部位和心理冲突相关。

如果个体在某个阶段经历了难点或者冲突,可能会导致性格特征的发展问题。

3. 弗洛伊德的谨防机制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面对冲突和焦虑时会使用各种谨防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心理平衡。

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谨防机制,包括压抑、投射、退行、反抗、理性化等。

这些机制可以匡助个体解决冲突和焦虑,但也可能导致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问题。

4. 弗洛伊德的性格类型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性格类型是由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他提出了两种基本的性格类型:冲动型和压抑型。

冲动型个体更倾向于满足本我冲动的欲望,追求快乐和满足。

压抑型个体更倾向于受到超我的控制,追求社会认可和道德准则。

5. 弗洛伊德的人格评估方法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评估方法来应用和研究。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心理动力学评估,包括自由联想、梦境分析和心理分析等。

这些评估方法可以匡助心理学家了解个体的潜意识和冲突,从而提供个体的心理治疗和辅导。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现代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发展的理论。

其中,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是他最为著名和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其核心概念、发展阶段和相关实例。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是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的来源,它追求满足和快感,没有道德和伦理约束。

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使个体能够适应现实世界。

超我是内化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它代表了个体内部化的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

2. 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2.1 口腔期口腔期发生在出生后的头两年内。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口腔与外界进行感知和满足需求。

满足婴儿的主要需求是喂养和吮吸,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婴儿可能会发展出口腔焦虑或口腔依赖的人格特征。

2.2 肛门期肛门期发生在2岁至3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学会控制排泄物,养成了如厕习惯。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如厕行为过于严厉或宽松,儿童可能会发展出强迫症或反叛的人格特征。

2.3 阴茎期阴茎期发生在3岁至6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自己的性别和性别角色产生兴趣。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受到过分严厉或宽松的性别角色教育,他们可能会发展出性别认同障碍或性别焦虑的人格特征。

2.4 潜伏期潜伏期发生在6岁至11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性欲望被压抑,他们开始与同性朋友建立紧密的关系。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无法建立良好的同性关系,他们可能会发展出孤独或社交障碍的人格特征。

2.5 生殖器期生殖器期发生在青春期之后。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发展出成人的性特征和性行为。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无法解决性欲望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他们可能会发展出性心理障碍或恋爱关系问题的人格特征。

简评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简评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简评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摘要: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是所有人格理论中内容最复杂,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既具独创性又颇受争议的人格理论受到世人瞩目。

文章仅对其人格理论内容作简略介绍和评价关键词:潜意识性本能力比多防御机制1856出生于奥地利帝国摩拉维亚城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而后的生命中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位自小天资聪颖而又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病医生在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上提出了震惊世人而又备受瞩目并影响巨大的诸多观点。

在此对其理论的基本内容做简要阐述。

一.人格结构。

1 弗洛伊德对人类的精神生活提出了基本假设,认为它又三部分构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意识是指那些我们能够觉察到的观念和感觉,它在人格表层活动,在人格的发展和功能方面作用较小。

而前意识包括这样一些经验:它们是潜意识的,但是经过稍微的努力即可成为意识的。

相对来讲,潜意识在人格的最深处活动!它由那些我们无法察觉的经验和记忆构成。

但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却远比我们想象的大!2 弗洛伊德意识到如果允许社会成员将个体的所有冲动都付诸实践,那社会秩序将难以维系。

因此,实际上社会常常严格要求人们放弃自己的冲动,如果他们不遵从,就以惩罚相威胁。

最终父母和他人会向个体灌输社会的价值观,如果他犯了错误就会有罪恶感,而且即使他只是想到要做不恰当的事时也会感到焦虑。

然而,即使存在这种对行为的内部检查作用,人们依然寻求冲动的表达,结果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就存在着永无休止的冲突。

为了理解个体冲突的动力学,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

他提出心理的三个系统-本我,自我和超我。

他们竞争有限的可利用的心理能量,而能量来源于个体本能的需要。

1.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的原始部分,以个体的生物学为基础,是生来就有的,由潜意识中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构成。

这些本能可能在不同的情况下协同活动来影响我们的行为。

弗洛伊德把本我比喻为一口沸腾的大锅,里面包括了各种强大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引言概述:弗洛伊德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五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性格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本我1.1 本我的定义: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它包含了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

1.2 本我的特征:本我不受现实和道德约束,追求满足即时的欲望和快乐。

1.3 本我的功能:本我驱使个体追求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如食物、性欲和安全感。

二、自我2.1 自我的定义: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2.2 自我的特征:自我具有理性和现实感,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和社会规范来调节本我的冲动。

2.3 自我的功能:自我通过防御机制来保护个体不受过度焦虑和冲突的影响,同时满足本我的需求。

三、超我3.1 超我的定义: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包含了个体内化的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和规范。

3.2 超我的特征: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和约束,产生内疚和焦虑感。

3.3 超我的功能:超我通过内化的道德准则来规范个体的行为,促使其遵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四、性格发展4.1 阶段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包括口腔期、肛门期、生殖器期等不同阶段。

4.2 阶段特征: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焦虑和冲突,个体需要通过满足特定需求和解决冲突来发展健康的人格。

4.3 阶段影响:每个阶段的不满足和冲突都会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心理问题。

五、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5.1 家庭环境:个体在家庭中的经历和亲密关系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

5.2 社会文化:社会和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产生影响。

5.3 个体经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和遭遇也会对人格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结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框架。

通过了解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人格发展的阶段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并为心理治疗和个人发展提供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作者:李敏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4期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有三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如果这三重人格结构失调,或者被外界力量所破坏,就会使人产生精神方面的疾病;不加以治疗的话,还会损害人格健康,甚至威胁到生命。

为此,文章将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三重结构;焦虑;自我防御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不仅开始向外太空探索,更是不忘研究自身,讨论人格问题。

人格问题历来是哲学家们非常重视的问题,只有真正认识了自身,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

弗洛伊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人格问题,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人格理论,正是人格理论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人作为社会动物,是如何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人格的。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一)人格结构对于人格结构,弗洛伊德提出过一次修改,一开始他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将人格这一整体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部分。

但实际上他认为人的思想是由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共同构成的。

这里的潜意识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意识,也就是它一直存在着,但是我们自己却对它的存在毫无知觉。

弗洛伊德表明,潜意识是人的原始冲动,这些冲动是在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受到本能驱使。

意识是人类自身能感觉到的,它起到一个约束作用,可以压制人类内心的本能和欲望。

人们的活动往往表现出来的都是受到人类意识的影响,但其实意识只是人格的一小部分,无意识才是一个人的精神主体。

后来,弗洛伊德对“二部人格结构”进行了修改,他又重新提出了“三部分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我们熟悉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无意识的人格结构,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它并不遵循我们所处社会的社会原则,但是它是建立人格的根基。

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它会自然地摆脱痛苦,远离痛苦,向着快乐靠近。

而自我意识是通过后天学习来的,它受到一个人成长环境和所得教育的影响。

超我,是已经被社会规范化的自我,他处于一个人人格修养的顶层,可以完全遵循着道德标准来进行生活。

超我指导着自我,限制着本我。

人格构成的三部分分别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追求,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生活,而超我则是在追求完美。

只有这三种人格协调发展,一直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才能保证人格的健康和正常,一旦哪个人格出现了不协调,这个人的精神方面就会出现问题。

(二)人格动力弗洛伊德认为,人格获得的动力是有一定限制的,一旦人格中的某一系统获得了较多能力之后,另外的系统就会相应地丧失一部分能量。

就比如说,如果一个人有坚定的自我,那他的本我和超我就会变得渺小。

人格的动力状态取决于能量在各系统之间的分布,这些系统获得不同能量之后能指挥一个人的行为。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大部分能量都给了超我,那么他一定是个品德高尚的人,非常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如果一个人大部分能量被自我控制,那这个人就会很实际;换句话说,如果这个人的能量被本我控制了一大部分,那这个人办起事儿来会变得很冲动。

我们观察一个人办事、说话、交流等各种行为活动,其实都是受到他人格中能量分配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都受到无意识的支配。

而人格系统中的能量都来自于一个人的本能。

人的本能有很多,可以说人有什么需求,他就会相应地演化出什么样的本能。

经过弗洛伊德的整理,他认为人的本能应该分为两部分,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我们这里说的生的本能,其实就是人类为了延续生命而形成的本能,又被称为“力比多”,包括饥饿、口渴、性冲动等,这些都是为了生命以更好的状态延续而形成的本能。

死的本能是帮助人返回生命之前状态的一种能量。

也就是说,死亡即不再有生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倾向于毁灭和自我毁灭,也就是说它会驱使人类做出攻击别人的行为,往宏观上说,战争也是受这种欲望的驱使。

如果将这种本能转化到一个人的内部,那么它就有可能造成这个人的自我责备、自残,甚至自杀等行为。

(三)人格适应: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焦虑是一种人格不适引起的痛苦情绪。

出现这种情绪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人格中的一个重要系统——自我,它不能继续保持各部分的协调了。

我们前面提到过,自我控制着人的行为,它牵制着本我和超我,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但是实际上,自我并不是总能协调好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如果本我、超我的要求过高而且互相抵触,自我会表现的软弱无力。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焦虑的情绪。

我们通过分析焦虑的来源,可以将焦虑分为三种: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而这三种焦虑所对应的问题点分别出在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上。

真实性焦虑是比较正常的焦虑,它的起因是因为外部世界过于强大,人格中的自我才相应地变得软弱,说到底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害怕。

其实换句话说,这种焦虑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我们对于强大的外物,总会有一种逃避的心理。

就比如说考前焦虑,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焦虑,担心自己考不好,担心自己没有复习到位,这都是很合理的一种情感体现。

神经性焦虑是一種病态的焦虑。

它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本我太过软弱。

这种焦虑的通常表现有害怕一些可能发生的灾难,或者将偶然发生的事情想成不祥的事情,比如将地震想成是神仙要惩罚某个人,或者坐车的时候害怕在山路拐弯处会掉下去等。

其实这种焦虑本身和危险没有任何关系。

道德性焦虑是对超我软弱的表现。

一般有这种焦虑的人层次都比较高,他把自己的行为尽量完美化,但是他又怕自己的行为不能满足自己完美的理想,从而感到十分的焦虑。

一般这种行为多出现在道德高尚的人身上,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哪怕是一个稍微有些违背道德的念头都足以让他们感到羞愧,而道德败坏之人本身就不会有能量大的超我,自然也不会受到自我的约束而产生焦虑的感觉。

所以,焦虑其实是反映出人格系统中不协调的状态,自我无法进行调整,这也是人格给自身发出的一种信号,当这种信号发出时,自我已经在尽力地采取措施。

虽然这种焦虑是一种不太好的情绪,但是它起到了很重要的警醒作用,我们在接收到这种信号之后就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保证身心的健康。

但是一旦调整不过来,过多的焦虑被累积下来,就很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出现。

焦虑是可以防御的。

我们发现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缓解和防止焦虑是自我的一个存在意义,自我能在防御焦虑的过程中帮助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

自我的这一个作用也被称为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抵抗焦虑的重要手段有:(1)压抑,这里所说的压抑就是将这种焦虑压抑到人的潜意识当中。

(2)投射,指的是自我把自身产生的不好的冲动来归责于他人,我们现在听到最多的一种说法是,猥亵妇女的罪犯将责任归咎到女孩穿衣太少,这就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投射。

(3)反向,这种手段是说把某种不被道德所允许的冲动用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

(4)否认,自我直接拒绝那些使人痛苦的事情。

比如我们比较常见的是在进入游乐园的鬼屋时候,有些人因为害怕而直接闭上了眼睛,并在潜意识当中形成了一种“只要我看不见,我拒绝接受,这件事就不会发生”的心态。

(5)合理化,自我采用一种自认为正确的方法让引起焦虑的不合理行为变得看上去合理。

(6)抵消,指自我采用某种行为来针对已经发生的不好的事情进行弥补,并企图消除这件不好事情的恶劣影响。

(7)升华,这是一种把自己的欲望转化成可以为人类社会所接受,或者有益于人类社会的行为。

(8)转换,将引起自己焦虑的人或者事转移到别的地方。

(9)固着,这是说儿童时候哪一段重要人格形成时期没有做好,导致成人以后在行为上出现偏差。

(10)歪曲,指的是自己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而其他人的行为和意识才是错误的。

(11)幻想,用幻想的手段在梦中或者在脑子里将现实问题进行处理,然后告诉自己这件事已经处理好了。

(12)摄入,这是一种把不正常意识和行为看做自己人格体系一部分的行为。

(13)隔离,将与自己格格不入的意识和行为方式摘出去,远离自己,这样才能将自己的人格形成统一。

(14)幽默,这是一种在受到威胁时候采用的方法,通过幽默来化解眼前的尴尬。

(15)补偿,指某个方面有不足之处,通过别的地方来进行不足。

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很好地抵抗焦虑,从而保护自己的人格得到平衡和统一,使其获得心理健康发展。

(四)人格发展与心理性欲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几个有序的发展阶段,而这几个阶段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一生。

他认为一个成年人的人格其实在人类出生的前五年就已经完全形成了。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的几个阶段归根于人类本能的发展,而本能的发展又归根于身体的发展。

所以,他将人类本能的发展分为了五个阶段,即口欲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这每一个阶段都会有身体与性冲动有关的矛盾,一旦这一阶段的矛盾没有得到顺利解决,身体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这个人在今后的人格形成中会出现“停滞”甚至是“倒退”,而这种倒退行为在其成年之后会有明显体现。

比如一个成年人受挫之后,他变得很幼稚,会哭泣、抽烟等,这就是倒退到了他停滞发展的那个阶段。

如果这一停滞发生在口欲期,那么这个人成年之后一旦受挫会沉溺于吃、喝、抽烟等行为当中。

或者口欲期的晚期如果出现了停滞,这类人在牙齿、牙床上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在将来会容易从事那些与撕咬行为等同的活动,容易挖苦和讽刺别人。

这里值得讨论的是人类的性器期发展,这一发展期通常出现在儿童三岁到五岁的时候,他们刚刚有了性别意识,明白自己跟异性哪里不太一样,这时候他们的动欲期在生殖区上,这时候他们对跟自己性别相对的长辈是非常依恋的,最典型的要数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我们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得出,三到五岁的男孩开始逐渐对母亲产生强烈的依恋感,还萌动出爱恋的欲求,这个时期的男孩对父亲的脾气会差一些,因为他们的潜意识当中是想独自霸占母亲,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将父亲清除掉。

但是随着他们逐渐长大,这种独占清除父亲的想法会变化,他们开始对父亲的行为表示认同,并开始像父亲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男人。

这一阶段对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在女孩子身上,她们对父亲的依恋也是生殖期的一大特点。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意义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给传统的伦理学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传统伦理学普遍认为人都是受理性支配的,而弗洛伊德的多种观点表明,人是受到潜意识和人类本能驱使的。

首先,在大多数伦理学体系中,人都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可以根据理性思考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而且通过人类努力,人类可以适应道德准则和规范,创建更美好的世界。

但是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还被很多非理性因素制约着。

所以,弗洛伊德打破了人类伦理学对于理性思考的依赖,引入了精神分析的理论,使理性和非理性得到了和谐统一。

在教育上,弗洛伊德强调了对于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应该了解儿童的心理成长历程,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